余姚市人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93
颗粒名称: 余姚市人民政府
分类号: Z525.53
页数: 22
页码: 80-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人民政府综述、2009年,市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加大结构调整步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协调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9.19亿元,增长8.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03亿元,分别增长3.4%和17.0%;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48元,分别增长6.5%和10.5%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人民政府 综述

内容

综述
  2009年,市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加大结构调整步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协调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9.19亿元,增长8.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03亿元,分别增长3.4%和17.0%;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48元,分别增长6.5%和10.5%。
  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狠抓投资拉动。深入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联系、指标考核等制度,科学制定“报批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分类目标,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3亿元,增长11.5%;63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增长95.5%;工业投资、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房产投资分别增长6.4%、13.9%和25.7%。
  积极扩大消费。精心组织“品味时尚・快乐消费”等系列促销活动,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销售,促进文化、健身等消费持续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4.57亿元,增长15.6%。
  优化企业服务。深化拓展“企业服务年”、“千名干部进千企解千难”活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实施工业、开放型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一揽子扶持政策,落实轻税减费措施,全年共减免企业各项税费、拨付各项财政扶持资金12.1亿元。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金融保障促进余姚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至年末,全市金融系统贷款余额679.69亿元,各类担保机构贷款担保总额7.8亿元。组织开展土地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扎实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盘活存量土地100公顷。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为6.0∶59.1∶34.9,已趋于优化。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3.6%。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533公顷,粮食总产量21.1万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制定出台《茶产业提升规划》和扶持政策,农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余姚市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新增宁波级农业产业化基地3个、农业龙头企业11家,“余姚榨菜”成功跻身’200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第五位,“余姚瀑布仙茗”被评为“中国鼎尖名茶”。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9.1亿元。推进块状经济提升发展,制定实施消防器材等块状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传统产业存量提升,被授予“中国家电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宁波余姚塑料模具特色产业基地”称号。扶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实施宁波市级以上科技项目94个,大功率LED光源模组等一批高新项目投入生产,云环“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市科创中心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商标、品牌、发明专利“三大战略”,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创新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6亿元,4家企业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新增宁波级以上名牌产品、商标及商号品牌分别为32件和16件,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31项,专利授权2643件。切实抓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余姚工业园区、滨海产业园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模具城二期开发建设基本完成。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0.68亿元,增长12.3%。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商圈和镇级商贸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市场、会展、物流、楼宇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裘皮服装节,加快中国塑料城整合提升和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进程,深入推进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杨梅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蓬勃开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4和17%。
  三.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科学调整城乡建设规划。着手编制或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总体规划》、《高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329国道(姚北段)周边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启动姚东片区、四明山片区和姚西北片区的联动发展研究,有序推进乡镇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扎实推进城市再造、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区块改造和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侯青江北岸区块改造工程、火车站站场区块改造工程等相继竣工,南雷路两侧商会大楼等10幢商务楼宇建设有序推进,河姆渡国际广场、桐江桥中心公园(地下停车场)动工建设,时代广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四明广场、玉皇山周边等区块拆迁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拆迁面积82.8万平方米。组织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行“数字城管”新模式,提升城市常态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推进泗门卫星城市内设机构调整、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加大对梁弄、马渚、陆埠等中心镇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在片区中的引领作用。
  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深入实施“八网进村”工程,基本完成农村菜市场改造三年计划,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和“和谐宜居家园”创建活动,新增村庄整治合格村34个、宁波市全面小康村7个。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河姆渡大桥建设工程、梁周线大中修工程、南河沿路(新建路至三官堂路)新建工程顺利完工,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平改立工程、世南西路延伸工程、中山路(阳明东路至四明东路)建设工程、329国道余慈复线(小曹娥至杭甬高速牟山接线)进展顺利,新建农村网络公路111千米。双溪口水库建设工程提前下闸蓄水,陆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曹娥江引水工程(余姚段)完成建设,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城东水厂及引输水管网工程建设有序推进。220千伏通济、梨洲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如期完成。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顺利通过省示范文明城市复评、省卫生城市复查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初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05家,开展清洁生产企业33家,6家印染企业完成中水回用工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0.7%和15.9%。城市污水收集系统二期工程建成,垃圾焚烧发电改扩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四明湖水库环湖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带等生态保护项目有序推进,陆埠水库生态湿地建设方案完成方案设计。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市审计中心、商业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组建成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中心,调整会展办机构设置。推进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和泗门卫星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调整管理体制和权限,经济开发区核准和托管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千米。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落实县级权限扩大和审批层级减少事项。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专项资金管理,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非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开展农房“两改”(即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房集中改造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林权和农民住房进行质(抵)押贷款试点,在兰江街道三凤桥村启动“三置换”(即以“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村级集体发展留用地置换物业经济产权”)试点工作,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农村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调整完善公交经营体制,落实公交IC卡惠民政策,政府主导的公交运行体系初步建立。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针对需求大幅萎缩的市场形势,深入开展保市场、保订单专项行动,加大企业境外参展、出口信用保险等补贴力度,支持企业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0.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37.2亿美元。新建上海、重庆等地余姚产品直销中心5家,帅康等4家企业中标全国“家电下乡”工程。大力开展上门招商和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参与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全年实到外资0.75亿美元,引进内资20亿元,签约央企项目2个。
  五.切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完成市二中迁建和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一校一品”职教品牌培育,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初中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6.2%,中小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4%,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达标率100%。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和省卫生强市。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创建成为省级、宁波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别有13家和4家,达标率77.3%。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大类十二项公共卫生项目综合达标率90%以上,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得到有效防控。两年一次的农民健康体检有序开展。推进流动人口计生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免费婚孕育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政策,婚检率和优生检测率稳步回升。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和第十三届全民运动会。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室外部分开放,余姚博物馆二期、名人馆土建工程基本完工。积极实施“广电低保工程”,为2000余户低保家庭免费开通有线电视信号。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陆埠佛雕等4个项目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精品创作再传捷报,姚剧历史剧《王阳明》、广播剧《心灵深处》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推进“充分就业市”创建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帮扶政策,全年共帮助23277名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78%。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提高被征地人员、农民养老保障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待遇,调整完善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补偿标准,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新增11713人、11567人、13457人、61611人和1701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7%。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扩大廉租住房政策覆盖面,全市新增廉租房保障户101户,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近2000万元。社会救助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助医、助学、助困、助残等工作有序开展,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7%以上。
  六.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不断深化“平安余姚”建设,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千方百计保民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的办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法律六进”活动,全面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被表彰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依法做好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加强依法行政,制定落实《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的若干意见》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完成全市规范性文件清理和行政处罚主体重新确认工作,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出台《有关会议邀请公民旁听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畅通群众参与政务的渠道,“中国・余姚”网站被评为“2009年度宁波市政府系统示范网站”。
  严格落实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大力开展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消防平安村镇等创建活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三年“零增长”。扎实推进“十小”行业整治与规范、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等工作,消费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基层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继续推进重信重访集中整治、化解信访积案工作,全力做好全国“两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的稳定工作。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两抢”犯罪、经济犯罪和毒品犯罪,推进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和治安防范“五进”活动,社会治安总体保持稳定。健全应急管理网络,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试行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办法,不断探索有效的服务管理方式,新老余姚人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
  (戚国芳)
  市政府办公室工作
  【概况】
  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敬业、规范、服务、效率、创新”为共同的价值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思考全局、谋划长远,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突出服务的实效性,努力增强把握政府工作、参谋政府要务、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强化统筹协调职能】
  强化大局意识,注重统筹安排,积极发挥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各方的枢纽作用,切实抓好统筹协调工作。一是围绕总体工作搞好协调。按照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全力抓好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的综合协调,积极主动协助市政府领导认真搞好市政府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搞好事前、事中、事后各项具体统筹协调工作,确保市政府2009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和圆满落实。二是围绕大事要事搞好协调。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的“项目推进年”、“企业服务年”等活动,协助市政府及时搞好有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工作职能、工作关系和工作矛盾协调,积极主动参与难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理,牵头协调组织一系列展销、招商、庆典、公关和其他专项活动,促进有关各方和谐匹配、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三是围绕日常工作搞好协调。抓好具体事务性方面的工作,积极做好上级与本级、市级各部门、市政府各领导、兄弟县市区等的工作协调,联系协调好省、市领导及友好县市区领导来余姚考察等活动,着力安排市政府领导重要会谈会见和外出学习考察活动,以及走访慰问、扶贫帮困、送温暖、下基层检查调研等活动,为市政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紧张运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不断完善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始终把从严、从速、从精、从简办文办会作为办公室落实和服务市政府各项工作决策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办文创高效。把好各类综合材料、各类文件的行文关、内容关、文字关和格式关。全年拟写或修改市政府各类综合材料150余件;办理市政府文件281件、抄告单321件,审发市政府办公室文件399件,基本上做到准确、及时、规范,达到以文辅政、传达精神、指导工作、促进落实的目的。二是办会创实效。组织安排好市政府各种会议的会务工作,包括会前的筹备、会中的协调、会后的落实,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除组织市政府领导召开的工作会、协调会、专题会外,还成功组织“中国塑料博览会”、“招商引资工作会”、“项目建设攻坚会”、“创新发展论坛”、“浙洽会余姚团活动”等大型节庆活动。三是办刊创特效。全年刊发《余姚政务》12期,编写好《市政府大事记》,起到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基层的作用。同时及时准确办理机要文件,全年共收办国务院、省、市各级政府文件1250件,未出现误事、误时、失密现象。
  【认真抓好督察落实】
  坚持把抓落实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主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督查工作,确保政令畅通和政府各项决策的顺利落实。一是确保重大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的落实。把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文件、重要会议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督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责任分解的要求,及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做到细化任务、责任明确,拟定督查方案,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二是确保领导批示件和交办事项查办的落实。查办工作能坚持每月小清理,每季大清理,强化催办、查办,做到件件有回音、项项有落实。全年共办理市领导和上级领导批示督查件581件,其中办理上级市政府批示督查件121件、本级政府批示督查件460件,办结率达100%。三是确保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的落实。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全年接到上级人大代表建议1件、政协提案7件,市人大代表建议239件、市政协提案170件,经过分门别类、领导阅批、部门办理、结合汇总,并按法定期限办理答复,按期办复率达100%。同时与市人大代表工委、市政协提案委共同督促政府系统各工作部门及时办复,做到件件落实,保证质量,按时反馈。
  【积极发挥参谋作用】
  紧紧围绕市政府中心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角色意识,较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一是加强综合调查研究。集中精力开展综合调研,努力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一方面,围绕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积极组织人员开展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情况、意见、建议。并为市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出台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坚持把群众意见征集工作与调研工作紧密结合,采取书面征集和电子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了解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市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方案,经市政府审定后实施。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在基层工作简报中概括信息,在调查研究中开发信息,在外地学习中提炼信息,在信访工作中发现信息,把握上级党委、政府关注问题筛选报送信息,全年编发《每周要情》49期、《领导参阅》6期、《专报信息》149期,上级办公厅录用信息432条次,其中被省办公厅录用111条次,省(市)领导指示、批示14条次,并荣获省、宁波市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达到信息服务决策指导工作的目的。同时,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开通宁波电子公文传输系统,“中国・余姚政府网站”荣获第八届2009年中国政府网站区县网站笫6名、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第四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用户满意奖”等荣誉称号。三是加强信访事项办理。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及时办理市长信箱信件,协助领导加强信访值班工作,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协助调处各类信访案件,努力做好宣传教育,耐心说服,为群众服务、为领导分担。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突出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有重点、有步骤地深化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一是注重学习实践,提升政治理论素质。健全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市管干部学分制、专家辅导讲座等学习制度和形式,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市长学法”、“姚江讲坛”等各类学习活动,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两兼顾。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全体干部职工思想意识、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二是注重民主建设,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做到科学论证,事先酝酿,统一思想,力求先民主、后集中,先商量、后决策;对于提交集体讨论的事项,都能充分发表意见,集中班子集体智慧。三是注重改进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以党组书记、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班子成员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并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坚持执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严格控制办公室设备配置、公务用车、会议经费、接待经费标准,切实把好财务审批关、物资采购关和干部任用关;健全并完善会议、学习、办事、考勤、请销假、值班、保密、资料管理、后勤保障、接待等十余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
  (钱泽)
  法制工作
  【概况】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成立于2003年4月,前身是市政府办公室法制科。下设执法监督科和行政复议科两个科室。工作职责为:1.综合分析市政府法制建设情况,调查研究政府法制工作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为市政府领导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工作部门开展法制工作,并督促检查依法行政有关规定的落实情况。2.负责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文件的法律审核工作;办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向宁波市政府、本市人大备案及年度清理工作;办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及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备案和审查工作。3.负责对市政府各部门新增行政许可、行政收费及行政处罚等项目的设定公布和行政许可主体、行政处罚主体及行政执法人与资格的确认、公布工作,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工作。4.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负责行政执法证件的发放管理工作。5.组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工作;协调部门之间在行政执法中的矛盾和争议;负责市政府行政执法监督的具体工作。6.办理市政府的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应诉案件;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负责全市行政复议、应诉案件的统计工作;办理行政执法投诉事项。7.承办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和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目前还承担全市政府信息公开推进、监督、指导工作。
  【严格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根据2009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通知》对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的要求,以市政府或市府办名义发的规范性文件,在提交市政府有关会议审议前,应先进行合法性审查。全年审查并向市人大常委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备案规范性文件20件。按照分级清理、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对全市历年以市政府名义发布的文件和各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经清理以市政府名义发布的文件中继续有效的156个、需修改完善的11个、废止失效的53个,清理结果予以公布。
  【加大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力度】
  全年收到行政复议案件47件,受理45件。其中维持36件,8件当事人撤回,另有1件中止。案件涉及国土、劳动保障等部门。牵头组织参与市政府为被告应诉案件10件,以市政府为被申请人行政复议案件12件。为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协调建立行政复议和行政审批联席会议制度。结合《行政复议法》施行10周年,10月份通过召开座谈会、制作行政复议广告牌、开展街头行政复议咨询、宣传活动、发放行政复议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行政复议工作宣传活动。
  【建立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
  根据上级加强市县依法行政工作的有关要求,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的若干意见》、《余姚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余姚市人民政府有关会议邀请公民旁听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对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提出新的要求,并着重从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制意识入手,规范行政决策程序,确保科学决策、依法决策。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对全市行政处罚主体进行重新确认公布,确认各类行政处罚主体111家,并及时公布。对全市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案卷进行检查,会同市监察局重点对文广、环保、农林、交通等部门的执法案卷进行抽查,评选产生全市十佳行政执法案卷。自3月份起,各有关行政机关根据《宁波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的规定,制定本机关的自由裁量规则,并作为今后执法的依据。严格把好全市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关,做好全市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件管理工作,通过培训考试,全年新颁发省行政执法证63本;对原持有的行政执法证进行年度注册验审,因退休、离岗等原因注销执法证21本。
  【全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6月份召开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推进会议,不断深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年通过“中国余姚”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754条,通过采取公共查阅点、政府公报等形式进行信息公开,按程序推进依申请公开工作,共受理依申请公开209件,均按规定要求进行回复。
  (孙恒)应急管理工作
  【概况】
  2004年,市政府制定《余姚市重特大突发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总预案》及系列专项预案,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市重特大突发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总指挥部。2006年1月,正式成立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下设应急协调科、预案管理科及应急信息科。
  【预案编制】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2006〕96号文件《关于加强预案编制工作的意见》,全市已相继修编41个专项应急预案,并和操作手册一起进行汇编,市级层面在2008年完成预案编制任务;乡镇、街道的预案编制工作也同年全面完成,基本形成各自预案体系,农村、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也按照要求做到全覆盖,达到省平安县(市、区)考核的要求。
  【应急准备】
  全市现有防汛防旱、供水供气、环境监测、森林灭火、道路抢险等专业队伍13支,基层队伍22支3300余人,市巡特警大队的处突防暴协警队伍明确为市级综合应急队伍,主要履行治安秩序的维护职能;各地均组建由民兵预备役、民防队员、企事业单位专职保安等为成员的兼职应急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作为应急处置的后备力量,全市共计13400余名。加强与队伍建设相配套的物资和装备准备,全市确定72个避灾中心(点)、122个人防疏散点,基本形成以防汛防旱物资等抗灾类物资为主的市、镇、村三级储备;以粮、水、油等救灾类物资为主的社会代储网络以及抗灾救灾并重
  的应急物资紧急加工企业目录,基本满足常规突发事件处置需求。着眼于事前预防预警,抓监测预警网络。以气象部门为主初步建立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分析处理、预警信息发布为主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以水利部门为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以自动雨量观测站及水情人工观测点为基础,预警信息通过短信群发、广播、手摇警报等方式发布。
  【加强宣传培训演练】
  宣传、培训和演练作为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以人为本抓宣传。突出个人防护知识的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由一家银行赞助举行一期以“提高防护能力、关爱生命安全”为主题的应急知识竞赛;高度重视网络的传播作用,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增设应急管理的内容,又进行全新改版,包含有机构简介、政策法规、预案管理、应急宣传、应急演练、工作动态等内容。其次重视内部宣传,《应急管理动态》发挥各地各部门交流的一个平台作用,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治等工作中,编发简报数10期、《应急管理动态》65期。分层分级抓培训。举办第二期应急管理培训班,邀请上级业务部门领导、高校老师授课;由各应急主管部门负责,开展诸如对山塘水库巡查员、地质灾害防治点责任人、企业负责人和安全员等培训;由各地负责,开展对农村和社区的信息联络员、兼职应急队伍的综合培训,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村干部大课堂、农民学校等平台,开展对其他群众的应急知识教育。循序渐进搞演练。突出市级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各应急主管部门和各地的主体作用,循序渐进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由各相关部门参加的2009年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练顺利举行,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先后举行学生紧急疏散、生产安全事故人员急救、火灾事故处置等演练,应急意识逐步增强。
  【规范业务】
  为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市级层面着力在工作内容和制度上进行探索,指导各地建立并实施六项制度。突发事件评估制度。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市本级一样,做好年度评估和单起突发事件的评估,切实发挥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参谋作用。信息工作制度。录用信息在《应急管理动态》上进行刊登,供领导参阅和各地交流,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动态以及各地公共安全形势月度汇总分析等,最大限度避免信息不灵。工作例会制度。针对全市有城区、平原和山区的实际,按照“分散﹢集中”的模式分片召开工作例会,一年内在各片轮流召开会议3次。定期培训制度。市本级每年举行一次集中培训,各地按照年初制订的计划相继开展培训工作。调查研究制度。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专题调研,对关系余姚城市公共安全的生命线工程和领域进行了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发挥科技部门和应急管理专家的作用,组织开展“余姚市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软课题研究。考核制度。应急管理工作在2008年列入乡镇街道考核的基础上,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2009〕167号文件,对专项考核作出细化规定。
  【强化基础】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2009〕14号文件关于2009年工作思路和任务分解的要求,市级选定一个乡镇和一个街道,各地选择一个村或社区以及一家企业和一所学校作为工作切入点,结合“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企业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在镇级综合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的探索中,选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个镇作为试点,除规范镇本级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队伍建设、物资保障等内容外,突出农村应急管理达标村的创建,最基层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分工、信息网络、应急演练、应急宣教、先期处置等方面进行标准化探索。
  (洪波)
  水上应急救演练
  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
  【概况】
  2008年7月,为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综合性协调机构,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职责为制订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掌握全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信息,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经验;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指导乡镇、街道基层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考核和表彰奖励。同时,在市政府办公室增设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指导督查科、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宣传教育科两个科。各乡镇、街道也相继成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综治办增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牌子,确定一名综治办副主任为专职副主任,落实1名专职民警和若干个工作人员为办公室成员。在外来务工人员做证人数500人以上的村(社区)建立工作站125个,按照外来务工人员做证人数500∶1的要求配备综管员870人。
  【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2009年,全市共有做证登记的外来务工人员468306人。,全市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员来源广泛,分布相对集中。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44个民族,其中,尤以安徽、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湖北等地居多。分布主要集中在6个街道和泗门、陆埠、马渚等工商业较为发达的乡镇,有60个行政村(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超过户籍人口。二是年龄结构较轻,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偏低。30周岁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约占总数的5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总数的9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8%。技能结构单一,大多缺少专业技能。三是从业领域广泛,就业层次较低。四是居住以租房为主,且长期居住人数逐年增加。
  【公共服务】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落实外来务工人员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严厉打击坑骗外来务工人员的违法职业中介行为。设立外来务工人员网上视频招聘室。全年举办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4期,7253人进场应聘,2918人达成意向或成功就业。启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稳定、有序地流动。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扩面工作,7.6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参保。开展“春雨”、“春风”等用工监察和工资清欠行动,帮助17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追回拖欠工资100余万元。受理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案件211件。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反应机制,扩大欠薪应急周转金规模和欠薪保证金覆盖面,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权利。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全部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全市共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32094人,其中公办学校就读21056人,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65.6%,其余分别在15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就读。继续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免收借读费和课本作业本费,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流动人口I子女学校办学条件的通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化建设,平安校园达标率达100%。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流动书库”,筹资90万元购置5万套图书,并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捐赠电脑等设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设立外来人员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外来务工人员可享受3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疾病防控、外来孕产妇保健及其子女免疫接种工作。建立平价产科病房,设立分娩优惠政策,631例外来孕产妇享受平价分娩政策,6091例享受不同程度的限额收费或减免,刚满周岁的外来儿童五苗覆盖率达到93.18%。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开展“关怀关爱年”活动,发放免费四项手术服务卡、分娩救助卡,施行免费四项手术3706人次,报销手术费用9.835万元;分娩救助261例,兑现救助金6.44万元;施行一年两次的免费孕环检和妇女病检查105941人次,镇村两级邀请生殖健康专家为流动人口上课200余次,受众达1万余人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政策、法规及计生知识的宣传,印发宣传资料40余万份。保障文化权益。启动“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利用新市民教育培训中心、民工学校等阵地,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文明礼仪、交通安全等知识的培训和在岗职业技能培训、“忠诚与诚信”培训,培训达10万余人次,其中7800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务工岗位培训,3800余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将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文化活动。推进“文化创建共享工程”,发放“阳光文化共享卡”25533张,培育文化共享工程示范企业37家。提高政治待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专项行动,组建工会194个,新增会员5万余人;建立流动党支部4个,团支部15个,流动妇女之家48个。现有全国优秀农民工1人,省级优秀农民工3人,宁波市优秀外来务工人员10人;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1人。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成就奖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申请专利的外来务工人员根据政策给予补助。全市科创中心有10家企业入驻,其中5家企业由外来科技人员创办。
  【基础管理】
  加强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法,强化村(社区)、企业、出租房业主的主体责任,坚持“以房管人”,加大出租房屋服务与管理力度。各乡镇、街道积极推进消防平安村建设,开展出租房屋消防安全大排查,切实消除出租房屋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年出租房屋信息登记率97.5%,人户一致率87.5%,出租房屋综合责任保证书签订率100%。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制定出台《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的意见(试行)》,持“临时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享受包括就业指导、公共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开展机构队伍标准化建设。实行综管员持证上岗和“三定”(定人、定岗、定责)、“四统一”(综管员由乡镇外管办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政府各职能部门统一使用)的工作制度,推行综管员“小挎包、大服务”的工作模式。定期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基础信息大排查,并延伸暂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成21个授权的村级信息共享平台。
  【创新工作】
  深入开展新老余姚人“互融共建”主题活动。2008年,全市以“互融共建”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营造新老居民共促相互融合、共建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2009年,主题活动被纳入全市重大节庆项目体系,相继开展“互融共建、时艰共克”五十佳评选表彰活动、新余姚人游余姚活动、新老余姚人征文书画比赛,设立新余姚人人文课堂,成立互融共建文化联谊会,举办姚江明月情颁奖晚会、新余姚人运动会、新老余姚人科普知识电视大奖赛、新老余姚人互融共建论坛、图片巡回展等活动。并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和谐力”为重点,在全市188个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试点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试点工作的通知》,于10月至12月在泗门镇开展积分落户试点工作,在泗门镇创业、就业,并持有暂住证(临时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符合暂住年限、社会保险等基本条件和技术创新、职业资格等积分条件的,均可申请落户。积分总分为160分,不低于80分的即可委托用人单位申请落户。经审核,1人符合条件,准予落户。
  【人物风采】
  王辉,男,中共党员,安徽安庆人,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社区建设研究会会员。现任泗门镇小路下村办公室主任。他撰写的《新宁波人的社区参与》荣获“民政部2009年农村社区建设理论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
  (施海霞)
  人事人才工作
  【概况】
  市人事局下设办公室、公务员管理科(考核奖惩办公室)、工资福利与退休干部管理科、人才开发管理科(挂行政审批科牌子)、机构编制科等5个科室,另有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市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办公室、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市考试中心、市人事培训中心等5个局属事业单位。2009年,市人事局被评为省人事宣传先进集体及宁波市人事信息宣传先进集体。
  【加大人才工作创新力度】
  着重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完善“1+10”的立体型人才政策。新人才政策明确重点引进的10类创新型人才对象,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各个方面力度都有较大的提高,新政策中首次提出创新型人才政府津贴制度、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引进人才租房补贴等多项创新性工作举措。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余姚市作为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宁波试点单位,相关评审工作已开展,通过评审有33人取得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师资格,49人取得农村实用人才初级资格。做好各类优秀人才的推荐工作。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姚力军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获宁波市首届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两人顺利入选“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选拔;推荐马明伟、李璟同志入选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大力引进人才智力。组织用人单位赴外招聘,全年共组织270余家次用人单位到东莞、武汉、重庆、南昌等地招聘人才,共引进各类人才4567人,其中具有硕士及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62人,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1923人。坚持开展每月三次的人才集市,全年共举办各类人才集市34次,共有2500余家次单位进场招聘,28000余人次求职应聘。成功举办第十一塑博会人才招聘会、春季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和中国(余姚)五金工具博览会人才专场招聘洽谈会,3次招聘会共有265家招聘单位进场设摊,共计6500余人次进场求职应聘。举行2009年余姚市春季网上招聘大会,共有260余家单位推出约2000余个岗位,浏览人数达35余万人次,通过电子邮件应聘洽谈的有20000余人次。积极开展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全年申报新项目9个,实施项目6个。
  加强工作载体建设。做好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工作,有3家企业申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加强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博士后人才与科技项目浙江洽谈会。做好国家级研究生创业基地和浙大研究生实践基地工作,全年共组织9位浙大研究生和5位清华研究生到10家单位实习。成立“余姚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相关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正在制订完善之中。
  强化企业服务工作。组织开展余姚市“双百一千”企业人才服务月活动,召开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现场会、市重点企业专技工作座谈会,走访6家结对重点企业,宣传相关人才政策,征询企业对人才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启动第二期人才公寓建设,人才公寓二期共三幢,合计提供300余间住房,将极大满足外来人才的居住需求。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深入推进公务员法的实施工作。及时转发并实施《浙江省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和中组部、人事部印发的《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两个政策性文件,为公务员考核、奖励工作提供政策法规依据。积极做好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申报与人员过渡登记工作。经申报并经上级批准,市国土监察大队及10个基层国土资源所和市供销联社等共13家事业单位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顺利完成86人参照登记、4人过渡为工勤人员、2人确定为暂缓过渡、16人分流安置工作。及时启动新一轮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已完成市社会事业保险管理处等12家事业单位的申报工作,涉及人员共191人。
  不断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考录招聘工作。全面开展各级机关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
  考录人民警察(司法助理员)学员、面向农村(社区)工作者和研究生考录乡镇(街道)团委副书记人选和面向公安警校(司法院校)录用人民警察工作。年度各类公务员录用工作基本完成,各级机关公开考录公务员62名(其中村干部6名)、录用人民警察(司法助理员)学员8名、录用乡镇(街道)团委副书记人选3名、录用公安警校毕业生22名,合计95名。坚持“凡进必考”,实施年度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工作。全年共新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536人,其中教师228人,卫生技术人员215人,硕士研究生51人。同时根据宁波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完成131名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特岗教师和30名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公开招聘任务。
  加大对机关事业人员依法管理力度。会同市监察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项人事执法检查,对35家单位中119名机关事业人员在近五年来涉及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刑事处罚后的人事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全年共依法开除、解聘机关事业人员5人,同时妥善处理个别人员的历史遗留问题。
  重视人事计划管理和编制执行工作。严格控制相关事业单位进人计划,进一步规范人事调配,全年经局审核审批、办理人员调动共154人,其中公务员22人(市内调动3人、调出市外14人、市外调入5人),事业人员100人(市内调动54人、调出市外8人、市外调入38人),社会人才流动32人。同时,根据控制、透明原则,在教师队伍中公开选调事业人员7人。
  结合2008年度考核,对513名公务员给予奖励,其中130名公务员给予记三等功奖励,383名公务员给予嘉奖奖励,首次全面实施《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为激励推动余姚市公务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浙江省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试行)》,认真组织2008年度的公务员考核,实施全市除市管干部以外参加年度考核共2359名公务员。
  【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将市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和审计中心更名为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心,隶属关系由原市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改为市审计局管理,在维持原定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中心的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进一步理顺农办部分职能,将原农办承担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和村经济合作社管理(村经济合作社换届工作)等3项职能划归市农林局。进一步整合公共项目建设管理力量,撤销市城投公司城建分公司,同时将原市城投公司城建分公司业务精、专业强、工作表现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聘用后充实到市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中心。进一步理顺余姚商业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由市政府直接管理改为委托市贸易局管理。为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强化城管队伍综合执法地位和职能,组建余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政府工作部门解决城管执法的主体资格。完成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实施意见中涉及管理体制调整的方案,制定滨海产业园区管理体制调整的方案,为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继续加强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规定,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和从紧从严控制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全年共办理机构编制议题34件,其中控制新增行政编制8名,控制事业编制129名,控制部门中层干部职数5名,控制新增编外用工14名。
  积极做好机关公务用车改革中工作人员职级审核工作。按照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及市里有关机关公务用车改革的政策规定,积极主动地做好机关公务用车改革中工作人员职级审核工:作,全年共审核171名工作人员的职级标准,确保全市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做好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的汇总、上报工作。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网上名称规范管理工作,推进政务和公益专用中文域名的应用和普及,对全市102家部门(单位)中文域名注册进行审核。
  创新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实行网上填报《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全市应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331家,实际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331家,年检率为100%。强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日常工作,对2家符合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进行设立登记,对73家因开办资金、法定代表人、办公场所等变化的事业单位进行变更登记,对7家撤并的事业单位进行法人注销登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积极营造和谐的人事环境】
  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取得持续进展。在全面完成2009年度军队转业干部及随家属接收安置任务的基础上,全力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和解困工作。同时,健全完善各级管理服务网络,高度重视企业军转干部的来信来访工作,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认真做好工资福利和退管工作。做好义务教育段学校的教职工绩效工资调研、实施方案制定等工作.对全市4977位义务教育教职工基础性绩效工资进行认真审核,调整2186位义务教育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及时完成机关公务员“滚动升级”和机关事业人员考核晋升级别工资、薪级工资;按时完成2009年度军转干部工资套改工作;及时办理机关、乡镇事业单位137位同志的退休手续,并核算机关人员的退休费;及时做好机关工作人员死亡后的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的审批工作。积极做好退休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通过《余姚日报》余姚人才专栏和余姚人才网介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加强就业推荐服务工作,全年有1950名毕业生(不包括师范类)办理就业协议鉴证手续。积极做好企业录用宁波生源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工作,共有8家企业申报补助,共补助金额4万元。确定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为余姚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对各实践基地接收由人事局安排的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实习或见习,每接收1名市财政给予基地1000元的经费补助,并给予每名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补助(实习期最长不超过半年)。
  做好考试、培训有关工作。做好各类资格考试报名等相关工作。共受理审核任职资格、职业(执业)资格、能力水平等各类考试报名4755人次,其中任职资格考试报名3205人,执业资格考试1342人,职业资格考试208人。做好职称评审和推荐上报工作,通过评审获得初级职称851人,中级职称185人,推荐153人参加宁波组织的高级职称评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邀请浙江大学教授作《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判断》的讲座,共有300余名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人事干部参加培训班。采用网络培训、统一考试的形式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组织开展公需科目《科技与创新》、《维权与侵权》的培训和考试,共有1104人参加。组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6期75场考试,2615人次参加。组织公务员普通话测试51人次。举办三期余姚市中层干部行政能力提高班,192位中层干部参加培训。
  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有关管理工作。做好2009年度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测算工作。做好相关人员待遇的调整工作,对2009年1月起整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进行调整和补发。对2009年1月以后退休人员工资和2008年12月底以前的人员的教龄津贴进行调整。公务员津补贴清理后,对离休人员的离休生活费作相应的调整。认真做好全市义务段教育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的测算工作。
  继续做好对居住外地的离、退休老同志进行慰问走访,做好对事业单位中部分人员养老金待遇享受资格进行认定工作,做好教育局2006年、2007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审核工作,对全市投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账户进行核对,同时对部分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申报进行抽查。
  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人事人才工作实际情况,以“转理念、精业务、强服务、促发展”为实践载体,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人事人才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认真办理议案、提案答复和人事信访、人事仲裁及老干部工作。对涉及人事局的2件议案、提案作及时答复,满意率达100%;全年共接待、处理信访件60件,办结率均达100%。
  (吕亚萍)
  信访工作
  【概况】
  2009年,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19件4375人次,比2008年分别下降17.5%、18.5%。其中,来信689件次,下降11.7%;来访1230批3668人次,分别下降20.8%、19.6%。此外,受理市长电话11243件,下降15.6%;受理市长信箱2122件,下降5.9%。群众上访秩序继续好转,发生集体上访128批1736人次,未发生冲击、围堵、滞留市行政中心的重大群体性上访,未发生因信访问题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缠访、闹访事件,未发生因上访而引发的治安或刑事案件。越级上访明显减少,在全国“两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保持进京上访少、无非正常上访、无集体上访、无滞留回流访的平稳有序态势;平常时段,群众到宁波及杭州、北京上访数量继续减少。
  【在服务“保增促调”上有新举措】
  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主线,在全市开展的“企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中勇于担责,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为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利用信访部门善于了解社会热点、难点的优势,发挥“第二政策研究室”的作用,及时掌握分析信访信息,开展专题调研,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和对策建议。二是为经济发展清障减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影响,信访部门正确站位,充分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调整设立市信访联席会议拖欠职工工资引发信访问题专项工作小组。三是为重点工程保驾护航。全面推行重点工程信访维稳风险评估制度,实施重大工程“三同步”制度,建立信访部门和重点工程指挥部门、工程所在地乡镇街道、拆迁建设单位“四合一”的联合接待调处制度,主动到项目一线调研了解情况,把矛盾解决在初始阶段。
  【在深化基层基础上有新动作】
  一是全面推行以丈亭镇为典型的“五常法”工作机制,加强村级信访网络建设,把信访信息员队伍覆盖到村(社区、企业)、片(楼道、小组)。二是正本清源,规范管理,在全市开展对村级资产、资金、资源的“三资”清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农村基层信访问题的发生。三是不断总结提炼基层信访工作经验,创新新时期“枫桥经验”,形成诸如兰江街道“网格化”管理、小曹娥镇“四访制”、临山镇“四级维稳法”、四明山镇“四签制”、鹿亭乡“四包法”、低塘街道黄湖村“五零工作法”等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新时期基层信访创新。四是强化对基层信访工作的指导协调。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定期分析信访工作;市委分管领导对信访量较大的乡镇、街道实行谈话制度;市信访局分片分类召开信访形势分析会。
  【在化解信访积案上有新进展】
  探索运用“五步工作法”,连续三年开展重信重访集中整治、化解信访积案工作。一是请下来“四级联审”。对部分青田籍滩坑水库移民反映的移民安置信访问题、对少数转业士官反映转业安置信访问题,邀请国家、省和宁波市的信访、民政等部门来余姚进行四级联审,效果明显。二是走拢来集中会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信访积案,由市包案领导定期在市委重大事项酝酿会上汇报包案调处情况;并由市信访联席会议召集人牵头,召集信访积案的调处责任单位、稳控责任单位和配合协办单位采取“专家会诊”的办法,提出限时调处化解方案和要求。三是派下去深入化解。在重点工程派驻指挥助理、信访联络员,实行“一线工作制”和“三同步”工作法,及时调处化解矛盾。四是陪上去有序导访。主动向上级信访部门汇报,主动与信访问题的调处责任单位沟通联系,主动派人陪同上访人到有关部门进行正常反映,主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予以解决。五是带回来依法处置。对有违法行为的上访人依法进行处理,对非正常上访的上访人按规定训诫笔录。全年受理复查复核申请52件,经审核不予受理告知33件,复查处理15件,复核处理并终结4件。
  【在推进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
  一是在重大建设项目中派驻指挥助理、信访联络员,设立政策法规和信访接待室等,推行干部在一线工作、领导在一线调研、矛盾在一线化解的“一线工作制”和方案同步论证、班子同步组建、工作同步开展的“三同步”要求。二是建立信访部门与重点工程拆迁部门的情报联系制度,按照责任共担、信息共享、矛盾共调的原则,定期召开重点工程拆迁安置与信访维稳形势分析会。三三是结合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多、拆迁任务重的形势,把村民小组长“五常法”工作机制与重点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村民小组长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示范带头、宣传教育、双向沟通、信息预警和协调化解等“五员”作用,推动杭甬高铁客运专线、萧甬铁路“平改立”等重点工程拆迁的顺利进行。
  【在强化信访责任上有新力度】
  一是加大领导重视力度。在原有每月一次的市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基础上,深化“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制度。上级重大活动前,市联席会议召集人率领信访、维稳等部门带案到对重点乡镇、街道进行检查督导,化解矛盾。二是加大排摸调处力度。全市开展三轮大规模的矛盾纠纷排摸工作,对排摸出的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分别落实市党政领导和法检两长包案;乡镇、街道也相应开展定期排摸和落实领导包案责任。三是加大劝返稳控力度。在驻京信访劝返工作小组设立临时党支部,明确纪律、统一行动,对进京上访人员实现平稳顺利劝返;同时,落实属地和部门的稳控责任。
  【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有新气象】
  一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结合信访部门实际,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主线,以开展“学习优秀信访干部潘作良,建设‘工作一流、群众满意’信访部门”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信访与民情”大调研和“基层基础深化年”、“信访积案化解”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基层遮风挡雨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为发展减负清障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夯实,为和谐铺路搭桥的特殊功能进一步发挥,取得预期成效。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打造“学习型、拼搏型、创新型”机关,树立争先创优意识。三是提升信访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开展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分期对全市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信访专职干部进行集中培训,规范办信、接访、督查、市长电话及“网上信访”等信访事项的办理程序。
  (熊鹰)
  行政审批
  【概况】
  2009年,市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203086件,办结201311件;共办理企业登记注册1861家,个体工商户2713家;实施联合审批事项431件。乡镇、街道和开发区实行全程无偿代理服务制,办理代理事项27862件。交警大队、国家税务局、农业机械管理总站等3个分中心共收件204713件,办结204713件。
  【行政服务平台建设】
  做好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与规范工作。作为全省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清理和规范工作的试点单位,清理工作为期一年,至2009年7月初结束。全市39个部门原有的35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经各部门自查清理和市审改办审核清理,确定23个部门保留项目193项;193项保留项目有116项进驻中心窗口集中办理,另有52项在部门窗口办理(视同进中心办理)。清理工作得到省审改办的充分肯定,专门发文要求全省各县(市、区)予以借鉴,并编印《余姚市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相关管理服务事项运作规范》,供各县(市、区)在开展非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规范工作中参考。
  构建长效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以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和“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缩短中心窗口的审批时限、拓宽中心窗口的联合审批的渠道与范围,并将各窗口项目的提速率和提前办结率指标列入考核内容。193项审批项目共提速763个工作日,平均承诺时限为5.93个工作日,比法定平均20个工作日缩短14.07个工作日,提速率达70.35%。项目实际办理时间为1.65个工作日,比法定工作时间提速18.35个工作日,提速率达91.75%。同时,创新审批方式,构建联合审批运作机制。在推出特殊群体优待服务制度、预约服务制度、城区餐饮企业联合审批制度的基础上,1月份起推出城区广告登记联合踏勘、采矿许可证联合踏勘。继续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绿色通道卡制度,通过推行绿色通道卡制度,极大提高重点建设项目的审批速度,全年有23个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审批程序。4月份起推出重大项目联系制度,把当年度开工的亿元以上的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明确牵头的分管领导、责任人和责任窗口、科室,对其进行跟踪了解,全程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及困难,审管办全体班子成员分别联系40项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定期走访制度。每月1次定期走访重点建设项目,了解情况,听取项目负责人或经办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项目需要,组织中心窗口上门指导审批业务;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月召开1次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会议,了解和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审批工作的思路、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方案,帮助解决相关环节的制约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针对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融资困难、要求补办房产权证的现状,制定《工业企业房产权证补办流程及所需材料》,并在4月份的全市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会议上作工作布置,截至年底,有19个乡镇(街道)上报补办企业441家,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市审管办组织中心有关窗口分23批次对203家企业进行联合踏勘,各部门初步同意补办的企业81家。
  推进全流程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联网建设。鉴于现有的审批服务系统难以满足要求,年初对网上审批系统进行调研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构建区域一体的全流程网上审批系统的应用需求,委托监理公司制作需求方案,在报市政府同意后,在市科技和信息局进行立项,为下一步的招投标工作打下基础。1月份起,挖掘现有系统潜力,与市监察局电子监察系统进行联网,对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电子监察,对行政审批过程中的每一事项的办理时限、环节完整性、收费正确性等都实现实时监控、综合监察、白动监察。
  【自身建设】
  强化绩效考核力度。2009年,按市府办《余姚市行政服务中心考核办法》和《余姚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管理办法》,增加绩效考核的内容,考评内容涵盖工作纪律、审批管理、办事结果、办事质量、卫生与安全、规范服务、服务评议、综合评议、效能及其他等九个方面,考评工作由市监察局与市审管办共同实施。采用电子监察系统自动生成数据、人工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强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考核。
  强化规范化运作管理。建立窗口办件服务回访制度,对窗口办件服务质量电话进行抽查。抽查内容包括:办理结果、对窗口的服务印象、规范程序、有无刁难和吃拿卡要、跑局办理等现象,对窗口部门办理情况的感觉及对中心的意见、建议等,共进行27批次。对220件承诺件的办理情况进行抽查,回访结果表明,服务对象对中心窗口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赞誉度较高,无不满情绪,没有发现窗口工作人员存在服务态度、办事程序等方面的问题或违法违纪问题。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强化请销假管理,对个别请假异常情况实行跟踪,确保窗口人员到岗到位率;通过公布中心投诉电话、网上投诉、电子信箱、意见箱、设置多渠道投诉途径等方面,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廉政情况监管;通过在中心网站、一事一表、电子触摸屏、“114号码百事通”等途径进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对所有联办件流程进行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并将具体操作流程印刷成宣传小册子,放置于办事大厅,方便服务对象对照查阅。在大厅咨询台新增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服务对象可直接到咨询台就相关政府信息进行查询,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渠道。
  加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党建活动,配齐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市直属机关首届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获大合唱比赛银奖;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科学发展在中心、诚信服务在窗口”演讲比赛和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清明”缅怀先烈活动、“七一”庆祝建党日等活动;组织开展与非公有制企业结对共建活动,构建结对共建互动机制,建立定期交流走访制度;“三八”妇女节前夕,中心服务标兵、党组织负责人和共建单位先进生产工作者举行座谈会。
  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以“创业创新、群众满意”为主题,创建“和谐机关”,构建规范有序、便捷优质的服务运行机制,勇于创新、务实高效的服务创新机制;通过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建立廉政教育宣传制度、廉政教育专题例会制度和廉政教育考评制度,将廉政教育纳入干部职工的日常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在中心门户网站上设立廉政教育专栏、在办事大厅悬挂廉政书画、把全体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保护程序改为廉政图片;开展征集“廉政警句”活动;开展“争创优胜窗口、争做服务标兵”的双争活动和“树优良作风、创优质服务、做优秀公仆”为内容的“三优”活动,激发窗口及工作人员争先创优的意识。创设有效载体,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如团总支和妇女小组组织窗口业务骨干上街进行政策宣传、中心妇女小组与四明山镇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开展“爱心妈妈”结对送温暖活动,为结对儿童送上精美的“六一”节礼物和蛋糕等。
  (方智强)
  外事工作
  【概况】
  2009年,全市因公出国(境)190批次、409人次,其中非企业47批、178人次。遵照甬党办发〔2009〕62号《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及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经过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外事办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前3年平均数239人次相比,非企业因公出国(境)人员减少25.5%,达到上级文件规定减少20%的指标要求。市财政局对因公出国(境)团组(人员)经费实行严格的先行审核制度,经费削减也达到20%以上目标。
  【主要出访】
  5月下旬,市委书记王永康率团出访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在美期间与美国广益集团到余姚建设国际广场追加投资事项进行洽谈,并就国际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再次进行确认;赴印尼协助余姚市天邦实业有限公司与印尼SUMBERDAYA公司合作生产组装液晶电视机进行洽谈,促成双方公司合作投资事项协议签订。
  8月5日至11日,市政府代表团赴口本福冈县进行旅游观光推介活动,在福冈县柳川市举行余姚市旅游说明会,50余家旅行社、旅游企业及相关媒体参加推介会,并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观光部门签订合作协议。
  【主要礼宾接待】
  市外事办全年共接待外宾10批、237人次。主要有:
  5月21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在河姆渡遗址录制以中华文化魅力和表现之美为主题的特别节目《中国节——端午》。来自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20余个国家的200余名外国留学生参加现场录制。节目结束后,留学生们参加划龙舟、乘画舫、包粽子等传统活动,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景点。由市外事办组织、邀请并接待这200余名留学生。
  5月25日下午,市委书记王永康会见前来参加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展示与传播委员会主席尼尔・希波尔曼一行。
  7月31日,市长陈伟俊会见美国客商丹恩・妮勒先生,就美国奥迪曼波公司(电子软件系统及印刷设备制造商)计划在余姚设立与电子软件配套的印刷设备制造中心事项进行洽谈。
  9月9日下午,副市长诸晓蓓会见加拿大爱德蒙顿市长办公室中国业务主任黄伯新一行5人,就两市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进行交流活动,并达成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意向。
  10月19日,副市长郑桂春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官员马德琳・马利・斯宾塞女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瓦莲京娜・塔拉蒙博士等,并对以河姆渡为场景,建设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农业部核技术农业应用平台的水稻新品种和新产品的展示中心进行探讨。
  10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钜昌会见到余姚参加’2009中国裘皮服装节的丹麦哥本哈根皮草公司副总裁兼销售总监艾里克・聂加德,并就裘皮产业合作事项进行洽谈。
  11月22日,市委书记、市长陈伟俊会见哥本哈根皮草公司总裁托本・尼尔森和丹麦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贾波等。托本・尼尔森是丹麦执政党部长,此次专程到余姚与中国裘皮城签订“裘皮产业发展联盟协议”。
  【重大活动】
  4月15日,’2009香港・余姚旅游及现代服务业推介会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是为市政府首次在香港举行的大型旅游推介活动。宁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旧金山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副会长及余姚市主要领导出席推介会。会上向香港各界推介余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和商机,部分旅行社与余姚市旅行社达成合作意向,并于5月份首次组团赴余姚旅游。
  5月25日至27日,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在余姚举行,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芬兰等国家和国内的50余名博物馆馆长、专家参加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维多利亚・塞奇托莱科等在河姆渡稻作文明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11月6日至9日,第十一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召开,来自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508家企业前来参展。签约外资项目为9个,总投资1.6亿美元;内资项目为6个,总投资4.72亿元人民币。展览会期间还举办第五届中国塑料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中国・国际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来自海内外的200余名塑料界人士,共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塑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
  10月27日至2010年1月3日,’2009中国裘皮服装节在余姚举行,其间举行中国裘皮产业发展论坛,还举办“千秋华美”文艺晚会,以大型服饰舞蹈“金舞银饰”为基础,通过民族服装和民族舞蹈的美妙结合,演绎裘皮服饰文化;同时举办裘皮服装制作工艺培训讲座,由国际知名设计师作流行趋势报告,并展示裘皮制作工艺。本届裘服节参展客商比上届更多。来自北美裘皮拍卖行、美国传奇毛皮拍卖行、芬兰毛皮拍卖行、哥本哈根皮草公司等众多国际专业客商到余姚参加裘皮服装节,并参与各项专业活动。尤其是丹麦哥本哈根皮草公司副总裁携公司皮草专业模特到余姚走秀,举办裘皮服饰流行趋势发布会等活动,引人关注。服装节共吸引国内外客商1.8万人次,累计达成意向成交额3.1亿元。
  【友好城市往来】
  2009年是余姚市与日本常陆太田市结好十周年。余姚市征集25幅摄影作品于11月9日至29日在常陆太田市市役所一楼大厅展出,常陆太田市也征集25幅书画作品于12月在余姚市政府一楼大厅展出。
  2009年5月下旬,市委书记王永康率团访问美国友好城市——核桃市。
  2009年5月18日至11月18日,友好交流城市——韩国罗州市派遣一名公务员研修生到余姚进行学习研修。
  【涉外管理】
  3月15日,余姚籍劳务人员张高良在尼口利亚因工伤事故死亡。在市外事办与公安局的协助下,死者亲属张凯、殷伟力及时赶往尼日利亚妥善处理后事。
  3月18口凌晨,余姚企业外聘德国人桑德在杭甬高速公路杭州方向108公里+900米处发生车祸导致其死亡。在市外事办和高速交警协助下,其德国家属到余姚与其在姚妻子妥善处理事故,将其骨灰运回德国。
  国庆期间,根据宁波市外事办《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国庆节前后涉外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外籍人员进行筛查,及时掌握外籍人员的动向,并保持联络,同时加强境外人员到余姚的邀请工作,严格控制无实质性工作的境外人员到余姚,确保国庆节期间无涉外事件发生。
  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市外事办协助防疫机构做好涉外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疫工作。
  台湾事务
  【概况】
  2009年,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对台工作全局,全面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基层台办职能优势,深入细致做好“家门口台湾人民”工作,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获全国县(市)区对台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对台工作先进单位、省对台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全年引进台资企业3家,总投资3815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1920万美元;共接待到余姚旅游、观光、考察的台胞1320余人次;接待台湾交流团组六批、250余人次;组织赴台交流团组八批、54人次;开展涉台形势宣传讲课1次;举办台胞台属培训班1次;发放《余姚台胞服务手册》等各类宣传资料200余份;慰问困难台胞台属27户,发放慰问金43400元人民币。
  【对台经贸工作】
  以节会为平台,招商引资有成效。抓住大型节会的契机,策划对台经贸交流活动,对台招商引资取得一定成效。3月初,市委书记王永康带队赴台湾开展经贸考察,在台湾举办“姚台工商企业座谈会”,推出近40个“姚台两地民企对接合作”项目,针对性地向台湾工商团体进行招商,寻求两地合作新商机。4月份,市台办与阳明街道、凤山街道合作,举办两岸企业家经贸恳谈会、余姚凤山——桃园观音项目推介交流会,两岸企业家围绕工业、服(沈建芬)务业、农业等合作事宜进行洽谈对接,达成农业合作意向1项。
  以创新为途径,服务企业有突破。针对台资企业遇到的困难,市台办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完善投资软环境。3月中旬,邀请20名台商代表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如何携手共进应对金融危机,化“危”为“机”,促进台资企业健康发展。4月下旬,开展“台胞台属服务月”活动,走访全市台资企业,了解企业的经营、生产情况和企业面临的困境,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用电、土地证办理等实事20余件。6月初,开通台商“信息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汇编下发《余姚台胞服务手册》,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引导帮助台资企业用好、用活、用足相关优惠政策。7月初,邀请科技局作“科技政策和高企申报”专题辅导讲座,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台资企业可持续发展。
  以机制为保障,维护台商权益有进展。完善台商权益保障工作机制,制定台商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做到专人受理、马上办理、限时办结。会同市司法局、市劳动保障局共同组建台商法律服务团,为台商、台胞提供有效、可靠、便捷的法律综合服务。全年受理台商投诉案件3件,妥善解决3件,结案率100%。
  【交往交流工作】
  以活动为平台,姚台交流交往有拓展。“请进来”,利用活动邀请客商。以河姆渡文化、寻根文化、姚台青少年交流为载体,注重联谊的拓展性,加大对重点台胞的邀请力度,实现有效对接。“台湾同胞河姆渡寻根之旅活动”邀请中华国际观光协会理事长刘宗明为团长的50余位台湾同胞参与,组织台湾同胞参观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王阳明故居,开展“植树、签名、赠书”活动,召开以“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被列为全国、省级重点对台交流项目。组织承办“2009年台湾大学生浙江夏令营——余姚行”活动取得成功,台湾20余所大学的100名大学生与东风小学教育集团的师生开展文化互动交流活动。举办台商迎中秋暨“三星”颁奖晚会、“台商看余姚——感受孝女之乡”等联谊表彰活动,推动台商在当地的融入度。举办“海峡两岸书画交流邀请展”,邀请台湾文化界人士到余姚,展出100余幅作品,开启姚台两地文化交流新模式。此外,还邀请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理事长毛葆庆,姚籍台胞、台湾“立法委员”洪秀柱,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名誉理事长、原海基会副秘书长邱进益,台湾华兴托儿所董事长、蒋经国三儿媳、原国民党中常委蒋方智怡,台湾“立法委员”、中华金融投资人协会副理事长廖国栋,中华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台湾客家演艺文化协会理事长李康雷等台湾知名人士到余姚参观考察。“走出去”,借助赴台考察活动扩大联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台交流工作,有计划组织团组赴台考察,全年共组织赴台考察团组八批、54人次,交流领域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区、城市建设等。通过拜访、座谈、考察等形式,扩大与台湾各界人士的联谊,与岛内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桃园县副县长黄敏恭等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建立起联系,进一步提升姚台交流的层次,为今后开展姚台双向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涉台宣传教育工作】
  以“三进”为抓手,涉台宣传教育有氛围。2009年,涉台宣传和教育工作主要落实“三个进”(即进岛内、进机关、进学校),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对台工作的良好氛围。进岛内,借“台湾同胞河姆渡寻根之旅”活动之机,邀请台湾联合新闻社社长安彦谋先生、台湾客家电台台长彭惠圆女士等一批台湾重要媒体人士到余姚采访。3月中旬,举办“台商与宁波同行——印象余姚”大型采访活动,新华社、香港文汇报、中央电台、经济日报等10余家媒体的20余名记者到余姚,大力宣传余姚经济建设特别是台资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新亮点、新成就。8月中旬,台湾八大电视台《世界第一等》栏目专访余姚奇人胡锡林。进机关,通过举办“甬台交流图片余姚展”、“我对余姚印象”征文活动、邀请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作“台湾局势与两岸关系”专题报告等,加大对机关干部的对台宣传教育力度。进学校,首个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在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授牌成立,5月中旬,举行“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暨“手拉手,一家亲”姚台青少年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姚台两地的学生和家长代表共同在校园内种下见证友谊的“两岸同心树”。此外,还不断规范涉台教育基地的建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学唱台湾民谣、给台湾小朋友写书信、涉台征文比赛等系列教育活动,在社会上均产生一定反响。
  【台联会台协工作】
  以凝心聚力为目的,台联台协工作有起色。发挥台联优势,团结联谊全市台胞台属,凝聚人心。全年组织发动8名台湾籍政协委员开展走访调研,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参政议政,共提出建议、提案8件。对市内困难台胞台属、定居台胞开展节日慰问工作,共慰问27户,发放慰问金43400元。8月下旬,台湾“8・8”风灾发生后,发动全市台胞台属和部分台商募集善款,走访慰问受灾地区的在姚台商及家属,为岛内受灾乡亲捐款50余万元。为台胞台属排忧解难,帮助台胞解决子女就读、房产过户等问题。选举产生宁波台资企业协会余姚联谊会第三届领导班子,形成新的工作合力。为会员企业搭建联谊平台,组织开展中秋烧烤、研讨会等活动。8月中旬,会同台湾区计算机辅助成型技术交流协会(ACMT)共同举办“CAEMoldingCon-ference2009巡回研讨会”,吸引余姚、台湾两地塑胶模具行业的近40余家厂商、100余名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参与。动员台商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宁波太平洋慈善基金会创始人陆章铨向宁波市急救中心、余姚市人民医院和陆埠镇中心卫生院捐赠6辆救护车,共计150余万元;健峰管理技术研修中心资助25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宁波大学生赴台见学。(张焕麒)
  侨务工作
  【概况】
  2009年,市侨办、侨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侨务工作,坚持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全年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包括港澳人士、出国留学人员)215人次,接受海外捐赠90万元人民币用于教育、卫生、敬老等公益事业,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获浙江省侨办系统先进集体、省侨联系统先进集体、宁波市侨务宣传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为侨服务】
  走访调研,服务侨企。通过召开侨资侨属企业家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开展侨务干部走访月、组织侨界政协委员走访考察侨资企业等活动,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形成调研报告,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教育、电信、城管等部门为侨资企业解决外来人才子女就学、宽带网络安装、生活垃圾清理等困难,为侨资企业外来员工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等。引导侨资侨属企业家参加宁波市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银企合作交流会等活动,寻找企业发展商机。发挥侨务智力优势,帮助企业与电子通信、新能源、金融商贸、机械自动化等方面的专家建立联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排忧解难,维护侨益。积极实施“归国华侨关爱工程”活动,对归侨侨眷家庭基本情况和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结合平时走访,上门看望归侨侨眷50余户,并向部分因意外事故或患病而生活困难的侨户发放慰问品和补助金。11月22日,组织市内外名医为泗门镇“三胞”眷属、留学人员家属及当地村民开展义诊活动。切实做好侨务信访工作。为归侨侨眷提供升学就业、身份证明、政策咨询等服务,依法妥善处理涉侨信访事件19起。
  【海外交流】
  “请进来”,利用活动邀请客商。以塑博会、杨梅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为平台,加大对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侨领等重点人士的邀请力度,实现侨务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6月份,邀请香港华侨华人总商会一行23人到余姚参观考察,交流投资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情况。11月,又通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组织炊具、家电制造商及贸易、化工企业代表团一行15人到余姚,实地考察浙江五谷事业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且初步达成部分合作意向。
  “走出去”,借助活动扩大联谊:4月份,在香港举行的余姚旅游及现代服务业推介会期间,邀请10余位余姚籍港商共同参与,共叙乡情,共谋发展。同月,在香港君悦酒店举办香港余姚联谊会成立典礼,有60余位余姚籍乡贤参加,选举香港森源集团董事长邵力伟为首任会长,市委书记王永康、市长陈伟俊出席会议并被聘为名誉会长。
  【联络联谊】
  以活动为载体,增添组织活力。结合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组织归侨侨眷开展联谊活动,感受团聚的温馨与欢乐。开设“侨务讲坛”,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为归侨侨眷作关于助推新农村建设、侨务政策法规、台海形势、保健强身方面的讲座,扩大侨界人士知识面。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举办“侨之声”余姚市侨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欢会、“美丽中国、魅力余姚”侨界书画摄影展、“侨与祖国”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激发侨界人士参与祖国和家乡建设热情。在中国侨界援建北川中学捐赠活动中,全市归侨侨眷踊跃参与,被省侨联授予“援建北川中学特别贡献奖”。
  【基层侨务】
  以点带面,开创基层侨务工作新局面。对全市各乡镇、街道提出年度目标考核意见。组织基层侨务干部赴温州市瓯海区、奉化市岳林街道等地学习交流基层侨务工作经验。以阳明街道长安社区为基层侨务工作示范点,推进全市基层侨务工作的开展。5月份,组织城区4个街道23个社区的负责人,在长安社区召开侨务工作现场会,听取长安社区侨务工作汇报,参观社区侨务工作展厅及侨
  务宣传长廊。。市基层侨务工作得到省、市侨务部门的肯定,阳明街道新城市社区被国务院侨办命名为全国侨务系统“五五”普法侨法宣传角单位,阳明街道侨联获浙江省示范性基层侨联、宁波市侨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侨务外宣】
  “余姚侨网”已成为推介余姚、宣传余姚的重要平台,全年编纂侨务信息112条,其中被中国侨网采用46条,浙江侨网和《浙江侨声报》采用52条。同时还刊发《余姚侨讯》,全面宣传市侨务部门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利用出国、出境访问机会,向海外人士发放余姚宣传资料、画册、投资指南、光盘等120份,寄赠具有余姚特色的贺年卡200余份。在侨务接待过程中,向海外人士有针对性地介绍余姚悠久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优势特色产叶,扩大余姚在海外的知名度。2009年,市侨办被宁波市侨办评为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徐爱芬)对口扶贫协作
  【对口帮扶贵州省望谟县】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从1996年起,市政府与宁波市财政局共同帮扶贵州省望谟县。市政府作为对口帮扶望谟县的牵头单位,十余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东部发达地区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统一部署,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对口帮扶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望谟实地调查研究,不断加大对口项目扶持和资金帮扶力度,积极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有力促进望谟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2006年、2008年连续被宁波市委、市政府评为对口帮扶先进单位(每两年评比一次)。
  2009年,对口帮扶望谟县实施新农村建设、修建学校、发展农业产业等项目6个,到位帮扶资金180万元。同时积极开展“温暖午餐・万人助学”活动,落实帮扶资金26万元,解决望谟两所学校贫困学生就餐难问题。全年共帮扶资金206万元。1996年至2009年的十四年间,市政府和宁波市财政局共支持望谟县对口帮扶项目93个,帮扶资金2500.15万元(含物资折款),项目涉及教育卫生、种植业、公路桥梁、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广播电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省内结对帮扶】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市政府及泗门镇、马渚镇、低塘街道、朗霞街道、临山镇等五个乡镇(街道)结对帮扶丽水地区松阳县4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其中市政府结对松阳县象溪镇的8个村,2009年落实帮扶建设资金50万元;泗门、朗霞等5个乡镇(街道)落实帮扶资金191万元。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农民饮用水改造和进村道路硬化等。2000年到2009年,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738万元,其中市政府696万元、五乡镇街道1042万元。
  (李大炜)
  市政府代表团赴松阳扶贫结对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0

《余姚年鉴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内容包括:2010年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综合;农业;工业、原材料、能源消费和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和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政及其他等十二个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