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姚江源头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53
颗粒名称: 附录一 姚江源头初考
页数: 2
页码: 299-300

内容

姚江为甬江一支,源于何处,历代众说不一。南北朝孔灵符著《会稽记》载:余姚江源出太平山,随潮至浃口入海。《嘉泰会稽志》载:(姚江)源出太平山。上流至上虞县六十里,下流至慈溪县九十里。黄宗羲《今水经》载:……一自上虞县太平山,经余姚县治南,名姚江,历慈溪县境东流……。清康熙《余姚县志》载:姚江导源太平山及菁江,过断溪,西流至于上虞通明坝,新河注之(新河即运河)。光绪《慈溪县志》转引《天启志》云:(姚)江源发于绍兴余姚之太平诸山。《重修浙江通志稿》载:姚江源出上虞县之象田山,曰玉带溪。东北流约十八里至老通明闸。《余姚县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报告》(1984年9月,浙江余姚县区划办公室水资源组、余姚县水利局编)称:姚江,又名舜江,南源于本县大岚乡夏家岭,中源于上虞县江坎头。
  上述诸说中《嘉泰会稽志》“源出通明堰”说,是以感潮段一端为源,显然是不妥当的。鉴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对江河源头的标准不一,及认识的局限性,姚江上游的河港溪流情况又十分复杂,天然溪流和人工运河的变化大,提出如是源头说,也无可厚非。
  “源于上虞江坎头”,古无是说。江坎头为今四十里河之西端,与曹娥江仅隔一堤。四十里河“虞邑运河,东接新、旧通明坝,西距外梁湖坝,横亘三十五里”。备稿案:“今俗称四十里河。源出百楼象坤诸山,由溪涧会注,源流既短,河又浅狭,旱则立涸。是以朝贤有司递引沙湖、西溪、皂李、百云四湖之水,以通舟楫,以通灌溉”(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四十里河源短流窄,并非姚江之源,而仅为姚江一支。即使其为姚江之源,源头也决非江坎头而是百楼象坤诸山。此外,四十里河西端原为外梁湖坝。当时江坎头尚在曹娥江中。
  由此可见,姚江源头值得考证者凡三:“象田山”说、“太平山”说、“夏家岭”说。下面就这几种说法进行粗浅的分析比较。
  学术界确定江河源头的标准一般以“溯源唯远”为主要考虑因素。其次,流域面积、河川流量、历史习惯、河谷发育、河谷形态、河源地势以及支流排列等也为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现将有关数据比较列于附表1-1。
  从附表1-1的比较看,除流域面积象田山略大于夏家岭外,其余诸项均为夏家岭大。根据浙江水文地质大队《浙江省余姚—慈溪平原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姚江古河道一支自马渚南来,历东蒲周而泗门,由南向北出海。而由马渚南来水经东蒲周、泗门出海的古姚江河道,其上游即四明江,与今夏家岭方向来水一脉相承。约于5000年前,姚江开始改道东向出海,久而久之遂成今貌。此外,“姚江源出上虞县之象田山”出于《重修浙江通志稿》。其前诸志书从未见有是说,其后诸书亦无承其所言者。况且《重修浙江通志稿》尚属于“稿”,因此单凭流域面积稍大而定象田山为江源,实有失偏颇。
  从清康熙《余姚县志》看,源流应于通明坝东的四明江。而由此上溯的溪流出自夏家岭的梁弄大溪可谓其正源。而太平山也即在夏家岭一带。此后的《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姚江条,因循康熙余姚志。《辞海》姚江条为“源出四明山”,与前也无大的出入。此前的元《一统志》应与康熙志无大差别。南北朝时,孔灵符《会稽记》谓“余姚江源出太平山”。浙东名“太平山”者凡三:会稽太平山;上虞太平山;余姚太平山。最近的余姚、上虞版图,“太平山”在上虞境。其有一西出水流,究其末,为曹娥江一支,不属姚江水系。黄宗羲《四明山志》载: “太平山,跨余姚、上虞二境”。清同治四年(1865年)编绘的《余姚县境方积里图》中,余姚、上虞二县南交界处标明为“太平支山”。光绪《慈溪县志》谓“姚江源出余姚之太平诸山”。由图可见余姚太平山与上虞太平山实指一处。该图“太平支山”之西北即今上虞版图“太平山”,其东北即今余姚夏家岭一带。可以说夏家岭即“太平支山”(或太平诸山)中的一座山。“太平山说”与“夏家岭说”实为一说。
  由此可见,姚江源出太平山东北之夏家岭,北流至百丈岗、四明湖水库,又西北至上虞县楼家闸,出新江口接通明方向来水,于永思桥入余姚境。东于城山渡出余姚入宁波江北区、鄞县,至宁波新江桥汇于甬江。全长106.5公里。
  (作者单位:余姚市水利局;本文原载《余姚市水利志》,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年)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怀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