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保国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保国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272-27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宁波市保国寺的位置、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保国寺 名胜古迹 余姚市

内容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北面的灵山南山腰,寺院依山势建造,自下而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藏经楼,两侧有钟楼、鼓楼以及廊庑、僧房、斋房、客房等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用墙垣分隔。建筑总面积5700平方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格局。举目远望,殿阁崔巍,烟蔼缭绕,树影婆娑,一派庄严、肃穆景象。
  保国寺历史悠久,据《宁波市志》引历代方志,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5~公元57年),中书郎张齐芳放弃官职,隐居这个偏僻的地方,后来又把住宅开辟作为寺院,取名灵山寺。唐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赐予“保国”的匾额,改名为保国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住持贤德和尚曾作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以后清嘉庆元年(1796年),住持和尚敏庵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扩建。抗日战争以后寺院渐趋凋蔽、颓败,僧侣纷纷散去。1975年以来,国家投入巨资重新对寺院进行全面修缮,至1984年,共维修大殿、观音堂、藏经楼、钟鼓楼、两侧厢房等十余处建筑,并安装了消防管道,改装电话线,使寺院建筑焕然一新。1961年,保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保国寺划归宁波地区文化部门管理,并建立相应的保国寺文保所,1988年,寺外山林划归宁波市文保所,1992年,“保国寺公园”挂牌。
  保国寺系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建筑之一,现存建筑既有历代维修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又有从别处迁建进来的优秀古建筑,时间跨越从晚唐至民国1000多年历史,称得上是一座中国的古建博物馆。主要建筑形式、规模如下:
  (1)头门。也称外山门,位于山脚下,三开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面阔8.1米,进深8.3米。原为清嘉庆年间江北区民居大夫第头门,1993年迁建这里。
  (2)山门。也称内山门,三开间,悬山式建筑,面阔7米,进深4米,1989年重建。门匾上“东来第一山”五字原为明万历年间宁波籍御史颜雷所书,现由书法泰斗沙孟海重书。
  (3)经幢。位于天王殿前,东、西共2幢,形似宝塔,2米多高,系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目的是作功德,祛灾难。东幢建于唐开成四年(839年),原在慈城普济寺,1963年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8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迁建于此。西幢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原在鄞县永寿庵,在明代曾两次倒坍重建,1984年迁建于此。两座经幢系唐、明遗物,有保护价值。
  (4)天王殿。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清时两次大修,后毁于火,现存建筑清末重建,重檐歇山顶建筑,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五开间,面阔19.08米,进深10.6米,平面呈长方形。天王殿中央原有佛龛,南面塑弥勒像,北面塑韦陀像,东西两侧原塑四大天王,现墙上绘4幅大型壁画:追寻灵山寺由来,讲述保国寺赐名,北宋恢弘景象,清初再度中兴,生动反映保国寺历史。
  (5)净土池。由寺僧在南宋时期开凿,长14米,宽6米,文献记载,当时池中曾栽四色莲花,有“楼台倒插水中天,池内曾栽四色莲”之句。池水至今清澈可鉴,一年四季充盈,从未曾枯竭。
  (6)大雄宝殿。寺院的主体建筑,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之处。与天王殿同时建造,虽历有维修,但主体梁架构件保持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大殿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样式,面阔11.83米,进深13.35米,呈纵长方形。殿首高悬清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提督苍保书写的“古刹重辉”额,殿阶石柱刻“象峰迎日顾,蛟水带江回”联。殿内悬匾、联多件,有“大圆满觉”、“香钵恩周”、“放大光明”、“精进开先,历五世,钦承褒赐;灵峰端拱,祝万寿,永藉鸿休”等,映出寺院森森气象,赫赫名声。
  (7)观音殿。重檐歇山顶建筑,五开间,面阔23.71米,进深11.66米,前端梢间、尽间接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该建筑顾名思义是供奉观世音菩萨所用。
  (8)藏经楼。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民国23年(1934年)建成。五开间,楼下面阔22.84米,进深7.6米。楼上卷棚顶,明间为抬梁式,其余采用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结构,硬山造屋顶。藏经楼是收藏佛经及其他珍宝的地方。收藏着一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印刷的《大藏经》。该经为皇家刻本,木版印刷,共7173册,分藏20橱。橱门刻“钦赐龙藏”四个金字。每橱36函,共720函,函套系紫红花梨木匣。这部皇家刊刻的佛经全国印刷不到150部,至今保存完整的屈指可数,有很高的经典和版本价值。其他价值较高的有清嘉庆和民国时编纂的《保国寺志》和古今名家字画。
  (9)钟楼、鼓楼。分别位于大雄宝殿的东、西侧。钟楼系重檐歇山顶建筑,盖小青瓦,四角翘起。楼下三开间,面阔8.6米,进深相同,平面呈方形。楼上面阔4.60米,深4.64米。脊枋上悬挂大铜钟,高1.8米,口径1.35米,重1.5吨。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铸。钟壁外面有保国寺二十四世住持方丈〓如撰的《铸钟记》,还有八卦图、佛像及××捐助钱等字样,范铸工艺高超。鼓楼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四角翘起,外观与钟楼相同,体积稍大。楼下三开间,面阔8.55米,进深6.55米,楼上面阔4.25米,深4.24米,内置大鼓一面。钟楼、鼓楼是寺庙中的重要建筑,佛教教义认为世事皆空,而钟、鼓声就是提醒教徒去掉世俗杂事,回归净、空的警世之声。现在寺院中这样专门设置的钟楼、鼓楼已不多见。
  (10)骠骑井。以张齐芳舍宅为寺之说而命名,在大雄宝殿前左首。井口直径0.44米,深10米,水从石隙中渗出,旱涝都保持平常的水位,这口井过去作为全寺僧侣炊饮用水,现在供游客参观凭吊。
  保国寺十几幢建筑中影响最大的是大雄宝殿,不仅建筑历史悠久,而且在建筑结构上有自己的特色。
  (1)平面呈纵长方形,有意扩大大殿前半部分深度,以便容纳更多的信徒进行佛教活动。而且大殿三间的前半部分天花板下巧妙地安装三个斗八藻井,降低了空间高度,与后面供奉佛像的高旷空间形成强烈对比,烘托了佛主至高无上的宗教气氛。
  (2)从内到外使用许多斗拱,形制粗壮,起着实际作用。外檐的斗拱,中间明间两朵,左右次间各一朵,这种配制方式,与宋代建筑专书《营造法式》相吻合。斗拱向外挑出两个华拱和两个昂,按古建术语是“双杪双下昂单拱造”。此外在柱头上、里面的梁架上都使用斗拱,在承力中起到装饰作用,增加建筑的庄重感。
  (3)大殿内柱别具一格。采用以小拼大的办法,在一根较小的木柱周围,包镶几根弧形木条,使整个柱子呈瓜棱状,既解决了粗大木材来源少的困难,又增加了柱子外表的美观。
  (4)使用较多的受拉构件,采用柱头微向内倾的“侧脚”做法,增加了建筑物整体构件的抗震动、抗冲击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它还有鸟不做窠,没有蝙蝠、蜘蛛、蚊子等虫蚋,斗拱上不积灰尘等奇特现象,引起人们的惊讶和猜测,这应与建筑结构、材料、布局密切相关。
  大雄宝殿迄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它能够在江南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保存至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我国江南现存古建筑中罕见的精华,对于研究北宋早期的木构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国寺内现在共辟有17个展室,主要文物展品有“钦赐龙藏”佛经、佛像陈列、青铜礼器、砖雕石刻、千工床、万工轿和国际珍贵礼品等。寺外有望日亭、迭锦台、灵龙泉、骠骑坪、仙人桥、青峰亭等名胜古迹。每年到保国寺的游客都在10万人次以上。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