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7
页码: 209-2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姚江流域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人民就在依山傍水的高地上聚族而居,历经发展,形成人口稠密的小城镇,三三两两分布于姚江两岸。自上而下,主要集镇有梁弄、马渚、陆埠、丈亭、大隐和慈城,主要城市是余姚。
关键词: 城镇 发展 余姚市

内容

姚江流域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人民就在依山傍水的高地上聚族而居,历经发展,形成人口稠密的小城镇,三三两两分布于姚江两岸。自上而下,主要集镇有梁弄、马渚、陆埠、丈亭、大隐和慈城,主要城市是余姚。
  一、梁弄镇
  梁弄镇位于姚江上游四明湖畔,早在后唐(923~936年)年间,已初步形成集市,南宋时是绍兴府同地驻地,辖宁、绍、台三郡接壤的广袤山区,史书称为浙东重镇。梁弄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集镇,抗日战争时期,以梁弄为中心的四明山区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又是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的革命根据地。从1941年5月开始,党领导浙东人民与日寇和顽伪敌军浴血奋战,浙东区党委、司令部、政治部、行政署等均设在梁弄镇上。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留下少数同志坚持斗争。1947年地下党重建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下半年,党又增派武装部队与当地部队会合,成立人民解放军浙东第二游击纵队,配合解放大军开展解放战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梁弄设镇,属余姚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弄镇属余姚县梁弄区,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域有多次变动,1983年恢复为梁弄镇,隶属于梁弄区,辖11个行政村、3个居委;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时,原梁弄镇、让贤乡、横岙乡、湖东乡扩并为梁弄镇,辖59个行政村、3个居委,面积94.5平方公里,人口3.14万人。
  梁弄在宋时,已有上街、晓岭街、三叉路口、牌宪头、下街、横街等街道,为四明山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每逢农历一、四、七日为集,附近肩贩都来“拢市”,沿街设摊,叫喊买卖。到清末民初,商店、摊贩集中在上街、晓岭街、牌宪头、三叉路口一带,有棉布店、锡器店、广货店、酒酱店、水作店、药店、照相店、百货店、南货店、杂货店、点心店、羊肉店、棕棚店、镶牙店、铁店等,还有蔬菜行、扫帚行、柴行、米行、糠行、木行、苗猪行等;另有万春茶厂,鲜茶在姚家祠堂加工成干茶,再在真门祠堂手工捡挑分类,装箱出售。共有商号、牙行80余家,摊、肩贩150多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视了镇区规划和建设,旧镇中心改建成马蹄形商业区,新开辟一条长1200米、宽12米的街道,主要的店铺有百货商场,面积3042平方米,商品8000余种,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应有尽有;又建立小商品市场,设有100余个摊位;还建成农贸市场,面积3000平方米,成为大岚、梨州、丰惠、晓岭、永徐等地人民群众购物和农副产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现在梁弄镇集镇面积已扩大到2平方公里,镇上有日供水1000吨的自来水厂1家,有线电视进入各家各户,程控电话可直拨全国各地。文化卫生事业日趋完善,有市属高中、职业高中各1所,初中、小学各1所,1995年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有中心卫生院1所。2000年新建镇文化广场,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集艺术表演、文化培训、图书阅览、艺术展览于一体。
  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6488万元,其中生产粮食10972吨、蔬菜4716吨、油菜籽2011吨、茶叶238吨、淡水产品372吨。工业企业516家,销售总收入7.47亿元,创利税9400万元。其中灯具生产已成为余姚市的特色块状经济。
  二、马渚镇
  马渚镇位于姚江上游支流马渚中河两岸,相传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屯兵在渚,饮马于潭,因此得名。马渚清时属云楼乡,民国12年(1923年),建乡,辖集镇近郊4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马渚镇归属马渚区,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划有多次变动,1983年复称马渚镇。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将原属马渚区的青山乡、开元乡、斗门乡、云楼乡并入合称马渚镇,辖61个行政村,区域面积扩大到65.8平方公里,人口4.99万人。
  马渚集市形成较早,镇内曾有80家商铺,名气较大的有元祥、信裕2家钱庄,益寿堂、鹤年堂、瑞林堂3家药铺,有距和、盛祥泰绸布庄,生和、泰和、鼎和南茶店,祥和、润泰酒酱店,诸复兴、邱复记客栈,义兴油坊、志根粮坊,大丰、泰丰、怡丰、元丰等一批前店后坊的糕点、豆制品生产加工作坊等。街市以“后堰头”为中心,以中河(现杭甬运河)、东河(现平河路)沿河为街,宽约3米,长200多米,由石板铺路,河岸砌石坎,上有“人字”廓棚,既可遮阳,又可避雨,店铺向河,“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如今,集镇面积已达3.4平方公里,有四季堰路、黄泥堰路、东一路、东二路、渚山路、汉达路、小马路、东横路等大小街道15条,“丁”字形的小马路与四季堰路是集镇新的商业中心。小马路宽35米,长450米,四季堰路宽20米,长700多米,均用水泥浇铺,马路两旁3~5层的楼屋林立,华联超市、中联超市、华兴商厦、马渚饭店、物资供销公司、粮贸大楼、中西药店都集中在这里,日用杂品、五金电器、建材装潢、饭店旅馆应有尽有。紧靠四季堰路南的农贸市场,总面积8700平方米,设有650多个摊位,鱼肉、禽蛋、海鲜、蔬菜、瓜果、豆制品等农副产品应有尽有,日客流量近万人次。
  现在马渚镇的文化卫生事业和基础建设有较快发展,镇上有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成人学校各1所;中心卫生院1所,1200座位的影剧院1座,设有有线广播站及文化站等。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3.8万吨,有电管站和邮电局,满足全镇人民用水、用电、电话通讯的需要。
  马渚曾是余姚的主要粮食产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种养殖业,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花卉基地903亩,瓜果基地2006亩,向市场提供蔬菜2532吨,杨梅、西瓜等水果4023吨,年产花卉苗木100多万枝,销往四川、上海等20个省、市,淡水养殖鱼、虾、蟹、鳗、甲鱼等8450吨,新开发食用菌、药用菌种植,产灵芝10吨、鲜菇20吨,2000年又扩大了中药材种植。
  工业生产形成了汽车配件、电器电线、消防器材、玻璃制品、家用电器、高压开关六大工业产品为主的生产体系,2000年工业产值31.45亿元,利税2.72亿元。
  三、丈亭镇
  丈亭镇位于姚江下游,姚江与慈江分流的三角地带,原属慈溪县,1954年划入余姚县。1950年为丈亭乡,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划有多次变动,1983年复为丈亭镇,隶属丈亭区,为区公所驻地。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时,梅溪乡并入丈亭镇,区域面积扩大到54.5平方公里,总人口3.08万人,辖3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丈亭素以交通便捷、商贸繁荣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历二、五、八为集,南部四明山的茶叶、竹木制品和山货以及北部平原的棉花、稻米、海产品,或在市内交易,或渡江经陆路贩运至宁波、绍兴。镇内临姚江建街,长约300米,宽约3米,店铺南北向对峙,米店、药房、当铺、客栈、饭馆一应齐全,遇“市日”,商贩云集,农副产品沿街摆设,人流如潮,热闹非常。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丈亭镇加快了集镇建设步伐,新建了长400米、宽18米的新民中路和长500米、宽18米的瓦窑路,扩建了丈一路、新民北路、文卫路、振兴路,沿街安装了路灯。建成丈亭商场、邮电大楼、农业银行办事处、农村信用社、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新建了四五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达到13000多人。镇内有11万伏变电所1个,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电;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1万吨,满足了全镇居民生活以及近千家企业的用水;1991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实现“电话镇”;开通了宽带网络,通信十分便利。
  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镇上已有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1995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中心卫生院1所,文化中心1座,设有万册图书馆、多功能厅、球室、排演厅和展览室。镇电视中心转播10多个电视台20多套节目。
  丈亭有“姚东粮仓”和“杨梅之乡”之称。1998年,粮食总产达到1.76万吨,亩产413公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来,花卉苗木、蔬菜、淡水养殖迅速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520亩,水产养殖500亩,杨梅园近万亩,产量占全市的1/3。
  全镇形成了五金加工、针织印染、机械配件、标准件、塑料制品、电信附件、轴承制造等门类较多的工业加工企业。2000年,工业总产值22.24亿元,其中25家销售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5亿元,利税2.24亿元。
  四、陆埠镇
  陆埠镇位于姚江下游,原属慈溪县,1954年余姚与慈溪调整县域时,划入余姚县,属陆埠区,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划有多次变动,1981年恢复为陆埠镇。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时,将原属陆埠区的沿江、兰山两个乡并入陆埠镇,辖区面积扩大到66.87平方公里,辖4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3.14万人。
  陆埠是山区与平原、水路与陆路交接要地,山林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品种繁多,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逢农历初五、九为集,各地商贩肩挑船载,把茶叶、布匹、稻米、药材运到这儿进行交换,形成一条长300米、宽五六米的传统商业街区。佛像雕刻、柏木香粉久享盛名,清道光年间就已远销国内外。陆埠豆酥糖的生产也有100多年历史,历来为宁波、上海人所喜爱。
  现在集镇老街已被拓宽改造,新建的主要街道有陆埠大街、蓝溪街、上街、横街、洋行街、车站路、钟山西路、钟山东路等8条。陆埠大街和蓝溪街交错成“丁”字形街道,是集镇的商业中心,街道两边中联超市、华联超市、旅馆、酒楼等商用大楼鳞次栉比;大街南设农贸市场,底楼有200多个摊位的菜市场,二楼为小商品市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日常赶集人数每日约五六千人。
  镇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建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1万吨;11万伏变电所1座,满足生产、经营和居民用电需要;1999年实现电话镇目标,开通了程控电话以及A网、数字网、宽带网和多种移动通信网;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镇上有市职业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1所,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文化宫1座,万册图书馆1座,灯光球场2个,1300座位的影剧院1座。
  全镇有各类企业2500余家,并形成了以水暖器材、电动工具两大行业为支柱,以五金、汽配、轻纺、塑料、电子、电器、建材、佛雕、食品等多种产品共同发展的行业格局。水暖器材、电动工具生产行业被列入余姚市重点块状特色经济,特别是水暖器材产品的生产厂家达400多个,产品达20个系列220多个种类,部分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0%,是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中国水暖器材之乡”。
  农业生产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种草养畜”、“水田种植”、“花卉果木”、“名茶竹笋”4个产业基地。白鹅饲养,田藕、茭白种植,早熟蜜梨、桃子培植,冬笋、春笋、雷笋培育,优质名茶生产迅速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564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4亿元。
  五、大隐镇
  大隐镇位于姚江下游,四明山南麓,是姚江流域最古老的集镇。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现在姚江边的城山村地块上建造了句章城,秦、汉至晋这里一直是句章县治所。大隐原属慈溪县,1954年县域调整后,划入余姚县,以后机构名称有多次变动,1986年7月改为大隐镇。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无变动。下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区域面积30.67平方公里,总人口8979人。
  大隐集市形成较早,明清时期有长350米、宽约3米的街道一条,街道两侧设有米店、布店、酱油店、南货店、肉店、盐店、药店、铁店、香店等,每逢农历三、七、十日为集,早晨拢市,近午散市。
  现在镇上已建成长2000米、宽10米的学士路和山王路,是镇内主要商业街。沿街两侧有商店90余家,主要经营五金、电器、日用商品、布料、服装、鞋类、粮油、医药、生产资料。镇西南侧1998年新建了农贸市场,占地2664平方米,有摊位100个,市日上市的有2000人。
  程控电话进村入户,电话用户达2000余户;有线电视覆盖全镇,可收看20多套节目;镇上有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镇中心卫生院1所。
  石材和莹石开采是大隐镇工业特色,20世纪50年代前,大隐石料多用于城镇道路、桥梁、房屋建筑。改革开放后,大隐人民凭借自己的传统工艺和石宕的优势,创作了新的石雕工艺品,以石狮雕刻居多,还有石桌、石鼓、石佛等品种,供园林布置、城市装饰之用。大隐莹石贮藏丰富,是余姚的主要矿产之一。1958年发现,1960年开始开采,30多年来,已开采12万吨。其他的工业企业还有小五金、塑料配件加工等。全镇有工业企业171家,销售收入1.78亿元。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05亿元;产粮2163吨,蔬菜1024吨,茶叶104吨,水果450吨,养猪3700头。
  六、慈城镇
  慈城镇位于姚江下游最大支流慈江中部,镇内考古发现的慈湖遗址和小东门遗址证明,早在距今5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劳动生息。历史上慈城曾是慈溪县县治,并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长达1200多年。1949年以前曾设孝东、孝西两镇,后合并为孝中镇,1951年改称慈城镇。1954年,余姚、慈溪两县区域调整时,慈溪县治迁往浒山,慈城镇划入余姚县,1960年划入宁波市郊区,后并入江北区。经1984年、1992年、2001年3次区域调整,原江北区的慈东、妙山、云湖、乍浦4乡并入慈城镇,区域面积扩大到102.57平方公里,总人口5.89万人,辖15个居委会,41个行政村。
  慈城镇背山、面水、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曾是姚江下游最早的商埠、渔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慈溪县,立县治于此,隶属明州府。明嘉靖年间,邑人工部尚书赵文华奏请朝廷筑城防御。城周长564丈,高2丈,宽2丈4尺,设东、南、西、北4个城门通行,另设东、西2个水门让潮汐上下进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进行大规模扩建,周长达到1643丈,城门增至7个。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出于军民在日寇轰炸时疏散方便及沦陷后城墙不被日寇所利用的原因,于民国28年(1939年)拆除城门及附近城墙,随后城墙渐渐毁废。慈城镇内街巷路弄众多,排列布置井然有序,明清时期官僚名人居宅连片成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有七八十处,至今还存20多处,计有尚书第、状元第、榜眼第、进士第、布政房、太守房、将军门头、都宪府、大耐堂、冯岳粉绘台门、恩荣坊、学宫(孔庙)等,这些建筑用材粗大,做工精致,布局工整,有很高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199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慈城为历史文化名镇。
  慈城最早的商业贸易集中在直街以及和直街垂直相交的横街。直街(解放路)南北走向,长600多米,原来中间是条小河,店面向河而开,1949年后把河填平建成为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街上有银行、前店后坊的药店、酒酱店以及绸布、百货、鞋帽、文化用品、西药、水作、山货等店号100多家。横街位于镇的北段,东段多米市,西段多布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直街老区段已拓宽至15米,向南新建长500多米,宽20米的新街,华联超市、中联超市、购物中心等一大批商店在镇内开张,街上商贸企业已有225家,涉及银行、书店、日用百货、家电、服装、通讯器材、影视娱乐等几十个门类上万个品种。同时还开辟与直街平行的民生路、民权路2条新的商业街道,满足人民购物、娱乐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公益事业的建设。现在镇上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1万吨;新建了变电所,能满足全镇人民生活、生产的用电需要;新建邮电大楼,开通程控电话,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对外联络。有宁波市属中学2所、镇属初中2所、镇成人文化学校1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有医院、工人疗养院各1所;有镇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可以收看到中央台和近10个省市电视台20多套节目;有影剧院、工人文化宫各1所。
  历史上慈城镇的现代工业比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五金加工、针织印染、机械配件、塑料制品、轴承制造等门类较多的行业格局。现在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2000年工业总产值18.69亿元,上交国家税收1823万元。
  农业方面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开始种植茭白、蔺草、蔬菜、西瓜等高效益经济作物和畜禽鱼虾等养殖,至2000年底,共有各类经济作物1507亩,畜禽鱼虾养殖大户455户,全年农业总收入15348万元。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