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城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23
页码: 209-2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城镇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镇 发展 余姚市

内容

第一节 集镇
  姚江流域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人民就在依山傍水的高地上聚族而居,历经发展,形成人口稠密的小城镇,三三两两分布于姚江两岸。自上而下,主要集镇有梁弄、马渚、陆埠、丈亭、大隐和慈城,主要城市是余姚。
  一、梁弄镇
  梁弄镇位于姚江上游四明湖畔,早在后唐(923~936年)年间,已初步形成集市,南宋时是绍兴府同地驻地,辖宁、绍、台三郡接壤的广袤山区,史书称为浙东重镇。梁弄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集镇,抗日战争时期,以梁弄为中心的四明山区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又是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的革命根据地。从1941年5月开始,党领导浙东人民与日寇和顽伪敌军浴血奋战,浙东区党委、司令部、政治部、行政署等均设在梁弄镇上。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留下少数同志坚持斗争。1947年地下党重建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下半年,党又增派武装部队与当地部队会合,成立人民解放军浙东第二游击纵队,配合解放大军开展解放战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梁弄设镇,属余姚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弄镇属余姚县梁弄区,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域有多次变动,1983年恢复为梁弄镇,隶属于梁弄区,辖11个行政村、3个居委;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时,原梁弄镇、让贤乡、横岙乡、湖东乡扩并为梁弄镇,辖59个行政村、3个居委,面积94.5平方公里,人口3.14万人。
  梁弄在宋时,已有上街、晓岭街、三叉路口、牌宪头、下街、横街等街道,为四明山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每逢农历一、四、七日为集,附近肩贩都来“拢市”,沿街设摊,叫喊买卖。到清末民初,商店、摊贩集中在上街、晓岭街、牌宪头、三叉路口一带,有棉布店、锡器店、广货店、酒酱店、水作店、药店、照相店、百货店、南货店、杂货店、点心店、羊肉店、棕棚店、镶牙店、铁店等,还有蔬菜行、扫帚行、柴行、米行、糠行、木行、苗猪行等;另有万春茶厂,鲜茶在姚家祠堂加工成干茶,再在真门祠堂手工捡挑分类,装箱出售。共有商号、牙行80余家,摊、肩贩150多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视了镇区规划和建设,旧镇中心改建成马蹄形商业区,新开辟一条长1200米、宽12米的街道,主要的店铺有百货商场,面积3042平方米,商品8000余种,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应有尽有;又建立小商品市场,设有100余个摊位;还建成农贸市场,面积3000平方米,成为大岚、梨州、丰惠、晓岭、永徐等地人民群众购物和农副产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现在梁弄镇集镇面积已扩大到2平方公里,镇上有日供水1000吨的自来水厂1家,有线电视进入各家各户,程控电话可直拨全国各地。文化卫生事业日趋完善,有市属高中、职业高中各1所,初中、小学各1所,1995年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有中心卫生院1所。2000年新建镇文化广场,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集艺术表演、文化培训、图书阅览、艺术展览于一体。
  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6488万元,其中生产粮食10972吨、蔬菜4716吨、油菜籽2011吨、茶叶238吨、淡水产品372吨。工业企业516家,销售总收入7.47亿元,创利税9400万元。其中灯具生产已成为余姚市的特色块状经济。
  二、马渚镇
  马渚镇位于姚江上游支流马渚中河两岸,相传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屯兵在渚,饮马于潭,因此得名。马渚清时属云楼乡,民国12年(1923年),建乡,辖集镇近郊4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马渚镇归属马渚区,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划有多次变动,1983年复称马渚镇。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将原属马渚区的青山乡、开元乡、斗门乡、云楼乡并入合称马渚镇,辖61个行政村,区域面积扩大到65.8平方公里,人口4.99万人。
  马渚集市形成较早,镇内曾有80家商铺,名气较大的有元祥、信裕2家钱庄,益寿堂、鹤年堂、瑞林堂3家药铺,有距和、盛祥泰绸布庄,生和、泰和、鼎和南茶店,祥和、润泰酒酱店,诸复兴、邱复记客栈,义兴油坊、志根粮坊,大丰、泰丰、怡丰、元丰等一批前店后坊的糕点、豆制品生产加工作坊等。街市以“后堰头”为中心,以中河(现杭甬运河)、东河(现平河路)沿河为街,宽约3米,长200多米,由石板铺路,河岸砌石坎,上有“人字”廓棚,既可遮阳,又可避雨,店铺向河,“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如今,集镇面积已达3.4平方公里,有四季堰路、黄泥堰路、东一路、东二路、渚山路、汉达路、小马路、东横路等大小街道15条,“丁”字形的小马路与四季堰路是集镇新的商业中心。小马路宽35米,长450米,四季堰路宽20米,长700多米,均用水泥浇铺,马路两旁3~5层的楼屋林立,华联超市、中联超市、华兴商厦、马渚饭店、物资供销公司、粮贸大楼、中西药店都集中在这里,日用杂品、五金电器、建材装潢、饭店旅馆应有尽有。紧靠四季堰路南的农贸市场,总面积8700平方米,设有650多个摊位,鱼肉、禽蛋、海鲜、蔬菜、瓜果、豆制品等农副产品应有尽有,日客流量近万人次。
  现在马渚镇的文化卫生事业和基础建设有较快发展,镇上有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成人学校各1所;中心卫生院1所,1200座位的影剧院1座,设有有线广播站及文化站等。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3.8万吨,有电管站和邮电局,满足全镇人民用水、用电、电话通讯的需要。
  马渚曾是余姚的主要粮食产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种养殖业,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花卉基地903亩,瓜果基地2006亩,向市场提供蔬菜2532吨,杨梅、西瓜等水果4023吨,年产花卉苗木100多万枝,销往四川、上海等20个省、市,淡水养殖鱼、虾、蟹、鳗、甲鱼等8450吨,新开发食用菌、药用菌种植,产灵芝10吨、鲜菇20吨,2000年又扩大了中药材种植。
  工业生产形成了汽车配件、电器电线、消防器材、玻璃制品、家用电器、高压开关六大工业产品为主的生产体系,2000年工业产值31.45亿元,利税2.72亿元。
  三、丈亭镇
  丈亭镇位于姚江下游,姚江与慈江分流的三角地带,原属慈溪县,1954年划入余姚县。1950年为丈亭乡,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划有多次变动,1983年复为丈亭镇,隶属丈亭区,为区公所驻地。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时,梅溪乡并入丈亭镇,区域面积扩大到54.5平方公里,总人口3.08万人,辖3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丈亭素以交通便捷、商贸繁荣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历二、五、八为集,南部四明山的茶叶、竹木制品和山货以及北部平原的棉花、稻米、海产品,或在市内交易,或渡江经陆路贩运至宁波、绍兴。镇内临姚江建街,长约300米,宽约3米,店铺南北向对峙,米店、药房、当铺、客栈、饭馆一应齐全,遇“市日”,商贩云集,农副产品沿街摆设,人流如潮,热闹非常。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丈亭镇加快了集镇建设步伐,新建了长400米、宽18米的新民中路和长500米、宽18米的瓦窑路,扩建了丈一路、新民北路、文卫路、振兴路,沿街安装了路灯。建成丈亭商场、邮电大楼、农业银行办事处、农村信用社、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新建了四五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达到13000多人。镇内有11万伏变电所1个,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电;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1万吨,满足了全镇居民生活以及近千家企业的用水;1991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实现“电话镇”;开通了宽带网络,通信十分便利。
  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镇上已有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1995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中心卫生院1所,文化中心1座,设有万册图书馆、多功能厅、球室、排演厅和展览室。镇电视中心转播10多个电视台20多套节目。
  丈亭有“姚东粮仓”和“杨梅之乡”之称。1998年,粮食总产达到1.76万吨,亩产413公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来,花卉苗木、蔬菜、淡水养殖迅速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520亩,水产养殖500亩,杨梅园近万亩,产量占全市的1/3。
  全镇形成了五金加工、针织印染、机械配件、标准件、塑料制品、电信附件、轴承制造等门类较多的工业加工企业。2000年,工业总产值22.24亿元,其中25家销售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5亿元,利税2.24亿元。
  四、陆埠镇
  陆埠镇位于姚江下游,原属慈溪县,1954年余姚与慈溪调整县域时,划入余姚县,属陆埠区,以后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划有多次变动,1981年恢复为陆埠镇。1992年,撤区并乡扩镇时,将原属陆埠区的沿江、兰山两个乡并入陆埠镇,辖区面积扩大到66.87平方公里,辖4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3.14万人。
  陆埠是山区与平原、水路与陆路交接要地,山林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品种繁多,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逢农历初五、九为集,各地商贩肩挑船载,把茶叶、布匹、稻米、药材运到这儿进行交换,形成一条长300米、宽五六米的传统商业街区。佛像雕刻、柏木香粉久享盛名,清道光年间就已远销国内外。陆埠豆酥糖的生产也有100多年历史,历来为宁波、上海人所喜爱。
  现在集镇老街已被拓宽改造,新建的主要街道有陆埠大街、蓝溪街、上街、横街、洋行街、车站路、钟山西路、钟山东路等8条。陆埠大街和蓝溪街交错成“丁”字形街道,是集镇的商业中心,街道两边中联超市、华联超市、旅馆、酒楼等商用大楼鳞次栉比;大街南设农贸市场,底楼有200多个摊位的菜市场,二楼为小商品市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日常赶集人数每日约五六千人。
  镇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建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能力1万吨;11万伏变电所1座,满足生产、经营和居民用电需要;1999年实现电话镇目标,开通了程控电话以及A网、数字网、宽带网和多种移动通信网;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镇上有市职业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1所,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文化宫1座,万册图书馆1座,灯光球场2个,1300座位的影剧院1座。
  全镇有各类企业2500余家,并形成了以水暖器材、电动工具两大行业为支柱,以五金、汽配、轻纺、塑料、电子、电器、建材、佛雕、食品等多种产品共同发展的行业格局。水暖器材、电动工具生产行业被列入余姚市重点块状特色经济,特别是水暖器材产品的生产厂家达400多个,产品达20个系列220多个种类,部分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0%,是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中国水暖器材之乡”。
  农业生产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种草养畜”、“水田种植”、“花卉果木”、“名茶竹笋”4个产业基地。白鹅饲养,田藕、茭白种植,早熟蜜梨、桃子培植,冬笋、春笋、雷笋培育,优质名茶生产迅速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564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4亿元。
  五、大隐镇
  大隐镇位于姚江下游,四明山南麓,是姚江流域最古老的集镇。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现在姚江边的城山村地块上建造了句章城,秦、汉至晋这里一直是句章县治所。大隐原属慈溪县,1954年县域调整后,划入余姚县,以后机构名称有多次变动,1986年7月改为大隐镇。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无变动。下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区域面积30.67平方公里,总人口8979人。
  大隐集市形成较早,明清时期有长350米、宽约3米的街道一条,街道两侧设有米店、布店、酱油店、南货店、肉店、盐店、药店、铁店、香店等,每逢农历三、七、十日为集,早晨拢市,近午散市。
  现在镇上已建成长2000米、宽10米的学士路和山王路,是镇内主要商业街。沿街两侧有商店90余家,主要经营五金、电器、日用商品、布料、服装、鞋类、粮油、医药、生产资料。镇西南侧1998年新建了农贸市场,占地2664平方米,有摊位100个,市日上市的有2000人。
  程控电话进村入户,电话用户达2000余户;有线电视覆盖全镇,可收看20多套节目;镇上有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镇中心卫生院1所。
  石材和莹石开采是大隐镇工业特色,20世纪50年代前,大隐石料多用于城镇道路、桥梁、房屋建筑。改革开放后,大隐人民凭借自己的传统工艺和石宕的优势,创作了新的石雕工艺品,以石狮雕刻居多,还有石桌、石鼓、石佛等品种,供园林布置、城市装饰之用。大隐莹石贮藏丰富,是余姚的主要矿产之一。1958年发现,1960年开始开采,30多年来,已开采12万吨。其他的工业企业还有小五金、塑料配件加工等。全镇有工业企业171家,销售收入1.78亿元。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05亿元;产粮2163吨,蔬菜1024吨,茶叶104吨,水果450吨,养猪3700头。
  六、慈城镇
  慈城镇位于姚江下游最大支流慈江中部,镇内考古发现的慈湖遗址和小东门遗址证明,早在距今5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劳动生息。历史上慈城曾是慈溪县县治,并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长达1200多年。1949年以前曾设孝东、孝西两镇,后合并为孝中镇,1951年改称慈城镇。1954年,余姚、慈溪两县区域调整时,慈溪县治迁往浒山,慈城镇划入余姚县,1960年划入宁波市郊区,后并入江北区。经1984年、1992年、2001年3次区域调整,原江北区的慈东、妙山、云湖、乍浦4乡并入慈城镇,区域面积扩大到102.57平方公里,总人口5.89万人,辖15个居委会,41个行政村。
  慈城镇背山、面水、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曾是姚江下游最早的商埠、渔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慈溪县,立县治于此,隶属明州府。明嘉靖年间,邑人工部尚书赵文华奏请朝廷筑城防御。城周长564丈,高2丈,宽2丈4尺,设东、南、西、北4个城门通行,另设东、西2个水门让潮汐上下进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进行大规模扩建,周长达到1643丈,城门增至7个。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出于军民在日寇轰炸时疏散方便及沦陷后城墙不被日寇所利用的原因,于民国28年(1939年)拆除城门及附近城墙,随后城墙渐渐毁废。慈城镇内街巷路弄众多,排列布置井然有序,明清时期官僚名人居宅连片成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有七八十处,至今还存20多处,计有尚书第、状元第、榜眼第、进士第、布政房、太守房、将军门头、都宪府、大耐堂、冯岳粉绘台门、恩荣坊、学宫(孔庙)等,这些建筑用材粗大,做工精致,布局工整,有很高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199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慈城为历史文化名镇。
  慈城最早的商业贸易集中在直街以及和直街垂直相交的横街。直街(解放路)南北走向,长600多米,原来中间是条小河,店面向河而开,1949年后把河填平建成为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街上有银行、前店后坊的药店、酒酱店以及绸布、百货、鞋帽、文化用品、西药、水作、山货等店号100多家。横街位于镇的北段,东段多米市,西段多布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直街老区段已拓宽至15米,向南新建长500多米,宽20米的新街,华联超市、中联超市、购物中心等一大批商店在镇内开张,街上商贸企业已有225家,涉及银行、书店、日用百货、家电、服装、通讯器材、影视娱乐等几十个门类上万个品种。同时还开辟与直街平行的民生路、民权路2条新的商业街道,满足人民购物、娱乐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公益事业的建设。现在镇上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1万吨;新建了变电所,能满足全镇人民生活、生产的用电需要;新建邮电大楼,开通程控电话,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对外联络。有宁波市属中学2所、镇属初中2所、镇成人文化学校1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有医院、工人疗养院各1所;有镇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可以收看到中央台和近10个省市电视台20多套节目;有影剧院、工人文化宫各1所。
  历史上慈城镇的现代工业比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五金加工、针织印染、机械配件、塑料制品、轴承制造等门类较多的行业格局。现在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2000年工业总产值18.69亿元,上交国家税收1823万元。
  农业方面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开始种植茭白、蔺草、蔬菜、西瓜等高效益经济作物和畜禽鱼虾等养殖,至2000年底,共有各类经济作物1507亩,畜禽鱼虾养殖大户455户,全年农业总收入15348万元。
  第二节 余姚城区概述
  余姚城位于姚江平原中部,姚江穿镇而过,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是余姚市人民政府驻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末设城区,民国29年(1940年)改设南、北两镇,民国36年(1947年)两镇合并为阳明镇。1950年改设阳明区,1956年改称余姚镇。以后机构名称有几次变动,1983年复为县属建制余姚镇。1990年余姚镇区域面积19.45平方公里,辖47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89718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将原属环城区的城北、丰北、丰南、双河、城南5个乡并入余姚镇,区域面积扩大到101.49平方公里,辖67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总人口15.97万人。2001年8月,撤销余姚镇、梁辉镇、肖东镇,建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个街道办事处,城区面积扩大到248平方公里,总人口26.2万人。
  余姚秦时设县,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吴国将军朱然为余姚长,在姚江北岸龙泉山以东堆筑城墙,周长1里250步,高1丈,宽2丈。这个古城的面积很小,只能供县衙机关和驻军部队所用,其性质应为防御用的城堡。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扩建北城,城墙周长达到1465丈,高1.8丈,基宽2丈,内外都砌了石,并增筑女墙达1802堞。南面仍以姚江为濠,东、西、北环城挖掘护城河,范围比原来扩大近10倍,龙泉山遂包裹在内。南城筑于明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557~1558年),南城墙周长1440丈余,与北城相当,四周也挖有护城河。南城的北固门城楼与北城的齐政门城楼(舜江楼)相对,通济桥连接两岸,南、北二城合为一体,旧县署在舜江楼后面。南、北二城城墙于民国19年(1930年)、民国26年(1937年)分两次拆除,现在仅存舜江楼一段城墙和舜江楼,城墙基址大部改作道路。
  从东汉开始,余姚城内开始有集市商行,到明清时期市场规模已较大。北城武胜门内有木棉市,逊埭桥和澄清门外杜家湾有米市,邓家巷内有鸡鹅市,桐江桥有猪市,澄清门外有布市等。北城最早的商业街叫虞宦街(现新建路南段),至20世纪50年代初,虞宦街上有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姚华洋行等较大的金融业和商业企业,南货、国药、酒酱等前店后坊的商号,均为名店、大店。从南至北,共有绸布、百货、鞋帽、文化用品、中西药、糖果、南货、服装、酒酱、山货、客栈等店号120多家。北城的另一条街是紧靠姚江的滨江路(现北滨江路),集中了吃、住、用和行栈,共有店铺70多家,姚江水运的船埠几乎都集中在这一带,主要渔行也在这里。南城的主要街道是江南直街(现南雷路北段),共有各色小店150多家,大多为夫妻店,吃穿用等无所不有,直街南段山货店、笋店、柴行较多。
  三条主要街道构成了当时城区的热闹和繁华。由于集市商行的日益发展,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商业路名,如江南的笋行弄、牌轩下的鹅行街、澄清门外的银店弄、城西的油车弄、城东的酱园街等。这些路名、弄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城区工商业的兴旺景象。
  如今余姚城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面积迅速扩展,城区道路向四周延伸,除新建路、阳明路、南雷路外,世南路、大黄桥路、舜水路、三官堂路、丰山路都成为热闹的街道。华联商厦、万隆商厦、三江超市、购物中心、中联超市、龙山商场等经营场所,货物繁多,应有尽有;小商品市场、南门副食品市场、粮油市场、木材市场、五金灯具市场、浙东家私市场等专业市场是人们购物的好去处;桐江桥市场、巍星路市场、下菱市场、富巷市场、凤山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更是人们必去的菜市场。餐饮业遍布大街小巷,星级宾馆如太平洋大酒店、余姚宾馆、河姆渡宾馆、龙山宾馆、富达饭店、通用宾馆、兰江宾馆等耸立街头。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品零售已高达29.03亿元,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达到6266元。
  旧时余姚城区桥梁很少,季卫、通济、最良三座石拱桥是城内外交通的仅有桥梁。十几年来,经改建、扩建和新建,城区桥梁总数已达67座,其中跨河桥60座,公铁立交桥7座。城区(含规划区)主要桥梁如下(从西向东):
  候青江上6座:仁寿桥、丰南桥、舜水桥、候青门桥、三官堂桥、皇山桥。
  姚江上6座:开丰桥、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念慈桥、念德桥。
  最良江上4座:新西门桥、大黄桥(2002年5月最良江拓宽时拆除)、最良桥、东旱门桥。
  公铁立交桥7座:群联村、玉立路、子陵路、新建路、城东和照山桥、姚州大桥立交桥。
  20世纪50年代以前,余姚城区的市政和文化公益设施较少。1949年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的现代基础设施和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很快。城区现有自来水厂3个,水源取自四明湖、梁辉、陆埠3个水库,日供水能力达到14万吨,日均用水量约10万吨。全市拥有220千伏变电所2座,110千伏变电所7座,35千伏变电所18座,全年供电14.6亿千瓦时。1993年,全市实现电话程控化,1994年10月,并入宁波市电话网,至2000年底,装电话机29.3万部,其中城区住宅电话达59235部,基本普及到每个家庭,移动电话131975部。传真机、宽带网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有煤气公司1家,2000年,供应液化石油气6585吨,城区用气户数达35233户。
  教、文、卫事业空前发展,2000年,城区有高中3所,其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初中10所,小学29所;还有成人高校(电大、阳明专修学院)2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42所。小学、初中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升学率达82.36%,其中升入普通高中为42.94%。有综合性医院3家、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所、计划生育指导站、精神病医院各1家,病床总数970床位。有影剧院3家,公共图书馆1家,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各1家。大小公园8个,园林绿地面积399公顷。
  余姚城区现代机器工业出现较早,民国初期已形成食品、碾米、织席、棉纺、冶炼等产业,但规模较小,设备原始,许多工序还用手工操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生产领域涉及化工、农药、纺织、机械、塑料、模具、电子、电器、仪表、酿造、食品、饲料、蔬菜加工等几百个行业几千种产品,特别是电子、电器、有色金属和机械行业已经成为余姚工业经济的新兴产业和优势行业。2000年,城区工业总产值约182亿元,销售收入约180亿元,税金12.6亿元。
  第三节 城区道路与交通
  一、道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余姚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2.4平方公里发展到2000年的18平方公里,道路建设始终走在城市建设的前面,对城市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城区主要道路均为水泥、沥青高级路面,总长146公里,在78.85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形成纵横交错棋盘式交通网络,贯穿城区的各居民住宅区、工业生产区、商业购物区,以及机关、学校、宾馆、医院等处的交通和通行。三江东西流,六河南北走,是余姚城区的地理特点。从很早开始人民就在候青江、姚江、最良江上架起了季卫、通济、最良3座石拱桥,在六河上也一一架起石拱桥,沟通了城区内外的联系。如今一座座宽坦平直的钢筋水泥跨河大桥和公铁立交桥把城市主要干道连接起来,使城市大动脉畅通无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城区宽6米以上的道路90余条。南北走向的道路自西向东主要有10条:
  (1)环城西路,即梁周一级公路穿过城区(规划区)段,北起余姚镇报房村,向北沿丰山东麓,上姚州大桥,穿过谭家岭路,折向东南,经过溪凤变电站,到高速公路余姚出口处止。全长11公里,宽24.5米,是姚北地区入市区主要道路。
  (2)玉立路(开丰路),北起丰山路,向南穿过玉立路铁路立交桥、长新路、阳明路、长元路、长安路,经北滨江路西端,到开丰桥与开丰路相接。全长1550米,宽28米;从开丰桥向南至谭家岭路为开丰路,长2000米,宽28米,是城区西部连贯新区的主要道路,也是出入余姚经济开发区B区的主要交通道路。沿路有玉立宾馆、技术监督局、工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机关部门。
  (3)西石山路(世南西路口——萧甬铁路),北起萧甬铁路,穿过阳明路,经长元路和长安路东端,过西石山桥,到下菱菜场与世南路西端相接。全长1300米,宽20米。沿路有新城市花园、舜水中学、第三人民医院等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
  (4)舜水路(纺机厂——老汽车南站),北起纺机厂,穿过武胜门路铁路立交桥、舜水桥、阳明路、姚江桥,至新西门路北端,转向东南,穿过大黄桥路,到老汽车南站,与南雷路相接。全长2879米,宽20~27米。沿路有人民银行余姚支行、三职校、老干部局、青少年宫、行政办证服务中心、劳动力交易市场等企事业单位。
  (5)新西门路(舜水路——谭家岭路),北起新西门的舜水路,向南经仓前路东端,穿过世南路,到最良江上的新西门桥(2002年5月向南延伸至谭家岭路)。全长2240米,宽22米(其中新西门路——谭家岭路长1224米,宽34米)。沿路有一职校、世南小学、上菱新村等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
  (6)新建路(胜堰——姚江北岸),北起胜堰,南至姚江,其中,胜堰至候青门段全长3700米,宽38米,候青门至姚江段长1100米,宽31米,是城区老街,商业繁华地段。沿途经过中国塑料城、五金城,穿过候青门公铁立交桥,向南经过河姆渡宾馆、华联大厦至姚江,是城区北部、姚北地区及慈溪市东部地区进入城区的又一通道。
  (7)南雷路(通济桥——高速公路路口),北起通济桥南堍,向南穿过保庆路,到老汽车南站与舜水路相交,再向南,经过最良江上的最良桥,穿过万年桥路、四明路、谭家岭路,经宁波海关驻余姚办事处、市第四中学、远东工业城,到杭甬高速公路接口,与梁(辉)周(巷)公路(西环路)相接。从通济桥到最良桥,全长1320米,宽31米,是城区南部主要街道,系原江南直街拓宽延伸改造而成。从最良桥到底,全长3700米,宽60米,是贯通沪杭甬高速公路与城区交通,及姚南、姚东南地区进入城区的主要干道。
  (8)大黄桥路(南滨江路——大黄桥——汽车新南站),起自南滨江路建设银行余姚支行东门,向南穿过舜水路、世南路,过大黄桥,穿越江南新城、四明西路、谭家岭西路,到设在史家的新汽车南站,与黄山西路相接。全长3100米,宽16米。是城区南部贯穿新区的主要通道,沿路有梨洲中学、公安局、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单位(大黄桥于2002年5月最良江拓宽时拆除,该路起至待定)。
  (9)三官堂路(北河沿路——念慈桥),起自火车站广场,过三官堂桥,穿过阳明路,到念慈桥北堍。全长690米,宽20米,是城区通向火车站的主要道路。
  (10)巍星路(念慈桥——世南路),起自念慈桥南堍,过南滨江路向南,经花园新村、自来水公司,与世南路相接。全长860米,宽20米。
  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有9条:
  (1)子陵路(丰山路),起自汽车东站,向西穿过新建北路,与舜水路相交,这一段为子陵路。从舜水路继续向西到姚州大桥至为丰山路。全长2650米,宽34米。沿途经过体育馆、农批市场、浙东家私城等单位。这两段路为甬余余夫线穿越城区段。
  (2)阳明路(皇山节制闸——汽车西站),东起皇山节制闸,穿过中山中路、凤山路、三官堂路、新建路、舜水路、过丰南桥,再穿过西石山路、玉立路、二高路、丰南路,到汽车西站。全长4700米,宽20~32米,是城区北部东西走向的主要干道。沿路有凤山新村、中医院、桐江桥菜场、富巷新村、长新新村等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
  (3)北滨江路(府前路——西石山桥——开丰桥),东起念慈桥北,沿姚江北岸向西,穿过新建路、舜水路、西石山路,至开丰桥与开丰路相接。全长2400米,宽15~17米,是城区东西走向的主要道路,沿路有舜江楼、龙山公园、龙泉寺、粮食局、富巷新村南区、德发大厦、滨江新村等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
  (4)南滨江路(姚江节制闸——姚江桥),东起姚江节制闸(中舜江节制闸)南堍,沿姚江南岸向西至姚江桥南堍。全长1260米,宽13米。沿路有外贸局、财政(地方税务)局、购物中心、太平洋大酒店、建设银行余姚支行、城乡建委等机关、企事业单位。
  (5)世南路(白山头——西石山路),起自白山头的白山路南端,穿过东旱门路、南雷路、大黄桥路、新西门路,至西石山路南端。全长2200米,宽23米,是城区南部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沿路有三江口新村、花园新村、兰江宾馆、下菱新村、广播电视局、下菱菜场等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
  (6)长安路(七里浦——西石山路),全长1800米,宽20米。
  (7)长元路(西石山路——姚州大桥下),全长1900米,宽11米。
  (8)二高路(长安路——萧甬铁路),全长1050米,宽8米。
  (9)万年桥路(大黄桥路——东旱门路),全长1150米、宽16米。
  正在建设的比较重要的主干道有环城东路(高速公路东连接线)、四明路和谭家岭路,它们对城区南部、东部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城区交通
  1.交通工具 近代余姚历史上最先使用的城市交通工具是人力车(黄包车)、人力三轮车,20世纪80年代末始开通城市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民国13年(1924年),余姚通济人力车股份有限公司置有10辆人力车,在城区以租赁形式经营;民国37年(1948年),阳明区又有盛姓业主有人力车27辆,也以租赁形式经营。1951年,阳明区搬运工会有少量人力车,为老弱病残服务;至1958年停运服务。1982年,余姚镇邹姓个体户最先经营人力三轮车客运,此后迅速发展;1990年,登记领照的521辆,1995年574辆,2000年增加到2000余辆,均为个体经营。
  1989年12月,市政公用局开办第一路自余姚镇北郊工业品市场至汽车南站(现老南站)的公共客运,投入客车2辆,每辆为25座,市区始有公交线路,运行时间为7时至17时,沿途设10站,日客运量400人左右;以后车辆逐年有增加。
  1994年,投入红色“夏利”轿车经营出租运行,市区始有出租汽车,此后车辆陆续增加,经营单位增多;2000年,有大中运输服务有限公司、四明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三兴交通运输有限公司3家公司,共269辆汽车,经营出租汽车客运业务。起步价(3公里内)为6元,超过3公里的行程以每公里1.2元计收乘车费。
  2.公共交通
  2000年,市区共有10条公共汽车线路,178辆大中轿车运营,沟通主要商业购物区、生活住宅区、工业生产区及车站、机关、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基本形成了南北东西纵横交叉的城市交通网。全年运送乘客1800万人次。
  101路(汽车北站——汽车南站),设仙桥、联盟桥、老西门等21个站点。
  102路(汽车南站——汽车北站),设最良桥、通济桥、联盟桥等21个站点。
  103路(汽车北站——汽车西站),设模具城、体育馆、家私城等17个站点。
  201路(汽车西站——汽车东站),设桐江桥、五金城、联盟桥等15个站点。
  202路(九垒山——汽车南站),设中医院、购物中心、裕丰花园等19个站点。
  301路(火车站——火车站),设新西门、富巷新村、武胜门等22个站点。
  401路(兰江广场——梁辉工业园区),设巍星路口、东园新村、东姜等21个站点。
  402路(火车站——禾山),设胜归山、潘巷桥、方桥中学等25个站点。
  403路(兰江广场——郭相桥),设南雷公寓、史家、石婆桥等13个站点。
  405路(兰江广场——梁辉),设余姚酒楼、远东工业城等12个站点。
  第四节 城区代表性公用设施
  20世纪90年代,余姚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高楼、新楼布满街道两旁,反映了余姚城市新的面貌和人民生活巨大变化。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公用建筑设施有10处。
  一、浙江省余姚中学
  浙江省余姚中学前身为私立实获初级中学,民国24年(1935年)创办,民国32年(1943年)增设高中,改名余姚县立中学。1954年改名浙江省余姚中学,1981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87年起停招初中学生,逐步过渡为单一高级中学。校址原在舜水北路的舜水桥南堍,现校址在新西门桥南堍,于1999年迁入。
  新校园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行政楼、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教职工和学生食堂等10余幢建筑,还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塑胶田径场、露天游泳池、篮球、排球、网球场等设施。学校场馆齐全,有各类教室60余个,有现代化教学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设施。
  全校教职员工152名,其中专职教师120名(含特级教师3名、高级教师46名);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师和省级功勋教师、教坛新秀以及一批地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999年、2000年,教师获奖或发表的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0多部,承担并完成了省级、市级科研项目近20个。目前有50余名教师已完成或正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有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日本安昙川町中学、香港宁波二中建立了双向文化交流关系。
  现开设高中35个班,在校学生1700余人。学校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的课程结构,形成了“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设立了“魏绍相奖学金”、“舜宇奖学金”、“爱心奉献基金”等,奖优助困,鼓励竞争。1998~2000年,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00余人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近几年高考升学率均达99%。成为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首批文明学校。
  二、余姚市人民医院
  余姚市人民医院又称阳明医院,位于市区健康路108号。创办于1948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目前已成为余姚市规模最大的一家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乙类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3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56平方米,分为门诊楼、急诊楼、住院部、传染病区、行政办公用房五大部分。在编医卫人员6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0人,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161人,高级医务人员33人。
  拥有10个医技科室,开设了心血管、内分泌、神经内科、肾内科、胸外科、肿瘤外科、脑外科、泌尿外科、小儿哮喘、声学门诊、针灸、中西医结合伤骨科、女性不孕、耳聋康复中心等20余个专家专科门诊,建立了市急救中心和中心血库。
  拥有核磁共振检查仪、德国西门子螺旋CT、800MAX线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仪、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起声仪、富士系列电子内窥镜、眼科A/B超、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血液透析仪、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等先进诊疗仪器。2000年末固定资产11165万元,其中专业设备5227万元。
  2000年,门诊人数41.4万人,接收住院病人1.27万人次。平均住院日13.04天,平均病床工作日344.49天。住院病人手术7038人次。
  三、广播电视中心
  广播电视中心位于世南西路152号,是全市广播电视的管理中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楼12层,高51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1995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主楼上的无线电视接收塔高88米,是市区的一大景观。中心共有125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54名,其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承担着广播电视的接收转播、新闻采访、编辑播放、设备保养维修以及对22个镇(乡)广播电视(站)的业务指导。
  电视台3部发射机可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浙江省电视台、宁波电视台以及其他省级电视台的近30套电视节目,日播10~15小时。并自办《余姚新闻》、《法与德》、《百姓生活》、《农村新天地》、《神州了望》、《党的生活》、《卫生天地》等栏目。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16小时,开播了《中央台新闻》、《宁波台新闻》、《空中立交桥》、《空中舞台》、《七彩乐园》、《星空絮语》、《缤纷唱片走廊》等栏目,把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法律法规、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等送到千家万户。广播电视中心保障着2820公里传输线路电缆(光缆)及15万个终端的完好和正常使用。有线电视通到全市22个镇(乡),电视和广播覆盖全市人口。
  先后有广播剧《真情奇缘》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作品《山里男儿去当兵》、《山村小姐妹》和广播作品《农商联出新天地》、《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操作和推广》等作品获浙江省政府、宁波市政府一等奖。2000年,在全国县(市)级广播电视协作会第八届年会中,《电动工具打开天窗说亮话》、《“议价工资”为私企员工撑起“保护伞”》、《高山西瓜爱你没商量》等报道、评论、消息、论文、专题获奖。广播剧《市长家的保姆》获得全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作品奖。
  四、电力大厦
  电力大厦建于1995年,位于体育场路45号,占地面积10764平方米,建筑面积8345平方米,主楼高43米,共12层。是余姚市供电局住地,担负着
  全市20个乡镇(大岚、四明山两镇为小水电自供区)的供电任务和35千伏及以下输配线路、设备的管理、维护责任。形成了一个以92公里110千伏线路、213公里35千伏线路为主网架,1946公里10千伏线路为输电网架,5776公里低压线路为配电网架的强大供电网。拥有220千伏变电所2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9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所7座(主变压器11台,总容量397.5兆伏安),35千伏变电所18座(主变压器37台,变电容量350.9兆伏安)。全面完成了35千伏及以下电网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电网结构,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通过了省计经委组织的农电“两改一同价”验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基本完成了四明山小水电自供区一期电网建设与改造,改善了革命老区的用电状况。2000年3月,通过了浙江省电力公司组织的调度自动化实用化验收。全市已有康山、城南、远东等16座35千伏变电所实现了无人值班,全面实现了“遥控、遥测、遥信、遥调”即“四遥”控制;建成了浙江省第一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全户内变电所110千伏余姚变电所;初步形成了以电力营销、电力管理、办公三个方面为主的信息自动化系统。1993年,被能源部命名为“农村电气化县”,1996年,被电力部命名为电力“三为”服务达标单位。
  2000年,供电14.6亿千瓦时,售电13.83亿千瓦时。工业用电11.33亿千瓦时,商业用电4738.85万千瓦时,农业用电1576万千瓦时,城镇居民用电5384.58万千瓦时,农村居民生活用电1.32亿千瓦时。购入小水电电量3884.96万千瓦时,购入舜龙电厂电量12738.72万千瓦时,购入丰山电厂电量16786.83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68707.23万元,上缴利税3494.41万元。
  五、工商银行余姚市支行
  工商银行余姚市支行位于新建路58号,1999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264平方米,建筑面积16906平方米,主楼共18层,呈方柱形,总高71.7米。一楼为支行储蓄所和个人理财中心,二楼为营业部,三楼以上为支行办公及附属用房。支行在全市设有19个营业网点,其中城区有6个分理处,10个储蓄所,1个营业部;在马渚镇、陆埠镇设有分理处,为34万用户服务。
  主要经营人民币存款、贷款、结算和个人储蓄存款,以及外币的存、贷款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支行的业务不断拓展,方式多种多样。有本外币储蓄、私人外汇汇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小额短期信用贷款;适应证券交易,建立了代开证券账户卡、B股资金划转业务;开辟了方便快捷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汇款直通;拓展了使用方便、安全的牡丹信用卡、牡丹灵通卡、牡丹国际卡业务。1999年6月,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网络覆盖所属各营业网点及支行内部科室,并与分行网络相连,与各分理处可以进行账户自动结算;居民储蓄存款在宁波市内可以通存通兑;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使用“银证通”就可以完成银行与证券交易买卖资金的自动划转,“网上银行”依托网络,账户查询、转账、结算等自动便捷,“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一个电话就可办理。电子汇款在网上进行时间很短,“牡丹卡”解除携带现金不便的烦恼。企业管理、信息传递、金融办公自动化迈入了新的时代。
  2000年末,存款余额25.0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3亿元;贷款余额15.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2.04亿元,中长期贷款3.71亿元。在短期贷款中,除贷给企业外,贷给个人的购房款、工商业经营户及其他用途的余额2.58亿元,占1/4强。
  六、华联商厦
  华联商厦位于市中心新建路55号,建于1992年12月,1996年第二期扩建。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亿元,职工近千人。1997年,改组为华联商厦(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全资及控股参股企业10家,辖余姚华联商厦、宁波新华联商厦、余姚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宁波新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华联娱乐有限公司、中商华联塑料化工有限公司、华联大地广告有限公司,以及合作经营的肯德基余姚华联店。经营百货零售、塑料化工、娱乐、餐饮、广告等业务,是一家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场,是全国华联商厦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诚信企业、全国零售百强企业、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企业。
  余姚华联商厦销售日用百货、针纺织品、金银首饰、家电交电、钟表缝纫、服装鞋帽、化妆洗涤、保健滋补、食品糖果、文化用品、日用杂品、书画等商品5万余种。装有自动扶梯9台,供购物者上、下选购物品之用;装置了中央空调,冬暖夏凉,环境舒适;设有自动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安全可靠;配置计算机,实行电脑结算货款,快捷便利。4台升降式电梯,可以运送大型货件,实行送货上门;家电维修中心和服务中心,尽力做好售中、售后服务。
  余姚华联商厦已开设5家超市及大卖场,在宁波、余姚市区、余姚所属乡镇开设了50余家便民连锁店。全年营业额1.81亿元,名列全省商业零售企业前茅。
  七、桐江桥菜市场
  桐江桥菜市场位于阳明西路10号。始建于1980年,原是用钢棚搭成的“马路市场”,1991年,投资800万元,新建成为现在的大型室内市场。有两层交易区,总交易面积7000平方米,设有摊位600个,经营用房45间,从业人员800余人,经营蔬菜、肉类、家禽、禽蛋、海鲜、鱼类、调味品等30多个种类的数千种商品,是全市最大的菜市场。除营销本地农副产品外,还从慈溪、宁波、杭州等地组织货源充入市场。
  市场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式、主动型的监管、服务模式,设有工商、税务、物价、治安、卫生防疫等监督管理岗,配有消费者投诉、电子秤复称、服务台、车辆停放等服务和电脑信息,是省内档次较高的菜市场之一。
  市场有个体经营户组织网络,开展经营户评优活动,建立了《巡查制实施细则》,对经营不良行为随时进行查处,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点,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尽力为消费者服务。自1997年10月开展创建星级文明规范市场以来,市场管理质量进一步提高,1998年1月,被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三星级”市场,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第一批命名的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多次被评为省、市五好文明市场。 八、余姚市体育馆
  余姚市体育馆位于子陵路50号,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80平方米,1995年6月落成开放。内设固定座位2820个,活动座位568个。馆型外方内圆,设计新颖,四根大圆柱顶天立地,蔚为壮观;屋顶采用焊接球网架结构,净空跨度45米,屋面板采用聚氨脂硬质泡沫彩色复合钢板,具有轻质、高强、隔热、吸音的特性;四周看台座椅分红、黄、绿、黑4种颜色,色调简洁明快,排列科学;西侧墙面配有大型多功能电子显示屏,能对各类大型活动、赛事进行显示、播放、计时、计分等;馆内音响既可用于体育比赛,也可供文艺演出,能自动调节,保证音量、音质清晰;灯光由篮球比赛用灯、排球比赛斜照灯及普通冷暖白炽灯三部分组成,能满足各种比赛的照明要求;比赛场地长44米,宽24米,净高13.5米,地板用云南西楠桦木板铺成,清亮光洁,弹性、耐磨性、防滑性等指标均达到比赛要求,适用于全部室内比赛项目。场地四周踏步和馆内上下两层通道用花岗石和水磨石铺砌而成,在四周玻璃幕墙的映射下,显得高雅、壮丽。附设健身房、休息室、浴室、接待厅等配套用房,是全天候体育比赛和文娱演出的理想场所。
  开馆以来,已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数百次,累计观众达20多万人次,其中全国、全省性的大型活动有几十次,有全国拳击赛、“大东杯”中美男子篮球对抗赛、“工行杯”全国甲级女子篮球锦标赛、爱立信中国乒乓球擂台赛半决赛、“帅康杯”1998年全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浦发银行杯”体育舞蹈比赛暨全国体育舞蹈冠军赛总决赛以及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出的“帅康之声”文艺晚会、中国塑料博览会文艺晚会等。许多名星曾在这里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余姚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宁波太平洋大酒店
  宁波太平洋大酒店位于南滨江路168号,是由余姚籍著名海外实业家、台湾中邑集团董事长陆章铨先生投资,按五星级标准兴建的四星级豪华酒店,1998年12月正式营业。太平洋大酒店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主楼24层,总高96米,是目前全市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档次最高的四星级宾馆。拥有温水游泳池、休闲中心(桑拿)、棋牌室、俱乐部、美容美发中心、台球房、健身房、保龄球馆等休闲娱乐健身设施。
  酒店共有286间客房,其中高级客房156间,同时可供511人住宿。有7个风格各异的会议室,最大的国际宴会厅最多可容纳800人,可供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
  酒店设有8个中、西式风味不同的餐厅和酒吧,君悦餐厅有210个餐位,主要经营粤菜与潮州菜;大观园餐厅有280个餐位,主要经营江浙菜,姚江春餐厅主要经营风味菜、南北小吃,欧陆西餐厅主要经营法国菜与意大利菜,四季咖啡厅荟萃世界各地风味及中西美食,并提供特色商务自助餐,秋田家日本料理主要经营日本菜。
  太平洋大酒店开业以来一直承担着余姚市重大活动的接待工作,接待过第一届及第二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全国电动工具洽谈会、全国农机展览会、全国农电学会暨设备和电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浙江省农村现代化示范村镇表彰会议等30余个大型会议。
  十、富士花园
  富士花园是新型的居民住宅小区,位于世南西路226号,占地面积5506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9560平方米,共33幢659套(其中,住宅房637套,商业网点22套)。采用南北轴线形成的空间序列,有点式、条式的4~5层和跃层公寓三个组团,布局清晰、层次丰富。90~200平方米的各类户型,供不同家庭居住。青灰、赭红的砖墙面巧妙组合,建筑外立面层次丰富,人、车分流的交通干道和休闲步行小径各司其职,保证了住户的和谐相安。实施全框架、全现浇新技术、新工艺,具有良好的防震功能。居室浅进深、大开间、阳光房、入口玄关、八角窗、观景阳台、洗厕分离、动静分区、舒适方便。小区内设置了路灯、垃圾房、消防栓、化粪池、配电房等公共设施。所有管线均为地埋,排水为雨、废、污分流制。设高、低压两套水网,全日供应热水;自来水实行一户一表,电子抄表;有线电视光缆进入小区,为实现宽带网打下了基础。小区绿化面积20956平方米,绿化率高达38%。物业管理设南北两个出入口,采用可视对讲系统,住户与保安可影像通话,各主要道口使用红外线监控摄像报警系统及24小时保安巡逻。配有游泳池、健身棋牌室、阅览室、医务室、小超市、家政服务中心等设施,提供完善、周全的服务。
  第五节 余姚市“三城”和“三区”
  城区建设在向南部、北部拓展中逐步开发建设了余姚经济开发区、浙东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远东工业城、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中国塑料城等“三城三区”。“三城三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姚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区的扩展延伸,营造了余姚城市的新形象。
  一、浙江远东工业城
  浙江远东工业城位于余姚经济开发区(A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城”内设有涉外机构、工商、银行等部门的窗口;厂房按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要求设计建造;绿化率高,配有休闲区,是一个花园式的工业城。远东工业城总投资2亿多美元,已有进区项目60个,其中外资项目48个,合同利用外资541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58.6万美元。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3亿元,销售收入3.02亿元,自营出口3048万美元。
  二、中国轻工模具城
  中国轻工模具城位于新建北路30号,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轻工总会投资3000余万元,把浙江塑料模具制造中心定在余姚,为模具城的兴建奠定了基础。模具城一期开发土地43.3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模具加工生产用房8.2万平方米,模具材料经营用房2.1万平方米。引进模具生产、加工企业150家,初步形成了首期模具生产加工区和模具材料交易区两大功能区块。
  模具生产加工区是模具城的核心部分,具备了加工20吨高难度大中型模具的能力,先后为通用汽车、大众汽车、松下电器等国内外知名公司配套生产了高精度的模具。
  模具材料交易区,已有宝山钢铁公司、本溪钢厂、马鞍山钢厂、长城钢厂、新加坡一胜佰公司等国内外40余家模具材料生产经营企业开设销售点,2000年,经销各种模具钢近5万吨,占全国同类产品销量的1/5。模具城二期开发将增加至2.5平方公里,建设模具制造加工区、模具材料交易区、模具设备商贸区、模具设计开发区、模具技术培训及信息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成为一个集技、工、贸、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轻工模具生产基地。
  三、中国塑料城
  中国塑料城位于余姚市区北部,1994年9月创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经营面积9.6万平方米,其中会展中心1.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形成了集塑料原料、塑料配件、塑料机械、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市场格局。城内共有经营企业757家,从业人员5144人,其中来自上海、广东等地的市外企业占1/3;外资及国外大石化公司的代理公司20余家;国内主要石化企业均在塑料城设有代理公司,两大石化集团——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和中国天然气公司设有长年展厅。城内交易品种达2000多种,营业范围覆盖全国,辐射东南亚。2000年,交易额80.6亿元,累计交易额350亿元,塑料原料成交90万吨,约占全国塑料总用量的9%。
  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客商10万余人次,成为国内外石化企业抢滩之处,每年有10多家海外企业在余姚举办各种展示活动,推销其最新产品。投资300万元建立的中国塑料城信息中心,以原料市场为依托,利用因特网及远程服务系统等现代化通信手段,为城内企业提供各种国际国内信息,并向全球每日发布塑料行情,使中国塑料城的行情成为企业经营的决策依据。逐步成为集塑料原料和加工机械交易、塑料加工、塑料制品展销及信息交流并存的综合性、多功能、大辐射的一流专业市场。
  四、余姚经济开发区
  浙江省余姚经济开发区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位于余姚市区的西部(B区)和南部(A区),规划面积7.02平方公里,1992年创建,已建成4.4平方公里,进区项目380个,总投资31.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21个,协议利用外资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697.4万美元。累计投入6.65亿人民币用于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竣工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区内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变电所2座;发电厂2个,年发电能力13.7万千瓦时。
  区内设有海关及商检等涉外机构,银行、工商、电信等机构配套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开发区以优越的环境、良好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目前总资产已达22.3亿元,固定资产净值10亿元,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2亿元,销售收入31.2亿元,利税总额2.5亿元,自营出口总额7900万美元,是全市最大的产业园区。
  五、浙东经济开发区
  浙东经济开发区(余姚扶贫开发区)位于市区南部,与梁辉镇相邻,靠近余姚经济开发区(A区),1992年8月建区,规划总面积9.3平方公里,已开发2.6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区内建有交通道路16公里,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绿化率高达30%。2000年底,区内已有企业320家,主要生产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建筑材料、塑料制品等,工业总产值10.7亿元,销售收入9.9亿元,创利税0.88亿元,从业人员5568人。
  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余姚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市区南部的余姚经济开发区(A区)内,距沪杭甬高速公路道口仅2公里,规划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政策优惠,是中外客商公认的最佳投资地之一。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引进纳米材料、磁性材料、自动化仪表、传感器、电脑连接器等高新技术项目10余个,逐步成为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园区以微电子科学、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光电子科学、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材料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精细化工技术及产品等为产业导向,逐步成为余姚高新技术的集聚地。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