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茶竹果花卉和畜禽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茶竹果花卉和畜禽生产
分类号: F326
页数: 4
页码: 183-1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作物经济和畜禽生产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经济发展 余姚市

内容

一、茶竹果花卉生产
  余姚市五山二水三分田,境内山地丘陵面积8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4.9%,其中林业用地588平方公里,合88万亩。市林业部门1998年第三次普查表明,全市共有生态林47.82万亩,经济林15.07万亩,竹林25.26万亩。
  余姚栽培茶、竹、果的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后余姚市委、市政府努力贯彻中央“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农业生产方针,实施林特扶贫“1215”工程(即贫困山区1个人拥有2亩以上经济特产林,年产值达到1500元),茶、竹、果生产有较快发展。林业部门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组织行业协会,制定名茶、名果地方质量标准,注册商标等措施,使茶、竹、果生产从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四明山区农民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2000年,全市林特业生产总产值2.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
  1.茶叶
  余姚是浙江最古老的产茶区之一,西晋时的《神异记》中有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的故事记载。全市现有茶园8.32万亩,大多集中在南部四明山区。茶树品种以传统农家群体种为主;其次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鸠坑群体种;无性系良种较少,约占5%;引进的良种有乌牛早、迎霜、翠峰、福丁白毫、龙井43等10余个品种,良种茶园面积约5000亩。
  茶叶生产以珠茶为主,年产量4800吨。1979年开始恢复试制历史名茶。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名优茶品牌达20余个,年产量300吨。主要有“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四明十二雷”、“河姆渡野茶”等品牌。“瀑布仙茗”茶外形如莲心,色泽绿翠,滋味爽口,汤色青绿,曾获1995年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为了保证名茶质量,保护名牌声誉,市林业部门于1998年筹备成立了余姚市名茶协会,制定名茶质量标准,统一打出“瀑布仙茗”名茶商标,使名茶生产走上科学、有序道路。2000年,生产名茶380吨。
  全市现有初制茶厂320家,精制茶厂17家,出口拼配茶厂1家。年制精茶能力达8000吨,除消化本地大部分茶叶外还吸纳周边县市的部分珠茶。
  2.竹
  姚南山区农民历来有开山种竹习俗,1958年一些无竹、少竹的乡镇开始有计划地移栽母竹,至2000年底,全市竹林面积达到25.26万亩,其中毛竹24.4万亩,杂竹0.86万亩。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竹笋的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毛竹的传统用途急剧下降,竹业生产从传统的养竹为主向竹笋两用和以产笋为主的方向转变。2000年,全市建成竹笋两用竹林基地5万亩,笋用高产示范基地4万亩,杂竹基地近万亩。同时政府积极实施科技上山活动,竹农通过“去老鞭、去三头、定向引鞭”和“引水上山”、深翻松土、合理留养、科学施肥等技术,提高了春笋、鞭笋和冬笋的产量。三七市镇陈康飞、梁弄镇罗炳炎、洪山乡邵维坤曾创造亩产春笋超2500公斤、鞭笋550公斤、冬笋544公斤的好成绩。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全市竹笋生产稳步上升。2000年产毛竹325万支,产笋2.90万吨,其中,春笋2.2万吨,鞭笋0.12万吨,冬笋0.08万吨,雷笋0.23万吨,杂笋0.27万吨,竹笋年产值4446.8万元。
  2000年,全市有竹材加工厂17家,年加工竹材3万吨,总产值2100万元;有竹笋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春笋1.25万吨,产值4000万元。
  3.干鲜水果
  余姚盛产水果,1949年境内水果面积3220亩,总产1757吨,以杨梅为大宗,产量1560吨,占水果总产的89%。至1965年,水果种植面积达到
  1.37万亩,总产4694吨,1980年扩大到2.03万亩,总产为5760吨。20世纪80年代后,水果生产逐步从农民家庭副业型向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转变,水果的品种更加丰富,主要有杨梅、桃、梨、葡萄、柿子、青梅、李子、草莓、西瓜等,并根据市场需求逐年有调整。2000年,全市果园面积10.5万亩,总产值1.21亿元。其中,杨梅8.2万亩,投产面积约6万亩,常年产量2.5万吨;梨3.2万亩,总产2.3万吨。
  (1)杨梅。余姚栽培杨梅历史悠久,诗人陆游曾有“绿荫翳翳连山市,丹果累累照路隅”的咏杨梅诗句,证明南宋时余姚栽种杨梅已很普遍。现在境内主要产区在丈亭、三七市、余姚镇双河和河姆渡镇南部山地。余姚杨梅以荸荠种著名,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1999年,林业部门制定了省级余姚杨梅生产地方标准,向国家工商部门注册“鹤顶”牌杨梅商标,使杨梅生产从粗放型向科学型转变。
  (2)舜水蜜梨。1989年引进的早熟蜜梨品种,最先在姚北低塘镇试种,因肉质脆、水分足、糖度适中受到人们的青睐,并远销深圳、广州。现在已成为姚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200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余亩。2001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早熟蜜梨之乡”。
  4.花卉
  余姚种植花卉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以五针松、茶花为主,盛极一时。但很快市场疲软,价格暴跌,花卉业萎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花卉需求量扩大,本市花卉业再次兴起。特别是四明山红枫因品种多、规格齐全,已经成为北京、上海、重庆、昆明、大连等国内60多个大中城市绿化的首选树种。2001年,四明山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枫之乡”。2002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3.3万亩,年销售收入2.9亿元。
  二、畜禽生产
  余姚饲养家畜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家猪和水牛的遗骸表明,7000年前余姚先民已开始饲养家畜。明清以来,饲养猪、牛、羊、鸡、鸭、鹅是余姚农民的传统副业。因为猪的食料比较粗,猪粪又是很好的肥料,因此饲养比较多;羊其次;牛主要作畜力使用,饲养量较少。鸡、鸭、鹅虽然饲料较少,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条件下,饲养也比较少。1948年,全县养猪2.48万头,牛2.48万头,羊5025只,鸡31万羽,鸭20万羽,鹅1.92万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禽养殖也随之发展。1965年,全县饲养猪25.18万头,牛1.64万头,羊6.53万只,鸡、鸭、鹅60多万羽。20世纪70年代受左倾思想影响,提倡大办集体牧场,农民饲养畜禽受到限制,除生猪饲养量有提高外,其他畜禽饲养量都比以前萎缩。1973年,全县办畜牧场3326个,养猪41.05万头。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农、林、牧、渔各业得到协调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重视畜禽生产,传统“六畜”饲养得到恢复。1983年,全县养猪31.80万头,牛9256头,羊3.31万只,鸡81.91万羽,鸭23万羽,鹅18万羽,饲养专业户1593户。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家禽养殖发展迅速,1987年,饲养量达到283.56万羽,4年时间增加3倍多。20世纪90年代,随着复合饲料广泛应用,少数养殖专业户在前期资金、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养殖模式开始向工厂化生产方向转变,出现了像“余姚市神农畜禽有限公司”、“余姚市振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余姚市龙邦番鸭有限公司”等年生产禽苗超100万羽、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他们实行工厂育苗,禽苗投放给农户饲养,提供技术服务,并以市场保护价回收成品鸭,再投放到全国大市场,使公司生产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据市畜牧中心统计,2000年,全市饲养生猪36.2万头,牛1580头,羊5.1万只,鸡407万羽,鸭457万羽,鹅58万羽,禽蛋总产10000吨。特种养殖有家兔2.4万只,山鸡1.8万羽,肉狗620只,肉鸽2.7万对,獭兔3500只,梅花鹿280头。全市牧业总产值3.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6%。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