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1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述
分类号: F326
页数: 3
页码: 177-1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姚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经济建设 余姚市

内容

余姚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发现丰富的人工栽培水稻、大量的骨耜以及骨镰、木杵、石磨盘等生产工具,展示了长江流域灿烂的农业文明。明清以来,姚江流域一直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茶、竹、果、畜全面发展的综合农业区闻名于世。但是在1949年前,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加上自然灾害和连年的内外战争,农村经济落后,粮食只能自给,农民生活贫困。1949年亩产粮食225公斤,棉花7.85公斤,农民上交租税以后,所剩无几,多数农户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遇到自然灾害,只好外出谋生甚至佣工度日。
  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翻身作主人的愿望。土地所有制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第一次得到解放。之后,党和政府又领导广大农民走上互助合作和人民公社集体化的道路,把落后、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制定农业发展纲要,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生产工具,改革熟制,推广良种,应用化肥、农药等农业适用技术,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至1978年,粮、棉、油亩产分别达到644公斤、60公斤和90公斤。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着力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偏重于粮、棉、油单一农业的生产,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的被动局面,加上人民公社的体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温饱问题还无法得到解决。至1978年,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33元。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一次调整了生产关系,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又作出决定取消统派购制度,推行合同定购,放开了部分农产品价格,提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商品基地建设,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农村改革在巩固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提出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余姚农村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建立农产品基地、农业股份合作制和农业龙头企业。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农村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余姚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兴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余姚的农业生产有过曲折和停顿,但总体上看,发展是快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著的。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全市合计投工1.74亿工日,完成土石方1.96亿立方米,使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由1949年的57.9%上升到2000年的93.8%,旱涝保收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由45.9%上升到67.6%。农业机械化方面,至2000年底,全市已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7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66台,小型机耕拖拉机5926台,抛秧机32台,插秧机64台,联合收割机1032台,喷雾器1.19万架,农用载重汽车1725辆,渔用机动船596艘。全市粮田机耕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98.5%,水稻机收率达到85%以上。农业生产在耕作、收获、植保、排灌、加工、运输等方面已初步实现机械化,基本结束了农民插秧、耘田、割稻劳动三弯腰的历史,大大降低了农业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化肥用量逐步增加,优良品种逐年推广。2000年,全市农业化肥使用量达6.12万吨(按标准量),平均每亩(复耕面积)使用化肥49公斤,使用磷钾复合肥比例提高到35.5%。农业现代科技推广应用后,土地单位面积生产率明显提高,200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6.6亿元,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开始协调发展。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61.3%,比1978年减少11.4个百分点;养殖业占22.3%,比1978年增加9.7个百分点。200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7.95万吨,比1978年减少9%;茶叶、水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0.47万吨、4.75万吨和76.39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1倍、14倍和25.5倍;猪羊牛肉产量1.60万吨,水产品产量1.74万吨,比1978年增长1.6倍和8.44倍。农民除满足自己的消费外,还极大丰富了城乡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余姚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22个乡镇811个行政村中,87%的行政村通上自来水,100%的行政村通汽车、通电、通电话,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总体生活水平进入小康,并已朝着富裕生活迈进,其中余姚镇、泗门镇、低塘镇跻身浙江省农村综合实力百强乡镇和宁波市二十强镇行列。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56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达到19.1%。农民膳食结构、衣着质量、家庭住房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食物消费逐步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粮食蔬菜等食物消费量下降,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显著增加,营养和口味成了农民新的消费目标。据市统计局于1983年开始的对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统计数字与2000年比较,粮食消费下降7.1%,蔬菜消费下降46.1%,肉类消费增长38.9%,水产品消费增长180.3%,糖果糕点、水果消费分别增加8.6倍和12.1倍。农民衣着讲究款式,成衣和针织服装的购买日益增加,毛皮呢绒等高档服饰开始受农民青睐,求新求美心理日益增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粗布老布已经成为历史。2000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23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2%。农村大多数人住上宽敞牢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高档用品成为农家宠物,过去以手表、自行车等“老四件”为主的商品已成平常的东西,彩电、冰箱、摩托车等新兴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农家。2000年,农民人均用于家庭设施用品及服务消费199元,平均每百户已拥有电视机154台,其中彩电76台,电冰箱51台,洗衣机30台,录像机11台,摩托车48辆,空调机2台,热水器20台。基本生活资料得到满足的同时,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快速增长,2000年,农民用于教育、文娱、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人均1076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7%。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0多年的努力,余姚农村、农业、农民已改变了昔日封闭、落后、愚昧的旧面貌,在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走上科学种田、机械生产的现代农业道路,过上了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