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9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水产
分类号: S93
页数: 4
页码: 135-138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姚江的干流、支流带来的大量物产,为鱼类生长和发展渔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水产资源 姚江 余姚市

内容

姚江干流和众多的支流、河网,构成纵横交叉的河沟型外荡水系。1959年姚江大闸拦江建闸后,成为具有平原河道型水库特点的纯淡水水域。姚江河流养殖面积54454亩,其中,宁波江北区管辖29506亩,余姚市管辖22260亩,上虞市管辖2688亩。姚江流域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雨量及广阔的山林田土和密集的村庄为姚江水域带来了大量营养盐类,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为鱼类生长和发展渔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一节 水产资源
  7000年前,现在的姚江平原尚是一片沼泽和湖泊,并且临近海滩。那时气候暖热湿润,与现在的两广、海南岛相近。适宜的气候和环境使湖沼地带和海岸滩涂滋生了大量的水生动物,既有淡水中生长的鱼类和蚌类,又有海洋中生存的鲨鱼、鲸等。考古发现,当时该地区的水生动物有锯缘青蟹、真鲨、鲟、灰裸顶鲷、海龟、乌龟、鲸、鸬鹚、无齿蚌、方形环棱螺、鲤鱼、鲫鱼、鳙鱼、鲇鱼、黄颡鱼、鲻鱼、鸟鳢、中华鳖、中华鳄、水獭、江獭等。而当时实际存在的水生动物品种应远多于此数。
  现在姚江水域共有湖泊定居型鱼类、河流性鱼类、江湖洄游性鱼类和过河口性洄游鱼类共四大类计58种。其中鲤科鱼类,计33种,占鱼类种数的57%。其他有鳗科、鳅科、鲶科、鳗鲡科、颌针鱼科、鳢科、鲻科、虾虎鱼科等15个科,但种类均不多。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载氏鲅、逆鱼、银鱼、刀鲚、鲶鱼、赤眼鳟、红鳍鲅、翘嘴鲅、圆吻鲴、鳗鲡、黄鳝、白鲫、团头鲂、黄颡、土布鱼、鲈鱼、鲻鱼、梭鱼等30余种。甲壳类主要有青虾、脊尾白虾、中华绒螯、甲鱼等。贝壳类有蚌、螺、蚬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姚江水域尚有螃蜞蟹、沙蟹、毛大蟹、弹涂鱼、蛏子、海蜇等滩涂潮间带资源。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阻咸蓄淡后,上述资源相应绝迹。
  由于受渔业生态环境影响,姚江水域的一些名贵鱼类如鲈鱼、鳜鱼、鲻鱼、银鱼等几近绝种(20世纪70年代,姚江银鱼年产量10吨)。近年来,随着治污力度加大,水质明显好转,资源增殖量也增加,鳜鱼等鱼类重现姚江。
  第二节 捕捞与养殖
  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用骨锥、骨镖等工具渔猎水生动物,在湖沼、海滨、滩涂和近岸浅海下水捕捞,先民们驾独木舟深入水域捕鱼、捉鳖、捞蚌以作为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捕捉水生动物的主要方法是骨镖。它是先民制作的一种专用渔具,一旦扎入鱼身,倒刺深入鱼体,鱼难以逃脱而被捕获。按当时先民们所拥有的技术水平,制作渔网已不成问题,但考古发掘,未发现先民利用渔网的证据。当时湖沼广阔,水不深,水生动物数量多,容易捕获。先民们渔猎工具也较为简单。
  近代姚江水域一直是绍兴、上虞、舟山等外地渔民和本地渔民自由捕捞野生水产资源的场所。常年捕捞船只400~600艘。年产量150吨。姚江大闸建成后,淡水养殖条件改善。1959年,宁波园林管理处在姚江大闸东建立姚江养鱼场,建造长约300米的竹箔。1960年,余姚县姚江养鱼场在余姚丈亭成立,开始人工养殖。因当时起捕率极低,至1962年养鱼中断。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姚江水产养殖逐步走上正轨。20世纪70年代初,宁波姚江渔业公社、余姚姚江渔场相继成立。余姚节制闸至宁波姚江大闸河段的水域由宁波江北区养殖、管理;永思桥至姚江节制闸河段的水域由余姚姚江渔场养殖、管理;永思桥以西部分水域由上虞市养殖管理。20世纪70年代,采取年初一次放养鱼种,年终一次性捕捞;20世纪80年代,增殖鲤鱼种,采取轮捕轮放技术;20世纪90年代,增放大规格鱼种,投放河蟹、鳗苗等名特优品种,并改进机电捕鱼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期,试验并推广网箱养殖花白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姚江水域渔业产量、产值逐年提高,渔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姚江养鱼曾在我国外荡养殖中享有较高的声誉。1974年,作为大江养鱼的范例,成为全国农业展览馆水产馆的全国十大典型之一。姚江渔业现已逐步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品种也从传统的四大家鱼向河蟹、鳗鲡、河虾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转变。百里姚江成为宁波市、余姚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淡水鱼养殖基地。
  第三节 水产贸易
  一、余姚鱼市场
  1951年11月1日成立余姚鱼市场。市场设于姚江边的酱园街码头。行政属宁波专署水产科和余姚县财委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宁波鱼市场领导。市场设鲜货、咸干、淡水3个经售组,并在逍林、周行、泗门设立经营组。市场宗旨是:加强水产品运销业务,使水产品面向农村、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彻底消灭封建剥削;有计划地发动组织贩鱼商,建立农村推销网;调剂供求,组织群众大力加工运销,不使鱼货过剩而影响生产以保证生产、运销、消费三者得利。1952年,经销水产品2375吨,其中海水鱼1225吨,咸干品950吨,淡水鱼200吨,盈利1.5万元。鱼货在本县自销外,运销杭州、萧山、绍兴、上虞、嵊县等地。1956年初,市场业务并入余姚水产供销公司。
  二、余姚水产品交易市场
  1982年起,大量海洋渔船过姚江大闸,至余姚城区进行海水产品交易。1985年余姚县政府在县城东部三江口新建海水产品交易市场。市场建有可同时停靠200多艘渔船的码头和岸线玻璃钢交易棚1800平方米,100吨级冷库1座,300多平方米的交易市场。进港渔船多为舟山的普陀、定海、岱山、嵊泗,台州的温岭、黄岩及宁波镇海、北仑、鄞县等地渔船,是当时全省惟一海水产品交易市场。到港海水产品中主要经济鱼类占30%,蟹、虾及鲐等占70%。渔汛旺季,到港渔船达200~300艘。参加交易上千人。1983年,市场成交量5600吨。1985年,进场交易渔船6531艘,成交量10455吨。1986年达11717吨。此后至1993年,年成交量在5000~8000吨。至1993年,累计成交量70146吨。水产市场的开业,带动相关产业。1984年以来,到港渔民每年从余姚买回毛竹10余吨,竹箩1万余双,蔬菜60余吨,还有大量茶叶、水果、木材等土特产。1994年以后,受柴油价格上涨、邻近地区水产品交易市场竞争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等因素影响,余姚水产品交易市场交易趋淡。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