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姚江内河航运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姚江内河航运简述
分类号: U61
页数: 3
页码: 115-117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姚江水量丰富,航运发达,历史上就是沟通宁绍平原东西的重要航道。公元300年前后,浙东运河通达宁波。此后历代疏通运河,运河航运始终不废。姚江作为浙东运河中的自然河道,曾经是漕粮海运的重要河道,也曾经沟通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长期的航运中,在姚江两岸形成了一系列与姚江搭配的复线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产群。
关键词: 航道工程 姚江 余姚市

内容

姚江流域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很早开始,两岸和上下游人民就利用舟楫作为交通工具,在姚江上摆渡和运输,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曾出土6支木桨,证明距今7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已经发明水上交通工具。据史书记载,在西周时期人们大量使用竹(木)排和木船载货、载客,穿行于姚江之上。春秋战国时代越国曾经是造船中心。越王勾践声称越人习惯于水上生活,擅长乘舟远航,他称霸中原时,带到山东琅琊去的战舰有300艘。公元前473年,勾践为了保卫姚江这条大后方的水上通道,在下游(现在大隐镇城山村的位置)修筑了句章城。秦汉时这条大通道仍旧发挥重要作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福建东越王余善叛乱,汉武帝命令横海将军韩说带领水兵,从句章出海前去征讨。当时乘坐的战船长30多米,离水面5~6米,可乘300多人,载重量达十几吨,加上后勤供给,姚江上繁忙航运景象可想而知。东汉末年,北方地区战火纷飞,战乱频繁,士大夫纷纷南迁,《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北方南迁人口约占该地总人口的1/8,迁入会稽地区的著名士族大姓有琅琊王氏、高阳许氏、阳夏谢氏等十余姓。他们带来北方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使宁绍平原出现人丁兴旺,经济繁荣的局面,由此带动航运业的发展。西晋时,会稽郡内史贺循主持整治宁绍平原水道,疏凿了上虞梁湖至通明河道,沟通了姚江与肖绍平原干流河道的联系,扩大了姚江的运输距离。到了隋唐,明州(宁波)地区的“三江六塘河”全部贯通,姚江上的航运日趋频繁。五代吴越国时,都城临安(杭州)与东方海滨城市明州(宁波)的经济联系密切。余姚上林湖生产的青瓷器,南面四明山的茶叶、竹木,余姚、慈溪生产的食盐,余姚、鄞县的稻米等大宗货物都是从姚江经浙东运河运输到达临安的,而吴越国的青瓷、茶叶、药材等商品也经由肖曹运河入姚江,从明州港出海输送到东南亚各国。此后姚江上这种樯帆齐发,穿梭往来的兴旺热闹景象一直延续到清中叶。
  唐宋明清,姚江载客运输主要是航船,装载货物的是体量较大的木帆船。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年轻时作过鄞县令,赴任时从东京(开封)坐马车到临安(杭州),换乘船抵鄞县治所。路过余姚时写下《泊姚江》诗,有“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等句,把姚江两岸的景色和等候潮汐航行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当时,航船长9~10米,宽1.2米,可载客20人。船上架设竹篾编制的穹形船篷,可以开、合,便于客人遮阳(雨)歇息,也不妨碍观看河岸景色,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长途的航船为了赶时间,专门备有2~4名纤夫拉牵,5名船工摇橹。因为速度比一般的客船快,所以又叫航快船。货运船的体量较大,有一种俗称江头樟船的木帆船曾是姚江上主要的货运船舶。它的船头、船尾呈方形,货舱较深大,配橹1支,帆1~5张,可载货15~20吨,适宜远航。
  清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先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染指,姚江的航运业进入曲折的发展时期。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宁波分公司的“孔夫子”轮出现在宁波港。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上海轮船招商局宁波分局购置“德耀”轮投入宁波海运,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购入“江天”轮投入营运。清宣统元年(1909年),三北商人虞洽卿联络绍兴、宁波商人合资创建宁绍商轮公司民营企业,购入“宁绍轮”投入甬申线航运。19世纪下半叶,宁波这个弹丸之地一下子出现外商、清政府和民间人士三种性质的航运企业,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竞争之激烈为以往宁波航运业中所罕见。最后在国民的支持下,虞洽卿凭借善于经营的商业头脑获取胜利,并带动姚江的内河航运。民国元年(1911年),余姚城区刘姓商人合股创办益美汽船局和南海汽船局,购置有140个客位的“镇新”轮和“宁姚”轮,经营余姚至宁波的客运。民国3年(1914年),虞洽卿创办三北轮船公司,以“慈北”、“镇北”、“姚北”3艘小轮船经营宁波、镇海、余姚三地的内河航运。新式动力机船出现后,不但提高了航运速度,而且提升了运输质量,原来候潮航运的被动局面获得解决。至民国25年(1936年),宁波地区计有内河汽油船公司近30家,汽油船67艘,航船412艘。这一年进出宁波港的船只总计2068艘次,近300万吨载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宁波的航运业遭受重大打击和破坏,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许多轮船公司纷纷倒闭,甬江22公里的水面上已无一艘能够出海营运的船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姚江的航运很快得到恢复。据宁波市交通局统计,1952年宁波全市内河客运量为28.8万人次,货运量达30万吨。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路公、铁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拉走了很大一部分客运量,但经过互助合作化运动和个私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把分散的个体运输业组织起来,加入航运行业,客货运量还是呈上升趋势。1956年,客运量达到74.1万人次,货运量达到82.1万吨,到1966年,客运量上升到221.2万人次,货运量上升到170.1万吨。20世纪50年代末,姚江大闸建造后,姚江平原的水利得到改观,但姚江对外航运被阻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文革10年,国民经济遭内乱破坏,航运业也未能幸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中心上来,各行各业很快呈现复苏发展的局面,航运业蒸蒸日上,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全宁波市有营运船舶3528艘,计5152客位,33089吨位,年客运量150.34万人次,货运量326.4万吨。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杭甬运河疏凿和相关河段升船机站的建造,姚江的通航能力达到40吨级,对内河航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宁波属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公路、铁路、航空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内河航运由于速度慢,又需要几次转运,不适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宁波经济建设需要,业务量几乎萎缩到零。但是水路运行载货量大,价格相对较低,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省人民政府还是十分重视杭甬运河的营运作用,一项新的杭甬运河建设计划正在规划之中,实施后,杭甬运河的通航能力将达到500吨级,其前景十分广阔。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