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渡桥与航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9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渡桥与航运
分类号: U61
页数: 17
页码: 151-1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姚江内河航运、航道工程等。
关键词: 航道工程 姚江 余姚市

内容

第一节 姚江内河航运简述
  姚江流域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很早开始,两岸和上下游人民就利用舟楫作为交通工具,在姚江上摆渡和运输,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曾出土6支木桨,证明距今7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已经发明水上交通工具。据史书记载,在西周时期人们大量使用竹(木)排和木船载货、载客,穿行于姚江之上。春秋战国时代越国曾经是造船中心。越王勾践声称越人习惯于水上生活,擅长乘舟远航,他称霸中原时,带到山东琅琊去的战舰有300艘。公元前473年,勾践为了保卫姚江这条大后方的水上通道,在下游(现在大隐镇城山村的位置)修筑了句章城。秦汉时这条大通道仍旧发挥重要作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福建东越王余善叛乱,汉武帝命令横海将军韩说带领水兵,从句章出海前去征讨。当时乘坐的战船长30多米,离水面5~6米,可乘300多人,载重量达十几吨,加上后勤供给,姚江上繁忙航运景象可想而知。东汉末年,北方地区战火纷飞,战乱频繁,士大夫纷纷南迁,《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北方南迁人口约占该地总人口的1/8,迁入会稽地区的著名士族大姓有琅琊王氏、高阳许氏、阳夏谢氏等十余姓。他们带来北方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使宁绍平原出现人丁兴旺,经济繁荣的局面,由此带动航运业的发展。西晋时,会稽郡内史贺循主持整治宁绍平原水道,疏凿了上虞梁湖至通明河道,沟通了姚江与肖绍平原干流河道的联系,扩大了姚江的运输距离。到了隋唐,明州(宁波)地区的“三江六塘河”全部贯通,姚江上的航运日趋频繁。五代吴越国时,都城临安(杭州)与东方海滨城市明州(宁波)的经济联系密切。余姚上林湖生产的青瓷器,南面四明山的茶叶、竹木,余姚、慈溪生产的食盐,余姚、鄞县的稻米等大宗货物都是从姚江经浙东运河运输到达临安的,而吴越国的青瓷、茶叶、药材等商品也经由肖曹运河入姚江,从明州港出海输送到东南亚各国。此后姚江上这种樯帆齐发,穿梭往来的兴旺热闹景象一直延续到清中叶。
  唐宋明清,姚江载客运输主要是航船,装载货物的是体量较大的木帆船。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年轻时作过鄞县令,赴任时从东京(开封)坐马车到临安(杭州),换乘船抵鄞县治所。路过余姚时写下《泊姚江》诗,有“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等句,把姚江两岸的景色和等候潮汐航行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当时,航船长9~10米,宽1.2米,可载客20人。船上架设竹篾编制的穹形船篷,可以开、合,便于客人遮阳(雨)歇息,也不妨碍观看河岸景色,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长途的航船为了赶时间,专门备有2~4名纤夫拉牵,5名船工摇橹。因为速度比一般的客船快,所以又叫航快船。货运船的体量较大,有一种俗称江头樟船的木帆船曾是姚江上主要的货运船舶。它的船头、船尾呈方形,货舱较深大,配橹1支,帆1~5张,可载货15~20吨,适宜远航。
  清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先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染指,姚江的航运业进入曲折的发展时期。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宁波分公司的“孔夫子”轮出现在宁波港。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上海轮船招商局宁波分局购置“德耀”轮投入宁波海运,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购入“江天”轮投入营运。清宣统元年(1909年),三北商人虞洽卿联络绍兴、宁波商人合资创建宁绍商轮公司民营企业,购入“宁绍轮”投入甬申线航运。19世纪下半叶,宁波这个弹丸之地一下子出现外商、清政府和民间人士三种性质的航运企业,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竞争之激烈为以往宁波航运业中所罕见。最后在国民的支持下,虞洽卿凭借善于经营的商业头脑获取胜利,并带动姚江的内河航运。民国元年(1911年),余姚城区刘姓商人合股创办益美汽船局和南海汽船局,购置有140个客位的“镇新”轮和“宁姚”轮,经营余姚至宁波的客运。民国3年(1914年),虞洽卿创办三北轮船公司,以“慈北”、“镇北”、“姚北”3艘小轮船经营宁波、镇海、余姚三地的内河航运。新式动力机船出现后,不但提高了航运速度,而且提升了运输质量,原来候潮航运的被动局面获得解决。至民国25年(1936年),宁波地区计有内河汽油船公司近30家,汽油船67艘,航船412艘。这一年进出宁波港的船只总计2068艘次,近300万吨载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宁波的航运业遭受重大打击和破坏,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许多轮船公司纷纷倒闭,甬江22公里的水面上已无一艘能够出海营运的船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姚江的航运很快得到恢复。据宁波市交通局统计,1952年宁波全市内河客运量为28.8万人次,货运量达30万吨。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路公、铁交通建设步伐加快,拉走了很大一部分客运量,但经过互助合作化运动和个私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把分散的个体运输业组织起来,加入航运行业,客货运量还是呈上升趋势。1956年,客运量达到74.1万人次,货运量达到82.1万吨,到1966年,客运量上升到221.2万人次,货运量上升到170.1万吨。20世纪50年代末,姚江大闸建造后,姚江平原的水利得到改观,但姚江对外航运被阻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文革10年,国民经济遭内乱破坏,航运业也未能幸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中心上来,各行各业很快呈现复苏发展的局面,航运业蒸蒸日上,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全宁波市有营运船舶3528艘,计5152客位,33089吨位,年客运量150.34万人次,货运量326.4万吨。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杭甬运河疏凿和相关河段升船机站的建造,姚江的通航能力达到40吨级,对内河航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宁波属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公路、铁路、航空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内河航运由于速度慢,又需要几次转运,不适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宁波经济建设需要,业务量几乎萎缩到零。但是水路运行载货量大,价格相对较低,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省人民政府还是十分重视杭甬运河的营运作用,一项新的杭甬运河建设计划正在规划之中,实施后,杭甬运河的通航能力将达到500吨级,其前景十分广阔。
  第二节 渡桥
  一、渡口
  姚江干流,连绵百里。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前,江通潮水,江阔水急,架设桥梁,工费浩繁,所以除余姚县城通济桥及上游永思桥外,数十处通衢要道,全赖舟渡沟通行旅。明清至民国时期有渡47处,1949年后新建3处,明清以来陆续废弃28处。今存渡口22处。
  (1)夏巷渡。南渡肖东镇夏巷村,北渡马渚镇孟家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余姚镇西13.5公里,渡程75米。置“三防”(防沉、防翻船、防超载)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30人次左右。
  (2)史家渡。南渡肖东镇史家桥村,北渡马渚镇毛家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余姚镇西12.5公里,渡程7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30人次左右。
  (3)菁江渡。南渡肖东镇念六房村,北渡马渚镇菁江渡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余姚镇西10公里,渡程8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70人次左右。
  (4)罗家渡。南渡肖东镇胡家村,北渡余姚镇罗家渡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余姚镇西7.5公里,渡程5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40人次左右。
  (5)下陈渡。南渡梁辉下陈渡村,北渡余姚镇下陈渡村,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5公里,渡程10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150人次左右。
  (6)姜家渡。南渡梁辉镇西姜村,北渡余姚镇咸池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7.5公里,渡程10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200人次左右。
  (7)蜀山渡。南渡陆埠镇下墙门村,北渡丈亭镇应王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13公里,渡程8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200人次左右。
  (8)泥翁渡。南渡陆埠镇下方村,北渡丈亭镇湖田湾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16.5公里,渡程11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60人次左右。
  (9)郭姆渡。南渡陆埠镇十二房村,北渡丈亭镇下齐塔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17.5公里,渡程12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100人次左右。
  (10)丈亭渡。南渡陆埠镇郑家村,北渡丈亭镇,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20公里,渡程130米。置钢质船2艘,其中1艘为“三防”非机动船,核定载客量25人;另1艘为机动船,核定载客量45人。渡工3人,日渡客1000人次左右。
  (11)莲木渡。南渡河姆渡镇东澄村,北渡河姆渡镇郑家村,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28.5公里,渡程15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100人次左右。
  (12)河姆渡。南渡河姆渡镇河姆村,北渡河姆渡镇浪墅桥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30.5公里,渡程10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100人次左右。
  (13)城山渡。南渡大隐镇城山村,北渡宁波市慈城镇三勤村,设渡亭1间。在余姚镇东34公里,渡程15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
  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300人次左右。
  (14)洪陈渡。南渡鄞县高桥镇后山村,北渡慈城镇洪陈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宁波市中心西25公里,渡程17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100人次左右。
  (15)乍山渡。南渡高桥镇歧山村,北渡慈城镇虹星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宁波市中心西22公里,渡程17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70人次左右。
  (16)半浦渡。南渡高桥镇施家漕村,北渡慈城镇半浦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宁波市中心西21公里,渡程17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35人。渡工1人,日渡客200人次左右。
  (17)大西坝渡。南渡高桥镇大西坝村,北渡洪塘镇西江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宁波市中心西13公里,渡程8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量80人次左右。
  (18)西洪渡。南渡高桥镇高峰村,北渡洪塘镇西洪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宁波市中心西9公里,渡程8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日渡客80人次左右。
  (19)邵家渡。南渡高桥镇金星村,北渡洪塘镇邵家渡村,南北各设渡亭1间。距宁波市中心西8公里,渡程120米。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35人。渡工1人,日渡客120人次左右。
  二、河桥
  姚江干流主要桥闸有如下几处:
  (1)安家渡桥。人行桥,位于上虞市永和镇安家渡村。石墩平梁结构,跨径10.9米,宽2.2米。始建年代不详。
  (2)永思桥。人行及过水桥,位于余姚市肖东镇沈湾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跨径27.1米,桥面宽2米。1973年建成。
  (3)凤凰山渡槽桥。人行及过水桥,位于余姚市肖东镇沈湾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跨径66.7米,过水槽宽3米,行人桥面宽2米。1973年建成。
  (4)高速公路姚江大桥。高速公路大桥,位于余姚市肖东镇夏巷渡。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跨径160米,桥面宽24.5米。1996年建成。
  (5)开丰桥。市政桥,位于余姚市区老年公寓西面。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跨径63米,桥面宽30米,承载能力汽-20(吨)。1998年新建。
  (6)西石山桥。市政桥,位于余姚市下菱菜场西北面。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跨径56米,桥面宽20米,承载能力汽-20(吨)。1995年新建。
  (7)姚江桥。市政桥,位于余姚市老西门。石拱、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跨径30米,桥面宽30米,承载能力汽-20(吨)。1959年新建,1996年扩建。
  (8)新建桥。市政桥,位于余姚市舜江楼西面50米。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跨径40米,桥面宽25米,承载能力汽-15(吨)。1970年新建,1999年重建。
  (9)通济桥。人行桥,位于余姚市区舜江楼南堍。石拱桥,长30.5米,宽5.6米,宋庆历七年(1047年)新建,元至顺三年(1332年)重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
  (10)念慈桥。市政桥,位于余姚市区国税局大楼南面。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跨径60米,桥面宽13米,承载能力汽-20(吨)。1984年新建。
  (11)念德桥。市政桥,位于余姚市中舜江节制闸西面。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跨径90米,桥面宽20米,承载能力汽-20(吨)。2000年新建。
  (12)中舜江节制闸。余姚市区闸、桥两用建筑,位于酱园街东南面。钢筋混凝土板结构,跨径42米,宽12米,可行驶小吨位机动车。1964年建成。
  (13)车厩渡槽桥。人行和通水两用桥,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车厩村。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肋拱渡漕桥,分上下2层,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渡槽。全长316.5米,桥面宽5.2米,可通行小吨位机动车。1980年建成。
  (14)江北大桥。公路大桥,位于宁波市西郊青林渡西。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结构,总长495米,桥面宽35米。1997年建成。
  (15)青林渡铁路桥。铁路大桥,位于宁波市西郊青林渡。钢筋混凝土钢桁架结构,长328.3米(含两端引桥),宽6米。1959年建成。
  (16)姚江大桥。市政桥梁,位于宁波市区环城北路,预应力钢筋空心板梁结构,长224米(含引桥),桥面宽24米,承载能力汽-20(吨),1990年建成。
  (17)姚江大闸桥。闸、桥两用建筑,位于宁波市区北郊路。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36孔,长165.2米,宽10.3米,可行驶小吨位机动车。姚江大桥建成后,成为步行桥。1959年建成。
  (18)解放桥。市政桥梁,位于宁波市区解放北路。预应力槽梁结构,全长253米(含引桥),宽20米,承载能力汽-20(吨)。1981年重建。
  (19)新江桥。市政桥梁,位于宁波市区江厦街。3孔双曲拱桥,全长167米,桥面宽19米,承载能力汽-20(吨)。1862年建成,1970年重建。
  第三节 航运
  一、航道、升船机与航标
  1.航道
  姚江航线位于杭甬运河下段。杭甬运河甲线(五夫——宁波)起自艮山港,出三堡闸入钱塘江,至浦阳江进峙山闸,经萧山、绍兴内河,穿曹娥江接虞甬运河,过五夫升船机站,入湖塘江,在马渚镇东曹墅桥进入姚江,至姚江大闸,尔后经甬江出海,全程258公里,是浙江省主要水运干线之一。
  从五夫升船机站至镇海段99.57公里,属宁波市航区范围,是宁波内河运输向外沟通沿海各港口,向内连接绍兴、杭州、嘉兴、湖州、上海等城市的重要航线。其中五夫升船机站至丈亭三江口段40.45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窄河宽20米,最小弯曲半径100米,最浅水深2.5米;丈亭三江口至姚江大闸段35.66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窄河宽170米,最小弯曲半径50米,最浅水深2.1米。两段航道上有桥梁25座,升船机3座,通过能力40吨级,属8级航道。从姚江大闸至市区三江口3公里,通过能力1000吨级,属6级航道,架有解放桥、新江桥。
  杭甬运河乙线(丈亭——镇海)起自余姚丈亭,经慈江闸、化子闸、骆驼至镇海汽车站,全程49公里,是规划中的杭甬运河乙线下游段主航道。其中丈亭至慈江闸段13.6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2米,最窄河宽36米,最小弯曲半径100米,最浅水深2.1米,通过能力40吨级;慈江闸至化子闸段15.24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65米,最窄河宽20米,最小弯曲半径37米,最浅水深1.3米,通过能力30吨级;化子闸至镇海段20.12公里,最低通航水位2.55米,最窄河宽14米,最小弯曲半径40米,最浅水深1.2米,通过能力15吨级。全线架有桥梁58座,船闸2座,通过能力15吨级,属11级航道。
  2.主要升船机站
  (1)赵家升船机站。又称百官升船机站,位于曹娥江右岸的娥江乡赵家村,连接曹娥江和虞甬运河,是杭甬运河过曹娥江的首座升船机站,为小型斜面高低轮型。1978年动工建造,1979年12月建成通航。升船机轨道长129米,宽轨轨距3米,窄轨轨距2.2米,过载能力30吨级。后又于1993年6月开工重建,1994年12月竣工通航。重建升船机轨道长146.3米,坡度1∶10,宽轨轨距3.8米,窄轨轨距2.8米,最大通过能力40吨级。
  (2)驿亭升船机站。位于上虞五驿乡泗洲塘驿亭闸北面的杭甬运河甲线航道上,是小型斜面高底轮升船机。原过载能力30吨级,1975年3月动工,1976年8月竣工通航。1986年7月开工重建,1988年7月竣工通航。重建升船机轨道长121米,坡度1∶10,宽轨轨距3.8米,窄轨轨距2.8米,最大通过能力40吨级。
  (3)五夫升船机站。位于上虞五驿乡长坝闸北面的杭甬运河甲线航道上,是小型斜面高低轮升船机。原过载能力30吨级,1975年10月动工,1977年7月建成通航。1988年9月开工重建,1990年10月竣工通航。重建升船机轨道长度121米,坡度1∶10,宽轨轨距3.8米,窄轨轨距2.8米,最大通过能力40吨级。
  (4)西横河升船机。位于姚江马渚中河上游。1983年6月建成。采用高低轮斜面平运电子自控,惯性过顶。升船机承船车长11米,宽5.5米,钢轨长136米。传动系统平均运行速度40米每分钟,过坝时间2.5~3分钟,最大通过能力40吨级。
  (5)斗门升船机。位于姚江曹墅桥上游1公里处。1983年6月建成。采用高低轮斜面平运电子自控,惯性过顶。升船机承船车长11米,宽5.5米,钢轨长118米。传动系统平均运行速度40米每分钟,过坝时间2.5~3分钟,最大通过能力40吨级。
  (6)胜利升船机。位于余姚江青林渡大桥东首1.2公里。初为人力车坝,1966年改建成高低轮斜面平运简易升船机,手动操作。1972年改为行程开关有节控制,1977年再改为半自动继电器控制。升船机承船车长7米,宽3.5米,钢轨长69.6米。传动系统平均运行速度43米每分钟,过坝时间1.18~2.5分钟,最大通过能力15吨级。
  (7)姚江升船机站。位于宁波市区姚江闸东首245米处,为杭甬运河到达宁波市区最后的一座升船机站,沟通姚江闸内与闸外。1981年兴建,1983年建成。高低轮斜面平运电子自控,惯性过顶。承船车长10米,宽5.5米,钢轨长131.6米,最大通过能力40吨级。
  (8)临山升船机站。位于余姚市临山镇东门口,临山至泗门航道,原称东门堰。南宋嘉泰年间即有此堰。1952年前为拦水拖坝,1952年建人力车拔船只交通堰。1969年改建升船机,1970年建成。采用高低轮惯性过顶,承船车长7米,宽4米,钢轨长82米,最大通过能力30吨级。
  (9)杨家路升船机站。位于慈溪白沙镇杨家路村。1974年建,采用高低轮惯性过顶,承船车长7米,宽3.2米,钢轨长90米,最大通过能力15
  吨级。
  (10)西一升船机站。位于慈溪市西一乡高王路江与七塘江连接处。1968年建,采用高低轮惯性过顶,承船车长7米,宽3.2米,钢轨长90米,最大通过能力15吨级。
  3.船闸(过船能力25吨以上)
  (1)皇山船闸。亦名胜利船闸,为目前余姚市内最大船闸。位于余姚城区阳明东路东端。姚江节制闸抗旱关闭时使用。1970年动工兴建,1971年建成通航。船厢长120米,平均宽30米,面积3600平方米。上、下游船闸门宽4.2米,上游为上提式电动启闭闸门,下游为木质摇门。配置5千瓦电动机和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可容纳船只500吨。
  (2)低塘船闸。位于余姚低塘镇直河路。根据区域水利规划,为集中统一管理节制中、上河水位,促进交通运输,将原许家、化龙、低老、低新四车坝合而为一。于1963年12月动工兴建船闸,1964年10月建成通航。船厢长90米,平均宽度18米,面积1600平方米。上、下游闸口宽3.65米,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配置7.5千瓦电动机和24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
  (3)戴家堰船闸。位于余姚老方桥镇戴家堰村。西接长泠江,东连西江入姚江。戴家堰于1967年改建为船闸,船厢长45米,宽16米,面积720平方米。木质摇门,上、下游闸口宽3.3米。1981年5月,下游改建为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钢筋混凝土闸门。船厢可容纳船只500吨。配置11千瓦电动机和26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
  (4)谢家路船闸。位于余姚泗门冯蔡魏村。为了抬高沿海河道的水位,1976年动工兴建船闸,1978年4月1日建成通航。船厢长65米,宽16米,面积1040平方米。可容纳船只150吨。上、下游闸门为木质摇门,宽3米。1983年改为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钢筋混凝土闸门。配置4.2千瓦电动机和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船闸控制区域西起临海节制闸,东至毛丁路闸。
  (5)四塘横江船闸。船闸位于余姚临山,1986年2月建造,船厢长70米,宽20米,面积1400平方米,可容纳船只200吨。上游闸口宽3米,电动螺杆启闭;下游闸口宽4.5米,木质摇门。配置3.5千瓦电动机和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
  (6)洋塘闸。位于慈溪鸣鹤镇湖口村双河上。原为余姚、慈溪两县水系分界堰,现为慈中河区与慈东河区的水位节制闸,原称双河闸。史志有“唐景龙元年(707年)置双河洋浦二闸”的记载。1980年改建船闸,孔径3.6米,通航吨位25吨。
  (7)横河船闸。位于慈溪横河镇东横河上。南宋嘉泰年间由石堰乡马堰移建于东上河村。1961年改建为船闸。上闸首宽4.2米,下闸首宽3.8米。船厢长80米、宽20米,最大过船吨位30吨。
  (8)石堰船闸。位于慈溪石堰东横河上。1979年改建船闸。孔径4米。船厢长47米,宽16米。通航吨位30吨。
  (9)鸣山船闸。位于慈溪市浒山镇鸣山村大古塘江上。清光绪前已设有车坝,旁有单孔节制闸。1960年改建船闸,为全省第一座船闸。净孔径3.4米。船厢长65米,宽18米,最大过船能力25吨。
  (10)三十弓江船闸。位于慈溪市沧田三十弓江上。1958年建车坝,1961年改建船闸。净孔径3.6米。船厢长90米,宽20米,最大过船能力25吨。
  (11)周家路船闸。位于慈溪市小安周家路江上。1952年建拔坝,1956年改建车坝,1961年改建为船闸。净孔径3.6米。船厢长60米,宽17.5米,最大过船能力25吨。
  4.航标
  航标都设置在杭甬运河甲线余姚镇以东,共9座,1960年8月至1961年6月建标,1983年秋经过维修,由宁波市航管处管理。
  (1)蜀山航标。位于余姚镇蜀山渡旁,水泥柱身,高5.5米,灯质白光,射程1000米。
  (2)东江沿航标。位于陆埠镇沿江采石场旁,水泥柱身,高5.5米,灯质红光,射程500米。
  (3)河姆渡航标。位于河姆渡镇河姆渡旁,钢管柱身,高6米,灯质白光,射程1000米。
  (4)小隐航标。位于大隐镇大隐村旁,钢管柱身,高6米,灯质红光,射程500米。
  (5)城山渡航标。位于大隐镇城山渡旁,钢管柱身,高6米,灯质白光,射程1000米。
  (6)乍山航标。位于鄞州区高桥镇小山村,钢管柱身,高6米,灯质红光,射程1500米。
  (7)小西坝航标(左)。位于慈城镇前洋村,钢管柱身,高6米,灯质白光,射程1500米。
  (8)小西坝航标(右)。位于高桥镇大西坝村,钢管柱身,高6米,灯质白光,射程1500米。
  (9)姚江口航标。钢管柱身,高6米,灯质白光,射程1500米。
  二、航运工具
  1.竹筏
  竹筏是境内古老水运工具之一。一般用每支重40公斤、直径25厘米以上的毛竹20支组合而成,支间间隙,再用小竹嵌实,组成筏头的均为竹梢,梢翘呈弧形。能使用1年左右。可载货七八百公斤。航行时,每筏首尾各1人,用长篙撑行,操作艰苦,有一定危险性。主要航行于姚江支流的山区溪流,对山区物资流通曾发生过重要作用。1960年山区公路通车后逐渐减少、淘汰。
  2.船舶
  (1)乌篷船。一种脚划船。船体木质、狭长,艏艄尖而翘,艉由前向后逐渐收拢,中舱撑竹篷、铺舱板,长5米左右,宽1.2米。可载客3~4人。航行时,船工双脚使橹,手持桨导向。时速5~6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短途主要客运工具。主要分布于余姚镇,次为其他集镇。1958年后淘汰。
  (2)航快船。船体木质,艏微尖,艄略翘,中舱撑竹篷,内傍两壁设板条座位,长9~10米,深0.6米,宽1.5米左右。以载客为主,兼装货物,可乘客20人。航行时,船工2~4人拉纤,5人摇橹,时速7~10公里左右。主要分布于余姚镇,曾是沟通流域内主要集镇重要客运工具。1956年后专装货物。
  (3)红头樟船。一种红头百官船,配置帆具的俗称木帆船。曾是境内主要货运船舶。船体木质、坚固(一般底厚22厘米左右,边厚14厘米左右),艏、艉皆呈方形,货舱较深大,艉舱撑竹篷,系船民生活舱。配1支橹,设帆1~5张。可载货15~20吨的宜长航,10吨以下的宜驳运。航行时,摇橹、拉纤、张帆,时速5公里。主要分布于百官镇、余姚镇和宁波市江北区。1964年起,逐渐被钢丝网水泥船所替代。
  (4)钢丝网水泥船。用钢丝网、水泥构造。1964年起逐渐使用。艏、艉呈方形,各置密封舱(俗称空汽舱),10吨以上的艉舱置水泥棚,为船员生活舱。配橹、舵各1支。航行时,非机动船编组成队后由拖轮拖带,小功率机动船可拖带1艘,装动力机的自航。规格有3~40吨多种,8吨以上多为营运,5吨以下多为农用。由于此类船舶耐腐易修,节省木材,修造成本低,已广泛使用,为最常见的内河运输工具。
  (5)挂桨机船。是机驾合一机动船,20世纪70年代逐渐兴起。一般可装载3~5吨,时速5~8公里。20世纪80年代起,挂桨机动力增大,吨位增至10~15吨,时速提高到8~10公里。个体运输户居多。
  (6)拖轮。1959年,运输企业始用于姚江航线。船体钢丝网水泥质,曾有木质。艏呈尖形,底平,艉宽,后舱置动力机,驾驶台一般设艉部,40马力的设艏部。可自载6~8吨,拖带50~120吨。航行时,机驾合一操纵。重载时速5~10公里。适航于干线航道。
  (7)客轮。民国初始用。动力有蒸汽机、内燃机两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体多为钢丝网水泥质,少为木质,艏呈平形,艉宽,船棚木质或铁质,内设板条座位,驾驶室设艏部,配方向盘操舵机,机舱在艉部。自航为主,也可拖带客驳1~2艘。航行时,机驾合一操纵,一般可载客60~120人,时速为10~12公里。
  三、客运
  姚江营运以余姚城区为主向周围乡镇扩散,主要客、货流向宁波市区,小部分流向上虞市丰惠、百官镇。同时宁波市区和丰惠、百官镇也有航班定期往返余姚。下面以余姚城区为例。
  1.航快船
  清同治年间已有人从事此业,民国时期渐次发展,以县城为集散港埠,辐射四乡,开航定期客班(兼办零担货运)。5橹2纤,舟行快速,百里航程,当日往返。民国26年(1937年),全县有航快船共47艘,从业人员188人。抗日战争时期,铁路、公路破坏,水路客运发展,最多时航快船达116艘。民国35年(1946年),民船同业公会向余姚县政府申请批准营运航快船66艘,分别通向境内外35个集镇:
  南城东埠头站埠开往上虞(丰惠)1艘,班次不定。
  酱园街站埠开往陆家埠2艘,每日2班;开往天元市2艘,班次不定。
  三官堂站埠开往胜山头2艘,班次不定;开往小路头、浒山、横河、石堰各1艘,每日1班。
  木弄口站埠开往宁波4艘,班次不定。
  牌轩下站埠开往百官4艘,每日3班;开往上虞、崧厦、五车堰各2艘,每日1班;开往下坝、小越、三十里牌、泗门、马渚、方桥、斗门、郭相桥各1艘,每日1班。
  周家埠头站埠开往观海卫、小路头、掌起桥各2艘,每日1班;开往浒山1艘,每日2班;开往白沙路2艘,每日2班;开往坎墩、相公殿各1艘,每日1班。
  西水阊站埠开往周巷4艘,每日2班;开往低塘2艘,每日2班;开往汤家闸、郑巷、梁家堰各1艘,每日1班。
  民国37年(1948年),城区始发开往各地航快船76艘,从业人员279人。全为日间航班,短途运输。
  1952年5月,建立余姚航快船联营处(后改称服务总站),有航快船共45艘、船员180人,由城区开往境内外21个集镇。其中百官及五车堰、临山、泗门、陆埠、马渚12艘,开往宁波12艘。后因客流日减,航快船改为主营零担货运,兼带客运。1956年4月,余姚航快船服务总站加入余姚县阳明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从这时起,航快船不再经营客运业务。
  2.乌篷船
  灵活便捷,以包船直达为其营业特色。清代末期,乌篷船已散处县内各主要集镇,承揽客运。民国时期渐次增多。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公路破坏,水路乘客日增,有较大发展。民国37年(1948年),仅城区有32艘,分布于三官堂、东水阊、西水阊、季卫桥、牌轩下、陆浦桥、和鸣桥7处,设有固定泊位,形成网点,承揽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路客运逐渐发展,乌篷船客运业务清淡,日趋衰落。1955年,尚有乌篷船29艘。次年4月,城区尚剩15艘,加入余姚县阳明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58年11月,县余姚镇港(即原阳明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加入国营运输公司时,仅剩1艘报废船。自此,境内无乌篷船客运。
  3.轮船
  (1)余姚至宁波线。民国元年(1912年),益美汽船局“镇新”轮、南海汽船局“宁姚”轮,合计280客位,经营客运。民国19年(1930年),又有甬姚轮船公司增开“梅浦”轮和“同兴”轮,合计320客位。抗战爆发后,陆路交通阻断,沪甬海轮仍在运行,去沪旅客皆取海道,此线客运日益频繁。民国26年(1937年),宁余镇轮船公司投入“新大利”、“新永安”、“新宁余”、“小宁姚”4艘经营客运,姚甬航线客轮已达8艘。民国28年(1939年),是姚甬航线客运最兴盛时期,参加营运客轮有10艘。沿线停靠郭姆、丈亭、东江沿、车厩、莲木渡、河姆、城山、洪陈渡、半浦、大西坝、邵家渡、石子道头、新渡、青林渡14个站点。日运量2000人次左右。民国30年(1941年),余姚沦陷,客流锐减,有客轮6艘参与运行。至民国38年(1949年),仅有“镇新”、“梅浦”、“宁余”、“同兴”4艘继续经营客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客轮时开时停,除“同兴”轮继续营运外,其余3艘由宁波航运部门调往外地。“同兴”轮后由余姚县人民政府折价接管,更名“四明”轮,营运至1953年报废。同时,宁波航运部门调“新永安”轮、“新宁余”轮投入运行。1956年2月,萧甬铁路复建通车达庄桥,水路客流剧减,2艘轮船再次被调离,此线客运暂停。1963年,县运输合作社机船队以轮拖客驳开辟丈亭至宁波客运航线,日往返1次。后由县丈亭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先后改称余姚丈亭运输社、市丈亭运输公司)替代经营。1968年4月,县丈亭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投入客轮1艘,59客位,开辟祝江至余姚航线。1983年11月停航。同年,县大隐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原市大隐运输公司)投入客轮1艘,80客位,开办大隐至余姚客运,全程39公里。1985年停航。1970年7月,县大隐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投入客轮1艘,60客位,开办大隐至宁波客运。1980年9月停航。1983年11月,余姚丈亭运输社投入客轮1艘,132客位,开办余姚至宁波客运,全程57公里,沿途停靠咸池、姜家渡、浦口、蜀山、倒江塘、泥翁渡、郭姆、陈家、东江沿、车厩、莲木渡、河姆、城山、洪陈、乍山、半浦、大西坝、邵家渡、石子道头19站点。1987年9月,余姚至宁波客轮停航。1990年末,此线客运,仅有市丈亭运输公司经营的丈亭至宁波客轮1艘,120客位,客驳1艘,50客位。同年完成客运量10.1万人次。1992年秋丈亭至宁波客轮停航。至2000年底,姚江内河停止客运业务。
  (2)余姚至上虞通明线。民国20年(1931年),有郑姓商人投入“钱湖”轮1艘经营客运。民国35年(1946年),又有虞姓业主投入“美利”轮、“大利”轮及客驳2艘经营客运。1950年,“美利”、“大利”2轮由余姚县人民政府接管。次年3月,交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余姚营业站管理。同年底,两轮调往外地,此线暂无客运。1955年1月,萧甬铁路曹娥至宁波段复建工程开始,甬百公路全线停运,航管部门调来“鄞安”轮及客驳3艘,复开余姚至通明线客运。次年2月,铁路通车至庄桥,8月,客轮停航。1962年,上虞县通明运输社投入客轮1艘及客驳2艘,合计192客位,复开此线客运,日往返一次。1989年上半年停航,此线再无客运。
  四、货运
  1.竹筏货运 四明山区山民利用溪涧编组流放竹木排筏,相沿已久。
  民国38年(1949年),梁弄雅贤乡有竹筏8张,每张载重量为670公斤。货物流向上虞方向。
  1952年,雅贤乡建立竹筏副业运输组织。次年竹筏增至29张,从业人员30人。1955年1月,余姚至梁弄公路建成通车,竹筏运输衰落。1958年秋,再组竹筏运输队,有竹筏32张。1959年四明湖水库建成,竹筏运输淘汰。
  2.船舶货运
  民国20年(1931年),甬余航业公司置木帆船6艘,总载重吨位120吨,经营余姚至宁波货运。民国34年(1945年),余姚宁波航船公司置木帆船9艘,载重总吨位198吨,经营余姚至宁波货运。主要承运甬姚两地商号的棉花、杂粮、南北货及百货杂品等商品。同年,各船业主合股分别组成周巷、逍林、新浦、坎墩、浒山、泗门6家长船公司,有木帆船共51艘,载重总吨位803吨,员工118人,经营所在地至宁波、镇海、奉化、百官货运。出运为棉花、粮食、大豆、食盐,运入多为工业品和副食品。民国35年(1946年),余姚民船业同业公会有会员138人,俱系民船业主。
  1949年11月,县航管部门进行民船登记。年底,全县有木帆船116艘,总载重吨位1261吨。同年全县完成货运量2.3万吨。
  1952年,县组织民船120只,合1726吨位,支援庄桥机场兴建工程,历时5个月返回,完成货运量12.945万吨,周转量258.9万吨公里。
  1956年,余姚镇、丈亭、大隐、陆埠等港水上运输互助组各组成水上运输合作社。
  1958年11月,全县水陆运输企业及县民船管理所合并组成地方国营余姚县运输公司。同年,国营运输公司及其前身完成货运量34.5万吨,周转量881万吨公里。
  1959年,国营运输公司组装拖轮4艘,合132千瓦,投入营运。自此,逐步形成水路货运机动化。
  同年,国营运输公司派出船舶18只,合825吨位,支援庄桥机场扩建工程,历时3个月返回,完成货运量3.7万吨;派出11千瓦拖轮1艘、非机动船24只,合192吨位,支援四明湖水库兴建工程。1960年5月返回14只,其余于1961年3月返回,共完成货运量9.6万吨。
  1961年,姚江干线拖轮完成拖带货运量17.75万吨,占全县运量33.3万吨的53.3%。
  1963年7月,境内运输企业将租用余姚、段塘船厂船只作价购入。自此,双方终止租赁关系。同年,全县水运企业完成货运量52.3万吨,周转量1165万吨公里,周转量比上年提高91.3%,是历史增幅最大一年。
  1964年,县余姚镇港航快船运输合作社购置钢丝网水泥船1艘投入营运。自此,钢丝网水泥船逐步替代木船。1965年10月,县运输合作社机船队组装1艘小功率机动船投入营运。自此,逐步形成单船货运机动化。
  “文化大革命”前期,水路运输经常停航停产,铁路转换运输受到很大影响,站港时常阻塞。1970年8月,县建立余姚县航运公司,加强余姚港水运企业领导。此后,全县水路货运量稳步上升。1976年,全县完成货运量77.9万吨,周转量1619万吨公里。
  1983年后,贯彻国营、集体、个体一齐发展交通运输方针,水路运输市场繁荣。1985年,全市完成货运量252万吨,周转量5673万吨公里,均为历史最高水平,运量为历史增幅最大一年,比上年130.1万吨、3459万吨公里,提高93.7%和64.01%。此后,大量机动车参与货运,水路货运量逐年下降,水运企业普遍运输能力过剩。1988年,全市货运量下降到138万吨,周转量3683万吨公里,3年间分别减少114万吨和1990万吨公里。
  1990年末,余姚市有内河水运企业14家,陆运企业兼营1家,其中市航运公司规模最大。个体运输550户。据余姚市航管所统计,全市拥有内河机动货船866艘,4586.7千瓦,8337.5吨位。
  至1995年末,余姚市内河运输船舶总数降至200艘,总吨位1950吨,全市完成货运量150万吨,主要货物为建筑材料中的黄砂、石子。
  2000年末,余姚市内河运输船舶总数还剩17艘,总吨位数418吨,全年完成货运量4万吨,主要货物为建筑材料中的黄砂、石子。
  五、航运管理
  姚江航管,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别隶属上虞市航管所、余姚市航管所和宁波市航管处管理。就管理的职责来看,3家单位基本相同,下面以余姚市航管所为例简述。余姚市航管所全称是余姚市航运管理所,是境内港航监督机构。
  民国16年(1927年),省政府在宁波设浙江省管理船舶第四区事务所,下设余姚船舶管理处。民国19年(1930年)春,第四区事务所改称浙江省航政局第三区分局,兼辖余姚办事处。次年,余姚办事处改称第三分所。民国29年(1940年),设立浙江省船舶管理局余姚分站。负责整理航道、管理船舶、协助军民运输。次年,宁波、余姚沦陷,船舶管理机构被迫停止工作。民国32年(1943年)7月,日伪宁波区船舶管理事务所成立,余姚设办事处,对船舶进行严密登记管理。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前夕,余姚航运由国民政府设在宁波的上海航政局宁波办事处兼管,由于连年战事,宁波办事处仅管理宁波港务,余姚由民船同业公会管理县内船舶和水上运输。
  1949年11月,建立浙江省航务局余姚县管理站,隶于萧绍虞姚航运管理所。1952年9月,改称航运管理分所。同年11月改称航运管理所,改隶于宁绍航运管理处。1953年12月起,隶属于宁波航运管理处。1958年1月,改称民船管理所,隶属于宁波专区民船管理处。同年11月,与全县水陆运输企业组成地方国营余姚县运输公司,兼管境内港航监督工作。这以后机构名称和隶属关系有多次变动。1978年11月13日,县交通管理站撤销,复建余姚县航运管理站,隶属于宁波地区航管处,与县交通管理局合署。1984年4月起,隶属于宁波市航运管理处。余姚撤县设市后,改称余姚市航运管理站。同年8月改称余姚市航运管理所。1989年12月30日,改变隶属关系,隶属于余姚市交通局。
  市航运管理所是市交通局的职能部门,受交通局领导,航管业务工作同时受宁波市航管处领导。主要工作职责是:
  (1)检验丈量专业、个体运输船和企事业单位自备船,发放船舶证书;办理转报或审批上述船舶立户、转籍和报废手续;监督检查船舶技术状况;办理船舶进出港口签证手续。
  (2)组织全市船舶机驾人员技术培训,转报或审批机驾人员证书。
  (3)监督水上工程建筑和水面养殖范围,清除航道障碍,发布航行通告。
  (4)负责管区内的航道养护;设置航标,并经常检查、保养。
  (5)组织水上运输安全竞赛活动,总结推广安全先进经验;办理运输危险货物签证;处理航运违章事宜,调查处理航行事故。
  (6)审验水上运输个体户的开歇业条件。
  (7)按规定收缴航政、航养和货物港务费等交通规费。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