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灌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8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灌区
分类号: TV82
页数: 6
页码: 106-1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姚江流域的灌区工程管理工作。
关键词: 灌区管理 姚江 余姚市

内容

姚江流域的灌区古已有之,这些灌区多以湖泊为中心,也即现今河区水级的开始。现在流域内的大、中型水库以及大多小(一)型水库都有其灌溉受益区。如四明湖灌区面积原为33.5万亩,现为30万亩;陆埠水库灌区面积2万亩;慈溪梅湖、上林湖、邵岙水库灌区7.5万亩;慈溪里杜湖灌区16.1万亩;镇海十字路水库灌区17.5万亩。小(一)型水库如灵湖灌溉1.7万亩;窖湖灌溉2.3万亩;临山、泗门、周巷、长河、浒山等海涂平原水库灌区面积也都在6万亩以上。较大的支流也有其以提水泵站为中心的灌溉区。如慈江灌区11.4万亩等。姚江流域主要灌区有余上慈闸灌区、姚江闸系灌区和四明湖灌区。灌区或互相包容,或包括上述水库及支流灌区。
  一、余上慈闸灌区
  余上慈闸灌区或称丁家坝灌区。灌区按地势不同分为上、中、下三个河区,涉虞北、姚西北、慈西地区。灌区面积32万亩。余上慈闸灌区是由原有曹娥江引水的广济涵洞受益区扩大而成的。1953年,余上防旱闸建成。1954年,行政区变更后,受益为上虞、余姚、慈溪。1992年,因余上慈闸出现险情而被永久封堵。灌区水源改由上浦闸引水和四明湖水库引水。余上慈闸灌区内有数条配套河流进行了较大整治。
  (1)百沥河。1953年,余上防旱闸建成,灌区扩大,引水量增加。1955年,上虞县从大坝头至前江一段河道浚深1米,拓宽5米;余上闸至草庵桥河道由15米拓宽到30米,浚深1.5米。因引水带入大量泥沙,使河道淤积。1959年,上虞县成立百沥河工程指挥部,由百官、崧厦、沥海3个公社全面疏竣。河宽一律拓宽到20米,平均挖深1.1米。1968年,新建至施家堰一段又淤,百官、崧厦、沥海3个公社再次疏深1米。1978年,百崧河开挖完成,原百沥河百官至崧厦一段逐渐由百崧河替代。百官附近的老河先后填平。
  (2)百崧河。1978年,为上浦闸引水至虞北平原及有利通航而新开。全部工程投工84万工,投资88万元,开河10.3公里,新建桥梁18座。
  (3)青山港。南接虞甬运河,北通临泗江,是姚西北排水、灌溉、航运的主要河道。全长10公里。1965年,马渚区拓宽、掘深自姐妹桥至全佳桥一段,长1.47公里。
  (4)建塘江。1952年,七塘建闸后,新开三江口至七塘的河道2.93公里,面宽10米,底宽2.5米,深2.5米。1955年,拓宽河面至16米。1979年九塘闸建成后,四塘至七塘间的3.12公里河道重加疏浚;七塘至八塘2.24公里河道由面宽16米拓宽为25~33米;新开八塘至九塘间的河道670米,面宽40米,底宽22.5米,深2.5米。建塘江南于四塘与周家路江相接。周家路江自杭甬公路至四塘全长6.5公里。1960年全面拓宽疏深,河面由12米拓至18米。两河相接,为周巷、长河、庵东3区灌溉、排水主河道。
  (5)三八江。1958年,慈溪西二乡发动妇女新开,故名三八江。初开时河面宽14米。1983~1984年,拓宽七塘至八塘段长3.63公里。河面宽30米,底宽10米。1985年,新开八塘至九塘段长0.72公里面宽40米,底宽22米,深2.5米。三八江南穿七塘公路桥后转西经七塘河与垫桥路江相通。垫桥路江从大古塘至七塘,全长11.8公里。1977年、1984年两次拓浚,河面宽18~25米。两河相接,南汇大古塘河,北连七塘河,为原长河、浒山、庵东3区排水灌溉主要河道。
  (6)虞甬运河。古虞甬运河起点在上虞百官上堰头。清咸丰八年(1858年),广济涵洞建成后开挖新河,起点移至大坝头。1979年,赵家升船机建成,又开新河,起点移至赵家。从泾口至长坝,对不符合40吨级通航标准的河段进行扩建,面宽30米,底宽大于15米,河底高程0.6米。1981年6月动工,1983年底竣工。
  (7)丁家坝渠道。自余上慈闸至余姚临山横山狮闸,是余上慈闸的配套河道,1954年,第一次拓浚成新渠。由于进水含沙量大,淤积严重,影响引水,1956年2~3月,余姚、上虞、慈溪三县共同疏深河道10公里,挖土33万立方米。1958年、1962年、1964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完成土方28万立方米。1968年余姚、慈溪两县再次对主、支江进行疏深,总长30公里,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
  (8)临泗江。为引曹娥江水,1956年冬至1957年春,余姚县发动临山、低塘、马渚三区农民掘深、拓宽临山西门至泗门二门堰段,长5.6公里。1964年,又新掘临山西至东门河道一条,长0.5公里,同时疏拓老河0.6公里。
  (9)马渚横河。又名西横河,余姚市马渚镇西横河村以西称湖塘江,西横河村以东称马渚中河,由西横河闸节制上下河区水位。马渚横河经马渚镇一段街河,河道弯曲狭窄,最窄处河宽仅15米。1983年,按杭甬运河40吨级航道设计整治。河面宽拓至22米,局部裁弯取直。增建西横河、斗门升船机站。1986年冬,重建西横河闸、新建斗门闸。1987年开始,对街河段1.7公里进行全面拓宽疏浚工程,河岸为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河面宽42米,河底高程0.13~0.63米,为西北河区向姚江干流排水骨干河道,也是引水、灌溉的主要河道。
  (10)四塘横江。亦称四塘横河。1951年、1952年,余姚县临山、泗门、周巷、长河、浒山、逍林6区群众联合新开自临山老寨堰至逍林四灶浦全长32.88公里大河,河面宽12米,底宽3米,深3米。1955年,拓宽、加深至河面宽26米,底宽10米,深4米。1958年,向西新开延伸到上虞浦前(俗称娥江渠道)。长6公里,河面宽24米,底宽8米,深4米。1982年,2万民工对全河重加整疏。四塘横江为横贯西北、慈中河区的引水、集流、通航要道。
  二、姚江闸系灌区
  灌溉受益包括原宁波市、鄞县、镇海、余姚的52万亩农田。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闸内姚江变为清水河。为有利管理,宁波专员公署成立“宁波专区姚江闸系管理委员会”,对灌区实行统一管理。闸系由姚江大闸、余姚节制闸、各支流引水排水涵洞和沿江翻水站等工程组成。
  1.姚江大闸
  因起1958年大旱。是年7月8日余姚人民为阻止姚江咸潮上溯,一昼夜发动民工3万多人,在干流丈亭三江口段拦江筑坝,抛土10余万立方米,虽因故中止,但当年8月,宁波地委就决定,在距河口3.5公里处,即江北区湾头,利用弯道取直,建姚江闸,阻咸蓄淡。闸上集水面积1748平方公里,按重现期20年一遇日净雨量130.7毫米(降雨量159毫米)3天排出,设计过闸流量725立方米每秒。闸底高程-1.00米。1958年9月动工,1959年6月建成。建闸后江道槽蓄容积自高程-1.0~3.2米之间为4042万立方米。因集水面积大,复蓄系数高,52万亩农田灌溉水量得到基本保证。但一日两次潮汐吞吐被截,引起闸外尾闾和甬江干流严重淤积,影响排涝、航运。
  2.姚江节制闸
  姚江在余姚城区以上河床较高。姚江大闸建成后,旱时水位下降很快,影响城区工业、生活用水和15万亩农田灌溉。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61年5月3日,余姚县成立建闸指挥部,11月开工建造。1962~1964年,先后在候青江、最良江、中舜江及郁浪浦建成4座节制闸,以节制姚江上段水位,并使南部四明湖、陆埠等水库放水注入姚江通向江北时,不致注往下流。4座节制闸控制上游面积1082平方公里,江道槽蓄容积344万立方米,设计过闸流量675立方米每秒。其中:
  (1)中舜江节制闸,位于余姚东城姚江上。7孔,孔宽6米,总净宽42.0米,闸底高程0.3米,过闸流量245立方米每秒。1963年动工,1964年春建成。
  (2)竹山节制闸,位于余姚东城稍偏南的竹山江上。7孔,孔宽3.3米,总净宽23.1米。闸底高程0.3米,过闸流量138立方米每秒。1962年12月竣工。
  (3)皇山节制闸,位于余姚镇东城稍偏北玉皇山北麓的候青江东端。9孔,中孔5米,其他各孔3.3米,总净宽31.4米。过闸流量180立方米每秒。1962年12月竣工。闸右50米建船闸。
  (4)郁浪浦节制闸,位于余姚城东南郁浪浦村。5孔,孔宽3米,总净宽15.0米,1962年12月竣工。1992年扩建,增1孔。现过闸流量112立方米每秒。
  3.慈江闸
  位于江北区原乍山乡芳江村。横截慈江干流,是抗旱时慈江灌区与余姚慈江段的分界闸。9孔,总净宽33米,设计过闸流量132立方米每秒。1974年建成。
  4.化子闸
  位于江北区费市灵山村,原名化纸闸。始建于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原址在安乐寺三江口,为镇海区和江北区东部引纳慈江水的主要通道。1959年,姚江闸建成后成为引水(闸外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时)和节制(内河水位高于闸外水位时)两用。1959年,在原址上游100米处建新闸,因结构不利通航,于1986年重新扩建,改为2孔、孔宽5米,总净宽10米,1987年建成。
  5.泗港闸
  位于江北区洪塘周家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3孔,总净宽9.38米,作用与化子闸同。1954年重修。
  6.浦汊建闸
  1952年开始,为挡潮而兴建浦汊控制闸。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陆续进行更新、改造、扩建。每条浦汊都置闸,成为抗旱、灌溉、围圩电排的主要配套工程。姚江节制闸以下,较大的有:
  (1)浦口闸,位于陆埠溪入姚江处,为陆埠水库配套工程。6孔,总净孔25米,设计过闸流量300立方米每秒。1976年建成后,原浦口闸封堵。
  (2)大隐浦闸,位于鄞县原歧阳乡马家桥村。控制大隐浦出口,拦蓄径流,排泄山洪,改善歧阳一带易旱易涝局面。5孔,总净宽14.04米,设计过闸流量108立方米每秒。1954年建成。
  7.翻水站
  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蓄淡后,当水位降至1.50米时,支流浦河出现局部断流,无法灌溉,两岸必须置翻水站作二级提水,补充浦河水位。自1962年开始至2000年,中途经多次更新、调整,现具有一定规模并正常运行的固定翻水站有:江北翻水站,慈江灌区翻水站,郸西翻水站,三七市翻水站,丈亭翻水站,河姆渡翻水站辖河姆渡、江中2处,陆埠翻水站辖东江沿、沙浦、周家湾、泥么渡4处,余姚镇翻水站,低塘翻水站,以及余姚水利局辖剑江、郑巷、双板桥3处,梁辉姜家渡1处,肖东王灿桥1处。共30处,合计装机180台,8016千瓦,翻水能力80.7立方米每秒。其中,余姚市23处,84台装机,3169千瓦,翻水能力29.7立方米每秒。
  当河区水位降落时,必须由江北翻水站所辖的压赛堰、李碶渡2处翻水站作为调水翻水站从姚江调水入河区。2处翻水站合计装机30台,1459千瓦,翻水能力18立方米每秒,与引水闸、水库联合运行,维持河区正常水位,满足农田灌溉用水。
  三、四明湖灌区
  四明湖水库自1960年开渠引水灌溉,原灌区面积33.5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3.2万亩,提水灌溉面积12.1万亩,西上河区抗旱灌溉面积18.2万亩。受益余姚、上虞原35个乡。四明湖灌区部分受益田地与余上慈闸灌区面积兼容。四明湖灌区主要由总干渠、城南干渠、马渚干渠、凤凰山渡槽等工程组成。
  (1)总干渠。全长10.5公里。设计底宽13.5米,水深2.5米,坡降1∶10000,流速0.5米每秒,流量20立方米每秒。总干渠于凤凰山连接城南干渠、凤凰山渡槽以及马渚干渠等。
  (2)城南干渠。自凤凰山进口至梁辉童湖长15.4公里。
  (3)马渚干渠。自永思桥渡槽至马渚西山下,长16.2公里。凤凰山渡槽长66.7米,其北首接1156米渠道,通马渚中河。放水入马渚中河经西横河闸入西上河区。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