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降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8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降渍
分类号: TV87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姚江两岸地势较低,地面高程接近或低于常水位,因此容易受到渍害的影响。渍害会导致土壤过湿、通透性差、盐碱化严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姚江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排除渍害与除涝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措施。
关键词: 防洪工程 姚江 余姚市

内容

姚江中下游两岸地势较低,地面高程在2.5~3.5米之间,接近姚江正常控制水位,部分低于常水位。总面积约30万亩,主要分布为慈城片5.7万亩,丈亭片5.3万亩,陆埠片3万亩,环城片10.6万亩,西上河片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区粮食平均亩产约160公斤。20世纪60年代,亩产量约300公斤,比正常全县平均产量低100~200公斤。这些地区地下水位高,与地表水连通,通过土壤毛细作用,进入作物根系层。土壤过湿,通透性差,形成渍害。渍害是造成这一带农田低产的根本原因。
  姚江两岸地区排除渍害与除涝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紧密相连。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控制河网水位,加强田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实行灌排分开,推广节水灌溉和平整深翻,增施有机肥等。
  低洼地区实施围圩电排,除涝降渍。3天雨量4天排出,及时降低水位。依靠排涝泵站控制河网水位。丈亭片建泵站47处,装机4330千瓦,排水流量112立方米每秒;陆埠设泵站13处,总装机965千瓦,排水流量22立方米每秒;环城片设泵站64处,总装机5165千瓦,排水流量103立方米每秒;西上河片设泵站36处,装机2320千瓦,排水流量65立方米每秒;慈城片设泵站21处,总装机5194千瓦,排水流量33立方米每秒。
  20世纪60~70年代,政府组织农民开挖田间排水沟,深度在40厘米左右,降渍效果较好。冬季作物明显增产。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排水深沟约300公里,间距150米左右,深度0.8~1.0米。仅余姚市开挖排水深沟约300公里,受益12万亩。1996年余姚市钟家门头和江北区洪塘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建设暗管降渍。采用多孔波纹塑料管,埋入地面以下0.6~0.8米,把地下水汇集到排水明沟,又用小水泵降低排水沟水位,控制地下水位十分有效。
  现实实施的降渍措施有:
  (1)灌排分开。早期田间灌溉与排水渠道合而为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灌排分开,各成系统,互不干扰。排水系统控制沟河水位。
  (2)全面实施节水灌溉。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田灌溉大水漫灌。大量灌溉水渗入地下,使地下水位提高。1993年以后,流域内农田灌溉全面推广“薄露灌溉”技术。少供水,多搁田,土壤经常接触空气,氧化电位提高,减轻了渍害。流域内田间灌溉渠道由土渠改为混凝土渠道和地下暗管,共计1500多公里。
  (3)平整深翻。为了降低渍害,采取平整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等农业耕作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一技术得到较好应用,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土壤疏松,增加通气。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