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城区 河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6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城区 河道
分类号: TV147+.1
页数: 4
页码: 32-35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姚江流域的河道介绍。
关键词: 河道 形成 余姚市

内容

姚江流域的三座古县城余姚、慈城、丰惠,或倚水而筑,或跨江而踞。城中河道纵横交叉,既得供水之惠,又有舟楫之便,更有排水之利。丰惠城依山傍水。慈城,南,后江环之;北,慈湖濒之。城又穴水门于东、西,以通潮汐。原城内河汊交织,街河阔八尺,门前流水。余姚城,二城对屹,三江横贯,众流汇集。古时城内河道南北纵横,左右通达。后因建设用地,城内多数小河道皆被填。
  一、余姚城区河道
  余姚城三江横贯,众流汇集。旧志载:姚江“过曹墅桥,又东,名蕙江。过兰墅桥出南,分为兰墅江姚江。又东过六浦桥出北,分为后清江姚江。又东,穿两城间,过通济桥。又东,至竹山潭。”
  (1)中舜江。姚江干流城区段。自兰墅桥至三江口长5公里,平均宽40米,平均水深约3米。江上自西向东建有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通济桥、念慈桥、念德桥及中舜江节制闸。沿江两岸分别建有通衢大道南、北滨江路。两岸为余姚最繁华处。江处杭甬运河中段,历来为浙东主要航道、商埠码头。宁波姚江大闸建成前,中舜江虽通海感潮,但一般情况下,均为淡水,过去一直是余姚城区的一个重要水源。同时也是城区雨水排水的重要通道。中舜江经过几年的整治,已成为余姚城的一个主要景观。
  (2)最良江。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之南江。因江上建有最良桥,后约定俗成称之为最良桥江、最良江,又名南泾。旧志载:姚江“过兰墅桥出南,分为兰墅江姚江”。兰墅江进兰墅桥,东南流至龙舌。清贤岭以西诸水(肖东方向)、竖玉山之水(石婆桥方向)皆来入之。兰墅江又东南过战场桥(最良桥),雁岭以南之水(梁辉方向)入之。兰墅江又东过横泾桥,溜水台诸水(东山河)、谷家尖诸水皆入之。兰墅江折而北,出竹山桥复与姚江合。最良江长5.5公里,最宽处约30米。最良江于竹山村东南歧为郁浪浦(南排江),至郁浪浦闸出,复入姚江干流。河长3.5公里。1991年,经整治平均河宽30米。按规划,最良江于2001年开始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经裁弯取直和疏浚,河长3.9公里,宽59米,河底高程从1米拓深至-0.3米。两岸建南、北兰江路及景观绿化带。2003年建成后,最良江将成为余姚城主要排洪河道、航道和新的景观。
  (3)候青江。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之北江。因流经余姚古北城候青门而名。候青江于六浦桥北之丰南桥以北约200米处折而向东,过舜水桥、武胜门桥、后江桥、候青门桥、季卫桥、三官堂桥,东南折过皇山节制闸,南向于余姚三江口复与姚江干流合。旧志载:后清江进六浦桥,东北流过武胜桥。汝仇湖以东诸乡(今西江及其以上老方桥、泗门、朗霞一带)之水入之。后清江又东经后横潭,附子、黄山二湖(旧志明显有误,此处编者有更正)以西诸乡之水,黄清堰之水,低塘之水(今中江及其以上郑巷、低塘、新新、历山一带)皆来入之。后清江又东,烛溪、游源诸水(今东江及其以上石堰、横河、彭桥一带)皆来入之。后清江又东过福星桥(黄山桥),折而南,出黄山港至竹山潭,复与姚江合。候青江与中舜江中间有三官堂港相通。
  二、余姚古城河道
  旧志载:“余姚县城始筑于吴将朱然。(城)围一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厚倍之。”当时古城仅限于中舜江北、龙泉山东、候青江南、三官堂港西。元末因余姚地扼越明,筑城凡一千四百六十五丈,延袤九里,高一丈八尺,基广二丈。设有通德(澄清)、龙泉(迎恩)、齐政、武胜、后清(候青)等五座陆门和东水阊、西水阊和小南门等三座水门。四周环江,舟楫可通。处现在城区六浦港、中舜江、三官堂港、候青江之间。因避防倭患,余姚南城筑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城周一千四百四十丈有奇。设东泰、西成、南明(南溟)、北固等四座陆门及恩波(东旱)、流泽(西旱)两座小陆门。水门有左通、右达及巽水门等三座。后又开南水门及小黄桥门。城内河道,北城设三座水闸。东水阊于今三官堂桥西引候青江水至合宝弄口。其间向东分出一条、向西分出两条。主流南而又折西,过金锁桥、银锁桥、桐江桥,于龙泉山东北麓与西水阊来水合。西水阊在今阳明医院东健康路北路口,引候青江水至龙泉山东北麓。其间西分二流至旧校场及管家弄。牌轩下小南门引中舜江水,北向过逊埭桥与东、西水阊来水合于龙泉山东北麓。余姚南城左通门位于现念慈桥东南,引中舜江水过石巍桥、棂星桥西折一流于宰辅第前(今保庆路)合右达门来水。另一流西南流至清和桥合西向来水。右达门于今大黄桥路北口引中舜江水南向至今南河新村北折而向东,会左通门向西一流会于宰辅第前。巽水门南引九曲之水,经巽水桥、花园桥入学宫泮池。与其他水流会于棂星港。后开的小黄桥门(在今建委大楼西侧)引中舜江水向南与新开的引四明溪水的南水门会,又东折与左通门另一流会于清和桥。巽水门和南水门所引“九曲之水”和“四明溪水”均南引自最良江。后城内河港或填塞建路、建房,或成下水道。
  图1-1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余姚县境图。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