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湖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湖泊
分类号: P941.78
页数: 5
页码: 28-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现存湖泊和已经废弃的湖泊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湖泊 余姚市

内容

一、现存湖泊
  (1)西溪湖。宋县令戴延兴为堤七里以障之,故又名七里湖,位于上虞丰惠镇鲇鱼山村北。水面面积14万平方米,蓄水量14万立方米。
  (2)皂李湖。位于上虞梁湖黄家堡东。旧志载,唐贞观初,乡人曹、黎二姓割己田创湖,名曹黎湖,后以音近改今名。湖三面环山,由东北向西南呈长条形。水面面积1772平方米,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6米,蓄水量206万立方米。
  (3)大泊。位于上虞梁湖西华瑶村东,水面面积4.7万平方米。
  (4)唇子湖。又名润滋湖,位于上虞永和金星村,水面面积0.7万平方米。
  (5)白马湖。原名渔浦湖。相传虞舜曾在此打鱼故名。湖在上虞驿亭。明万历上虞县志载:“白马湖,……创自东汉,周四十五里八步,三面皆壁立大山,三十六涧水悉会于湖……旁有沟闸溉永丰之田四十余顷。”现湖自西北向东南呈长条形。水面面积81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7米,最深处8米,蓄水量137万立方米。湖三面环山,风景秀丽,湖畔有名播遐迩的春晖中学。
  (6)东泊西泊。位于上虞驿亭牛头山下,两湖相连。跨驿亭、小越两地。旧称牛头泊和西陡门泊。水面面积37万平方米,平均水深2.3米,蓄水量85万立方米。
  (7)小越湖。位于上虞小越南。水面面积34万平方米,平均水深3.1米,最深处8米,蓄水量105万立方米。
  (8)破岗湖。位于上虞驿亭东。吴时凿断山岗,故名。湖分东西两泊。水面面积92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6米。东西两泊蓄水量分别为149万立方米和24万立方米。
  (9)孔家岙泊。南北向跨上虞小越、驿亭两地。水面面积20万平方米,
  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39万立方米。
  (10)铲还湖。东西向跨上虞谢塘、崧厦两地。水面面积13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8米,蓄水量24万立方米。
  (11)牟山湖。一名西湖,明嘉靖后曾被垦为田,万历年间铲田复湖,故又名新湖。湖位于余姚牟山镇。东傍狮子山,南倚姜山,西靠上虞旗山,北距湖塘。牟山湖原承东、南、西低山来水,1969年,又凿湖东南之五藏岙,经四明湖马渚干渠引四明湖水。现牟山湖底高程3.0米(吴淞),平均水深1.3米,水面面积5000亩,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牟山湖于原始社会末至春秋时期由泻湖演化而成。清光绪《余姚县志》载,湖“周五百顷二十三亩三角二十步。”光绪年间测得牟山湖“周积十二万九千六百弓,外实积四百八十八万八千弓。”民国4年(1915年)湖面积为1万余亩。民国21年(1932年),浙江省水利局测得牟山湖面积703.7公顷(合10555.5亩),灌溉面积约11400公顷(合171000亩)。解放后,经多次培修湖塘成现貌。
  (12)乐安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云前村南,五藏岙村东北。光绪《余姚县志》载:乐安湖“周二十九顷十五亩二角。西、北距山,东、南限本湖之塘。灌田一千二百亩。土门三。”乐安湖成湖诸因与牟山湖同。1949年湖面800亩。1952年围田过半。后又有垦殖。1984年,所剩100余亩水面改为鱼塘。
  (13)臧墅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臧墅湖村西。光绪《余姚县志》载:臧墅湖“周八顷二十五亩二十五步。西、北距山,东、南限本湖之塘,灌田四百亩。土门一。”1984年,280余亩湖面均改为鱼塘。
  (14)小楂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杨岐岙村附近,处余姚、上虞交界。湖中以堤为界。光绪《余姚县志》载:小楂湖“周五十五顷一十亩一角四十步。灌田一十二顷。”现有水面数百亩均改为鱼塘。
  (15)穴湖。位于余姚城东双河。旧志载:湖在县东一十二里冶山一都。湖周七顷四十五亩二角四十步。灌田三十顷。1954年改建为水库。筑有长375米、高8.5米主坝和长70米、高8.7米副坝各一座。集雨面积2.58平方公里。库容144万立方米。
  (16)楂湖(遮湖)。位于余姚城东南。旧志载,湖在原通德乡二都。湖周三十亩,灌田八十亩。20世纪50年代,改建成山塘水库。
  (17)桐树湖。位于余姚低塘历山。旧志载,湖在原龙泉乡一都。湖周十一顷有奇。宋庆元四年县令施宿以高印无水利,将七百四十五亩作田布种。每年课其税,入海堤仓,为筑塘之费。存四百亩有奇。至清康熙时多废为田。现存一勺。
  (18)前溪湖。位于余姚城西南。旧志载,湖在原凤亭乡。湖周二百亩。1957年改建为水库。筑有长365米、高11米主坝和长180米、高10米副坝各一座。集雨面积3.68平方公里。总库容234万立方米。
  (19)鸭荡湖。或称雁荡湖、雁湖,位于余姚城西南。旧志载,湖在原凤亭乡二都。湖周二百亩有奇,灌田三顷一十亩。1949年后一度改为田。1984年,复湖后改为鱼塘。
  (20)千金湖。位于黄家埠镇东。旧志载,湖在原兰风乡二都。湖周一千亩有奇,灌田一千顷有奇。因物产丰阜,有日产千金之誉,故称千金湖。后多淤废,今存约50亩改为鱼塘。
  (21)上林湖。位于慈溪桥头、匡堰。旧志载,湖在原余姚上林乡一、二都。湖周五十八顷五十亩一角一十七步。灌田一百七十顷。1957年,改建为水库。
  (22)杜湖。在慈溪宓家埭。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前浙藩左使柴桑劳《鸣鹤杜白二官湖纪事序》载:“汉时始作杜湖、白洋湖,东西相距山,北通故塘,注近乡诸山水以灌田,时其锺泄,于是兹乡为沃土,无凶年。其后湖堙。唐贞元中制史任侗重加浚筑杜湖,民颂‘二重天’。宋庆元初,湖又堙,邑主簿周常习灌溉事,于湖中为石堤,修建东门、张郎、西碶、白洋诸闸,潴水入湖以备旱”。明、清屡加修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旅日华侨吴锦堂捐银7万余元修葺杜、白二湖湖堤和水闸,增设减水坝,并请日本人测绘湖区。测得湖面积杜湖7006.66亩,白洋湖1285.71亩。清宣统元年(1909年),沿湖塘开河以利灌溉输水。解放后多次大修。1969年,杜湖的里湖改建为杜湖水库。总库容800万立方米。
  (23)白洋湖。在慈溪鸣鹤金仙寺旁。成湖年代及历代浚筑情况与杜湖相同。唐景龙中(707~710年),余姚县令张辟疆修葺。清嘉庆间(1796~1820年),邑人叶天麟出资,将旧湖塘尽易以石。1963年,对放水闸和湖口拔坝进行拆建。白洋湖集水面积6.3平方公里,蓄水142万立方米,与杜湖水库、外杜湖联合运行。
  (24)凤浦湖。在慈溪龙山凤浦岙。清乾隆时(1736~1795年),湖周18里。同治十三年(1874年),镇海知县高桐偕里人杨鸿元捐资重修。1926年9月,三北建设委员会绘制的地形图面积0.9954平方公里,库容200万立方米。1970~1971年,加高湖塘2米,建造放水、泄洪、发电闸一座。1977~1979年,加固、扩建后,坝高5米,坝长1800米,顶宽4米。集水面积5.9平方公里,总库容44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93万立方米。现简称凤湖。
  (25)沈窖湖。在慈溪田央大蓬山北麓。明嘉靖丙辰(1556年),镇海知县宋继祖筑湖堤,长800余丈,高1丈4尺。扩建前蓄水200万立方米。1970年开始扩建,1982年竣工。坝高5米,坝顶长2244米,顶宽3米。集水面积6.4平方公里,总库容60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19万立方米。现简称窖湖。
  (26)灵绪湖。在慈溪灵湖。明嘉靖间湖周20里。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湖塘,改筑400多丈。湖面积1.15平方公里。湖底高低不平,正常蓄水深2米左右。1970年开始扩建,1982年完成。集水面积2.9平方公里,引水入库2.63平方公里,总库容和兴利库容438万立方米。大坝有主坝1条、副坝2条,总长1257米,坝高6.7米。现简称灵湖。
  (27)慈湖。位于宁波江北区慈城。现有面积10万平方米。辟为公园。
  二、已废较大湖泊
  (1)夏盖湖。明万历《上虞县志》载,夏盖湖在县西北四十里,北枕大海,海岸有夏盖山。唐长庆二年(822年),永丰、上虞、宁远、新兴、孝义五乡之民割己田为之。周一百五里,蓄白马、上妃二湖之水以防旱。时因灌溉需水,而白马、上妃二湖库容不足,故另建夏盖湖,将白马、上妃余水作二次蓄潴。湖堤周围东西各开沟18条,共36条,向农田供水;由东达沟通至夏盖山闸排余水入海。至嘉庆四年(1799年),原周长一百五里(清制)的夏盖湖,“湖周尚有二十余里”。到光绪前后,变为“盖湖昔有其名,今无其实,惟南首小穴湖,北大小瓦泥潭尚有数区蓄水”。夏盖湖历千年而废。
  (2)汝仇湖。在今余姚泗门镇西南、临山镇南。宋时面积97163亩(宋制,下同),为姚西主要灌溉水源。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建临山卫,汝仇湖西北一角1209亩拨填作教场,存湖面积95954亩,灌田972500亩;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补汝仇湖拨填临山卫基之数,在湖北偏海堤接界处另筑“新海湖”,面积1000余亩。明崇祯九年(1636年),湖未废。光绪《余姚县志》仅记“今废”二字。又云:“此湖虽废已久,前志不入废湖”(“前志”指康熙《余姚县志》),则清康熙时湖已废。
  (3)余支湖。即莺山湖,也称杏山湖,在今余姚黄家埠镇回龙。原有面积50023亩,与汝仇湖界。灌田829200亩。光绪年间刊有图志。民国5年(1916年),开垦1974亩。解放初湖面尚存1200亩。现仅余湖心泊些许水面作精养鱼塘。
  (4)黄山湖。在今余姚低塘历山。宋时面积10333亩,灌田1万亩。清道
  光年间屡遭私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都刻石立碑禁垦。1960年后,逐年围湖改田,曾建农场,湖废。
  (5)烛溪湖。在今慈溪横河,宋时面积132顷。东、西、南三面环山,东北一隅筑堤,灌溉农田117560亩。宋庆元五年(1199年)余姚县令施宿作石闸两座,划分灌区为上下两原。东闸灌上原95060亩,西闸灌下原22500亩。上、下原时起争水纠纷。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为平息纷争,按灌溉田亩多少,筑堤分湖为二。堤西属下原,堤东属上原。堤内里湖即梅澳湖。两湖有陡门相通。梅澳湖于1957年改建为梅湖水库(中型);烛溪西湖民国时废为田。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