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干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干流
分类号: P344.255
页数: 3
页码: 13-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姚江干流的面积、长度、位置。
关键词: 水文地理 姚江干流 余姚市

内容

一、现代姚江
  姚江,又名舜江、舜水,或称余姚江。干流长107.4公里,纵坡6.2‰,控制面积1915平方公里。
  姚江从浙东四明山脉出,北偏西行;至上虞市永徐镇新江口,右折北偏东行;至余姚市马渚镇曹墅桥,再次右折东偏南行;至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中舜江、最良江和候青江三江并行;出城后,又三江合一继续东偏南行;最后在宁波市三江口汇入甬江去东海。流经上虞市、余姚市、江北区、鄞县和宁波中心城区,一路迤逦,河势曲折。
  余姚市大岚镇眠岗山西坡为姚江河源。宁波市三江口为其河口。上虞市永徐镇新江口以上河段为上游。新江口至余姚城关四闸(中舜江闸、皇山闸、竹山闸、郁浪浦闸)之间河段为中游。四闸至宁波市三江口之间河段为下游。上游河宽一般为10~20米,水深一般为1.00~2.00米;中游河宽一般为20~50米,水深一般为2.00~3.00米;下游河宽一般为50~250米,水深一般为3.00~5.00米。江水最深在河姆渡附近。历史上或习惯上,姚江一些河段还有别称:眠岗山至草鞋场称北斗湾溪,以下称梁弄大溪;现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下称四明江;马渚镇菁江山以南一带称菁江,以东至兰墅桥称兰江;兰墅桥至通济桥称蕙江(古代这一河段两岸盛产蕙兰);余姚城关至丈亭称丈亭江,丈亭以下或称前江、车厩江等。
  姚江干流在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上部分为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暴雨期间水
  流湍急,久晴无雨断流揭底。坝址以下为平原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246亿立方米,最大年为19.91亿立方米(1975年),最小年为3.787亿立方米(1968年)。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前为感潮河段。一般情况下,潮流界在丈亭以下,潮区界在余姚城关以上。余姚城关武胜桥东西两侧桥墩均刻有对联,西联为:“南北康庄常顺轨,东西潮汐永通津。”姚江大闸修建前,即使在无咸潮上溯的时候,姚城也能看到潮起潮落。但一遇旱情,潮流界和潮区界便向上推移。连旱20~30天,潮流界上移到丈亭,潮区界也相应上移。连旱40天以上,潮流界便上移到上虞通明闸一带,潮区界上移则更远。
  姚江作为冲积平原河流,在河型上属蜿蜒型河道。这是由来水条件、来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造成的。姚江多数河段,河床为粘性土壤和中细砂或砂砾组成的二元相结构,江道宽浅,但少数河段因两岸山地岩石节点约束,河床窄深,河相上表现出另外的一面。
  为了开发利用,姚江上修建了一系列闸、坝。干流上游有黄纸厂电站水库拦河坝、百丈岗水库拦河坝、四明湖水库拦河坝、娄家闸;中下游有中舜江节制闸、皇山节制闸、竹山节制闸、郁浪浦节制闸、姚江大闸。姚江两岸支流入江处几乎都修建了节制闸,同时,两岸多筑有石砌江堤。现代姚江已被渠化,水生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姚江形成
  晚更新世(Q3)正处于第四纪(Q)冰期盛期。大约距今14780年(±700年)左右,冰期达到顶峰。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40米左右。海岸线移到今日长江口以东600公里处。在低海平面期间,四明山北麓地表水以大隐—慈城高地为分水岭(由一列切割较深的低山构成),分东、西两路入海。1981年,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宁波顾家龙全新统下段(Q14)地层发现的稻谷等植物遗存和文物工作者在余姚陆埠镇傅家村发现的河姆渡第二文化层遗物以及在遥感图上发现的南部山区芝林溪以北偏西18。进入姚江的动力地貌现象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东路大隐溪水向东北方向流去,在现在的宁波市区汇合奉化江、鄞江来水后折北入海。西路上游分为两支,一支自河姆渡向西汇集车厩、陆埠山水,折西北经余姚在周巷附近入海;另一支自云楼向东经马渚折北从泗门入海。晚更新世(Q3)末全新世(Q4)初发生了大规模海进,到7000年前后,海平面升至与现代相近的高程。当时海水直拍今钱塘江北岸之湖州、德清、杭州以西和南岸萧山、绍兴、余姚、奉化以南的山麓。此时,山水出谷后便直泻大海。
  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一是钱塘江喇叭状河口逐渐形成。长江南岸沙嘴迅速发展,与钱塘江北岸沙嘴相连,构成当时的北岸。海域来沙和陆域来沙不断沉积,构成了当时的南岸。大约5000~6000年前,北岸已达转塘、赭山、澉浦、王盘山、大小金山、漕泾一线;南岸已达萧山、龛山、瓜沥、百官、临山、浒山、龙山一线。钱塘江喇叭状河口初步形成。钱塘江潮位升高,曹娥江洪水位也相应提高,下边界的改变,阻碍了山水北出。更兼水流北排流程不断延长,水流能量损失加大,进一步给四明山北麓以北大片地表水北排造成了困难。二是发生了分水岭的迁徙和河流袭夺。降水造成的分水岭坡面径流冲刷所引起的沟头前进;以海平面为侵蚀基准面,不断进行自下游向上游的溯源侵蚀;河姆渡以北的沼泽、湖泊在高水位时的东溢水流对分水岭的侵蚀;高潮位或洪水位时分水岭两侧的水位差下分水岭的渗透破坏(分水岭处于昌化—普陀断裂带南面次级断裂带,破碎带充填材料抗渗强度很低)。天长日久的多种方式的破坏,使分水岭两侧谷坡不断接近。平宽的分水岭渐成狭窄、低矮的岭脊,并产生渗漏。大约在5000年左右分水岭消失,东路河流袭夺了西路东支河流,形成了新东路河流。西路东支河流因大部分水量由北排改为东排,水量锐减,河流动力减弱,下游河床萎缩淤塞。同样原因新东路河流也袭夺了西路西支河流,使姚江江道全线贯通。曹娥江洪水东溢侵蚀和古人疏导,加速了姚江的形成。
  根据河姆渡地质钻探资料,姚江穿过第一文化层,深入到第二文化层,也表明姚江形成在距今5000年左右。当时正是《尚书·尧典》所记述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的时期。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