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姚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6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系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22
页码: 14-35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姚江的水系由干流、支流、河网、湖泊以及城区河道组成。
关键词: 水文地理 自然地理 余姚市

内容

姚江是甬江两源流之一。姚江水系是一个复合状水系,由干、支流,河网及湖泊组成。干流右侧为山区性河流,由西南向北偏东注入干流,呈梳状(平行状)分布。左侧为平原河网,多由西北向南偏东注入干流,也有东北向西南注入干流的,呈扇状分布。水系密度0.34,水系频度0.024。
  第一节 干流
  一、现代姚江
  姚江,又名舜江、舜水,或称余姚江。干流长107.4公里,纵坡6.2‰,控制面积1915平方公里。
  姚江从浙东四明山脉出,北偏西行;至上虞市永徐镇新江口,右折北偏东行;至余姚市马渚镇曹墅桥,再次右折东偏南行;至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中舜江、最良江和候青江三江并行;出城后,又三江合一继续东偏南行;最后在宁波市三江口汇入甬江去东海。流经上虞市、余姚市、江北区、鄞县和宁波中心城区,一路迤逦,河势曲折。
  余姚市大岚镇眠岗山西坡为姚江河源。宁波市三江口为其河口。上虞市永徐镇新江口以上河段为上游。新江口至余姚城关四闸(中舜江闸、皇山闸、竹山闸、郁浪浦闸)之间河段为中游。四闸至宁波市三江口之间河段为下游。上游河宽一般为10~20米,水深一般为1.00~2.00米;中游河宽一般为20~50米,水深一般为2.00~3.00米;下游河宽一般为50~250米,水深一般为3.00~5.00米。江水最深在河姆渡附近。历史上或习惯上,姚江一些河段还有别称:眠岗山至草鞋场称北斗湾溪,以下称梁弄大溪;现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下称四明江;马渚镇菁江山以南一带称菁江,以东至兰墅桥称兰江;兰墅桥至通济桥称蕙江(古代这一河段两岸盛产蕙兰);余姚城关至丈亭称丈亭江,丈亭以下或称前江、车厩江等。
  姚江干流在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上部分为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暴雨期间水
  流湍急,久晴无雨断流揭底。坝址以下为平原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246亿立方米,最大年为19.91亿立方米(1975年),最小年为3.787亿立方米(1968年)。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前为感潮河段。一般情况下,潮流界在丈亭以下,潮区界在余姚城关以上。余姚城关武胜桥东西两侧桥墩均刻有对联,西联为:“南北康庄常顺轨,东西潮汐永通津。”姚江大闸修建前,即使在无咸潮上溯的时候,姚城也能看到潮起潮落。但一遇旱情,潮流界和潮区界便向上推移。连旱20~30天,潮流界上移到丈亭,潮区界也相应上移。连旱40天以上,潮流界便上移到上虞通明闸一带,潮区界上移则更远。
  姚江作为冲积平原河流,在河型上属蜿蜒型河道。这是由来水条件、来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造成的。姚江多数河段,河床为粘性土壤和中细砂或砂砾组成的二元相结构,江道宽浅,但少数河段因两岸山地岩石节点约束,河床窄深,河相上表现出另外的一面。
  为了开发利用,姚江上修建了一系列闸、坝。干流上游有黄纸厂电站水库拦河坝、百丈岗水库拦河坝、四明湖水库拦河坝、娄家闸;中下游有中舜江节制闸、皇山节制闸、竹山节制闸、郁浪浦节制闸、姚江大闸。姚江两岸支流入江处几乎都修建了节制闸,同时,两岸多筑有石砌江堤。现代姚江已被渠化,水生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姚江形成
  晚更新世(Q3)正处于第四纪(Q)冰期盛期。大约距今14780年(±700年)左右,冰期达到顶峰。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40米左右。海岸线移到今日长江口以东600公里处。在低海平面期间,四明山北麓地表水以大隐—慈城高地为分水岭(由一列切割较深的低山构成),分东、西两路入海。1981年,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宁波顾家龙全新统下段(Q14)地层发现的稻谷等植物遗存和文物工作者在余姚陆埠镇傅家村发现的河姆渡第二文化层遗物以及在遥感图上发现的南部山区芝林溪以北偏西18。进入姚江的动力地貌现象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东路大隐溪水向东北方向流去,在现在的宁波市区汇合奉化江、鄞江来水后折北入海。西路上游分为两支,一支自河姆渡向西汇集车厩、陆埠山水,折西北经余姚在周巷附近入海;另一支自云楼向东经马渚折北从泗门入海。晚更新世(Q3)末全新世(Q4)初发生了大规模海进,到7000年前后,海平面升至与现代相近的高程。当时海水直拍今钱塘江北岸之湖州、德清、杭州以西和南岸萧山、绍兴、余姚、奉化以南的山麓。此时,山水出谷后便直泻大海。
  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一是钱塘江喇叭状河口逐渐形成。长江南岸沙嘴迅速发展,与钱塘江北岸沙嘴相连,构成当时的北岸。海域来沙和陆域来沙不断沉积,构成了当时的南岸。大约5000~6000年前,北岸已达转塘、赭山、澉浦、王盘山、大小金山、漕泾一线;南岸已达萧山、龛山、瓜沥、百官、临山、浒山、龙山一线。钱塘江喇叭状河口初步形成。钱塘江潮位升高,曹娥江洪水位也相应提高,下边界的改变,阻碍了山水北出。更兼水流北排流程不断延长,水流能量损失加大,进一步给四明山北麓以北大片地表水北排造成了困难。二是发生了分水岭的迁徙和河流袭夺。降水造成的分水岭坡面径流冲刷所引起的沟头前进;以海平面为侵蚀基准面,不断进行自下游向上游的溯源侵蚀;河姆渡以北的沼泽、湖泊在高水位时的东溢水流对分水岭的侵蚀;高潮位或洪水位时分水岭两侧的水位差下分水岭的渗透破坏(分水岭处于昌化—普陀断裂带南面次级断裂带,破碎带充填材料抗渗强度很低)。天长日久的多种方式的破坏,使分水岭两侧谷坡不断接近。平宽的分水岭渐成狭窄、低矮的岭脊,并产生渗漏。大约在5000年左右分水岭消失,东路河流袭夺了西路东支河流,形成了新东路河流。西路东支河流因大部分水量由北排改为东排,水量锐减,河流动力减弱,下游河床萎缩淤塞。同样原因新东路河流也袭夺了西路西支河流,使姚江江道全线贯通。曹娥江洪水东溢侵蚀和古人疏导,加速了姚江的形成。
  根据河姆渡地质钻探资料,姚江穿过第一文化层,深入到第二文化层,也表明姚江形成在距今5000年左右。当时正是《尚书·尧典》所记述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的时期。
  第二节 支流
  一、位于姚江江左的主要支流
  (1)通明江。通明江在上虞境内。上游两流均源于梁岙山。西为金家溪,出于梁岙山北坡;东为双溪,出于梁岙山南坡象田岭下。通明江自梁岙山象田岭下流至安家渡(上虞新江口),全长19.2公里。其丰惠镇小西门以上为双溪,长11.4公里;丰惠镇小西门至新江口称通明江,长7.8公里。小西门以下河宽51米。水深1.8米。余绍宋编《重修浙江通志稿》谓“姚江源出上虞县之象田山,曰玉带溪,东北流约十八里至老通明闸。”是姚江源头多种说法中的一种。
  (2)四十里河。西起上虞江坎头,东至通明闸,河长14公里,河宽20
  米,水深1.8米,旧称长四十里,故名四十里河。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称“虞邑运河,东接新旧通明坝,西距外梁湖坝,横亘三十五里,备稿案,今俗称四十里河。”四十里河原来流短河浅,约从六朝前后逐渐形成为运河,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进行了全面治理。明永乐九年(1411年)鄞人郏度主持将后旧沟开溶,自西黄浦桥直抵郑监山堰。其中落马桥经黄浦桥至通明闸为四十里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新开通水河,自外梁湖至曹娥江边,长约1公里。四十里河是浙东运河中的一段。
  (3)十八里河。西起上虞谢桥镇新通明闸,东至余姚马渚镇余上团结闸下入姚江干流。河长5.5公里,河宽18米,水深1.6米。河始开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
  (4)虞姚运河。虞姚运河即虞甬运河一段,自百官赵家坝经驿亭镇长坝至余姚曹墅桥入姚江干流。河长27.7公里,河宽50米,水深2.5米。河于《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其中赵家坝至长坝为上虞段,分别称百官河、五夫河,河段长15.7公里,河宽25米,水深1.7米。长坝至曹墅桥为余姚段,分别称湖塘江、马渚西横河、马渚中河,河段长12公里。
  (5)贺墅江。北于余姚斗门大河桥腰接马渚中河,南于余姚云楼五公桥入姚江干流。河长3.5公里。
  (6)西江。起于余姚老方桥。东南流经太平桥,抵余姚城西北汇入候青江。河长11.7公里,平均河宽20米,平均水深1.5米。
  (7)中江。或名低塘江,始于慈溪周巷埋沟桥,南流经低塘镇低新堰、郑巷、横堰,直至余姚城北汇入候青江。河长13.5公里,平均河宽23米,平均水深2.3米。
  (8)东江。或名东横河,始于慈溪白洋湖,由东向西南流至王家埭,受东栲栳山溪(建有上林湖水库,控制面积14.07平方公里)南来之水;向西6公里,游泾江(建有邵岙水库,控制面积8.31平方公里)从南来汇;再向西南,经彭桥至横河镇,由南来伍梅江(建有梅湖水库,控制面积23平方公里)之水来汇;于横河镇以北与大塘江相通,并于横河镇建有人民闸控制;河继而向西南流经石堰陈山入余姚境,经双河、城北过萧甬铁路桥东洋桥汇入候青江。河长22.68公里,横河人民闸以上平均河宽22.5米,人民闸以下平均河宽35米,水深1.3~2.3米,其石堰以东属慈中河区。东江是连接浒山与余姚的主要航道。
  (9)向南河。北起余姚城东双河安山桥附近与东江交会处,东沿牛山至梁湖头折而向南,至九垒山东南流入姚江。河长6.8公里。
  (10)慈江。又名后江。源出镇海区小桃花岭,汇汶溪等水,向南流至化子闸,以上称中大河,以下为慈江。慈江在江北区乍山芳江村建有慈江闸。江自东向西流,于丈亭与姚江会合,沿途有魏家浦、官桥浦、吴泽浦、彭王浦、潺子浦等。慈江全长28公里,平均河宽60米,平均水深2~3米,化子闸以下坡降平缓。
  (11)渔溪。旧志载:溪水“清潭虚阔,竹木连绕,清澄澈底,鳞介不能潜其形。渔者利之。”故名。渔溪源于丈亭北之茅山,南向先后流入姚岭水库、寺前王水库,其下朱家浦接之,南入姚江。全长约7公里。
  (12)官山河。全长4.46公里。
  二、位于姚江江右的主要支流
  (1)南庙溪。或称梁辉大溪,源出余姚茭湖东大爿,于龙坑会各路来水,向北流至梁辉苏家园大桥头。至此长16.3公里,坡降43.48‰。于南庙溪横溪桥已建有梁辉水库,控制上游面积35.06平方公里。苏家园大桥头以下为中山河,北向流入最良江。河长4.17公里。河宽约10~15米。最大泄洪流量30立方米每秒。按规划2003年整治。治理后河宽20米,与新横江配套,最大安全泄量100立方米每秒。
  (2)新桥江。原有东山河南起余姚城南〓〓桥西与中山河连接处,东流至邵家折而向东,至古路头复折而向北注入最良江。1993年,环城南片围圩电排工程拓浚其上段新横江,并新开新桥江,东北向流至高家畈入最良江。河长约5公里。原有东山河上段成为远东工业城及古路头村的排水河沟。
  (3)陆埠溪。旧名兰溪,源出茭湖南黄。东北流于杜徐附近会乌石方向来水;于袁马附近会翁岙方向来水;与洪山方向来水会于陆埠水库(水库控制上游面积54平方公里);出陆埠水库,又与西岙来水会于干溪,北流纵贯陆埠镇,又北流于浦口入姚江。陆埠镇以上坡降32.26‰。陆埠镇以下段又称洋溪。洋溪段平均河宽60米,水深1米,与姚江会合处建有浦口闸,为陆埠镇沟通姚江主要航道。
  (4)车厩溪。又名九里溪,因溪流环绕计九里故名。车厩溪源出洪山乡汪家附近,北向流经山坑村,西入车厩水库会大青剑山、姆岭方向两路溪水;出车厩水库折而东北,于石弄附近一分为二,分别注入姚江。溪全长8公里,河床平均比降50‰。
  (5)大隐溪。大隐溪即慈溪。慈溪县名所从出。旧志载:“后汉时,里有董黯,性笃孝。每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大隐溪源于鄞县云洲大庵山岗。过余姚洪山乡大坪地向东北流至芝林附近,会徐鲍陈、周方地方向来水,过单溪口水库于上磨附近会鄞县乌岩等处来水,于大隐镇南会云溪来水,东北流至大隐城山入姚江。大隐溪全长24.5公里,坡降20.83‰。
  (6)下游江右诸流。姚江下游江右除陆埠溪、大隐溪等较大溪流外,还分布有数条溪流、河浦。有径河、支溪、沿西河、八尺浦、沿山河等。这些溪流、河浦源流较短,均北向汇入姚江。
  第三节 河网
  姚江流域的河网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滨海平原和姚江谷地。经过漫长的地貌变迁而形成的姚江流域滨海平原和姚江谷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而河网则按地势高低不同,呈台阶状区块水级分布。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平原形成过程中出现许多湖泊,在湖泊的自然蓄泄和嗣后开发中输水、排水的过程中形成众多的港汊。这些以湖泊为中心的河道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河道网。随着流域的逐步开发,湖泊大片垦殖,河道开挖、疏浚,灌区兼并以及航运发展,节制水级水位的许多堰坝随之废弃,一些水级重新组合,河区范围扩大。解放后,从有利于姚江水系规划和尊重实际出发,考虑到余姚、上虞、慈溪用水等因素,于20世纪80年代将平原河网划分为西北、慈中、慈东、姚江干流沿岸、镇海等5个河区计12个水级。滨海平原部分河港因排泄涝水而北出钱塘江、杭州湾,但按惯例控制面积范围仍属姚江流域(甬江流域)。
  一、西北河区
  西北河网区西起曹娥江东岸,东至慈溪鸣山堰到横河人民闸一线,南及姚江干流,北濒钱塘江、杭州湾。河网区域内的地面高程由西北向东南稍有倾斜,古时大多有泥石堰节制河道水位,春筑秋放,以利灌溉和航运。后多改为水闸或船闸。河区涉及上虞的原海滨、崧厦、小越3区和百官镇一部分;余姚的黄家埠、临山、泗门、朗霞、小曹娥、牟山6镇和马渚、老方桥、低塘三镇大部分;慈溪的原周巷、长河、庵东3区和浒山区一部分。
  1.上虞市
  上虞市境内分两个水级。
  (1)余上慈闸灌区上河区(水级)。驿亭闸、小越闸上游,控制水位:高为5.00米、中为4.60米、低为4.40米。
  (2)余上慈闸灌区中河区(水级)。驿亭闸、小越闸下游、湖东闸、牟山闸、长坝闸上游,控制水位:高为4.45米、中为4.15米,低为4.00米。
  2.余姚市
  余姚市境内有四个水级。
  (1)余上慈闸上河区(水级)。临东闸、后海舍闸、谢家路上游,与上虞上河区同一水级,控制水位:高为5米、中为4.60米、低为4.40米。
  (2)回龙中河区(水级)。梁湖堰以东,顾堰以南,小湖头堰以北,湖东闸以西,控制水位与余上慈闸灌区中河区相同:高为4.45米、中为4.15米、低为4.00米。
  (3)余上慈闸下河区(水级)。四塘以南,下鸣山、上鸣山以西,许家堰、长坝、湖头堰、临东闸、谢家路闸、后海舍闸下游,控制水位:高为4.3米、中为4.00米、低为3.80米。
  (4)马渚中河区(水级)。斗门闸、贺墅闸上游,西横河闸下游,控制水位:高为3.40米、中为3.30米、低为3.20米。
  以上四个水级河区,余姚统称西上河区。
  3.慈溪市
  慈溪市境内分两个水级。
  (1)西北河区(水级)。东、南接慈溪的中河区和西河区,北临杭州湾,西界毛丁路闸,控制水位:高为4.80米、中为4.60米、低为4.40米。
  (2)西河区(水级)。又称余上慈闸灌区下河区。西北河区南侧,西南界余姚市境,东至鸣山路江,控制水位:高为4.20米、中为4.00米、低为3.80米。
  4.主要河道
  (1)百沥河。从上虞百官镇起,流经崧厦、沥东、沥海等乡(镇),至虞围闸迄。河长18.5公里,河宽28米,水深1.1米。1978年后,百官至崧厦段由百崧河代替。
  (2)百崧河。从百驿桥起,至崧厦镇清华桥迄。与上浦闸总干渠相连,与百沥河相接。河长10.3公里,河宽24米,水深1.2米。
  (3)盖谢河。自横山起,至夏盖山迄。河长5.3公里,河宽23米,水深1.8米。
  (4)盖沥河。西起四埠太平庵,东至夏盖山,与百崧河、盖谢河相通。河长9.1公里,平均河宽26米,平均水深1.4米。
  (5)高桥江。起自余姚兰塘黄家埠,南流经高桥、回龙汇入马渚横河。全长16公里,平均河宽19米,平均水深2.2米,可通农船。排涝时流向东北,经临海浦闸出杭州湾。
  (6)临海浦。南起临山城西横山狮闸旁,北至临海浦闸流入钱塘江。全长5.5公里,河宽40~64米,平均水深2.5米。
  (7)陶家路江。或称北排江。1991年新掘自泗门镇临周江至陶家路闸。全长9.7公里,河宽30~40米。2000年又向南延伸1公里。
  (8)四塘横江。西起上虞浦前,向东流经余姚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等乡镇,于许丁二丘入慈溪境,东流经浒山傅家路江至逍林四灶浦。全长38.88公里,为余上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其中余姚段20公里,平均河宽25.4米,平均水深2.5米;慈溪段12.88米,平均河宽14米,水深1.7~2.0米。
  (9)青山港。青山港或称菁江,以“佳山水菁”得名,汇泗门、湖堤、东蒲、青山、青港等地之水。北起泗门镇姐妹桥,南流经夏王宅汇入马渚横河。河长10公里,平均河宽19米,平均水深1.4米。
  (10)临周江。西起临山镇人交堰,东南向流,过湖堤、泗门,向东经朗霞、泗门等乡镇,于慈溪周巷镇南与长泠江相接。全长19.2公里,河面宽18米,可通航。
  (11)长泠江。起自慈溪周巷镇。东北向西南斜贯余姚市朗霞、老方桥、马渚等乡镇,于马渚汇入马渚中河。河长20公里,平均河宽22米,平均水深2.2米。河道平直,是沟通余姚西北及慈溪西北部的重要航道。
  (12)大古塘江。也称大塘横江。宋、元筑大古塘时,连接垒塘所挖的取土坑而成,跨西北、慈中河区。西起上虞沥海,于横塘入余姚境,东北流至临山。自临山至泗门段已废。续起于泗门,于朗霞入慈溪;于化龙堰再入余姚,经历山复入慈溪。流经周巷、云城、潭南、历山、宗汉、浒山、白沙、樟树、桥头等地,东至洋浦。余姚境尚存18.5公里;慈溪境内长20.3公里。平均河宽14.5米,水深1.6米。
  (13)崔陈路江。起自大古塘,北与四塘江相通,流经余姚低塘镇历山及慈溪、新界、天元、高王等地。全长8.9公里,平均河宽14米,平均水深1.5米。
  (14)周家路江。清代已有此江。其大古塘南称长泠江,向北注入四塘江。流经慈溪周巷、精忠、小安等地。全长6.5公里,平均河宽18米,平均水深2.4米。
  (15)八塘横江。庵东东三、东二、东一、西一、西二、西三及庵东农场等地,随八塘的筑成,逐步形成八塘河。全长28.44公里,河宽10~25米,各地多不贯通。
  (16)建塘江。起自四塘,至九塘入海。流经建塘、西三、庵东农场等地,全长6.03公里,河宽16~40米,水深2.5~3.2米。
  (17)三八江。位于庵东西二境内。1958年3月,西二乡发动妇女新掘,故取名为“三八江”。西经七塘河与垫桥路江相通;东北经八塘、九塘闸入海。全长4.35公里,河宽30~40米,水深2.2米。
  (18)垫桥路江。起自大古塘江,流经云城、长河、大云等地至七塘江,往东与三八江相通。全长11.8公里,平均河宽18米,平均水深2.0米。
  (19)三十弓江。自天元东界塘流经高王、沧田、庵东至六塘,与六塘横江相联。全长7.81公里,河宽22米,平均水深2.1米。该江为慈溪西部水上交通要道。
  (20)七塘横江。逍林、浒山、庵东七塘江,从洋浦至高王路江,流经新浦、胜北、东三、崇寿、庵东地。全长18.9公里,河宽11~20米。东三、东二、东一、西一、西二、西三等地七塘江,建国后新开。自新浦至建塘江,总长26.79公里,河宽16~18米,其间多有间断。
  (21)六塘横江。有两段,一是逍林六塘横江,从半掘浦至六灶江,流经新浦、胜北、崇寿等地。全长9.6公里,平均河宽20米,平均水深2.0米,属慈中河区。二是周巷、长河、庵东六塘横江,从小安至庵东五爱江,流经小安、义四、大云、沧田、庵东等地。全长10.51公里,平均河宽20米,平均水深2.0米,属西北河区。
  二、慈中河区
  西自慈溪鸣山闸至横河人民闸一线,东至洋浦,北接庵东,东南为慈东河网区。包括原慈溪逍林、浒山两区大部分,浒山镇、横河区全部,及原庵东区一部分。慈溪市把该河区分两个水级。
  (1)石堰河区水级(水级)。横河船闸以下的原石堰乡和横河镇、龙南乡的西片,控制水位:高为3.30米、中为2.90米、低为2.60米。
  (2)中河区(水级)。慈中河区除石堰河区以外的全部区域,控制水位:高为3.80米、中为3.50米、低为3.40米。
  主要河道有:
  (1)四灶浦。起自白沙罗宗祠,北流至十塘入海,流经白沙、坎东、胜
  西、胜北、崇寿、东三等地。全长16.16公里。其中,罗宗祠至三塘称四灶江,长4.9公里,平均河宽21.5米,水深2.0米;三塘至十塘称四灶浦,长11.3公里,宽40米,其中,九塘至十塘长1.1公里,河宽60~80米。水深均为2.0米。
  (2)水云浦。旧称霪浦,原起自大古塘,北流至九塘入海,流经择浦、胜东、新浦、胜北、东三等地。后经拓浚、整治接东横河。全长16.7公里,平均河宽50米,平均水深2.4米。
  (3)新浦。起自东横江,北流至九塘入海,流经樟树、逍林、新浦等地。全长16.8公里。其中,东横河至五塘,称破山路江,长11.45公里;五塘以北称新浦,长5.3公里。平均河宽15米,水深3.5米。
  (4)半掘浦。起自胜山塘,北流至十塘入海,流经三管、新浦等地。全长9.83公里,河面最宽60米,最窄25米,平均水深3.0米。半掘浦在胜山浦江南有余家江、杜家江等水来汇。
  (5)洋浦。发源于白洋湖,唐景龙元年(707年)建洋浦闸,原是向北排涝主要通道。现因八塘闸外海涂淤涨,失去排涝能力,洋浦之水向西经新二江、胜山塘横江流入半掘浦入海。流经鸣鹤、五里、桥头、三管、附海、东海、新浦等地。全长17公里,平均河宽13米,平均水深1.5米。
  (6)胜山塘横江。原名楝树塘江。从洋浦至胜山十甲江,全长9.63公里,河宽17米,深2.0米。
  (7)新二江。西起白沙华家江。东至洋浦,全长9.79公里,河宽20米,深2米。
  三、慈东河区
  洋浦以东,澥浦岭以北为慈东河区,一个水级。控制水位:高为3.70米、中为3.50米、低为3.30米。
  主要河道有:
  (1)郑家浦。发源于观城卫山北麓,向北到九塘闸入海。流经东海、东山、附海等地。全长10.2公里,其中,四塘到八塘3.2公里,河宽20~25米;八塘至九塘1.07公里,河面宽60米。平均水深约2.0米。
  (2)徐家浦。发源于东山头银山北麓油车江,北流到九塘入海。流经东山头、附海等地。全长5.93公里,平均河宽25~60米,平均水深2.0米。
  (3)方家浦。起自观城油车江,北流至九塘闸入海。流经观城、福山、五里、东山头等地。全长9.58公里,平均河宽约30米,平均水深2.5米。
  (4)高背浦。旧称直落浦。发源于杜湖,从外杜湖中闸向北流至海黄山闸入海。流经宓家埭、师桥、五洞闸等地。全长14.6公里,河宽20~50米,平均水深2.0米。
  (5)淹浦。发源于杜湖,从快船江向北至九塘入海。流经淹浦、五洞闸、师桥等地。全长11.36公里,平均河宽27米,平均水深2.0米。
  (6)古窑浦。发源于五磊山麓。从东安洪家村至八塘入海,流经东安、洋山、掌起、五洞闸等地。全长13.0公里,平均河宽22米,平均水深2.0米。
  (7)淞浦。发源于长溪岭。从东安小埠头北流至淞浦闸入海。流经东安、范市、掌起、沿海、五洞闸等地。全长11.57公里,平均河宽28米,平均水深2.0米。
  (8)五塘横江。龙山五塘横河,从淞浦至伏龙山西。流经沿海、范市、甸山、田央、龙场等五地。全长5.76公里,平均河宽13米,平均水深2.5米。
  (9)四塘横江。四塘横江观城、逍林段,东起蛟门浦,西至一灶江。全长37.6公里,平均河宽14米,平均水深2.5米,与西北河区四塘横江相接。
  (10)三塘横江。三塘横江逍林、浒山段,东起水云浦,西至坎墩鸣山路村。流经择浦、胜山、坎东、坎墩等地。全长9.63公里,平均河宽17米,平均水深2.0米,与西北河区三塘横江相接。
  (11)快船江。因通快船而得名。西起洋塘与东横河相接,东迄龙场林家村。流经观城、掌起、洋山、淹浦、师桥、福山、五里、鸣鹤、范市、甸山、田央、龙场等地。全长22.0公里。水道曲折,河面最宽处有30米,最窄处不足10米,平均水深1.8米。龙山境内10公里现多处已不能通航。
  (12)公路横河。1958年新开,从淞浦至雁门王家村广济桥。流经范市、甸山、田央、龙场、龙山、雁门等地。全长11.13公里,平均河宽12米,平均水深3.0米。现通慈镇航道。
  (13)慈镇航道。为沟通慈溪与镇海之间的水上交通,1986年开凿浦岭两侧通航地段。长9.1公里,河面宽27米,水深3.0米。同年6月,兴建40吨级船闸一座。现不通航。
  (14)淡水泓。发源于窖湖。自窖湖西闸起,流经甸山、田央、慈溪长二农场,至淡水泓闸入海。全长6.08公里,平均河宽20米,平均水深3.0米。
  (15)灵峰浦。在龙场境内,自公路横河至灵峰闸入海。全长4.66公里,河宽15~36米,平均水深2.2米。
  (16)镇龙浦。发源于凤浦湖,至镇龙闸入海。全长4.46公里,平均河宽18米,平均水深2.3米。
  四、镇海河区
  镇海河网区,亦称江北河区、江北镇海河区。位于化子闸以东和甬江之间。姚江大闸建成前,因地面高程差,为控制水位,划分上、中、下三级。姚江大闸建成后,统一为一个水级。控制水位:高为3.10~3.30米、中为2.80~2.90米、低为2.60~2.70米。
  主要河道有:
  (1)中大河。发源于汶尖山、大斗山、万丈山,经三圣殿水库流至黄杨桥,与来自化子闸一流汇合后东流,经长石桥、骆驼桥、贵驷桥、万嘉桥,折向东北,过新添庙桥,至镇海西门平水桥,在白龙洋汇前大河,至张鉴碶入甬江。全长22公里,河宽22米,平均水深1.2~1.7米,是江北主要河流。上游与北慈江相接,由化子闸及泗港闸控制进水。
  (2)前大河。古名夹江河,又称颜公渠。西起常洪,与甬江平行,经庄市、临江,出张鉴碶入甬江。全长13公里,平均河宽14米,平均水深1.4米。
  (3)沿山大河。发源于河头横溪大蓬山。西起河头十字路水库(又名九龙湖)输水口,出长桥头向西折东,流经澥浦闸入海。全长7.2公里,平均河宽31米,平均水深1.3米。
  (4)万弓塘河。又称大塘河,北起镇海区岚山嘴南麓,与澥浦大河相接,南至镇海城关,其水流向澥澥浦闸入海和向张鉴碶入甬江。全长12.1公里,河宽16米,平均水深1.2米。
  (5)江北大河。从费市流经庄桥、庙跟、半路凉亭至孔浦闸注入甬江。全长11.5公里,平均河宽25米,平均水深3.5米。
  五、姚江干流沿岸区
  西北河区和慈中河区以南,从曹娥江右岸至姚江大闸,包括上虞原丰惠区和百官区的梁湖乡;余姚三七市镇、丈亭镇、大隐镇、河姆渡镇、陆埠镇、原余姚镇、梁辉镇、肖东镇全部,及马渚镇、老方桥镇、低塘镇一部分;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地区;鄞西沿岸。共四个水级。
  1.上虞市
  上虞市境内分两个水级。
  (1)四十里河区(水级)。通明闸上游,控制水位:高为5.00米、中为4.60米、低为4.40米。主要河道有四十里河、十八里河。
  (2)姚江河区(水级)。通明闸下至云楼上陈。控制水位:高为3.20米、中为3.00米、低为2.80米。与余姚姚江上游区同一水级。
  2.余姚市
  余姚市境内分三个水级。
  (1)云楼十八里河区(水级)。马渚云楼团结闸上游,四联村十八里河区域,低于四十里河区一个水级。
  (2)姚江上游区(水级)。云楼上陈至姚江节制闸。控制水位:高为3.20米、中为3.00米、低为2.80米。主要河道有东江、中江、西江、食禄江、最良江、新丰河、中山河、东山河、向南河、西大河、新建河、石婆桥江、溪风桥江等。
  (3)姚江下游区(水级)。姚江节制闸下游和慈江闸下游。控制水位:高为3.00米、中为2.80米、低为2.60米。
  3.江北区慈江灌区
  一个水级。慈江方家闸以东,化子闸以西区域,南至姚江干流,正常控制水位:高为3.20米、中为2.70~2.90米、低2.50米。
  4.姚江下游主要河道
  (1)白龙溪。或称涨湖溪、张湖溪。源于慈溪五磊山。南流经余姚大池墩水库,于三七市上义庄附近一分为二,西为彭王浦,东为吴泽浦。
  (2)潺子浦。旧称剡楮浦。北起高溪头,南于柳家东南注入慈江。全长4公里,宽14米,水深3米。
  (3)陆家横河。西起余姚丈亭泥庵西北,接桂家横河,东至沃家与潺子浦交汇。河长4公里。
  (4)老潺子浦。位于三七市镇西南。自栗树桥南流至傅涧桥与潺子浦合而汇于慈江。全长2.5公里。
  (5)彭王浦。光绪《慈溪县志》作庙桥浦,以“水势曲折似龙须也”,又名龙须浦。今名团结浦。位于三七市镇。北起上义庄,南于祝家渡入慈江。全长4.7公里,宽18米,水深3米。
  (6)西江河。位于二六市。东北起自相岙水库,西南至官桥接官桥浦。全长3.8公里。
  (7)官桥浦。北于官桥接西江河,南于三七市镇下宅东南注入慈江。全长3.8公里,宽12米,水深2.5米。
  (8)黄龙浦。位于二六市南。自严家村北约0.5公里处南流汇入慈江。全长1.7公里。
  (9)魏家浦。光绪《慈溪县志》作鸡鸣浦,亦名魏家桥浦。位于二六市。北起阴朗店,南于罗家渡流入慈江。全长3公里,河宽12米,水深2米。
  (10)云山浦。在二六市南。于缪家附近与横河相接,南流于东、西林堡村间,过铁路汇入慈江。全长2.7公里。
  (11)谷塘浦。源出宁波市江北区妙山,于云山头入余姚境,至方家渡入慈江。
  (12)应家浦。在河姆渡镇。由东北而西南连接慈江与姚江。因浦在应家村附近故名。全长0.9公里。
  (13)翁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方家村交幸福河,又南达于姚江。全长1.5公里。
  (14)方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方家村交幸福河,又南达于姚江。全长2.2公里。
  (15)倪家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腰接幸福河,于太平渡村南入姚江。全长1.8公里。
  (16)增产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交幸福河,于车厩渡槽桥附近接姚江。全长2公里。
  (17)宋家浦。又称陈家浦,在河姆渡镇。连接慈江与幸福河。全长1.5公里。
  (18)丰产河。位于河姆渡镇。北起陈家,南至小童家南部,贯通慈江、姚江。全长2.9公里。
  (19)弥陀庵浦。在河姆渡镇。处丰产河东,北通慈江,南接幸福河。全长1.5公里。
  (20)落江庙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童家村附近交幸福河,又南汇于姚江。全长2.3公里。
  (21)小泾浦。位于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经罗江,至高田李家附近交幸福河,又南于香山佛堂村入姚江。全长2.3公里。
  (22)杀浦。在河姆渡镇。北接慈江,南流交幸福河,至赵家村南,西折汇入姚江。全长2.6公里。
  (23)大泾浦。位于河姆渡镇。北起白罗桥北,南至浪墅桥东南,贯通慈、姚二江。全长3.8公里。
  (24)白罗浦。又名白芦浦,位于河姆渡镇。北起下庄,南至杨家池,贯通慈、姚二江。全长4公里。
  (25)叶泾浦。在河姆渡镇,与宁波市江北区交界。北接慈江,南流至后
  张村。全长1.3公里。
  (26)新横河。位于河姆渡镇。西起胡家,东至后张,与叶泾浦交汇。全长4公里。
  (27)幸福河。西起河姆渡张界,东至白罗浦。1957年开凿。全长3.5公里,宽10米,水深2米。
  第四节 湖泊
  一、现存湖泊
  (1)西溪湖。宋县令戴延兴为堤七里以障之,故又名七里湖,位于上虞丰惠镇鲇鱼山村北。水面面积14万平方米,蓄水量14万立方米。
  (2)皂李湖。位于上虞梁湖黄家堡东。旧志载,唐贞观初,乡人曹、黎二姓割己田创湖,名曹黎湖,后以音近改今名。湖三面环山,由东北向西南呈长条形。水面面积1772平方米,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6米,蓄水量206万立方米。
  (3)大泊。位于上虞梁湖西华瑶村东,水面面积4.7万平方米。
  (4)唇子湖。又名润滋湖,位于上虞永和金星村,水面面积0.7万平方米。
  (5)白马湖。原名渔浦湖。相传虞舜曾在此打鱼故名。湖在上虞驿亭。明万历上虞县志载:“白马湖,……创自东汉,周四十五里八步,三面皆壁立大山,三十六涧水悉会于湖……旁有沟闸溉永丰之田四十余顷。”现湖自西北向东南呈长条形。水面面积81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7米,最深处8米,蓄水量137万立方米。湖三面环山,风景秀丽,湖畔有名播遐迩的春晖中学。
  (6)东泊西泊。位于上虞驿亭牛头山下,两湖相连。跨驿亭、小越两地。旧称牛头泊和西陡门泊。水面面积37万平方米,平均水深2.3米,蓄水量85万立方米。
  (7)小越湖。位于上虞小越南。水面面积34万平方米,平均水深3.1米,最深处8米,蓄水量105万立方米。
  (8)破岗湖。位于上虞驿亭东。吴时凿断山岗,故名。湖分东西两泊。水面面积92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6米。东西两泊蓄水量分别为149万立方米和24万立方米。
  (9)孔家岙泊。南北向跨上虞小越、驿亭两地。水面面积20万平方米,
  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39万立方米。
  (10)铲还湖。东西向跨上虞谢塘、崧厦两地。水面面积13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8米,蓄水量24万立方米。
  (11)牟山湖。一名西湖,明嘉靖后曾被垦为田,万历年间铲田复湖,故又名新湖。湖位于余姚牟山镇。东傍狮子山,南倚姜山,西靠上虞旗山,北距湖塘。牟山湖原承东、南、西低山来水,1969年,又凿湖东南之五藏岙,经四明湖马渚干渠引四明湖水。现牟山湖底高程3.0米(吴淞),平均水深1.3米,水面面积5000亩,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牟山湖于原始社会末至春秋时期由泻湖演化而成。清光绪《余姚县志》载,湖“周五百顷二十三亩三角二十步。”光绪年间测得牟山湖“周积十二万九千六百弓,外实积四百八十八万八千弓。”民国4年(1915年)湖面积为1万余亩。民国21年(1932年),浙江省水利局测得牟山湖面积703.7公顷(合10555.5亩),灌溉面积约11400公顷(合171000亩)。解放后,经多次培修湖塘成现貌。
  (12)乐安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云前村南,五藏岙村东北。光绪《余姚县志》载:乐安湖“周二十九顷十五亩二角。西、北距山,东、南限本湖之塘。灌田一千二百亩。土门三。”乐安湖成湖诸因与牟山湖同。1949年湖面800亩。1952年围田过半。后又有垦殖。1984年,所剩100余亩水面改为鱼塘。
  (13)臧墅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臧墅湖村西。光绪《余姚县志》载:臧墅湖“周八顷二十五亩二十五步。西、北距山,东、南限本湖之塘,灌田四百亩。土门一。”1984年,280余亩湖面均改为鱼塘。
  (14)小楂湖。在余姚马渚镇云楼杨岐岙村附近,处余姚、上虞交界。湖中以堤为界。光绪《余姚县志》载:小楂湖“周五十五顷一十亩一角四十步。灌田一十二顷。”现有水面数百亩均改为鱼塘。
  (15)穴湖。位于余姚城东双河。旧志载:湖在县东一十二里冶山一都。湖周七顷四十五亩二角四十步。灌田三十顷。1954年改建为水库。筑有长375米、高8.5米主坝和长70米、高8.7米副坝各一座。集雨面积2.58平方公里。库容144万立方米。
  (16)楂湖(遮湖)。位于余姚城东南。旧志载,湖在原通德乡二都。湖周三十亩,灌田八十亩。20世纪50年代,改建成山塘水库。
  (17)桐树湖。位于余姚低塘历山。旧志载,湖在原龙泉乡一都。湖周十一顷有奇。宋庆元四年县令施宿以高印无水利,将七百四十五亩作田布种。每年课其税,入海堤仓,为筑塘之费。存四百亩有奇。至清康熙时多废为田。现
  存一勺。
  (18)前溪湖。位于余姚城西南。旧志载,湖在原凤亭乡。湖周二百亩。1957年改建为水库。筑有长365米、高11米主坝和长180米、高10米副坝各一座。集雨面积3.68平方公里。总库容234万立方米。
  (19)鸭荡湖。或称雁荡湖、雁湖,位于余姚城西南。旧志载,湖在原凤亭乡二都。湖周二百亩有奇,灌田三顷一十亩。1949年后一度改为田。1984年,复湖后改为鱼塘。
  (20)千金湖。位于黄家埠镇东。旧志载,湖在原兰风乡二都。湖周一千亩有奇,灌田一千顷有奇。因物产丰阜,有日产千金之誉,故称千金湖。后多淤废,今存约50亩改为鱼塘。
  (21)上林湖。位于慈溪桥头、匡堰。旧志载,湖在原余姚上林乡一、二都。湖周五十八顷五十亩一角一十七步。灌田一百七十顷。1957年,改建为水库。
  (22)杜湖。在慈溪宓家埭。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前浙藩左使柴桑劳《鸣鹤杜白二官湖纪事序》载:“汉时始作杜湖、白洋湖,东西相距山,北通故塘,注近乡诸山水以灌田,时其锺泄,于是兹乡为沃土,无凶年。其后湖堙。唐贞元中制史任侗重加浚筑杜湖,民颂‘二重天’。宋庆元初,湖又堙,邑主簿周常习灌溉事,于湖中为石堤,修建东门、张郎、西碶、白洋诸闸,潴水入湖以备旱”。明、清屡加修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旅日华侨吴锦堂捐银7万余元修葺杜、白二湖湖堤和水闸,增设减水坝,并请日本人测绘湖区。测得湖面积杜湖7006.66亩,白洋湖1285.71亩。清宣统元年(1909年),沿湖塘开河以利灌溉输水。解放后多次大修。1969年,杜湖的里湖改建为杜湖水库。总库容800万立方米。
  (23)白洋湖。在慈溪鸣鹤金仙寺旁。成湖年代及历代浚筑情况与杜湖相同。唐景龙中(707~710年),余姚县令张辟疆修葺。清嘉庆间(1796~1820年),邑人叶天麟出资,将旧湖塘尽易以石。1963年,对放水闸和湖口拔坝进行拆建。白洋湖集水面积6.3平方公里,蓄水142万立方米,与杜湖水库、外杜湖联合运行。
  (24)凤浦湖。在慈溪龙山凤浦岙。清乾隆时(1736~1795年),湖周18里。同治十三年(1874年),镇海知县高桐偕里人杨鸿元捐资重修。1926年9月,三北建设委员会绘制的地形图面积0.9954平方公里,库容200万立方米。1970~1971年,加高湖塘2米,建造放水、泄洪、发电闸一座。1977~1979年,加固、扩建后,坝高5米,坝长1800米,顶宽4米。集水面积5.9平方公里,总库容44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93万立方米。现简称凤湖。
  (25)沈窖湖。在慈溪田央大蓬山北麓。明嘉靖丙辰(1556年),镇海知县宋继祖筑湖堤,长800余丈,高1丈4尺。扩建前蓄水200万立方米。1970年开始扩建,1982年竣工。坝高5米,坝顶长2244米,顶宽3米。集水面积6.4平方公里,总库容60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19万立方米。现简称窖湖。
  (26)灵绪湖。在慈溪灵湖。明嘉靖间湖周20里。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湖塘,改筑400多丈。湖面积1.15平方公里。湖底高低不平,正常蓄水深2米左右。1970年开始扩建,1982年完成。集水面积2.9平方公里,引水入库2.63平方公里,总库容和兴利库容438万立方米。大坝有主坝1条、副坝2条,总长1257米,坝高6.7米。现简称灵湖。
  (27)慈湖。位于宁波江北区慈城。现有面积10万平方米。辟为公园。
  二、已废较大湖泊
  (1)夏盖湖。明万历《上虞县志》载,夏盖湖在县西北四十里,北枕大海,海岸有夏盖山。唐长庆二年(822年),永丰、上虞、宁远、新兴、孝义五乡之民割己田为之。周一百五里,蓄白马、上妃二湖之水以防旱。时因灌溉需水,而白马、上妃二湖库容不足,故另建夏盖湖,将白马、上妃余水作二次蓄潴。湖堤周围东西各开沟18条,共36条,向农田供水;由东达沟通至夏盖山闸排余水入海。至嘉庆四年(1799年),原周长一百五里(清制)的夏盖湖,“湖周尚有二十余里”。到光绪前后,变为“盖湖昔有其名,今无其实,惟南首小穴湖,北大小瓦泥潭尚有数区蓄水”。夏盖湖历千年而废。
  (2)汝仇湖。在今余姚泗门镇西南、临山镇南。宋时面积97163亩(宋制,下同),为姚西主要灌溉水源。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建临山卫,汝仇湖西北一角1209亩拨填作教场,存湖面积95954亩,灌田972500亩;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补汝仇湖拨填临山卫基之数,在湖北偏海堤接界处另筑“新海湖”,面积1000余亩。明崇祯九年(1636年),湖未废。光绪《余姚县志》仅记“今废”二字。又云:“此湖虽废已久,前志不入废湖”(“前志”指康熙《余姚县志》),则清康熙时湖已废。
  (3)余支湖。即莺山湖,也称杏山湖,在今余姚黄家埠镇回龙。原有面积50023亩,与汝仇湖界。灌田829200亩。光绪年间刊有图志。民国5年(1916年),开垦1974亩。解放初湖面尚存1200亩。现仅余湖心泊些许水面作精养鱼塘。
  (4)黄山湖。在今余姚低塘历山。宋时面积10333亩,灌田1万亩。清道
  光年间屡遭私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都刻石立碑禁垦。1960年后,逐年围湖改田,曾建农场,湖废。
  (5)烛溪湖。在今慈溪横河,宋时面积132顷。东、西、南三面环山,东北一隅筑堤,灌溉农田117560亩。宋庆元五年(1199年)余姚县令施宿作石闸两座,划分灌区为上下两原。东闸灌上原95060亩,西闸灌下原22500亩。上、下原时起争水纠纷。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为平息纷争,按灌溉田亩多少,筑堤分湖为二。堤西属下原,堤东属上原。堤内里湖即梅澳湖。两湖有陡门相通。梅澳湖于1957年改建为梅湖水库(中型);烛溪西湖民国时废为田。
  第五节 城区 河道
  姚江流域的三座古县城余姚、慈城、丰惠,或倚水而筑,或跨江而踞。城中河道纵横交叉,既得供水之惠,又有舟楫之便,更有排水之利。丰惠城依山傍水。慈城,南,后江环之;北,慈湖濒之。城又穴水门于东、西,以通潮汐。原城内河汊交织,街河阔八尺,门前流水。余姚城,二城对屹,三江横贯,众流汇集。古时城内河道南北纵横,左右通达。后因建设用地,城内多数小河道皆被填。
  一、余姚城区河道
  余姚城三江横贯,众流汇集。旧志载:姚江“过曹墅桥,又东,名蕙江。过兰墅桥出南,分为兰墅江姚江。又东过六浦桥出北,分为后清江姚江。又东,穿两城间,过通济桥。又东,至竹山潭。”
  (1)中舜江。姚江干流城区段。自兰墅桥至三江口长5公里,平均宽40米,平均水深约3米。江上自西向东建有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通济桥、念慈桥、念德桥及中舜江节制闸。沿江两岸分别建有通衢大道南、北滨江路。两岸为余姚最繁华处。江处杭甬运河中段,历来为浙东主要航道、商埠码头。宁波姚江大闸建成前,中舜江虽通海感潮,但一般情况下,均为淡水,过去一直是余姚城区的一个重要水源。同时也是城区雨水排水的重要通道。中舜江经过几年的整治,已成为余姚城的一个主要景观。
  (2)最良江。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之南江。因江上建有最良桥,后约定俗成称之为最良桥江、最良江,又名南泾。旧志载:姚江“过兰墅桥出南,分为兰墅江姚江”。兰墅江进兰墅桥,东南流至龙舌。清贤岭以西诸水(肖东方向)、竖玉山之水(石婆桥方向)皆来入之。兰墅江又东南过战场桥(最良桥),雁岭以南之水(梁辉方向)入之。兰墅江又东过横泾桥,溜水台诸水(东山河)、谷家尖诸水皆入之。兰墅江折而北,出竹山桥复与姚江合。最良江长5.5公里,最宽处约30米。最良江于竹山村东南歧为郁浪浦(南排江),至郁浪浦闸出,复入姚江干流。河长3.5公里。1991年,经整治平均河宽30米。按规划,最良江于2001年开始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经裁弯取直和疏浚,河长3.9公里,宽59米,河底高程从1米拓深至-0.3米。两岸建南、北兰江路及景观绿化带。2003年建成后,最良江将成为余姚城主要排洪河道、航道和新的景观。
  (3)候青江。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一分为三之北江。因流经余姚古北城候青门而名。候青江于六浦桥北之丰南桥以北约200米处折而向东,过舜水桥、武胜门桥、后江桥、候青门桥、季卫桥、三官堂桥,东南折过皇山节制闸,南向于余姚三江口复与姚江干流合。旧志载:后清江进六浦桥,东北流过武胜桥。汝仇湖以东诸乡(今西江及其以上老方桥、泗门、朗霞一带)之水入之。后清江又东经后横潭,附子、黄山二湖(旧志明显有误,此处编者有更正)以西诸乡之水,黄清堰之水,低塘之水(今中江及其以上郑巷、低塘、新新、历山一带)皆来入之。后清江又东,烛溪、游源诸水(今东江及其以上石堰、横河、彭桥一带)皆来入之。后清江又东过福星桥(黄山桥),折而南,出黄山港至竹山潭,复与姚江合。候青江与中舜江中间有三官堂港相通。
  二、余姚古城河道
  旧志载:“余姚县城始筑于吴将朱然。(城)围一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厚倍之。”当时古城仅限于中舜江北、龙泉山东、候青江南、三官堂港西。元末因余姚地扼越明,筑城凡一千四百六十五丈,延袤九里,高一丈八尺,基广二丈。设有通德(澄清)、龙泉(迎恩)、齐政、武胜、后清(候青)等五座陆门和东水阊、西水阊和小南门等三座水门。四周环江,舟楫可通。处现在城区六浦港、中舜江、三官堂港、候青江之间。因避防倭患,余姚南城筑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城周一千四百四十丈有奇。设东泰、西成、南明(南溟)、北固等四座陆门及恩波(东旱)、流泽(西旱)两座小陆门。水门有左通、右达及巽水门等三座。后又开南水门及小黄桥门。城内河道,北城设三座水闸。东水阊于今三官堂桥西引候青江水至合宝弄口。其间向东分出一条、向西分出两条。主流南而又折西,过金锁桥、银锁桥、桐江桥,于龙泉山东北麓与西水阊来水合。西水阊在今阳明医院东健康路北路口,引候青江水至龙泉山东北麓。其间西分二流至旧校场及管家弄。牌轩下小南门引中舜江水,北向过逊埭桥与东、西水阊来水合于龙泉山东北麓。余姚南城左通门位于现念慈桥东南,引中舜江水过石巍桥、棂星桥西折一流于宰辅第前(今保庆路)合右达门来水。另一流西南流至清和桥合西向来水。右达门于今大黄桥路北口引中舜江水南向至今南河新村北折而向东,会左通门向西一流会于宰辅第前。巽水门南引九曲之水,经巽水桥、花园桥入学宫泮池。与其他水流会于棂星港。后开的小黄桥门(在今建委大楼西侧)引中舜江水向南与新开的引四明溪水的南水门会,又东折与左通门另一流会于清和桥。巽水门和南水门所引“九曲之水”和“四明溪水”均南引自最良江。后城内河港或填塞建路、建房,或成下水道。
  图1-1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余姚县境图。

知识出处

姚江志

《姚江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自然界的姚江和人类作用于姚江的各种活动及业绩,反映了江河同经济、文化的关系。本书资料翔实,叙述精当,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了姚江流域相关县市区十几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