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技·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000
颗粒名称: 文教·科技·卫生
分类号: G127;G527;R199
页数: 16
页码: 234-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广播电视、余姚日报、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等发展概况。
关键词: 余姚市 文教 科技 卫生

内容

文化
  【概况】
  2012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立足“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为战略目标,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市级重点抓好以图书馆、文化馆、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为主的公共文化中心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基层重点围绕阳光文化行动计划,做好设施的提升改造工作。年度朗霞街道创建为省文化强镇,三七市村创建为省级文化示范村,梁弄镇等3个乡镇创建为宁波市文化示范乡镇(街道),兰墅桥村等17个村(社区)创建为宁波市文化示范村(社区)。改造提升泗门镇、牟山镇、大岚镇等3个集镇综合文化中心,以及16个村(社区)文化宫。建成10家企业文化中心。乡镇(街道)公共图书分馆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组织举办春节团拜会、“八星争辉”宁波市卫星城市试点镇文艺汇演暨元宵灯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群众文化展演和传统小吃展示、中秋节戏曲晚会等特色文化活动,营造节日气氛。国庆期间,全市共开展90场次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
  重点文化活动和赛事。组织举办市第二届全民读书节、“格莱美杯”2012年市歌曲演唱大赛、新余姚人才艺大赛、市舞蹈精英大赛、第二届余慈姚剧演唱大赛、市超级戏迷(戏曲)大赛等活动,为广大百姓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各乡镇(街道)同时开展各具地域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市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单位改善服务、提升品质,做好免费开放接待工作。市文化馆全年接待群众15600人次。四明阁非遗展演馆共开展各类展演活动380余场次,免费开放受惠群众超5万人次,四明阁“天天有戏看”活动在《中国文化报》进行宣传。市图书馆接待读者17万余人次,个人外借图书36万余册次,举办各类读者活动27次。全民健身中心接待健身市民104.8万人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纪念馆等城区文物开放点共计接待参观人数110万人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王阳明故居被评为“宁波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获“浙江省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最佳讲解导览服务奖”。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拓面,全年共完成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演出634场次,其中,“阳光文化直通车”配送演出331场次,由涉及5类演出团体的22个演出单位在全市135个配送点进行演出,宁波市“千场戏剧进农村”演出280场次,为有关部门和单位代办各类演出34场次。组织开展送电影下乡3396场。同时,继续抓好“周末文化”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触角不断延伸,直接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次。
  【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加强全市文化员、文化团队和文艺骨干等文化队伍建设。组织文化馆长、图书馆长和文化站长参加宁波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班。举办全市村(社区)宣传文化员、基层文艺骨干业务培训班。推荐文化员、文化站长分别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和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培训。全年共累计培训人数达350人次。同时,加强城乡业余文艺团队管理,组织文化馆、艺术剧院的专业老师与40支业余文艺团队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扶持培育58支示范性业余文艺团队。建成越剧名家王志萍工作室。
  【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
  姚剧《五月杨梅红》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赴杭州参加省优秀剧目展演;音乐作品骨笛与打击乐《梦幻中的河姆渡》和歌曲《高速时代》分别获省第十一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创作、表演双金奖和双银奖;小品《温暖》获宁波市第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表演、创作双金奖;姚剧小戏《红玫瑰》获宁波市第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表演银奖、创作铜奖;舞蹈《女兵》获宁波市社区舞蹈大奖赛银奖;艺术剧院倪乐辉获全国第二届笛子邀请赛专业组银奖,张琦、黄飞、叶奇芳等获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三等奖。
  【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做好古籍普查和修复工作,加强库房规范化管理,共完成3000册古籍普查任务,完成钱币整理5000枚。实施全国文保单位黄宗羲墓和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的保护规划编制。推进大运河申遗工程,完成“四有”记录档案和保护标志碑制作,配合乡镇和有关部门完成遗产点段的整治清理工作。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的通知》,开展对全市古建筑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风貌建筑的安全检查。健全和稳定文物保护组织,聘请154名业余文保员,义务从事辖区内文化遗产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文物保护工程稳步有效推进,完成舜江楼、通济桥、汲修书屋、严氏宗祠、孝子祠堂、符氏宗祠、朱家大厅等维修工程。完成王阳明生平史迹陈列改造工程和河姆渡遗址二期展示设施整修工程。同时,继续开展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配合宁波考古所做好南宋右丞相史嵩之墓葬的挖掘和后续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研究利用】
  筹建河姆渡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发挥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职能,编印完成第一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简讯》,召开第二期国际阳明学研讨会。依托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博物馆藏友座谈会、《姚江文博讲坛》、《名邦遗珍——余姚民间典藏系列展—青瓷特展》、“我心中的河姆渡”征文书画比赛等系列活动,召开“美丽与魅力同行——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展示与推进会”。同时,举办“明清瓷器特展”、“未亡的恐龙——辽西古生物化石科普展”以及“余姚历史人物画展”等临时展览7个。开展“让历史告诉我们”、“阳光少年成长乐园”以及“河姆渡文化进校园”等主题社教活动,发挥历史文化的教育宣传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余姚草编、余姚十番、车子灯、精武拳(械)技、大隐石雕等5个项目入选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应邀参加’2012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木偶摔跤应邀参加第七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省非遗进校园活动季开幕式展演。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出版《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余姚卷》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余姚姚剧》。同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组织举办市宗祠文化研讨会。姚剧表演专业班编排青春版古装戏《白蛇前传》。
  【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有序】
  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做好元旦、春节、寒假及“两会”期间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围绕党的十八大安全保障工作,重点抓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隐患集中排查行动、“扫黄打非”专项整治行动、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演出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印刷复制企业专项检查等专项整治,促使全市文化市场呈现健康繁荣、规范有序的良好态势。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550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571家次,开展联合执法40余次,立案50起,共处罚款186800元。制订出台《关于继续深化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健全农村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中心镇全面成立文化市场执法中队。开展文化市场破解难题活动,重点做好城乡结合部的文化市场整治工作。同时,根据余姚文物古迹众多的实际,开创性地在梁弄镇成立省内首个农村文物监察中队。
  加强文化市场规范管理。规范审批,努力做好行政审批工作。全年共计受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90件,办结190件,按期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共新设立文化经营单位89家,新增投资超过1.2亿元。全市文化市场年生产总值达45亿元。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发展民办博物馆、姚江书吧,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总投资4000万元的余姚市金桥奇石艺术馆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余姚市四明山书画院建成并对外开放。新增3家姚江书吧和2家农村出版物小连锁网店。由浙江河姆渡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作的《嘻笑一家亲》和《动物行星大探险》总投入572万元,已开始播映。同时,做好对文化企业的服务工作。与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协调,制订《余姚印刷包装企业保险统保方案》。加强与民生银行的合作,扩大对印刷企业的融资规模。优化服务,文化单位实力不断加强。体育彩票销售收入达1.42亿元。市新华书店通过主题促销、名家签售、流动供应、加盟连锁、网络售书等方式,图书销售额达6483万元,实现利润480万元。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共演出494场,演出收入超456万元。
  (方其军)
  教育
  【概况】
  2012年,全市有各级各类中小学146所,其中普高10所、职高7所、初中43所、小学82所、特教学校1所、其他大中专学校3所,有幼儿园159所。在校学生12.1万人,在园幼儿3.2万人,教职员工8243人。年度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全面高效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重点,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条件】
  加快推进校安工程。2012年是校安工程的攻坚和收官之年,加大工作力度,克难攻坚,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同时争取省教育厅对工程规划进行调整,顺利完成全部120个新建、加固、拆除项目。工程总投资近7.5亿元,较原规划增加2.33亿元。其中9个新建迁建工程按期竣工,尤其是确保陆埠高级中学年内保质保量竣工交付。
  调整学校布局。对《余姚市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文稿在再次征求乡镇部门意见后上报市政府。陆埠高级中学、泗门镇中、低塘镇中、临山镇校、三七市胜利小学、凤山小学、东江小学、姚江小学、兰江中心幼儿园等校舍按期完工投入使用,梨洲小学、陆埠二小、丈亭新建小学、小曹娥中心小学等正在或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兰江街道中心幼儿园,泗门镇中心幼儿园、黄家埠镇中心幼儿园、梨洲街道梨洲幼儿园、河姆渡镇中心幼儿园、朗霞街道姚北实验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正在或即将开工。开始市政府重点工程余姚实验高中(暂名)的前期规划和勘验工作。
  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年教育经费总投入接近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其中财政教育支出占市财政支出比例达18.5%以上。非义务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追加资金近9300万元,高中段生均公用经费由700元调整到1000元:教育基建项目32个,完成投资23012万元;新标准化学校创建取得成果,达标91所,达标率为72.8%;实施多媒体(农远工程)、科技校园工程,全年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5303.99万元,生均488.80元。
  【教师素质】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保证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充裕的前提下,继续做好提前批重点大学一本类优秀师范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和职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招聘工作;通过定向招录办法,公开招聘山区、农村完小教师,更多地招聘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不合理现象。根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逐步加大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招聘比重。同时,引进双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年度择优招录新教师195人,新招聘的义务段教师全部到农村中小学执教。
  加强名优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资工作“五大计划”(人才引进计划、骨干培养计划、名师行动计划、校本研修计划和农村支教计划),加快建设名优骨干教师队伍。成立第二批“名师工作室”,市名师工作室已从成立初的5个发展到10个;开展“三高”(高尚师德修养、高深教学理论、高超教学艺术)骨干教师研修班活动,100名骨干教师被定为“三高”学员。开展主题式校本研修,实行“菜单式超市”全员培训模式,继续开展“百人百课送教下乡”活动,组织评选“轻负高质”示范教师和骨干班主任等。全市累计培养和造就宁波市级名校长10名,省级骨干校长培养人选10名,国家级骨干校长培养人选1名,省特级教师19名,宁波市级名教师17名,宁波市级学科骨干教师27名,余姚市级名教师22名,余姚市级学科骨干教师1051名,省教坛新秀7名,宁波市教坛新秀60名,余姚市教坛新秀498名,带出省示范性学校和现代化学校86所。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养和创新精神,适应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领军队伍已初步形成。
  组织90学时集中培训。全年有约6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为确保培训的优质高效,师训机构实行精细化管理,采用组班教师负责制,加强培训过程管理。重视培训质量,通过采用充分展示和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效果的优质高效,使90学时集中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
  加强师德建设。确立年度为“师德建设年”,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特别是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组织开展“校长读书会活动”,邀请衢州市衢江区第四小学校长马建红等作有关师德建设的报告。舜水中学教师谷巨平的感人事迹在《东南商报》和《中国教育报》上报道。职成教中心教师陈雅萍被评为“感动甬城学子十大优秀教师”。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市有286位教师获省市各级各类先进,其中,实验小学教师吕霞飞和舜水中学教师杨小杰被评为省中小学师德楷模。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心理健康优秀科研成果、优秀辅导课设计方案、优秀辅导方案征集和校园心理剧评选,举办市第九届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征集评选和市首届心理健康案例征集评选,获奖余姚市级200人次,宁波市级30人次。举办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级资格证书的上岗培训,全市共5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并获C级证书(全市累计具有省心理健康教育C级资格以上证书的教师已达2100余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持证教师的总人数比例居全省前列),其中余姚中学组织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并拨出专款60余万元成立心理发展中心。开办“余姚市心理咨询热线”,为学生健康成长导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页。教科研成果丰硕,获省市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0人次。
  【教育质量】
  高考再创佳绩。年度高考全市第一批文、理科上线考生共有857人(不包括4名保送生),其中文科189人,理科668人。与上年相比,上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人数增加18.86%。余姚中学高考再创佳绩,共505人参加高考,重点上线人数426人,重点率84.4%,位居宁波市第三。其中,文科重点上线率83.3%,理科重点上线率85.0%,11人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8人被北大、清华录取,位居宁波市第二。另外,四中、七中等上重点人数都创历史新高。
  深化新课程改革。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创建省优质特色高中,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研究和落实课改方案,指导各高中建立和完善课程规划和课程体系,提高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比例,基本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富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活动,全市93.06%学生的体质健康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市第42届田径运动会,78个队、576名运动员参赛,有14人次破市记录。篮球、足球等比赛实行联赛制,营造竞技体育促群众体育的良好氛围。组织参加宁波市的射箭、摔跤、柔道、跆拳道、羽毛球、足球和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等各项比赛,获较好成绩,其中柔道获团体第一,摔跤获团体第二的成绩。组织参加宁波市2012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队、初中队和高中队均获团体亚军。组织举行市器乐、音美教师基本功竞赛等赛事活动。在宁波市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2个音乐一等奖,1个美术二等奖。参加宁波市第七届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共获3项第一名和5项第二名的成绩。抓好音体美卫基础设施八个100%的达标工作,全部配备音体美设备,达标率为100%。师资配备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开展第一批音体美优秀课程复评和年度音体美优秀课程评比工作。全面开展书法特色教育,6月,完成国家级书法教育实验基地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书法教育实践基地。另外,中国空手道协会上海万宝队和实验小学签约成立“余姚市实验小学万宝空手道基地”,并举行授牌仪式;肖东一小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宁波市仅两所)等。各校从实际出发,纷纷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活动,全市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全市各职校参赛选手共获3金8银5铜的好成绩。市职成教中心学校被确定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市职技校市、二职校被评为宁波市特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市职技校被确定为省改革发展示范校。市职技校的会计专业、市四职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评为宁波市品牌专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评为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市阳光少年成长服务中心年度重点配合市宣传部文明办做好主题活动日各项活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下文确定余姚市为2011年度考核优秀单位,列各县(市)第七名。另外,市二职校为服务四明山区,促进农经类专业的发展,专门召开现代农业实验园建设论证会,就专业设置、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农技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会商,并初步确立专业建设方向、筹办农业技术特色班、设立农技培训基地的设想。五职校美术班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开设彩绘淘宝店创业助学,2010级美术(1)班通过“全国优秀班集体”评审验收,获“全国优秀班集体”称号,2011级美术班赵科城获市首批“姚文德”基金奖励。
  成人(社区)教育蓬勃发展。朗霞街道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梁弄成校与黄家埠成校通过宁波市高标准成校的评估,新城市社区等六个社区(行政村)被授予“宁波市优秀学习型社区”称号。举办市第八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评选长安社区等32个社区为“余姚市优秀学习型社区”,评选市民学习之星59人。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其中培训双证制1189人,劳动预备制350人,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10000人,宁波企业职工培训竞标4000余人(共有8家单位)。配合民政、劳动部门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开设驾驶、烹饪、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等四个专业。
  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第15届推普活动”活动,举办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教师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有25位教师个人节目和28个学生集体诵读节目参加比赛,推荐3个优秀节目录像送宁波参赛。组织第四届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余姚赛区选拔赛,收到参评作品340件。在选拔的基础上报送宁波市参赛,最后有47件作品分获宁波市一、二、三等奖。
  【教育改革】
  推进“阳光食堂”建设。年度秋季学期起,公办义务段学校(幼儿园)食堂实行自主经营,不得承包。推行食堂物资联合采购制度,实现阳光采购。推行食堂信息公开制度,创设阳光管理。加强食堂财务管理,实现阳光财务。做好营养餐工作,争创阳光营养餐。
  推行“阳光招生”。强化招生信息公开,从严控制择校行为。全市义务教育段招生工作坚持义务教育免试、相对就近入学和“住、户一致”优先原则,新生按教育服务区就近免试入学。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段学校择校率按照上级要求,控制在5%以内。严肃招生工作纪律,高中段严格按照招生计划和招生办法进行招生和录取,各学校不得接受学籍不在本校的学生就读。
  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费政策,高中段学校取消“三限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民办中小学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收费。严禁公办中小学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落实收费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捐赠资金管理制度,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帮困助学】
  实施学生资助政策。完善教育助学体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和困难家庭学生做到“应助尽助”,保证无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面为10%,职业高中学生全部实施免学费政策,同时农口专业还免住宿费。继续实施经济欠发达乡镇义务段学生“两免一补”和低收入农民子女就读高中高校补助政策、高校“寒窗基金”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政策。
  提高爱心营养餐标准。继续实施义务段、中职学生“爱心营养餐”,年度“爱心营养餐”覆盖范围扩大到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补助标准从每学年350元/人提高到1500元/人。共有7125人享受营养餐人数,财政补贴共1068.75万元,其中义务段享受人数为6128人,四明山等四山区乡镇共8所小学、初中的3100名在校学生全部享受爱心营养餐。
  【校安工作】
  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全国第十七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口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配合活动。针对暑期案件的高发期,组织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防交通事故活动,组织学校对周边水域、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进行安全布网和排查,邀请校外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给师生授课,努力把暑期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状态。
  组织实地演练。以纪念“5·12”为突破口,5月11日在阳明街道长安小学组织防空消防演练示范,随即在全市学校开展防空防灾演练,共演练300余场次,师生防空防灾意识普遍得到增强。
  加强部门协作。为推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立市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共有12个部门,教育局局长任组长,专项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加强与市综治办、安监局、工商分局、食品药品监督局、交警大队和消防大队、卫生局等部门沟通与联系,建立工作互助、信息共享、困难共商的友好关系,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改进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工作薄弱环节为重点,提升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建设,推进矛盾化解,坚决打击危害师生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
  购置专用车辆。市政府高度重视学生接送车问题,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年度全面进行农村客运公交改造,把农村个体车辆改为集体公交,为保障学生上下学,投入1000余万元购买40辆学生专用公交车投入运营。
  加强食品安全。实行学校食堂食品定点采购与配送,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广大学生中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构建师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
  做好疾病防控。先后完成全市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完成学校的接种证查验工作和补种工作,完成初三学生的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工作。创省健康促进学校42所。做好学校卫生档案规范化工作,城区所有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全部完成建档。进一步做好学校传染病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开展学校饮用水、传染病防控监督检查,同时对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等基本卫生条件建设管理以及学校内影响学生健康的教室建筑、环境噪声、室内空气、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课桌椅等教学卫生环境进行监督检查及监测。
  【教育督导】
  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订《余姚市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实施办法》,召开样本学校校长动员会,组织样本学校上报监测年级学生、教师信息,组织开展监测工作人员培训。5月,16所小学的512名四年级学生和8所初中的512名八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科学的质量测试和问卷调查。
  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申报和第十批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幼儿园)申报。全年共有8所义务段学校和近30所幼儿园提出申报。通过第十批现代化达纲学校(幼儿园)的评定,全市义务段学校和幼儿园现代化达纲的比例将有较大程度地提高。
  【党风廉政】
  严格执行“四条禁令”。贯彻落实市纪委《关于深化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的通知》,在深化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局机关每个工作人员都签订《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履诺书》。
  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建设。年初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年度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工作任务,并与各中小学校长签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召开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从教)学习会,邀请省纪委法规室主任王诗贤作专题报告,深入分析剖析各类违纪违规案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陈汉春)
  科学技术
  【概况】
  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要求,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突出地方产业特点,发挥科技引领支撑,在强化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平台、优化科技发展环境等方面作积极努力和探索,取得明显成效。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列全省第八位,比上年前移31位,获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市和宁波市首次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列入首批“浙江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县、区)”。市科技局被评为2010~2012年度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为28.7%,增加9.5个百分点。科技经费投入26.45亿元,增长31.7%;R&D经费投入15.5亿元,增长32.8%。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全市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二,年度新增25家。新认定宁波市科技型企业30家,为扩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研发实力日益增强。企业申报项目质量不断提高,通过走访调研、公开信息、加强协调、培训辅导等途径,组织企业申报上级科技项目,年度列入宁波科技项目71项,其中工业项目57项;列入国家科技项目36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3项,国家支撑计划2项。共获上级经费支持5000余万元(不含配套经费):共有72家高企享受所得税减免7493万元;有130家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27838万元,享受税收减免6959万元。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不断增长,全年新增专利申请11000件,其中发明专利560件;专利授权10300件,其中发明专利225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首次均突破万件。新认定余姚级专利示范企业21家,宁波级5家,省级4家。为使企业进一步掌握知识产权知识,有效提高专利分析、运用与管理能力,7月份,举办知识产权管理培训会,邀请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专家授课,共有80余人参加培训。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扩面和提质,全年新认定余姚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9家,宁波级17家,省级5家,累计拥有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13家,其中省级22家,宁波市级72家(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二)。全市22%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
  【加快优质科技资源集聚】
  多渠道搭建产学研平台。通过专家入企、活动搭台、外出牵线等途径,促成全市7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01项,技术合同金额达9000余万元,比上年增加30.8%。通过组织企业小分队,开展“走出去”科技对接活动,组织新材料和光机电企业赴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组织LED企业赴中国计量学院考察;组织企业参加深圳高交会、东北亚·宁波周、上海·宁波周等活动。通过邀请高校院所专家到余姚,开展“请进来”的专项合作活动。如圆满完成’2012中国·余姚科技人才洽谈会科技成果洽谈工作,来自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24所高校院所的60余位专家携带近千项技术成果。报告会后,专家们与企业人员进行对接交流,共达成初步意向项目77个。5月份,组织50余家企业参加市“千人计划”联谊会专家企业技术对接活动,共收集合作意向19项。7月份,组织家用电器行业科技合作对接会,邀请浙大等6家高校院所的30余位专家教授,在材料改性、自动化改造、结构设计等方面达成26个合作意向。11月份,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专家举办模具新技术应用报告会,共有80余家企业参加。
  多模式建设创新平台。引进和建立多模式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帮助解决全市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创新意愿强但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难题。做好中国兵器北方材料院余姚研究所入驻科创中心的跟踪服务工作,占地2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于11月份落成并投入使用。引进中国计量学院余姚技术转移中心,牵线4家企业与该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同时,发挥已建平台的作用,加强监督,改善运行机制,更好地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如浙大技术转移中心,年度已牵线7家企业与浙大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技术合同金额达1418万元。
  多元化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结合的新机制,创新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投至科技创新。推动宁波东元创投与宏远碳素、大丰实业进行资本对接,双方正开展投资方案的洽谈;并与软银中国创投公司洽谈,到余姚设立创业投资机构。为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办、人民银行、宁波银监余姚办事处等单位联合举办科技金融合作推进会暨融资洽谈会,涉及18家企业融资额度11.28亿元,其中12家科技型企业与8家银行签署融资合作协议,协议资金达8.3亿元。同时,为鼓励和扶持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带技术、带专利、带项目、带团队等形式到余姚创业,实现技术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的意见》,制订《余姚市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资金、种子基金、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全市累计共有6家企业获640万元种子资金资助;有2家企业获780万元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有5家次企业获质押贷款1亿元,享受专利贷款贴息补助135.9万元:有7家科技型企业引入10家境内外创投公司的投资,取得良好效果。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科技兴农”战略,把工作重心从注重项目申报向加强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与项目申报并举转变,把资源从分散支持向集中支持、重点支持“两区”建设转变,取得初步成效。与涉农院校开展农业科技合作,5月份,组织’2012余姚市农业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活动,共收集农业科技成果120余项,技术难题和需求43个,邀请23位专家到余姚,共达成合作意向近40个。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全年列入上级农业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7项,预计争取各级财政经费近1000万元。同时,还引进千人计划杨博士的铁皮石斛组培苗生产项目,武汉植物园的“红阳、金魁”等猕猴桃新品种入户余姚。
  (市科技局)
  广播电视
  【概况】
  2012年,市广播电视台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广电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解放思想,转换机制,扎实提升宣传引导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产业规划实力,取得较好成绩。
  【新闻宣传】
  抓好重大主题。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重点打造“回味这十年”、“幸福这十年”和“我说这十年”三大栏目,全面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余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掀起“宣传十八大、学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的热潮。推进“做文明崇德余姚人”主题宣传活动,开辟“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文明崇德大家谈”、“我来找陋习”等栏目,挖掘“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典型,营造扬恶揭善、文明崇德的良好舆论氛围。在两台新闻节目中全年开设“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建设和谐幸福新余姚”栏目,围绕投资增长、实体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文化强势建设、环境整治和保障改善民生等六方面,加大报道力度,深入挖掘各类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企业聚焦实业、做强主业,将更多产业资本用于发展实体经济。
  关注社情民意。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报道为主的基础上,加大批评类和纠纷类报道的力度,在引导社会热点、增强媒体公信力上有新的起色。对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等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系列报道,为政府顺利推开便民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服务民生,加强舆论引导,《临床用血告急,急盼市民奉献爱心》、《余姚杨梅放心食用》、《后续报道:网民承认造假,余姚杨梅未曾使用膨大剂》等报道都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为缓解困难、澄清事实发挥媒体应有的作用。8月强台风“海葵”来袭时,滚动播出抗击“海葵”特别报道,推动防台工作的展开。从9月1日起,开通新浪官方微博“@余姚电视新闻”,便于广大网友提供新闻线索,成为新闻节目加强与网友互动的平台。
  凸显余姚特色。利用广播电视独特的媒体优势和资源优势,配合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活动,开展本土文化传播活动。做好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2012中国(余姚)电动工具配套会暨五金机床模具博览会、’2012中国·余姚人才科技洽谈会、’2012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2012中国裘皮服装节、第十四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小家电博览会等重要活动、重大展会的宣传报道,彰显新余姚魅力,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大提高余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搞好外宣创优。加强与中央、省、宁波市各广播电视媒体密切联系,保持外宣渠道畅通,做好向上级台送稿工作,最大限度地向外传输余姚优质信息。全年共有968条稿件在宁波台和省台播出,有10条稿件在中央台播出。在做好新闻外宣报道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创优工作。2011年度共有28件作品在宁波市政府奖评比中获奖,2件作品在浙江省政府奖评比中获奖。其中,内参《姚城真的需要这么多城市综合体吗?》获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二等奖、宁波市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广播短消息《当代“神农氏”,“朝圣”河姆渡》获宁波市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宁波市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艺术片《朱舜水》获省电视“牡丹奖”一等奖。
  【产业规模】
  推进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根据数字电视总体发展任务和要求,年度全市数字电视整转工作在上年完成15.6万户的基础上,各站及有关部(室)早准备早行动,及时分解落实任务,加快网络改造,有计划有步骤高质量地完成全年的整转任务。全市共完成整转用户25.5万户,整转率达92.5%。其中城区各小区的整转任务已基本完成,共整转有线电视用户7.36万余户,安装机顶盒12.8万余台,整转率达90%。全市各乡镇、街道已完成近整转18.3万户,安装机顶盒32.6万台,整转率达97%。
  完善硬件设施。为确保完成城区及城郊的网络改造,针对未改造的1万余户用户所处地理位置散、乱、偏,改造难度大的情况,落实改造施工队,经过努力,终于在11月底基本完成所有改造任务。对部分路段的线路改道工程进行联系、沟通和洽谈,完成余姚大道马渚段、中山北路、城东西路以北段、梁周线排污站东侧段等路段的线路改造,并较好地实施余姚大道朗霞段、谭家岭东路、浒溪线、余梁公路等道路因扩宽改造涉及线路迁改和管线入地的工程。加快乡镇广电站设备设施的改造升级,完善基层服务功能,投入专项资金,保障“村村通”、“村村响”等项工程建设优质通、长期通。
  加强协调服务。客户服务部、呼叫服务部、各乡镇(街道、直属)站三位一体,上下联动,注重做好宣传工作,上门发放宣传资料,设摊受理解释,取得用户理解,加强用户服务,延长设摊受理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受理用户有关银行代扣、资费政策、电视转换频道等多种咨询、故障报修、增值业务的受理及投诉,耐心、热心、细心地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全年总计派发工单83554张,共受理话务371480次,服务话务量比上年增加101%。根据系统所派工单的实际投诉情况,在详细了解用户姓名、报修地址、故障现象的基础上,尽心尽力做好维修工作,并做好对用户故障报修、机顶盒安装的电话回访工作。
  【管理工作】
  确保安全播出。。制订和完善《数字机房管理制度》、《数字机房交接班制度》、《机房安全制度》、《数字机房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机房播出综合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平台播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除每周二的维护例检外,经常组织机房工作人员反复操练安全播出预案,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源及设备线路,圆满完成春节、市“两会”、奥运会、“十八大”等大事期间的安全播出任务,实现0秒停播的目标。
  加强内部管理。以教育培训与行风建设为抓手,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抓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深化机制改革,实施指纹出勤考核,设立出勤考核奖,解决内部出工与出力的的问题。邀请市委纪委和市宣传部领导开展中层干部培训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激励广电从业人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恪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遵守宣传纪律。抓好民主评议机关工作,组织召开广播电视视听评议工作会议,扩大视听评议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展评议范围,创新改进评议方法,做好谈话类、直播类和广告类等节目的播前审批、播出调控和播后监管工作,确保导向正确。
  提高整体素质。加大与市内外院校的合作力度,抓好职工岗位培训、业务进修工作,提高广电职工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规范窗口服务人员的上岗语言、行为、着装,推行午休窗口值班,方便群众办事,同时坚持完善双休日窗口值班、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制度,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每月不定期对呼叫服务部典型的电话录音进行抽查,通过案例分析和点评,提高话务员的沟通和销售技巧。定期开展技能业务能手评比、服务明星评比、基层满意站(所)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广播电视工作的服务水平。
  (市广播电视台)
  余姚日报
  【概况】
  2012年,余姚日报社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和余姚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满意、市民喜爱、市场需要”的目标,确立“新闻立报、质量办报、发展强报”的办报理念,务实创新,开拓进取,报业呈现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报社(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800余万元、利润760万元,均比上年大幅增长。
  【新闻宣传】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开设“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建设和谐幸福新余姚”、“深化三思三创,奋力赶超跨越”、“进村入企办实事”等主题专栏,刊发一系列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专栏文章,并及时配发评论,形成宣传强势,为全市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从9月份始,先后推出“黄金十年”、“我这十年”栏目,从多个方面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形象。在10月份出刊以“十年成就”为主线的读者节《特刊》,图文并茂地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十八大召开期间,推出“聚焦十八大特别报道”专版。十八大召开后,及时推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和谐幸福新余姚”专栏,为全市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提供有力的宣传保障。
  提升媒体吸引力。加大典型报道力度,先后推出任祖伊、章卫桥、王佳、韩夏芬、王益楠等重大典型,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推动“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的开展。从7月27日到8月13日,推出下午版的《奥运特刊》,每期四开八版,将伦敦奥运每天的精彩赛事尽收囊中,每天免费提供给广大读者。是为《余姚日报》自复刊后首度尝试下午出报,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多媒互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3月8日,姚北大道突发交通事故,余姚日报社组织余姚新闻网的工作人员迅速赶往事故现场,将事故情况及救援情况及时发到网上和手机报上,让广大群众在第一时间内知晓事情真相。同时组织报纸的文字、摄影记者进行深度报道,3月9日便在《余姚日报》头版刊发《市领导赶赴现场,要求全力救治伤员的消息》,二版刊发《全力开展生死大营救》专题报道,3月10日和3月11日,又分别在报纸的头版刊发通讯《惊心救援10分钟》、《谢谢你,好心人!》,还配发《向平民英雄致敬》的言论,展示众多平民英雄不顾危险、奋勇救人的精神。“海葵”台风期间,组织《余姚日报》、余姚新闻网、余姚手机报三媒互动,刊发相关新闻报道300余篇,及时报道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击“海葵”的行动,详细介绍防台、抗台知识,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做大做强民生新闻。年度开始,周一至周五增加民生新闻版,由新成立的民生新闻部负责采编,开设“民声直通车”、“民生观察”、“阿民帮忙”、“街谈巷议”、“法律顾问在线”等多个长期栏目,为群众提供特色服务。同时策划、捕捉群众关注的热点,如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梅农杨梅销售、断头路、出租车运价调整等等,将民生新闻做大做强,让普通群众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被关注和关爱。开展社会活动,增强民生新闻的贴近性,在春节前夕开展“一份热早餐,温暖回家路”活动,安排工作人员和团市委组织的志愿者在余姚火车站把免费早餐分发给买票的外来务工人员。7月18日起,推出《800多个环卫工人1个爱心加水点,太少了》系列报道,号召社会各界加入到关心关爱环卫工人的行列中来,为环卫工人喝水、休息提供方便,经过报道,余姚的“爱心加水点”由1个增加到100余个。8月底,与市妇联发起“送一只书包、送一份希望”社会公益活动,共筹集到价值10余万元的“爱心书包”1700余个,16所民工子女学校、1所山区学校的家境困难学生受益。
  凸显新闻摄影特色。摄影美术部精心制作的品牌版面——视觉生活版,一月一期,每期策划挖掘一个极具时代生活气息的新闻主题,形成视觉亮点。重视新闻摄影通讯员队伍建设,组织成立市民摄影联盟,吸引100余名摄影爱好者的加入。开展“同一个镜头”新闻摄影品牌活动,组织众多摄影爱好者通过镜头从多个角度反映余姚各地的新风貌,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创建“中国县市图片网”,旨在为全国各县市报刊提供一个交流、交换、共享资源的专业图片平台。11月29日,中国县市传媒新闻摄影学会在余姚正式成立,“中国县市图片网”正式上线,《余姚日报》新闻摄影品牌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在上年开设“我在一线”栏目的基础上,又推出“我的朋友”这一栏目,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反映普通群众的生活变化和精神面貌。深化“四明大地行”大型采访活动,有节奏地推出和美家园行、美丽乡村行、幸福民生行、四明山乡行等主题系列报道,引导新闻采编人员以小切口、文配图的形式,精致而生动地反映余姚城乡新风貌。
  【报业经营】
  广告部门。一方面抓好广告服务,与新老客户加强联系和沟通,保证客户源;一方面加强专栏、专版策划,细分消费市场,争取部门支持,多方吸引广告客户。同时,策划开展大型活动,用活动带动广告,拓展广告业务。
  发行部门。充实发行队伍,完善考核制度,通过上门征订、电话征订、破月征订等方便读者的形式,确保发行工作顺利进行。在做好原有订户群的巩固工作同时,开展报纸进市场、进小区、进店铺等活动,拓展报纸的订户量。
  印务中心。加强对员工的印刷技术培训,抓好印务营销管理工作,使得报社的印刷业务得到有效拓展。除完成《余姚日报》的印刷任务外,还承担《都市快报》及书籍杂志的印刷业务,确保业务量稳中有升。
  网络新闻部。通过向广告客户展现余姚新闻网宣传面广、传播信息快捷、发布消息权威等优势,做强各类服务资讯频道。同时,通过举办“格莱美”杯歌唱大赛、市舞蹈精英大赛、2013年年画宝宝评选等活动,提升余姚新闻网的影响力。
  图书音像编辑中心。开拓图书出版市场,出版《问道名师》、《天下姚商》、《恣意》、《舜的传说》、《全能大儒王阳明》等图书2.8万册。同时进军音像制品市场,制作“做文明崇德余姚人”亲情公益微电影光牒12.8万盘。
  【内部管理】
  提升政治素质。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提振拉高标杆、创先争优的激情,凝聚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合力,推动报业健康发展。
  加强业务培训。定期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新闻点评大会和中层干部谈版会,有重点地研讨新闻课题,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定期邀请市有关部门的专家领导到报社开展“市情教育”,拓展全体人员的视野;选派青年记者到浙江日报社、宁波晚报社、东南商报社进行跟班学习,开拓视野,提高业务水平。
  完善管理制度。出台有关新闻差错扣罚、新闻网新闻传播、手机报新闻刊发等若干规定,信息、内参考核及食堂管理、车辆管理、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制度,使报社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据可依。出台广告、印务中心、网络新闻部、图书音像编辑中心考核办法,加大奖励和惩罚力度,以进一步激发经营人员的工作活力。对非在编人员的薪酬制度进行完善,缩小在编与非在编人员的收入差距。
  强化人员管理。开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工作人员双向选择活动,18名业务骨干被聘为中层干部,15人实行轮岗。同时根据报社发展需要,招考、录用11名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人员,使报社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队伍实力得到提升。畅通领导班子与员工之间沟通交流渠道,关心员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工会活动,营造团结和谐的环境,让大家共同享受报业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余姚日报社)
  医疗卫生
  【概况】
  2012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1家,开放床位2568张,有卫生技术人员5275人,其中医生1927人,注册护士1941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08张,卫技人员5.92人,医生2.3人,护士2.33人。全年门急诊总量为794.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8.8%;总住院床日为72.8万床日,增加10.48%,出院总人数7.9万人次,增加12.1%。年度全市平均期望寿命79.76岁,婴儿死亡率3.55‰,孕产妇死亡率0/10万,住院分娩率100%。
  【公立医院改革】
  作为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经考察、调研、测算等准备,出台《关于余姚市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及《余姚市市级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余姚市市级公立医院改革政府投入政策实施意见》、《余姚市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药价格调整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重点抓好政策宣传与群众沟通工作。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和梨洲医院等6家公立医院于6月28日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同时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抓紧实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和城乡医疗联动等各项改革工作。实施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后,群众药品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医院收入结构得到较大优化,初步显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公共卫生】
  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8项,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提高到50元,考核合格率达94.9%。加大重大疾病防控力度,全年共报告各类传染病20种6346例,无重大疫情发生。计划免疫工作规范有序,本地儿童、流动儿童五苗覆盖率分别达99.5%和97.3%。慢性病社区防治工作扎实开展,泗门镇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健康教育示范基地。优生促进工程成效显著,免费婚检率达97.2%,无孕产妇死亡病例发生,婴儿死亡率为3.55‰。开展妇女健康提升工程和“两癌”筛查工程,有8.9万名妇女参加体检。餐饮食品卫生监管职能妥善移交,医疗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开展卫生监督执法10192次,取缔非法行医45户次。无偿献血工作得到巩固,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共有2个街道创建成为宁波市卫生街道。
  【基层卫生】
  新建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3家,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家。完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8家。创建省级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宁波级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全市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成为省级规范化中心,其中有2家成为省级示范化中心;全市264个行政村共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37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中基本型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50%,有3家成为宁波市城乡四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成为宁波市城乡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围绕按需服务与双向转诊工作,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共有228户居民签约享受家庭医生制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已覆盖7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37家村卫生室,基层“一般诊疗费”制度改革在宁波大市内率先实施,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继续增强,业务量有较快增长,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门急诊人次为380.64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0.03%,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48.71%;住院床日为61994床日,增长17.4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人均筹资标准为500元,达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1%,其中财政补助350元,新增散居孤儿为财政全额资助对象。参合面扩大,全市应参合农民41.17万人,实际参加40.25万人,参合率达97.76%;实施新生儿中途参合制度,有464名新生儿中途参合。加强保障力度,小病受惠补偿比例由35%提高到40%,其中中药饮片、传统中医诊疗项目由42%提高到45%;特殊病门诊扩大病种范畴,增加血友病为新农合特殊病种,补偿比例由40%提高到60%,起付线由500元降至300元;统筹区住院补偿水平达72.52%,市内住院按医院等级提高补偿比例11~15%,市外住院补偿起付线降至900元,定点医院补偿比例由30%提高到40%;将终末期肾病和重性精神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定点医院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80%。深化小病受惠机制,新开通3家小病受惠实时结报定点单位,累计达251家,并把小病受惠机制逐步延伸至实施基药的村卫生室。探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草拟《余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方案(草案)》,待市政府审核出台文件,小病受惠资金定额管理和住院次均费用限额管理完善实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也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全年基金运行平衡,略有结余。第四轮(2012~2013年)参合农民健康体检有序开展,不同人群的体检标准均有提高,体检率达40.82%,其中60岁以上老人体检率达82.55%。
  【医政管理】
  医疗质量与安全常抓不懈。完善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管理,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医疗纠纷明显减少。
  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市级医院强化特色优势,薄弱学科同时跟进,并以“整体医疗”为导向,探索多学科协同发展新路径,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如市人民医院加快泌尿肾病中心、肿瘤综合治疗中心、脑科中心、消化疾病诊疗中心等一批学科组群的建设;市二院在保持眼科、口腔科、妇产科、儿科等优势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急诊科、内科、外科等薄弱基础学科的能力提升。全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立足专科特色,均与各家市级医院建立城乡对口支援合作关系,通过城乡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科学就诊模式的形成,切实提高乡镇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基层服务能力。
  名医名院建设工程创新实施。出台《关于开展医学人才柔性引进、加快推进“名医名院”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每年投入150万元的财政专项经费和1∶1以上比例的跟进配套资金,在5家市级医院中选出本地病源较多、市外转诊率较高并且专业人员队伍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市级重点扶植学科及以上的15个学科,与上海、杭州等地三甲医院顶尖学科之间开展“医疗联诊、科室联建、人才联育、技术联推、科研联攻”,争取以三年努力打造“名院、名科、名医”,使整体医疗水平有较大提高,部分学科成为省市级重点学科或县级龙头学科,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市域范围解决,重大疑难疾病得到基本诊治,90%以上病人就医不出市。已有11个医学学科(专业)与沪、杭、甬等地名院等开展合作,54名医学名家组团到余姚开展工作,合作的数量和水平达到历史新高,整体专科分布趋向合理,院科特色更加明显,在提高全市整体医疗水平的同时,缓解群众“看名医难”的问题。
  中心化运作模式与信息化建设协同推进。“五大中心”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加强物资、人员、技术的一体化管理,运作效率继续提高,资源集约效益进一步显现。临床检验中心拓展业务范围,检测项目达575项,服务范围向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全年会诊疑难影像片34215张,有效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卫生物资集中采购中心强化管理,全年减少物资采购支出1261万元,节约率达11%;依托市人民医院技术力量的病理诊断中心正在筹建。以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一卡通”为纽带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完成完成一期工程,全市各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已建立公共卫生专网网点,卫生信息孤岛问题逐步解决。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各市级医院积极建立医院综合信息平台,有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创建为“宁波级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护理水平持续提高。探索建立护理垂直管理制度,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内涵。便民利民举措有效落实,推进预约诊疗平台建设,成立病人服务中心,深化门诊“一站式”服务,开展“先诊疗、后结算”的门诊就医模式。开展院内外志愿者服务活动,顺畅就医流程,简化就医环节,提高群众满意度。
  【中医中药】
  市中医医院以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和临床应用为抓手,加快名老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创新,培养中医骨干,有3名医师成为宁波市名中医继承人,年度以高分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率达80%以上,门诊中医处方数占处方总数比例达30%以上,有6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开展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卫生人才与科研】
  充实卫生队伍,全年招聘卫生专业人才302人,其中引进硕士研究生和副高专业技术人才12人。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有3人被确定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员,有3人分别被评为余姚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余姚市优秀专业人才和余姚市第二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基层力量加快提升,健全教学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培训体系,重视宁波大学三年制委培生教学任务和硕士研究生带教工作;依托市卫生进修学校教学力量,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护士60人和50人;选送70名医务人员进修深造,中高级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率分别达95%以上,组织498名低年资医务人员参加“三基”考试,组织372名乡村医生参加培训考核;开展各类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有43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社区培训。科教兴医战略加快实施,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通过全省县级龙头学科核查,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学被列入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项目;基层医务人员积极开展临床适宜的新技术、新项目,有4个课题被立为省级科研项目,22个课题立为市级项目;有2篇论文被SCI收录,有30篇论文在国家一级期刊上发表。
  (市卫生局)
  体育事业
  【概况】
  2012年,市体育局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做好体育设施建设、健身活动开展和竞技体育提升,推动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全民健身计划】
  以省体育强市复查为契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市体育局被推荐申报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梁弄镇等15家单位获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称号,市职成教中心学校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牟山镇创建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人民医院职工体育俱乐部被评为省五星级职工体育俱乐部,兰江中学被评为省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所),市青少年实践基地被评为省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河姆渡镇翁方村创建省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新城市社区等14个社区创建省体育先进社区,兰墅桥村等10个村创建省村级体育俱乐部,北郊村等5个村创建省小康体育村。同时,建立健全《余姚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全年新安装健身路径120条,新建改建各类球场30片。投资100万元建立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并为1400人进行国民体质监测。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新增5所学校向社会开放,使全市开放学校达67所。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全年组织承办体彩杯全国男篮职业俱乐部U16比赛、中美篮球对抗赛、五国拳王搏击争霸赛等一批影响大、档次高的国家级赛事;举办省体育舞蹈锦标赛、甬三角第六届传统武术大赛、全民健身广场大联动、篮球精英赛等各级活动和赛事。指导梨洲街道、凤山街道等10个乡镇(街道)举办有届次的综合性运动会。同时,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向基层农村延伸,指导金冠村、翁方村等行政村举办有届次的村运会。据统计,全年举办国家级赛事5次,省级赛事6次,宁波级赛事4次,举办市级中、小型体育活动300余次,以赛事促进群众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壮大竞技体育实力】
  组队参加全国拔河锦标赛、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省首届女子体育节、宁波市第八届农民运动会等上级赛事,取得较好成绩。其中,小曹娥农民拔河队在全国拔河锦标赛中获1个第三名、2个第四名、5个第五名;陆埠干溪村门球队获首届全国农村门球大联动总决赛冠军。在伦敦残奥会上,黄家埠选手王益楠获3金1银1铜,成为宁波市首位获残奥会金牌的运动员。同时,教体结合,做好青少年训竞工作,新增训练传校4所,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体育优秀苗子23人。
  (方其军)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3

《余姚年鉴201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