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978
颗粒名称: 发展与改革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3
页码: 198-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2012年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重大决策推进有力和城乡区域加速融合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经济发展 改革

内容

发展与改革
  【概况】
  201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总基调,统筹兼顾,负重奋进,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重投入、兴实体、优环境、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积极化解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较好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9.07亿元,增长8.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85亿元,增长12.0%。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需求拉动总体有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54亿元,增长39.4%;特别是工业投资实现高位增长,完成投资128.42亿元,增长26.7%;116项2000万元及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81.4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4.1%;121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66.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16亿元,增长17.5%;市场成交基本良好,实现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77.74亿元,增长7.0%。自营出口逆势增长,完成自营出口59.39亿美元,增长5.7%。
  产业发展平稳较快。完成农业总产值67.19亿元,增长2.1%,粮食产量20.9万吨。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企业效益增幅有所放缓,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2.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49.88亿元,分别增长5.7%和0.2%;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77.88亿美元,增长2.7%;出台《余姚市百强企业培育发展实施计划(2012~2015)》,15家企业入选宁波市“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服务业平缓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96.34亿元,贷款余额1062.08亿元,分别增长11.6%和10.8%;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95万人次,旅游收入61.6亿元,分别增长15.8%和22.5%。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技改投入持续增加,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工业技改项目达445项,完成财务投入104亿元,增长34.9%。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5亿元,增长15%,新产品产值率达31.2%,新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0亿元,增长16.7%。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施宁波级及以上科技项目107项,新增宁波级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2家;新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宁波市“3315计划”人选各1人、4人和4人。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专利授权10300件,其中发明专利225件,新列入宁波级及以上专利示范企业9家;新增浙江名牌产品6个,推荐宁波名牌产品16个;2个省级、3个宁波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新增注册商标1620件,新增宁波市知名商标13件、省著名商标8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
  【重大决策推进有力】
  “六大百亿”工程落实新措施。年度组织开展“六大百亿工程攻坚突破年”活动,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开展“深化五联五促、服务转型发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健全并实施“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机制。143个“六大百亿工程”重大项目总投资达9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5亿元,到年底完成投资265.4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8.2%。
  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市新注册外商投资项目67个,合同外资8.9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7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211个,实到内资40.18亿元;引进浙商姚商创业创新项目52个,实到资金24亿元;“以企引企”签署协议项目584个,注册项目289个。
  重大平台建设形成新格局。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扎实推进,启动涉塑产业园、汽配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规划建设,“千人计划”产业园签约意向项目35个,裘皮产业园拟入驻企业突破150家;万达广场、保利文化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顺利推进。
  重大产业项目实现新突破。共谋划生成重大产业项目4项,总投资105亿元,其中,总投资20亿元的中宇锂电池项目和总投资25亿元的华鑫差别化纤项目实现新开工。谋划生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3项,总投资92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8个。实施3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8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0个,新兴产业项目91个。
  【城乡区域加速融合】
  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泗门卫星城、姚北新城等城市规划研究不断深化,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滨海新城、环牟山湖等重大区块规划以及中心村、“美丽乡村”等村级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水利建设等29个“十二五”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十二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中心城区建设提速。开发建设不断加快,杭甬铁路客运专线余姚北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基本建成,四明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开工,南雷路两侧等商务楼宇建设加快,白山头安置地块、模具城三期等14个地块拆迁征收工作完成“清零”。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山南路(四明东路至谭家岭路)、四明东路(中山路至城东路)等5条断头路相继打通,老住宅小区整治改造面积4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位300个,新铺设天然气主干管网10千米。
  特色城镇培育力度加大。泗门卫星城和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对姚西北片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姚北新城核心区块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大,陆埠镇被列入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梁弄、马渚等中心镇加快发展,特色乡镇建设积极推进。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全面展开。“三村一线”培育建设扎实推进,宁波市级2个幸福美丽新家园先进乡镇、4个中心村、8个全面小康创建村通过验收,3个特色村、1条精品线建设进展顺利。农房“两改”工作稳步实施,完成农房集中改建61.95万平方米,5个山区自然村实施整体拆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或改造农村联网公路87.24千米,完成农村低压线路改造1196千米、山塘水库除险加固29座、村级水环境整治工程8个。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完成年初确定的26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目标。按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实施意见,第一轮试点全面结束,七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统筹城乡进入整体协调阶段。完成宁波下达的13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任务。
  重点领域改革进展良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宁波大市率先实施“一般诊疗费”制度改革,6家公立医院启动综合改革,群众医药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改革纵深推进,“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试点成效明显,非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完成颁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模拟审批、联合竣工验收等举措受到社会好评。
  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市民中心、市“双联中心”相继成立,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大调解”、城市综合执法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生态建设切实加强】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关停不锈钢熔炼企业13家、废塑料加工企业(点)662家(个),更新或报停S7系列变压器1196台,城区“禁燃区”一期范围内47家单位的70台燃煤设备全部淘汰,众茂热电炉外脱硫等减排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实施各类节能项目114个,实施排污权有偿交易企业3家,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1%,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4.6%,二氧化硫排放下降3.2%,氨氮排放下降1.5%,氮氧化物排放下降2%,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的任务。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四明湖等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划生态公益林1140公顷,环四明湖污水收集系统口污水收集量提高到2200吨以上。新铺设城乡污水收集管网149千米,新增纳管企事业单位678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均污水处理量提高到9.37万吨。完成生态河道建设23.3千米,绿化造林630.2公顷。新创建省级森林村庄4个、宁波市级森林村庄30个,省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验收。
  生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审核通过清洁生产企业35家,新增省级绿色企业4家,电镀行业、印染行业中水回用率分别达50%、35%。新建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9个,发展四明山区域“415”工程花木产业替代项目78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2个宁波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推进顺利,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率达86.9%。
  【民生保障持续推进】
  实事工程惠民成效明显。抓好“五难二多”问题破解工作,年初确定的十方面民生实事工程全面完成。特别是专门投入2.5亿元,完成对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的改造,开通城乡公交线路72条,投放公交车320辆;保障房建设等各项民生干作得到有力推进。连续四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获“中国幸福城市最高荣誉大奖”,并被授予“中国城市民生成就大奖”。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就业更为充分,乐业增收计划全面实施,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1013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6%。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职T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净增4.7万人、1.75万人、1.26万人、1.26万人和1.3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农合参合率达97.8%。社会救助服务进一步优化,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市镇(乡)村三级救助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08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922元,增长11.5%。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迁建中小学6所,建成或开建公立幼儿园4所;推进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城市社区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均达到100%;中小学“阳光招生”、“阳光食堂”等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和高考等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市全民健身中心获国家级称号,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和马渚镇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在中央级权威媒体进行报道,姚剧《五月杨梅红》获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公共卫生服务日趋均等化,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中医医院新院区建设工程开工建设,8个基层医疗卫生在建项目进展顺利,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工作扎实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加强,低生育水平和优生优育水平进一步巩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1‰。
  社会和谐进一步促进。物价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3.3%。外来务工人员互融共建工作得到深化,信访、安全生产和治安工作切实加强,市级信访量、安全事故发生量、刑事案件分别下降7%、2.2%和4%,社会和谐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3

《余姚年鉴201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史吉力
责任者
黄学先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