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937
颗粒名称: 农业·农村
分类号: F302.1
页数: 13
页码: 139-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2年余姚市农林牧渔持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管理和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农业 农村

内容

农业
  【概况】
  2012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380.24亿元,比上年增长6.0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80.55亿元,增长7.66%;第二产业收入2125.27亿元,增长4.79%;第三产业收入174.42亿元,增长23.37%。全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74亿元,村级集体总资产达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77元,增长11.8%。
  【农林牧渔持续发展】
  种植业。全市种植业收入42.71亿元,增长9.13%。粮食播种面积32820公顷,总产量20.9万吨,棉花总产量0.18万吨,油菜总产量0.66万吨。蔬菜收入16.32亿元,其中榨菜收入1.88亿元。茶叶总产量4827吨,收入2.06亿元。有一定规模的名优茶生产企业49家,初制茶厂近150家,精制茶厂超80家,出口茶精制拼配企业4家,蒸青茶厂2家,茶多酚生产企业1家。“余姚瀑布仙茗”获2012年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水果总产量16.98万吨,收入10.65亿元,其中杨梅产量3.99万吨,收入5.21亿元,葡萄总产量3.47万吨,收入2.17亿元。花木出售面积3929公顷,收入4.38亿元。
  林业。全市林业收入6.10亿元,增长7.18%。绿化造林630.2公顷,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5千米,营造沿海基干林带28.13公顷。完成森林抚育1606.4公顷,新增划生态公益林1140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已达32133.33公顷。新创建省级森林村庄4个。
  渔业。全年渔业收入11.51亿元,增长12.67%。水产品总产量31541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753吨,海水养殖产量196吨,淡水捕捞产量2364吨,淡水养殖产量27366吨。水产养殖面积5537公顷,其中淡水养殖5507公顷。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渔业安全生产“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全年投放淡水鱼苗2000万尾。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甲鱼之乡”。
  畜牧业。全年畜牧业收入19.53亿元,增长3.16%。全年出售及自宰肉猪43.49万头,收入8.92亿元,出售及自宰仔猪11.08万头,收入0.6亿元,出售及自宰家禽收入5.2亿元。完成上年立项的5个现代畜牧业建设项目,9个宁波级标准化创建项目,使全市生猪规模化程度首次突破96%。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
  森林资源保护。在四明山区域设立“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产业提升区”。开展各类森林消防培训和演习11次,调处各类森林案件37起。组织实施松材线虫病等森林病虫防治综合治理工程,实现植物产地检疫6600公顷以上。
  【农业综合开发】
  完成粮食功能区标准化建设1600公顷。建成农业示范区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个。滨海现代农业园区中低产田改造一期项目顺利竣工。
  全面开展生态高效农业“315”、“415”工程。举办农博会、甲鱼节、葡萄节、红枫樱花节等农事节庆和推介活动。加快“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进程,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3个。
  引进外资10万美元,内资实到1.2亿元,成功举办’2012余姚现代农业招商暨项目签约仪式,协议总投资额26.49亿元。
  全市土地流转面积新增720公顷,经流转后形成的规模经营面积新增706公顷。
  全年投入龙头企业技改资金2.5亿元,已有农业龙头企业11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年销售总额120亿元。新建宁波市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新认定规范化合作社6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2家。
  全市共完成规模化畜牧场污染治理21家,三沼治理提升6家。建成沼气厌氧池发酵池2320立方米,沉淀池、氧化塘等5243立方米。
  【农村管理】
  组织开展各项技术培训班、现场会208次,发布农业主推品种70余个、主推技术40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科技示范基地5个。
  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检查,共发现涉农负担案件29件,涉案金额54.1万元。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农产品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整治行动,全年检查农资店239家,检测样品650份。
  全市82个重点村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点,共实施保险品种20个,保额3.37亿,参保农户28694户。
  (周乃君)
  农村工作
  【概况】
  2012年,全市农村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宁波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转型发展促增收、科技强农保供给、强村富民美乡村、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体思路,推进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民生保障、体制机制和社会管理“六大融合”,“三农”工作进展顺利,圆满完成年初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18亿元(可比价)1比上年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17977元,增长11.8%。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十大(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第八位。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个,完成粮食功能区标准化建设1600公顷,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8万公顷、总产量20.92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18.9%。
  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公顷,其中低压管道改造433.33公顷,新建喷滴灌工程566.67公顷,改造灌溉机埠26座,排涝站改造3座,新建与改造沟渠30548米,排灌河道整治4620米,低压灌溉砼管道改造2047米,低压灌溉PE管5371米,塘坝加固1座,完成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新增畜禽养殖场及育秧大棚微喷灌7.96万平方米;6个上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部通过宁波验收,14个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入工程扫尾阶段。
  高效生态示范农业进展顺利。全面开展生态高效农业“315”、“415”工程,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2个宁波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率达86.9%。
  菜篮子供应保持稳定。全年蔬菜总产值14.52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减少0.53%;畜牧业总产值14.11亿,增长2.37%;渔业产值5.39亿元,增长1.49%。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加快推进,申报宁波市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3个,农产品抽查检验合格率达98.5%,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
  品牌农业势头强劲。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新核准农副产品商标138件(累计1522件),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农副产品商标113件;推荐申报宁波市知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各14件,新增省知名商号3家;新签约重大农业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26.49亿元;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
  加快培育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投入技改资金2.5亿元,已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家,年销售总额120亿元,增长20%;新创建宁波市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新认定规范化合作社6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发展到151家,联系带动农户6.37万户,经营和联结基地面积2.37万公顷。
  加强社会化服务。新流转土地面积526.33公顷,新增规模经营面积477公顷;培养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4家,全市水稻机插水平达73%,烘干水平达52%;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认定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4个;“新网工程”深入推进,新(参)建专业合作社5家(累计23家),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6家(累计62家)。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农业科技对接进一步深入。与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意向40项,列入上级农业科技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7项),争取各级财政经费近1000万元;推荐宁波市创新团队1个。
  推广力度不断加强。发布农业主推品种70余个、主推技术40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科技示范基地5个,实施主体培训7400人次,大型农业科技下乡活动7次,落实科技特派员20名。
  “金桥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1个省级、2个宁波级和4个市级“金桥工程”项目分别通过验收;创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1个,省级科普示范街道和村各1个,宁波级科普示范乡镇2个、村(社区)11个、科普(科技)示范户6户;创建市级科普示范村(社区)29家、科普示范基地14家、科普(科技)示范户32户。
  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推广应用新式农机3716台套,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
  启动新型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育计划。人才特区建设、创业扶持资金、优质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措施出台,农村实用人才及各类“乡土专家”加快培育,农村劳动力通过技能鉴定8212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303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1200名,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91.9%、109%。
  【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
  推进“三村一线”培育建设。市域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规划基本定稿,首批启动的16个中心村和15个山区村庄整治提升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宁波市级4个中心村、8个全面小康创建村、2个幸福美丽新家园先进乡镇、11个余姚市级小康新农村通过验收,3个特色村、1条精品线进展顺利。
  实施农房“两改”工作。下山移民“阳光公寓”二期、兰墅公寓三期、三凤桥安置房等一批大型农房“两改”项目先后破土动工建设,全年共安置农户4998户,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128.2%。其中,多层公寓方式安置3655户,总建筑面积60.7万平方米,完成“民生实事”工程农房集中改建30万平方米任务的202.3%。在建项目共19个,总建筑面积90.2万平方米、6161套。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山塘水库除险加固32座、山塘报废31座、小流域治理4条、水闸维修改造7座,完成农村低压台区改造831个、低压线路改造1196千米;完成农村联网公路改建项目61个、共87.24千米,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项目7个、共19.26千米,建设农村客运停靠站50个、城乡客运道路候车棚(亭)50只;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改造顺利完成,开通城乡公交线路72条,投放运营公交320辆;四明山片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顺利完工,总投资3874万元,受益人口3.46万人。6个镇级商贸中心和24个村级商业中心加快建设,全年整转农村数字电视用户近20万户,村级邮政服务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完成规模化畜牧场污染治理21家、“三沼”治理提升6家,实施节能减排项目2个,沼渣、沼液综合利用项目6个;完成珍贵树种造林201.2公顷,营造沿海基干林带28.13公顷,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5千米,全年绿化造林达630.2公顷,完成森林抚育1606.4公顷,新增划生态公益林1140公顷,总面积达3.21万公顷,申报省级森林村庄4个、宁波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30个。3个宁波“百千”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和5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分别通过上级验收;完成村级水环境整治工程8个、整治河道14.5千米,清水河道建设12条、总长23.3千米,治理小流域4条、总长6千米。
  【四明山区域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1.4万余公顷,组建茶叶、竹笋、花卉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9家,春茶总产值8095.6万元,比上年增长9.4%,春笋产值4724万元;老区土鸡、番鸭等特色家禽年出栏量53余万羽,产值2600余万元;累计种植花卉3200余公顷,产值2.47亿元,增长38.8%。共接待农家乐游客125.1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2932万元,增长180.5%。
  推进村庄整治提升工程。列入宁波村庄整治提升工程的15个老区山村投入资金5403万元,推进危旧房拆除、房屋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等建设项目,预期可全部通过上级验收。全年完成下山移民253户756人,实施整拆自然村5个;修建资源型机耕路21条。
  加强老区群众增收能力。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35期、培训人员1700余人;实施低收入农户生产扶持90户,落实项目4个、补助资金248万元,全面完成全省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推进农民转型培训工作。全市各类培训基地累计办班268期(参训人员12739名,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005人、转移就业培训1922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8209人、预备劳动力培训357人,培训后的转移就业率达78%以上),完成“绿证”培训近1400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1000人、“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1189人。组织167名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赴台湾参观考察。
  推动城乡居民就业。实施“乐业增收”计划,发布用工岗位信息22.1万条,提供各类用工岗位12.6万个;新增高校毕业生实践(见习)基地12家,接收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1263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71.4%和126.3%;全年接收毕业生4415名,就业率90%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涉农类专业高校毕业生110名,促进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70名,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1534名;全年城镇就业率和农村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6%和92%以上。
  优化城乡劳动者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帮扶6067人次,举办创业培训班5期,完成创业培训220人;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67笔,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0万元。全年新增创业实体10811家(户),雇员人数60775人,创业带动就业指数为1∶5.2,创业活动指数达25.5%,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30%以上。
  发展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新增省级农家乐特色点1个、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1个、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3个;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241.8万人,经济收入26624万元,分别增长14.1%和17.3%。
  【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校安工程”顺利收官,9个新建迁建工程按期竣工;“爱心营养餐”覆盖范围扩大到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补助标准从每学年350元/人提高到1500元/人。落实经济欠发达乡镇义务段学生“两免一补”和低收入农民子女就读高中高校补助政策、高校“寒窗基金”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立学校比例达86.0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中心2个、村落文化宫10个,乡镇(街道)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实现全覆盖,村落文化宫和文艺团队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年完成送讲座展览下乡80场次、送电影下乡3396场次、送文艺演出670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800%、100%、239%;创建省文化强镇1个、宁波市级文化示范镇3个、示范村(社区)15个;新安装健身路径120条、各类球场30个,创建小康体育村5个。新增宁波市级文明村12个,累计达10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7.7%,超出目标任务一倍多;“春泥计划”实施村共16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1.5%,超出目标任务24.5个百分点。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宁波大市率先实施基层“一般诊疗费”制度改革,并把一般诊疗费纳入医保甲类报销项目;新农合人均筹资500元,农民参合率达97.7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8项,综合达标率达90%以上,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提高到50元;小病受惠实时结报定点单位251家,小病受惠补偿比例达40%,特殊病种门诊补偿比例达60%;统筹区住院补偿比例达72.52%,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为12万;第四轮(2012~2013年)参合农民健康体检有序开展,体检率达40.82%,其中60岁以上老人体检率达82.55%。截止年末,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43%。
  社会保障有新提升。全年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净增4.7万人、1.75万人、1.26万人、1.26万人和1.3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7.7%、103.2%、115%、100%和130%;新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1.1万人,累计达28.9万人,参保率达94%;累计发放社保医保“一卡通”21.5万张,完成宁波下达任务;本市户籍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城乡居民达13.5万名,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享受标准为600、540、490元/月(含基础养老金110元/月),全市发放春节慰问金6735.5万元。
  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成立,11个有救助职能的部门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救助效益得到新提高,城乡低保实行同一标准,农村低保的年标准由原来的人均2880元提高到5580元。
  【农村配套改革扎实推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制订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各类交易规则8项,交易网络平台及网上交易系统完成设计,累计完成土地流转526.27公顷,交易金额1900万元,涉及农户2967户。、
  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共上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9个,涉及19个乡镇、70余个村庄,可新增耕地136.53公顷,其中经省立项批复18个,面积为4.53公顷;3个围涂造地项目经过验收,新增耕地354.53公顷;实施剥离项目22个,面积54.91公顷,剥离优质表土16.4万立方米,造田造地22.03公顷。
  加强农村金融和信用服务建设。新增本级农村金融信用村59个,累计78个;确定农村金融指导员92名,累计发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15.3亿元、发放农户贷款41.9亿元,破解融资难题905个,新增融资13.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涉农贷款1062.08亿元,比年初增加10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79.22亿元,比年初增加19.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2%。
  推进“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工作。市农村合作银行累计为35户农户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38.5万元,其中有贷款余额的共12户、贷款94万元。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设立村级“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点”82个,实施保险品种20个,保额3.37亿,参保农户达28694户。
  【“三农”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
  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深化“一区双进”工作制度,新增市级党代表工作室30个、基层党代表工作室400个,党代表工作室村镇领域和活动开展基本实现“两个全覆盖”。第二批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进取型村党组织书记和十佳村书记(主任)搭档评选活动顺利结束。后进村“百日集中整转”活动成效明显,后进村转化率达100%。深化“星级考评、动态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普遍实现晋位升级,被省委组织部在全省推广。2012年到2014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专项保障村(社区)组织阵地规范化建设。
  加大农业农村投入。“三农”财政支出3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农林水事务一般预算支出7.8亿元,增长12.5%。
  启动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共立项年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4个,涉及29个经济薄弱村、14个非经济薄弱村,收益率8%左右,完成验收项目6个;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减负工作扎实推进,列入乡镇、街道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等重要内容。
  深化“6+1”合力共建机制。农村工作指导员共落实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33个,争取落实扶持资金1873.15万元、捐赠物资价值149.31万元;第十一次“光彩爱心月”活动成效明显,375家非公企业出资或实物捐赠等共计1605.6万元。
  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新建省级民主法制村2个、余姚级5个;农村法律顾问共修订涉法文书近200件、配合处理群体性纠纷70余件,配合调解纠纷270次,提供法律咨询1300余人次,代理诉讼85件,协助处理其他涉法事务190件。
  (市农办)
  扶贫开发
  【概况】
  2012年,市老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老区全面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生态立区、产业优化、下山移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以增强老区自我发展建设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实施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移民下山和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7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工业59.2亿元,农业7.07亿元,第三产业13.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16元,增加17.18%。
  【扶贫资金项目管理】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实施重点村扶持发展工程,通过鼓励山区村集体参与小水电股份及开发、特色农业基地和休闲旅游项目等多种渠道,开辟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全年补助资金520万元,实施宁波重点扶持村发展项目8个。同时,为保证村级功能正常运行,加大对村级运行经费倾斜补助力度,共落实补助资金100万元对16个经济薄弱村的运行经费进行补差,以确保每村运行经费达到10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继续实施资源型机耕路建设,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共落实修建资源型机耕路21条,补助资金283万元,使1400公顷竹山、花木、茶园等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降低老区群众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2012年是实施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的第一年,全市共有15个村列入首批实施村,共到位财政扶持资金4500万元。
  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工程。全年共下达补助资金518.2万元,实现转移山区群众253户756人。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施相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扶持项目,全年共落实低收入农户增收扶持项目4个,落实补助资金248万元。同时,对符合扶持条件农户通过生产扶持、资金支持帮助发展经济,补助生产扶持资金3.25万元。上一轮全省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结束。
  对口扶贫协作。共落实对口帮扶资金355万元,其中贵州省望谟县305万元,省内松阳县50万元。
  【村庄整治建设提升】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由四明山区域统筹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设立四明山区域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协调指导小组,以市府办、市老区办、市财政局、市农办、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招投标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有关乡镇、街道和村也成立村庄整治建设提升领导小组和实干班子,从而使山区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工程有组织协调、管理实施的主体。
  落实资金保障政策。在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十二五”期间加快四明山区域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以市委名义发文。文件规定市财政每年将安排新增资金3000万元,用于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同时,做好有关职能部门的衔接和协调,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完善落实倾斜政策,优先将资金投入到村庄整治村,协同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提升工作,年度共整合资金4000余万元。
  建立完善各项制度。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余姚市村庄整治建设提升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村庄整治建设提升的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作具体规定:建立办班子成员联镇带村工作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加一位调研员联系一个乡镇和整治村,全程参与规划会审、项目安排、项目招投标、项目建设管理以及竣工验收,确保项目按时完成。从3月份上报整治项目起到11月份的9个月时间里,到各村指导督促一个村不少于15次,检查结果以简报形式发至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宁波、余姚“三思三创”办、有关乡镇、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
  推进项目实施。全年村庄整治提升项目总投资5403万元,其中余姚市财政投入2250万元,宁波补助2250万元,村自筹903万元。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15个村在上年底就编制完成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规划。在规划引领下,山区15个村围绕危旧房拆除、保留房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建设等“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村庄整治提升专项行动。12月初通过宁波余姚两级的验收,基本达到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提升“精气神”的预期目标。
  【下山移民】
  推进人口有序转移。第九批下山移民完成整体拆迁自然村5个,转移山区群众253户756人。从2003年开始实施山区人口“内聚外迁”移民工程,到2012年底,已累计完成下山移民9个批次,转移山区群众4841户、14887人,整拆零星、偏远自然村121个,拆除旧屋面积38.3万平方米,退宅还耕面积83.16公顷。
  实施下山移民集中安置。通过农户申报,村、镇审核,市老区办再次审核确认并报纸公示,年度在兰江街道西南公寓集中安置下山移民36户。至年末,两个市级移民小区累计已完成安置山区移民1919户。
  加快山区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人员1700余人,帮助山区农民实现转移就业或再就业。
  【特色产业发展】
  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已建规模化、特色化农产品基地14000公顷,组建茶叶、竹笋、花卉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9家,拥有“瀑布仙茗”等中国驰名商标,全年实现花卉苗木销售收入2.47亿元,成为老区群众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茶叶总产值8095.6万元,增长9.4%。春笋产值4724万元。
  四明山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共拥有省级农家乐特色村4个、宁波市级农家乐特色村2个,漂流点4个,各类农家乐153家,床位1290个,餐位12954个。全年接待农家乐游客125.1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2932万元,增长180.5%。
  (李大炜)
  水利
  【概况】2012年,市水利局深入学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利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稳增长、调结构、重投入、兴实体、优环境、惠民生”的要求,创新举措,扎实工作,较好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水利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赶超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防汛防台抗旱工作】
  及早部署三防检查工作。1月30日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防汛防旱各项准备工作和汛前检查工作的通知》,各乡镇(街道)、市经济开发区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按要求,做好汛前自查和汛前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市防指副指挥和市国土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农林局、市水利局等市防指有关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组长的15个检查组,全面检查全市各类水工程安全情况。对存在问题和隐患的有关单位,要求落实专项措施,有效进行整改。共发出督办通知单1份、防汛检查意见反馈单10份。同时,积极进行防汛物资储备,全市共储备麻袋10.59万条、编织袋21.99万只。
  开展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在上年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在台风和梅汛期强降雨防御工作中发送各类预警信息9000条,收到较好的建设效果。与此同时,根据防汛形势和防汛抗旱成员单位人员变动,修编完善镇、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各类责任制,开展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做好强降雨防范和防台救灾工作。、年度台风“海葵”在宁波市境内正面登陆,来势之猛、风力之强、雨量之大、历时之长,给余姚带来极大影响。8月6日8时至8月9日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达220毫米,其中,四明山区平均降雨量284.6毫米,使全市水库、河网高水位运行。同时,全市普遍出现9~10级大风,最大11级。面对严峻的防台救灾形势,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抗台救灾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措施。及时启动防台工作预案和应急响应,采取人员转移、科学调度、隐患排查等防范措施。市四套班子领导亲赴各乡镇、街道指导抗台救灾工作,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深入第一线指挥抗台。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实现未死一个人、未决一段海塘、未垮一座山塘水库。台风过境后,及时抢修水毁设施,开展生产自救,努力把灾害降到最低、损失减到最少。
  【水利工程建设】
  姚江干流整治工程。年初下达计划投资为1.5亿元,8月底,调整投资计划为2.627亿元。至年末,完成投资2.627亿元,100%完成调整后的投资计划。完成土石方25.73万立方米,混凝土1.4万立方米。自2010年后,累计完成高程4.13米石砌挡墙防洪堤10千米,以及部分泵闸和新竹山桥建设等。
  围涂四期工程。年初下达计划投资为3.0亿元,8月底,调整投资计划为3.2亿元。截至年末,已完成投资3.22亿元,占调整投资计划的100.6%。完成相公潭块707公顷促淤坝工程、湖北块867公顷促淤坝工程。完成圈围面积1873公顷,共完成直堤和丁坝填筑15千米,顺坝抛筑10千米,完成临海浦闸基础振冲、高压摆喷防渗墙及闸室底板工程等。
  陶家路闸迁建工程。年度计划投资4081万元。已完工。
  四明湖浮桥改造工程。计划总投资6035万元,年度完成155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4850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0.4%。完成全部钻孔灌注桩及预制拱圈等的施工任务,尚在进行桥梁承台及桥板预制等项目的施工任务。
  四明湖水库环湖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主要是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规模,计划投资500万元。按计划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及水土保持审查、施工图设计等前期相关工作,尚在进行开工建设前的政策处理等工作。
  四明湖水库总干渠节水改造工程。计划投资2500万元(需调概),已完成投资255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2%,已完工。完成河埠头改造、马渚干渠渠道清淤及干渠护坡处理,新建入口连接桥、管理用房便桥,完成10.13千米子渠、二级泵站、埠头、5座水闸、万元渠顶道路硬化等建设。
  二期围区湖北造地工程。计划投资1600万元。已完工,完成投资1800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2.5%。
  四期围区相公潭和湖北北块造地工程。计划总投资4500万元。年度完成投资1950万元,按计划尚在进行道路、沟渠、桥梁、涵闸及泵站等施工。
  河道疏浚整治工程。计划清淤河道749千米,计划投资5400万元。调整后计划投资7870万元,已完成投资7875万元。已疏浚河道长度787千米,疏浚土方462万立方米,
  围涂四期临海南地块造地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规划完成近5千米河道开挖及两岸护砌、近90千米各类排水沟的开挖、建设节制闸4座、提水泵站2座、桥梁3座、涵管229座等。项目完工后预计造地开发面积约400公顷,新增耕地面积约327公顷。年度下达计划投资1500万元,已完成投资1550万元,100%完成投资计划。
  四明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六期)。概算投资4780万元,规划整治河渠5855米,改造泵站7座、泵闸6座、水闸5座等。计划投资500万元,已完成投资500万元,100%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白山头周边区块拆迁改造工程。计划投资4.0亿元,已完成投资4.0亿元,百分之百完年度投资计划。已完成国有土地房屋拆迁签约113户,拆迁9612.27平方米;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签约250余户,拆迁87915.94平方米;非住宅2户,拆迁面积19050.66平方米,合计完成拆迁116578.87平方米。拆迁面积占总量的75%。
  凤山后埭地块改造一期工程。主要是完成全部拆迁任务,力争工程开工建设,计划投资5.85亿元。已完成投资4.64亿元,占计划投资的80%。已完成棉纺厂年度拆迁目标,其余拆迁已签约258户,拆迁完成95%。完成后埭区块改造(一期)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招标工作。
  临溪路(广安路—开丰路)及滨江绿地新建工程。计划投资5865万元,已完成投资5865万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26%。主题工程已完工。
  食禄桥江整治工程。2011年9月经宁波市发改委批复立项,投资估算4.3亿元。已完成立项批复工作,尚在进行可研、初设及施工图等前期招标工作。
  陶家路江二期整治工程。主要是完成将四塘横江至七塘横江段3.8千米河道拓宽至80米、七塘横江至老陶家路闸段0.5千米河道拓宽至100米、拓浚整治河道4.3千米、加固堤防、相应的排涝配套设施建设及两岸绿化建设等,设计防洪标准20年一遇。尚在进行前期工作。
  【面上水利建设】
  山塘治理工程。按年度计划,完成17座山塘水库全面整治和12座山塘水库维修加固工程,完成投资2163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4.9%。
  小流域治理工程。计划完成陆埠大溪(钟山段)等4条溪道综合整治,概算投资755万元,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资770万元,整治溪道长度6千米。
  水闸改造工程。计划对16座水闸进行改造,概算投资582万元,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资571万元。
  镇级水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小曹娥水环境示范镇建设一期,概算投资1830万元,已完工。二期及绿化提升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村级水环境整治工程。计划对阳明街道畈周村等8个村进行水环境整治,概算投资1698万元,已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740万元,整治河道14.5千米。
  生态河道建设工程。计划完成12条生态河道建设,总长23.3千米,概算投资1172万元,已完工,完成投资1200万元。
  四明山片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按年度计划,完成丈亭镇等8个乡镇改造提升,完成投资3873万元,受益人口3.46万人。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主要对朗霞街道、梁弄镇、临山镇和小曹娥镇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概算投资2336万元,已完工,完成投资2375.5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01.7%。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5.3公顷,改造灌溉机埠26座,排水沟改造18948米,河道清淤25600立方米,新建与改造渠道24874米,排灌河道整治3270米,低压灌溉砼管道改造2860米,低压灌溉PE管4630米,加固塘坝1座。
  泵站改造工程。按计划完成泵站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300万元。
  小水电技改工程。对黄明一级、二级电站进行技改,完成投资125万元。
  喷滴灌工程。完成新建喷滴灌面积560公顷,畜禽养殖及育秧大鹏喷滴灌7.9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76.5万元。
  黄家埠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高效节水灌溉200.4公顷,灌溉泵站3座,沟渠改造740米,排水沟清淤2000米,排灌河道整治2460米,概算投资778万元。已完工,完成投资780万元。
  其他面上水利工程。向家弄总干渠维修工程及溪凤桥江整治工程等,概算投资162万元,已完成投资170万元。
  【民生实事工程】
  四明山片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计划投资1.1亿元,分两期实施(近期2012~2014年,远期2015~2016年),涉及11个乡镇、街道,受益人口10.4万人。按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873万元,完成8个乡镇(街道)共24个行政村的饮用水改造,受益人口3.46万人。
  河道疏浚。从上年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新一轮河道疏浚工程。年度完成清淤河道787千米,疏浚土方462万立方米,完成调整后计划投资7875万元。
  山塘水库专项整治工程。按年度计划,已完成17座山塘水库全面整治和12座维修加固工程,完成投资2163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04.9%。
  【水利管理工作】
  强化水政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管理。启动慈江河姆渡段堤岸管护试点工程,对10.89千米河道堤防开展“每周6天每天6小时”的管理保护。加强取水许可监管,完成41个取水口的升级工作。开展联动执法,加大水事违法处罚力度,查处涉河涉堤等各类水事案件51起,恢复水域面积5958平方米。开展城区河道每天13小时,农村河道每周6天每天6小时的常年管理保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强化水利工程质量制度建设,规范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和质量评定。优质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摸清全市水利基本情况。
  提升基层水利公共服务水平。启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调研,起草制订《余姚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市政府办公室已印发。按照《实施方案》意见,完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水利服务机构,健全设立水利服务机构,核定水利工作人员,做到“有牌子、有人员、有职能”,水利服务管理站设站长1名,享受乡镇、街道机关中层副职待遇。还将延伸建立村级水利员队伍,加强村级水利公共管理和服务。举行三七市镇水利站揭牌仪式,标志该项工作由方案制订等前期工作转入实施阶段,将极大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提升基层水利社会服务能力。
  (市水利局)
  农业机械化
  【概况】
  2012年,全市农机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作业、安全、科技和服务水平有新突破,全市农机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机化工作主要成果】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市农机总动力超62.7万千瓦,新增高性能栽植、育苗、收获、耕作、烘干等粮食生产机械524台(套),新增茶叶、水产、畜牧等特色产业配套农机具3192台(套),新建大棚设施13.9万平方米。
  农机服务效益持续增加。新建特色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0家,粮食类拓展到其他产业2家。全市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7家,其中特色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6家。农机经营总收入超7.3亿元。有4家合作社获准实施宁波市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功能培育项目,1家被评为宁波市区域性农机化服务中心,1家获农机系统规范化合作社称号,1家合作社理事长入围全国二十佳合作社理事长评选。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共有23731台农业机械投入农田作业,累计作业面积达111888万平方米。水稻的机耕、机插、机收水平分别达98%、73%、98%。油菜、茶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也大幅提升。
  水稻机插面积稳步增长。新增水稻插秧机95台,保留量达471台,机插面积超156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圆满完成年度机插推广任务。
  农机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全市共发生涉及本地拖拉机有责交通事故死亡1起,造成死亡1人,农业生产中无农机作业死亡事故的发生。新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1个,宁波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4个,宁波市级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5个。农机安全治理和“平安农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技术推广】
  实施农机科技联动。2月8日,组织召开全市农业科技人员座谈会,增强农机科技人才的责任意识,推动农机科技创新工作交流和探讨,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实施农机科技实验活动,增强农机科技与合作社、大户与农民的推广应用互动。
  举行农机科技推广活动。共开展农机“六下乡”活动2次,实现农机技术、机具、培训、安全、政策和服务“进村入户”,将技术培训、优质服务同步送到农民家门口。通过举办现场会,展示高科技新型农机装备,现场演示激光水田平整机、微型植保作业飞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农机“新式武器”,提高农民对新机械的兴趣。
  推动农机科技试验项目。安排市农机科技试验项目5个,申报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1个、宁波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个,营造农机科技应用氛围,提高全市农机推广科技含量。
  【巩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提高机插技术应用普及率。开展机插水稻高产技术攻关研究,实施机插水稻不同施肥、不同施药、不同育秧土、新农机应用等方式的机插技术试验,积累水稻机插新技术示范应用技术。
  加快烘干机械推广步伐。新建烘干中心13个、烘干库房8个,新增粮食烘干机79台。全市已有烘干中心16个,烘干库房32个,一次性烘干能力超2350吨,烘干率达52%。
  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补贴。兑现大小麦机械化作业补贴60.8万元、油菜机械化收割作业补贴7.45万元、水稻机械化作业补贴1172.15万元。
  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对粮食功能区内统一开展育秧、机耕、机插、机收、植保的合作组织与农机大户实行每亩80元的补贴。加大粮食功能区烘干用房建设力度,新建烘干库房8个。粮食功能区内机耕、机插、机收、烘干水平达100%、75%、100%、58%。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机械化】
  开展设施农业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重点开展对温室大棚、节水灌溉系统、工厂化育秧设施、机械化播种育苗、基质栽培等技术和设施的推广力度。新增茶叶、水产、畜牧等特色产业配套农机具3192台(套),新建大棚设施13.9万平方米。
  实施农机示范园区建设。以现有“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为龙头,推进全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新建农机示范园区4家,开展农机化科技示范活动。举办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培训班,宣传设施农业政策和技术,推动全市设施农业发展。组织召开蔬菜种植机械、茶叶生产机械、养殖机械等新型机械推广演示会4次,培训种养殖大户200人。
  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机械化。为加快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从政策扶持投入方面入手,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机械化。通过地方补贴政策,加快适应全市农业产业实际的特色类农机具的推广步伐。全市特色机械已占推广机械总量的三分之一,一定程度上满足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共带动全市农机化总投入1300余万元,落实各级农机补贴资金371万元。其次,从农机化项目上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涉农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申报、实施各类农机化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农机集中购置项目、农机化推广项目、智慧农机项目、农机化服务工程项目等等,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落实购机补贴政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围绕“产业高效、装备先进”的要求,依托各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新式农机具推广步伐,全市累计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28.6万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3716台套、设施农业13.9万平方米、育秧盘71.81万张。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制度。3月,组织召开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任务,签订农机购置补贴廉政建设责任书,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人。同时,加强与市检察院等部门的衔接、协调,深化、完善“5+2”防腐预警机制。并利用各种媒体对补贴政策及信息进行宣传,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廉政建设宣讲、风险防控进村镇、购置补贴政策信息公开及购置机具回访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确保补贴工作规范实施。
  落实购置补贴监督制度。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和担保制度,以及补贴公示公告制度,推进补贴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先后接受农业部、省农机局和宁波市农机局购置补贴工作的督导检查,促进补贴工作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提升农机服务体系】
  推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农机合作社建设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模式,延伸产业链,拓展产前、产后等农机服务领域,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通过农机作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减少农田抛荒、农业低效现象,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机合作社多元化经营。确保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基础上,推进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引导现有的粮食生产服务农机合作社走规模化、集约化、综合经营的路子,从以往的单一农机作业服务向农资经营、全程作业、维修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等方向发展。并以市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试点,率先开展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成立市田螺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新投入资金320万元,新建综合服务用房1700平方米,并增置农业机械和服务设施设备,能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疫病防控、农产品检测加工营销等农业综合性服务项目,使农业、农机的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在提升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的同时,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组建跨区作业服务队8个,实现跨区作业3540公顷,大大提高农机作业综合效率。
  推进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强化对农机维修业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各农机维修网点的检查,如在“3.15”期间会同其他管理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在打非治违行动中配合各级部门开展巡回检查,以及部门内自行开展检查等,在检查中对证件齐全、环境安全、经营范围等开展重点检查,以检查促规范。同时,加强对各农机维修网点的技术指导,如指导维修网点申报实施扶持项目、指导维修人员申请维修技能鉴定等,由于管理规范,全市62家维修网点均能安全操作、规范运营,无安全意外发生,其中,河姆渡宝华农机维修点通过省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的验收。
  【强化农机安全监管】
  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规范农机监理行政执法行为,严格登记、牌证核发和检验、考试等相关工作。加强监理各类业务报表、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工作,保障信息畅通。
  深化平安农机示范项目建设。以创建“平安农机”活动为载体,推进农机安全镇(街道)和农机安全村的建设,加强源头管理和路面监管工作力度,有效遏制农机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深化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加强公安农机联合执法,开展“安全生产月”、“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把拖拉机酒后驾驶、违法载人等专项整治行动与日常安全监管结合起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拥有上牌拖拉机3743台、拖拉机驾驶人3798名;已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5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村13个、市级农机安全村131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14个。
  强化拖拉机报废管理。结合宁波市农机局拖拉机报废管理的相关规定,做好符合报废条件拖拉机的调查,出台报废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达到报废年限的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机、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的,分别给予每台3500元和1500元补贴。报废管理做到政策公开、设立专窗、服务下乡、保障农民合法利益。共办理拖拉机报废注销登记912台,办理各类拖拉机报废补偿966台,核发各级补偿资金204.5万元。
  【开展技术培训】
  新型农机化技术示范和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现场演示会、技术培训班、技术咨询等活动,使广大农民认识、接受和熟练掌握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实现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
  农机远程教育培训。利用全市范围内已建立的农机远程教育点和区域性教育培训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责任农机人员培训。以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为抓手,加强责任农机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基层责任农机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业机械管理、作业、维修等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汽车维修、等级考试、就业技能等其他各类培训,进一步发挥农机培训优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市已建立农机远程教育点41个、农机规范化教育培训点4个,制作培训光盘15盘,年培训农机技术人员超5230人次。
  【信息宣传】
  农机化信息宣传网络建设。抓好余姚农机网、农民信箱、《余姚农机》报等平台建设,强化农机信息采编,准确把握农机化工作动态和信息报送重点,努力为广大农民和机手提供准确、快捷、有效的新机具、新技术信息服务。同时联系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机化、重视农机化、支持农机化、参与农机化的良好氛围。
  农机信息员队伍建设。以举办培训班、巡回辅导课、网络授课、资料分发和疑问解答等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活动,提高信息采集、录入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同时,推进农机平台信息网络建设,形成由乡镇、村、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组成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平台的信息网络队伍全覆盖。
  健全农机信息宣传考核制度。落实农机平台工作目标责任,将农机信息平台工作纳入乡镇农机目标管理考核,完善目标考核体系,使各乡镇(街道)、科室的业务工作与信息宣传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参与信息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全年在各级报刊、杂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播出)相关新闻80余次,共上报各类信息265篇,编印《余姚农机》报12期、《农机简报》23期。
  (市农机局)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3

《余姚年鉴201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