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813
颗粒名称: 文化·新闻·卫生
分类号: G127;G219.275.5;R199
页数: 11
页码: 253-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文化事业、档案工作、广播电视、余姚日报、医疗卫生等内容.
关键词: 余姚市 文化事业 广播电视

内容

文化事业
  【概况】
  2010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认真落实建设文化强市的各项战略目标,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富裕和谐幸福余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文化设施建设各项任务提前完成、圆满收官的一年。“十一五”期间,全市五大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共投资2.99亿元,其中2010年完成2大重点实事工程。一是市全民健身中心,总占地面积9.2公顷,总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投资1.25亿元,于7月份正式全面对外启用,半年时间人流量超40万人次。在确保公益性质的前提下,在管理模式上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效益良好。10月,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现场会在余姚召开。二是余姚博物馆扩建项目,总占地面积1公顷,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自7月份全新开馆,接待游客10万人次。全市全年新(改)建集镇综合文化中心5个,新建村落文化宫41个,总投资超1亿元,已基本实现21个乡镇(街道)集镇综合文化中心普遍建成、行政村村落文化宫全覆盖、自然村村村有文化活动点的建设任务。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传统节日,注重群众参与,注重品牌。全年组织举办有影响、示范性的大型文化活动31场,指导举办各类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服务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20余场。市级大型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余姚市’2010“唱红歌·颂祖国”国庆七天乐广场文化活动和第十二届中国塑料博览会文艺晚会等。同时,为突出弘扬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先后举办美国纽约曼哈顿交响乐团“相约中国·余姚’2010新年音乐会”、“走进端午、品味传统”’2010端午节文化活动等,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参与。仅元宵期间看演出、观灯展的群众就超5万人次。到2010年,全市21个乡镇(街道)都拥有1个以上文化品牌活动,主要有“兰江家园情”文化艺术节、“书香河姆渡”农民系列活动等,有效整合乡镇(街道)的群众文化资源,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对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河姆渡之约”余姚专场文艺演出在上海世博园城市广场演出,以姚剧折子戏、骨哨和木偶摔跤等为代表的文艺节目向世界各国友人展示余姚深厚的文化底蕴。市文化交流代表团赴重庆南川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还受’2010台湾·浙江经贸与文化合作交流活动的邀请,赴台湾高雄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与推介,为促进海峡两岸的经贸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姚剧《王阳明》参加省第十一届戏剧节剧目大奖评选,并通过省文化厅外事处审查,赴台演出。越剧《皇后易嫁》参加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获银奖。同时,新排练经典越剧《孟丽君》,加工提高姚剧现代戏《五月杨梅红》。市文化馆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和理论调研工作,并积极选送优秀作品参加上级比赛、调演,在宁波市级以上获奖(发表)21件(次),其中全国级2件(次)、省级9件(次)。
  【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周末文化系列活动聚资源、惠百姓。通过周末戏院、周末影院、周末课堂、周末读书、周末书市五种形式,以低价售票、免费培训等方式,积极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周末公益性文化系列活动实施后,群众直接受益人数超10万余人次,成为余姚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新亮点。其中,“周末课堂”免费培训50期,参加人数超2000人次;周末戏院共演出32场,演出收入10.47万元,观众约8000人次;周末书市实现超低价销售图书96000元,让利读者48000元。文化下乡活动强辐射、广覆盖。全年免费向农村放映电影3396场,送戏下乡270场,市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4.3万人次,图书流通21.98万册次,举办各类读者活动20余次,吸引15000余人次参与。建设完成6家乡镇图书馆分馆,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文物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公布第五批3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0处文物保护点名录;并全面完成新公布文保单位树立标志碑的工作。大运河申遗工作全面启动,实地考察马渚西横河闸、通济桥与舜江楼等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中的各遗产点(段)。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形成《普查报告》,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做好抢救性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维修工作。启动实施10余个文物维修项目,包括朱舜水纪念堂、阳明先生讲学处等修缮工程;同时,国公殿、蒋梦麟故居修缮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树滋堂、渔溪茶亭等5处文保单位、文保点的修缮工程已完成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河姆渡文化,联合省考占所对田螺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余姚草编等6个项目入选宁波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肖东第一小学的姚剧传承教学基地和泗门镇中心小学的木偶摔跤传承教学基地被列为省级传承教学基地,其中市肖东第一小学的姚剧传承教学基地还被评为宁波市级2010年度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余姚卷》正式出版。非遗展示厅建成并对外开放。组织参加省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木偶摔跤获省传统表演艺术绝技绝艺展演“最佳表演奖”,姚剧传统折子戏《打窗楼》获省传统戏剧展演最高奖“最佳传承奖”。同时,通过农村传统项目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黄宗羲诞辰400周年学术论坛成功召开。会议邀请黄宗羲后裔、杭宁绍地区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余姚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成员,共收到论文28篇。继续做好《姚江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已有15部著作印刷出版。同时启动《余姚博物馆藏珍》编辑工作。
  【发挥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
  抓好博物馆临时展览,丰富展品内容。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契机,引进临时展览4次。同时,推出“姚江文博讲坛”系列讲座,通过邀请文化学者、专家、教授、相关专业协会人员开展文物鉴赏等文博知识讲座,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宣教职能。提高博物馆知名度,努力增加参观人数。年度新增王阳明故居、朱舜水纪念堂等开放点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市文保单位共接待观众50余万人。其中,余姚博物馆自重新开馆共接待观众11万人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共接待观众21万人次,王阳明故居接待5.45万人次,城区开放点共接待5.1万人次,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接待7.6万人次。
  【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有序】
  开展专项整治加强日常监管。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围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世博安保行动,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同时组织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十小行业”小音像(网吧)整规工作等各类专项活动,文化市场总体繁荣、安全、有序。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670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376家次,联合公安、工商、消防、安监、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38次,取缔无证摊店70个,收缴各类非法物品4736件。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围绕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的总体安保要求展开,组织开展安全播出应急演练,确保广播电视播出安全、畅通。
  探索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1月,宁波市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现场会在余姚召开,马渚镇农村文化市场监管试点工作的经验成果得以推广。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决定三年内全市各乡镇(街道)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年度在朗霞街道、泗门镇、低塘街道、临山镇、丈亭镇等6个乡镇(街道)实施计划。
  规范审批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实践服务效能大提速,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文化审批窗口共集中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体育等37个行政审批项目及其他服务项目。全年累计受理审批服务事项135件,新设立文化经营单位69家,新增投资1.02亿元。同时,加大文化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印刷企业新引进国内外先进印刷设备耗资1.4亿元。年度文化市场投资比2009年增加近一倍,年生产总值超27亿元。局属文化单位经济效益良好。市艺术剧院共演出456场,演出总收入337.15万元,其中,姚剧团演出150场,演出收入128.52元;越剧团演出170场,演出收入129.67元;演出部136场,演出收入78.96万元。市新华书店实现图书销售额5157万元,其中教材教辅销售3265万元,一般图书销售1910万元,完成利润380万元。其中网上销售5400单,销售额19.2万元。市电影公司改进服务质量,更新设施设备,完成影城放映收入284万元。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全年引进合同外资50万元。贯彻落实《关于鼓励促进我市民营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重点扶持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建成开放,并积极配合指导市越窑青瓷艺术展览馆等的筹建工作。制定出台《关于鼓励促进我市出版物经营相关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大力实施“姚江书吧”、茶香书香联姻和农村图书发行小连锁工程。重点扶持“姚江书吧”3家、“茶香书香联姻”工程1家和农村图书发行小连锁网点1家。
  (方其军)
  档案工作
  【概况】
  2010年,全市各档案馆(室)藏档案逾200万卷(册、件)。全年接待社会各界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资料3613人次,查阅档案、资料4750卷次,复印、摘抄7009页(张),累计接待利用档案、资料40147人次,利用现行文件1345人次,查阅档案、资料90051卷(册),查阅现行文件2384卷(册),复制、摘抄档案、资料94263页(张)。馆藏清道光四年《竹桥黄氏宗谱》等5件珍品档案,入选《中国档案精粹——浙江卷》地方馆藏珍品。9月,市档案局(馆)增挂市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牌子,同时启动档案登记备份工作。
  【依法治档和档案法制建设】
  深化档案执法检查。会同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对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执法检查。8月份,对市国土局、规划局、水利局、经济开发区等4个部门进行抽查,重点检查档案工作机制、档案员配备情况、档案室及硬件设施配置、案卷质量和安全保管、档案利用等情况,提高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的档案管理水平。
  规范档案行政许可审批。配合政府法制机构依法制订、修订、清理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档案业务技术标准。根据要求完善、规范档案行政许可办理指南。全年共有14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档案验收通过。对田螺山基建工程、余姚高铁指挥部、交通系统“平改立”道口工程、全民健身中心工程、水利局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加强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加强基层档案工作。分别召开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乡镇(街道)档案工作例会和市直机关档案协作片组长会议,对全市档案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落实。制订下发乡镇(街道)档案目标管理工作考核意见,重新制订乡镇(街道)档案工作考核实施意见。
  深化档案目标管理工作。抓好全市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加强日常的监督、指导,严格履行年检制度;继续开展档案目标管理活动,通过升级达标、认证等活动促进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深化“三农”档案工作。全年共创建省行政村、社区规范化档案室12家,示范化档案室3家。省级示范化数字档案室创建1家。档案目标管理认定达标省级8家,宁波一级3家,认证11家,新组建综合档案室4家。
  加大档案宣传力度。在《浙江档案》杂志上专版宣传《奋进中的余姚档案工作》,《姚剧》、《解不开的姚剧情结》,《潮来潮往——余姚名人蒋梦麟海外档案征集记》,以及浙东根据地老照片、毛泽东同志给柳夷的一封信等馆藏珍贵实物照片内容。《余姚档案工作简报》和余姚档案信息网,一刊一网两窗口成为档案宣传的长期阵地。至年末,累计编辑《余姚档案工作简报》220期,档案网站3次被评为省优秀档案网站,浏览量累计30万人次。
  【档案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由市委办、市府办下发《余姚市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2010年开始到“十二五”规划末全市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的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实施重点等。组织召开档案登记备份宣贯会,下发相关文件材料和知识问答。通过专题调研,确定4家试点单位,组织他们赴兄弟县市学习参观,并对试点单位进行一对一的前期工作指导。
  加快档案数字化工程。根据市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精神,研究制订全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方案,建设内容包括馆藏档案管理系统、电子文件与档案登记备份、档案门户网站建设等三大方面。继续开展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的录入工作,全年新增数据库条目39万条。
  重视征集接收丰富馆藏。调整充实市档案征集特约联络员队伍,专门出台《余姚市档案特约征集联络员工作网络办法》。全年共接收捐赠资料实物共92件,照片61张,光盘2张,内容包括蒋梦麟、柳夷、楼适夷等名人材料和城区重点地块旧房拆迁过程中形成的地块旧貌及余姚部分江桥建设等的照片。征购浙东抗日纵队部分印刷品共7件,实物13件。征集地方特色档案图书资料、老照片共274册(张)。开展余姚名家名画征集活动,征集名家作品15幅。接收进馆“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部档案资料,以及全市山林延包档案1476卷。
  【开发利用和服务功能拓展】
  提升档案编研实力。编辑出版余姚历史文化名人读本《认识朱舜水》,并被列入全国档案编研出版重点项目和省“百部编研精品”工程。编辑出版《黄宗羲编年地图》、《朱舜水编年地图》、《王阳明编年地图》、新农村典型成长档案《近看胡界》等编研材料。
  提高档案学术水平。档案史料研究会年初与黄宗羲故居所在地梨洲街道办事处联合举行纪念黄宗羲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市内外的40余位文史专家和爱好者参加这次纪念活动,以学术研讨的形式纪念这位余姚先贤;年底与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余姚市首届书史书艺研讨会”。市档案学会定期召开团体学术研究会议,为广大档案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向上级档案部门推荐学术论文3篇,其中1篇入选《中国青年档案工作者论文集》。
  优化档案服务社会工作。继续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企业的各项活动,参与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各类重大活动,做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窗口建设,简化利用手续,扩大档案开放范围,使群众查档更加便捷。续建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内容涉及婚姻、土地、林权、社保、医疗、教育、移民、安居等方面。继续开展实施企业查档直通车等八项活动,推进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教育培训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教育。组织开展向刘义权、杜洪英先进事迹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创先争优”等活动,将制度落实情况和干部考核联系起来,通过抓全员学习、业务指导、接待查档、职能规范,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
  抓好档案人员教育培训。以教育培训为抓手,组织举办浙江省第55期档案干部岗位培训(余姚)班、全市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档案目标管理和认证培训、省级规范化、示范化行政村创建、财税系统目标管理、企业档案等各类中小型培训活动,参训人数400余人次。至年末,累计举办岗位培训班55期,各类中小型培训活动261期,参训人数15131人次。市档案学会召开四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四届二次理事会,组织全市大型档案学术报告会4次,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扩大到77个,会员从成立时的37人扩大到126人。
  (李建军)
  广播电视
  【概况】
  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电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确保节目安全优质传输播出,较好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主题宣传】
  围绕中心,抓好重大主题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精心做好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宣传报道工作,抓好“进村入企送服务”为主线的宣传报道,针对市委、市政府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开辟“项目突破增实力、创新提升求发展”专栏,及时报道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情况。把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及其成效作为报道重点,及时挖掘报道一批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在市“两会”召开前夕,策划推出“回望’2009”特别报道,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回顾全市在经济社会等10个方面取得的成绩,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
  【典型报道】
  挖掘素材,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工作。新闻典型人物报道有新突破,上半年先后播发《山村硬书记周以国》、《绿满大地福后人—宁波市林场场长章永刚》等一批先进典型报道。特别是对周以国先进事迹的报道,录制长达6个多小时的珍贵音像资料,先后制作播发系列报道《山村硬书记周以国》、电视专题片《山村好书记周以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宁波市和余姚主要领导都分别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周以国的感人事迹。下半年,余姚籍厦门大学新生马洋洋为救别人被大海吞噬的消息传到余姚后,电视台立刻派三名记者赴厦门,采制《舍已救人的好学生马洋洋》、《同学眼中马洋洋》等一系列报道,在全市教育界兴起学习马洋洋的高潮。
  【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报道】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独特的媒体优势和资源优势,配合市委、市政府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精心组织市“两会”和宁波“两会”的宣传报道,并在会后及时开展各级各部门学习“两会”精神、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取得新成绩的报道。做好首届农博会、第十二届全国塑料博览会,中国裘皮服装节、中国日用小家电博览会、第21届全国五金博览会、旅游及服务业香港推介会、重点区块北京和上海推介会、安踏杯全国女排精英赛等重要经贸会展和节庆活动的宣传。电台携手浙江之声阳光行动栏目组同时直播市长毛溪浩解答热心听众和网民所关心的问题,收到较好效果。举办“中都杯”少儿模特大赛,陶冶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全年共举办各类活动30场次,通过对活动的宣传,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新余姚魅力。
  【外宣和节目创优工作】
  加强与中央、省、宁波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联系,保持外宣渠道畅通,最大限度地向外传输余姚优质信息。两台新闻作品在省台用稿130条,宁波台用稿950件。并有30件反映余姚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的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电视网播出。参加江、浙、沪和杭嘉湖新闻协作网成员台会议,通过作品的相互交流,扩大余姚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节目创优工作取得新业绩,共有20余件新闻、专题、文艺和播音主持、技术制作等作品获宁波市级以上政府奖,其中,省新闻奖二等奖和省政府奖二等奖作品各1件,获宁波一等奖2件、二等奖5件。完成电视艺术片《朱舜水》的拍摄制作工作,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先后对文本和片子进行研讨修改,使之成为继《王阳明》后的又一部电视佳作。
  【启动数字电视工程建设】
  根据年初数字电视建设的总体安排,在学习考察周边兄弟台在发展数字电视做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实施意见,市里成立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台里成立指挥部,研究制订数字电视的发展计划,相继实施数字电视机房建设、配电房改造扩容、设备招标等工程或项目。积极与宁波广电、浙江华数衔接沟通,完成节目源的合作、引进对接工作。完成数字电视平台的硬件、软件标书编制工作。邀请有关数字电视建设厂家的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讲座和业务培训。引进和招录技术业务人员,为数字电视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经过半年的努力,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11月下旬开始,对城区裕丰花园、上菱新村、江南华都、名仕花园等居民小区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到年底,全市共发展数字电视用户共4450户。
  【网络改造】
  积极实施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高起点、高标准地对传输网络进行更新换代,改善网络结构,提高传输质量。全面实施城区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全市主干光缆大环网建设任务,做好全市有线电视杆路标识工作,着力提高全市干线网络传输的可靠性。继续加强主杆线路的优化和光缆网的建设,重点对城区老小区有计划地升级改造,改造后的网络达到数字电视传输要求。继续做好传输线路改道和地埋工作,新建小区全面实施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建设。扎实有效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延伸偏、远、散地区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扩大有线电视信号的有效覆盖。全年共铺设光缆249千米,新增光点1144个,改造自然村11个,使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功能更加完善,传输信号更加优质。
  【配合重点工程】
  为配合杭甬客运高铁建设、浒溪线路工程的顺利开展,相继开展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对重点工程涉及到的线路,在做好勘察、设计、会商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克服时间紧人手少、工程覆盖广、施工跨度大等诸多困难,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迁建改道工程,共计改道线路十余处、新建450户拆迁安置户网络,有力地保证重点工程的顺利开展。
  (吕群)
  余姚日报
  【概况】
  2010年,余姚日报社在市委、市政府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满意、市民喜爱、市场需要”的目标,牢固确立“新闻立报、质量办报、发展强报”的办报理念,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全面提升新闻宣传的影响力,报业经营的创收力,报人队伍的凝聚力。全年报社(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899万元,其中广告收入2418万元,发行收入435万元,印务收入1011万元。在年度揭晓的浙江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县市报新闻奖、浙江省县市区域报新闻奖、宁波新闻奖等评比中,共有110件次作品获奖。
  【新闻宣传】
  做好重点工作报道。围绕招商引资、“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等重点工作,在《余姚日报》一版醒目位置推出“项目突破增实力,创新提升促发展”专栏,对全市相关工作动态,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及时报道,全年共刊发报道70余篇,在全市上下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围绕“文明出行、排堵保畅”主题活动,针对道路交通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及时推出“践行文明,创造幸福”专栏,对不文明行车、不文明乘车、不文明停车等现象进行曝光,在读者当中引起较强反响。同期,余姚新闻网也积极配合,在及时转载报上文章的同时,专门开辟文明出行栏目,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多方面倡导市民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形成宣传强势,获得好评。
  做好民生新闻报道。进一步加大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在保留“民声实录”、“百姓故事”、“热线新闻”、“温馨提示”等民生栏目的基础上,增设要闻版的“新闻关注”、“表情”,地方新闻版的“民生观察”、“公众话吧”、“摄客影板”,社会周刊的“视觉生活”版等贴近群众生活的栏目和版面,为民生新闻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同时,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及时推出报道,表明媒体的关注态度。如推出的“关注小区停车难”、“关注大龄女青年婚姻问题”、“余姚‘低碳’足迹”等系列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在总结以往典型人物报道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山区好支书——周以国”这一先进人物典型。3月16日,《余姚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长篇通讯《山村“硬”书记》,对周以国敢于创新谋发展、乐于奉献为群众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反响,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余姚市委书记陈伟俊等领导就宣传周以国先进事迹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国内许多媒体也纷纷进行跟进报道,广泛宣传周以国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广大干部群众也纷纷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热潮。另外,还对舍己救人的厦门大学余姚籍新生马洋洋进行深入挖掘,从10月3日马洋洋为救落水女孩不幸被海水卷走事件的发生到10月底,推出报道近20篇,有消息、小特写、大通讯,从多个角度对马洋洋的事迹、精神以及余姚广大干部群众对马洋洋事件的关注进行报道,让马洋洋这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典型更加生动鲜明。在对马洋洋事迹的报道中,报网互动的优势得到充分显现,事件发生后,报社迅速组织文字记者和视频记者赶往厦门进行实地采访,每天及时传回文字、图片、视频,发到余姚新闻网上,让网民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展情况,加大对马洋洋事件的关注度。
  做好报网改版工作。为增强《余姚日报》和余姚新闻网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报社积极推动报、网改版。报纸的改版分两步实施。首先是对培育的品牌栏目及主打栏目进行评估,保留较好的,如《余姚日报》一版的“乡村新事”,二版的“民声实录”、“百姓故事”等群众喜爱的栏目都保留下来,同时策划推出一批新栏目,为报纸带来新亮点,如“新闻关注”、“表情”、“民生观察”、“公众话吧”、“摄客影板”、“视觉”等栏目。这些新栏目对新闻采写的内容进行细化,使报道内容更丰富,表现方式也更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受到读者的好评。第二步是对报纸版式进行革新,确立图片活报理念,强化报纸视觉效果。6月底新成立摄影美术部,在全国县市报中率先引进先进的新闻图片采编系统,并专门从大报请来资深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全面提升图片采编力量。7月5日,《余姚日报》进行全新改版,每版都变成彩版,报头、刊头以及报纸版面的分栏、基本色调、线框组合等都做调整,使报纸的美学风格更接近当代报纸相关要素的表达,图片新闻成为与文字新闻一样重要的表达元素,报纸视觉冲击力得到凸显。同时,为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要,改版后的《余姚日报》在原有经济、文化、社会、新闻4个周刊的基础上,每周新增加一期反映城市生活变化的《舜江周末》,使《余姚日报》从每周45版增加到49版,内容更加丰富,可读性进一步增强。
  余姚新闻网除及时转载《余姚日报》的新闻外,还积极做好自采新闻、原创视频工作;开设“e政厅”,通过“e政厅”网络对话直播互动活动,架设一座领导干部与网民沟通的桥梁;做热论坛,组织工作人员引导网民有意见积极到余姚新闻网的“阿拉社区”里来讲,同时加强论坛与新闻的互动,做好网上的舆论引导工作。在此基础上,余姚新闻网9月7日又进行改版,改版后的余姚新闻网以“打造区域性新闻服务门户网站”为定位,全面整合《余姚日报》、余姚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信息资源,强化本土新闻的时效性和原创性,重点推出即时新闻栏目,给各乡镇、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此次改版充分发挥网络媒体音频视频传播的优势,在“余姚e政厅”的基础上又推出余姚网视频道,内设民生访谈、网上会客厅、时政在线、本网独家等专栏,同时余姚电视台的“余姚新闻”也全新上网,使网民在网上能看到一个多彩的视频世界。
  【报业经营】
  广告经营。提升广告服务质量,加强与新老客户的联系和沟通,保证和巩固客户源。加强专栏、专版策划,做精做细专栏、专版,多方吸引中小广告客户,提升抗风险能力。积极策划开展报业大型广告活动,为广告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使广告业务得到有力拓展。通过严格控制报纸的印刷、发行成本,确保报纸广告的高产出率,提升广告经营效益。严防虚假广告上报,广告信用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印务经营。在往年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年度又投入300余万元,增添更先进的印刷设备,为业务拓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对员工的印刷技术培训,高质量完成《余姚日报》的印刷任务,在年度全省报纸印刷质量评比中,《余姚日报》获优质报奖。抓好印务营销管理工作,积极做好《都市快报》和余姚100余家行业报、企业报的印刷业务,努力提升印务经营水平。
  发行工作。加强发行队伍管理,完善征订各项服务机制,确保年度《余姚日报》发行工作顺利进行,发行量比上年增加2000余份。9月份开始,报社还积极做好2011年度《余姚日报》的征订工作,在落实对部门、企业发行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市场订报、家庭订报等领域做好发行文章。
  网络经营。利用余姚新闻网宣传面广、传播信息快捷、发布消息权威等优势,策划“余姚——中国驰名商标风采展示”等广告载体,加大对企业广告的吸引力度;结合网络投票方便、参与性强的特点,开展“世界杯有奖竞猜”等活动,多策并举拓展网络广告业务。
  【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教育培训。利用党总支会议、支部党员大会、全体人员大会,通过“党员人人上台讲党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载体,组织干部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进行集中学习,提升政治素质。定期召开新闻点评大会和中层干部谈版会,有重点地研讨新闻课题,邀请大报资深新闻工作者授课,提升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和按业绩定酬的原则,做好考核制度的完善工作。出台广告部、印务中心、发行部、网络新闻部经营考核办法,加大奖励和惩罚力度,进一步激发经营人员的工作活力,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实施人才引进工作。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在上年招考4名精通新媒体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年度义公开招考3名综合素质强的采编人才,使报社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队伍实力得到提升。
  建设报社企业文化。关心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注重团队建设、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通过组织工作人员外出采风、集体联欢、趣味运动会、联谊活动等形式,让工作人员共同享受报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会到报社的关心、关怀和关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特色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与广大读者的交流与沟通,10月份举办《余姚日报》第二届读者节,开展志愿者便民服务、优惠订报、相亲大会、读者参观报纸出版流程、读者之夜文艺晚会、读者投资理财讲座等一系列服务读者的公益活动,还专门推出108个版面的《<余姚日报>第二届读者节特刊》,随报送给广大报纸订户,进一步拉近报社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余姚日报》在群众当中的公信力,为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刘霞飞)
  医疗卫生
  【概况】
  2010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9.11岁,婴幼儿死亡率3.33‰,孕产妇死亡率0/10万,住院分娩率100%。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1家。其中公立综合性医院4家,中医医院、精神卫生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卫生进修学校、采供血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各1家。中心卫生院、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22家,村卫生室294家(其中97个已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民营医院1家,厂校医务室34家,其他医疗机构116家。全市开放床位226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41人,注册护士数1660人。按照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2.71张、5.35人、2.14人和1.98人。
  【基层卫生】
  年度泗门镇、梁弄镇和阳明街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岚、四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宁波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6家创建为省级,6家创建为宁波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埠镇、牟山镇、凤山街道等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完成门诊楼改造、公卫楼新建、分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64家,规划完成率93.2%,城乡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所有乡镇均开展慢病综合干预工作,实施35周岁以上内科首诊测血压制度。年末累计发现高血压70565例,规范管理率94.45%;糖尿病9241例,规范管理率91.56%;恶性肿瘤4277例,规范管理率98.78%。有22.71万参合农民享受合作医疗体检,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全市参合农民55万人,参合率为97.3%,筹集资金16514.88万元,共补偿1627549人次,比上年增长336920人次,增长率26.11%,,补偿金额14986.24万元,基金运行基本平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统筹区住院补偿水平提高到49%,封顶线由上年的5万提高到8万,市内住院起付线分别降至300元、600元和900元。小病受惠机制逐步延伸至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增小病受惠点52家,总数已达207家,参合农民看病能享受30%的补偿。
  【疾病预防控制】
  全年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8167例,其中手足口病1611例、活动性肺结核479例、麻疹47例。全市刚满周岁儿童五苗覆盖率:本地儿童99.42%,流动儿童95.01%。第一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6.13%。市三院、市四院、梁弄中心卫生院、丈亭中心卫生院等4家单位创建为宁波市四星级接种门诊,黄家埠镇卫生院、大隐镇卫生院、四明镇卫生院为三星级接种门诊。开展消除疟疾全球基金项目工作,完成血检5579例,达到省定计划数的101.81%。共检出性病6类1131例,有55名常住户口艾滋病病人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管理系统。对泗门镇、低塘街道和兰江街道开展3类目标人群卫生防病知识调查,知晓率平均86.68%,其中城市居民93.36%,流动人口75.73%,事业单位职工91.03%。东方民工子弟学校创建为省级健康促进银牌学校。大隐镇中启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创建工作。完成与省医科院合作开展间皮瘤流行病学调查课题石棉加工企业现场生产环境的调查。进一步完善全科疾控工作制度,对全科疾控工作进行理论总结,初步形成全科疾控理论体系,在6月召开的全国厅局长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卫生监督】
  加强餐饮消费领域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全年共检查餐饮单位8200余家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300户次。在全省率先实施职业卫生许可证制度。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成效明显,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新增市人民医院、低塘中心卫生院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加大非法行医打击力度,共取缔非法行医窝点58个,没收药品、器械75箱(件),行政处罚29家,罚款1.188万元,刑事案件移送6起。20家中小学校率先实施学校卫生档案试点工作。对全市14家单位的水质进行10次监督检测,合格率为96.08%。有3家市政供水和10个二次供水使用单位被确定为省城市网络管理试点单位,市政供水和二次供水合格率均为100%。
  【妇幼保健】
  与姚西北联合体协作组织一次产科急救拉练,考验基层产科的综合急救能力与抢救水平。对全市准备怀孕的育龄妇女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达95%,叶酸服用率达95%,叶酸服用依从率达75%。对免费婚检项目进行拓宽与优化,增设B超检查。全市婚姻登记9482人,婚检8996人,婚检率94.9%。马渚镇启动妇女“二癌”筛查工程,共筛查5301例,发现宫颈癌前期病变17例,乳腺癌2例。启用新的电子监测信息系统,把流动孕产妇和儿童纳入管理范围,实现宁波大市实时联网,数据即时共享。流动孕妇保健覆盖率达93.9%,7岁以下流动人口儿童保健覆盖率达77.4%。对1547位参加新农合同时接受过免费婚(孕)前检查并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孕产妇,实行分娩定额补偿政策,补偿金额达158.26万元。
  【医政管理】
  全年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达5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出院65678人次,增长13.41%;床位使用率达78.5%。10月25日起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8家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全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单位门诊人次为78.97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0.2%;门诊均次药品费用为43.72元,比上年下降32%。各医疗机构共让利给群众药品纯利润2130余万元。开展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成立姚东和姚西北两个卫生协作体,实现管理、人力、服务和文化资源四联动。加强与上级医院的联系与合作,市人民医院成功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签约,市急救中心和浙大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建立合作关系。10月,宁波市首家县市级爱心献血屋在余姚城区中心地段建立,成功破解街头采血难题。血液供应不仅充足,还支援兄弟县市的临床用血。市献血办连续八年被宁波市献血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先进集体”称号。
  【中医中药】
  市中医医院对杏林医疗联合体人才培养计划的28名培养对象进行中期考核,稳步推进中医药“三进”工程的战略任务,为基层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好条件。市中医医院做好与丈亭中心卫生院共建的省首批基层中医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开展“阿是穴邻点透刺治疗偏头痛”等5项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在社区的影响力。
  【医教科研】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卫技队伍建设,以“订单式”培养和定向招聘方式,择优确定8名应届高考生至宁波大学进行为期3年的社区医学学习。共招录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9人,其中高级职称和硕士研究生8人,从外省调入麻醉、影像等紧缺专业医生2人。多措并举加强本地人才培养,选派3名学科带头人以访问学者等身份赴国外开展交流学习和科研培训,选派优秀青年医生到上海知名大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市卫生进修学校续(新)办全日制、成教等各级各类学历和在职培训班41个,培训1629人,毕(结)业本科、大专、中专等层次学员761人。市中医医院《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受体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获省中医药科技三等奖,另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爱国卫生】
  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调研,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全市环境卫生保洁管理体系、建立环境卫生保洁“一把扫帚”、“管扫分离”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环境卫生保洁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措施,为全市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作相关准备。新增梁弄、大岚、朗霞三个乡镇(街道)除四害市场化运作。梁弄创建为省卫生镇,大岚创建为宁波市卫生镇。
  (市卫生局)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1

《余姚年鉴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