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业·农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749
颗粒名称:
农业·农村
分类号:
F327
页数:
12
页码:
152-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农村工作、扶贫开发、水利、农业机械化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农村
扶贫开发
内容
农业
【概况】
2010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4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0%。其中第一产业收入69.16亿元,增长8.55%;第二产业收入1770.65亿元,增长13.42%;第三产业收入105.79亿元,增长18.41%。第一、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例与上年基本一致。实现农业总产值47.45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8419万元,下降3.09%,其中补助收入减少11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54元,增长11.49%。“
【农林牧渔持续发展】
种植业。全市种植业收入3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3%。粮食种植面积32725.27公顷,增长4.15%;粮食总产量22.19万吨,增长3.67%;棉花种植面积1692.8公顷,收入0.52亿元。油菜种植面积3491.53公顷,收入0.49亿元。蔬菜(除榨菜、茭白)种植面积13118.53公顷,收入10.32亿元。茭白种植面积1556.47公顷,收入1.30亿元,其中河姆渡镇种植1099.27公顷。榨菜种植面积5168.2公顷(其中跨市承包土地种植174.67公顷),收入1.84亿元。4月份,举办第三届中国(余姚)榨菜文化节。
林业。全市林业收入5.49亿元,增长1.46%。全年新建沿海基干林带30.73公顷,山地新造林205.93公顷,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0.33公顷,并完成4000公顷的宁波市级生态公益林的增划扩面工作。认真抓好通道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里程18.6千米,改造绿化里程57.5千米。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百校万人同栽百万棵树”活动,动员8.2万名学生种植树苗1.5万余株,近年来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均达85%以上。实施“千村绿化工程”,全年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6个,累计达31个,建成宁波市级绿化示范村20个,累计达109个。加快森林城镇建设步伐,已建成宁波市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村庄1个,累计建成省兴林富民镇2个、村25个。
水果生产。全年水果总产量19.17万吨,其中杨梅产量3.96万吨,成立余姚杨梅产业协会,组织开展上海世博会“余姚杨梅日”等活动。柿子产量0.11万吨,大岚柿林村已连续举办八届柿子节。葡萄产量2.75万吨,收入1.23亿元,主产区临山镇已连续举办六届“葡萄文化节”。
茶叶生产。全市茶叶采摘面积4000公顷,全年茶叶产量6559吨,产值1.8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779吨,产值1.32亿元。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名优茶生产企业46家,初制茶厂200余家,精制茶厂40余家,出口茶精制拼配企业4家,蒸青茶厂2家,茶多酚生产企业1家。余姚瀑布仙茗成员单位由原来的28个增加到46个,形成统一的“余姚瀑布仙茗”品牌格局,组建质量管理与服务中心,重新制定《余姚瀑布仙茗》标准,并升级为宁波市地方标准。举办第二届余姚瀑布仙茗斗茶会,余姚瀑布仙茗在第五届“中绿杯”名优茶评比中揽获两金四银,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中获特别金奖,余姚瀑布仙茗茶艺表演队获宁波茶艺大赛金奖。
花木种植。花木种植以四明山红枫、樱花为主,四明山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枫生产基地,已连续五年举办“四明山红枫、樱花浪漫欢乐节”。全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出售面积3803.87公顷,收入3.59亿元。
森林资源保护。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全年受理查处各类森林违法案件58起,其中森林行政案件55起,刑事案件3起,处理行政违法人员55人,追究刑事责任4人。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年仅发生森林火灾2起,受害森林面积1.13公顷,损失林木蓄积近1立方米,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工作,病死松树清理率和疫木除害率达100%。全面实施森林动态监测体系,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渔业。全年渔业收入9.45亿元,增长6.49%。水产品总产量29793吨,实现渔业总产值7.68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712吨,海水养殖产量194吨,淡水捕捞产量2295吨,淡水养殖产量25592吨。水产养殖面积5537公顷,其中海水养殖30公顷,淡水养殖5507公顷。全年投放淡水鱼苗3.9亿尾,稚鳖140万只,南美白对虾34200亿尾。推广种植空心菜净化水质面积80公顷。
畜牧业。全年畜牧业收入18.06亿元,增长0.68亿元。出售及自宰肉猪45.43万头,收入7.4亿元,出售及自宰仔猪8.33万头,收入0.48亿元,出售及自宰家禽2314万只,收入6.04亿元。全市畜牧业养殖场132个,宁波市级标准化畜牧场20个,规模化养殖牲畜31万头,禽类2500万只。
【农业综合开发】
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年新建面积3900公顷,合计建成7666.67公顷。
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已有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1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被列入宁波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滨海现代农业综合区已经省政府批准建设。
加快提升特色基地规模化水平。全年建成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3个,累计达16个。建设10个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项目,面积49.33公顷,亩均效益达7500元。
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组织赴宁波、台湾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全年签订泗门富贵公司与台湾统一集团合资等农业招商项目9个,签约金额13.2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有2个,完成投资7450万元,同时建立13个农业投资项目的储备库。农业开发项目共引进内资4430万元,完成合同外资60万美元,实到外资30万美元,分别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58%、120%、300%。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年新增专业合作社9家,总数达133家,入社社员3808个,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9家、宁波市示范性合作社16家。成立余姚杨梅产业协会,组织开展上海世博会“余姚杨梅日”等活动。
做好土地流转和经营工作。组建成立市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680公顷,累计达7920公顷,规模经营面积达16453.33公顷。
【科技兴农】
全年龙头企业技改投资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市107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工销售额达95亿元,出口创汇交货值1.3亿美元,分别增长13.6%、18%,超市销售收人6.62亿元,其中银树绿色食品公司速冻蔬菜成功打入美国沃尔玛超市。
推进循环农业建设。全年完成20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累计达75家;新建沼气池2550立方米,累计达11586立方米。
完成第二轮农技推广体系的15名首席专家、93名农技指导员、152名责任农技员的聘任工作。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技入户工程建设。全年推广主推品种70余个、主推技术40余项,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12期,获得绿证(新型农民)1780人,开展大型农技下乡活动7次,发放各类资料(模式图)4.5万余份。
【农村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新制订生产模式图3个,新增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达79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7个,累计达99个;新增无公害产地13个,累计达120个。
开展农业执法行动。强化小农资店动态管理、动植物免疫防疫和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全年共查处行政处罚案件61件,其中查处电捕鱼案件26件。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受益面。新增樱桃、小麦、杂交水稻等保险品种4个,全市参保农户1.56万户、保险金额3.72亿元(生态公益林3.2亿元)。农信担保服务机制,全年授信担保81户次,担保金额4200万元。
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全年共办结行政许可1483件,征收规费69.2万元,批件正确率、群众满意率、提前办结率均达100%。
做好村级“三资”管理。提升村级“三资”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配备3名工作人员,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聘任23人为市级农民负担监督员,切实做好农民减负监管工作。(周乃君)
农村工作
【概况】
2010年,全市农村工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宁波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优化服务、巩固成果、转型提升、创新发展”,以生产发展为基本、农民增收为核心、环境整治为抓手、民生改善为要求、区域协调为重点、配套改革为措施,认真谋划“三农”工作全局,精心组织,合力推进,圆满完成年初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农业总产值47.45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3.67%;农民人均纯收入13770元,增长13.35%,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9670元,增长10.9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9年的2.20∶1缩小到2.15∶1,连续三年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蝉联“2010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全国“民生贡献大奖”,蝉联2010年度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全年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3900公顷(累计7666.67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1.52万吨,比上年增长1.89%;蔬菜总产值达11.20亿元,增长14.88%;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分别增长8.8%、10.8%、9.3%。
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累计3个),启动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累计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4个(累计21个),建成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3个(累计16个),建设10个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项目,面积为49.33公顷,亩均效益达7500元,辐射面积达666.67公顷。,
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全年龙头企业技改投资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市107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工销售额达95亿元,出口创汇交货值1.3亿美元,分别增长13.6%、18%,其中银树绿色食品公司速冻蔬菜成功打入美国沃尔玛超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累计133家),入社社员3808个,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9家、宁波市示范性合作社16家。成立余姚杨梅产业协会,组织开展上海世博会“余姚杨梅日”等活动。组建瀑布仙茗质量服务中心,重新制定《余姚瀑布仙茗》标准,并升级为宁波市地方标准,余姚瀑布仙茗获“国家地理标志”称号。
科技服务进一步加强。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12次,开展大型农业科技下乡7次,组织科技小分队下乡98次,发放各类资料(模式图)4.5万余份,发布70余个农业主推品种、40项主推技术;选派科技特派员15名,组建团队17个,实施各类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项目2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新增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镇)4个(累计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成率达100%。
商标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件(累计6件),证明商标4件(累计7件),宁波知名商标3件(累计161件),农产品商标252件(累计1237件)。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建成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新制订生产模式图3个,新增有机食品5个,新增绿色食品3个(累计79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7个(累计99个),新增无公害产地13个(累计12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抽查合格率99.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山塘水库除险加固13座;新增经济型喷滴灌面积1333.33公顷(累计5866.67公顷),发展畜禽养殖场喷灌6.3万平方米(累计28万平方米);完成水产养殖塘标准建设101.27公顷,建成省兴林富民镇2个、村25个;验收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个,建成标准农田813.53公顷;6个低丘缓坡开发造地项目通过验收,新增耕地25.47公顷;8个围涂造地项目通过验收,新增耕地287.07公顷。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667公顷。全年共完成2009年度土地治理项目6个、治理面积3420公顷,产业化经营项目2个和农产品收购贷款贴息项目5个;实施2010年土地治理项目4个,治理面积2380公顷,财政补助项目3个;申报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4个,总面积2533.33公顷。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1个,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增农家乐经营户18户,总数224户,直接从业人员2306人,全年共接待游客183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191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17.36%,获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业绩考核二等奖。
【村庄整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规划建设力度加大。修编完成新一轮《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域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依据规划,城镇规划区内的99个行政村将纳入城镇统一建设范围,逐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城镇规划区外的166个行政村,按照集聚发展、整治改造、撤并迁移三种发展模式,培育建设40个中心村(其中集聚发展25个,整治提升15个),整治改造105个基层村,撤并迁移21个行政村,节约土地2000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建农村联网公路121.32千米,完成农村饮用水管网改造,受益群众3.4万人;姚西北天然气主干道铺设工程已经竣工并通气,泗门和朗霞部分居民用上天然气;新增连锁超市3家,新增连锁便利店6家,便利店总数达267家,村级覆盖率居宁波第一位;新改造完成农村菜市场12家(累计112家)。
环境集中整治成效明显。投入5125万元资金,开展为期3个月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对全市主要道路、河道(溪道)、饮用水源、农贸市场、禽畜养殖场、农村公厕、集镇(街道)建成区、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和村庄(庭院)保洁等10个方面进行全面集中专项整治。
村庄整治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村庄整治29个(累计263个),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乡镇1个(累计5个),按照省、宁波要求提前两年完成村庄整治建设任务。创建宁波市全面小康村8个(累计51个),余姚小康新农村18个。同时,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农房“两改”为抓手,启动6个中心村培育建设工程。农村社区建设继续走在前列,全年共完成建设60个(累计163个),占全市行政村数的61.50%,其中42个村达到示范村创建标准。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小流域治理9条、村级生态河道建设项目9个、清水河道建设15.2千米,全市河道保洁覆盖率达98%。新增生活垃圾太阳能分类处理项目村7个,全市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50%;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5个,新申报立项8个。新增宁波市级以上生态镇2个、生态村1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6个(累计31个),宁波市级绿化示范村20个(累计109个),宁波市级卫生村19个(累计103个)。完成20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新建沼气池2550立方米(累计11586立方米)。
【民生保障巩固提高】
城乡统筹就业培训扎实推进。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5176人,转移就业率达75%以上,其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205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51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2120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341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200余人,绿色证书培训1780人。“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稳步推进,共选育“好青年”265名;全年培训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退转业军人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200人。“充分就业市”创建深入推进,全市47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创建达标率为100%,263个行政村申报“充分就业村”。
城乡教育均衡化进一步提升。加强城乡学校协作,成立六个区域教研共同体,全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100%,早教指导站建成率达80%;公办学校接纳外来人口子女25630人,占全部就读学生的68.1%;从春季起,免除义务段公办学校住宿生的住宿费,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继续对农广校就读农业种养专业的学生免收学费。
文化燎原工程全面推进。新建乡镇综合文化中心5个、村落文化宫41个,基本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村落文化宫、自然村文化活动点以及健身路径“四个”全覆盖。行政村的球场覆盖率达70%以上,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量超1平方米。“春泥计划”活动扎实推进,新增活动村133个,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全年免费向农村放映电影3396场,送戏下乡270场。全力打造“周末文化”品牌,直接受益人数超10万余人次。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6个乡镇(街道)完成分馆建设。创建省文明村6个(累计19个),申报宁波市文明村16个(累计95个)。
城乡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度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300元,参合率97.3%,大病住院补偿提高至8万元,门诊小病受惠补偿水平为30%。农民健康工程深入推进,建成宁波市级以上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新增小病受惠定点社区卫生服务站52家(累计207家),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64家,基本实现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全市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98.12%。
城乡社会保障进一步提升。参保面和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60.4万人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调增至每人每月80元,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每人每月增加40元。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现调整为240元/月,全市9583名农村“低保”对象人均每月获低保救助163元/月,达到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的67.9%。残疾人社区康复长效机制基本形成,被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荣誉称号。全市老龄工作规范化行政村17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4%。
【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组建成立市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680公顷(累计7920公顷),规模经营面积达1645.33公顷。农村非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基本完成试点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房屋等建筑物调查测绘工作。
农村金融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市域金融机构与“三农”的互动联系更为密切,22家金融机构联合举办金融知识宣传下乡及支持“三农”信贷服务月活动,发放贷款3.68亿元,达成融资意向3.35亿元。市农村合作银行发放涉农贷款10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试点扎实推进。市农村合作银行为20户农户办理农村住房抵押担保授信,有17户农户申请贷款,共借贷170万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完成授信。
农业政策性保险品种和参保对象进一步扩大。新增4只保险品种(共计16只),参保农户15637户,保险金额3.72亿元(生态公益林3.2亿元);授信担保81户次,担保金额4200万元;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连续四年实现全覆盖。
农房“两改”深入推进。年度市财政安排专项预算资金用于农民多层公寓项目补助,出台专门的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全年共发放补助资金计3005万元。金融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农房“两改”,运用多种融资模式解决资金问题,以预期收益为质押,发放信用贷款2.8亿元。全年共安置农户7452户,其中:完成下山移民安置240户,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搬迁6户,危旧房改造936户,农民个人新建1012户、改扩翻建810户,以农民多层公寓(集中居住小区)方式安置4448户。全年实施农民多层公寓项目48个,完成项目投资20.04亿元,23个项目基本完成土建,总建筑面积95.2万平方米、总套数6123套,完成安置4448户。新申报三个宁波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项目(梨洲街道第二期下山移民安置房、朗霞街道邵巷安置房三期、泗门镇东大街等三社区农民公寓),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总投资10.8亿元,可安置1820户。获2010年度浙江省农房“两改”工作先进单位。
强镇扩权改革进一步深化。泗门镇卫星城市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形成,新设机构6个,升格设置部门7个,下放市级管理审批权限234项;成立宁波首个乡镇金库,真正实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内容之一的基本药物制度,从10月25日起,在全市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实施,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共507种,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
【老区全面小康建设进一步加快】
全年老区四乡镇两片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民人均收入7132元,增加13.9%,增幅连续七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287万元,增长7.6%。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良好。茶叶总产值7297万元,增长8.4%,其中名优茶产值达5287万元,增长15.3%。花木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仅四明山镇种植花木面积1820公顷,全年全镇花木销售收入达1.12万元,增长28.7%,人均花木销售收入达9814元。
高山农家乐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接待农家乐游客45万余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2183万元,增长28.87%。
村级组织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投入资金940万元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个,其中宁波重点村项目12个、余姚经济薄弱村项目5个,为扶持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
下山移民有序推进。整体拆迁自然村7个,转移山区群众312户956人;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班29期,培训人员2375人,帮助1400余人实现转移就业或再就业。
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实现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9%,全市家庭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不含低保、五保户)由1333户降到627户,减少了706户,减少率达53%。
【农村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新加强。基本完成农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村委会、社管会换届试点基本完成,为下年全面推进换届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党建资源进一步整合,城乡基层党组织“六结对”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党建优势资源向农村加快延伸,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积极宣传、学习周以国先进事迹,加强对村干部的集中成批轮训和培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落实村“三套”班子实职干部基本报酬市镇统筹,统筹率达100%。
投入保障进一步加大。市财政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投入,一般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72207万元,增加46.17%;全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35.37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增长28.4%,实现年初提出的“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的承诺,获全国“民生贡献大奖”。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扶持继续加强。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开发自然资源、兴办第三产业、经营土地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和实施资本经营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年度出台《关于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使用管理补充办法》,提出扶持对象从各行政村扩大到各行政村及村经济合作社,并将市级财政扶持资金从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全年共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6个,下拨市财政扶持资金1647.52万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3.17亿元,人均集体经济可用收入473元。
村企结对工作持续开展。全年新增村企结对企业66家(累计1391家),落实共建项目391个(累计2076个),到位资助资金4106万元(包括第九次“光彩爱心月”出资和实物捐赠等1526.1万元),累计实际到位资金16151.9万元。
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共下派农指员284名,其中宁波市级19人,余姚市级68人,乡镇街道197人,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率达70%以上。各级农指员累计走访农户近2万户,撰写调研报告300余篇,依托派出单位,兴办民生实事,共落实经济发展项目200余个,落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70余个,争取落实扶持资金1100余万元,同时争取捐赠物资220余万元,调处各类大小矛盾纠纷2000余起,避免(劝阻)集体上访或群体事件170余起,努力将矛盾解决在基层,获2010年浙江省农村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
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累计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2个(累计9个)、宁波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个(累计50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8个(累计199个),全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达标率达87.5%;“三资”管理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强化,申报宁波级“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5个。法律援助、农村法律顾问等制度深化实施,共有17个乡镇、街道和265个行政村聘请法律顾问,比例分别为81%和100%,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格局”基本形成,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全市“平安村、镇”创建率分别达98.1%和100%。
(市农办)
扶贫开发
【概况】
位于市境南部四明山区的四明山、大岚、鹿亭、梁弄四个乡镇和梨洲街道山区片、陆埠镇洪山片,总面积461平方千米,有72个行政村,10.3万人口,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被称为欠发达老区。2010年,市老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老区全面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生态立区、产业优化、下山移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以增强老区自我发展建设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推进移民下山和劳动力转移步伐,扎实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工业55.48亿元,农业5.92亿元,第三产业6.94亿元,分别增长10.76%、13.2%、11.94%。农民人均收入7132元,增加13.9%。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287万元,增长7.6%。
【扶贫资金项目管理】
在扶贫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余姚市财政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要求进行运作,由市财政统一拨付。在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市老区办负责项目监督管理,不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度及情况进行抽查,年终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管理,对使用的扶贫资金进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包括宁波市级重点村和余姚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通过鼓励山区村集体参与小水电股份及开发、特色农业基地和休闲旅游项目等多种渠道,不断开辟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全年共补助资金940万元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个,其中宁波重点村项目12个,补助资金720万元;余姚经济薄弱村项目5个,补助资金220万元。上述项目的实施将增加老区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资源型机耕路和村内道路建设,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共修建资源型机耕路11条,总长度23.34千米,落实补助资金165万元,使万余亩竹山、花木、茶园等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降低老区群众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同时,实施村内道路修建项目8个村总计5.5万平方米,落实补助资金45万元。
抓好市级结对帮扶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老区的开发建设中,千方百计助推老区实现快速发展。有24个宁波市级部门挂钩结对余姚老区24个行政村,有54个余姚市级机关部门联系结对老区38个欠发达村,全年分别到位结对帮扶资金383万元、415万元。
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现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9%,全市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500元以上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不含低保、五保户)由1333户降到627户,减少706户,减少率达53%。
【特色产业发展】
立足老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统产业逐渐向高效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观光业转变。已建规模化、特色化农产品基地达14000公顷,组建茶叶、竹笋、花卉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9家,拥有“瀑布仙茗”等中国驰名商标,全年实现花卉苗木销售收入1.52亿元,成为老区群众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茶叶总产值7297万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名优茶产值达5287万元,增长15.3%。春笋产值5674万元。
四明山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共拥有省级农家乐特色村4个、宁波市级农家乐特色村2个,漂流点4个,各类农家乐129家,全年接待农家乐游客45万余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2183万元,增长28.87%,成为老区群众增收的一个新渠道。
【下山移民】
推进人口有序转移。第七批下山移民共完成整体拆迁自然村7个,转移山区群众240户702人,超宁波市政府下达的下山移民200户的目标任务。从2003年开始实施山区人口“内聚外迁”移民工程,到2010年底,已累计完成下山移民七个批次,转移山区群众4383户、13500人,整拆零星、偏远自然村113个,拆除旧屋面积34.6万平方米,退宅还耕面积74.79公顷。
实施下山移民集中安置。通过农户申报、村、乡镇审核、市老区办再次审核确认,在兰江街道西南公寓集中安置下山移民户73户。到2010年底,两个市级移民小区累计已完成安置山区移民1821户。
加快山区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9期,培训人员2375余人,帮助1400余人实现转移就业或再就业。
(李大炜)
水利
【概况】
2010年,市水利局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面上水利建设,全面做好防汛防旱保安全等工作,全面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基本完成年初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
【防汛防旱工作】
年度由于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使得防汛形势较为严峻,水库、河网长时间处于高水位状态。针对复杂多变的汛情形势,市防汛防旱指挥部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确保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抓好科学调度、责任落实、措施落实,先后战胜春汛、局地历时强降雨和台风等影响,实现安全度汛,未出现因灾造成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层层开展三防检查。对全市水利工程设施、工程建设,特别是对重点部位、重要水工程进行多次全面检查。
进一步落实各级防汛责任。及时调整市、镇、村三级防汛指挥机构人员。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扎实推进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按照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21个乡镇(街道)在汛期前都建立基层防汛体系,并分别通过省、宁波市组织的验收。
完善防汛抗旱预案。结合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市、镇、村三级对各类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完善工作,使预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各乡镇、街道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预案演练,进一步提高防灾能力。
加快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在前几年防汛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年度开发研制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基本完成并投入试运行。
做好春汛、强降雨和台风防御工作。年初余姚出现罕见的春汛,入汛后又经历多次局地强降雨天气。为此,积极做好水库、河网调度工作,确保度汛安全。进入8月后,因高温晴热,下姚江及宁波水环境用水紧张,余姚市向宁波供水600万方,缓解用水压力。全年台风除第10号台风“莫兰蒂”平均降雨36.2毫米外,其他影响较小,但市防指积极应对,全力做好防台抗台工作。
【水利重点工程建设】
2010年,由市水利局负责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是历年来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共有2000万元以上项目16个,全年完成投资14.5亿元,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计划任务。
双溪口水库建设。概算投资8.917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88254万元,占总投资的99%。4月15日通过设计水位验收。计划2011年初进行竣工验收。
原水管道双溪口水库隧洞工程。工程全长5138米,其中隧洞全长4885米,总投资61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3340万元。9月11日全线贯通,计划2011年初全部完成隧洞开挖、衬砌和钢管安装,具备通水条件。
海塘除险加固围涂工程。年度计划投资3.15亿元(围涂二期1.15亿元,四期2亿元),全年可完成投资3.6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7%。其中,围涂二期工程可完成投资1.5亿元。整个二期工程将按计划在今年底完工,可累计完成投资5.4亿元,围涂面积1666.67公顷。围涂四期工程完成投资2.18亿元。年度计划形成1133.33公顷的促淤区域。
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3650万元,占总投资的98.5%。6.9千米河道整治在主汛期前全线通水。整个工程已全部完成,已着手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曹娥江至慈溪(余姚段)引水工程。至5月份,19个标段全部通过完工验收。计划2011年初完成工程结算审计工作。
化纤厂周边地块开发工程。区块内10户拆迁户已签约完成7户,共计完成拆迁总面积的92%。计划2011年初完成拆迁工作。“河姆渡国际广场”桩基工程已开始,广场东部分桩基在11月底前完成。
姚江干流(中舜江闸至蜀山大闸段)防洪整治工程。工程全长13.6千米,整治堤防26.77千米。工程概算投资9.12亿元。3月16日通过宁波市发改委的初设审查,工程被列为省重点工程A类项目。9月25日工程开工建设。城区段工程已全面展开,纵向围堰正抓紧施工。10月底已完成投资8300万元,年度完成投资12000万元。
白山头周边区块拆迁工程。工程总投资14.5亿元。共应完成18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年度计划拆迁房屋面积8万平方米,完成拆迁面积9.4万平方米。年度完成投资35000万元。
凤山后埭地块(一期)改造工程。工程总投资11.35亿元,涉及拆迁面积15.8万平方米。258户拆迁户已完成256户评估工作。棉纺厂搬迁框架协议已与华孚集团基本达成共识,可在年底前签订。已完成投资4100万元。
四明湖水库环湖生态建设工程。为进一步明确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保护水库水资源,规划环四明湖建设一条长14.1千米的生态道路,建设20米宽绿化带。概算总投资为14475万元。初步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环湖政策处理工作,已完成投资300万元。
陶家路闸迁建工程。概算总投资为14081万元。年度投资计划4000万元。配套工程围堰部分已完成,正在进行交通桥施工,主体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年底前完成投资5000万元。
造地工程。年度计划投资2600万元。一期围区造地基础上建设的湖北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以及二期围区小曹娥和曹朗北块耕地垦造项目已全面完成,可新增标准农田403.4公顷,净增耕地471.07公顷;二期围区陶家路块垦造耕地项目和曹朗北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已启动。按计划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全年投资3500万元。
四明湖水库总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因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原因,项目于8月30日由宁波市发改委重新立项,总投资4072万元。施工单位已进场,准备开工建设。年度可完成投资400万元。
四明湖浮桥改造工程。在狮山半岛和玉兔岛之间改建一座桥梁,取代现有的浮桥。改建桥梁长度为351米,宽度为8.5米。概算总投资6035万元。11月底开工建设,年度完成投资300万元。
全民健身中心周边河道整治工程。概算投资2646万元,项目包括河道整治、新建规划道路一条、以及新建生态滨水休闲景观绿地等。工程于6月初开工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046万元。
【面上农田水利建设】
组织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启动陆埠水库生态湿地一期工程,工程投资283.99万元。该工程为南洪桥人工湿地建设,湿地面积2.75公顷,造林面积3.5公顷。工程招投标已完成。于11月底前进场施工。四明湖水库环湖生态环境建设和总干渠节水工程都已完成初设,准备开工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2009年6月,余姚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县。首批余姚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主要分布于四明山、黄家埠、临山3个乡镇。项目于2010年初进行招标,8月完工,已通过初步验收,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66.67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0.55提高至0.65,渠道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75,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基本完成项目区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面上喷滴灌技术工程。全年新增喷滴灌工程计划建设面积1333.33公顷(其中533.33公顷为2010~2011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已进入招标阶段),畜禽养殖场微喷灌安装6.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为1959.77万元,所完成项目已进入审计阶段,正准备竣工验收。
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项目情况。全年组织实施11个乡镇(街道)26个行政村、涉及3.4万人口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整个项目共分为三个片区和三个集镇,主要建设内容为管网改造、部分水源改造、一户一表改造及完善消毒、过滤设备,总投资3220.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767万元,余姚财政对中央承诺为200万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考虑到项目投资额较大,两级财政补助比率不高的现实,余姚财政追加补助300万元,余姚财政补助额度达500万元,其余由项目实施单位配套落实。
其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年完成东大爿、里子坑等13座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投资711万元;完成低塘街道汤家闸村、黄家埠镇十六户村等9个乡镇的12个村级生态河道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881万元;提前半年完成全年泵站改造任务,工程涉及2街道3座泵站7台。分别为低塘街道塘家堰翻水站3台16寸和3台20寸轴流泵改建成2台26寸轴流泵,阳明街道罗家渡38寸圬工泵改建成32寸轴流泵,油车江排翻泵站新建,翻水2台14寸、排水36寸轴流泵;继续加大泵站防盗器的推广力度,已在梨洲街道、兰江街道、朗霞街道、牟山镇、丈亭镇、小曹娥镇、临山镇、黄家埠镇等乡镇街道新安装泵站防盗器245台。
深入开展河道管理保洁。继续做好全市2332.7千米河道保洁工作,保洁覆盖率达98%,平原乡镇保洁率达100%。在城区每天13小时,农村每周6天每天6小时保洁机制的基础上,抓实抓好检查考核工作。
深入开展全市水利普查工作。国务院决定自2010年起,用3年时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8月10日,成立余姚市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毛洪翔。
(蔡蕾陈军)
农业机械化
【概况】
2010年,市农机局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不断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化综合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2%,拥有农业机械10.5万余台,全年农机经营收入6.5亿元。
【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以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户相互协作的农机服务体系,实施农机合作社提质工程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经营服务机制,重点引导、培植规模大,机制活、服务能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年度新成立经工商注册批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1家,新建立规范化农机合作社8家、宁波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家,新建合作社库房12000余平方米。全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9家(其中粮食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36家)。
积极推进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化建设。提升农机维修网点服务能力,抓好农机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农机维修、农机产品、配件质量等“打假保农”监督检查活动,完善制定农机维修行业规范化建设标准,监督农机销售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建立进货验收档案。
积极推进农机购置资金贷款便捷化建设。市农机局与市农村合作银行共同协商,拓宽购置先进、大型、复式农机具融资渠道,为农机服务专业
合作社社员进行贷款调查和资格审核后给予授权,社员凭授权证就可以在半小时内办好贷款。全年发放贷款257万元。此外,还积极引导农机开展跨区作业,全年共计开展跨区作业服务面积13200公顷,创收1380余万元。
【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政府重视、乡镇(街道)主动参与,重点推进机插技术应用,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带动、整体推进”,加大先进装备技术引进力度,全市共计投入机插育秧盘595万张,高速插秧机339台,育秧流水线9条。新引进粮食烘干机27台,联合收割机36台,耕作拖拉机及配套机具220台套。开展基质育秧试验、机插新品种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开展高产示范方竞赛活动。加快连片示范整体推进速度。建立机插育秧点606个,宁波市水稻机插规模化育秧中心建设标准建立季育供秧规模化育秧点115个,建立机插面积万亩以上的示范乡镇9个、机插水平达60%以上的示范乡镇5个、建立机插面积在千亩以上且机插水平在70%以上的示范村28个。加快机插水平提高速度。全年召开机插秧技术现场会3次,举办机插秧技术培训班27期、培训人员2166人次。水稻机插面积12466.67公顷,农机作业补贴资金1333余万元。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机械化。重点抓好油菜栽植、收获和蔬菜移栽机械化的发展,努力提高水产养殖清淤、增氧、投饵等机械应用率,不断发挥畜禽养殖饲机械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机械的作用,加大标准化大棚、工厂化育秧设施及设施农业的推广力度。引进推广各类特色机械1775台套。
加快新技术推广和示范。组织实施农科教、农机科技攻关和科技推广等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的跟踪、检查和指导。实施农机化项目17个。
【提高农机化综合管理水平】
实现农机补贴工作新成效。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力度,精心组织,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创新补贴机制,补贴资金的使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项目建设、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发展相结合,高效发挥补贴资金的作用。注重质量与数量的协调发展,引进先进新型适用农机具,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全年发放农机购机补贴资金2262万元。
开拓农机培训工作新领域。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优化组合,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围绕农机推广重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积极开展插秧机、收割机等新式农机具的操作、维修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农机操作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辅导,并结合现场指导、实践,加强对农机手、农机维修人员、农机操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机大户、合作社及村镇级农机远程教育网点,自编农机使用、维护知识,安全操作教材,发放宣传小册子、VCD光盘。举办培训班39期6595人次。
构筑农机安全生产新防线。以提升农机监理形象为抓手,依法行政,强化源头管理,巩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建设成果。规范农机源头管理,健全市级、镇、村、机手四级管理责任体系,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考核机制,加强和完善拖拉机及驾驶人档案管理,开展农业机械实地免费检测。签订安全责任书2749份,核发拖拉机驾驶证218本,年检审拖拉机3057台,年检率达92%,移动实地检测拖拉机133台次。强化农机安全监管,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外籍拖拉机专项整治、农机安全生产月、农村道路专项整治等活动。组织上路检查687人次,检查拖拉机2623台次,纠正驾驶人违法行为486人次。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深化“平安农机”创建,积极实施提升工程,开展“五星级”农机安全镇、村创建和“平安农机示范路”建设,举办乡镇农机事故应急演练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机安全建设成果。新创建2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2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村、11个市级安全村、2个五星级农机安全乡镇、2个五星级农机安全村、4个平安农机合作社、1条“平安农机”示范路。
(市农机局)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