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人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706
颗粒名称: 余姚市人民政府
分类号: D625.55
页数: 22
页码: 76-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2010年,市政府紧紧围绕“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发展主线,深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扎实开展“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狠抓社会投资、建设管理、民生实事、效能建设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关键词: 余姚市 六大行动计划 一号工程

内容

综述
  【概况】
  2010年,市政府紧紧围绕“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发展主线,深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扎实开展“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狠抓社会投资、建设管理、民生实事、效能建设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分别增长13%和12.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9.2亿元,增长2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86亿元,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70元,分别增长10.4%和13.4%。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104项2000万元及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71.6亿元,78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6亿元,分别增长36.2%和60.9%;民间投资达到140.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66.4%。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组建成立市招商局,制定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先后赴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开展重大区块、重点项目招商活动。首科太阳能、移动式矿用救生舱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落户。全市实现合同外资6.18亿美元,实到外资3亿美元,分别增长328.9%和298.5%;实际到位内资33亿元,增长65%。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5.38亿元,增长19.8%。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山塘水库除险加固13座,新增经济型喷滴灌面积2万亩。扎实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1万亩,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3个,基本建成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10个。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余姚葡萄”、“余姚茭白”等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1家。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80公顷。成功举办首届余姚农业博览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省农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农业服务内涵,新增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4个,农业信用担保金额达到4200万元。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振兴行动计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实现利润53.2亿元,分别增长31.7%和47.6%。被工信部授予“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称号。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完成工业投资90亿元,增长23.5%。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90亿元,增长32.2%;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达22%。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宁波级以上科技项目122个,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28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1项,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区)。积极推进余姚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滨海新城开发框架进一步拉开,城西工业园征迁工作启动实施。余姚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6.5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49.07亿美元,分别增长31.7%和31.8%。
  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94.1亿元,增长13.7%。制定《服务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河姆渡国际广场、时代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中国塑料城中央商务大楼等项目竣工投用。加大专业市场培育力度,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等项目扎实推进,中国塑料城列为省“三位一体”建设项目。全年实现各类市场交易额541.81亿元,增长19.2%。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全年会展交易额突破90亿元。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在义乌等地开设余姚名品直销中心4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新增文化经营单位69家,阳明“188”文化创意园顺利开园。金融保险业持续发展,新引进金融机构4家,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89.43亿元和839.75亿元。培植引进税源型企业39家,增加税收5282万元。扎实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四明湖度假村改造提升土建工程完工,阳明温泉山庄一期基本建成。加强旅游推介,“河姆渡文化体验”和“四明山生态旅游”成为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经典线路。荣获“2010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浙江十大市场强县”等称号。
  【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稳步推进城市再造。深入实施城市再造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一轴线、两中心、三商圈、四组团”的中心城区发展框架。推进《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加大拆迁攻坚力度,全年共完成房屋拆迁125万平方米。南雷路两侧区块改造进程加快,西南组团、高铁新城核心区等重点区块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中山桥、世南西路延伸等一批城区道路桥梁建设工程。对裕丰花园等6个老住宅小区实施整治试点。开展“迎世博保畅通”文明出行系列活动,实施工程运输车辆专项整治,建成开放桐江桥地下停车场,努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数字城管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化管理成果不断巩固,城市管理的水平逐步提升。
  促进片区联动发展。全面启动泗门卫星城市建设,率先完成机构设置、体制调整等工作,泗门镇被省政府批准为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单位。完成姚西北片区、姚东片区和四明山片区的规划研究,基本编制完成《四明山区域五年行动计划》,组建牟山湖休闲度假区管委会和四明山旅游开发建设办公室。陆埠镇被列为第二批省级中心镇。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浒溪线一期(车岗头至大岚段)拓宽改造工程完成路基施工,余姚大道一期工程(329国道至329国道复线)、余姚(古路头)至江北(乍山)公路河姆渡段、余梁线北延等项目积极推进。220千伏候青变等4个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城东水厂实现试运行,天然气姚西北主干管道和滨海产业园区供水干管完成铺设,姚西北供水主管环网工程及“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如期推进。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二期、奖嘉隆江整治工程顺利完工,姚江干流防洪整治、陶家路闸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城市防洪能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试点等工作有序展开,通济村镇银行成立运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专项发展扶持资金1000万元。村级“三资”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编制完成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和农村社区规划,扎实推进农房“两改”和中心村培育,安置搬迁农户6440户,整体搬迁山区自然村7个,新创建宁波市全面小康村8个。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减少低收入农户706户。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县市。
  【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深入实施“民生关爱行动计划”,梳理确定十二项民生实事工程。全年财政一般预算用于民生的支出达35.4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70%,增长28.3%。年初提出的“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用于民生”的承诺切实兑现,荣获全国“民生贡献大奖”。
  大力推进实事工程。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调低公交票价,实行残疾人免费乘公交政策,新增、更新公交车80辆,改造候车亭(棚)200只,市民出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积极创建“充分就业市”,重视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大就业培训和援助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共帮助2.4万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47个社区创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完成农民养老保障、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把被征地人员和土地流转人员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80元。完善《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对因病负担过重的城镇参保人员实施二次补偿。建立低保边缘户制度,把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家庭纳入救助范围。深化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建设,被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称号。加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和救助管理工作。启动“331”住房保障计划,建立限价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扩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覆盖面,建设保障性住房1.72万平方米,被评为宁波市住房保障先进单位。出台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率先向低保户、重残低收入人员和低保边缘户发放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扎实推进教育网点调整,城北中学等9所学校完成撤并,黄家埠中心小学交付使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新增国家级职教实训基地1个,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阳明学院,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零”的突破。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制订出台“1+10”人才政策,新引进各类优秀人才5970名。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已有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8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64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新增小病受惠定点社区卫生服务站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率达到100%。推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市临床检验中心运作模式在全国推广。扎实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和“阳光计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第一批近2万户数字电视转换任务,建成投用余姚博物馆、余姚名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公众免费开放余姚“四先贤”、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等国有旅游景点,新建集镇综合文化中心5个、村落文化宫41个,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增加到58所。重视文明创建工作,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成绩名列宁波市前茅。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加强,土布制作工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第二轮市志修编工作全面展开。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不断巩固和谐局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校园安全管理得到加强,世博“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圆满完成,命案侦破率达100%。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危化企业、酒后驾车等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四年实现“零增长”。建成开通药品网上监管系统,启动生猪定屠专项整治行动,率先完成“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三年工作任务。积极做好信访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信访总量继续下降。推进基层民主法治、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帮教等工作,完成第八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办法,积极推进新老余姚人“互融共建”活动。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获得省“双拥模范城市”荣誉。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全面强化节能减排。坚持“有保有压、分类指导”,严格实行有序用电和节能降耗措施。切实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改造力度,依法关停“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64家,关停不锈钢熔炼企业10家、粘土砖瓦窑5座,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改造项目37项。着力抓好能耗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否决“两高一资”项目83个,完成10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增清洁生产企业25家。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1233.49吨和513.57吨。扎实推进专项治理。认真落实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两个省级开发区环境整治工作通过验收,小曹娥、黄家埠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矿山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有效规范开采秩序,顺利完成宁波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年度考核任务。河道专项整治积极推进,全市河道保洁覆盖率达98%。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陆埠水库上游酸洗发蓝企业专项整治如期完成,陆埠水库生态湿地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四明湖水库环湖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不断改善城乡环境。积极推进“绿色余姚”、“森林城镇”建设,建成宁波市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各1个。完成龙泉山公园整治升级工程,开工建设儿童公园。扎实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小曹娥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三期和乡镇集污管网建设有序推进,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竣工投运,全市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提高到12万吨和1200吨。
  【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完善行政服务机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完善“五联五促”制度,着力解决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出台相关经济扶持政策,拨付政策资金3.7亿元,为企业减免各项税费9.1亿元。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建立企业联合会转贷互助基金,多途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全年新增贷款的54%投向制造业。建立健全审批绿色通道、联合审批和代办服务等便民制度,完成上级放权事项的梳理和进驻中心工作。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长电话和市长信箱办理工作的意见》,开通“e(议)政厅”和“四明热线”,举行“阳光行动走进余姚”现场直播暨大型广场咨询活动,建成市民服务中心一期,“中国·余姚”政府网站列中国区县政府网站综合绩效评估第五名。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市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全年办理人大建议246件、政协提案168件。密切与工商联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依法做好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范行政复议工作,加大行政执法监督,依法行政责任制全面落实。组建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健全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和社会听证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加强政风建设。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重大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制度,开展重点涉企服务科室民主评议,加大效能监测和效能督查,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设立市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清理处置工作,96家单位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升。深化节约型政府建设,行政经费和人员编制得到较好控制。
  市政府办公室工作
  【概况】
  2010年,市政府办公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以实施“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活动为抓手,认真履行各项职能,不断提高参与政务、处理公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较好地(市府办)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协调】
  注重抓好统筹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室“总调度”和“中转站”作用,围绕市政府工作的重点,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重大项目百日攻坚”、“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等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紧紧把握市政府领导的意图,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和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工作的全面顺利进展。积极协助市政府领导抓好领导与分管部门的衔接工作,协助领导处理好日常事务,使领导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抓发展、谋全局,确保市政府全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和圆满落实。同时,加强与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日常工作的衔接、沟通与协调,特别是在文件运转、接待和办事等方面做到规范有序、有章可循,确保市“四大办”联系更紧密、服务更优化、工作更有序、成效更突出。
  【信息调研】
  抓住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热点、难点以及领导的关注点,积极主动开展综合调研,较好地完成市领导交办的文字综合任务。先后撰写各类大型文字综合材料280余篇、35万余字;撰写重点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4篇,其中2篇发表在省、宁波级刊物,2篇列入宁波市政府研究课题、1篇获三等奖。同时,坚持数量、质量两手抓,积极搜集素材、捕捉信息,及时编报信息,全年编发《每周要情》48期、《领导参阅》12期、《专报信息》150期;上级办公厅录用信息386条次,其中被省政府办公厅录用101条次、省(市)领导指示、批示15条次,在宁波各县(市、区)中名列第3名,并获省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政务督查】
  不断改进督查方式,创新督查方法,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督查机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的意见》,督查督办好各项工作任务,做到领导交办的任务重点督办,中心工作跟踪督办,下级请示事项按时限督办,一般事项正常督办。全年完成市政府领导、市长电话、市长信箱交办的督查督办(批示)件433件、来信448件,编发市政府督查通(专)报24期;还开展专项督查25次,办理宁波市人大建议4件、政协提案1件,余姚市人大建议244件、政协提案168件,有力地促进为民办实事项目、维稳信访、违法建筑整治等全市性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公文管理】
  根据限时办结、及时办理、按时办妥的工作要求,着力规范各类公文办理程序,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公文处理工作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从文书处理的收发、印制、传阅、清退、归档、销毁等各个环节入手,严把政策关、时效关、公文体例格式关、文字关和校核关,认真做好各种文件、电报处理工作,保证公文准确、及时、安全运转。去年以来,共办理各类文电3038件,其中国务院、省政府等上级文件及传真电报2169份,以市政府及办公室名义印发各种文件869份,办理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请示、报告758份,全部高质量按时办结。同时,全年还编发《余姚政务》12期。
  【行政事务】
  按照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工作标准,组织安排好市政府各种会议的会务工作,包括会前筹备,会中协调,会后落实,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除组织市政府领导召开的工作会、协调会、专题会外,还成功组织“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余姚河姆渡文化节”、“杨梅节”、“农博会”等大型节庆活动。坚持热情接待,从俭招待的原则,与有关部门配合,圆满地完成大型节庆、会议和上级机关及兄弟县市考察接待。进一步规范因公出国管理,加强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联系,全年共组织出国(境)434人次,接待来访外宾80人次,促进对外交流与协作。积极协助驻京、驻沪联络处开展相关工作,全力加强后勤保障,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
  【队伍建设】
  坚持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有重点、有步骤地深化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创先争优提素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活动有序开展;健全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市管干部学分制、专家辅导讲座等学习制度和形式,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市长学法、姚江讲坛等各类学习活动,坚持做到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两兼顾,使全体干部职工思想意识、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发扬民主增合力,强化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办公室主任会议制度,坚持每周一的主任碰头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班子成员和其它办室负责人参加的学习交流例会,汇报交流工作,听取大家对办公室工作及领导班子的意见。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通气协商,涉及人财物和重要事项都能在事前通气协商,最后经过办公室党组、主任办公会议集体研究作出决定,杜绝个人行为和独断专行。同时,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通过民主生活会,贯彻上级精神,落实有关要求,广泛征求意见,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整改问题。改进作风争一流,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的意见》等工作制度,明确和规范了工作程序、方法等要求,促进政务作风的进一步好转。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班子成员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并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坚持执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严格控制办公室设备配置、公务用车、会议经费、接待经费标准,切实把好财务审批关、物资采购关和干部任用关。同时,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办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协助调处各类信访案件,积极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市府办)
  法制工作
  【加大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力度】
  2010年,市政府法制办(市行政复议办)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6件,其中不予受理8件,立案受理18件,审结案件26件,结案率为100%。立案受理的案件中,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13件,因申请人撤回申请而终结的4件,责令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的1件。同时,针对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向被申请人发送《行政复议意见书》2份、《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2份,提出完善意见,促进行政机关更好地依法行政。此外,法院审理市政府为被告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24件,二审15件,没有一件判决市政府败诉。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决策机制】
  在原《余姚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市政府于8月出台《余姚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组建方案》,对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程序以及决策的执行和要素保障等作出专门规定,初步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风险评估、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集体审议、后评估以及监督检查等制度。又于9月及时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建立队伍保障。
  【强化对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
  4月,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和主要行政执法部门签订《依法行政工作目标责任状》,从而促进各部门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同时,落实内部考核监督机制,责成有关部门完善依法行政的考核内容,增加在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中的分值比例,确保完成年度依法行政工作目标。
  【严格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根据2009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通知》对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的要求,以市政府或市府办名义发的规范性文件,在提交市政府有关会议审议前,应先进行合法性审查。2010年,市政府法制办全年共收到起草单位报送合法性审查的规范性文件20件,并通过上网公布、发函征询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审查后已提请市政府审议12件,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经备案、发布施行12件;同时,还对未经审查擅自印发的数件规范性文件提出处理意见,责成整改,确保备案率和整改率达到100%。
  【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
  2010年,市政府法制办制定行政执法人员年度培训计划,共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培训2次,221人参加学习及考试,并审核办理省行政执法证163个。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市政府严格按照市人代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依法行政工作重点,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责任落实,并及时向人大及常委会报告工作。4月30日,就上年度全市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作专题汇报;5月28日,就上年度全市依法行政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同时,作为依法行政的推进监督部门,法制办也两次向市政府常务会议报告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不断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继续加大对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不断规范公开行为,提升公开信息主动性,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全年通过“中国余姚”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320条,比上年上升36.34%。全市共收到各类依申请公开申请127件,均已按时办结,无一例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被宁波市政府评为政府信息公开先进单位。
  (市法制办)
  应急管理
  【概况】
  2010年,市应急办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这个中心,较好地发挥综合协调职能,推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预案编制】
  截至年底,已修订完成总体预案1个,推动完成专项预案及操作手册各41个,部门预案60个,部门下属单位预案50个。全市各乡镇(街道)共完成本级预案297个,指导完成农村预案267个,社区预案35个,学校预案180个,企业预案1402个,重点工程安全预案14个,各类会展节庆预案20个,基本形成预案体系。对各地本级预案进行督促完善,指导村、社区、企业和学校预案的备案、更新和演练。
  【应急队伍】
  加强综合应急队伍建设,以公安消防为依托,整合公安巡特警大队防暴处突协警队伍和民兵队伍,吸收应急志愿者和专家,牵头成立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构建以综合应急队伍为龙头、专业应急队伍为支撑、志愿者队伍为辅助、专家队伍为技术支持的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保障】
  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协调有关部门完善防汛物资储备体系、处置危化事故物资场所合理分布、生活物资社会化代储、紧急救灾物资常态化储备、应急物资加工能力实时掌握的全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同时,服务于突发事件处置物资的调用,明确基本物资和大型装备管理、调用责任。
  开展应急平台建设前期准备,进行应急资源的普查和信息化调研,采集包括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城市供气供水、防汛防旱、消防灭火、应急疏散、交通运输保障等各领域的基础数据,研究公安、水利、国土、规划等部门应急资源的整合。以数据库建设为抓手,开发完成市应急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应急资源的共享,以数字化建设推进规范化建设。
  【应急预警】
  进一步优化应急机制,参与并推动以110社会紧急救助服务联动体系为平台的先期处置机制,制定出台日常运作和考评制度;把握应急处置的先机,修订完善《余姚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余姚市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机制。
  【应急演练及其他】
  对部门和乡镇分别开展一次督查,更新全市应急队伍和物资以及预案、演练、宣传和培训的基本数据,出台《余姚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规定》,督促乡镇街道和市级有关部门完善专项预案297个、部门预案60个,完成演练49次。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赴杭州、宁波等地培训2次,牵头完成全市自然灾害预警和资源共享课题和社会管理创新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构建的研究。此外,以乡镇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化为目标的试点工作继续推进,省政府办公厅、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多次来姚,对有关工作予以肯定。
  (严剑红)
  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
  【概况】
  2010年,全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坚持服务为主、激励为主、融合为主,全面深化外来务工人员组织网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激励引导、互融共建等“五大体系”建设。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被授予浙江省“关爱农民工”先进集体。
  【加强基层基础管理】
  截至12月底,全市登记做证的外来务工人员522861人,其中16周岁以下61051人。出租房屋66944户,284710间。有村(社区)工作站125个,综管员890名。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登记正确率95.18%,出租房屋信息登记率100%,出租房屋综合责任保证书签订率100%。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发放《临时居住证》45.1万本。在33个村(社区)工作站完成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社会版VPN专网建设,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登记做证远程申报、实时登记、即时做证。强化“以房管人”,加强对出租房屋的依法监督和动态管理,改善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状况。实行综管员持证上岗和“三定”(定人、定岗、定责)、“四统一”(综管员由乡镇、街道外来务工办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政府各职能部门统一使用)的工作制度及“小挎包、大服务”的工作模式。
  【深化激励引导措施】
  深入实施“互融共建”主题活动,先后开展“真情瞬间”新老余姚人摄影比赛、姚江明月情颁奖晚会、外来务工者节等活动。评选优秀外来务工人员20名,服务管理先进单位10家。在媒体开设“互融共建”和情暖异乡人专题栏目。推进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规范化建设,举办融合组织骨干培训。全面启动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行动,成立市、镇、村、企业四级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外来务工人员注册志愿者4737余人。探索租住房“村企结对”模式,由村委主导、多方牵头,以村企合作方式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住房服务。大力引导企业与村挂钩,为外来员工建立统一租房制度及按技能贡献分档提供租房补贴激励制度。将住房困难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允许符合条件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在务工地购买限价房。在全市6个街道和3个中心镇推广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工作。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专场招聘、劳务对接、校企合作洽等形式,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服务“绿色通道”,加强法律援助,全年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3600余人次,调解纠纷173起,指引公证服务33件,指引司法鉴定40余件。改善子女教育服务,全市共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37660人,其中公办学校就读25630人,公办学校就读率达68.06%。继续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开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爱心职高班”,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毕业后继续教育途径,首期招收的45名学生进入市职技校就读。设立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卫生服务,1010例外来孕产妇享受不同程度的分娩优惠,3602例流动孕产妇和18682名流动儿童接受规范的保健管理;5785名流动儿童接受了疫苗接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4.67%。开展以提升服务水平、整治违法生育行为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活动,外来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率达90%以上。免费施行四项手术554人次,兑现金额9万余元;施行免费孕检查11.3万人次。98户新余姚人家庭被评为计划生育模范家庭。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和“百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发放“阳光文化共享卡”25533张,培育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共享基地37个。招募文化志愿者48名,开展新余姚人人文课堂35期。建立“流动妇女之家”43个、民工学校30多个,5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了安全生产、文明礼仪等素质教育培训。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在岗职业技能培训,以获取中高级技能证书、培养熟练工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为目标,深入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的在岗技能培训。728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3600余人获得各类资格证书。
  (施海霞)
  人事人才工作
  【概况】
  2010年,市人事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两个引领”的总体目标,坚持把“抓人才、强服务、推改革、保稳定”作为工作主线,进一步深化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稳慎推进政府机构和各项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努力为建设富裕、和谐的新余姚提供坚强的人事人才保证。
  【加快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
  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18.675万人,高层次人才达3100人,其中博士(后)37人,硕士422人,正高86人,副高2646人。此外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28人,其中海外工程师21人,人才总量增长较快,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主动地做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完善和修订出台以《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为主体的“1+10”新人才政策,同时制订“1+10”人才政策的具体操作办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省、市党报和人事人才杂志上宣传印制和发放《余姚市人才政策汇编》。
  积极组织各类人才招聘活动。举行春季、夏季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共有241家企业进场设摊,推出岗位2500个,应聘人员达3000余人;成功举办中国(余姚)五金工具博览会人才招聘会和十二届中国塑料博览会人才招聘会,共设摊位225家,推出岗位3100余个,4700余人进场应聘洽谈。加大外出招聘人才工作的力度,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宁波市第21届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杭州市2010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2010年浙江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大会。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组团赴宁波举行余姚专场招聘会,赴武汉、广州、山西大同、成都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共组织255家单位外出招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近2805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1860余人,硕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职称人才27名。做好海外工程师引进及年薪资助申报工作,累计共申报21名海外工程师。落实企业柔性引才的政策性补助款发放工作,共引进柔性高层次人才60人,共发放柔性引才补助款270万元。
  加快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创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工作,多次发动组团参加杭州、上海、北京招收博士后洽谈会,已新进博士后4人。抓好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积极发动符合建站条件的企业申报博士后工作站,现已有三家企业申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全市共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发放博士后工作站经费补助60万元。在成立“余姚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基础上,专门出台留学人员来姚创业服务的优惠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新引进留学人员10名,企业与海外留学人才通过洽谈有8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做好国家级研究生创业基地和浙大研究生实践基地工作,组织11位浙大研究生和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到余姚6家单位实习。
  积极实施人才关爱工程。年初表彰10家尊知重才先进单位,3名突出贡献专家和20名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春节期间,对全市98名市级及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了走访慰问,共发放慰问金80600元。做好高层次人才推荐工作,推荐6人申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推荐4人参加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关心人才健康状况,组织高、中级知识分子体检活动,邀请部分高层次人才参加“姚江讲坛”报告会,听取专专题报告,共参加90余人次。完成人才公寓二期工程,已安排入住二期235间。同时,启动市首届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开展两期中层干部行政能力提高班和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和考试。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讲座,全市228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讲座。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共82人农村一线实用人才参加了培训。举办现代农业高级研修班,全市28名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做好“三重”企业服务工作,走访重点企业,介绍相关人才政策,听取了解当前企业人才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高端人才招聘难的问题。召开全市重点企业专技工作座谈会,7次听取91家企业对人才工作的意见,同时对企业博士后政策建站进行辅导。
  【不断提高人事依法行政水平】
  积极稳妥地推进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工作。组织并完成全市各级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自2006年集中登记后符合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登记条件人员的补充登记工作,共登记公务员(参照人员)287名。及时转发《公务员辞去公职规定(试行)》和《公务员辞退规定(试行)》,为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的配套法规,畅通公务员退出渠道提供了政策依据。积极稳妥推进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做好市就业管理服务处等11家事业单位申报参照公务法管理工作,完成市水库移民办公室等12家机构169人的过渡、登记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18人。组织实施市卫生监督所等5家机构共107名工作人员的过渡资格审核、考试、考察工作,同时完成分流安置人员15名。
  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录用招聘工作。严密组织全市各级机关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和从优秀村干部、从选聘到农村和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中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工作,严格执行公务员录用规定和有关法规。在录用对象上,取消其他限制条件,扩大专业范围,创建更广泛的人才竞争平台,全年报名缴费考试人员达4030人;在考录工作程序上,更突出招录机关的主体地位,达到责任分工明确,执行政策准确,工作环节细化,协同监督到位,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确保考录工作顺利进行;在事业单位面试工作中,实行“面试官”异地交流制度,进一步强化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执行政策规定上,做到严管严处,及时准确处理2名考生的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年度全市各级机关(参照单位)共考试录用公务员(参照人员)共153名,其中:乡镇(街道)公务员23名,乡镇专职人武干部3名,其他各级机关及参照管理机关(单位)公务员(参照公务员)127名。在乡镇公务员考录计划中,首次专门面向在村(社区)任职并满2年的高校毕业生考录公务员11名,首次在公务员录用中显现鼓励高校毕业到农村基层任职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旅游、招商和驻泗门卫星城办事事业机构等人才招聘服务,共专项组织招聘3场次,16名工作人员全部聘用到位。全面指导、协同教育、卫生部门招聘技术人员工作,完成204名教师(含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59名卫生技术人员招聘任务。组织实施全市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并进一步完善招聘环节,面试实行全部聘请外地评委,共完成招聘人员94名,其中,首次定向在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乡镇(街道)事业人员9名。年度全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共招聘事业人员573名。同时,共招聘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16人。
  全面提高机关事业人员依法管理力度。重视人事计划管理和编制执行工作,合理编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人计划,严格人事纪律,进一步规范职务任免和人员调配工作,全年共审核办理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250余人,人事调配160人,依法开除公务员公职4名,解聘事业人员4名。同时严格执行《浙江省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试行)》,认真组织2009年度公务员考核工作,全市除市管干部以外公务员参加年度考核共2592人,其中:优秀等次430人、基本称职等次1人、不称职等次2人、不定等次80人,优秀比例为16.59%;认真组织事业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参加考核共12920人,其中:优秀等次1949人、基本合格等次4人、不合格等次4人、不定等次305人,优秀比例为15.1%。在年度考核基础上,继续实施公务员奖励,给予76名公务员实施三等功奖励,493名公务员实施嘉奖奖励。
  【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人事信访维稳工作】
  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2010年是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此,着重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上下功夫,通过《余姚日报》余姚人才专栏和余姚人才网介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工作。同时加强日常推荐服务,引导企事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招收应届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年度全市接收高校毕业生4184份档案,通过各种渠道推荐就业率达96.2%。
  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实践(见习)基地建设工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增宁波云环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为新的高校毕业生实践(见习)基地,制订并落实相应优惠政策,全年共发放毕业生实践(见习)基地工作经费30万元,接收大学生实习(见习)604人,发放生活补助款130.5万元,基地就业数达305人。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强化人才市场公共服务职能,改进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并从年度开始,取消摊位费,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人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作用,人才市场也呈现供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共举办人才集市56次,共有2480家次用人单位设摊招聘,20900余人次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场洽谈交流。大力开发网上人才信息发布、查询、网上招聘等服务项目,加强与各地人才站点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网上人才库累计已有求职者自行登录的信息5万余条,在网上发布单位招聘信息累计4万余条。
  全力维护企业军转干部队伍的稳定。为确保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采用教育、管理、解困三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企业军转干部队伍的维稳解困工作。及时调整、提高在职企业军转干部的工资水平,并进一步提高慰问金、医保及住房公积金和退休人员养老金等各项经费与福利标准,进一步改善广大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条件。专门走访慰问部分特别困难的企业军转干部,积极设法解决个别企业军转干部的实际困难,健全完善各级管理网络,强化重点人员的教育监控,高度重视企业军转干部的来信来访工作,确保企业军转干部队伍的稳定。积极做好改制事业单位人员来信来访工作,耐心细致地解答有关政策,提高事业单位改制后退休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协调解决部分改制事业单位人员的实际问题,缓和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认真开展议案、提案答复和人事信访工作。在市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和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中对涉及市人事局的21件议案、提案均作及时答复,满意率达100%;全年共接待、处理人事信访案件66件,办结率均达100%。
  【协助推动其他各项人事工作】
  认真做好工资福利和退管工作。调整全市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形式,做好2009年度机关工作人员津贴补贴结算工作,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休假报酬工作。及时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108人次考核升级、公务员1301人次“滚动升级”工作,做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及时办理机关、乡镇事业单位137位同志的退休手续和好机关工作人员死亡后的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的审批工作,调整110位机关事业单位精减职工、88位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办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套改公务员工作。认真做好退管工作。重点抓好对退休干部走访慰问工作,组织全大市退休干部各类比赛活动和健康体检工作。
  努力提高人事代理服务水平。中心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及聘用合同鉴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申报、职称资格考试、外语考试报名、档案工资调整、集体户口挂靠、党组织关系挂靠等近二十项代理服务,基本能满足代理对象的要求。共有1200余家单位委托中心办理代理,代理人员2.4万余人,共代收各类社会保险费用4027.5万元。
  做好各类资格考试报名等相关工作。做好考试相关的信息发布、文件布置、现场确认等各项工作,共受理审核通过任职资格、职业(执业)资格、能力水平等各类考试报名3839人次,其中任职资格考试报名2498人,执业资格考试1203人,职业资格考试137人。共组织实施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7期68场考试,2593人次参加考试。会同市财政局组织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生共1301人,做好职称评审相关工作。做好新闻系列、农业技术系列、工艺美术、政工系列等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工作。
  做好2010年度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工作。根据全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进度,提出并实施年度养老保险基金调整工作;对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做好退保工作,同时对退休人员的相关待遇做好落实工作;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网上查询工作,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市委办公室转发《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人事局工作实际,开展以“转理念、精业务、强服务、促发展”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确定工作措施,实施党员公开承诺制,认真做好领导点评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有力地推动人事人才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市人事局)
  信访工作
  【概况】
  2010年,市信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信访部门的科学指导下,以服务全市实施“项目突破年”、“创新提升年”活动、“六大行动计划”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做好上海世博会期间信访维稳工作为中心任务,振奋精神,迎难而进,勇于创新,全市信访形势总体良好,呈现“总体形势平稳、总量稳中有降、创新成效突出”的局面,为余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组织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建设】
  统筹协调、定期研判,“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体系更加落实,建立纵横协调、责任到位的信访工作体系,纵向上,市、乡镇两级分别实行“四合一”和“三合一”的领导体制;横向上,市级实行信访联席会议和专项工作组制度,乡镇一级以综治中心为载体实行“八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推进大发展、大项目、大民生、大稳定的进程中,市一级领导层面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定期研判,重点下好“三盘棋”:
  一是下好“统筹领导棋”。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会议,市委书记、市长连续第7年与各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签订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期间,市委重大事项酝酿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等先后12次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先后召开11次不同规格的会议专题进行部署,制定出台相关文件7个。
  二是下好“督查指导棋”。市委书记陈伟俊多次深入乡镇、街道和村(社)、企,调研基层信访维稳工作,春节上班第二天即到市信访局调研检查并接待上访群众,全年对信访问题作出批示12次,阅批群众来信200余件次;市长毛溪浩多次听取信访工作汇报,亲自协调有关信访问题,实名注册上“余姚论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对市长电话、市长信箱等“网上信访”办理提出明确要求,对市信访局报送的《信访情况通报》和专题信息是“每期必看”;市委副书记李浙闽主持召开疑难复杂信访问题专题汇报会,逐件落实对突出信访问题的调处和稳控责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诸晓蓓多次召集有关信访问题协调会,十余次到市信访局接待集体访群众;其他市领导到市信访局接待群众上访的次数也比往年明显增多。
  三是下好“协调交办棋”。市信访联席会议召集人先后12次召开工作布置或专题研究会,市委副书记、市信访联席会议召集人李浙闽分13次专题对信访工作批示,提出督查意见;有关专项工作小组根据群众上访形势不定期地召开情况分析会、工作协调会、接待调处会等;每月1次的全市政法信访工作例会上,乡镇、街道分管政法信访的副书记和市直政法信访部门相关领导对信访形势集中会商,研处对策;分两期对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实行市领导包案调处,并取得重大进展。
  【强化以稳定促发展的服务工程】
  积极发挥“第二研究室”作用。针对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深入调研,及时提供改革热点、发展焦点和维稳难点等重大信息,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为全市加强对企业转制后续问题的政策处理、开展对工程运输车辆、农村环境和矿山采石场等集中整治发挥参谋作用。通过信访部门调研建议后实施的矿山采石场集中整治,全市共查处有违法行为的采石场26家,限期整改关停22家,行政处罚12家;经过市政府审定,把原定扩展到38家的计划调整为压缩合并到15家,此举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赏。
  全力调处重大信访问题。全年发生来市集体上访183批次,比上年上升42.97%,而且诉求指向集中、有组织抱团现象突出,主要涉及企业转制后续政策、土地区片价调整政策、志愿兵转业安置政策、采石场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等方面问题。信访部门深入一线、多策并举、合力调处,多次召开疑难复杂信访问题专题汇报会、信访联席会议专项工作组会议以及乡镇、街道和部门联合协调会议,实现上访群众情绪的平稳过渡和矛盾的妥然化解。
  主动服务重点工程建设。推行重大事项信访维稳风险评估制度,深化重点工程“三同步”制度,实施信访部门和重点工程指挥部、拆迁建设单位和工程所在地政府的“四合一”联席会议和联合调处制度,把涉及重点工程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阶段。全年市级开展重大事项风险评估6次,乡镇、街道14次,在全市新开工重大建设项目比历年都多的情况下,群众反映土地征用和城镇、农村房屋拆迁问题的信访量同比下降20.97%、16.77%。
  【创新领导公开接访制度】
  推行市级领导“1+4”公开大接访新载体,把北京奥运会期间开展“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的做法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即在坚持每月一次市党政领导公开大接访的基础上,每月4次安排市党政领导和“法检两长”公开接访。乡镇、街道实行市领导接待日之前的“错时制”领导接待制度。全年市级领导共公开接访493批次1186人次,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88.3%。
  在市级机关层面,建立分管领导负责、部门联合接待、及时调处答复的工作机制。信访量较大的部门领导陪同市领导参加每月的定期接待,对来市集体上访实行信访部门与职能部门联合接待,并承诺限时调处答复;引导群众直接向有权处理部门反映问题,受理、调处信息通过信访信息系统实现共享。同时,把市管后备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选派到市信访局和重大项目指挥部等一线挂职锻炼,其中3人到市信访局、7人到重大项目指挥部,主要从事群众来访民、接待、矛盾调处、问题化解等工作。
  在乡镇、街道机关层面,在已普遍实行领导干部每天值班接访、“三联一包”(联村、联企、联群众,包稳定)的基础上,组织机关干部全面推行以下访、巡访、回访、代访、陪访等“五访”为主要内容的便民服务和民情直通工作机制。全年21个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受理信访总量1931件(批),调处成功率92.7%。
  【加强网上信访“双提”建设】
  市领导亲历亲为。市委书记陈伟俊、市长毛溪浩分别走进“余姚e政厅”直播室,通过网上实时互动、“阳光热线”等与网民群众进行实时在线交流,解答群众关心的民生、信访问题,吸纳群众意见。市信访联席会议召集人和市有关分管领导的办公电脑开通了市长信箱的查阅接口。
  市政府立规立章。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长电话市长信箱办理工作的意见》,专门召开全市市长电话和市长信箱工作会议进行布置。并对信访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版,增设51个部门投诉接口,形成网络投诉“超市”和“点菜式”选择,方便群众信访投诉。全年市直部门直接受理的市长电话760件,市长信箱750件。
  职能机构提速提效。市长电话办公室认真落实市领导指示和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市长电话和市长信箱业务培训,提高网上信访处理能力,缩短办理时限;建立市长电话办公室信息直报点,及时向市分管领导上报有关重大、疑难和敏感信息;开展市长电话和市长信箱信访件的抽查、回访和督查工作,群众满意度有较大提高。
  【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
  信访积案是产生到甬赴省进京越级访的主要源头,信访老户是重要活动等政治敏感期发生择机越级访和异常访的主要对象。全市从2007年起,通过连续三年内紧外松、刚柔相济的信访积案集中整治,一大批信访积案得到有效整治化解,并在专项整治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出以请下来四级联审、走拢来集中会审、派下去指导化解、陪上去有序导访、带回来依法处置为主要内容的“五步工作法”,受到上级信访部门的充分肯定。年度全市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以“信访积案化解年”为抓手,加大力度,深入推进信访积案集中整治化解工作。分两期对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实行市领导包案调处,其中第一期市领导包案的16件集体访、9件个体访化解20件,化解率达80%;第二期市领导包案工作方案又确定12件集体访、14件个体访,对其中省和宁波挂牌交办的12件信访积案,落实由10名市级领导包案调处,通过上下协调,综合施策全部成功化解。全年共受理复查复核申请71件,经审核,不予受理告知46件,完成复查复核25件,正在复查2件,通过复查复核,收到调处化解一批、依法终结一批、明确告知一批的良好效果。同时,刚柔相济,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全年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人,行政拘留13人。
  【推进创优固本强基建设创新】巩固。即以巩固深化发韧于丈亭镇的动员和组织村民小组长参与信访维稳工作的“五常法”为龙头,把“五常法”建设服务于全市“两年”活动,着力在推进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维护大稳定中发挥“四小组长”的基础性作用。据统计,2009年到2010年,全市基层组织共排摸出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4476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6万余件,劝阻上访126批次,防止民转刑案24件。正是由于广大“四小组长”发挥的积极作用,年度全市出现“工程推上去、信访降下来”的良好形势。同时,继续巩固临山镇的“四级维稳制”、小曹娥镇的“代陪访制”、四明山镇的“四签字制”和鹿亭乡的“四包制”等各具特色的基层信访工作创新做法。据统计,至年底,全市265个行政村和56个社区、居委,实现村民小组长和信访信息员队伍的“双覆盖”,建立一支419名村级信访员、6086名村民小组长组成的基层信访信息员队伍。
  提升。即以提升发挥基层为主体的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做法。在全市新一轮和谐宜居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建设,各地纷纷不断总结、提升信访维稳工作中的好做法、好措施。凤山街道根据征地拆迁任务重,涉征涉拆矛盾多的工作特点,总结推出“五前工作法”;兰江街道承担中心城区拓展的“西南组团”开发建设任务,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社会管理新体制;阳明街道作为人口集中居住区,推行服务群众的“一线工作法”;低塘街道黄湖村实行“五零工作法”,上访村转化为文明村。
  创新。年度低塘街道实施“六必治”,强化“六支撑”的基层信访工作经验,受到省和宁波市的充分肯定,宁波市市长毛光烈批示“余姚低塘街道的工作经验很全面很管用,宜在全市推广。”马渚镇探索尝试“五全”工作机制,做到组织网络全覆盖、排摸矛盾全社会、剖析案情全方位、领导包案全过程、信访源头全管控的做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市信访局)
  行政服务
  【概况】
  2010年,市行政服务中心受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22.67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收件906.78件;办结各类审批服务事项22.56万件,平均每个工作日办结902.26件,按期办结率100%;收取各类规费61.94亿元;收到办事企业和群众的感谢信或表扬信65封、锦旗19面,群众评议满意率100%;中心窗口的实际每件办理时间从上年的平均1.96个工作日,缩短到1.71个工作日,提速12.75%。
  【完善审批服务制度】
  开展“提速增效·优质服务年”活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审批服务制度,构建了审批服务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绿色通道”审批制度,成立由相关审批窗口组成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协调小组,进一步明确“绿色通道”项目各个办理阶段的责任窗口(牵头窗口)和服务规范,实行分工负责制、中心办结制、协调运行制、考核责任制,切实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审批工作。建立完善重点项目联系制度,把重点建设项目联系制度扩大到对市里确定的重点突破项目和亿元以上及重点工业投资项目,通过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绿色通道”制度、“双向承诺”制度、业务培训制度、协助办理制度,及时帮助解决重点建设项目在审批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重点项目实行挂钩联系制,联系重点项目45个,组织相关窗口上门协调解决相关的审批问题。优化行政审批事项预约服务。在中心增设预约服务窗口和预约电话,实现365全天候服务,极大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建立重点建设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开展“客户点名菜单式全程代理”服务。增设代办服务窗口,落实专职代办人员,根据项目主体单位的要求,为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并对各部门负责的代办事项进行跟踪督办,有力地推动重点项目的进展。
  【优化审批流程】
  继续开展审批流程优化工作,对原有的联合审批机制进行深化和发展,切实加快审批服务速度。扩大联合审批范围,实现办事流程再优化,联合审批的范围在原有的餐饮业项目审批、城区户外广告登记联合踏勘基础上,修改联办流程图,进一步优化对审批流程,推出由国土窗口为受理单位,农林、公安、安监、环保及供电、水利等部门组成的采矿许可证办理联合踏勘。构建联合审批会审会办制度,会同监察局,对联合审批程序作进一步规范,以基本建设项目的联合会审会办为突破口,按照“能合不分,能并不串”的原则,对联办项目审批流程进行细化,制订《余姚市政府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实施方案(试行)》和《余姚市社会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实施方案(试行)》,及其相应的审批流程和流程图,为下一年打破部门界限,构建联合审批平台,形成部门间审批事项并联、项目主体单位前期工作并联、审批事项与前期工作并联的“三并联”的联合审批运作机制打好了基础。
  【完善审批服务网络】
  根据上级“深化中心镇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卫星城市”的战略决策,从1月开始在泗门镇筹建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泗门分中心,确定进驻项目、落实进驻人员、确定窗口布局及服务功能,4月28日开始正式运行,20个部门进驻分中心,其中,有10个派驻部门直接进驻,进驻的审批服务事项共234项,镇级便民服务事项17项,构建了以集中办理、联合办理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为中心的二级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强业务培训,对新进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首创师徒结对拜师学艺活动,为8对师徒举行简洁而隆重的师徒结拜仪式,使新来的青年干部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进而成为岗位能手。加强乡镇、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代理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各相关窗口进行业务指导和定期封闭式业务培训与知识更新,提高代理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进一步促进基层代理服务工作的延伸和优化。
  【拓展服务内容】以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推进区域一体的全流程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的支持下,着手研究开发区域一体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开展网上审批系统的调研工作,组织对先进审批系统的考察和现场演示,编制全市网上审批系统需求方案,并报市科技和信息局立项,进行公开招投标。以审批服务提速为目标,积极开展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召开全市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动员会,推动成立市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办公室,进行两次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审批标准化建设工作培训。除由宁波市局统一编制的部门外,全市24个部门均已在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指南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细化审批标准和审批流程的工作。以扩大服务内容为出发点,做好宁波放权事项的梳理和进驻中心工作,合同市法制办、监察局等部门,对宁波放权的310项审批和管理项目进行分类和梳理,确定扩权事项的运作方式,对其中144项减少层级的项目,按要求直接报省审批或管理,报宁波市备案;对下放管理权限的166个项目,85项管理类项目由各部门负责管理,81项审批类项目,已下放的11项审批类项目按原有方式办理,其余70项审批类项目,除1项尚不具备进中心办理的条件外,全部于11月1日起正式进中心或分中心办理。
  【加快企业融资步伐】
  切实加强管理和服务,为全市企业的融资提供方便。加快办理土地他项权抵押登记手续,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承诺时间从原来的10个工作日调整为2个工作日,全年受理全市企业土地他项权抵押登记1466件,为企业抵押融资194.56亿元,比上年增加41.82%。简化房产抵押手续,房产抵押登记承诺时限从原来的10个工作日压缩到个人3个工作日、企业2个工作日。积极探索房地产抵押新途径,对同一企业持有的多本房产证为同一债务提供抵押担保实行合并申请办理的新办法,全年为企业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4818件,为企业融资额190.11亿元,增加34.53%。推行工商登记融资新渠道,积极推进动产抵押、股权出质、股权出资、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新办法,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全年共办理动产抵押物登记161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7件、办理股权出资登记1件、办理宁波市首家债权转股权登记,共促成企业融资14.71亿元。三项措施共为全市企业增加融资399.38亿元。
  【推进主动服务】
  在中心所有窗口建立特色性工作台账制,促使窗口服务走出窗口,窗口工作不局限于八小时之内,全方位地为企业服务。推进预约服务,支持和鼓励窗口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时间为企业提供预约服务,确保企业建设项目不受影响。全年有9个窗口为企业办理预约服务项目59件。开展上门服务,对企业需要解决有自身难以困难的问题,鼓励窗口在不影响窗口工作的前提下,提前介入,上门服务,为企业出谋划策,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全年有13个窗口49次。推行延时服务,对工作时间难以完成的项目,鼓励窗口安排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企业赶时间,在规定工作时间外或延长工作时间完成审批和服务工作,全年有3个窗口办理48次。实行陪同服务,鼓励中心各窗口,根据需要派人陪同企业人员到上级部门办事,特别是陪同企业到宁波市、省和国家部门办事,全年有10个窗口共办理各类陪同服务39次,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2010年,审管办在中心窗口推出8大特色性服务,有18个中心窗口共开展特色性服务231次,其中,40%以上是在双休日或休息时间进行的。
  (方智强)
  外事工作
  【概况】
  2010年,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文件,余姚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余姚市管干部因公出国管理的补充意见》,进一步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的团组和人数。全年共出国(境)234批次,434人次,其中非企业出访56批次,164人次,达到上级外办在2009年基础上零增长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加强团组出访前的纪律教育,对每一个出访团组都明确告知境外外事纪律,加强财物的保护,跟踪团组的境外行程,未出现违反外事纪律的现象。及时收缴护照和出访报告,护照收缴率达100%。
  【重大活动】
  4月12日,’2010(香港)·余姚市重点区块推介会在香港君悦酒店举行。香港宁兴公司董事长宋越舜,香港华侨华人总商会会长、国际华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古宣辉,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香港伟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信才,香港甬港联谊会监事长竺银康,香港宁波同乡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商学鸣,香港余姚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高宝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韩世灏,香港粤丰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莫志明,香港捷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甄兆威及余姚市领导陈伟俊、毛溪浩、陈长锋、李斌出席推介会。余姚市着重推介14个重点地块项目,吸引香港和记黄埔地产、香港凯利投资集团、香港庄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香港富士高集团、香港明记制造厂有限公司、香港华信国际集团、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香港雄峰集团、香港德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丽丰控股有限公司等著名地产开发商、投资商的高度关注。凤凰卫视、经济导报、明报、信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商报等十五家香港媒体报导此次推介会。
  11月6日至9日,第十二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在余姚举行,4天共有20.13万人次参加博览会,其中有效客商12.5万人次,占总人数的62.19%,参会人数和有效客商分别比上届增长15.1%和25%。会展总交易额40.4亿元,增长6.2%。共吸引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叙利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海湾地区和香港、台湾等20余个国家、地区的近200位境外客商参会,同时吸引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瑞士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463家企业前来参展。开馆首日展馆现场成交额达7.9亿元,增加2.95亿元,创历届塑博会单日成交额最高纪录。参展企业、参展产品纷纷打出“绿色、环保、节能、创新”牌,呈现出节能环保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多、绿色低碳产品多等特点。共签约项目22个,总体规模和质量有所提高,工业项目注重节能环保和科技含量,服务业项目呈现出投资大、业态新、档次高的特点。同期还举行以“化工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塑料改性”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塑料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共吸引来自美国、德国、英国、韩国以及伊朗等海湾国家的18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发言嘉宾与参会代表积极互动,围绕国际国内塑料产业发展趋势及塑料改性的前沿技术进行分析、交流和研讨,为塑料产业搭建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对塑料业界把握行业发展走势、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l1月6日,第四届中国裘皮服装节在余姚市举行,7日晚在中国裘皮城举行国际裘皮服饰流行趋势发布会,20余名中外名模向大家展示2011最新潮裘皮服饰。同期,第22届世界模特小姐国际总决赛“余姚中国裘皮城杯”最佳上镜奖颁奖晚会在余姚体育馆举行。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模特小姐展开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大比拼,最终,来自哈萨克斯坦的25号选手以独特的风采夺得“最佳上镜奖”。
  11月8口至9日,第四届中国小家电博览会在余姚市举行,展会期间共有20万人次中外客商前来参会,比上届增长15%,小家电展区达成意向合同520单,总金额5.62亿元,增长15.6%。期间还举办’2010“河姆渡杯”中国小家电创新设计大赛,吸引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美国、智利等国家和地区众多设计公司、小家电企业和设计师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大赛共征集到参赛作品1600余件。众多优秀作品体现出参赛人员活跃的思维和无限的创意能力,在材料、功能、节能、环保等角度提出很多全新的设想。经过专家组严格的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
  【主要出访】
  6月2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毛溪浩率领市相关部门、街道、乡镇负责人及企业家组成经贸代表团前往德国参加“欧洲·宁波周”活动暨“宁波——德国经贸合作交流会”,期间,毛溪浩与宁波市领导和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一起会见比勒费尔德市市长赫斯特·格鲁博及当地工商会、经济促进局等政界、企业界、金融界人士。余姚经济开发区作为三大重点推介园区之一,向参会的180余位德国客商进行推介。活动结束后,代表团还赴捷克、俄罗斯进行商务活动。
  10月25日至11月1日,副市长陈长锋一行十八人,赴日本举行系列招商活动,同时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2010东北亚·宁波周”活动。10月26日在东京大藏饭店举行’2010年日本·余姚投资环境说明暨日本产业园推介会和招待酒会,共邀请日本客商73名,其中包括三菱化学、海德鲁公司、富士通公司、丸红、住友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东京中小企业投资育成株式会社。市招商局和余姚经济开发区分别就余姚总体投资环境和开发区日本产业园和模具城三期进行推介。共有五个项目在推介会上签约和落户:一是3G移动通讯空中接口协议解析仪生产项目;二是新材料分析检测工程中心项目;三是日本三菱材料公司投资的高纯度铝项目;四是高敏公司投资的紫外线UV闪光杀菌系统红外线安全保护装置生产项目;五是日本康贝公司的增资项目。共计协议外资2000余万美元。10月29日,代表团参加宁波市在名古屋举行的主体活动,安排十家企业参加宁波——名古屋汽配企业对接会和宁波名古屋节能环保企业对接会。在汽配企业对接会上,余姚市世泰塑料模具有限公司与日本公司当场谈妥1000万元的汽车零部件模具的加工业务,国内的塑料件加工业务随后也在洽谈之中。在节能环保企业对接会上,余姚经济开发区与日本风力机株式会社达成初步引进建筑风力除尘设备生产项目的意向。此外,代表团还对三菱树脂、三菱伸铜、海德鲁公司、东京中小企业投资育成株式会社等重要客商进行拜访和广泛接触。
  【主要来访】
  全年先后有日本三菱材料集团副社长、三菱伸铜株式会社社长浅尾晴彦一行,澳大利亚好市围市市长菲腊·森信一行,波兰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及波兰NTSSA公司总经理曾小辉一行,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高级副总裁、瑞星斯达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江柏德一行,日本柳川市副市长刈茅初支一行,日本高岛市藤树先生献书会代表团,澳门土生葡人代表团,法国亚琛市企业家代表团等80余名外宾到余姚访问。
  另有80位来自东盟、西欧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先后到余姚参加“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研修班”和“非洲法语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研修班”。
  【友好交流】
  5月18日,余姚市与日本柳川市正式签订建立旅游文化友好交流城市的协议。为两地旅游部门今后在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人才培训、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共同打造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旅游品牌提供新的途径和机制。11月5日,日本柳川市还将该市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展出的民俗工艺品赠送给余姚,进一步促进友好交流。
  8月23日,余姚市和素有友好交流的日本高岛市共同举办规模较大的中日书法家交流会,会上两市书法和文化爱好者畅谈对阳明思想和书法的心得后,当场挥毫题词,并互相交换作品。
  【涉外管理】
  世博会期间,市外办对市内外籍人员进行筛查,及时掌握外籍人员动向,并保持联络,同时加强境外人员来余姚的邀请工作,严格控制无实质性工作的境外人员到余姚,确保世博期间无涉外事件发生。
  (孙雪丹沈建芬)
  涉台工作
  【概况】
  2010年,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各项对台方针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扩大交流与合作,着力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做好家门口台湾人民工作为主线,对台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引进台资企业3家,总投资2859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2542万元;共接待到余姚观光、旅游、考察的台胞1718余人次;接待台湾交流团组14批134人次;组织赴台台交流团组7批53人次;举办台胞台属联谊活动4次;发放《余姚台胞服务手册》等各类宣传资料200余份;慰问困难台胞台属30户,发放慰问金79000元人民币。
  【对台经贸工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挖掘各类人脉资源,建立健全台商联谊会、台胞台属联谊会、在台重点人士三支对台招商引资队伍信息库,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走出去,赴杭州、昆山、重庆、台湾等地开展招商活动,拜会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电机电子同业公会,宣传余姚的经贸情况;在台湾高雄举办“农业项目推介会”,30余家台湾知名企业家、社团组织负责人应邀参加,并与台湾统一集团达成合作意向。请进来,结合首届农业博览会、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杨梅节、塑博会等节会共邀请台商9批55人次,如台湾磐石会、台湾农业精品营销协会、台北女国际青年商会等,建立相关友好合作关系。以台引台,宁波安拓实业有限公司、宁波富华阀门有限公司2家企业增资扩产,增资部分注册资本1170万美元,合同台资1068万元。健峰企管集团的培训城项目签订落户协议。
  助推台企转型升级。重视台商投资环境建设,发挥台办自身作用,为台商投资营造优良的发展软环境。组织召开2010余姚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相关奖励政策解读辅导会,对新出台的《关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意见》进行辅导,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围绕“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开展专题调研,走访具有代表性的台资企业,广泛了解台资企业科技需求和影响台资企业发展的有关问题,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申报高新技术当好参谋。车王电子(宁波)有限公司、宁波安拓实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已通过评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维护台商企业权益。进一步完善台商权益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涉台投诉事件督办制度和督办台帐。全年市台办共受理台商、台胞要求帮助协调用电指标、污水处理、土地指标、出口报关、交通肇事、劳资纠纷、子女就学等事务14起,通过协调,件件有落实,维护台商台胞的合法权益。
  【突出余姚特色,姚台交流交往精彩纷呈】
  突出“人情味”,在中华传统节日,利用信函、电话、网络等载体,积极推进与台胞台属的联络交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做好台湾工商团体、政商名人探亲访友等接待工作。如台湾海基会访问团、台湾退役将军团、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参访团、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夫人王陈彩莲女士的来姚参访,重点台属沈慈萌女士回乡探亲等。此外,全市首个台胞台属自发组织的探亲团赴台探亲交流,在岛内大力宣传和推介余姚。突出“特色化”,推出河姆渡、王阳明等一批精品文化交流项目。组织开展“河姆渡文化薪火相传”’2010余姚行活动,台湾新和小学师生、家长一行32人来姚参加交流活动。2月底,市青少年宫小百灵艺术团首次赴台进行文化交流,与台湾小朋友同台演出,大获成功。8月中旬,甬台大学生夏令营来姚活动,吸引来自台湾岛内10所高校30余名大学生参观互动。突出“专业化”,以首届余姚市农业博览会为契机,专设台湾优质农产品展区,特邀台湾农业精品营销协会、台湾两岸情展览联谊会2个参展团50家台湾优质农产品生产企业联合参展。至此,余姚成为省内首个引进台湾农业团体设立专展的县级市。此外,借助赴台考察活动扩大联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台交流工作,有计划组织团组赴台考察,全年共组织赴台考察团组7批53人次,进一步深化姚台经贸、文化、法律、农业、环保、教育领域的交流,为开展姚台双向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涉台宣传教育工作】
  结合余姚实际,搭建多个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对台宣传和涉台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对台工作的良好氛围。争取外部资源,加强对省级媒体、宁波媒体、市级媒体以及台湾地区主流媒体的日常沟通,重点加强与台湾安吉斯媒体集团、中天电视台和台湾经济日报等岛内知名媒体的联系。3月份,邀请10家涉台媒体开展“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余姚行”专题采访活动。挖掘内部资源,全面提升“姚台连线”网站质量,重新改版,及时更新对台宣传网页的内容,新设招商引资和海峡两岸余姚人栏目。此外,组织对台专题调研,承办全省调研会议,邀请台湾问题的著名专家、学者严安林教授讲解党的对台方针政策。树立典型资源,积极挖掘台胞台属参与余姚经济建设、热心公益事业方面的先进典型,开展系列化的宣传活动。如推荐符合条件的在姚台商张金清先生为荣誉市民,提高余姚对台工作的知名度、影响力,打造广大台胞关注余姚、踊跃参与余姚建设的导向效应。
  【台联会台协工作】以凝聚人心为导向,发挥台联优势,团结联谊全市的台胞台属。全年组织发动8名台籍政协委员走访调研,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参政议政,共提交建议、提案8件。对市内困难台胞台属、定居台胞开展节日慰问工作,慰问30户,发放慰问金79000元,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开展联谊活动,举办“迎中秋·游世博”、“月圆家圆·邻里情深”、“台商看余姚·奉献第二故乡”等联谊活动。动员台商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市台办会同台商联谊会在丈亭镇举办在姚台资企业无偿献血活动;余姚台商联谊会出资1万元,慰问三七市镇唐李张村的10户困难户;健峰公司出资2.5万元,为市职技校、舜水中学、肖东中学、子陵中学4所学校的20名优秀贫困学生献上爱心;太平洋慈善基金会为60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44.6万元。
  (黄振钢)
  侨务工作
  【概况】
  2010年,市侨办(侨联)坚持以侨为本、为侨服务,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大力涵养和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搭建海内海外两个平台,侨务工作取得新的业绩,迈上新的台阶。全年接待海外侨胞、港澳同胞214人(次),10人以上团组5个,在姚大型活动3次;接受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赠项目6个,捐资人民币62万元;直接或间接引进项目7个,总投资逾1100万美元;处理侨信侨访93件(次),办结率100%。12月,召开市第十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侨联委员会。
  【服务发展】
  以六项行动实施“一号工程”。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将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发挥侨的优势,借助各种节庆展会,积极动员海外客商到余姚寻找商机。坚持大侨务观念,整合侨务资源,挖掘非姚籍海外客商到余姚发展。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向市政府推介海外重要人士作为招商顾问。发动侨眷力量,动员侨界人士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引导海外专业人士多途径为余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
  长效联动助推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建立“侨企联村、共建共享新农村”长效联动机制以来,已累计接受海外侨胞捐赠300余万元,20余家侨资侨属企业与村结对,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帮扶资金逾500万元。4月,全国“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工作会议推介余姚“侨企联村,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侨企浙江华鑫化纤有限公司、宁波太平洋大酒店有限公司获省发挥侨务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贡献奖,市侨办获省发挥侨务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组织奖。
  【海外交流】
  拓展新途径。元宵节新加坡余姚联谊会,该联谊会由高学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余姚籍人士组成,会长李国生多次应邀或组织联谊会成员到余姚访问,并邀请新加坡侨社领导人到余姚参加经贸活动,进一步加强两地之间的合作与往来。
  加强交流往来。结合活动,广邀海外客商,全年4次派员赴香港拜访在港乡贤,邀请他们及通过他们邀请更多的海外客商参与余姚重大经贸活动,寻求合作商机。邀请新加坡三江会馆会长、新加坡宁波同乡会会长、新加坡余姚联谊会会长、香港余姚联谊会会长等侨领及相关客商参加2010余姚市工业重点区块及项目推介会和首届姚商大会。新加坡余姚联谊会会长李国生在姚商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开展寻根之旅。借助“情系中华、薪火相传——海外华侨华人世博宁波行”活动及清明、杨梅节庆等,通过寻找7000年河姆渡先祖文明足迹、“海外亲人三代同行”、领略“文献名邦”深厚历史底蕴等活动,加深海外二、三代对祖国的了解和对家乡“根”的意识。
  【联络联谊】
  成立在姚创业留学人员沙龙。沙龙以“联络联谊,合作交流,推动创业发展”为主题,为在余姚创业留学人员搭建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的平台,并多次组织活动,活跃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涵。
  开展活动活跃组织。组织侨界人士参观上海世博会、宁波帮博物馆,赴台湾参观考察等,增强组织活力,丰富侨眷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在侨界开展“我为余姚经济社会发展献一策”活动,广泛征集侨界的意见建议;广开言路,吸引海外人士积极参与,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余姚经济社会建设建言献计的作用。市侨界政协委员积极履行职能、建言献策,本年度共提交提案十余件,侨界提案的“质”与“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侨服务】
  团结归侨侨眷。经常走访慰问,扩大走访慰问对象范围,挖掘侨务资源,同时,加强对一些重点对象的联系,进一步凝聚侨心。重点帮扶困难归侨侨眷,做好华侨生育、留学人员子女就学、归侨侨眷求医问药等权益维护和排忧解难工作。省、市侨办启动困难归侨应急救助机制,归侨白志丹被列为宁波市首个省市两级侨办应急救助的贫困归侨。省侨办主任王晓峰专程上门慰问,侨资企业家徐梦彪主动资助白志丹2000元,市侨办除资金资助外,更是关心备至。
  服务侨企转型升级。开展“侨资企业服务月”活动,收集侨企的困难和问题,向上级侨务部门汇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落实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争取党委政府对侨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针对侨企招工难问题,与四川省资阳市侨务部门合作搭建招工平台。履行职能,优化服务,尽力为侨资企业发展打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宣传引导,助力升级,通过举办座谈、侨企联谊等活动,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组织侨企参加海外华侨华人投资合作对接洽谈会等,与海外智力对接,为侨企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基层侨务】
  加强培训。组织基层侨务干部参加省、宁波市侨务部门的培训。8月份,召开全市基层侨务干部培训会,开展交流。组织基层侨务干部赴省示范性基层侨联学习考察;根据各地特色,邀请四川资阳市、温岭市侨务部门、鄞州章水镇侨联等来姚开展主题交流。
  完善考核。制定制度,对各乡镇、街道基层侨务工作进行考评,激励先进,促进发展。
  规范组织。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阳明街道长安社区侨联被省侨联评为五星级“侨界之家”。6月份,凤山街道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
  注重引导。利用各种联谊活动,向归侨侨眷介绍形势、党委政府重点工作,采纳归侨侨眷的意见建议,调动他们关心家乡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侨界人士为“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献智出力。港胞邵立伟先生捐资50万元在姚北实验学校设立“银村国学教育基金”,推动学校的国学特色教育。
  【侨务外宣】
  建设优质高效余姚侨网,及时发布相关政策信息。挖掘侨企转型升级成功事例,如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归博士姚力军被授予“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奖)等,借助媒体积极宣传,放大示范带动效应。以“广泛宣传,努力营造依法护侨的良好氛围”为主题,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20周年。全年编纂侨务信息120条,其中被中国侨网录用24条,浙江侨网和《浙江侨声报》录用62条。寄赠具家乡特色的贺卡525份,发放余姚宣传资料、画册、投资指南、光盘等216份,扩大余姚在海外的知名度。
  (市侨办)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1

《余姚年鉴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机构

余姚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