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六大行动”全力推进“六大突破”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余姚而努力奋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683
颗粒名称: 全面深化“六大行动”全力推进“六大突破”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余姚而努力奋斗
其他题名: 在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分类号: D267
页数: 10
页码: 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陈伟俊书记在第十三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内容等。
关键词: 余姚市 会议报告 讲话

内容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是在我市从“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宁波市委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10年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任务,审议通过《中共余姚市委关于制定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转变作风、开拓进取,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建设富裕和谐幸福余姚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全面总结,增强信心,再鼓科学发展新干劲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也是“十一五”发展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市委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5亿元,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45亿元,分别增长12.9%和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6元,分别增长10%和12%。在这承前启后之年,市委常委会主要抓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1.坚持转型主线不偏离,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委常委会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突出主线,扎实开展“创新提升年”活动,积极实施工业振兴、产业提升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外向强市”战略,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经济运行由回升向好转入平稳较快发展。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50亿元,增长17%,其中规上工业产值1100亿元,利润47亿元,分别增长30%和38%;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9.5亿元,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3900公顷、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3个;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城乡商圈建设扎实推进,会展、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不断壮大,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亿元,增长19%,荣获“’2010中国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称号。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预计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200亿元,四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新列入国家级科技项目30项,其中1项列入国家“863”计划;新增专利授权突破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突破100件。外贸转型步伐加快,预计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增长28.6%,其中自营出口48.5亿美元,增长30.3%。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预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13.6%和2.01%,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可望实现。
  2.坚持狠抓投入不松劲,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市委常委会坚持把加大有效投入作为增强后劲实力的重要依托,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扎实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政府投资稳步增长,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强劲增长。预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增长16.5%,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预计104项2000万元及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71.6亿元,78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6亿元,分别增长36.1%和60.9%,完成拆迁签约面积120万平方米;市全民健身中心、塑料城中央商务区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河姆渡国际广场、时代广场、舜大财富广场、四明湖度假村改造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强势推进,世茂、红星美凯龙、绿城、众安、万达、保利等知名企业正式落户我市或达成合作意向;新批外资企业60家,增长186%,合同利用外资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分别增长316.6%和298.2%;实到内资30亿元,增长50%。
  3.坚持统筹协调不动摇,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市委常委会坚持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确立完善“一核、二副、三极、多节点”的发展布局,积极实施城市再造、区块联动行动计划,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分位列全省第六。中心城区形象品位不断提升,南雷路两侧、高铁新城核心区、西南组团等重点区块和中山路、经十九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桐江桥地下停车场、世南西路延伸段、城东水厂等重大项目如期竣工,新一轮老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全面铺开,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片区组团发展不断提速,泗门卫星城市建设顺利推进,牟山湖休闲度假区管委会和四明山旅游开发建设办公室运作有序,陆埠镇正式列入省级中心镇,天然气姚西北主干管道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329国道余慈复线、浒溪线改造、余梁公路北延、乡镇污水治理管网等项目加快推进,联动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环境集中整治成效明显,中心村建设培育工程正式启动,山区老区发展步伐加快,新增宁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8个。
  4.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市委常委会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实施,农村土地制度、“农房”两改、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力度加大,“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试点、下山移民安置等工作进展顺利,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33.33公顷,完成整体拆迁山区自然村7个,农民多层公寓安置、下山移民安置、危旧房改造(安置农户)等5000户。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扎实有效,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国有资产管理切实加强,政府性融资平台清理工作有序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步伐加快。
  5.坚持改善民生不懈怠,发展成果进一步共享。市委常委会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积极实施民生关爱行动计划,切实加大民生财政支出力度,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尽最大努力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充分就业市”创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联动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增量,全年共帮助1.9万名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成功开办,各阶段各类教育同步发展;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余姚博物馆、余姚名人馆等建成开放;卫生强市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社会管理扎实有效,“平安余姚”建设深入推进,世博安保任务出色完成,“信访积案化解”专项行动积极开展,违法犯罪打击和社会治安动态防控能级有效提升,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和应急管理处置继续加强,社会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6.坚持抓好党建不含糊,发展保障进一步强化。市委常委会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努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长效机制,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突出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得到中宣部、中组部的充分肯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实施领导干部德行考核评价办法、“1+1()”人才政策等文件,不断深化“姚江讲坛”、“微型党课”等平台建设,切实加大年轻干部和基层一线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干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挖掘和宣传“创业奉献好支书”周以国等一批先进典型,全面完成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植、推干荐才、关爱激励工程,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工作扎实推进,认真抓好“互融共促”主题活动、“新老余姚人”凝聚力工程和统战文化品牌建设,初步构建了“大统战”工作格局。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强化党政“一把手”监督和“三资”监管,深入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一创四推进”活动,成功开通网上e政厅,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目前已立案106件,处分党员干部85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9人。
  一年来,市委常委会坚持联系基层、“五联五促”、专题研究区域发展(重点工作)和下访接访等制度,积极做好引领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服务群众工作。特别是先后对梁弄和陆埠中心镇改革发展、西南组团和牟山湖片区开发建设、四明山区域发展、开发区整合提升、余姚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泗门镇卫星城市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完善了发展布局,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市委常委会成员坚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了团结干事的良好工作氛围。
  与此同时,我们深入推进“法治余姚”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市委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科协、残联等组织依法依章开展工作,重视抓好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建设,扎实做好人民武装、双拥工作,圆满完成“五五”普法总结验收,继续深化法治镇乡(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发展的合力不断提升。
  同志们,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重视,靠的是全市上下的团结奋斗和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资源环境的约束和节能减排的难度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难题亟需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够高,社会保障能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社会矛盾特别是“两难”问题增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不少,社会转型滞后于经济转型,社会管理创新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四是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不够振奋,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应急处突的能力还不够强,推动工作落实中还存在不到位、不细致的现象,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对于上述问题和不足,市委常委会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对策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研判形势,明确方向,谋求科学发展新跨越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之年,是全面建设富裕和谐幸福余姚的关键之年。做好2011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科学研判形势,明确努力方向,谋求科学发展新跨越。
  新的一年是深度调整之年。当前,国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前所未有。我国虽已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但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这势必给我们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新的一年是起步开局之年。明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宁波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分别对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上级要求,立足余姚实际,我们对“十二五”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谋划,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审议稿。要实现《建议》提出的各项目标,需要我们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抓好工作落实,尤其是要打好开局之年“第一仗”。
  新的一年是集中换届之年。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我市明年将启动进行市、乡镇(街道)领导班子以及村级组织换届。这次换届,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新形势下进行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很高,尤其是面对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繁重任务,要实现换届工作和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切实做到思想稳定、领导有力、工作不松,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将是一次全面的检验。
  实践启示我们,机遇总是与挑战相生相伴,压力和动力往往可以相互转化。挑战越大,孕育的机遇也越多;任务越重,作为的空间也越大。只要我们始终做到清醒、坚定、有为,就一定能够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新的业绩。2011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宁波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抓转型、优发展、强统筹、惠民生、促和谐”这一根本方向,切实强化“思想再解放、作风再转变”两大动力,积极开展新型城市化推进年、转型发展突破年、社会管理创新年“三年活动”,继续深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努力在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打造战略发展平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营造优良生态环境、建设和美幸福社会上实现明显突破,加快推进富裕和谐幸福余姚建设,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根据这一总体思路,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自营出口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3%以上,二氧化硫排放下降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必须突出转型发展这一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在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3.必须突出新型城市化这一主导。当前,城市化已替代工业化跃升为现代化的核心引领,进入了“一化带四化”、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把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摆上主导位置,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和区域联动的发展机制,整体提升余姚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4.必须突出赶超跨越这一主调。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我们必须突出赶超发展、跨越发展这一主基调,积极抢抓战略机遇期蕴含的历史性机遇,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举步起跑这一关键时刻,确立赶超方向,紧盯赶超目标,激发赶超热情,营造赶超氛围。
  5.必须突出改善民生这一主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更高品质的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按照构建“大民生”工作格局的要求,全面履行好“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切实做到民生工作定位更高、覆盖更广、内涵更多、举措更实,努力让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6.必须突出狠抓落实这一主轴。落实是决策的生命。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委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做到以强烈的事业心推动落实,以科学的方法促进落实,以过硬的作风狠抓落实,以有力的制度保证落实,在全市上下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三.把握重点,攻坚突破,迈出科学发展新步伐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2011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上求突破。紧紧围绕“一核、两副、三极、多节点”的市域发展布局,以扩城、强镇、壮村为导向,加快构筑城乡互动、区域联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是以提升综合功能为目标建设“品质城区”。坚持把中心城区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深入实施城市再造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更加注重规划引领,着眼于更新更高更优更美的要求,抓紧编制各分区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城市设计,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空间拓展,加快推进余梁线北延、北滨江路东延等工程,打通四明东路、新西门南路等一批断头路,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继续抓好中山路建设,加快高铁新城核心区、凤山后埭、子陵路周边、玉皇山周边、白山头周边等区块改造,形成新的城市发展轴;打好新一轮拆迁攻坚战,加快安置房建设,启动拆迁170万平方米,完成100万平方米以上,以拆迁效率赢取发展效益。更加注重功能培育,加快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抓好历史文化街区、城中村、老小区、主要道路两侧街景路景的整治改造,完善供排水、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努力实现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提升并进。更加注重管理提升,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全面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规范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提高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城区畅通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体系。
  二是以强化集聚辐射为要求建设“新型城镇”。全面推进泗门卫星城市、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带动姚西北片区城镇群发展。加大对朗霞、低塘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以规划统筹、交通对接、设施共享为抓手,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加快与中心城区的对接,着力打造北部城市副中心。加大扩权强镇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心镇扶持政策,支持经济强镇推进旧镇改造、新区开发、商贸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功能集成,使之成为联结城乡的重要节点,强化对区域发展的集聚辐射功能。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启动抓好一批历史文化型、产业特色型、生态休闲型“风情小镇”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增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是以彰显特色风情为方向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大力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加大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建设工程,多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实施新一轮河道疏浚和溪流综合整治,坚决制止和查处“两违”现象,形成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经济发展,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等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就业致富门路。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积极探索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大力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2.在加快打造战略发展平台上求突破。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快战略发展平台建设步伐,为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提供空间。
  一是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加快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进程,进一步优化“四城一园”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加大对余姚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既具有明确主导产业、功能分工,又具有联动开发效应、相互配套的发展格局。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抓好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周太公路拓宽改造、北环西路延伸等工程,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实行产业链招商,加快推进现代装备产业园、科创中心二期、裘皮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四高互动”。同时,深入推进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转型发展,促进优势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
  二是积极打造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平台。高起点谋划重点区块、特色街、城市综合体、楼宇等平台建设,推动中心城区迈入以新型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加快推进城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西南组团等重点区块建设,抓好中国塑料城“三位一体”试点、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舜发物流运输中心等项目,做大做强模具城等专业市场,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精心打造南雷路总部经济、汽车4S大道、四明西路商业等特色街,加快品牌引进和业态提升,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高能级、高复合的城市综合体为主要开发方式,推进时代广场、河姆渡国际广场、富达饭店、舜大财富广场、梨洲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抓好中塑世纪大厦、中模大厦、万成商务大厦等楼宇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税源型企业,培育一批特色楼宇、亿元楼宇。
  三是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发展平台。优化农业主导产业空间布局,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四明山休闲度假区、牟山湖旅游度假区、河姆渡生态文化旅游区、前溪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姚江旅游文化带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四明湖度假村改造提升、阳明温泉山庄、四季山庄、红色旅游二期等旅游业大项目,积极提升天下玉苑等现有景点,着力盘活凤凰山庄等资源,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构建一流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红色旅游、高端度假、商务旅行、乡村旅游等业态的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
  3.在加快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上求突破。深入实施工业振兴、产业提升、需求拉动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具有余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注重改造提升,着力放大比较优势。改造提升纺织化纤、机械五金、塑料模具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十大块状经济提升规划,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筑配套链、完善服务链,推动“余姚制造”向“余姚创造”转变。加快推进城乡商圈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进培育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深入实施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升榨菜、茶叶、杨梅等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品牌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同时,全面深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探索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为产业改造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主攻高端新兴,着力培育先发优势。坚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我市中小企业众多、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成长计划”,切实加大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力度,认真做好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等工作,做大做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兼具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明年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
  三是围绕扶大扶强,着力营造竞争优势。深入推进规模企业培育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上市公司梯度培育计划,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途径做大做强,全面提升企业的规模、品牌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抱团作战”,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以统一品牌经营、共克技术难关、共享服务网络等为重要内容的联合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小家电、塑料模具设计加工、汽车产业配套等现代产业基地。
  四是强化内外对接,着力巩固开放优势。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突出重点区块、重点产业和新兴城市综合体招商,强势引进科技含量足、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集约型、税源型和总部型项目,强化外资的溢出效应和带动效应。坚定不移走科技兴贸、品牌兴贸之路,广泛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会,不断健全完善境内外营销网络体系,切实扩大外部需求总量。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空间拓展利用外部资源的途径,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巩固扩大开放型经济优势。
  4.在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求突破。坚持统筹发展战略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功能完善、发展联动,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一是坚持综合配套改革驱动。加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力度,积极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大力支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稳步推进谢家路村农村非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泗门镇改革试点,逐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落户城镇。拓展金融支农功能,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范围,稳步推进“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试点,努力缓解“三农”发展融资难题。
  二是强化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深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加大围涂造地、宅基地复垦、低丘缓坡开发、山塘整治等力度,不断拓展用地空间。强势推进土地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占地、闲置土地等行为,促进土地合法、高效使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探索城区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政策,大力推进整村、整片和跨村集中改造建设,认真实施三凤桥村“三置换”综合改造、阳光公寓二期等项目,积极通过闲置土地调剂、标准厂房建设和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盘活建设用地,努力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是推进三大功能片区联动。深入实施四明山区域发展规划,扎实开展新型城镇化推进、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基础设施对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等五大工程,切实加快欠发达老区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加快制订姚东片区发展规划,整合利用片区内各类要素和资源,协同推进先进制造业、休闲旅游业、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把靠近宁波市区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牟山湖管委会、牟山湖休闲度假区开发有限公司的作用,全力抓好环牟山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休闲人居、观光度假、文化创意类项目,推动环牟山湖开发建设早出形象、早见成效。
  四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动。围绕打造十纵十横的干线公路网,加快推进余姚大道、余慈大道、古乍线、329复线杭甬高速牟山道口至黄家埠段、大隐至二六市等道路建设,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内连外接、通达通畅的快速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姚北水厂、姚东水厂等工程管网建设,扎实实施姚江干流防洪整治、海塘除险治江围涂等重大水利工程,认真抓好110千伏梁弄、远东变扩建等输变电工程,不断完善天然气、数字电视等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联网互通。
  5.在加快营造优良生态环境上求突破。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为目标,以列入省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市)为契机,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载体,深入实施“清风蓝天”“清水绿地”、“清洁城乡”工程,广泛开展生态、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围绕管住增量,认真实施重大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及产能过剩项目上马。围绕削减存量,按照关闭淘汰一批、限产限制一批、整改规范一批的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力推进“十五小”、“新五小”等落后产能淘汰。围绕腾出容量,积极引导企业引进、使用绿色制造技术,大力推进高能耗企业的节能改造,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完善能耗统计、评估、监测体系,推进生产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
  二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整治,开展拉丝酸洗、不锈钢熔炼、喷涂喷漆等专项整治活动,降低环境承载压力。加强水环境整治,实施姚江干流等“五横、五纵、七支”河道生态化改造,加大饮用水源地上游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抓好陆埠水库生态湿地一期、四明湖水库环湖生态建设等工程,提高水源保护区内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处置率,确保饮用水安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和属地化管理,大力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实行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处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是加强生态设施建设。推进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三期、姚西北三镇(牟山、临山、黄家埠)污水管网等主干工程,抓好市输送泵站改造、余梁公路北沿道路污水管网等配套工程,加快城区、乡镇、农村污水管网的对接,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置率。启动中心城区百万平方绿化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儿童公园、玉皇山公园、西石山公园等项目,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和四明山区森林、姚西北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屏障建设,全面提升“绿色余姚”建设水平。
  6.在加快建设和美幸福社会上求突破。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深入实施民生关爱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构建覆盖更广、惠民更实、品质更高的民生工作新格局。
  一是让市民在创新创业中得到实惠。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加强贷款扶持、项目推荐、后续支持等创业服务,深入实施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工程,扶持城乡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增加城乡居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深化“充分就业市”创建,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强化劳动培训与就业市场的供需对接,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广集体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并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是让市民在均等服务中提升素质。统筹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市高级中学等工程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合理配置、联动共享。加快市兰江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改造步伐,推进市临床检验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切实抓好省文明县域(市、区)创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办好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加快图书馆新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让市民在共享保障中感受幸福。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各类社保制度的城乡对接、政策衔接,加快医疗保险在宁波大市范围内的区域对接,调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实现社会保障扩面增量、提效提质。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弱势群体救助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慈善募捐、优抚安置等福利事业,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四是让市民在有序管理中体会和谐。强化社会矛盾源头管控,加快重大事项信访维稳风险评估与预防化解机制、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等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编织“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管理服务网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行为,扎实推进街区、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防控网建设,提升社会治安动态防控能力。发挥市互联网新闻传播中心作用,提升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深入实施“互融共建”工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强化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工作。高度重视价格监测、调控和物资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
  四.抓好党建,强化保障,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2011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实现2011年及“十二五”发展目标,争创余姚科学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着眼解放思想,提升领导科学发展水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思想大解放来放宽大视野、形成大合力、推动大发展。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始终,贯穿于形势任务教育始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上级决策部署,积极吸收创新理论成果,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组织开展“思想再解放、发展再跨越”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剖析自身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难的思想,骄傲自满、固步自封的思想,贪图安逸、好大喜功的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
  2.着眼干事创业,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元推荐、量化分析、公开比选”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结合市、镇、村三级组织换届,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加快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依托“姚江讲坛”等载体和各级干部培训基地,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党管人才,全面落实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高层次、高技能、农村实用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3.着眼固本强基,提升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抓好“基层组织提升年”工作,深化完善农村“四民”制度、社区“四式”服务、非公企业“双强”创建、党员亮牌工程等载体,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发展的能力。切实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深入推进“五联六结对”活动,努力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认真做好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继续抓好对村干部的激励、教育和监督,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在基层创新创业。加快远程教育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
  4.着眼抓源治本,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构建具有余姚特色的惩防体系。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廉情预警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关口前移,完善落实反腐倡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拓展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着力防范征地拆迁、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的腐败行为。深化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加强对“人权、物权、财权”的监督,抓好“一把手”监督和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处理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5.着眼真抓实干,提升作风效能建设水平。组织开展“作风再转变、工作再落实”主题活动,切实强化凝聚力,提高执行力,激发创造力。大力倡导服务大局之风,坚决破除一切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把大局、算大账,树立高标准、体现高水平、敢于争第一,步调一致、合力推进重点工作、重要任务、重大工程。大力倡导攻坚克难之风,拿出直面矛盾的勇气和解决矛盾的智慧,把在解决问题和矛盾中推进发展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切实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开拓创新之风,树立“改革会有风险、但不改革会有大风险”的观念,以改革创新争创体制优势、提升发展水平。大力倡导联系群众之风,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力量作为第一依靠,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利益上惠及群众,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6.着眼凝心聚力,提升党内民主建设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支持人大、政府、政协、政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工作,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保障党员主体地位,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为重点,健全完善党务公开等制度,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发挥党员在推动党的工作及党的事业中的主体作用。
  同志们,新的任务已经明确,新的征程已经开始。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进一步突出主题、贯穿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积极进取,全面深化“六大行动”,全力推进“六大突破”,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余姚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1

《余姚年鉴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伟俊
责任者
陈伟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