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6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事业
分类号: R199.55
页数: 2
页码: 1039-10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医疗事业的卫生发展情况,其中包含中医、西医等。
关键词: 横河镇 卫生 医疗事业

内容

中医
  中医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儒者多从事“举子业”,举子不成,则从医者亦为数不少。明嘉靖年间,彭桥名医黄百嘉,娴熟儿科,县令叶炜,特旌其为“东海名医”。其后医业延泽三代,其孙黄延庆,仍名扬浙东。万历年间,乌山胡时麟,翰林出身,任云南按察司佥事时,潞州周围数十里,瘴疠危害甚盛。时麟懂医术,教民驱瘴之法,瘴疾得以根治,滇民对他感恩戴德。清末光绪年间,天香桥村胡云贵,秀才出身,后从医,刻苦钻研《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等古典医籍,成为一代“儒医”,专治伤寒,名扬“三北”。
  民国以来,除部分世传中医之外,尚有民间“郎中”,分布境内各地。1958年区卫生院始设中医内科、针灸,由匡堰高家伤寒名医高元然之曾孙高圣水坐诊。1980年复设中医内科,由胡嘉春医师坐诊,在治疗补肾、治胆、祛痰益气、健脾利湿等病症上有较高医术。
  西医
  镇境西医自民国32年(1943)开始,至1952年诊疗水平仅限以普通疾病。1954年增设化验室,添置德国产双筒显微镜。随着医务技术人员的增加,医疗水平也逐步提高。除治疗呼吸道、消化道、普通外伤、疖、痈等常见病和多发病外,对休克病人也能做到及时抢救。
  1956~1958年,先后建立的乡(公社)保健所,均以西医为主。1970年,境内有西医医生25人。区卫生院随着医疗设备的日趋完臻,医疗水准亦大为提高。此时对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及时诊断治疗外,对主要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麻疹、肝炎、百日咳、疟疾、乙型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等轻中型病人进行收治。对农药中毒者可进行有效的抢救,对外伤病人进行清创、缝合,体表肿瘤切除,脓肿切排。妇产科除常规接生外,开展人工流产、放环、取环,男子结扎和女子结扎,中期引产等手术。是年区卫生院购置50毫安X光机一台,增设放射科,开展全身骨骼片、胸片、胃肠造影。肺癌、胃癌的早期诊断,腹部平片及肠套叠的初步诊断。1976年增设眼科,能开展白内障剥离,角膜异物去除,内倒睫矫正手术,睑裂伤缝合术。四官科能进行鼓膜穿刺、上颌窦穿刺、鼻及外耳道异物取出手术和扁桃体手术。1978年,建立生化室,开展早期妊娠检测、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血钾、血钠、血钙、淀粉酶等测定,及大便细菌培养,采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诊断体格和有关疾病。
  药业
  民国时期,药业只有中药铺。在横河街上开设有柏寿堂、生生堂;乌山横街有同仁堂;石堰街上有资生堂、泰源堂;彭桥街上有天生、天禄、天益、余德堂、保康堂等中药店。这些药店主要为中医处方配药,并兼营参茸、膏丸、药酒和中成药,西药由诊所自备。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药店依旧营业。但随着西医的日益发展,中药店内亦开始兼营少量常用西药。1956年私营工商业改造后,药店转入供销合作社,实施中西药兼营。1987年区中心卫生院设立中药房,中医就诊后即可在医院配药。1990年后,供销合作社进行体制改革,原供销社经营的中西药部,交由个人承包经营。同时允许个私药店开业。到2002年底,境内有批发与零售西药店9家。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