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业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65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职业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19.2;G729.2
页数: 5
页码: 1019-10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职业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横河镇 职业 成人教育

内容

识字扫盲教育
  民国20年(1931)余姚县民众教育委员会拟定的《余姚县补习学校暂行办法》及《小学校兼办民众教育计划》中规定,凡县立和区立中心小学及私立小学应兼办民众教育。当时有不少学校按此精神附设有民众教育班(馆)。办学采取冬学、夜校、识字班等形式,教员由全日制学校的教师兼任。有的国民小学内还办过成人班与妇女班。但均因经费不足,民众生活困难,几乎有始无终。
  1949年冬,各乡建立冬学委员会,使冬学得到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发展。1950年上春,上河村开办冬学识字班,参加人数46人。是年冬,彭桥东头等村也办起了夜校。1951年冬,今镇辖区内有冬学45所,参加学习人数688人。1952年5月,冬学改为农民业余学校。是年冬,办起业余学校12所,入学人数559人,教学方法采用“郝建华速成识字法”,使学员识字的能力大为提高。1955年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掀起,贯彻“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原则。时间安排上有每日学、隔日学、隔两日学的;形式上有采用夜校上课的,也有采用白天上课的;在教育内容上不局限于扫盲识字,有学文化、学政治、学农技的,也有读报的。是年参加学习的有1204人,占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总数的43%。1958年“大跃进”,扫盲工作力度加大,掀起田头学、会场学、看图学、见物学,形成“千人教,万人学”的热潮。是年横河区因扫盲工作成绩显著,被县命名为“无盲区”。1960年后,国家经济遭受三年暂时困难,扫盲重点放在农村党团员、基层干部中的文盲半文盲上。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被搁置,扫盲教材被当成“毒草”批判,主管扫盲工作的业余教育人员被“改行”,扫盲工作处于停止状态。197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要求各地限期扫除文盲、半文盲。区、公社重新成立了工农教育委员会,并办起夜校26所,入学人数达836人。后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1984年,在15~40周岁的青壮年中,基本达到扫盲要求,非文盲率为94.17%。
  1994年对扫盲工作再次进行复查,时全镇青壮年33266人,剩余文盲191人(其中无学习能力者44人),非文盲率为99.46%。2002年在创“教育强镇”考核时,对扫盲工作又进行复查,结果仍达到扫盲规定要求。
  成人教育
  农民教育 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农民不仅要求识字、学文化,同时学习技术,更新知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青年农民为骨干普遍建立“青年技术小组”,学习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农艺,提高操作耕种技术。1961年10月,龙南公社湖塘下大队(今伍梅村)办起了农民业余学校,(后转入梅湖农场)有学员28人,设两个专业:蚕桑与畜牧。1962年12月龙南公社同心大队(今孙家境村)办起了青少年业余学校,以识字与文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文化教育。1963年各业余学校还推广“珠算简易除法”,提高珠算计算能力。1964年县教育局提出了有条件的公社可创办农业中学(简称“农中”)的要求,是年横河、龙南两公社率先创办“农中”,“农中”开始附设在公社中心小学内,设有“农业机械”与“农业作物”两个专业。“农中”的建立为公社创办初级中学奠定基础。1971年,石堰公社开办“红医班”,培养农村“赤脚医生”,以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有学员48人。“红医班”师生采取边教育边实践,自采草药,为人看病,深得群众好评。1985年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解决部分初中毕业生升学难的问题,石堰乡又首先办起“职业高中”,招收学生38人,设置机械专业,学制两年,毕业时尚有学生29人。翌年,龙南乡也办了一班职高班,学生53人,设机械专业,学制两年,毕业时尚有学生37人。除了办好“职高班”之外,各乡还办起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简称“职成校”)。石堰乡从上虞引进“巨丰葡萄”新品种,又从上海引进“春蕾桃”,“职成校”为此专门开办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126人,使学员学到了栽培技术,促使这两个新品种很快推广,种植面积各达三百余亩。传统果品杨梅,结果有大、小年之分,不但影响产量与质量,还直接影响果农的经济收益。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在市林农局杨梅研究所指导下,“职成校”多次开办培训班,推广杨梅疏花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杨梅结果大、小年不匀的难题,使梅农得益非浅。同时被推广种植的还有“大棚草莓”,通过技术培训,使草莓生长快、果实大、口味好、上市早。既增加了产量,又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职工教育 从1990年起,国家教委决定,成人教育重点为职工岗位培训。1992年5月,镇建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并成为镇教育三个中心之一(另两个教育中心是小学普教中心、幼儿教育中心)。自此“职成校”始有单独的校舍、教室、课桌椅等设施,还配有专职干部。是年起连续4年,举办“企业会计”上岗培训,每年一期,参加培训学员共270名,开设“会计法规”、“会计原理”、“工业会计”、“珠算”4门课程。考试合格率94.1%,对合格学员发给上岗证。1994年实施新税制后,又对106名会计人员进行“务实培训”,获证率96.2%。
  1997年起,对职工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先后办了36期培训班,培训企业各类人员3000余人,占全镇企业职工人数的15.5%。宁波慈兴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还以厂为单位,按生产需要,开设计算机管理、产品质量管理、英语等课程。1998年,镇“职成校”与宁波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举办未来企业家培训班,参加对象为镇属中、小型企业厂长与经理。开设“经济学”等七门课程,学制一年,参加学员45人,经考试合格者36人,发给宁波市高等专科学校结业证书。2000年后,为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镇“职成校”又与镇劳动服务所联合举办两期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班,内容为计算机应用等,有学员89人,授课时间120小时,经考试合格者82人。
  函授、广播教育函授学校主要是用函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普知识。1985年彭桥乡农民文化夜校改名为农技函授学校,是镇办函授之始,参加函授82人,印发函授资料650份。1992年9月,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慈溪市分校横河辅导站(简称“农函大”)创办,当年设置“果树综合”、“草莓蔬菜”两个专业,有两个教学班,学员80名,以后每年举办“农函大”培训班4~5期,学员每年200余人。1995年,村级干部中专函授班开办,学制三年,学员52人。2002年横河中等文化技术学校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慈溪学院联合创办“远程教学”,开设“秘书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近20门课程,学制两年。第一期招生53人,第二期招生28人,凡达到26学分的学员,由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发给大专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同等学历。2003年春,学校招收“双证制”即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和专业技术合格证书教育班,学制一年,有学员120人。
  干部教育 1992年中共横河镇党校重新组建后,党校每年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其日常事务工作由“职成校”承办。建校10年间,镇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250名。其中791人被吸收入党,有598人被充实到村、企事业单位干部队伍。
  1994年后党员骨干培训班多次举办,培训对象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内容为带头致富奔小康,推广“大棚草莓”种植新技术等。1995年5月,创办慈溪市老年大学横河分校,每年办学一期,教学10课次,学员多为离退休干部、教师。内容有“卫生保健知识”、“政治时事”、“花卉栽培”等,每月一课,参加人数平均每课有65人。1999年2月,横河镇创办农村法制学校,参加对象为村(单位)治保调解主任,开始时有88人,后因到课率不高,不久停办。2000年5月,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举办,学期一年,学员89人,设置“乡村行政管理学”、“法律法规”等课程。2002年8月,村委会成员培训班举办,参加人员87人,教育内容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是年各村均办有“业余党校”和“村民学校”。村校教学内容有政治理论、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农业应用技术等。
  成人教学设施与专职人员配备
  1978年以前,区配备1名业余教育管理员。之后各公社(乡、镇)也配备业余教育管理人员1名。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镇配有教育专职管理人员3名。2001年新的教育大楼落成后,设普通培训教室7个,其中88座的多媒体教室1个,计算机房1个,有计算机51台。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