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众文化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64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群众文化活动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4
页码: 982-9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情况介绍,主要包括元宵灯会、行礼拜、庙会、行会、戏文、读书活动、故事演讲、举办灯展、农民文化艺术节等。
关键词: 横河镇 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

内容

元宵灯会
  灯会历史悠久,历代相袭不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称“上灯夜”,至正月十九日落灯,共七天七夜。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灯会最热闹之夜。灯会数下河庙、乌山庙两地为最盛。入夜,灯火辉煌,观者济济,直至半夜方散。
  灯会期间,有狮子灯、车子灯、马灯参与巡游,并配以采茶篮等歌舞。当时下新屋、横江、剑山、陈山、杨家等村的车子灯,横山村的狮子灯都颇有名气。所谓车子灯,形似花轿状,里面“坐”有一妆扮成新娘的年轻男子作车心,肩系绸带,带的两头缠住车身横档,手提车身,车心前后左右任意舞动。车灯前,有二人演唱各类小调,车灯后有一插科打诨的丑角,称之“骚婆”,手持一蒲扇或彩绢,装憨卖俏,逗笑取乐。巡游时串村到户,名为“调灯”。“灯包”各家随缘乐助,2角至2元不等,作为谢酬。灯包收入皆用于兴办公益事业,或置办“行礼拜”用的龙、旗等物。
  行礼拜
  在农历二月十三至十九举行,因二月十九民间习俗为观世音菩萨生日,故又称观音礼拜。行礼拜的起因,相传明嘉靖年间,当时倭寇经常侵扰姚北。戚继光为了发动老百姓防倭抗倭,利用当地民众结社拜神的风俗,组织了春季礼拜,给倭寇造成军民联防的假象,使倭寇不敢登陆骚扰。自此之后,年年相继,代代流传,成为参与人数最多,气氛最热烈的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行礼拜的组织是“社团”,以姓氏宗族为主体,全有男性民众自发组织参与。各社组织严密,多的千余人,少的百余人,每社都有响团、炮担、卤簿执事、锣、鼓、号、旗帜、长龙等组成。行礼拜时,走在最前头的称“头旗老佛”,手执令旗,紧跟其后依次排列是头牌、对锣、仪仗、帅旗等。接着为文旗、武旗、大纛旗等各类各色彩旗,锣鼓响器与各种旗帜,反复间隔,互不干扰。最后排列是各色游龙、尾旗压阵。礼拜巡游时,一路浩浩荡荡,所到之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竞相观看,热闹非凡。每到一庙,均要“盘场”,形如古代军队设阵。横河镇境内较大的盘场,有河北新庙、乌山庙等。清时乌山胡德辉曾对观音礼拜作如下描述:“几日前头不吃荤,要凭净体感慈云。嗔郎手带鱼腥气,私近金泥簇蝶裙。锣声远远震如雷,报道观音礼拜来。正欲勾帘低笑间,权时脱略可应该。小旗两字写巡风,更有文旗映日红。绣出庄严神宝相,原来是色不是空。寻常珍重孔方兄,布施空门撒手轻。指点万人红繖上,泥金绣出阿谁名。传闻阵法仿孙吴,屈曲盘旋道路迂。比似迥文机上锦,是谁纤巧是谁粗。因人天气正愁侬,耀眼旌旗到眼慵。多事儿童齐拍手,山坳舞起两条龙。闲听游人细较量,金山社短胜山长。风前且莫亭亭玉,要秘春闺一段香。老拳毒手诩专门,角力场中日已昏。几度回头佯不看,有人裂破阮家裈。”
  庙会
  庙会有春、冬之分,举办时间、地点稳定。举办期间,各地商家云集,在庙四周设摊。展销物资有各类农具、竹木、箩簟、山货、生活用品及陶瓷器皿等。除物资交流之外,有江湖艺人卖艺、耍猴、变戏法、演木偶戏的;也有江湖郎中拔牙行医,卖狗皮膏药和梨膏糖的;有看相占卜,算命测字,开设赌场的;更有众多善男信女,烧香许愿祈求平安的。最吸引人的还数庙内做戏文,常演的剧目有《狸猫换太子》、《龙虎斗》、《薛刚反唐》等绍兴戏。其次是越剧(的笃班)《梁山伯与祝英台》、《珍珠塔》之类剧目。因越剧为女子剧团,怕亵渎神灵,故避禁进庙内演出。境内要数彭桥庙会规模最大,其次还有乌山庙、虞山庙等。
  行会
  行会也是大规模的群众迎神巡游活动,情形与行礼拜大致相似。行会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间,不是年年都举行,带有明显的祈神驱鬼消灾之意。除此之外,境内行会还有青苗会,在麦子将熟未熟之际,麦田常出现大量麦头虫,那时没有农药,难以防治虫害,人们只有抬出供奉在庙里的青苗菩萨(又称刘猛将军),往四乡游行,祈求青苗菩萨扑杀虫害,消除灾害。还有碰到大旱年头,久旱无雨,庄稼急需天降雨水,人们成群结队到邵岙乌龙潭(今匡堰镇境内)烧香叩拜,祈求潭里的“鬼啸老龙”,早降雨水。最后求龙者在潭内捕捉一样生物,或鱼、或虾、或青蛙、蛤蟆等,恭恭敬敬地抬回来供养。在求龙队伍中,掺有各类民间文艺表演,器乐演奏,有扮演成不同戏剧角色,虾兵蟹将、三班六房、皂隶捕快等人物,也有走高跷的。
  戏文
  戏文是农村较为普遍的文艺活动之一,很受农民欢迎。境域的戏文主要有三种:即绍兴大班(绍剧)与的笃班(越剧)和滩簧(姚剧)。滩簧,清朝末、民国初为繁盛期,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以逗笑取乐,插科打诨,甚至带有淫词秽语,挑逗观众。剧目有《打窗楼》、《十八摸》等。乌山尧金班,班主胡宝坤,时县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由于戏文演出的时节及演出的名目不同,称呼也不同。祠堂内演出的有“进主戏”、“冬至戏”等;在庙宇内演出的有“开光戏”、“庙会戏”等;春季祈求丰收的有“青苗戏”、“丰收戏”等;七月间演出的有“焰口戏”、“太平戏”。
  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宣传队演出话剧,又称文明戏。剧目有《抗日小英雄》、《千人镇》等。新中国成立初,业余剧团的演出除传统剧目外,多为宣传党的中心任务,有自编、自演的《血海深仇》、《小保管上任》、《向阳路上》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古装戏禁演,只演《红灯记》、《沙家滨》等革命样板戏。80年代后,又恢复各类传统剧目和现代戏曲演出。
  读书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横河的读书活动此起彼落。1960年余姚文化馆向横河各村俱乐部赠送图书1000册。70年代末、80年代初,乡乡建立图书室,并配有兼职图书管理员;80年代末,原横河、龙南两乡(镇)的图书室,藏书量超万册,升级为图书馆。2002年10月,横河镇读书协会建立,有会员92人,定期聚会,交流读书心得,多次举办读书知识竞赛、征文、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2003年,横河镇图书馆藏书14270册,每天向读者开放。
  故事演讲
  横河的故事演讲活动,源于民间传统说书。各村都有熟悉戏文、古代小说、时事掌故、说古论今的人。只是人无专人,地无定地。1959年,上横江村胡岳江参加了余姚县故事演讲培训班,后在横河、龙南等地义务演讲《江姐上船》、《双枪老太婆》、《51号兵站》等故事,至“文化大革命”而停讲。70年代后,故事创作及演讲活动又活跃起来,区、乡多次组织故事演讲和故事创作会。1973年,孙永志自编自讲的《虎口拔牙》、《三合一》及《西门豹》、《秦始皇》等传统故事,参加余姚县组织的巡回演讲,两次获奖。80年代初,自编故事成风,横河区组织了多次故事演讲比赛,有7则自编故事参加全县故事征文比赛,其中胡洪军、胡遐创作的故事《白玉兰的眼睛》获创作三等奖。陈银灿的《一包抗币》发表于1982年第二期的《上海故事会》,《田谷庵传奇》获1984年慈溪县故事创作二等奖。1984年以后,彭桥、横河等地多次举办故事演讲比赛,有10余名故事员参加。1986年,全区7个自编故事参加县故事征文比赛,有多篇获奖。
  举办灯展
  1984年国庆期间,龙南乡举办灯会。参加制灯达数千人,扎各式彩灯千余盏,观灯群众达1万人以上。
  同年横河区在横河街也举办了一次大型灯展,各乡(镇)选送灯具数百盏,观者上万人。
  农民文化艺术节
  2002年5月23日,宁波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镇文化广场举行。来自宁波市各县(市)、区文艺代表队20支,表演了舞龙、舞狮、歌舞、大鼓、连响、高跷等20余项传统节目,并在主要街道巡游表演,观众达3.5万人之多。
  翌年12月8日,在镇文化中心广场举行镇农民文化艺术节,历时五天。活动项目有民间文艺巡游、“企业之歌”大合唱比赛,村落文艺调演,民间剪纸和书法、美术展览,还有电影夜市,专业剧团演出等。参加演出人员达1千余人,观众2万余人。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