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卷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639
颗粒名称: 第二十卷 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4
页码: 975-9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文化事业的具体情况介绍,主要包括群众文化组织及管理机构、群众文化活动、文学艺术与创作、广播、电视、电影、档案等。
关键词: 横河镇 文化 地方文化

内容

第一章 群众文化组织及管理机构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群众文化社团组织
  民国时期,县设有民众教育馆。横河没有官办的群众文化机构,但以敬神祭祀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庙会文化”,非常兴旺,其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为后人津津乐道。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文化”逐渐消失,近又兴起,有了新的内涵。
  所谓“庙会文化”,即以某寺庙为核心,联结附近若干个姓氏(村)组成的“××老社”,以此开展带有地方风情民俗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在农闲开展,以不影响农事为前提,如二月礼拜、三月龙舟、七月焰口、十一月彭桥庙会及冬至时节的社戏等等。活动的规模都比较大,以二月礼拜为例,每个老社参加人数达数百,甚至数千之多,礼拜社团甚为壮观。今镇境内有福昌老社、天香老社、大庆老社等社团近十个,可见当时参与人数之多。
  “庙会文化”的组织格局,也有一套较完整的规定。各庙都设有“庙柱”,祠有“祠柱”。这些“庙柱”、“祠柱”的柱头都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并在民众中享有较高威望的长者轮值担任。除“庙柱”、“祠柱”组织固定的大型活动之外,也有热心于某项娱乐活动的临时“兴头者”发起,如做“戏文”、组织灯会等,均有一批热心人支持。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群众文化机构
  1949年12月,余姚县文化馆成立。
  1959年10月,横河人民公社成立了文化馆,配有文化干部1名。1960年12月撤销。
  1961年11月,县同意建立横河区文化站,配文化干部1名。1962年5月文化站被撤销。
  1963年3月,横河区并入低塘区,但仍留有文化干部1名,负责横河片的文化工作。
  1964年2月,文化干部为“民办公助”性质。
  1979年下半年,龙南公社文化站建立。
  1981年,横河区文化站恢复,由县文化局下派人员1名,性质属全民事业单位。是年横河、石堰两公社先后建立文化站。
  1983年4月,彭桥公社文化站建立。各公社文化站初建时,配有干部1名,人员性质民办集体人员1名。1986至1991年期间,省编制委员会分批下达编制指标,先后转为全民事业专职文化干部。
  1992年5月,撤销原彭桥、石堰、龙南3乡文化站和横河区文化站,重新组建横河镇文化站,在编人员5名。文化站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998年浙江省文化厅组织全省文化站考评,横河镇镇文化站被评为一级文化站。
  第三节 乡村群众文化组织
  民间剧团
  民间剧团又称业余剧团,为群众性自发建立的文化艺术团体,建自20世纪50年代初,每个剧团人数20~40人不等。时镇域有民间剧团20余个,剧种主要为越剧、姚剧、绍剧及地方小调、表演唱之类。民间剧团的特点是:多为乡、村扶持创办,经费自己筹集;坚持业余演出,不计报酬,自娱自乐;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俱乐部
  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涌现出称之谓俱乐部的群众文化组织。俱乐部以村(高级社)为单位,以团支部为核心,青年民兵为骨干,吸引男女老少参加各种活动,内容有剧团、篮球、创作、黑板报、故事、美术等队(组)。镇域当时有俱乐部30余个。
  其中孙家境大队俱乐部曾多次被评为余姚县、宁波地区的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文宣队”)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各村俱乐部被“文宣队”所代替。内容以教唱语录歌、背诵语录、跳忠字舞、会前会后进行口号性文艺宣传演出,后则以“革命样板戏”为演出内容。较有影响的有:石堰、孙家境、寺下、伍梅等大队文艺宣传队,成立于1969年左右,开始以排演一些对口词、快板、表演唱等小节目为主,后来发展到组织专门人员、安排专门时间排演“革命样板戏”,并逐渐到外地专场演出。其中孙家境文宣队1971年在余姚县龙山剧院演出《杜鹃山》全剧,受到省和地区有关部门领导的好评,次年又到宁波兰江剧院公演4天。
  寺下、伍梅大队的文宣队也多次参加县里文艺会演。自编剧目《牧场就是我的家》获创作奖。
  青年民兵之家
  1978年至1981年,各大队“文宣队”撤销,建“青年民兵之家”(也有复名为民兵青年俱乐部或俱乐部)。当时孙家境大队青年民兵之家连续几年被评为县和地区的群众文化先进集体,联兴大队俱乐部排演的剧目《坚壁清单》,在县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得表演三等奖,剧目《金凤》的主演胡彩英获得优秀演员奖。
  1985年上河大队俱乐部,是全县较有声誉的俱乐部之一,被共青团省委授于“省红旗青年之家”称号。
  村落文化宫
  90年代后期,把青年民兵之家、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房、电视室、球类活动室等综合在一起,建为村落文化宫。2001年梅园村、东畈村的村落文化宫已达到宁波市规定的标准,称“宁波达标”。2004年相士地村文化宫又获“宁波达标”。是年达慈溪市标准的文化宫有大山、孙家境、马堰、石堰4个村。
  文化中心
  2001年底建立横河镇文化中心,集图书馆、宣传窗、影剧院、会展厅于一体;汇娱乐、体育、休闲、学习于一身的文化活动场地。座落在中兴西路口,占地面积18844平方米。其中影剧院3290平方米,有观众席位698个;图书馆250平方米,藏书14270册。还设有老年活动室、儿童艺术学校、书画室、健美健身厅、乒乓球与台球室、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室外建有健身场1个,另有绿地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露天演出舞台、喷泉、灯光、宣传窗、晨练场等。
  人民公园
  横河人民公园坐落在镇政府大楼南,占地面积24921平方米,建有古式楼阁5座,六角亭台4座,四周长廊环连,园中有河、池、桥,假山、洞穴,还配有少儿活动场所。移植有银杏、香樟、罗汉松、榕树等古树名木,地面植有草坪与花卉。公园正门前,建有横河名人胜迹石刻碑,还建有宽60余米,长百余米的草坪和花坛。这里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主要场所之一。
  第二章 群众文化活动
  元宵灯会
  灯会历史悠久,历代相袭不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称“上灯夜”,至正月十九日落灯,共七天七夜。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灯会最热闹之夜。灯会数下河庙、乌山庙两地为最盛。入夜,灯火辉煌,观者济济,直至半夜方散。
  灯会期间,有狮子灯、车子灯、马灯参与巡游,并配以采茶篮等歌舞。当时下新屋、横江、剑山、陈山、杨家等村的车子灯,横山村的狮子灯都颇有名气。所谓车子灯,形似花轿状,里面“坐”有一妆扮成新娘的年轻男子作车心,肩系绸带,带的两头缠住车身横档,手提车身,车心前后左右任意舞动。车灯前,有二人演唱各类小调,车灯后有一插科打诨的丑角,称之“骚婆”,手持一蒲扇或彩绢,装憨卖俏,逗笑取乐。巡游时串村到户,名为“调灯”。“灯包”各家随缘乐助,2角至2元不等,作为谢酬。灯包收入皆用于兴办公益事业,或置办“行礼拜”用的龙、旗等物。
  行礼拜
  在农历二月十三至十九举行,因二月十九民间习俗为观世音菩萨生日,故又称观音礼拜。行礼拜的起因,相传明嘉靖年间,当时倭寇经常侵扰姚北。戚继光为了发动老百姓防倭抗倭,利用当地民众结社拜神的风俗,组织了春季礼拜,给倭寇造成军民联防的假象,使倭寇不敢登陆骚扰。自此之后,年年相继,代代流传,成为参与人数最多,气氛最热烈的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行礼拜的组织是“社团”,以姓氏宗族为主体,全有男性民众自发组织参与。各社组织严密,多的千余人,少的百余人,每社都有响团、炮担、卤簿执事、锣、鼓、号、旗帜、长龙等组成。行礼拜时,走在最前头的称“头旗老佛”,手执令旗,紧跟其后依次排列是头牌、对锣、仪仗、帅旗等。接着为文旗、武旗、大纛旗等各类各色彩旗,锣鼓响器与各种旗帜,反复间隔,互不干扰。最后排列是各色游龙、尾旗压阵。礼拜巡游时,一路浩浩荡荡,所到之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竞相观看,热闹非凡。每到一庙,均要“盘场”,形如古代军队设阵。横河镇境内较大的盘场,有河北新庙、乌山庙等。清时乌山胡德辉曾对观音礼拜作如下描述:“几日前头不吃荤,要凭净体感慈云。嗔郎手带鱼腥气,私近金泥簇蝶裙。锣声远远震如雷,报道观音礼拜来。正欲勾帘低笑间,权时脱略可应该。小旗两字写巡风,更有文旗映日红。绣出庄严神宝相,原来是色不是空。寻常珍重孔方兄,布施空门撒手轻。指点万人红繖上,泥金绣出阿谁名。传闻阵法仿孙吴,屈曲盘旋道路迂。比似迥文机上锦,是谁纤巧是谁粗。因人天气正愁侬,耀眼旌旗到眼慵。多事儿童齐拍手,山坳舞起两条龙。闲听游人细较量,金山社短胜山长。风前且莫亭亭玉,要秘春闺一段香。老拳毒手诩专门,角力场中日已昏。几度回头佯不看,有人裂破阮家裈。”
  庙会
  庙会有春、冬之分,举办时间、地点稳定。举办期间,各地商家云集,在庙四周设摊。展销物资有各类农具、竹木、箩簟、山货、生活用品及陶瓷器皿等。除物资交流之外,有江湖艺人卖艺、耍猴、变戏法、演木偶戏的;也有江湖郎中拔牙行医,卖狗皮膏药和梨膏糖的;有看相占卜,算命测字,开设赌场的;更有众多善男信女,烧香许愿祈求平安的。最吸引人的还数庙内做戏文,常演的剧目有《狸猫换太子》、《龙虎斗》、《薛刚反唐》等绍兴戏。其次是越剧(的笃班)《梁山伯与祝英台》、《珍珠塔》之类剧目。因越剧为女子剧团,怕亵渎神灵,故避禁进庙内演出。境内要数彭桥庙会规模最大,其次还有乌山庙、虞山庙等。
  行会
  行会也是大规模的群众迎神巡游活动,情形与行礼拜大致相似。行会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间,不是年年都举行,带有明显的祈神驱鬼消灾之意。除此之外,境内行会还有青苗会,在麦子将熟未熟之际,麦田常出现大量麦头虫,那时没有农药,难以防治虫害,人们只有抬出供奉在庙里的青苗菩萨(又称刘猛将军),往四乡游行,祈求青苗菩萨扑杀虫害,消除灾害。还有碰到大旱年头,久旱无雨,庄稼急需天降雨水,人们成群结队到邵岙乌龙潭(今匡堰镇境内)烧香叩拜,祈求潭里的“鬼啸老龙”,早降雨水。最后求龙者在潭内捕捉一样生物,或鱼、或虾、或青蛙、蛤蟆等,恭恭敬敬地抬回来供养。在求龙队伍中,掺有各类民间文艺表演,器乐演奏,有扮演成不同戏剧角色,虾兵蟹将、三班六房、皂隶捕快等人物,也有走高跷的。
  戏文
  戏文是农村较为普遍的文艺活动之一,很受农民欢迎。境域的戏文主要有三种:即绍兴大班(绍剧)与的笃班(越剧)和滩簧(姚剧)。滩簧,清朝末、民国初为繁盛期,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以逗笑取乐,插科打诨,甚至带有淫词秽语,挑逗观众。剧目有《打窗楼》、《十八摸》等。乌山尧金班,班主胡宝坤,时县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由于戏文演出的时节及演出的名目不同,称呼也不同。祠堂内演出的有“进主戏”、“冬至戏”等;在庙宇内演出的有“开光戏”、“庙会戏”等;春季祈求丰收的有“青苗戏”、“丰收戏”等;七月间演出的有“焰口戏”、“太平戏”。
  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宣传队演出话剧,又称文明戏。剧目有《抗日小英雄》、《千人镇》等。新中国成立初,业余剧团的演出除传统剧目外,多为宣传党的中心任务,有自编、自演的《血海深仇》、《小保管上任》、《向阳路上》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古装戏禁演,只演《红灯记》、《沙家滨》等革命样板戏。80年代后,又恢复各类传统剧目和现代戏曲演出。
  读书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横河的读书活动此起彼落。1960年余姚文化馆向横河各村俱乐部赠送图书1000册。70年代末、80年代初,乡乡建立图书室,并配有兼职图书管理员;80年代末,原横河、龙南两乡(镇)的图书室,藏书量超万册,升级为图书馆。2002年10月,横河镇读书协会建立,有会员92人,定期聚会,交流读书心得,多次举办读书知识竞赛、征文、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2003年,横河镇图书馆藏书14270册,每天向读者开放。
  故事演讲
  横河的故事演讲活动,源于民间传统说书。各村都有熟悉戏文、古代小说、时事掌故、说古论今的人。只是人无专人,地无定地。1959年,上横江村胡岳江参加了余姚县故事演讲培训班,后在横河、龙南等地义务演讲《江姐上船》、《双枪老太婆》、《51号兵站》等故事,至“文化大革命”而停讲。70年代后,故事创作及演讲活动又活跃起来,区、乡多次组织故事演讲和故事创作会。1973年,孙永志自编自讲的《虎口拔牙》、《三合一》及《西门豹》、《秦始皇》等传统故事,参加余姚县组织的巡回演讲,两次获奖。80年代初,自编故事成风,横河区组织了多次故事演讲比赛,有7则自编故事参加全县故事征文比赛,其中胡洪军、胡遐创作的故事《白玉兰的眼睛》获创作三等奖。陈银灿的《一包抗币》发表于1982年第二期的《上海故事会》,《田谷庵传奇》获1984年慈溪县故事创作二等奖。1984年以后,彭桥、横河等地多次举办故事演讲比赛,有10余名故事员参加。1986年,全区7个自编故事参加县故事征文比赛,有多篇获奖。
  举办灯展
  1984年国庆期间,龙南乡举办灯会。参加制灯达数千人,扎各式彩灯千余盏,观灯群众达1万人以上。
  同年横河区在横河街也举办了一次大型灯展,各乡(镇)选送灯具数百盏,观者上万人。
  农民文化艺术节
  2002年5月23日,宁波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镇文化广场举行。来自宁波市各县(市)、区文艺代表队20支,表演了舞龙、舞狮、歌舞、大鼓、连响、高跷等20余项传统节目,并在主要街道巡游表演,观众达3.5万人之多。
  翌年12月8日,在镇文化中心广场举行镇农民文化艺术节,历时五天。活动项目有民间文艺巡游、“企业之歌”大合唱比赛,村落文艺调演,民间剪纸和书法、美术展览,还有电影夜市,专业剧团演出等。参加演出人员达1千余人,观众2万余人。
  第三章 文学艺术与创作
  第一节 民间艺术
  音乐
  十番系民间最普遍的器乐演奏形式,有粗细之分。粗十番又称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配合唢呐,主要演奏《小开门》、《柳青娘》等乐曲。细十番又称文场,用笙、箫、管、笛、胡琴、月琴、三弦、琵琶等乐器,主要演奏乐曲《梅花三弄》等。粗细十番每逢春节、元宵及庙会等庆典活动时演奏。粗十番气势雄浑,气氛热烈;细十番演奏细腻悦耳,娓娓动听。
  采茶篮是一种边唱边舞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茶篮为道具(夜间可点灯),一般是男女对唱对舞,常在庙会与岁末、年初表演。主要乐器为四面锣、连响、竹板,也有配备二胡伴奏。民间女角色称“头子”,男角色称“摩子”。乐曲中常用民间小调或民歌,形成独特的曲调。演唱曲目有《卖花线》、《童稚郎》、《大补缸》等。新中国成立后停演。
  歌舞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抗日爱国歌曲如《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在学校与社会民众中广泛传唱。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村开展歌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及扭秧歌、打腰鼓等群众性歌舞活动。后又掀起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等抗美援朝歌曲,男女青年跳“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的友谊舞。60~70年代,流行语录歌曲,多在农村俱乐部、学校师生中演唱。80年代以后,“卡拉OK”及各类舞蹈形成了社会新潮。镇内开办歌舞厅。
  曲艺
  说书解放前就有民间专业艺人在庭院、晒场演唱,其乐器及曲调较简单,只有一副竹板和一只竹根鼓,后又采用月琴或二胡伴奏,并引入民间小调与滩簧曲调。如宁波走书,前后场各一人,一人表演,有白有唱,另一人乐器伴奏和接腔,也有自拉自唱的。宁波走书是群众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横河地区较为出名的有彭桥盲人黄宝海,演讲的书目有《薛刚反唐》、《薛仁贵征东》、《粉妆楼》、《金龙鞭》、《狄青五虎平西》及自编书目《陈金木》等。到70年代,随着故事活动的兴起,说书逐渐减少。
  评话一般以外来艺人为主,多由一人表演,在仓库、祖堂为临时性书场。演唱的书目格调较高,大都是长篇演义书、公案书等传统经典,如《三国演义》、《说岳传》、《施公案》等。新中国成立后,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评话书目被认为宣传封建思想,一度被批判或禁止。
  雀咚咚又称唱道场。多由民间盲人作职业性行乞演唱。道具颇简单,只有一副竹板、一只竹鼓。竹鼓两侧用橡皮筋固定在膝盖上。一人表演,边敲边唱,灵活方便,田头、晒场,夏晚纳凉时均可说唱表演,乡土气息较浓,很受观众好评。演唱的节目有《华姐》、《陈永金卖布》、《猜珠花》等40余篇。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曲艺形式衰落。
  剪纸
  横河民间剪纸已有300余年历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剪纸技艺风格,它继承了南方剪纸的精巧、细密,糅合了北方的活泼和粗犷。剪纸种类多为礼花、喜花、窗花,用于民间婚嫁寿诞场合,增加喜乐气氛。如“龙凤双喜”、“富贵鸳鸯”、“年年有余”、“五子登科”、“鲤鱼跳龙门”等。90年代以后,镇先后举办过5次大型民间剪纸展览(比赛),已形成100多人剪纸队伍,建立剪纸艺术档案九册,共计作品760余幅。2002年12月29日,成立了横河镇民间剪纸协会,现有会员81人。2003年1月,胡秀美、孙孟珍等参加省文化厅主办的“神州风韵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作品《八仙过海》及《松鹤延年》获优秀奖。2003年春节,宁波市文化局举办的“千羊迎新春”,有50位横河少儿参加了剪纸现场表演,现场赠送观众剪纸作品2000余件;是年10月,民间剪纸能手胡秀美参加“甬港经济合作论坛”,赴香港进行现场剪纸表演,香港电视作现场直播。12月,在横河镇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民间剪纸精品展共有32个版面,展出作品320件,作者63人。横河镇被宁波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第二节 文学艺术创作
  名人著作及专业文艺创作
  横河文艺创作源远流长。唐时虞世南,编有《北堂书抄》160卷,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宋有孙应时,著有《烛湖集》20卷。元隐士戴良,存有著作《九灵山房集》、《春秋传考》。明有孙鑛,擅长诗、书、画、音韵,著书15集计350余卷。清有胡德辉,一生以写诗作文为乐,现留存著作众多。民国才女胡杏芬,著有《李知凡太太》等书。自唐至民国,镇域较有影响的作者49人,著书1103卷(集)。其中15人的著作428卷收入《四库全书》。
  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一批横河籍的教授、学者,著书立说,出版有文、理、哲、法著作数十部,不少论文在省部级以上的报刊上发表。祖籍孙家境、现居北京的著名画家孙菊生,自幼习画。民国25年(1936)在北京辅仁大学攻读物理学时,就举办个人画展,以擅长画猫闻名全国。他的许多作品参加过全国美术作品展、巴黎博览会、中日联合画展、西湖画展、比利时建国100周年展览会等。以十年功夫创作的《千猫图》,1985年展览于法国的文化节并获得金奖。清华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特约研究员黄毓麟,1950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长期从事法律工作,出版有《中华法学大辞典·香港部分》等专著7部,并参加香港基本法的起草。现任河海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孙其昂,1978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著有《社会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等20余部书,论文近百篇。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戏曲学家齐森华,1960年毕业于该校,编著出版有《中国曲学大词典》(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副主编)、《大学语文》(主编)等著作。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孙维炎,编著出版有《国际贸易手册》(主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百科全书》(主编)、《电子商务与金关工程》(副主编)等13部对外经济贸易专业著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三系机械研究室教授邵立康,编著出版有《图形理论及计算机模拟》、《工程制图学》、《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其应用》等6部著作。清华大学教授胡金德,1989~1997年被国家教育部(国家教委)聘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命题组组长。编著出版有《高等数学辅导》、《线性代数辅导》等10多部著作。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主任李华强,编著出版有《实用儿科》、《现代儿科药物治疗学》等8部著作。复旦大学教授胡忠茂,编著出版有《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快速训练·语言知识》等著作。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施巾帼,合著《核农学导论》及其他著作7部。现居台湾的彭桥籍学者黄志炯,对台湾高雄出口业有多项著作论述,被称出口区“活字典”,他还趁考察日本经济之际,整理和翻译了流传日本的《唐代宫廷音乐史》。其子台湾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北豪,著有《成本管理与控制》等3部著作。天文学家胡景耀,新发现两颗小行星,按国际惯列命名为“胡星”,编著出版有《天体物理方法》、《天地光度测量》等著作,并有200余篇论文发表。上海交通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汝龙,编著出版了《环境工程概论》、《综合运输系统工程》等百余万字的著作,发表论文近百篇。曾任余姚县美术工作协会主席的孙仙舲,受业于徐悲鸿、陈之佛,擅长油画、国画和人物肖像画,绘有余姚先贤画像24幅存世。余姚书画院副院长胡匡一,从事绘画教育40余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其作品先后多次去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参加画展。出版了《胡匡一画集》、《胡匡一中国画选》等4集画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研究生班的黄岳洲,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四届全国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届楹联展,西泠印社第一、二、三届国际书法篆刻展,获浙江省中青年书法作品展金奖,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浙江省金奖。
  民间业余文艺创作
  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初,一批文艺爱好者自编有《送兄参军》、《文化担子下乡》、《传家宝》、《小保管上任》等戏曲、曲艺剧本。戏剧《瓜熟月圆》发表在《宁波小戏专刊》上。文学业余作者胡嘉春与徐梅强合写的历史小说《洛阳殿》刊载在《东海》杂志上,并获县文学创作奖。
  “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少文艺作品被批判成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产物,镇域业余文艺创作进入低谷,除仿制伟人像、“语录牌”与宣传画外,几乎无其他文艺创作。1979年起,文艺创作又步入发展的新时期。当年,胡渭丁创作的歌曲《阿姐歌》,戏曲《金三哥与李四嫂》双获慈溪县文艺创作奖。《金三哥与李四嫂》获省剧本创作三等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1年胡洪军创作的小小说《棋手吴荣伯》在省文联刊物《东海》上发表。1982年横河区中心创作组成立,翌年起着手整理各乡民间故事。1985年4月,编辑《彭桥乡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集成》第一辑,此后石堰、龙南、横河3乡(镇)也各辑1集民间文学故事。1983年,胡渭丁创作的讽刺小戏《注意卫生》获省群众戏剧剧本创作奖,《山乡的早晨》、《鲤鱼跳进电热锅》、《送点心》等歌词在《词刊》、《花港》上发表。
  1983年,横河乡书法美术组成立,俞佰强任组长。1985年12月镇书法美术作品展览举办。1986年孙百平在慈溪县钢笔字比赛中获一等奖。1987年沈诚的12幅水彩画和铅笔画参加慈溪县群众业余作品展,其中《庵东盐区速写》获二等奖。
  1986年5月,横河区、镇的部分文学爱好者成立“七星文学社”。翌年,慈溪微型轴承总厂成立“朝晖诗社”,社长胡全书,有30余名业余作者参加,定期出刊诗刊《朝晖》,每期载诗数十首。其中诗《游富春江得句》获中国当代文学新创作评奖讨论会二等奖,《钱塘江潮绝句》获省“希望杯”短文大奖赛佳作奖。
  90年代之后,横河的业余文艺创作活动更加活跃,作品更为丰富。原籍洋山岗村的胡惠瑞,退休后孜孜不倦地专事创作工作,编写出版有《乡土深情》、《梅川渔樵》等4本书。胡洪军著的《可以允许清官存在》、《阿毛的故事》、《严子陵传说》、《谢阁老和“家乡米”》等小说、民间故事、诗歌作品分别刊载在省市报刊上。姚江诗社社长孙儒堂先生的古体诗《终焉居吟稿》于2001年由香港天马书店出版。
  2001年,由李道一作词,童勤儿作曲的歌曲《可爱的横河》成为横河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003年6月,镇书法、美术、摄影协会会长胡世芳的国画《铁骨傲霜雪·幽春透国魂》发表在《中国美术报》上。2003年3月,慈溪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横河分会成立,下设读书协会,书法、美术、摄影协会,戏曲、音乐、舞蹈协会,民间剪纸协会,共有会员255人。
  由于横河镇各项文化工作实绩显著,分别于2001年12月、2003年3月被考核评定为宁波市与浙江省的“东海文化明珠镇”。
  第四章 广播、电视、电影
  横河镇广播电视站(简称广电站)位于镇政府大院内(西侧)。站内工作人员18人,其中在编人员10人。广电站设备有扩大机6台,录放像机5台,监视器24台,字幕机2台,编辑机4台,音频工作站1座,卫星地面站1座,电脑2台,电视调制器2台,调频调制器2台,调音台3台,VCD、DVD6台。2002年,镇广播电视覆盖面达100%,全镇62684人,每天有90%的人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已经成为当今文化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年9月,镇广电站转为市广播电视中心下属机构,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镇广电站属事业性质,其人员编制、职责任务不变。
  横河的电影放映业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60~90年代成为镇域乡、村最有影响的群众文化生活。90年代中期电视进入家家户户,电影逐步被淡化。
  第一节 广播
  有线广播始于1956年。初期设施简陋,以毛竹、杂木代替线杆架设广播线,有的借用电话线杆,每一自然村仅安装舌簧喇叭1只,接听县广播站的节目。1958年底,区设1名专职外线工,负责区域内的广播喇叭安装。1960年底建区转播站,设置150瓦扩大机1台作转播,收听效果有所提高。1966年8月,各公社配兼职线务员。有线广播通到各大队。1969年8月后,境内4个公社建立转播站,各购置2×275瓦扩大机1台,竹木杆逐步改换水泥杆。1970年,各村安装田头高音喇叭广播。
  1978年8月,各站设备更换为750瓦的扩大机1台,并新添3千瓦发电设备1套。
  翌年,镇境54个大队,14673户(农户),共有喇叭10000余只,入户率达65.4%。1984年起,境域4乡(镇)广播站允许自办节目。1986年5月,乡镇广播站转为县属集体事业单位,人员也转为县属集体职工。是年镇域各村均建立村广播室,18691农户安装广播喇叭13181只,居民安装广播喇叭260只。
  1992年,镇域原各乡转播站合并,镇广播站规模扩大,自办《横河之声》节目,每天分早、中、晚三次转播慈溪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每逢周一、周三自办横河镇新闻和专题节目,周二周四重播,播出时间12分左右。是年底镇广播站被宁波市广电局评为“自办节目合格站”。从此之后十来年间,自办节目多次被宁波市评上一、二等奖。2000年被宁波市广播电视局评为“特级站。”
  第二节 电视
  1971年横河区公所购置1台黑白电视机,为境内第一台电视机。接收余姚丰山电视差转台转播的上海电视台节目。此后公社、大队、机关单位,逐步购置黑白电视机。至70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进入家庭,但收看效果不理想。1976年,彭桥公社湖清垫大队购置境内第一台彩色电视机。70年代末,家庭始购彩色电视机。80年代中期电视机已普及家庭,但多为黑白电视机,接收慈溪凉帽山顶、余姚丰山电视差转台转播的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节目。1987年中央电视台曾来龙南乡摄制电视片《乐器演奏》、《爷孙游龙南》,并在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中播出。到90年代中期,彩色电视机普及家庭。1992年相士地村自办有线电视(闭路电视),1996年并入镇有线电视网。
  1994年2月,横河镇政府筹建“横河镇有线电视站”,是年11月竣工。性质为镇事业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体制。有线电视主杆线长240.54公里,投资约140万元。其中村级负担干线经费60万元。当年安装有线电视用户(终端)7496户。是年12月1日,“横河新闻”电视节目开播,并开办《信息与广告》栏目,转播慈溪有线电视台节目,开通中央台、浙江台、宁波台、慈溪台等28个频道。同时在预留频道中转播余姚电视台信息。
  1997年12月,境内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5%,终端达12000余座。至2001年初电视终端已发展到14580座,接入电视机26842台。
  第三节 电影
  民国14年(1925),匡堰镇王家埭村放映无声电影《大家发财》,为日本卜内门公司做肥田粉广告,时称之为影戏。1952年,中央慰问团慰问革命老区人民,在彭东乡游源村放映电影《白毛女》。上述两次电影放映,镇域部分人前往观看,为镇人在家乡附近最早看到的电影。
  1955年,余姚电影队到横河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马兰花》,开横河电影放映之始。1958年,余姚电影公司第四放映队驻横河,并到各乡、村巡回放映。1970年5月,龙南公社成立镇境第一个电影放映队,购16毫米电影放映机1台、发电机1台。以后,石堰公社、横河公社、彭桥公社电影放映队也相继建立,各队置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发电机各1台,配专职放映员2人。70年代末,放映场地由露天转入室内,放映机更新为FL35/16型2台,由过去的巡回放映转为定点放映。
  时公社影剧院(大会堂)有:
  第三节 电影
  民国14年(1925),匡堰镇王家埭村放映无声电影《大家发财》,为日本卜内门公司做肥田粉广告,时称之为影戏。1952年,中央慰问团慰问革命老区人民,在彭东乡游源村放映电影《白毛女》。上述两次电影放映,镇域部分人前往观看,为镇人在家乡附近最早看到的电影。
  1955年,余姚电影队到横河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马兰花》,开横河电影放映之始。1958年,余姚电影公司第四放映队驻横河,并到各乡、村巡回放映。1970年5月,龙南公社成立镇境第一个电影放映队,购16毫米电影放映机1台、发电机1台。以后,石堰公社、横河公社、彭桥公社电影放映队也相继建立,各队置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发电机各1台,配专职放映员2人。70年代末,放映场地由露天转入室内,放映机更新为FL35/16型2台,由过去的巡回放映转为定点放映。
  时公社影剧院(大会堂)有:
  第三阶段1992~2003年,存档档案分为五类:(1)文书档案;(2)会计档案;(3)农保档案;(4)科枝档案;(5)特种载体档案。共有文书档案1906卷(其中永久470卷,长期1061卷,短期375卷)、会计档案1518册、农保档案549卷、特种载体档案7卷,科枝档案160册。为较好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及时正确查阅各类资料,编制了检索工具、全引目录、全宗介绍、机关年鉴、大事记、历史考证、文件汇编等,有效地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档案信息。
  横河镇归档资料以年为单位,按时间程序,每年一个目录号,案卷号以自然数连接,分永久、长期、短期建档,全宗号为180。
  永久性档案
  镇党委、政府会议记录;
  历届党代会、人代会、妇代会、团代会会议资料;
  镇主要领导人在镇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材料,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材料;
  年鉴、大事记;
  镇党委、政府关于建立机构及干部任免等决定,通知、文件;
  镇纪委工作及对党员干部的处分材料;
  镇财政总决算,工业、农业、卫生年报;
  组织人事劳动报表及党员名册,新党员发展材料,组织介绍信;
  会计档案中的年度财务报告、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决算年报、会计档案清册。
  长期保存档案
  结婚、离婚档案;
  私人建房审批表;
  工业、农业、卫生、初保资料及统计年报表;
  民政优抚;
  武装工作;
  社会治安、民事、刑事、调解等文书资料;
  农技、科技资料;
  镇党委、政府文件汇编;
  会计档案中账簿、会计凭证、移交清册。
  短期保存档案
  乡镇企业月报表;
  信访、检举材料;
  环境整治材料;
  上级有关政策、法规性文件汇编。
  第二节 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档案室现有库房面积100平方米,采用密集存档,并设办公室、查阅室、档案库房室。室内采用防光、防水、防盗、防尘、防火、防蛀、防鼠等设施,配备空调2台,灭火器2台。至今档案无霉变、无损坏、无涂改、无泄密现象,已达到省三级档案室建设标准。近年查阅档案的人逐年增多,年查阅者1000人次以上,提供档案资料1000余份。通过有关档案资料的查阅,为一些下乡插队知识青年落实优待政策开具依据,为遗失婚姻证件者提供婚姻关系证明,为解决农户宅基地纠纷查验证件和图纸等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镇域24个村均建有档案室,其中6个村已核发综合档案室合格证书。镇域较大企业亦已建立档案室。全镇已有村、企业档案室54个,档案专(兼)职人员54人。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