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文物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625
颗粒名称: 第十九卷 文物胜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9
页码: 945-9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横河镇文物胜迹的概况,包含了文物,名山,古湖泊胜迹,古寺,古建筑遗址,古窑遗址等。
关键词: 文物胜迹 概况 横河镇

内容

第一章 文物
  第一节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桥
  七星桥位于横河中街,跨东横河南北。系陡拱式三孔二墩石桥,桥全长24.5米,主孔净跨6.2米,左右孔净跨4.1米。桥面踏道为八字形,上部面宽3米,下部面宽4.2米,石步阶南首29级,北首28级。两旁各设石柱板11块,石望柱10根,望柱头呈方形,简洁朴素。桥面东西两栏外弦与主孔间,高镌扇形题额“七星桥”三字。至孔两侧设桥门柱,柱顶与石柱间各置一对石雕龙头,昂首伸颈,刻工精细,造型栩栩如生。龙头下的桥门柱上,东西面各刻楹联一副,东首题为:“明镜高悬辉腾两夹,彩虹斜锁气吐三环。”西首题为:“七曜横波南境北镇,三台镇浪左川右泉。”两楹联点缀了七星桥长虹跨空和山川腾辉的古镇风貌。北桥墩还置有“桥带”,便于纤夫上下行走。
  据光绪《余姚县志》记载:现桥于清道光年间由孙式鑑重修。初建时间,在明万历四十年左右。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七星桥为慈溪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家境祠堂
  孙家境宗祠距镇治南三里许,坐落在孙家境村平桥北,旧名景家山。祠宇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硬山顶砖木结构,平面布置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是第一进石鼓台门,明间面宽4米,次间稍间尽间各3.4米,深6.5米;第二进大厅,明间次间抬梁式结构,稍间、尽间穿斗式,檐廊置卷篷,月梁雕刻花草,装饰简略古朴,明间面宽4.5米,次间稍间各3.6米,尽间2.8米,进深14.5米;第三进燕翼堂,民国初重建,堂名曰“燕翼”,匾额悬于堂正中,按辞义有辅佐帝王之寓意。规格与大厅保持一致,月梁雕刻人物故事,每进之间设有明堂,铺设石板,中间配踏道。大厅左右建三开间二层楼厢房,周与墙垣贯连,总体保存较好。
  宗祠旧址在河东新庙北。今祠由孙嵩(字梦九,号大年)于清康熙初从旧址迁建至景家山,祠名燕翼堂。道光年间重修。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孙家境祠堂为慈溪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童家岙遗址
  遗址位于镇西南隅童家岙村,土名黑泥沙滩的烛溪西湖田土层中。1955年被村民潘丹奎发现,当时出土有鹿角、骨头、木头、陶、石器等。1979年省考古研究所实地调查,并进行试掘。从试掘剖面获悉: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泥炭层,厚约25厘米,第三层为灰黑色文化层,厚25厘米,第四层为灰白色沙土层,厚30厘米,其下即生土层,为青灰色海相亚粘土。
  试掘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多以黑色变质岩制成,有锛、斧之类。其中石锛顶窄刃宽,平面呈梯形,除刃部磨光外,器身都有明显的打琢痕迹,标本长短不一,是有断石锛的早期形式,与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所见类同,遗址中还有长条形的常型石锛。陶器以夹炭黑陶(羼和有稻谷壳)和夹砂或夹碳灰黑陶为主,全系手工制作,火候较低,器表素居多,偶尔口沿有弦纹和锥刺纹,以及腹部拍印绳纹等装饰。主要器物有釜、贮火尊、罐、钵、器盖和支脚等。器物中釜有大敝口与折敛口之别,有的大敝口釜颈部附鋬,也有的脊肩部附突脊;而折敛口釜口沿多施弦纹。贮火尊作高颈喇叭口,浅腹大圆底近平,颈部施旋纹略呈瓦楞状,肩部附高突脊。器盖为覆碗状,平顶,半环耳钮。支脚为夹砂红陶,质地疏松,体形硕大如腿状。此外,还有喇叭状残豆把,以及鹿角和兽骨等。其时代与河姆渡第四文化层较接近,诸如豆把之类具有第三层文化的特征。
  遗址大致范围,大埠头自然村东北,狮子山之北偏西,东临西湖畈南江,在西湖田中心,面积约15000平方米。距今约6500年,属河姆渡同期文化层。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童家岙遗址为慈溪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光墓遗址
  墓在镇境西南隅子陵村,距镇治15华里。据史料记载:严光年80(公元43)卒于家,汉光武帝闻后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葬客星山麓。岁月流逝,汉时碑石,早已荡然无存。唐顾况(贞元年间)所篆“汉严光墓”碑,至南宋乾道间已残缺不全。史浩知绍兴府时,曾新筑墓道。明正德八年(1513)绍兴同知屈铨立碑,镌“汉徵士严光之墓”或为“汉徵士严公墓”,墓前置有石羊,竖有石柱一对,柱刻楹联“何处是汉家高士,此间有天子故人”。民国8年(1919)崇明裔孙严师愈谒墓时,对陵墓又一次进行修葺,并增建墓表,以资景仰。
  1965年墓被毁。1982年12月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汉徵士严公墓”碑一块,碑高160厘米,宽80厘米,隶书直刻,是否当年屈铨所立原碑不详,现存市博物馆。
  墓地1986年7月列为县文物保护点。
  积庆寺“寿”字题刻
  “寿”字题刻,位于今梅湖水库之梅梁山,积庆寺遗址左下方的岩崖上。坐西朝东,濒临湖水。题刻高145厘米,宽102厘米。字体楷书,苍劲有力,气势雄伟,字迹清晰,完好无损,此字何时何人书写,今无从查考。据传当年进寺敬香,必先过此碑。今虽仅存一个“寿”字,却为寻觅积庆寺遗址,提供显明标志,并与水库湖光山色相辉映。
  1986年7月列为慈溪县文物保护点。
  寺山宋井
  寺山宋井在今峙山公园茗香楼前,1986年1月公园施工时被发现。古井用楔形砖错缝平砌,呈圆筒形,井底平铺乱石,井壁稍呈弧形,上口已有塌损,中间最大直径115厘米,底径100厘米,残高320厘米。清理时,井中遗留物有殿宇建筑部件及火烧木料,模印莲花纹锦瓦当及筒瓦、板瓦。还发现南宋“嘉定通宝”铜钱一枚。据史料记载,古井原属如意讲寺,何时始凿不详。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寺毁于火,后井随之湮灭。
  莫子纯墓遗址
  坐落在乌玉桥村后。莫子纯(1159—1215)上林人,今栲栳峰下有莫子纯读书墩相传。子纯以仲父叔光恩补官,铨试及江东运司俱第一。南宋庆元二年(1196)礼部奏名复第一,诏免廷试,准礼部序次赐进士,后人称“莫状元”,迁中书舍人,为官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忤韩侂胄意,被排挤出京,曾为温州知府。57岁时卒,葬于乌玉山。
  墓用三合土夯筑,厚重坚实,但已被盗,墓壁留有盗墓孔一个。距墓约20米,有一水池,称“状元池”。墓前原先竖有石柱两根,今已不存,2003年12月列为慈溪市文物保护点。
  陈山古墓葬群
  位于陈山杨梅山岗,198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编号M16,M17、M18、M19四处古墓进行了发掘考证,其考证结果如下:
  1986年7月,陈山古墓葬群列为慈溪县文物保护点。
  横河战斗纪念碑、亭
  建于1995年8月,坐落在七星桥南约200米处,2003年12月被列为慈溪市文物保护点。(详见第十五卷民政·缅怀先烈)
  第二节 出土及收藏文物
  70年代以后,镇域部分居民开始重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在农田水利建设、砖瓦窑挖泥取土时,如发现有出土文物,有的收集后交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有的出售给民间文物收藏者。自70年代至今,出土文物搜存在余姚、慈溪两县(市)文物保护所与文物管理委员的有数百件,收集在民间文物收藏者的也有数百件。这些文物品种较多,有石器、印纹陶、越窑青瓷、青铜器、玉器,铁器等;年代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均有。惜近年盗掘古墓、古窑的较多,被盗文物部分流出镇境以外。本志仅对县(市)文物管理部门和镇内文物收藏者的出土及收藏文物中,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了采访记录。
  第二章 名山、古湖泊胜迹
  第一节 名山
  陈山
  坐落在镇境西南向的子陵村。据《后汉书·严光传》有“客星犯帝座”之记载,后人称之为客星山。据光绪《余姚县志》称,其谓之陈山者,因宋古灵先生陈襄子孙散居此山之下,有岭曰“陈山岭”,故名“陈山”。又据《宝庆会稽续志》称:“普满寺山即陈山。今当地人习惯称此山为陈山,很少有人称客星山;更不知有普满寺山之名者;而外地人只知严光葬客星山,而很少有得知客星山即陈山者也。”
  《孙境宗谱》记载:陈山在县东北十里。治北眂之,卓峭如笔,顶平广可十亩,高千余仞,少石绕草木。陈山因葬汉征士严光于此,而闻名遐迩。
  清咸丰二年(1852)在高风阁附近,出土“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一块,人称“浙东第一碑”,为国家珍贵文物,现存杭州西泠印社,系东汉初期遗物。
  山之东南侧有汉古墓群。另有遗迹为:
  严子陵墓(详见本卷·文物保护单位)
  严子陵祠
  唐玄宗时(712~742)严子陵二十三世孙绛州刺史严浚,奏请建立严子陵祠在余姚云柯乡白云峰,改山名为严公山。后祠徙客星山严子陵墓右。宋乾道七年(1171)史浩守越,命余姚县令蔡宪,于严子陵墓下建客星庵。明弘治中(1488~1505)参政周本,在姚邑灵绪山又立严子陵祠。明正德八年(1513)同知屈铨重修。明嘉靖三年(1524)知县邱养浩,建祠于千佛阁左。不久,知县顾存仁等又迁祠于龙泉山之龙泉寺东。万历三十二年(1604)浙抚尹应元重修。后又有洪启睿重修严先生祠墓,并建高风千古碑坊,记录金石。清同治元年(1862)毁。光绪二十三年(1897)严氏后裔严天怀等。于其崇孝堂宗祠公款内拨资金重修。至今“高风千古成陈迹,惟有荒祠绕翠屏。”
  宋孙应时《严先生庙记》:先生吾余姚人也,晚耕于富春山,富春析而为桐庐,钓台属焉。自文正范公建祠而记之,钓台之名大显。而吾邑之地灵人杰,世反不传,非阙欤?土俗所记,吾邑稍东江濑粼粼,上下常有声,是为子陵滩,盖其起初之钓游处也。
  客星古渡
  陈山北有大河,古称大浦(又称东江),属姚江支流,今名东横河。“客星古渡”遗址,原是一个渡船埠头。遗址在今客星桥东首不远处,建客星桥后,渡废。
  客星桥
  又称安山桥,距镇治二十里。其地在横河镇界西,余姚市双河乡安山桥村,跨东横河(古称大浦)。桥建于宋淳熙七年(1180),元、明时几经修建。清同治三年(1864)修成拱型桥,一孔,跨径8.5米,全长22.5米,宽3.6米。1962年、1982年又两度重修。
  孙应时《客星桥记》:见卷末丛录·碑刻。
  高节书院(见卷末丛录·碑刻)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出土处,据传在原“高风阁”遗址附近。
  陈山其他遗址
  高风阁:在严光墓左。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郡守汪纲建。形六角,柱亦六棱,内设六条石凳,阁外两条。阁顶为红色琉璃瓦。柱楹联“青山净土隐星魂,留芳后世万年春”。
  逐高亭、丝风亭、苍云亭:均在严光墓稍下。
  客星庙、客星庵、严陵坞:均在山麓下。
  石碑坊:在严光墓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浙江巡抚尹应元发起重修严光墓时建。
  灵瑞院:在陈山之巅。后周显德三年(956)建院其上,何时毁不详。时山巘广可十亩,还建有灵瑞塔。
  子陵滩:客星桥东,系子陵垂钓处。
  客星古桥:在陈山江。
  高风亭:在陈山与安山接壤处,从亭旁能俯瞰今余慈两邑,1937年建造,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光武庙:在严陵坞。
  严陵坞:万历《绍兴府志》:在客星山下。《十道志》:严子陵避光武聘处。曾是严氏后裔居住处。
  华清池:在高节书院下。
  汉古墓群:在陈山之东南侧(详见本卷·文物保护单位)。
  梅梁山
  据雍正《浙江通志》载:梅梁山在石匮山南二里,梅溪水自其西出。宋理宗曾御书“梅梁之山。”
  山之得名,据传在春秋战国时,吴国欲筑“邺宫”,派匠人来梅澳湖伐木。见湖口一梅树,堪作为梁,伐之运都。但梁已足,欲移作他用。一夜间,梁飞回梅澳溪中。水旱则自浮沉,人异之。称“水底梅梁”。后其山称梅梁山。
  又相传:烛溪湖旁旧有大梅树一棵,伐其干,断而为梁三。其一在郡之禹庙,其一在鄞之它山堰,其一留烛湖中。风雨大作之时,居人每震其灵异也。
  石匮山
  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原峙烛溪湖中,三面皆水,其脉自梅岭来。从高山望之,正字如匮,上有烽堠旧址。
  梅岭
  绝湖而南。
  孤山(今称伍梅山)
  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南麓临烛溪湖,四峰如笔格。前有墩,曰涨沙墩,浮出湖中,虽大水,溢不灭。
  舜井山
  在(寺下)缪家山东一里,上与“光池”分脉。岙曰剡岙。有岭,曰剡岙岭。下有井,在岩曰舜井,因名舜井山,其泉最美。
  缪家山
  光绪《余姚县志》载: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巅北见大海,西南陡峻。北望如牛形负轭处,脊峰宛然,平坦易上。有池,广数丈,曰“光池。”东曰白石尖,曰镜台峰。
  虞山
  在石堰下街头村东北一里处。相传为“舜避丹朱于此。”
  屿山
  今之寺山。又称华屿山,下巘憩山。在古鲤子湖西南,龙舌山西北。宋时建如意讲寺,今留有“宋井”一口。
  乌山
  在金山西南(浒山界),岩石嵸巃间有乌石。宋高菊磵同刘潜夫登乌石山望海句:“故人尽入黄泉路,远客空登乌石山。”尔时古塘下,即海也。东有石弄堂,明翰林胡时麟建第时,采石于此,是其遗迹。东北有玉尺池,亦时麟浚。宋僖《重过乌山》即事诗:“冬晴重过乌山寺,年老今非白面郎。石髓汲来棕叶井,尘躯浴罢菊花汤。三生有约谁能记,一醉无愁自不妨,酒醒出山空极目,独怜白发对斜阳”。《半读书屋笔谈》:乌山东有“卷阿①”池,前明内有蜃气,能成楼台,今不复见。道光壬辰(1832),山上忽产野术无数,金山庵僧识之。香美似于潜、仙居,后亦未见。
  将盔山
  在今峙山公园西南三、四里处,即骆家湾自然村的北首。山巘是一座呈椭圆形的大土墩,形似将军之头盔,故称将盔山,俗又称美人山。对山顶的大土墩历来曾有各种传说,1995年10月,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进行发掘,最后揭开了土墩之迷,原系春秋时期的一座石室墓。
  埋马山
  在白沙路南。邑志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有石卧水如马。或云:宋高宗为金所逐,徒步行,中途忽得马,疾驰向明州,至此化为石。
  按:是山,面临东横河,有石似马,从南岸绝河而北,卧泥淖中,状如埋然。故山以此名“埋马”。为畅通航道排水,石于1959年被炸毁。
  石屋山
  万历(绍兴)府志载:“在(余姚)县东北二十三里,空洞如屋。”
  第二节 古湖泊史迹
  烛溪湖
  据宋《嘉泰会稽志》记述:“《旧经》云:昔有人迷失道,见仙烛得路而行,遂名烛溪。”该湖原为古代泻湖,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已见记载。湖内因有明堂溪,故又名明堂湖。也有称为“澹水海。”历代余姚县志记载其面积为“一百三十二顷八亩”。宋庆历八年(1048)县令谢景初具状朝廷,阻止垦湖为田。朝廷诏敕山泽陂湖不得占田,遂规划禁垦与管理办法,时烛溪湖置东、西两闸门放水,分上、下两原,灌溉面积117560亩。地域涉及梅川、龙泉、冶山、烛溪四乡六都。东至匡堰闸,西至烛溪一都六里沿山一带,接江潮灌荫不週处(焦家陡门)。东闸(门)放上原之水,西闸(门)放下原之水。上、下原分界线为横河堰、张沟堰、小洋山堰、姚家堰,即其东为上原、西为下原。宋宣和元年(1119),为解决上、下原争水,县令汪思温改作湖西门隘为三尺,又于下原筑样堰、陈堰、马堰及焦家陡门节水。庆元五年(1199),县令施宿令镌东门石底至三尺,并规定先放东门(上原)水一日,是夜再放西门(下原)之水,使水利适均。明成化十三年(1477),西门坏,上、下原纷争不息,梅川胡礼讼其事于朝廷,后分为东、西两湖,中筑腰塘,东、西湖各置陡门。嘉靖十四年(1535),重修湖中腰塘。相传湖有八景:漾塘烟柳、孤山雪梅、显沙聚鹭、梅岙归龙、夹溪仙烛、航渡渔舟、白洋霁月、翠屏晴岚。清乾隆十九年(1754),于烛溪湖滨立“奉宪禁垦烛溪湖碑”。
  1956年8月,修烛溪东湖塘堤。烛溪西湖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民国4年(1915)间垦废。烛溪东湖于1958年建梅湖水库时废湖为田。
  梅澳湖
  据光绪《余姚县志》载:梅澳湖即烛溪湖航渡西南之一曲,北与烛溪湖通,有陡门。相传,该湖秋雨时,有梅龙顾子湖,水自北倒流,而南入航渡桥。波涛汹涌中高起一带如脊,常冲堕桥石一二块,亦大异也。1962年梅湖水库建成,该湖湮没。
  寺湖(今称鲤子湖)
  在大古塘南旧梅川二都。周八十三亩二十步。明洪武十九年(1386)悉计亩科入。乃废。
  乌戎湖
  湖在龙泉一都,周三十四亩(嘉泰《会稽志》作二十余亩),东、西、北三面俱山,南限本湖之塘。灌田八十亩,土门一(洪武间改石闸)其水东流喜保,北流治于湖塘及沿山之田。今已改造为养鱼塘。
  秦湖
  据称湖在今秦堰村南,近秦湖江。是当时一处著名的隐居处,元代戴良等不少名人,曾在此隐居。相传这里山清水秀,风景极佳,可谓“人在明镜里走,鸟在画屏里飞。”由于年代久远,湖的遗址究在何处?今已很难寻觅,后人只能在名人遗诗抒述中,才可追溯到昔日湖光山色之美景。
  墅湖
  在彭桥九龙山脚北侧。
  第三章 古寺、古建筑遗址
  第一节 古寺
  如意讲寺
  在原龙泉乡屿山,即今称之寺山。寺始称保安院,建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为如意讲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毁于火。山下有如意桥,即罗墅桥。时桥南有如意寺下院。
  西福昌寺
  寺址在乌山南麓,始称资福院,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称永乐院。宋政和元年(1111)改称西福昌教寺。
  玉尺池庵
  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在乌山(又称卧牛山)东麓的翠竹丛中,依山傍水,茂林修竹,浓荫蔽日。庵四旁置有花坛,栽有异卉名木,环境十分幽静。庵(池)之得名,据称在建庵时,出土玉尺一把,故而命之。后又在玉尺出土处,即庵的正厅前,掘有长方形水池一口,长约5米,宽约2米,深不及2.5米。池上建有小巧玲珑的拱形石桥一座,桥栏杆柱上雕有石狮4只,栩栩如生,池周植有桂花,有馥其馨。池水清澈见底,甘冽可口,久旱不涸。池中常年有一种白色小虾游弋,人称“糯米饭虾”。虾不外流,看似不多,但捕不绝。如捣虾敷患处,可治皮肤癣。庵于20世纪60年代拆除,池亦湮灭,虾已绝代。
  积庆寺
  积庆寺,明万历《绍兴府志》记载:在烛溪湖之梅梁山。清流当门,景物幽胜,宋史岩之功德院也。宋理宗御书“积庆教寺”四字,上又作行书“赐史岩之”四字,钤以玉玺。后碑折为二半,埋草中,今已难寻觅。寺建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清顺治年间重修。1953年拆除。
  福庆禅寺
  寺在梅川剡岙舜井山。建于宋朝,元初毁于火,遗址尚存。今寺下自然村名即源于此。
  普照寺
  在乌玉桥村。曾有寺产田百余亩,房屋六十余间。建于何时不明。1965年拆毁。
  灵瑞院见本卷·名山。
  第二节 古建筑遗址
  虞家古城(七则)
  1.据《孙境宗谱》转载旧《绍兴府志》虞家城在梅川。
  2.据《浒山志·古迹》载:唐虞世南城在所城南三里。元宋僖《虞家城记》:“予避难梅川时,胡处士达道尝谓余曰:‘乡有虞家城者,父老相传为虞世南宅基。吾壮岁犹见其遗址,高一丈许,厚三丈余,吾祖母出其地①’。余因与其从子惟彦过其处,则其址之厚,如处士往岁所见,高则四尺余耳,周围度之为丈百有五十,旁近居者多虞氏。”
  3.据《浒山志·原始》载:浒山自周秦以上,悉係海堧,旷无人居,自汉虞氏始居此。《邑志》载:元宋僖无逸《虞家城记》,引《舆地志》及《孔晔记》,汉日南太守虞国宅在余姚屿山南。《郡志》谓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注:应作三十八里)今所谓“虞家城”,在其南三里许,国宅此无疑,《邑志》又谓在梅川乡。考屿山有三:一虎屿、一撮屿、一华屿,皆近浒山。《志》谓在浒山南二里许,又谓在梅川,其为虎屿无疑。若华屿,则为龙泉乡矣。至撮屿,更在浒山东北三四里,离“虞家城”已五、六里,似乎辽远。今“虞家城”,确在浒山南五里,故老犹能实指其处。《郡志》谓其城厚完,非永兴辈其力或不能办,为虞世南宅亦无疑。国宅又在虞城北三里,浒山南二里,即沈府巷前,土人称上大屋,以沈府巷为下大屋者。典籍沦亡,无从稽核,即以故老传闻,当文献之征,可也。
  原按:浒山之南,昔为虞、沈、杨、叶、朱、马、翁、陆八姓所居。以洪武丁卯(1387)建所城,设驻防官军,由台温四丁之一,以充军伍,陈、高、潘、胡、冀、柳、江、应、姚、戴、解、林诸姓,多抽自温之乐清。居民因是散处,渐以衰微。而其间历久且盛,则推虞、沈两家为最。虞当永兴盛时,筑城浒山南,即《志》所称“虞家城”也。又有虞家岭,其半为沈家山,沈氏祖墓悉葬于是。今文昌阁小山,是其南一里许,前为虞府,即日南太守虞国宅,后为沈府,至今称为沈府巷。中有敝屋数椽,尚称下大屋,盖与前虞府相埒。风移世易,湮灭无征,幸存沈府巷故称,犹可想见其概。旁小桥为府廊桥,介两府间。又有虞家大桥,桥之西有沈家堰,乾隆初年毁。其西南有沈母桥,今亦毁。桥之东三里许,有虞波港。其西里许,有虞家竹山,此皆啧啧挂人齿颊者,他姓无闻也。
  附:清道光《浒山志》绘制的“虞家城”遗址示意图。
  4.乌山《胡氏宗谱》“虞家城记”:(始祖)经谕公自鄞来,就学虞城书院,其地应在县治中。而由同学虞淳戚主蹇修,赘余姚县君,因卜居梅川乌山之翁郎桥①。何其去县治远也。余考县志,观明初宋僖所作“虞家城记”,记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其南二里许有“虞家城。”此其地在今跃马桥后,而屿之南,于乌阜亦南也。元时遗址所存,尚高丈许,厚三丈许,周围计丈百有五十,乡人相传为虞世南宅基,此诚是耶。自是而东越二里许,为虞波港,港之南亦有称虞家城者。族谱中载,贵四裔侃三公,筑室虞城旧地,则今所谓充字第者,又其一也。意者虞氏奕世贵盛,多开第宅,凡筑室必完厚,皆以城称之乎。而愚谓:当时虞淳戚或即此两城间人,于我经谕公甚敦契好,欲使与己所居相近,可时时过从,终身以德行道义相切磨,不至生死契阔,遂为之卜宅乌山,固未可知也。
  夫虞氏自汉日南太守虞国宅官仓以来,世居江北,依灵绪山,为邑著姓,县治西街至今係至虞宦,淳戚乃不之居耶。然虞氏之居乡者,固甚众,在金山北其为虞姓,今犹存矣。而于竹山前半里许,亦留虞姓故迹,则当两城之相望,其为之主者,自大有人在。乃今,而尽属胡氏境内,将毋物不两大,胡兴而虞始衰乎。而于经谕时,尚屹屹也。或遂谓当日“虞城书院”,即在此两城间,是殆不然。或又曰县志志书院独无此,亦于县治,别无所谓虞城者。是虞城固吴公骥掌教处乎,然亦惟在屿山南二里许者,其为书院近是。
  5.虞世南宅:据雍正《浙江通志·古迹七》载:元·宋僖《虞家城旧宅记》:余姚梅川乡有虞家城,相传为虞世南宅基。按《会稽记》云:虞国宅在屿山南,而世南宅基在梅川乡。人自其盛者传之,但知国宅,不知永兴尝居是乡耳。
  6.据《大清一统志》载:虞家城在余姚县东北三十里,屿山南。相传汉日南太守虞国居此,郡志谓国宅在治西一里,灵绪山南,以此为虞世南宅。
  7.“虞氏田园记”残石(见本志卷末丛录·碑刻)
  天香里古迹遗址(16处,多毁于清)
  五马石 据《浒山志》称:在天香里,相传为宋代所赐“郡主第”。据传胡沂母莫氏,人称“莫太夫人”,因教子有方,宋孝宗曾敕封为诰命夫人,并拟赏赐金银财物,但被莫氏婉谢,最后赏赐刻有五匹骏马的大条石一块(据称该图案只赐给宗室“郡主”),该石后成为胡氏“敦裕堂”镇祠之宝。“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天香书院 在乌山东南五里许(今天香桥村)。
  元·虞曾《瞻天香书院记》:去州治之北四十里,一水支流,众峰环绕,夷然而海滨者,梅川乡也。桑梓丛茂,楼台耸拔,车马纷然如蚁者,天香里也。蘭室芸窗,左图右史,弦歌之声,四时不辍者,天香书院也。
  天香书院创于胡公民则也(时南宋淳祐年间),民则烛湖孙先生外孙(孙先生指孙应时)依其家自柏山徙居于此,其意盖曰:吾始祖辅成公自毗陵(今江苏常州)徙居拍山,因植柏于山,而改拍山为柏山。厥后,尚书献简公(胡沂)侍郎卫道公(胡卫)辈,攀丹桂而柱明堂者,肩相摩而踵相接也,柏山之名,由是盛闻于世矣。今吾徙居于此,欲植柏耶,则先人已植,而且昭人耳目,如旦夕事。我取桂也,虽亦吾家旧物,不植,则子孙无所观感,懈于自修,遂植双桂于庭。当宿雨初收,金风荐凉,丛荫结地,香气薰人,往来其间,莫不鼻嗅舌咋而讶,身在广寒宫也。少卿孙公(指孙子秀)因合而名命其里,曰“天香里”。书院亦曰“天香书院”。胡氏子孙,念斯院之名,追先师之德,淬砺厥志,琢磨经史,掇科取捷,以接献简公之芳躅,则不惟柏山之名不忝,亦天香之号与王氏之槐并驾矣。殆见人皆指而叹曰“植物之著名于世者,惟柏、惟槐、惟桂三者而已。胡氏得其二焉,何其盛哉!否则,非佳子弟也。虽然榆有连理之奇,芝有九茎之秀,则后允之兴,已肇于此矣!”《传》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不其然乎。”民则五世孙达道,甫征余言,记其颠末。余与达道甫世婣,休戚且厚,不敢为其颂,而敢为其子孙戒云。
  观锦轩 在天香书院西。
  明·宋僖《观锦轩记》:梅川胡氏达道匾其燕居之室,曰“观锦”。余尝诘其所以为“观锦”者?则曰“昔野人售吾以锦鸡,吾得之,置笼于轩下,每朝日晴绚,则鸡有锦绶于嗉颈之间,粲然成纹。迫而视之,无有也。取而索之嗉颈之间,无有也。吾由是而有感焉,遂取以名其轩。子能为文,以记之乎?”余因三叹,以复于君,曰:“可谓善于观物源,达事变,庶几其可以语道者也。”嗟呼!子女玉帛,华藻流丽,何莫而非鸡之锦绶也。世之人,视之为实有,而必欲而得之,惑也。既得之,则视为己有,而惟恐失之,惑也。嗟呼!骊山阿房,长杨五祚,自今观之何?莫非一时之锦绶也。况夫君之所处,一州一邑之下,一乡一井之微,跨栋宇之翚飞,耀眼目之鲜丽。昔而有得传闻者,值几何人?而今安在哉,得非鸡之锦绶者乎?今而有得目覩者,复几何人?又孰知其为是鸡之锦绶乎!君其适情轩楹之间,游心天地之外,有以见万物品彙之繁,举无足以累我此心之清。而我之此心,充然湛然,有得于观感。颜子“簟瓢陋巷之乐”,子路“衣敝緼袍之情”。蔼然之下,不亦善乎?君乃矍然以谢,曰:“此吾之志,君宜誌之。”遂书之以为记。
  附:观锦轩诗
  胡家锦鸡何处来,小轩花下为渠开。
  日中锦绶自能吐,世上金刀谁能裁。
  富贵还乡同一梦,虚无过眼已千回。
  主人阅世今头白,鹤发时时坐绿苔。
  养志堂 在天香里。明代山东兗州知府胡惟彦等五兄弟养母之处。
  宋僖《养志堂序》:越有属邑,以封舜支庶,名余姚,吾邑也。邑治东北四十里,有乡曰“梅川”。梅川胡氏,旧有连理榆之瑞,至今聚族以居,乡之良善之家也。胡氏之居是乡者,远有宗绪,世以孝友,称胥教诲,而其兄弟凡五人,乡称其同心同行,无一无不似者,故处士宏道君之子也。宏道君之没,今七年矣,其夫人方氏,恒以君生平之训,训其五子。其五子承家多难,能焦心劳力,相勖以善,兢兢悫悫,夙夜不敢有怠,以事其母夫人。而其母夫人为之泰然而无忧,此庶知以志为养者与以志为养,而名其堂曰“养志堂”。贤士大夫之能诗者,咸乐宣其美,以惟彦兄弟知所以为孝也。知所以为孝,而后可以称孝矣。嗟乎!古之孝子,一举足一出言,而不敢忘其亲。是故不怠行、不恶言,于体不亏,于身不辱,于亲不羞,此古之孝子所以为孝者也。于此苟弗知而徒有事,旨甘焉、柔滑焉、温清焉,养则养矣,何独于其口体,而不于其志?不于其志,是养而养其口体,则其孝小孝耳!非曾子之孝也。曾子之孝能养志矣!犹未以大孝称也。大孝若舜之事亲,斯犹规之不能加圆也,矩之不能加方也。今惟彦兄弟之事亲也,以养志名其堂,其有务于曾子之孝也乎。胡氏舜之后,惟彦兄弟又生其支庶所封之壤,流风余泽,犹有存者,则其益免于事亲,必以有虞之大孝,为人伦之至也。虽然大孝至矣,未有舍小孝,而可以为大孝者也。是故,不知口体之养者,不可务于曾子之孝。不知曾子之孝者,不可务于大舜之孝也。事亲,若大舜之至其极,何物之勿可动,何祥之勿可致哉。然则孝悌之至,通乎神明,在惟彦兄弟宜益勉矣。惟彦以养志堂诗什征余叙,余嘉其兄弟知所以孝亲,而不自足也,故为之叙,而且有勉之之辞云。惟彦,字斯美,而斯恭、斯及、斯顺、斯复,其四弟之字也。
  看云楼 在天香里。胡斯敏忆弟斯厚也,因以“看云”额之。
  胡惟聪,字斯敏,七岁丧母杨,事继母虞、谢、孙以孝著。弟惟能、惟谨均虞出。惟能病咳,几不起,惟聪日夜调治,寝食不遑。惟谨幼病漏腮,惟聪亲吮脓血,人以为难。季弟惟博,庶母姚出也,居宅东楼。惟博死,思之不置,以“看云”名其楼,取杜甫诗语,以寓忆弟之意。宋僖赋诗赠之。从弟惟乐,方十龄而孤,惟聪教养周至,惟乐卒成名诸生。故人虞承翔殁,襄殡愍孤,有“麦舟之义”。
  双桂轩 在天香里,宋僖著有《双桂轩诗》。
  永慕堂 在天香里,记胡蕃思亲也。张宁《永慕堂诗》见本志卷末从录·诗集。
  乐间轩 在天香里,为胡蕃题也。蕃,号乐间。曹时中《乐间轩诗》见本志卷末从录·诗集。
  天香东墅 在天香桥东南。
  胡翌①《天香东墅记》:桂陵主人世居梅川之天香里,去东南百步而遥,有地曰“东墅”。墅可四亩,地高尺许,周漕皆平田,东衢、西港,北漕、南山,四无比邻,迥然尘表。不远于家,亦不迩于家,其别墅之佳者。始,先考方岡公授业,主人得漕南之田,然而未始有墅也。后数年,渐次售而得之,乃种竹其外,树蔬其中。既而新竹成篱,杂蔬成圃,主人或食而往,或归而食,悄然出入,而人不知,然而未始有居也。又数年,构屋数楹,寝食书斋,可坐可卧。主人晨而往暮而归,或就而食,或留而宿,大较一日之间,处家之时少,过墅之时多,且读且耕,若将终身焉。癸卯(1543)叨第后,值倭夷之变,家毁于火。东墅之居,幸而获存,然而隘不可居也。不得已而仕,仕六年而归。归则复营厅事,于前为“保业堂”。堂成,而墅之佳,益胜亦宽,然可得而家矣。是时,主人虽日不暇给,而意常有在观稼,而时循河而北也。一水澄然,萦抱如带,开门向南,凡凤、马诸山,列峙环拱,耸秀送青。徐步东篱,则行人属路,相倡相呼。樵者自南,渔者自北,主人悠悠而处乎其中。俯仰山川,神与之游,表里人物,形与之化,殆欲绝尘,纷忘岁月,而不知其他者。或曰“南都,亦东墅”也。主人曰:“有是哉。”始治装,戒行。岁云暮矣!滨行。顾而言曰:“都也,吾寄墅也。吾居,吾安能淹,吾寄而旷,吾居也哉。”
  延馥堂 在天香桥东。
  胡旦②《延馥堂记》:镜阳居士厅事成,颜其堂曰“延馥堂。”盖重有感于先世相延之故。云胡氏从柏山徙居梅川之天香里,里有桥,桥左畔则“延馥堂”一片地也。先是曾王父梅轩府君以隐德起家,卓有大志,苦无居也。惠徼于叔氏,为构地缉宇,奉蘭隐府君栖止焉。一再传而嗣续渐繁,止居日以益密。迄我考方岡府君,奋迹壁经,迥翔台宪,而胡氏馥馥天香,从兹缭绕矣!时更苦容膝益隘。乃倭夷之变,复毁于火,先君子又冰蘖矢操,历官三十余年,绝不解所谓求田问舍事,以故仅存中之一堂,先母陈恭人将荼蓄租,生居士也。晚倖成进士,兢兢守清白,罔敢失堕,而天香一派若更氤氲焉。然半生拙宦,偃蹇浮沉,其不解田舍事,亦复如先君子。盖自岳阳解绶,俸橐萧然,而一椽之栖,则又苦无居,如我梅轩府君矣。冢儿冢妇前而进曰:“大人捐俸余,为前后燕贻计。早晚鸠工科材,程食给饩,儿若妇任之,勿烦顾虑。”越数月而“延馥”成,则庶几于古之,仅容旋马者。时在万历甲辰(1604)冬月也。复为粘其傍一联,有云:“扬历四方,敢谓父能作而子能述;归来三径,惟欣松有阴而桂又香。”凡我子孙其绎思之。夫松何缘有阴,而桂何缘有香乎?其将何道之,遵以延厥馥乎?乌乎!居室成毁,倚伏之数,总非人所而知。居士年老矣!又安能预逆其不可知,而强与气化争欤?唯是堂可泯也。堂之馥馥以相延,虽千百世弗可冺也。爰作记如左。
  一鹤亭 在天香里。宋僖《一鹤亭诗》见本志卷末从录·诗集。
  芙蓉馆 在天香里。宋僖《芙蓉馆诗》见本志卷末从录·诗集。
  察院府 在天香里,明都察院胡东皋宅。
  庆源楼、世宪第 在天香里,明胡东皋子翌构。
  进士坊 在天香里,万历八年(1580)进士胡旦等建。
  跨龙亭 在天香里,乾隆初年构建。
  乌山遗址四则
  旌伐楼 在乌山翰林第东南,时麟建。
  胡时麟《旌伐楼记》:万历之二十有二年(1594)甲午,缅人鸱顾猛密而掎榾之声,言其众曰:“亿蔑其孚”密人内奔,请命抚军。都御史谓:“无庸,余亟剪此。”复尔巢居。因悉境内士组甲六万,髳濮君长称之祃于社。鼓角行二千里,入永昌、建鉟,节制诸将。以予观察实典,封疆假节,先行数军,实壁腾衝。厉卒如令,三将军分道连克之。缅人折元无算,溃散罢兵。天子闻之,敕“所司制帅若侯,受命专征却敌最,赐鋈各三十驭。赏以班汝、金沧分巡道,视制帅之半与三帅等”。制下未几,属御史甘荼谗予,授其意于部,部率不核,谩云“宜罢,削秩。”
  归,欲居塾,不容讲席。市木与地,于故居之沟东为楼。构初升,而山阴都将刘归自滇,以省帑赐鋈畀余。余设香几,北面拜受,如阙廷礼。既而思之曰:书楼始创,而赐金适来帝,盖旌与伐也,因名之曰“旌伐楼”。予读《左氏》,季武子从诸侯胜齐,欲以所得兵铸“林钟”,而铭鲁功。臧纥谓:“惟天子铭,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鲁而称‘伐’,则下等也。”言时则妨民,计功则借于人多矣!不可。今予职在迤西,靡敢钟局。敌之来侵,予责也。战如不克,予罪也。属其侵轶而命武,咸刘岂其非时。大帅坐而谋之幄,武夫力而馘诸原,功非吾事也。吾则蒐卒补乘,勉其锐往,截其惰归,无乏藁糗,无失戎伍已尔。伐之下也,四聪万里,而不遗逐臣,德莫厚焉。且余为天子执宪,监于四夷,以张天讨。讵不若鲁大夫,而称其下者,不亦可乎。
  楼在故居东南面,西北望若见天邑,有遐思焉。楼之为间者七,为架四十有二,左右分壁各二,塓人垩之,而闳其中。三弟子栖业于其中,左折而南为“在湄楼”,楼之制稍卑尺有咫,椽中窿,曲而俯,如车弓。槛之外,川流若带,倚欄下临,则水可金也。扬清瞩远,则山可揽也。湄之阴,原田每每。其南,山矗而静者如弁。其西,山锐而直者,如笔如幢,烟云尽霏,景物时炫。人羡之曰:“此乌屿第一楼。”其然乎?右折而北,躡梯下,面西者为“簃门”。簃者,楼阁宛而通也。山之水,从田间合为流,经其前一小石梁跨之,循墙南行出楼下,名“亘街楼”。即“在湄楼”之右偏其上,由“在湄”右偏梯而下,则从内。前为正门,次为中门,进则厅事,又进则为寝。盖先人之旧居,颓革而新之,七年始成。制稍宏,而其成反后业有所先也。凡楼之赐,不取诸费。其所赐,一以供宾宴,无几,尽。余又不敢无留,以贻子孙,尚其修他业而息之。镌诸彝以列于飧鼎。
  翰林第 在乌山前,明翰林胡时麟宅。
  卷阿小憩 在乌山东北,明胡时麟别墅。后有玉尺池。
  玉尺池 在明胡时麟别墅后。泉源澄清,炎旱不涸。池上旧有亭,亭前有桂有茶。池有架桥,联刻颇夥。内有“芙蓉城里看花”之句。为公故笔。“玉尺”云者:“殆鱼抛玉尺,量江练之谓欤。”详见本章古寺玉尺池庵。
  沈康民《玉尺池》诗称:
  岩花俯碧漪,散香沿幽径。庭竹绿沈沈,云生光欲暝。我来立松阴,有虫声如磬。
  世友堂 据宝庆《会稽志》载:在烛湖西北,雪斋,孙不朋(即孙介,人称雪斋先生者)居烛湖上,安贫乐道,终身不愿仕,有古人之节。三子应求、应符、应时,皆以文学知名。兄弟相爱,卉衣草食,薄厚必均。应符子祖祐,崇缉先志,嘉定甲戌(1214)为新堂铭曰“世友”。意合膳同室,期永不替。
  时斋
  在烛(溪)湖,孙应时读书处,慈湖杨简(南宋哲学家)为之记。
  月山旧庐
  在烛溪湖东月山孙陞墓侧。兵部尚书孙鑛,为其父母丁忧守孝时之居住处。鑛独栖墓侧庐房七年,耽味群书,学日闳博。
  书瘾楼
  据《余姚六仓志》载:在浒山东门外,胡德辉读书处。
  胡德辉《书瘾楼记》略:人生嗜好之甚者,得之则大喜,不得则大戚,皆可谓之瘾。伶之酒,羽之茶,瘾焉。尔秋之于奕,芾之于石,岳之于花,瘾焉。尔书独无瘾乎哉?古之人囊萤读、映雪读、骑牛读,引锥剌股而读,深哉瘾也。主人之瘾乃小小者,扪其腹,未尝有书,恐不足以书瘾称。客曰:“否。”不然也俗,士之于书,借径焉,尔其瘾也。特功名利禄之心,酿而成之暂时焉。尔今子谢绝有司,不复南向翥西向笑,惟耽耽焉,寝食于书,有终老之志,其为瘾也。真而久如之,何不足以称。且子不见,夫遊山者乎。屐而上,越峻坂,登绝壁,气咻咻然喘矣,汗涔涔然雨矣,犹攀萝扶葛,不穷其名胜不止,日西坠始归。归而一灯萤萤,然觉灵秀奇倔之状,犹仿佛接于目,松涛瀑布之声,犹仿佛接于耳。而探手于怀,则一草一木无有也。乃明日复裹粮而遊矣。此无他快意,适情焉。尔奚必纳五岳于怀袖中,然后谓之爱山哉!主人唯唯,遂颜其读书之楼,曰:“书瘾。”为之记。
  附《别书瘾楼》诗:
  晨夕相依三十年,常时景物尽堪怜。
  遥山一发邀灵盼,古树千寻许比肩。
  著述私期闲岁月,风花可惜短因缘。
  麋丸虎仆都钟爱,每一摩挲一黯然。
  自徙蟫编上此楼,扫除尘俗得清幽。
  华言风语文无范,乐极悲来天亦愁,
  小别伤心蓂再变,孤栖转瞬岁三周。
  与君雅谊逾胶漆,忍为微疴不到头。
  严寒毒暑困人时,辛苦常将病骨支。
  到此真成垂老别,惟君肯谅有情痴。
  眼前慧业天难问,身后藏书读者谁?
  剩有一言烦记取,风清月白莫相思。
  古盐场场署
  在今石堰村。据嘉泰《会稽志》载:余姚(石堰)盐场是唐越州五监官场之一。北宋改称石堰买纳场。民国5年(1916),场署迁庵东,原署址废弃。废弃前,场署设龙泉乡石堰廨(今石堰人称衙门道地)。原署廨四进,头门3间,仪门3间,东西廊各3间,大堂3间,堂后为宅门。宅门内上房6间,小厨房1间,两侧厢房4间,西花厅3间,花厅东小屋1间,上房东大厨房3间。仪门旁小屋1间,签押房5间,厢房3间,签押房前小屋3间。屋外东、西、北围以墙,西有大园,园内有1池。
  第四章 古窑遗址
  上林越窑,历史悠久,从古窑遗址发掘情况看,境内在东晋时已有窑业存在,盛于唐宋,作为一业,绵延不绝,尤其在北宋,从业人员更多,窑业更为兴旺。
  第五章 古墓
  第一节 名人古墓
  严光墓(见本卷·文物保护单位)。
  孙岳墓:在烛溪湖孙家尖山。后唐明宗时三司使扈驾招讨大将军,谥“清廉”。
  胡沂墓:在澄溪,(嘉泰会稽志按防护绿云在新岙)。
  黄當墓:在陈山东北侧,宋仁宗朝时监察御史,坟尚存。
  孙介墓:在新岙竹山,楼钥撰墓志铭。
  孙应时墓:在龙泉乡竹山,杨简撰壙志。
  莫子纯墓:在乌戎湖。南宋宁宗朝知温州、赣州,提举太平兴国宫。
  史岩之墓:在梅梁山。南宋理宗朝资政殿大学士。
  黄巨川墓:张岙山倒挂钟。南宋吏部侍郎。
  黄珣墓:在彭桥九龙山西南侧,明正德时吏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僖。”
  史琳墓:在乌戎湖。明弘治中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太保。
  胡东皋墓:在方岡山。明郧阳巡抚。
  孙堪墓:在烛溪湖油车岭东瑶湖山,明嘉靖时都督同知、旌“孝行。”
  孙墀墓:在烛溪湖元贞山。明嘉靖时尚宝司卿。
  孙陞墓:在烛溪湖东月山,明嘉靖时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孙鑛墓:在烛溪湖小月山。
  孙錝墓:在烛溪湖月山。
  孙铤墓:在烛溪湖宝幢山,张四维撰墓志铭。
  孙如游墓:在烛溪湖湖头山。明万历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胡时麟墓:在梅川乡乌石山。明云南佥事。
  孙嘉绩墓:在烛溪湖,明兵部职方司郎中,历九江道佥事、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胡邦翰墓:在石堰谢家山。清兴化知府。
  第二节 古墓群与石室(土墩)墓
  1983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华东和慈溪市文管会童兆良,在慈溪进行古墓葬专题调查时,在横河镇沿山一带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室(土墩)墓百余处,汉至六朝墓更多,尤多群墓,遍布石堰、龙南、彭桥及横河后山等地。彭桥西莲庵西南侧,在长约50米,宽20米的高地上,1977年建造彭桥机电站办公楼填叉叉江取土时,发现整个高地都是墓葬,并出土许多陶器之类器皿。后经考证为汉代墓群,惜当时未作保护。198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陈山墓葬群的4处古墓进行发掘,经考证均为汉墓(详见本卷·文物保护单位)。
  与古墓群相似的还有所谓“黄毛筑洞”,民间对“黄毛筑洞”有这样传说:在人类未进化前,屁股后还留一根很长的尾巴,共有十节。当十节尾巴九节黄时,就知自己死期将近,于是上山筑洞,作为自己最后归宿。近年对部分“黄毛筑洞”组织考古发掘,所谓的“黄毛筑洞”实为汉晋六朝时期之古墓,洞内出土的甏甏罐罐可佐证。
  石室(土墩)墓,至今镇域已有3处挖掘出土。
  将盔山石室墓:地处将盔山山顶,于1995年10月13日至16日,由慈溪市文保所掘勘出土。墓门朝东,墓壁有未加工块石叠砌而成,长5.3米,宽1.6米,残高0.8米。墓室前有1.2米长,0.5米宽的墓道,平面成刀形。墓室外以泥土夹碎石堆积成墩,墩边有两道不规则的围墙,可看出营造时先在原地挖一条长方形线坑,尔后砌筑墓壁,再四周堆土夯实,然后封土和砌外围墙。出土器物有印纹硬陶罐、原始青瓷碗、盘、陶纺轮等。经鉴定为春秋古墓,距今约2500多年。
  埋马山古墓:1983年,村民挖山取土石时发现,出土有:石斧、陶权、陶铎,类似陶编钟等器物十余件,现保存在慈溪市文保所。上述器物经鉴定,为春秋时期遗物。
  寺山东南坡土墩墓:于1986年峙山公园建造时出土,随葬器物有:原始青瓷罐、豆,还有数十件其他陶瓷,底部刻有类似甲骨文的印纹。罐,宽沿、敛口、折腹、平底,肩部饰有对称耳,蓖点纹,涂青绿釉。口径11厘米,底径11.5厘米,高13.5厘米。豆,侈口、卷沿、折腹、圈足,涂青绿油不及底,沿下部饰蓖点纹和三对S形纽。口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高7.7厘米。经考证为西周墓葬。附:类似甲骨文之类印纹拓片1~29。

附注

①“卷阿”似山卷成弯曲状。语出诗经《大雅·逍遥篇》,意为有卷者阿。古“阿”通“婀”,柔软美好的样子。 ①胡达道,名秉义,天香桥村人。其祖父元之,娶虞氏为室。文中“吾祖母出其地”,即指虞家城是也。 ①镇辖区内“翁郎桥”地名有二,一在宜青桥村,有桥名称翁郎,古今相沿袭,一在石堰村以翁郎桥为自然村名。本文中“翁郎桥”指前者,原系“虞家城”遗迹。两地相距十余里,不可混淆。 注:窑址资料由慈溪市文管会童兆良提供。 ①胡翌,字敬甫,号桂陵,天香桥人。胡东皋子,举人,曾知山东高唐州,有惠政。 ②胡旦,字樨明,号少陵,又号镜阳居士。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