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61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289 .55
页数: 8
页码: 930-9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地方武装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武装机构、人民地方武装、民兵等。
关键词: 地方武装 横河镇 军事

内容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武装机构
  县人民武装部于1950年9月设立,受上级军事机关和当地县委、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是年起横河区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设立。1954年9月,撤销区人武部。1960年2月起,恢复区人武部,并分批设公社(镇)人武部,属地方编制。1961年10月,中央决定人民公社普遍配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受人民公社党委和县人武部的双重领导。横河公社、彭桥公社、龙南公社、石堰公社分别组建了人民武装部。1983年9月,公社人武部改名为乡人武部,其中横河乡于1984年6月改名横河镇人民武装部。1992年5月横河区、彭桥乡、龙南乡、石堰乡人武部撤销,横河镇人武部重新组建。
  横河区人武部长:
  钟延吉 区武装委员(1950.6建区始)
  孙秋良 区武装委员(1952年上半年)
  徐尧斌 区武装部长(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9月)
  孙培品 县武装部派区负责武装工作(1954.10~1957.12)
  胡宝正 区负责民兵工作(1958.1~1960.2)
  胡宝正 区武装部长(1960.2~1963.6)
  胡宝正 区武装部长(1971.7~1983.12)
  黄忠潮 区武装部长(1983.12~1992.5;
  1981~1983.12为副部长)
  横河镇人武部长:
  徐乾奎 镇武装部长(1992.5~1998.9)
  周长根 镇武装部长(1999.1~2002.7)
  许华乔 镇武装部长(2002.8~)
  龙南乡(公社)武装部长:
  胡志光(1962.10~1979.5)
  骆炳焕(1979.5~1985.)
  杨高其(1985~1986)
  何家章(1986~1987.4)
  孙佰良(1987.4~1990.10)
  胡均富(1990.10~1992.5,副部长主持工作)
  石堰乡(公社)武装部长:
  黄增荣(1961.10~1970.3)
  杨训章(1970.5~1982.5)
  胡刚锋(1982.5~1988.4)
  孙达飞(1988.4~1990.10)
  孙佰良(1990.10~1992.5)
  横河乡(公社、镇)武装部长:
  徐文炎(1962.10~1967.10)
  张君康(1967.10~1975.3)
  李身荣(1975.3~1977.5)
  骆炳焕(1977.5~1979.9)
  徐乾奎(1979.9~1988.4)
  童梅军(1990~1992.5;1988.4~1990为副部长)
  彭桥乡(公社)武装部长:
  张春浩(1961.10~1982.4)
  龚耀洲(1982.7~1986.6)
  郁巨伍(1986.6~1992.5)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战时社会服务团
  1940年夏,战士社会服务团浒山区团,在浒山举行全区24个乡镇战士社团检阅大会,余姚战社团副总团长郭静唐作了演讲,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保卫家乡。1940年8月,彭泾乡在文武殿召开了第一次群众大会,到会群众近千人。会上浒山区战时社会服务团团长施若愚宣布:彭泾乡战时社会服务团一支团成立,选陈炳元为支团长,罗如年为秘书。会后报名参加战时社会服务团的农民约300多人。这个团体成立后主要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
  1941年4月,余姚遭日军侵占沦陷,11月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成立,由朱之光、周曼天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赵瞻任指导员,队员20余人,一部分由朱之光从山区带来,一部分由周曼天发动参加。次年6月,游击队发展到六七十人,活动在龙南、龙北地区,常驻龙南田谷庵、积庆寺。
  彭桥冬防队
  1941年春,湖清垫村保长将青年孙森祝的第18号壮丁偷换成1号签,逼他去当兵。孙找到了中共党员陈文运。在陈的指导下,孙森祝、孙松木等4人立下生死誓言,成为结拜兄弟,并串连10来个青年,树起冬防队旗帜,“防匪保家,守望相助”,然后凭这一组织的力量与保长说理,终于取得胜利,从而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冬防队发展至整个彭泾乡,龙南乡。中共地方党组织及时派员加强领导,并在骨干中发展党员。
  姚山自卫大队
  1943年1月1日,根据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姚山办事处总支部在彭泾乡湖清垫村成立姚山自卫大队,大队长周曼天,大队副郑新华,指导员朱志豪,全队约40余人。1943年9月,姚山自卫大队改编为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二中队,周曼天任中队长,詹树辉任副中队长,朱志豪任政治指导员。1945年3月,编为三北特务营二连,连长詹树辉,指导员朱志豪。
  抗日民众自卫队
  1943年,各乡在成立冬防队的基础上,组织成立抗日民众自卫队,并迅速发展,乡成立大队,保、村成立中队、小队,统一由姚山区队部指挥。彭泾乡大队长为黄信孚,龙南乡大队长为孙敖齐,龙北乡大队长为沈志贵。各乡实行联防,成立姚山区队部,由罗天明任区队长。抗日民众自卫队负责防奸反特,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协助征收和运送公粮,以及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抗日反顽军事斗争提供后勤支援。抗日民众自卫队,普遍建立巡步哨,组成一个情报网,及时为部队提供比较详细的情报。还在反扫荡、反抢粮、保卫夏秋收斗争中直接参战杀敌。
  第三节 民兵
  民兵一词,始出北魏兴安三年(454)。北宋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变法,推行保甲制,偶训民兵。以后元、明、清各朝都诏选民兵,由官司统领,定时操练,遇警调用,事竣归田。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民兵,平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维护社会治安,战时支援前线,随时应召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军之助手和后备力量。
  组建
  1943年底,彭泾乡成立民兵大队,人数800人左右,由抗日民主政府乡长黄信孚(中共党员)兼大队长,孙秋良任大队副,宋公明任指导员,下设4个中队,由民主乡政府保长兼中队长。以后,抽调民兵骨干成立基干民兵队,由伍望美率领,随抗日武装部队在境内活动。1945年9月北撤时,部分骨干随军北撤,民兵组织停止活动,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1947年夏,中共地方组织恢复活动,民兵组织随之恢复。1948年,镇域多有民兵活动。1951年横河区所属各乡普遍建立民兵大队。1958年9月实行“全民皆兵”,横河区建立民兵团。1961年,建立公社人武部,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设武装基干民兵,18~28周岁的为基干民兵,28~35周岁的为普通民兵,实行“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1969年,苏联与中国在边界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后,全国进入备战状态,大办民兵师、挖防空洞、建战备粮仓活动在横河开展。1978年8月起以公社为单位组建民兵团。1981年7月撤团,恢复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使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统一。1981年度,境内原4个公社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总数119人,其中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中技术兵51人。其他年度退伍军人预备役人员(普通兵)28岁以下180人,29岁至35岁450人。是年,公社基干民兵各兵种排以上干部数108人,步兵1090人,工兵90人,八二炮兵52人,并配发了各种武器。
  1982年9月16日,境内4个公社54个大队均建立基干民兵大队,基干民兵总数为1323人。另有普通民兵4249人。
  1982年以后民兵组织向少而精的方向发展、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的人数逐年减少,而文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兵种的编制和训练得到加强,武器装备进一步改善,并在基干民兵队伍中新组建了应急分队。
  训练
  1951年起,各乡建立民兵大队部,民兵训练开始步入正规。训练课目根据需要而变,主要有队列、步枪射击、投弹。1960年4月,罗水章代表横河人民公社民兵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奖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支。
  根据军事发展趋势,1980~1990年民兵训练分炮兵分队、步兵分队、工兵分队、侦察分队等。区武装部每年集中500人左右基干民兵训练30天,镇境4个乡参加。训练课目有迫击炮、火箭筒射击,步枪、机枪、手枪射击,捕俘技术,工兵布雷、排雷、定向等爆破技术,单兵和分队战术,拼刺和投弹及防化技能、战伤救护等。1992年后,民兵训练逐步向精、少转变,增训营救及盾牌术等。1954年前,民兵训练基本无活动经费,都义务参加民兵组织活动。1980前各村民兵训练费用在公积金和副业收入中开支。1981年后民兵训练费用由各公社负担大部,大队也负担部分。此后至1983年,民兵活动误工按劳动日发给社务工计酬。1984年至2002年,民兵活动误工参照临时工工资计日发给。
  劳武企业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开展以劳养武的指示精神,1984年,横河区人武部创办了横河锻压厂。1991年又办起了横河电信塑料厂,产品以模具锻件、电信塑料制品为主,至1994年创产值822.5万元,位列全市前茅,被评为市骨干企业。后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停办。
  战勤活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境内民兵(含自卫队员)配合中共武装部队,开展以下各个方面的军事活动。
  救护伤员 1942年10月,在龙南乡竹山岙与日寇战斗中,两名战士负伤,彭泾乡民兵孙秋良、孙炳荣获悉后,主动去竹山岙找到伤员,并护送河岙后方医院治疗。
  递送情报 1943年3月29日,日伪军余姚县守卫队以一个排的兵力企图到彭桥“清明祭”祠堂建立据点。彭泾乡抗日民众自卫队摸清情况后,迅速报告姚山自卫大队,当夜下山突然袭击,使日伪军无法立足。
  开展破袭 1943年7月,彭泾乡民兵会同龙南等各地民兵共1000余人,分7路在东起观海卫,西至周巷的近60里公路线上烧桥梁、割电线,一夜之间使日伪军的交通、电讯全部瘫痪。为修复交通,日伪军到龙南山区强行砍伐树木,彭泾乡民兵又连夜冒雨摸黑到柘岙,将被砍木料装满7船,运至湖清垫附近隐藏,使日伪军的修桥计划落空。
  1944年7月后,日伪军凭藉东横河作为天然防线,拆掉河上所有的桥梁。民兵按上级指示,撑渡船、架便桥。
  抢运物资 1943年9月中旬,余姚日伪军百余人到横河驻扎抢粮,中共姚山区委及时发出预防日伪军抢粮的紧急通知,号召各乡自卫大队加强情报与巡逻工作,迅速藏好粮食及农船、麻袋、竹箩等工具。龙南乡自卫大队一夜之间把全部粮食转移隐藏,不使粮食落入敌手。
  为了保障四明山抗日主力部队的物资供给,彭泾乡民兵组织了一支运输队,由孙秋良任队长,黄志培为队副。1944年,当民主人士毛契农将4箱子弹秘密运送到长埭村时,该村立即派出4名民兵,将这批子弹安全送到陆埠山区。1945年秋,彭泾民兵多次发动群众,将公粮10万余斤分两批挑到约50里的陆埠袁马村,1000余匹土布送到杜徐服装厂。上述物资均及时交给了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
  锄奸肃特 1943年春,当伪“中警团”别动队情报员高云安潜入境内试图刺探抗日部队行踪时,被长埭村民兵孙秋良发现。孙追踪出村近4里处,在当地民兵配合下将其抓获,并报告区委。经区委审讯证实,连夜召开长埭村、湖清垫、上史家一带群众大会公审,予以处决。此事传论一时,并受《新浙东报》表扬。1944年夏,伪“中警团”别动队员陆阿四等3人先后到彭桥刺探情报,被彭桥抗日自卫队干部、共产党员宋昌表、黄阿四等捕获,押送到湖清垫,经区委审讯后就地处决。是年春,湖清垫支部书记孙森祝在天东乡获悉到汉奸徐开方(林坚烈士就是被他指认的)的宿夜地点,立即报告区委民运干部毛伟,当夜将徐开方捕获,押至彭泾乡,经审讯批准后就地处决。
  1944年8月,彭泾乡抗日民主自卫队查获彭泾乡黄老荣的外甥女周某,以卷土香烟作掩护,住黄老荣家,充当伪别动队坐探,并派遣另一情报员张某某外出刺探情报,立即报经区委批准予以逮捕,经县委批准,将两人处决于长埭村南面。
  1945年3月,汉奸郑庆元以威吓的手段向湖清垫保长孙茂德(民主乡政府的秘密联络站)敲诈勒索,获悉后当晚彭泾乡抗日民主政府派员逮捕了他,经区委批准将他处决于桃园村。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彭泾民兵捕获并处决的汉奸、敌特共达10人之多,为保障根据地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1948年冬,国民党自卫中队一部分在文武殿设下据点,试图控制中共游源山区革命根据地。1948年冬,彭泾民兵趁自卫中队外出的一个晚上,放火烧毁文武殿,并发动群众将其贮存在附近的数万斤稻谷全部挑走。此举使国民党军队再不敢轻易进犯中共游源山区革命根据地。
  保卫“公馆”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中共根据地轮番围剿,严密封锁。中共慈镇县工委机关干部无法在村中落脚,在大山村等地搭起马羊山公馆、祝家笆公馆、灯盏温公馆、狮子湾公馆等,不举烟火,埋伏下来,继续斗争。龙南、彭泾民兵以上山砍柴作掩护,坚持为“公馆”放哨守夜,送菜送饭,直到形势好转。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民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大量工作。每逢重大节日担负安全保卫工作是民兵的神圣职责。1954年国庆节,为加强对节日安全保卫,维护粮食安全,区公所、人武部、粮管所紧急通知,组织民兵值班保护仓库,防火、防盗、防偷、防特。
  20世纪80年代后,横河民兵在抗台风、抢险、维护社会治安、完成突击任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91年6月6日,石堰乡接到余姚市公安局案情通报:岑宝飞在余姚市城北乡杀死3人后逃逸,有可能潜逃到原籍石堰乡乌玉桥村的山区躲藏,要求该乡协助搜捕。石堰乡人武部按照横河派出所和乡政府的要求,立即组织基干民兵共50余人,协助公安机关在各要道、路口设卡站岗,并在罪犯可能隐藏的住所潜伏监视,连续搜寻三天两夜,至6月9日晚10时,罪犯露面即被公安干警、民兵围捕。由于罪犯拒捕,被当场击毙。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