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606
颗粒名称: 第十八卷 军事
分类号: E289 .55
页数: 18
页码: 927-9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军事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包括驻军、地方武装、兵役、兵事等。
关键词: 慈溪市 横河镇 军事

内容

第一章 驻军
  第一节 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20年(1931),横河地区建有区、乡保卫团,由区、乡长兼团长,同时区、乡建有基干队、常备队,配有少量枪支。
  民国29年(1940),国民党暂编三十师八十八团,下属约30人,转移至境内驻石堰、马堰一带。1941年下半年至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宗德三大),新四军浙东纵队的第三支队、第五支队部分军队,常驻横河翠屏山一带。民国31年(1942)春起,汪伪军暂编第十师三十八团第一营的1个连80人驻横河。32年,中央税警团第一支队、税警教导第一总队第三营、浙东盐务局税营、浙东剿匪安民纵队、浙东保安处第二大队、清乡警察中队等少量兵力时而驻横河等地。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驻军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驻扎在石堰乡的子陵、乌玉桥、马堰,乌山乡的乌山、剑山、洋山岗,彭西乡的彭桥、湖清垫等地,待命解放舟山诸岛。
  1958~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1个营驻剑山、乌山、彭桥开凿战备山洞,营部设在彭桥,时间约一年半。
  第二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武装机构
  县人民武装部于1950年9月设立,受上级军事机关和当地县委、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是年起横河区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设立。1954年9月,撤销区人武部。1960年2月起,恢复区人武部,并分批设公社(镇)人武部,属地方编制。1961年10月,中央决定人民公社普遍配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受人民公社党委和县人武部的双重领导。横河公社、彭桥公社、龙南公社、石堰公社分别组建了人民武装部。1983年9月,公社人武部改名为乡人武部,其中横河乡于1984年6月改名横河镇人民武装部。1992年5月横河区、彭桥乡、龙南乡、石堰乡人武部撤销,横河镇人武部重新组建。
  横河区人武部长:
  钟延吉 区武装委员(1950.6建区始)
  孙秋良 区武装委员(1952年上半年)
  徐尧斌 区武装部长(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9月)
  孙培品 县武装部派区负责武装工作(1954.10~1957.12)
  胡宝正 区负责民兵工作(1958.1~1960.2)
  胡宝正 区武装部长(1960.2~1963.6)
  胡宝正 区武装部长(1971.7~1983.12)
  黄忠潮 区武装部长(1983.12~1992.5;
  1981~1983.12为副部长)
  横河镇人武部长:
  徐乾奎 镇武装部长(1992.5~1998.9)
  周长根 镇武装部长(1999.1~2002.7)
  许华乔 镇武装部长(2002.8~)
  龙南乡(公社)武装部长:
  胡志光(1962.10~1979.5)
  骆炳焕(1979.5~1985.)
  杨高其(1985~1986)
  何家章(1986~1987.4)
  孙佰良(1987.4~1990.10)
  胡均富(1990.10~1992.5,副部长主持工作)
  石堰乡(公社)武装部长:
  黄增荣(1961.10~1970.3)
  杨训章(1970.5~1982.5)
  胡刚锋(1982.5~1988.4)
  孙达飞(1988.4~1990.10)
  孙佰良(1990.10~1992.5)
  横河乡(公社、镇)武装部长:
  徐文炎(1962.10~1967.10)
  张君康(1967.10~1975.3)
  李身荣(1975.3~1977.5)
  骆炳焕(1977.5~1979.9)
  徐乾奎(1979.9~1988.4)
  童梅军(1990~1992.5;1988.4~1990为副部长)
  彭桥乡(公社)武装部长:
  张春浩(1961.10~1982.4)
  龚耀洲(1982.7~1986.6)
  郁巨伍(1986.6~1992.5)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战时社会服务团
  1940年夏,战士社会服务团浒山区团,在浒山举行全区24个乡镇战士社团检阅大会,余姚战社团副总团长郭静唐作了演讲,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保卫家乡。1940年8月,彭泾乡在文武殿召开了第一次群众大会,到会群众近千人。会上浒山区战时社会服务团团长施若愚宣布:彭泾乡战时社会服务团一支团成立,选陈炳元为支团长,罗如年为秘书。会后报名参加战时社会服务团的农民约300多人。这个团体成立后主要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
  1941年4月,余姚遭日军侵占沦陷,11月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成立,由朱之光、周曼天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赵瞻任指导员,队员20余人,一部分由朱之光从山区带来,一部分由周曼天发动参加。次年6月,游击队发展到六七十人,活动在龙南、龙北地区,常驻龙南田谷庵、积庆寺。
  彭桥冬防队
  1941年春,湖清垫村保长将青年孙森祝的第18号壮丁偷换成1号签,逼他去当兵。孙找到了中共党员陈文运。在陈的指导下,孙森祝、孙松木等4人立下生死誓言,成为结拜兄弟,并串连10来个青年,树起冬防队旗帜,“防匪保家,守望相助”,然后凭这一组织的力量与保长说理,终于取得胜利,从而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冬防队发展至整个彭泾乡,龙南乡。中共地方党组织及时派员加强领导,并在骨干中发展党员。
  姚山自卫大队
  1943年1月1日,根据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姚山办事处总支部在彭泾乡湖清垫村成立姚山自卫大队,大队长周曼天,大队副郑新华,指导员朱志豪,全队约40余人。1943年9月,姚山自卫大队改编为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二中队,周曼天任中队长,詹树辉任副中队长,朱志豪任政治指导员。1945年3月,编为三北特务营二连,连长詹树辉,指导员朱志豪。
  抗日民众自卫队
  1943年,各乡在成立冬防队的基础上,组织成立抗日民众自卫队,并迅速发展,乡成立大队,保、村成立中队、小队,统一由姚山区队部指挥。彭泾乡大队长为黄信孚,龙南乡大队长为孙敖齐,龙北乡大队长为沈志贵。各乡实行联防,成立姚山区队部,由罗天明任区队长。抗日民众自卫队负责防奸反特,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协助征收和运送公粮,以及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抗日反顽军事斗争提供后勤支援。抗日民众自卫队,普遍建立巡步哨,组成一个情报网,及时为部队提供比较详细的情报。还在反扫荡、反抢粮、保卫夏秋收斗争中直接参战杀敌。
  第三节 民兵
  民兵一词,始出北魏兴安三年(454)。北宋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变法,推行保甲制,偶训民兵。以后元、明、清各朝都诏选民兵,由官司统领,定时操练,遇警调用,事竣归田。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民兵,平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维护社会治安,战时支援前线,随时应召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军之助手和后备力量。
  组建
  1943年底,彭泾乡成立民兵大队,人数800人左右,由抗日民主政府乡长黄信孚(中共党员)兼大队长,孙秋良任大队副,宋公明任指导员,下设4个中队,由民主乡政府保长兼中队长。以后,抽调民兵骨干成立基干民兵队,由伍望美率领,随抗日武装部队在境内活动。1945年9月北撤时,部分骨干随军北撤,民兵组织停止活动,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1947年夏,中共地方组织恢复活动,民兵组织随之恢复。1948年,镇域多有民兵活动。1951年横河区所属各乡普遍建立民兵大队。1958年9月实行“全民皆兵”,横河区建立民兵团。1961年,建立公社人武部,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设武装基干民兵,18~28周岁的为基干民兵,28~35周岁的为普通民兵,实行“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1969年,苏联与中国在边界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后,全国进入备战状态,大办民兵师、挖防空洞、建战备粮仓活动在横河开展。1978年8月起以公社为单位组建民兵团。1981年7月撤团,恢复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使民兵制度与预备役制度统一。1981年度,境内原4个公社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总数119人,其中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中技术兵51人。其他年度退伍军人预备役人员(普通兵)28岁以下180人,29岁至35岁450人。是年,公社基干民兵各兵种排以上干部数108人,步兵1090人,工兵90人,八二炮兵52人,并配发了各种武器。
  1982年9月16日,境内4个公社54个大队均建立基干民兵大队,基干民兵总数为1323人。另有普通民兵4249人。
  1982年以后民兵组织向少而精的方向发展、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的人数逐年减少,而文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兵种的编制和训练得到加强,武器装备进一步改善,并在基干民兵队伍中新组建了应急分队。
  训练
  1951年起,各乡建立民兵大队部,民兵训练开始步入正规。训练课目根据需要而变,主要有队列、步枪射击、投弹。1960年4月,罗水章代表横河人民公社民兵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奖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支。
  根据军事发展趋势,1980~1990年民兵训练分炮兵分队、步兵分队、工兵分队、侦察分队等。区武装部每年集中500人左右基干民兵训练30天,镇境4个乡参加。训练课目有迫击炮、火箭筒射击,步枪、机枪、手枪射击,捕俘技术,工兵布雷、排雷、定向等爆破技术,单兵和分队战术,拼刺和投弹及防化技能、战伤救护等。1992年后,民兵训练逐步向精、少转变,增训营救及盾牌术等。1954年前,民兵训练基本无活动经费,都义务参加民兵组织活动。1980前各村民兵训练费用在公积金和副业收入中开支。1981年后民兵训练费用由各公社负担大部,大队也负担部分。此后至1983年,民兵活动误工按劳动日发给社务工计酬。1984年至2002年,民兵活动误工参照临时工工资计日发给。
  劳武企业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开展以劳养武的指示精神,1984年,横河区人武部创办了横河锻压厂。1991年又办起了横河电信塑料厂,产品以模具锻件、电信塑料制品为主,至1994年创产值822.5万元,位列全市前茅,被评为市骨干企业。后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停办。
  战勤活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境内民兵(含自卫队员)配合中共武装部队,开展以下各个方面的军事活动。
  救护伤员 1942年10月,在龙南乡竹山岙与日寇战斗中,两名战士负伤,彭泾乡民兵孙秋良、孙炳荣获悉后,主动去竹山岙找到伤员,并护送河岙后方医院治疗。
  递送情报 1943年3月29日,日伪军余姚县守卫队以一个排的兵力企图到彭桥“清明祭”祠堂建立据点。彭泾乡抗日民众自卫队摸清情况后,迅速报告姚山自卫大队,当夜下山突然袭击,使日伪军无法立足。
  开展破袭 1943年7月,彭泾乡民兵会同龙南等各地民兵共1000余人,分7路在东起观海卫,西至周巷的近60里公路线上烧桥梁、割电线,一夜之间使日伪军的交通、电讯全部瘫痪。为修复交通,日伪军到龙南山区强行砍伐树木,彭泾乡民兵又连夜冒雨摸黑到柘岙,将被砍木料装满7船,运至湖清垫附近隐藏,使日伪军的修桥计划落空。
  1944年7月后,日伪军凭藉东横河作为天然防线,拆掉河上所有的桥梁。民兵按上级指示,撑渡船、架便桥。
  抢运物资 1943年9月中旬,余姚日伪军百余人到横河驻扎抢粮,中共姚山区委及时发出预防日伪军抢粮的紧急通知,号召各乡自卫大队加强情报与巡逻工作,迅速藏好粮食及农船、麻袋、竹箩等工具。龙南乡自卫大队一夜之间把全部粮食转移隐藏,不使粮食落入敌手。
  为了保障四明山抗日主力部队的物资供给,彭泾乡民兵组织了一支运输队,由孙秋良任队长,黄志培为队副。1944年,当民主人士毛契农将4箱子弹秘密运送到长埭村时,该村立即派出4名民兵,将这批子弹安全送到陆埠山区。1945年秋,彭泾民兵多次发动群众,将公粮10万余斤分两批挑到约50里的陆埠袁马村,1000余匹土布送到杜徐服装厂。上述物资均及时交给了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
  锄奸肃特 1943年春,当伪“中警团”别动队情报员高云安潜入境内试图刺探抗日部队行踪时,被长埭村民兵孙秋良发现。孙追踪出村近4里处,在当地民兵配合下将其抓获,并报告区委。经区委审讯证实,连夜召开长埭村、湖清垫、上史家一带群众大会公审,予以处决。此事传论一时,并受《新浙东报》表扬。1944年夏,伪“中警团”别动队员陆阿四等3人先后到彭桥刺探情报,被彭桥抗日自卫队干部、共产党员宋昌表、黄阿四等捕获,押送到湖清垫,经区委审讯后就地处决。是年春,湖清垫支部书记孙森祝在天东乡获悉到汉奸徐开方(林坚烈士就是被他指认的)的宿夜地点,立即报告区委民运干部毛伟,当夜将徐开方捕获,押至彭泾乡,经审讯批准后就地处决。
  1944年8月,彭泾乡抗日民主自卫队查获彭泾乡黄老荣的外甥女周某,以卷土香烟作掩护,住黄老荣家,充当伪别动队坐探,并派遣另一情报员张某某外出刺探情报,立即报经区委批准予以逮捕,经县委批准,将两人处决于长埭村南面。
  1945年3月,汉奸郑庆元以威吓的手段向湖清垫保长孙茂德(民主乡政府的秘密联络站)敲诈勒索,获悉后当晚彭泾乡抗日民主政府派员逮捕了他,经区委批准将他处决于桃园村。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彭泾民兵捕获并处决的汉奸、敌特共达10人之多,为保障根据地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1948年冬,国民党自卫中队一部分在文武殿设下据点,试图控制中共游源山区革命根据地。1948年冬,彭泾民兵趁自卫中队外出的一个晚上,放火烧毁文武殿,并发动群众将其贮存在附近的数万斤稻谷全部挑走。此举使国民党军队再不敢轻易进犯中共游源山区革命根据地。
  保卫“公馆”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中共根据地轮番围剿,严密封锁。中共慈镇县工委机关干部无法在村中落脚,在大山村等地搭起马羊山公馆、祝家笆公馆、灯盏温公馆、狮子湾公馆等,不举烟火,埋伏下来,继续斗争。龙南、彭泾民兵以上山砍柴作掩护,坚持为“公馆”放哨守夜,送菜送饭,直到形势好转。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民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大量工作。每逢重大节日担负安全保卫工作是民兵的神圣职责。1954年国庆节,为加强对节日安全保卫,维护粮食安全,区公所、人武部、粮管所紧急通知,组织民兵值班保护仓库,防火、防盗、防偷、防特。
  20世纪80年代后,横河民兵在抗台风、抢险、维护社会治安、完成突击任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91年6月6日,石堰乡接到余姚市公安局案情通报:岑宝飞在余姚市城北乡杀死3人后逃逸,有可能潜逃到原籍石堰乡乌玉桥村的山区躲藏,要求该乡协助搜捕。石堰乡人武部按照横河派出所和乡政府的要求,立即组织基干民兵共50余人,协助公安机关在各要道、路口设卡站岗,并在罪犯可能隐藏的住所潜伏监视,连续搜寻三天两夜,至6月9日晚10时,罪犯露面即被公安干警、民兵围捕。由于罪犯拒捕,被当场击毙。
  第三章 兵役
  兵役制度为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务,接受军事训练之制度。自秦以来历朝有府兵制、募兵制、招兵制、军户制等。
  第一节 募兵制
  明正统二年(1437)实行募兵制,地方统兵官自募。弘治二年(1489),立民壮法“实兵于民”,州县派充,20岁至50岁均可入选。清初,招募驻守当地绿营兵,编入兵籍即以为职业,至50岁除役;地方政府亦自募民壮充差役。清后期,招募“黄头勇”,进攻太平军。民国元年至民国21年(1912~1932),民国政府仍实行招募制,以驻军长官名义招募士兵。
  第二节 征兵制
  民国22年(1933),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和《国民兵役实施细则》,实行征兵制。25年(1936)4月,余姚为省政府指定试行征兵制县之一,成立县征兵事务所,办理抽签、体检等工作。同年,国民政府实施国民兵训练,以备随时征集入伍。
  征兵制实施以后,弊端丛生,一些役征人员,乡(镇)、保长、壮丁贩子、兵痞沆瀣一气,营私舞弊,有钱有势人家贿赂役吏,买个空名壮丁即可顶替,贫苦农民则被捆绑抓捕,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征兵制成了抓兵制。《兵役法》规定:兵役分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凡18岁至45岁男子皆服常备役或国民兵役,按县人口配赋应征兵额,多时发动一甲一兵运动。民国32年(1943)起,乡(镇)、保调查壮丁,登记入册,18岁至35岁编为甲级壮丁,35岁至45岁编为乙级壮丁,每年3月、8月、12月3期强抽壮丁。以编号抽签办法,征集适龄壮丁入伍,时内战不断,士兵又受非人待遇,百姓多不愿当兵。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1944年冬至次年春,浙东抗日根据地两次掀起志愿参加新四军热潮,境内民兵积极响应,出现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着参军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初,仍实行志愿兵役制,自愿报名,经政治审查,身体检查合格,批准入伍。1951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中,境内爱国青年志愿报名674人,批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56人。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是年冬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1984年5月,实行义务兵为主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超期服役满5年已成专业技术骨干的,按本人意愿,可改为志愿兵,继续服役8年至12年。各级政府重视义务兵家属优待和退役后安置,形成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社会风气。1955年7月至1987年间,征兵多次,镇域每年均有义务应征入伍者。
  第五节 预备役
  1956年横河区首次进行预备役登记,共编入9509名。1965年停顿。1981年恢复,对在部队服役1年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男性退伍军人,均编入预备役。后因军事科技发展需要,对一些专业技术对口,文化程度较高,没有服过现役,年龄在35岁以下,思想端正,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年也编入预备役。
  第四章 兵事
  横河镇原是逍林、浒山之南姚东山区,历史上曾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节 抗倭斗争
  据光绪《余姚县志》卷十二“兵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夷叩定海(即镇海)关,犯内地,余邑被患。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大掠梅川、上林、龙泉,九月掠临山,十月掠观海卫。
  嘉靖三十四年(1555)春,倭3000余自胜山港登陆,掠上林、梅川,所过鸡犬无存。乌山胡梦雷,集兄弟子侄健儿300余人为义勇,作行阵攻守训练,奋勇杀敌,屡胜有功。是年十一月,梦雷追杀倭寇至上虞断桥,陷寇阵中殉难,同时战死者有其胞兄操十八、操廿六等百余人;福七等于33人战死于丁郎桥。
  第二节 太平军入境
  清咸丰八年(1858),石堰西部黄鲍李村以黄春生为首的农民十八局起义,参加者万余人,对太平天国寄托着希望,期待着太平军早日到来。当时曾流传着一首歌谣:
  “长毛①长毛,不到余姚,不算长毛。你快来,我不跑,跑的是乡绅大店王。”
  清咸丰八年(1858)夏,余姚淫雨成灾,接着又是蝗虫为害,稻谷歉收。农民终岁劳动,自食难饱,可是农民向官衙交纳的税赋仍不减半毫,地主逼租如故,当时乡间曾有“八脚风车六斗构,农民吃煞老苦头”之谣。为此农民起来反抗,石堰、横河、彭桥一带农民纷纷参加余姚十八局抗租斗争。他们打击地主武装,开仓济民,吃大户。咸丰九年(1859)正月初十,黄再次率义军万人突入县城东泰门,据通济桥攻打县署,抗租斗争演变为起义暴动,要新任知县贾树勋履行前任知县减租承诺。知县贾树勋投入荷花池佯死,被拖出,迫其应允开县狱释囚,焚毁3户劣绅住宅。咸丰十一年(1861),黄春生起义被绍兴、上虞、余姚调集的清兵击败。黄春生牺牲后,其妻芦七姑(即清代横江村,女拳师“钉耙太婆”徒弟,曾名震四明)继续带领余众撤退,后参加太平军,与封建统治者开展斗争。十八局农民起义延续3年,加入太平军后又发展至数万人。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二日,太平军会同余姚十八局余部攻克余姚县城。后因清军勾结英、法侵略军大肆反扑,太平军始撤。太平军转战浙东期间,四度进军三北。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太平军击退慈、姚两县地主武装多次袭击,并转战姚北。他们焚毁地主庄院,如境内天香桥被烧毁的房屋,都是村里的官宦财主的房屋,有明代留存下来的“天香十六景”、99间走马楼等建筑物;彭桥被烧的有东头黄德辉“九十九间走马楼”,黄尚书大宅院,黄墙弄官房“九十九间走马楼”;龙南孙家境村的后大屋;埋马毛家大宅,乌玉桥黄家车头的“九十九间走马楼”(仅存中墙门)。乌山、相士地等镇境内大宅院多被烧毁。
  ①长毛,因太平军蓄须发不垂辫,人们称作“长毛”。
  第三节 抗日斗争
  1941年4月23日,日军飞机空袭姚城。次日,日军侵占余姚城,随即余姚全县沦陷。日军占领余姚不久,在后青门外火车站树林下、城东玉皇山脚等地枪杀、活埋民众300多人。又到乡下拆屋烧房、奸淫妇女、枪杀平民,掠夺粮食、棉花等物资,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迫使部分人离家逃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粉碎了日伪军“扫荡”、“清乡”的进攻。在境内进行过10多次战斗,击毙、击伤、俘虏、策反日伪军38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
  横河战斗
  1941年10月22日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宗德三大,在横河准备伏击从观海卫运送棉花至余姚的日军。上午8时,见日军未至,宗德三大改变计划到横河街上进行武装宣传。接近横河街时遭到日军伏击。血战1个半小时后,大队长姜文光等29人牺牲,余部撤出战斗。宗德三大队在横河遭到伏击是因为汉奸孙荣潮向日伪军告密。事后中共姚山区委处决了孙荣潮,并在横河街上贴出锄奸布告(见卷末丛录·文献)。
  竹山岙战斗
  1942年10月9日中午,五支三中在龙南竹山伏击返回余姚的日军,激战至傍晚,毙伤敌30余人,俘获1人,五支三中也伤亡7人。
  老鼠山伏击日军
  1943年5月8日,驻姚北樟树据点一个小队的日军,从据点出发到余姚领取弹药和给养。姚山自卫大队获得情报后,在彭桥东南老鼠山上设伏。在日军即将进入火力圈时,一战士不慎走火,暴露目标,双方短促交火,均无伤亡。
  袭击日伪军皇山桥据点
  1943年9月23日,姚山自卫大队队长周曼天率领队员10余人,袭击离余姚城仅2里路的日伪军皇山桥据点,俘获浙江保安第二大队的排长以下10余人,缴获步枪10余支,子弹1000余发及其他军用物品一批。
  侦察员黄森德被害
  1943年夏季,中共姚山区委接到彭泾乡民主政府事务员胡迟的报告,浒山伪“中警团”的刘汉青(班长),有弃暗投明的愿望,区委决定由胡迟陪同叶靳去浒山,以三五支队“肖副官”的身份与刘汉青会面,刘愿意策动“携枪反正,为抗日立功”。由于有人告密,刘汉青被捕,在严刑拷打下,供出了反正计划。伪军将计就计,在原定时间的第二天拂晓伪装反正投诚。到达彭桥时,由在彭桥执行任务的姚山自卫大队侦察员黄森德接待,并带领他们去大队驻地。伪连长边走边探问黄,黄透露除姚山自卫大队还有主力部队,时伪连长突然伸手夺侦察员的枪。黄知上当,就从桥上跳河,被伪军排枪击中身亡。
  任家纸坊俘伪军一个班
  1943年5月上旬,姚山自卫大队大队长周曼天率战士7人到任家纸坊,在当地倾向抗日的乡长、保长协助下,趁伪军吃中饭时突然袭击,俘获伪军田岫山部一个班,缴获步枪12支。
  日伪军九龙山伏击落空
  1943年10月10日,值庆祝辛亥革命32周年之际,中共姚山区委拟于游源检阅彭泾、天东、龙南3乡抗日民众自卫队,不慎被敌侦悉。10月9日深夜,日伪军数百人,埋伏于九龙山上。抗日民众自卫队员孙连方发现敌情,急告区委。区委立即将集中到游源的人员转移,同时火速通知各乡抗日民众自卫队停止前进,就地疏散。至10日晨7、8点钟,敌人下山包围游源,一无所获。
  日伪军扫荡戚家山
  1943年10月中旬,龙南、龙北两乡抗日民众自卫大队大队长孙敖齐、沈志桂,和姚山区抗日民众自卫区队部事务长、新战士阿龙等在龙南乡戚家大山活动,被到龙南“扫荡”的日伪军逮捕。日军将他们押解到彭泾乡赵家池,捆绑在杨梅树上,用刺刀上下乱戳,其中3人壮烈牺牲。事务长未伤及要害,后被群众救下,不久治愈。
  陈文运被捕
  1943年12月,浒山据点的伪别动队袭击彭桥,以开设“保康堂”中药店作掩护的中共彭西支部书记陈文运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得以保释。
  秦堰桥伏击战
  1944年5月17日,三北自卫总队警卫中队在秦堰桥伏击伪中警团1个班,毙伤伪军12人。
  税卡干部与日伪军作斗争
  1944年秋,横河税卡干部徐立在孙家境被日伪军逮捕,后押往象山充劳役,修筑公路,徐立乘敌不备,逃脱归队。不久税卡干部戚招荣在龙南乡十里长湾被敌人逮捕。税卡干部张明怀被日伪便衣队打破头颅,血流如注,并被推入河中,后被当地农民救起,治愈。
  安山桥伏击战
  1945年6月18日,三北特务营二连在离余姚城外5公里的安山桥设伏,袭击了至龙南等地抢粮的日军与伪余姚保卫团便衣队80余人,毙伤敌10余人,夺回粮食。
  浒山包围战
  1945年8月19日晨,中共浒山区署、浒山区常备队组织龙南、龙北、彭泾等乡民兵近千人,配合三北特务营一部,对驻浒山的伪中警团实施围攻,迫使其于傍晚向东北方向逃跑。次日,浙东纵队三支队在民兵配合下,于五洞闸歼灭伪中警团一个营,毙70余人,俘100余人,缴获小口经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步枪150余支。
  第四节 剿匪
  1949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第二军分区警备二团三营、余姚县大队联合组成姚北剿匪指挥部。姚北股匪、散匪是清剿重点之一。是年6月5日,浙东第二游击纵队一大队所属3个中队(中共余姚县党史写述为警备二团一营)和浒山区中队,在乌山后横江村击溃“浙东行署余姚独立第一支队”匪股。次日,支队长陈金木身穿农民布衫,背一只牛草篮,带两支手枪,20发子弹,由乌山后向南逃窜,路过东跃马桥村时,调下牛草篮,换背一把钪铣,穿过宏桥,路经东畈村漕头时,遇见家在天香桥村的原新四军北撤部队战士、时随解放军南下作战路经探家的胡光元等2人。陈先开枪,胡光元举枪还击,第一枪打中陈金木的手腕,第二枪打中他的胸部致死,遂报知浒山区政府。
  1949年5月,逍林区中队部分战士在胜山被“钱江纵队直属大队”王杏杏股匪包围,情况十分危急。彭泾乡等民兵立即赶赴救援,王杏杏股匪撤围逃窜。
  1950年2月8日,余姚县公安大队逍林区中队,在彭泾乡等八乡民兵的配合支援下,围歼躲藏在逍林乡三渎庙的“钱江纵队直属大队”王杏杏部,俘获匪徒13人,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2支、手枪9支、子弹4000发、电台一部,全歼该股武装匪徒。
  1950年3月,庵东区中队在石堰民兵的配合下,于乌玉岭,全歼钱江南岸联防指挥部第三支队第二突击大队胡惠春股匪。
  附:日伪军暴行录二则
  一火烧大山村
  1942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日伪军别动队副队长绰号吊眼阿龙,带领7~8人到大山村找保长戚永钊,因找不到就纵火焚烧保长房屋,火势蔓延至戚永兴等十余家,共烧掉村民房屋82间。
  二.火烧茅家村
  1943年农历十月初二下午,伪军侦缉队长陈金木及其同伙陆仁表、柴阿尚等人,带领日本侵略军六十余人,突然袭击茅家村中共保垒户茅金水家,企图抓捕游击队领导人。因仅茅金水妻黄氏一人在家,日伪军扑了一场空,陆仁表责问黄氏无果,伸手就打,打得她遍体鳞伤,死去活来。站在一旁的日本侵略军便朝屋开枪,放火烧屋,茅家十三户人家,三十余间房子,连同家具、衣服、粮食均被烧毁。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