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能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43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能源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9
页码: 614-622
摘要: 本文章记述了横河镇能源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发电、供电、电力管理机构、燃料、照明等。
关键词: 横河镇 能源

内容

第一节 发电
  火力发电
  企业兼营发电
  义声米厂(公私合营并入横河米厂):位于横河集镇小桥江口。新中国成立后,白天轧米,晚上兼供集镇居民照明用电。发电机容量16千瓦,动力为16马力柴油机。1962年7月1日,梅湖水库水力发电站发电,供横河集镇照明用电,米厂即停止发电。
  企业自备发电
  横河油厂:原为私营油坊。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横河油厂,动力为300马力柴油机1台,发电机1台,容量为70千瓦,只供厂内照明和3台油车动力,不对外供电。
  彭桥棉厂:1956年置40千瓦发电机1台,90马力柴油机1台相配套,自行发电供厂区照明用。
  集体企业和乡村个私企业购置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70年代开始自备发电,补充电网停电时生产用电需要。80年代,乡镇个私企业加速发展,电力供需矛盾更为突出,自备发电设备迅速增加。90年代初,全镇有自备发电机256台,总容量9800千瓦。2002年,镇域企业已备有功力1000千瓦/台以上的柴油发电机组9台。
  水力发电
  并网电站
  梅湖电站:位于梅湖水库大坝西侧,烛溪湖江源头狮子山与井头湾之间,为水库配套引水式电站。
  电站工程于1960年动工,在坝体内铺直径0.5米钢筋混凝土压力水管,引水入站。设计水头16米,流量0.7立方米/秒。选用EL300-WJ-35水轮机1台,临海产75-6型发电机1台,容量75千瓦。1962年7月1日建成发电,1971年并入电网。
  1979年,电站易址扩建,站址改在狮子山脚,另开截面积4.1平方米的引水隧洞,进水高程11米。涵洞出口处设一沉沙池,池尾分接三叉压力水管进入电站。其中一叉管为钢管,直径0.6米,接往75千瓦机组,另两叉为钢筋混凝土压力管,直径各为1.2米,增装两套机组。选用金华产GDA30-WZ-60型水轮机,选配临海产166-6型发电机。至此,电站装有发电机组单机容量160千瓦的2台,75千瓦1台,总装机容量395千瓦,最大输出电力为356千瓦。流量3.2立方米/秒。厂房建筑面积188平方米。国家投资24.36万元。
  梅湖电站发电量,1980年为30万千瓦时,1984年为39.8万千瓦时。1989年以后,由于水库自来水取水量增加,常年库容水位降低,拆除1台75千瓦发电机,发电量明显减少,1993年只发1.67万千瓦时,1995年发电量为5.37万千瓦时。
  其他电站
  大山电站:位于大山村,是水库引水式电站,水头30米,流量0.12立方米/秒。选用海宁产ST-W-25/20双击式水轮机1台,配临海产18-5型发电机1台,容量18千瓦,最大输出电力18千瓦。
  电站于1971年建成,总投资1.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0.85万元,村自筹0.85万元,供村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之用。1981年发电量为1万千瓦时,以后呈下降趋势,1988年仅发0.48万千瓦时,1989年电网供电到村,电站停止发电。
  童家岙电站:位于童岙村,是梨头岙水库引水式电站,设计水头10米,流量0.12立方米/秒。选用海宁产ST-W-25/20双击式水轮机1台,配东化产18-6型发电机1台,容量18千瓦,最大输出电力18千瓦。电站设计发电与农田灌溉合用1个涵洞。水出涵洞后引入沿山腰700米长的明渠(明渠宽0.8米,深0.7米),再通过钢筋混凝土压力水管(管直径0.25米)流入电站。该站于1973年建成投运。总投资2.3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0.72万元,村自筹1.59万元,发电供村自用。1981年发电量1.2万千瓦时,以后呈下降趋势,1988年发电量0.22万千瓦时。1989年电网供电到村,电站停止发电。
  第二节 供电
  网络
  低压电网
  梅湖水库水力发电站于1962年7月1日发电。电站配变100千伏安,高压主送横河集镇,东横河南装配变50千伏安,供集镇部分照明用电。低压先供航渡村照明和粮食加工,后送湖东(时称东湖)、祝家两村照明用电。1966年,余姚电力公司从白山头110千伏余姚变电所放低石线送横河,大电网开始供电。时石堰乡配变11台,290千伏安,龙南乡配变2台,70千伏安,横河乡配变1台,20千伏安,仅能解决部分农田灌溉和照明。
  1967年,35千伏浒山变电所出10千伏横干线供彭桥等公社用电。
  彭桥变电所(35千伏)
  位于彭桥黄墙弄村。1980年9月动工,1981年4月13日建成投运。主变压器容量4000千伏安,变电所占地为16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为24.88万元。浙江省电力局列入农村电网整改计划,补助农电资金10万元,其余自筹解决。
  彭桥变电所电源由110千伏浒山变电所接入。为节约建设资金,35千伏输电线路在浒山变电所岙口3583线21号杆上支接,线路全长3.1公里,导线型号LGJ-70。
  彭桥变电所建成时有10千伏出线2条,即桥干线和浒联线。1983年2月出10千伏彭南线。1984年又建10千伏石堰线,同时调整线路拆去浒联线,仍保留间隔。1990年出10千伏彭东线,1992年出10千伏彭西线,恢复浒联线。至此,彭桥变电所共有6条10千伏出线。
  为改变横河的供电情况,1986年8月彭桥变电所增加2号主变压器,容量5000千伏安,至1987年横河镇输变电设备仍以彭桥变扩容为主。
  1993年9月14日1号主变压器由4000千伏安调换为8000千伏安,对35千伏母线、10千伏母线作相应改造,至彭桥变主变总容量为13000千伏安。
  随着220千伏慈溪变电所投入运行,市电网日趋完善。为了改善110千伏浒山变电所用电状况,1995年,彭桥变电所由慈溪变电所35千伏彭桥371线供电,新建线路5公里,导线型号LGJ-185,同时切断原浒山变电所岙口3583线支接线。
  2002年10月彭桥变电所移建到埋马山西侧,原变电站址废弃。新建的彭桥变电站,装机容量12500千伏安变压器2台,出10千伏线路7条。
  横河变电所(110千伏)
  位于横河西江堰自然村。1997年6月建成投运。装机容量31500千伏安变压器2台,投资3000万元。横河变电所电源由220千伏余姚屯山变电所接入。建成时有10千伏出线16条,35千伏出线5条。
  剑山变电所
  2003年迁址后,地址乌山村西南山脚,装机容量50000千伏安,投资4000万元。出10千伏线4条:浒溪线、相士线、蒋河线、金南线。
  用户自备变电所
  慈溪钢厂变电所:35千伏钢厂变电所是慈溪钢厂专用变电所,1993年10月19日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4500千伏安,其中炼钢炉变压器一台4000千伏安,厂用变一台500千伏安。电源由剑山变电所接入。
  环驰轴承集团变电所:环驰轴承集团35千伏变电所是该集团的专用变电所,2000年11月10日投入运行。主供电源由横河变电所接入,主变压器容量为6300千伏安,供集团轴承钢管制造和轴承生产所用。
  用电
  农业用电
  60年代,农业排灌机械由动力排灌过渡到电力排灌。1966年余姚县电力公司从余姚城郊白山头110千伏余姚变电所,放10千伏低石线送横河开始大电网供电,解决横河、龙南、石堰等公社的农田电力排灌。1967年彭桥公社由35千伏浒山变电所供电,镇域解决了农业用电。是年,余姚县农林水利局配给梅湖农场20千伏安变压器1台,用于蚕桑场蚕室照明。
  1967年7月,旱情严重,梅湖水库水位已降到涵闸出水线以下。当时从井家桥同埠10千伏线送梅湖水库抽水抗旱。
  在农业用电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粮、棉生产上也普及黑光灯治虫等物理防治措施。
  镇村工业用电
  60年代,电用于农田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兴办麻纺、石棉企业,到70年代出现塑料、胶木制品企业。80年代镇村工业和联户、个私企业迅速发展,90年代更向规模型、集团型转化。用电趋向从单一农灌用电,发展到工业用电为主的综合用电。2002年12月止全镇共计变压器639台,47030千伏安。其中农村综合变173台,24070千伏安,工业专用变466台,22960千伏安。工业电量16847.16万千瓦时,占总电量18887.67万千瓦时的89.2%。2003年12月止,全镇共有变压器821台,112138千伏安,其中农村综合变176台,工业专用变631台,农排专用变14台。工业用电量27355.93万千瓦时,生活用电量2128.38万千瓦时,农业排灌用电量70.64万千瓦时。工业用电占总用电量29555.95万千瓦时的92.55%。
  交通运输用电
  交通运输从60年代到80年代用电量很少。90年代余慈铁路建成,浒溪公路横河至浒山段拓宽,新建的公路条数增多,加上加油站、汽车修配厂的逐步建立,用电量迅速增加,其中横河火车站用电量平均每月25000千瓦时,全年计30万千瓦时。
  镇村生活用电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用电只限于横河集镇居民照明用电。随着1962年梅湖水库水力发电站开始发电,照明供电范围扩大到航渡桥、湖东和祝家村。1966年以后集镇和农村生活照明家用电器逐步用上大电网电。1972年山区大山、童岙村小水电发电,村民照明用上了自发电。
  90年代开始,随着村、镇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用电量增长加快。1995年,集镇主要街道已安装路灯,如横河镇建成区有路灯(白炽灯、汞灯)60盏,以后村主要人行道、公路交通主干道也陆续安装起路灯,至2003年集镇主街道已装路灯1680盏。镇村居民家用电器档次提高,数量增多,空调大量进入普通家庭。2001年全镇农村生活用电1524.84万千瓦时,2002年1931.63万千瓦时,2003年2128.38万千瓦时,分别占总用电量的9.7%、10.2%和7.2%。
  电价
  1966年大电网开始供电时,电价分别为照明0.15元/度①、农灌0.042元/度、工副业0.06元/度。
  1995年,农村居民生活用电0.29元/度,农灌用电0.287元/度,工业用电0.854元/度。
  2003年农村综合变供电,电价分别为照明0.53元/度,农灌0.36元/度,工业0.75元/度,工业专用变0.688元/度。2004年工业用电调整为0.716元/度,工业专用变改为0.696元/度。
  管理
  计划用电
  60年代后期,城乡电网逐步发展,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仅在夏收夏种季节,农业用电大量增加,出现供需矛盾。为不延误农事,确保农业电为主,同时安排好工业用电。
  70年代后期,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拉闸限电频繁影响工农业生产。1976年5月,余姚县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办公室成立,对全县用电实行统一管理、综合平衡,做好用电高峰、低谷时的削峰填谷工作。
  1984年前,用电按照“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实行死指标、活调度,以电力定量器控制。1984年起,以用户1983年平均用电量为基数,实行计划包干。新增及超计划用电,以认购加价电结算。
  1987年起,又实行高峰、低谷用电不同价,鼓励多用低谷电。
  2002年入夏起,用电空前紧张,实行限额调荷,白天用电高峰时间,三天仅能用电一天。至2004年,用电仍然紧张,夏季继续实行限额调荷。
  安全用电
  随着用电普及,1973年,设立公社专职电工,开展安全用电宣传,负责整修电网线路和安全用电指导,并加强对农村低压电网“一室(专用配变室)、四化(配电装置标准化、计量表计规格化、线路安装规范化、电网布局合理化)”工作的指导,同时改造和推广使用触电保安器。
  因设备简陋,群众用电知识缺乏,触电事故仍时有发生。自1966年大电网开始供电至90年代,镇域共发生15起触电死亡事故。
  第三节 电力管理机构
  1966年大电网供电后,先后由余姚县电力公司、慈溪县电力公司(供电局),在横河设供电所,地址初时在关帝殿,后迁址大桥路。配有正、副所长,会计员、线路员等6~8人。负责横河片(区)的供用电管理。具体工作是:架设和维护高压线路;办理用电户的增容与扩容;电费的收缴;电工技术培训;指导用电单位的计划用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至1992年8月,横河供电所并入浒山供电所时撤销。
  1970年,彭桥、龙南、石堰、横河各公社成立公社机电站。1973年,公社机电站设立专职电工一名,专管农电事业。1984年9月,各乡实行机电分设。横河区成立区农电管理站,地址在七星桥南300米,先由孙礼贤兼站长,后由任水良任站长,负责全区各乡(镇)的用电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
  1992年5月,彭桥、龙南、横河、石堰4个乡(镇)农电管理站合并为横河镇农电管理站,地址朱家路88号,设站长1名。2002年5月,体制更变,更名为慈溪市供电局横河供电营业所。
  第四节 燃料、照明
  燃料
  传统燃料
  横河地区南部为丘陵,山民以薪柴为主作燃料,平原实行粮棉轮作,农户则以粮棉秸秆为主,上山砍柴以补充燃料不足。集镇居民,多数从柴行向山民购买薪柴和农户的秸秆作燃料。
  民用燃料的利用和发展
  50年末至60年代,山林破坏严重,薪柴资源不足,加上畜牧饲养量大增,土窑林立,燃料紧缺。部分农户、居民一度破田挖泥炭为炊事燃料。70年代提倡改灶节柴,配用风箱或鼓风机,充分利用能源。也曾采用行政措施,推广再生性能源——沼气,建沼气池生产沼气,却推而不开。同时使用煤油或柴油作补充燃料,部分家庭用煤油炉烧水、做饭,但当时油源紧缺,实行计划供应,必要时才用之。80年代开始,逐步由煤气灶具和煤饼炉代替。当今煤气(又称液化气)已成为每户家庭炊事的主要能源。
  工业、运输业燃料
  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初,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作坊、抽水机以柴爿、砻糠、煤为主要能源。仅有彭桥棉花加工厂等少数企业使用柴油作内燃机燃料。如1960年12月4日,横河人民公社通知下属管理区:“……备耕工作正在转入紧张阶段,抽水机的动力燃料,木柴立即要作好准备,争取主动,今年全社共有煤气机12台,全年需要木柴137万斤……”60年代初,汽油短缺,汽车也以木炭为能源。中期,我国大庆油田开采成功,农用抽水机、打稻机、工业内燃机普遍开始使用柴油为燃料。镇域1976年以后快速发展的拖拉机耕作、运输,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的摩托车、农用汽车运输,90年代末快速发展的家庭小轿车,分别以柴油、汽油为能源。石油产品已成为电力之后的第二大使用能源。工业的第三大使用能源为煤炭,镇域17座轮窑、机械铸造、炼钢、工业锅炉、食品及副食品企业等均以煤为燃料,部分家庭已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把水热到70℃~97℃,用于洗、浴及再加热成沸水。
  照明
  原始的取光,以燃烧含油量较高的松枝作为光源。后来过渡到采用植物油油灯,生产蜡烛取光。30年代起逐步改用煤油灯。6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由电灯代替。
  附:生活用火源
  民国以前,镇域人们生活用火,由火镰刀刮打火镰石冒出的火花引燃媒头纸或火绒,后用嘴突吹已燃未着火的媒头纸,至燃烧;或家庭灶间装有火缸,不让火种熄灭,要用火时,引燃媒头纸;或以两面凸弧形玻璃,按聚焦原理制成的火镜,对着太阳引燃媒头纸;再如上述用嘴突吹至燃烧为火源。
  民国初期,始有少量火柴(称自来火)为火源,使用的火柴主要来自宁波正大火柴厂的童车牌火柴,杭州火柴厂的嫦娥牌火柴。新中国成立初,还有部分家庭用火镰刀刮打火镰石取火,但火柴使用的面已比较广。50年代中期已普遍使用火柴。
  60年代中后期,横河始出现打火器。70~80年代为火柴、打火器并用时期。90年代始,生活用火源以打火器为主。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