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河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5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河流
分类号: P942.77
页数: 5
页码: 496-5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河流分布、整治河流等情况。
关键词: 横河镇 河流 东横河

内容

河流分布
  1998年横河镇水利站对镇域内河道情况调查结果:江、河、河漕总长134.7公里,水面面积高水位2平方公里,中水位1.8平方公里,低水位1.7平方公里,蓄水量高水位443.2万立方米,中水位374.8万立方米,低水位324.9万立方米。
  整治河流
  新中国成立后,镇域每年冬春都有计划地开展河道疏浚、砌坎、新掘等工程项目,其中较大的工程有1959年、1978年的东横河疏浚,1959年的梅湖江开掘,1983~1986年的浒山江疏浚和两岸砌石,1985~1986年的华陀殿江疏浚,1998~2003年镇域38条一、二类河道全面疏浚,总长87313米,共疏浚土方99.12万立方米,疏浚后平均河床高1.5米。
  东横河(又称东上河)
  该河人民闸下游称东江。西汉时已形成。发源于横河南部诸山。东起洋浦,西至余姚城区皇山桥入姚江,流经慈溪市桥头、匡堰、横河镇与余姚城区,全长30.1公里,境内段长13650米,其中人民闸下游段8100米,平均面宽35米,河底高程0.5米,人民闸上游段平均面宽22.5米,河底高程1.2米。自南宋迄今,在横河、石堰境内建有堰闸,以利蓄泄。光绪《余姚县志》云:东横河,水深一丈三尺,面阔十三丈。明嘉靖十五年(1536),余姚县丞金韶浚深东横河。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曾疏浚,1975~1976年再次疏浚,完成土方7万立方米,砌石坎长15000米。石坎断面高2.5~3米,底宽2米,顶宽0.6米。完成石方6.21万立方米。扩建桥梁21座。总投工30万工。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万元,区、乡、村自筹100万元。
  1978年冬,横河区发动挖掘东横河大江,自人民闸至洋塘闸,全长14500米,人工挖掘,完成土方13.5万立方米。1998年横河镇政府结合农田综合治理,自石堰至彭桥,用泥浆泵进行了疏浚。
  浒山江(又称宏桥江,古称罗墅港)
  浒山江起点大古塘,终点东横河,全长5950米。平均河面宽19米,河底高程1.2~1.7米。1983年8月至1986年12月,全面疏浚,两岸全线驳石砌坎,使河道在平常水位可通行40吨级船舶。90年代后期又作疏浚。
  小桥江
  起点人民闸,终点上泥桥闸,全长4560米,平均河面宽10.5米,河底高程1.4~1.7米。1985年疏浚,90年代后期又疏浚。
  上大河
  起点木桥头,向东傍山脚至湖清垫村西折向北,入东横河。全长4400米,河面宽12~20米,河底高程1.4~1.7米。1985年疏浚,90年代后期又疏浚。
  北大江
  马山闸至乌玉桥,全长4250米,平均河面宽17.5米,河底高程0.6~1.4米。1978年疏浚,90年代后期又疏浚。
  南大河
  自湖西门至陈山,全长5500米,平均河面宽12.5米,河底高程0.5~1.4米。1978年疏浚,90年代后期又疏浚。
  华陀殿江
  自东横河至浒山街道隆兴桥,全长1783米,平均河面宽14.5米,河底高程1.4~1.7米。1985~1986年疏浚,90年代后期又疏浚。
  梅湖江(烛溪湖江)
  自人民闸至梅湖水库,全长4500米,平均河面宽18.5米,平均河底高程1.3米。1988年配合公路修建、圩丘建设而疏浚,90年代后期又疏浚。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东横河
相关实物
浒山江
相关实物
小桥江
相关实物
上大河
相关实物
北大江
相关实物
南大河
相关实物
华陀殿江
相关实物
梅湖江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