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养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4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养蜂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474-4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养蜂业概况、大转地路径图等。
关键词: 横河镇 养蜂 转地饲养 定地饲养

内容

养蜂业概况
  养蜂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刘基《郁离子》一书写到养蜂的好处时说“不出户而收其利”。意思是养蜂不占耕地,投资小,花工少,坐在家里就可以收益。因此,养蜂业被誉为空中农业,甜蜜的事业。
  镇内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即中蜂)和意大利蜂(即意蜂)两种。中蜂是土生土长的蜂种,意蜂是当前的当家蜂种。
  新中国成立初,镇域养蜂甚少,只有少量中蜂。山区农民用蜂桶土法收集后,定地饲养,并割巢取蜜。60年代中期,在引进意蜂并传入活框蜂箱和饲养新技术以后,养蜂业逐渐发展。1960年蜂群不满10群,1967年发展到60多群,“文化大革命”时期把个体蜂场转为集体,影响养蜂积极性,养蜂业步入低谷。1972年后,集体蜂场承包给个人经营,收入交生产队记分,养蜂业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在“决不放松粮棉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镇域蜂群发展到1899群。养蜂业开始向专业化方向迅速发展,1980年养蜂3224群。1987年蜂群陡增至5249群,养蜂户118户,养蜂人员240人,全年生产蜂蜜76.6万斤,蜂王浆7.14万斤,花粉5200斤,蜂蜡10600斤,创造产值165.3万元。1988年蜂群扩大到7176群,创养蜂史上最高记录。童岙一个村就有养蜂户103户,从业人员160人,养蜂4165群。1990年以后,由于蜂产品价格走低,养蜂成本上升,养蜂生产连年下降,1995年跌入历史低谷,尚存蜂群1299群,养蜂产值71.4万元,仅为1987年的三分之一。后随着蜂产品价格回升,养蜂生产复苏,1999年蜂群3665群,产值152.5万元。2001年增加到4010群,养蜂户达41户,从业人员90人,生产蜂蜜303吨,蜂王浆14.6吨,花粉4吨,蜂蜡2吨,创产值223.8万元,是1995年以来最好的年份。2002年养蜂3590群,产值175.9万元,其中童岙村有26户,养蜂2800群,年产值137.2万元。
  横河镇(域)养蜂情况
  养蜂方式
  养蜂分为定地饲养和转地饲养两种方式。养蜂爱好者利用庭院房前屋后养蜂,少者3~5群,多者20~30群,生产少量蜂蜜和王浆,既可自食,也可销售,这便是定地饲养的由来。定地词养主要是利用本地蜜源:早春油菜、夏秋棉花、蔬菜、瓜果、冬初茶花等。随着耕作制度变化,为解决花源面积减少和日益扩大的蜂群之间的矛盾,转地饲养成了养蜂人的选择。转地饲养分小转地饲养和大转地饲养。小转地伺养是指以当地蜜源为主,附近地区包括邻县主要蜜源为补充的词养方式,主产王浆,兼收蜂蜜。可利用的主要蜜源:春季为油菜、蚕豆、紫云英;秋季为棉花、乌桕、茶花等。大转地伺养是走南闯北、风餐露宿、追花夺蜜的放蜂方法。可以衔接全国各地的大蜜源花期,获得更多的蜂产品。紫云英、洋槐、柑橘、荔枝、椴树、荆条、野桂花等数十种植物是大转地伺养可利用的主要蜜源。
  大转地路径图:
  1.本地春繁—(4月底5月初)安徽—江苏—甘肃—青海一(9月底)返回家乡;
  或江苏—内蒙—(9月底)返回家乡;
  或江苏—黑龙江—(9月底)返回家乡。
  2.本地—(元月初)江西春繁—江苏—甘肃或河南—青海—返回家乡;
  或江苏—黑龙江—返回家乡;
  3.本地—(11月)四川或广西春繁。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