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家畜
分类号: F326.3
页数: 5
页码: 467-4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家畜饲养情况,包括猪、牛、羊、兔等。
关键词: 横河镇 家畜

内容


  民国前生猪均为家庭饲养,主要供本地食用。1949年生猪饲养量1644头。
  新中国成立以后生猪饲养几经起伏,逐步发展。1957年贯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生猪生产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针,生猪迅速发展,饲养量达7229头。1958年至1962年,生猪全部归集体饲养,加之1959年冬至1962年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和饲料紧缺,1962年饲养量仅4478头。1964年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奖售精饲料、分配饲料地,促进了生猪的发展。1966年饲养量增到18135头,年末存栏10157头,其中集体571头。1968年奖励政策取消,1969年饲养量锐减至11664头。1970年开始提倡“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办场”,1971年镇域兴办集体牧场275个,年末存栏生猪1610头,占总存栏的11.2%,全年饲养量上升到26391头。1975年至1977年生猪生产连续三年下降,1977年减少至16459头。1978年实行饲料粮“统一提留、统一支付、统一结算”的办法,养猪生产又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饲养量22605头。1981年相士地村胡钊书养猪40头,当年出栏19头,成为全镇第一个养猪大户。1982年养猪大户38户,其中肉猪户9户,养猪166头,户均18.4头,累计出栏80头,提供猪肉7200斤;母猪户29户,饲养母猪79头,户均2.7头。大户饲养量占全镇饲养量20268头的1.2%。1984年取消生猪派购政策,食品公司改制,屠工个体经营,猪肉价格放开,群众养猪积极性高涨,1984年养猪22480头,其中养猪大户103户,养猪1774头,户均17.2头,分别占非专业养猪的7.9%、11%和4%。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粮、猪比价合理,经济效益较好,养猪大户增加,养猪规模扩大。1993年全镇生猪饲养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33880头,养猪专业户117户,养猪7488头,户均64头,占饲养总量的22.1%。1994~2001年,由于饲料价格因生猪价格而波动,生猪饲养受利益驱动,呈现时上时下的周期性波动。2002年生猪饲养量18228头,其中专业户75户,年末存栏4333头,出栏10541头,共计养猪14874头,占饲养总量的81.6%。户均198.3头,生产猪肉696吨。2001年伊始,外地民工首次在彭南村租地养猪,继之到东上河、上剑山等村,到2002年末,外省籍养猪专业户达30户,养猪3562头,户均119头,分别占全镇养猪专业户的40%和专业户养猪的53.5%。2002年生猪饲养量在500头以上的专业户7户,其中达到和超过1000头的3户。1982年至2002年20年间,户均养猪量增加11倍,头均产肉增加20~40公斤,饲养期缩短4~6个月,瘦肉率由原来的46%提高到59%。1993年以来,镇政府每年有养猪奖励政策:出栏商品猪100头以上,每头奖2元;生产母猪5头以上,每户奖500元;30头以上者每户增加奖励2000元;种草养畜,每亩奖50元。1992年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在全镇养猪专业户中推广自繁自养生产方式。1990年至1995年实行生猪保险。1997年引进高产优质牧草鲁梅克斯、黑麦草等。2000年母猪笼养技术在石堰村兴牧养殖场成功应用,并实施繁殖、育肥、销售一体化经营。该场2002年饲养生产母猪50头,年末存栏443头,出栏671头,全年养猪1114头,实现产值60万元。
  镇内仔猪多数从余姚、嵊州、义乌、嘉兴、江西等地购入。1973年提倡“公猪良种化、母猪地方化、肉猪经济杂交化”。1977年建立龙南公社良种场,引进长白、约克公猪各1头,并建起了猪人工授精配种点1个。相继引进地方良种母猪:荣昌、金华两头乌、岔路黑猪等。2002年有生产母猪266头,公猪8头。主要品种为大×长、长×大、长×长等二元杂交母猪以及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良种公猪。肉猪品种为上述母猪与上述公猪交配的三元杂交种。
  牛、羊
  耕牛历来是农民用来车水、犁田的主要工具。品种以黄牛居多,水牛次之,70年代以后则相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镇耕牛存栏在1500头左右。1958年耕牛折价归社,限制私人养牛,存栏连年下降,1963年只有989头。1964年开始回升,余姚县政府与江、浙、沪有关县市签订了耕牛调剂协议,镇内每年有农民从上海的南汇、川沙、崇明等地购入,1965年耕牛存栏1543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畜力使用渐少,存栏不断下降,1969年904头,1972年852头,1979年793头,1983年630头,1986年224头,1996年121头,2002年57头。
  养羊是农家副业之一,但由于其经济效益差于其他副业,发展缓慢,数量不多,仅限于零星饲养。新中国成立初镇域羊存栏在200头左右,主要品种为山羊、绵羊。1958年478头。1960年至1966年为养羊生产的鼎盛时期,羊存栏稳定在700~1400头左右,其中1963年达1860头。以后由于“封山育林”、取消奖励、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存栏逐年下降,1968年仅存栏200头。1970年以后有所回升,1975年存栏543头。但由于养羊效益太差,以后又逐年走低,羊存栏数1980年291头,1990年311头,2002年111头。1992年大山村从四川引进黄羊22头。1995年童岙村社员从安徽一次购入山羊55头。2000年石堰村村民从河南引进山羊106头,终因饲养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而夭折。
  兔
  清光绪《余姚县志》已有养兔记载。新中国成立初,镇域兔饲养量不过百数,以肉用兔为主,主要品种:中国白兔。1956年开始推广长毛兔,以后逐年递增。1962年兔存栏达1300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兔毛收购价下降,养兔生产低落。1973年全镇存栏2334只,产兔毛2280斤。1978年,养兔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存栏4711只,其中长毛兔4601只,产兔毛5340斤。1980年增加到6129只,其中长毛兔5971只,产兔毛4970斤。1981年达到7443只,创历史最高记录。此后由于国内兔毛市场价格变化,养兔生产曾几度起伏。1982年兔毛出口疲软,库存大量积压,价格下跌,年末存栏下降到5359只,其中长毛兔5301只。1984年跌至2625只,产兔毛2888斤。1985年兔毛罕缺,价格回升,同时德国纯种兔的引入,使原有品种得到改良和提高,长毛兔饲养量迅速上升,年末存栏数达8615只,比1981年增加1272只,创历史新高,并收购兔毛10400斤。
  1986年下半年开始,兔毛出口再次出现疲软,年末存栏数降到5385只,并出现一股杀兔风,到1989年长毛兔仅存栏295只。90年代初开始推广肉用兔,相继从萧山、武义、山东等地引进肉兔,品种主要有日本大耳兔、哈白兔、新西兰兔等,1992年存栏1575只,其中肉兔1205只。1993年存栏1855只,其中肉兔1375只。由于肉食品消费中传统习惯等原因,兔肉销售对象和销售范围有限,经济效益不明显,养兔生产连年下降。至1998年,仅存长毛兔250只。2000年各地兴起养獭兔热,獭兔是一种典型的皮用型兔。优质獭兔皮在国际市场上畅销。2001年,全镇有养兔专业户16户,年末存栏2731只,其中獭兔饲养户12户,存栏獭兔2430只,生产獭兔皮1800余张,价值5万元。2002年年末存栏2960只,其中獭兔2700只,生产獭兔皮3000张,产值6.9万元。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