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蚕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3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蚕桑
分类号: F307.3
页数: 2
页码: 463-4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蚕桑遗址情况,南宋时余姚北部已盛产蚕丝,丝绸为当时出口商品之一。1961~1963年,农村粮食困难时期,毁桑种粮,蚕桑生产走入低谷。20世纪60年代中期,养蚕业又得到恢复。1975年之后因蚕茧价格低,蚕桑生产衰退,现仅有小学生兴趣饲养“蚕宝宝”,已无人以养蚕为业。
关键词: 横河镇 蚕桑 蚕丝

内容

南宋时余姚北部已盛产蚕丝,丝绸为当时出口商品之一。《元一统志》记载“余姚有小江布,今出彭桥,案今蚕丝与棉兼织者,谓之称丝棉布”。大古塘前后,近代大多数农家有植桑养蚕的历史。《余姚六仓志》记载:“濒海之乡产蚕丝……产额以六、七万计。”民国16年《余姚县政府县政汇编统计》中森林统计表,16种苗木统计中“湖桑”列在其中第一位。《民国余姚新县志》(草本)物产一栏中“桑”排在粮食、油料作物之后,可见当时的蚕桑在农业中居位甚高。新中国成立前后,横河一带农家还有养蚕缫丝的习惯,所产蚕茧或投售茧行,或抽丝织布。1952年省蚕业改进所派员来姚传授技术,培训骨干。1956年横河乡人民闸高级社,龙南乡伍梅高级社共育蚕桑面积340亩,苗100万株,后在横河区、环城区种植桑树1200亩。1957年蚕桑列入国家计划,区、乡设茧站统一收购蚕茧。1958年,横河区公所废烛溪湖开田时,在航渡创办蚕桑场,栽桑100亩,1969年迁移至梅湖三站。1961~1963年,农村粮食困难时期,毁桑种粮,蚕桑生产走入低谷。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养蚕业又得到恢复。余姚县引进了一批桑树新品种“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镇内广泛开展嫁接育苗,改进栽培技术,每亩以300~400株、800~1200株等不同品种的密植、矮化栽培,提高桑叶产量,使蚕桑生产有新的发展。当时,许多生产队植桑,设置蚕室,抽调妇女在春、夏、秋、晚秋4期养蚕。到1971年全镇有桑园445亩,年产蚕茧120.4担。1975年之后因蚕茧价格低,蚕桑生产衰退,到1983年,全镇桑园面积仅存79亩,年产茧6.4担。现仅有小学生兴趣饲养“蚕宝宝”,已无人以养蚕为业。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