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3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农特产
分类号: F762.7
页数: 21
页码: 446-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农特产,分别记述了杨梅、其他水果。
关键词: 横河镇 农特产 杨梅

内容

第一节 杨梅
  概述
  据“河姆渡遗址”考证,早在七千以前当地就有野生杨梅。到宋时栽培已盛。
  历史上对杨梅的记述,自从西汉司马相如把杨梅写入《上林赋》,与其他珍奇果品一齐称颂以来,杨梅声誉鹊起。有人称赏它为“骊珠”、“金丹”,比喻为“龙睛”、“鹤顶”。北宋苏东坡说过:“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
  明代嘉靖年间,孙家境人孙陞,中乙未科榜眼,入翰林,累官礼、吏两部左右侍郎、礼部尚书。因长期居于北京,不免思念家乡。一年,参加会试的南方读书人来拜会这位老前辈,吟诗饮酒,各自炫耀家乡风物。这一下更激起了孙陞思恋故土的浓浓乡情,他文思泉涌,即席赋诗,其中一首专咏家乡的杨梅,称誉烛湖佳品更堪夸。湖广右参议蒋劝能深表赞同,也以为天下杨梅当数“烛湖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杨梅种植面积、名声日益扩大。1953年起,杨梅由供销合作社收购,运销沪、杭、甬等地。1981年运销量532.2万斤。1983年6月,杨梅鲜果首次空运中国香港地区,以后又空运日本、新加坡、法国等国家。70年代荸荠种杨梅始引种到浙南、浙西山区;90年代又引种到贵州省雷山县等地,均获得成功。1996年,横河镇被中国特产乡命名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横河镇农业服务总公司“烛湖牌”杨梅,1998年获省人民政府优质农产品金奖;2000年认定为浙江农业
  名牌产品;2001年被中国国际农博会认定为名牌品种;2002年“烛湖牌”荸荠种杨梅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认定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同年横河镇1.6万亩(1066.67公顷)杨梅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1~2004年,镇内已向国家商标总局注册有“烛湖牌”、“夏至红”、“戚家山”、“紫来山庄”共4种杨梅鲜果、杨梅烧酒、杨梅干红等商标。2004年12月,横河镇作为慈溪荸荠种、早大种杨梅的主产区被国家确认为杨梅原产地保护地。
  杨梅面积及产量
  横河镇杨梅生产,论面积与产量,均为慈溪市之冠。1985年,龙南乡10277亩,总产528.4万斤,彭桥乡2836亩,总产121万斤,石堰乡2785亩,总产77.4万斤,横河镇1018亩,总产28万斤。最多的村是原龙南乡笋岙村,杨梅面积1500亩,总产130万斤,杨梅收入91万元,全村313户,1080人,户均2907元,人均842元。全村杨梅收入在万元以上有8户,最多的达1.3万元。至2002年,全镇杨梅面积21048亩(1403.2公顷)。正常年间大年产量1万吨左右。
  杨梅与气象、土壤、海拔
  杨梅与气象
  杨梅为阔叶常绿果树,属阴性植物,多植于北面阴坡。其树冠大、根系浅、耐寒性强,适宜种植在年平均温度15℃~20℃的地区。横河镇从种植杨梅以来,未出现严重冻害以及其他气候灾害而引起植株死亡现象。龙南村柘岙树龄最长一株杨梅树已达100余年,足见杨梅在镇域栽培的适宜性。
  杨梅根系浅,主根不明显,侧根与须根发达,60%%~70%的根分布在60厘米深度的土层内。根系的水平分布大于树冠直径。树根多伴生放线菌形成根瘤,为果树增加有机氮。20年左右成龄树,高10米左右,冠幅直径可达15米。树冠的蒸腾系数大,怕高温干旱与烈日爆晒,喜阴湿。花芽的分化期在3月上旬,萌发期在3月20日前后。开花期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果实以上年春梢、夏梢结果。成熟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采收期短,约半个月左右,储藏较困难。
  春、夏梢的生长,关系到来年杨梅结果的多少。春季由于回温慢,春梢生长缓慢,萌发数少。初夏回温快,湿度大,有利于枝梢的生长。杨梅的枝梢以夏梢为主,夏季高温期短,对杨梅的高温抑制不明显,这是横河地区杨梅高产的一个优越条件。
  杨梅是葇荑花序的风媒花,雌雄异株,而雄株甚少,花小、单性、无花被。同一花序中自上而下开放,盛花期4月中旬,该旬期天气较好,以过程性降水为主,有利于花粉的传播和授精,是横河种植杨梅的第二个优势。
  杨梅的幼果不耐旱,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前后,高空带来了含水量较低的沙尘,沙尘下落后使无表皮保护的幼果大量失水而产生脱落。5月上、中旬常有冷空气影响,可使幼果大面积脱落而影响杨梅产量。
  杨梅的果实充实期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这一时期温度在17℃以上,光照充足,湿度大,有利于杨梅的糖分积累,故有果大核小、肉质厚、味甜的特点。1971年至1983年,龙南乡对杨梅产量与6月份降水关系进行观测:杨梅产量在300万斤以上有6年,平均月降水量226.5毫米;产量在200万斤~300万斤有4年,平均月降水量151.5毫米;产量在200万斤以下有3年,平均月降水量114.9毫米。因此,6月的梅雨和较长的日照,为杨梅高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杨梅与土壤
  横河丘陵地带土壤以红壤为主。红壤以黄泥砂土为主,表层含有效钾209ppm,有效磷7.9ppm,酸碱度为PH5.9;黄砾泥土表层含有效钾160ppm,有效磷6.8ppm,酸碱度为PH5.5;土层深度均在30厘米以上。另外还有黄泥土,都宜种植杨梅,但以黄泥砂土、黄砾泥为佳。据原石堰乡农技站观测:品种荸荠种,同等树冠,黄砾泥土,单株产量250斤,大小年少。黄泥砂土,单株产量350斤,大小年少。黄泥土,单株产量65斤。
  杨梅与地理位置
  杨梅山大部分是低山地带,约在海拔100米上下。龙南大山村,约在海拔200米。由于地形生态、土地性质差异,以及小气候影响,杨梅成熟时间较之低山地域有所不同,大山村杨梅迟于沙河村杨梅6~7天,高山杨梅迟于低山杨梅。横河杨梅早于东部龙山、观城一带,也早于西部余姚马诸、南部丈亭等地。
  杨梅品种
  横河杨梅,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如下:
  荸荠种 因果实成熟时呈紫黑色,略扁圆似荸荠而得名。产量占全镇杨梅的80%以上。核小果实中等大,纵横径2.44×2.61厘米,单果重9.74克,每公斤约106个。可食率94.2%,可溶性固形物12.5%,总糖量9.12%,总酸量1.08%。品质甚佳,离核。6月中旬始熟,7月上旬采收结束,农谚曰:“端午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单株产量50公斤以上,高的可达300余公斤。鲜食、加工均宜。该品种长势强,栽培后一般5~7年开始结果,丰产树龄15~40年,有大小年之分。盛产期产量稳定,自然落果少。成熟初期果实耐贮运,用冷藏可运销国外和国内远地。
  早大种 别名早种、大种。产量约占全镇杨梅的15%。果实大(核也大),纵横径2.67×2.85厘米,单果重12.38克,每公斤约83个。可食率92.7%,可溶性固形物11.7%,总糖量8.59%,总酸量1.12%,品质中等,粘核。6月中旬成熟,产量较高,但采前落果严重,不耐贮运。
  迟大种 又名大种、迟种。产量仅占全镇杨梅的2%。果实中等,纵横径2.56×2.65厘米,单果重10.97克,每公斤约98个。可食率91.4%,可溶性固形物10.5%,总糖量8.4%,总酸量1.81%。品质中等,粘核。6月下旬成熟,抗病力弱,不耐贮运。
  早小种 因成熟稍早而形小而得名。产量较少。果实偏小,纵横径2.20×2.29厘米,单果重6.52克,每公斤约160个。可食率90.20%,可溶性固形物10.3%,总糖量7.66%,总酸量1.32%。品质中上,粘核。6月下旬成熟,果小产量高。
  粉红种 又称水晶杨梅、白杨梅,产量较少。果实较大,纵横径2.9×3厘米,单果重13克,每公斤约77个。可食率91.30%,可溶性固形物12%,总糖量7.51%,总酸量1.32%,肉质软,风味清口多汁,品质上等,粘核。采收前落果多,抗风力弱,产量低,不耐贮运。
  荔枝种 树势强健,树形较矮,树冠半圆或圆头形,果实较大,纵横径2.93×3.02厘米,单个重14.9克,每公斤约70个,鲜红色,肉柱粗大,柱端圆钝如荔枝,果实外表有点刻状,故名荔枝种。果实肉质柔软,多汁、味浓、可溶性固形物11.5%。该品种适应性强,但抗风力弱,不耐贮运,口味偏酸,商品价值不高,适宜作嫁接繁育的砧木。
  为适应市场需要,杨梅的发展仍以荸荠种为主,并选育荸荠种中的早熟品种。1983年,省农科院在龙南乡初选了2株荸荠种的早熟品系。1986年,龙南乡在笋岙村建立杨梅种质资源圃,占地10亩,引入外县地方品种43个,日本品种7个。1987年,龙南选出一株特早熟荸荠种杨梅为全省该品种之最早熟者。
  杨梅作用及价值
  杨梅是横河的传统特产果树。它有栽培易、管理便、投入少、寿命长、产量高、收入多以及采收时间短、销路广等特点。杨梅果实成熟于初夏,时值水果淡季,加上色泽鲜艳、甜酸适口、独具风味,富含糖类、有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深受人们所喜爱。同时杨梅还有生津止渴、祛暑解闷、利尿益肾、消积开胃等功能,在医学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此外,杨梅核仁含油率高达40%,可供炒食或榨油。
  杨梅加工及销售
  横河的杨梅面积不断增加。1979年原4个乡合计4797亩,2002年增加到21048亩(1403.2公顷)。杨梅产量随之快速增长。一般密度正常、树龄一致的成年杨梅园,平均亩产在1500公斤以上,单株产量50~100公斤。这样就带来了杨梅的销路和加工问题。
  杨梅除鲜食外,可加工成果酱、果汁、果酒、果醋、果干、蜜饯和糖水罐头等。多年来,宁波、奉化、丽水、上海等罐头食品厂,竞相到横河收购荸荠种杨梅,制造优质名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创汇。1984年,宁波罐头厂收购制成的糖水杨梅罐头,获国家金质奖,在国际上获世界旅游食品金桂叶奖。龙南乡曾于1986年创办蜜饯厂,加工以杨梅为主的各种蜜饯,但加工能力十分薄弱,很不适应杨梅生产的发展。
  杨梅是一种易变质的水果,为延长杨梅保质期,搞好鲜销,镇内始于1996年开展了低温气调贮藏,大山村利用冷库对杨梅进行保鲜处理,配有速冻库、保温库,杨梅储容量达500吨。将采下的杨梅经过筛选、包装、真空处理和快速冷却,降温至5℃~8℃时进冷库储藏保鲜。近几年来横河的杨梅年年出口新加坡、日本、西欧等国家及中国港澳地区。
  1997年,大山置业公司开始用杨梅鲜果灭菌真空瓶装制成糖水杨梅,制作杨梅饮和杨梅果酒等,提高了杨梅的价值。
  2004年6月,横河镇农业服务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用地29亩(1.93公顷),建成生产杨梅干红酒的“宁波市烛湖酒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3000吨,当年生产杨梅干红酒300吨。
  杨梅栽培技术
  砧木苗(实生苗)繁育
  苗圃:选择夏旱能灌水、雨季能排水的轻沙壤水稻田、山坡平地为圃地,9月份深翻土地晒干备用。
  播种:10月中、下旬整地播种,整地后面上可先撒一层山黄泥生土,后将沙藏后经600倍多菌灵溶液浸种1天的杨梅果核,撒播在苗床上,播种量为每平方米3斤左右,稍加拍实,撒砂土或焦泥灰覆盖,其厚度约1厘米,上面盖草。入冬盖薄膜保温。2月中旬出苗,中午气温过高时揭开部分薄膜,以防日灼。4月中旬可移苗,移苗前4~5天,揭膜露苗,喷500倍多菌灵防病。
  移苗管理:将深翻的备用土地作成1米宽的畦,亩施过磷酸钙200~300斤,栏肥30担或腐熟菜饼300斤,开沟施入后覆土平整畦面。移栽在阴天或傍晚进行,行距35厘米,株距10厘米。移栽苗要随挖随种,种后及时浇水,而不施肥。杨梅小苗不耐追肥,施肥后易引起死苗,只要施足基肥,一般不再追肥。5~6月份梅雨季节要排水防涝;7~8月份天气干旱时,傍晚引水灌溉抗旱。当苗地杂草丛生、土壤板结时,要拔草松土。当年苗根茎粗(直径)达0.6厘米时,翌年春可以作嫁接用砧木。
  嫁接育苗
  嫁接:大面积育苗的杨梅,嫁接一般采用掘接法。先剪取接穗,选7~15年生所需品种杨梅树上剪取生长旺盛、粗度0.5~0.8厘米的枝条备作接穗,随后掘取茎粗0.6厘米以上的一年生砧木苗,剪短砧木及其根须,在室内进行嫁接。当地嫁接时间一般在2月底至3月,把接穗截成12厘米左右,其上具有10多个芽,用切接(腹接)法接入砧木,紧贴砧木形成层部分斜削面长4厘米左右,要平直。背面斜削2~3厘米,使接穗成契形,砧木削成相应切口。接穗与砧木大小不一时,其中一面形成层相互必须对齐,接穗插入砧木,接口处包扎薄膜。接后将苗木在室内用湿沙覆盖根部待种植。
  嫁接苗的移植和管理:嫁接苗圃选择土层肥沃,灌排条件良好的沙壤土稻田或山坡地。按畦宽1米整地,整地时施足基肥过磷酸钙200斤,菜饼400斤或栏肥30~40担,开沟深施,上覆壤土。按株距10厘米左右移栽嫁接苗,移栽后接穗部分培上生黄土,培土隆起部分掩没接穗并超出1~2厘米。移栽时间可在嫁接后立即进行,也可在室内湿沙藏10~20天再移栽。4月下旬到5月上旬,接穗顶部2~3芽萌发后,扒去顶部发芽部位的培土,其以下部分培土保留,以下部分视接穗发芽情况,逐渐去掉培土,到8~9月份去掉所缚薄膜。
  在杨梅苗整个生长期,都要保持畦面湿润,一般只进行水的灌排,而不施追肥。夏旱季节的灌水宜傍晚进行,次日早晨排除沟内积水。
  当一年生苗木长至高40厘米以上,根茎粗0.6厘米左右即可上山栽培,弱势苗可继续留圃,待来年再作移栽。
  栽培
  栽培时间:一般在春季2~3月。
  栽培方法:挖大孔,孔径70厘米见方以上,将腐熟的土杂肥、草木灰、河泥等80斤左右拌泥回入孔下层,上层还满表土种上杨梅树苗,踏实、浇水,上覆稻草用泥石压紧。
  栽植:杨梅苗要剪去大部分叶子,剪短根系与主干。栽时使根颈高出土面10厘米左右,待孔土下陷时与地面相平。近地移栽尽量根部带土。
  种植密度:一般每亩30株左右。
  主要培育管理内容
  除柴草:幼树期,每年视柴草蔓生情况要进行2~3次中耕除草,4~5年生时可结合深翻培土,清除柴草。成龄树,每年杨梅采摘前割除柴草一次,树冠内常有枯枝,每年要清除一次。
  施肥:以草木灰、饼肥专用复合肥为主。幼龄树采用圆盘状施肥,圆盘大小与树冠同,施入表土下20厘米左右深度,铺满表土即可。成龄采摘杨梅树以环状施为主,按树冠大小,挖环状沟,施肥后复土。用肥量:幼树每株人畜、土杂肥4~6斤。成龄采摘树一般施草木灰20斤,或焦泥灰60斤,或腐熟饼肥10斤,或专用复合肥3斤。施肥时间可在杨梅采摘完毕或9~10月份进行,对当年杨梅坐果多,树生长势差的可在杨梅成熟前20天左右施少量速效化肥,以提高杨梅品质。
  整(定)形:自然开心形,定干高度30厘米左右,经4年剪留主枝成形。定植后第一年冬,选择3个生长强壮、每枝相隔30厘米的新枝留作主枝,剪除其余枝条。第二年冬,在主枝侧下方,距主枝70厘米处,选择长势弱于主枝的枝条,留作第一副枝,剪去主枝、副枝上的秋梢,截短主枝上侧枝。第三年在主枝延长枝上,距第一副枝约70厘米处留第二副枝,将第一副主枝上的侧枝留长30厘米截断。第四年在距第二副主枝约50厘米处选留第三副主枝,在主枝和各副主枝上继续选择侧枝。自然圆头形,定干高度30厘米左右,经5年剪留主枝形成。定植后第三年冬,选留主干上3~5个生植间距上下30厘米左右、位置相隔匀称的枝条作主枝。而后各年在各主枝距主干(主枝)约70厘米的侧下方留1副枝,将其余枝条按去强留弱的原则进行疏枝,并以拉枝法控制其生长,促其早结果。
  培土:杨梅从幼树到成龄都可以培土改良土壤。对沙砾土山地用河泥、田泥等肥力高的粘性土培土,对黄泥土山地可用砂砾土加焦泥灰培土。培土每年加厚5~10厘米左右。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主要有杨梅癌肿病、褐斑病、白蚁、衰蛾类、杨梅蚧壳虫(柏牡蛎蚧、樟网盾蚧等)。
  癌肿病:在3~4月或春、秋季雨后,用刀刮除病斑,涂50~100倍液402抗菌剂、或20%叶青双、100倍液硫酸铜。将病枝捡干净,移往他处烧毁。
  褐斑病:一般在5月下旬发病,可选择晴燥天气,用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或65%代森锌600~700倍液喷洒枝叶,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次。在春秋季节,清除枯枝落叶。
  白蚁:一般采用灭蚁灵诱杀。
  衰蛾类:发生于6~10月,可在幼虫盛发期喷80%的敌敌畏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500倍液进行喷杀。
  杨梅蚧壳虫:可在5月下旬,第一代若虫盛孵期,或8月上中旬第二代若虫盛孵期,用40%杀扑磷2000倍液或95%机油乳剂50~100倍液、或洗衣粉100倍液、或99%绿颖乳油100~200倍液喷雾受害枝叶,隔7~10天1次,连续喷2次。或在杨梅采收后,在主干基部打0.5厘米大的斜孔,注入乐果乳剂2倍液。对受害严重的枝条,在春季或秋季剪除,移至他地烧毁。
  杨梅结果有大、小年之分,大年结果多,品质差,价值低。为减少大、小年之分,80年代始采用大年喷雾疏花、疏果剂的方法,调剂大小年结果量,在杨梅盛花后期的清明前后半个月喷疏。
  杨梅怕风沙,3~4月份北方冷空气夹带“黄沙”尘袭来时,会造成大量花序脱落或雌花柱头干瘪,严重影响当年产量,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再喷疏花、疏果剂。
  修剪
  杨梅树经合理修剪可调节树枝生长势,平衡大小年结果量,提高杨梅果实质量,使衰老树更新复生。
  修剪时间,一般选择在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的“休眠期”,也可在杨梅采收后的7月初至7月中旬进行。修剪方法,对幼龄树仅作整(定)形剪留。对成龄(结果)树可每年进行一次修剪。侧枝应剪除过密和交叉的枝条,缩剪空档部位的长梗枝。对长势较弱或过强的主、侧枝,则对弱者留强去弱,对强者留弱去强。下垂枝,往往是盛结果枝,一般只作支撑处理,仅剪其过密、过分下垂部分。徒长枝,缩剪至树冠空档部位,让其缩位萌发。病枝、枯枝,从基部起剪除。对衰老树,可分年或一次性将主枝或主干截短到有新枝发生部位,作更新处理。
  第二节 其他水果
  葡萄
  面积与产量
  80年代以前,横河葡萄品种有水晶葡萄、紫葡萄等,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1985年农村种植业结构开始调整,在耕地成片栽培,品种、面积、产量迅速增加。1987年,总面积420亩,年产量39.48万斤。横泾河村一葡萄种植户1.05亩二年生红富士葡萄,平均亩产4286斤。经济效益较高。
  品种
  金皇后(又名金后):金皇后原产英国,横河农户在1985年“产改”前已有引进。树势中强,能抗病,果穗与果粒均较大,果皮绿黄色,果肉丰满红脆,汁多,味甜,品质中上,为生食和酿酒兼用品种。成熟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晚熟品种,丰产稳产。
  巨峰:原产日本。树势强,果穗较大,平均穗重约300克,果粒较大,平均粒重10克左右。果皮厚,皮紫黑色,果肉肥厚,汁多味甜,一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上下。在7月下旬初熟,8月上、中旬为盛熟期。为鲜食中熟良种,丰产、抗病,适于棚架栽培。其种植面积在横河占葡萄总面积的90%,一般亩产1500斤左右。
  红富士(井川667):同属巨峰谱系品种。穗重400~500克,粒重平均8克左右。果粒呈倒卵形,成熟时果皮呈红色,皮较薄,肉质软,因此不耐贮运。味甜汁多,具有浓郁的草莓香味,口感好于巨峰。8月中、下旬成熟。
  葡萄与气候
  葡萄适应性较强。气温10℃开始生长,适宜生长须在15℃以上,而成熟期须在24℃以上。葡萄在4月上旬萌芽,5月底至6月初开花,8月果实成熟,境域气温条件能满足葡萄生长发育要求。7、8月高温、强日照,有利于葡萄的成熟。同一品种相比,横河葡萄含糖量较高,品质好,相对具有优势。
  葡萄开花期处于梅雨季节,阴雨日数偏多,对葡萄的扬花授粉不利,易遭受病虫危害。葡萄抗风力较差,开阔地带葡萄架须坚固,否则影响产量。
  柑橘
  面积与产量
  横河柑橘主要分布在原石堰和龙南两乡,原横河镇只少量种植。1982年共种植273亩,其中石堰乡106亩,龙南乡160亩,横河乡7亩。1963年石堰乡王梁村挑河泥上山,在山上种植柑橘20亩,1982年安装喷灌,山地柑橘获得稳产高产。龙南乡梅湖三站于1976年桑园改种柑橘,实种80亩,1986年总产达30万斤,亩产3750斤。
  横河柑橘发展缓慢。1985年开始农业产业改革时393亩,2002年减少至250亩(16.67公顷)。原因是外地柑橘入销,价格偏低,本地品种品质不高,滞销。因此梅湖三站失管,死树率达50%。
  品种
  横河栽培的柑橘品种,有90%以上是温州蜜柑中熟系——石浦大叶尾张。近年来新引进椪柑、温州蜜柑、早熟系宫川等。
  石浦大叶尾张:是柑橘属宽皮柑橘类,温州蜜柑中熟系品种。树势强,较直立;叶大,色绿。果实扁圆形,中等大,皮橙黄色,耐贮藏;果肉淡甜略酸,鲜果品质中等,加工性能好。11月中、下旬成熟,丰产稳产。
  椪柑:属宽皮柑橘类。树较直立,生长较快,结果早,果大,高扁圆形,皮宽,浓橙色,果心空,味甜,品质上等。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熟,较耐贮藏。本品种梅湖三站有少量种植,表现耐旱、早产、高产、稳产,但耐寒力较差。
  宫川:是温州蜜柑早熟系品种。树势中强、枝短、叶小。果大,呈高扁圆形,皮色橙黄,肉质柔嫩,甜酸适度,风味良好,品质上等。10月中、下旬成熟,适于鲜食。本品系进入结果期早,结果性能好,丰产稳产,还适于矮化密植栽培。
  柑橘与气候
  柑橘原属热带、亚热带的多年生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风小的生态环境,并有向阴性,光照过强容易产生日灼病。营养生长的最低温度12.5℃,最适温度25℃~31℃。当温度在32℃~33℃时,生长减慢,37℃~38℃时生长停止。
  柑橘冻害的临界温度,宽皮橘低于或等于-9℃,连续两天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7℃。从冻害指标来看,横河尚属适宜种植区,种植宽皮橘,须选择向阳避风地块,冬天要做好保暖工作。
  桃子
  横河的桃子种植,仅次于杨梅。乌玉桥村桃园发展桃子生产已有80余年历史,1915年“春笑园”所生产的玉露水蜜桃,远销上海,已有声誉。全镇桃园面积,1982年498亩,1987年发展到1338亩,总产109.4万斤。栽培面积较大的石堰横山村300亩,乌玉桥村255亩。2002年横河镇桃园面积回落到464亩(30.93公顷),年产量696吨。原因是桃树盛产期已过,没有及时更新;其次劳动力转移,放松管理。
  横河桃农对品种选育有着丰富经验。在种好传统产品玉露水蜜桃的同时,选育出早熟品种“一点红”。相继又选育出早熟品种“早红桃”和“四月桃”。四月桃比一点红提早半个月成熟。1986年始引入早熟桃新品种“春蕾”,由于早熟一度抢占水果市场。同时引进“锦秀黄桃”和“春花”,还从杭州引进“754”、“早香儿”、“早江山”、“砂子早生”、“布目早生”等品种。
  目前栽培之桃以白桃(鲜食)品种为主,有春蕾、早霞露、四月桃、一点红、早江山、砂子早生、布目早生、玉露、玫瑰露、雪雨露等。
  主要品种简介
  玉露:主产于奉化市。着果率较高,稳产。果实卵圆形,果顶钝尖,平均单果重110克左右,大果重150克以上。果皮绿色红晕分布中等,外观好,果肉白色,质软溶,汁多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2%~14%,粘核,8月上中旬成熟。
  早霞露(原代号7-5-4):极早熟系水蜜桃。结果性能良好,丰产;果椭圆形,顶平,两半较对称,平均单果重90克左右,大果重190克。果皮绿白色,顶部有少量红晕,外观好;肉乳白色,质软溶,味较甜,可溶性固形物8%~10%,粘核。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果实生育期50~54天。
  玫瑰露(原代号7-6-10):早霞露姐妹系。果实圆形,平均果重100克左右,大果重150克,果皮底色绿白,全果带玫瑰红,果肉白色,汁多味甜,略有纤维,可溶性固形物9%~11%,粘核。一般6月上中旬成熟,丰产。
  布目早生:原产日本。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重120克左右,大果重224克。果皮乳黄色,顶部有少量红晕,果肉白色,近核处微红,质软溶,汁多味淡甜,充分成熟后果肉带粉质,风味变淡,可溶性固形物8%~10%,离核。6月中旬成熟。
  砂子早生:原产日本。无花粉,需配置授粉树或行人工授粉。果实卵圆形,果顶微尖或平,平均单果重130克左右,大果重251克。果皮白色,顶部稍有红晕,果肉白色,质软溶,汁液中等,味淡甜,充分成熟后带粉质,味更淡,半离核。6月中旬成熟。
  雪雨露(原代号9-3-1):着果率高、丰产。果实椭圆或圆形,两半对称,果顶平,平均单果重100克左右,大果重175克。果皮底色绿白,红晕较多,果肉软溶,汁多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1%~14%,粘核。6月中旬成熟。
  梨
  梨也是横河的传统果树。1982年梨面积417亩,年产量51.2万斤。至2002年横河梨头园面积增加到541亩(36.07公顷),年产量1082吨,较畅销。
  品种
  原有黄樟梨、铁梨、菊水等。1985年以后引进的品种有黄花、新世纪、翠绿、翠冠、新世花等。
  菊水:原产日本。是浙江省外销名牌果品——“杭州蜜梨”。果扁圆形,中大,一般果重150克左右,大果重400克,果皮绿色,成熟时略带黄,果核中大、多而密,肉白细脆,味甜汁多,品质上等。8月中旬成熟。
  黄花:为浙江省推广的主要品种。结果性好,早熟丰产,果实圆锥形,果大,一般果重180克左右,大果重可达600克,果皮黄褐色,肉白、质细脆,汁多味浓,有香气,果心小,品质上乘,8月下旬成熟。
  新世纪:原产日本。果实近圆形、中大,一般果重150克左右,大果重可达300克。果皮绿色,贮后褐黄色。果肉乳白色,味甜汁多,果心中大,肉质稍紧,品质中上。7月下旬成熟。
  草莓
  横河草莓是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水果。1985年首批从杭州引入,经过几年试种和推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般在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定植,每亩密度5000~7000株。2月中下旬覆盖地膜,3月初开孔放苗,4月中旬到5月下旬收获。1994年采果面积4140亩(276公顷),亩产1150公斤,总产476.1万公斤,亩产值2235元,总产值925.32万元。其中313亩(20.87公顷)大棚栽培草莓,总产值达313万元。横河镇农技站推广“草莓连作稻新三熟高产高效技术”,1996~1997年累计实施面积8259亩(550.6公顷),平均亩产草莓1165公斤,亩产稻谷869.2公斤,平均亩产值5098.2元。2002年草莓面积继续扩大到4568亩(304.53公顷),年产量4558吨。
  草莓栽培面积较多的是原彭桥乡的天香桥村、桃园村,龙南乡的湖东村、东畈村。草莓采收后,农户均以鲜果直接在本市城区、余姚、宁波等市场销售。
  经过几年栽培,目前最适宜品种应推“宝交早生”。它原产日本,抗病能力较强,产量高,口味也好,该品种面积占90%以上。
  除上述6种主要水果外,横河尚有陆生类水果枇杷、青梅、柿、李、栗、柚、樱桃、石榴、无花果、猕猴桃、桑果、山楂、金橘等。水生类水果红菱、芡实、荸荠等。
  第三节 蔬菜与果瓜类
  蔬菜种植
  新中国成立前后,横河蔬菜处于基本自给状态,仅冬季腌制的雪菜等一部分向棉区购入。1982年至1987年,一般在棉地套种蔬菜,但纯种蔬菜面积六年总和不足625亩。经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蔬菜专业户和运销户不断增加,横河蔬菜面积自1990年的1044亩(69.6公顷)扩大到2002年的10617.5亩(707.83公顷),年产蔬菜12523.5吨。每年有1万余吨蔬菜销售在横河各农贸市场,但还不能满足横河人民的需要,尤其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吃菜还需要从外地运入。
  横河蔬菜品种
  以传统品种占多数,少量引入外地新品种。明、清时有各类蔬菜40余种,民国时增至50余种,80年代陆续引进新品种,现有13类、60余种。
  豆类:传统品种有毛豆(霉豆、六月拔、七月拔、秋黄豆、茶青豆)、豌豆、扁豆、粳豆、蚕豆、四季豆。1985年从宁波农科所引入甜豌豆,后又引入刀豆、大扁豆、羊角豆、荷兰豆。
  茄果类:传统品种有红长茄、紫长茄、辣椒。1958年从杭州引入番茄,后又陆续引入菜椒、圆茄、羊角椒等。
  瓜类:传统品种有南瓜、冬瓜、丝瓜、酱瓜、苦瓜、胡瓜、蒲子(长蒲、葫芦)。1984年从杭州引入青皮黄瓜,从扬州引入乳黄瓜。
  白菜类:传统品种有高脚白、落雪大、青菜、黄芽菜、小白菜、油白菜。1960年、1970年分别从无锡、上海引入塌棵菜、小堂菜。1974年引入山东大白菜、天津白菜。
  芥菜类:传统品种有雪里蕻、大叶芥、花叶芥、弥陀芥、苔菜芥。1962年从萧山引入榨菜。
  甘蓝菜类:有白花菜、鸡心菜、包心菜,70年代分别从福建、温州引进。后引入绿花菜、紫色卷心菜。
  根菜类:传统品种有本大头菜、长萝卜、圆萝卜、胡萝卜、花生。1959年从杭州引入浙大长萝卜、芜菁(洋大豆菜)。
  绿叶菜类:传统品种有莴苣、苘蒿、苋菜、芹菜、菠菜、蒿菜、芋菜,近年新引入的有木耳菜、香菜。
  水生菜类:传统品种有茭白、四九茭白、三七茭白、慈菇、荷花藕。
  薯芋类:芋艿、马铃薯。
  葱蒜类:韭菜、洋葱、大葱、小葱、大蒜、薤白。
  多年生菜类:传统品种有冬笋、春笋、鞭笋、金针菜、香椿。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引进芦笋、空心菜。
  食用菌: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木耳。均在1958年以后引入。
  野生菜类:荠菜、马兰头、香芸。
  果瓜类种植
  瓜类种类较多,以西瓜为主,另有黄金瓜、梨头瓜、汪香瓜、菜瓜等。90年代引入哈密瓜、伊丽沙白甜瓜。2002年瓜类面积6236亩(415.73公顷),总产6690吨。
  西瓜:明嘉靖《余姚县志》载:“西瓜产眉山(今浒山镇眉山村一带)海堧者,隽美也。”清康熙《余姚县志》载:“今剡岙如枕者更胜。”新中国成立前西瓜纯属自产自销,品种以乌皮西瓜为主,有少量雪瓜。80年代陆续引入新澄1号、新红宝、金钟、冠龙等新品种,以新澄1号最多,占80%,并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西瓜,有早熟、高产、省工之效。2001年引种84-24西瓜新品种,用大棚与嫁接方法栽培,正常年间从当年2月初种植后,可采收到11月中旬,一茬采收5~6次,亩产量5000公斤左右。该西瓜色泽好、糖度高、品质优,2003年种植面积200余亩(13.33公顷)。
  第四节 茶叶
  茶叶分布、品种与生产
  茶叶原为野生植物,汉、唐时期已为人类利用作饮料。明蒋劝能在《姚邑赋》载:“夸于《茶经》,厕于贡帙,嗟陆羽之未逢,致鉴味之独轶。”镇域山地野生茶叶由来甚久,且早为先民种植、饮用。新中国成立前后,山村农民多植于村旁山坡,春季摘嫩芽,手工炒制,或自用,或出售。1966年以后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70年全镇茶园面积达1045亩,到1983年有茶园面积1895亩,其中原龙南乡1235亩,横河乡241亩,石堰乡243亩,彭桥乡176亩。面积最大的村为童岙村,313亩。主要茶树品种有鸩坑种、铁观音、福鼎白毫等。茶叶生产由1966年以前的村旁山坡零星种植,粗放培育,发展到集中连片栽培,专业队培育管理,茶叶栽培管理技术有了较大提高。
  栽培技术
  茶园一般选择在土层较厚的红黄壤缓坡山地上,开山整地后种植。植前开土深一尺左右,沿水平线筑畦,畦宽从外堪至里边沟4.5尺,畦侧立成梯形。栽培采用直播或移
  植两种方式,以直播为主。栽植时,先在畦中间开沟,深施基肥(用人粪、栏肥或堆肥40担/亩,或用腐熟菜饼100斤/亩和过磷酸钙20斤/亩)。基肥上覆土5寸后,以株距1尺定位打孔,直播茶籽,覆土半寸。或移栽茶苗,深度超过原苗土掩盖线1寸,踏实覆土,浇足稀薄粪便。直播以秋季播种为好,移植季节在早春2月。
  管理技术
  幼龄茶园管理:茶叶种植后,前4年为未开采的幼龄茶园。其管理工作:一是每年夏至至白露,要多次除草松土,铺草遮荫,浇稀薄肥水,及时防病治虫。叶发芽前进行一次定型修剪,二是第二年起前四年,每年早春对茶树进行定型修剪:
  幼龄茶园定型修剪标准
  采摘茶园管理:开采后的茶园管理以肥培、治虫、采摘、修剪为重点。其方法:一是每逢秋冬结合深翻茶地,施足长效栏肥、厩肥。早春发芽前施好速效催芽肥。夏、秋茶采摘前看天看地施薄肥水或喷叶面肥。二是春、夏、秋季均要及时防治茶毛虫,卷叶蛾、茶蓑蛾、茶尺蠖、茶蚜虫、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虫害。三是采摘时要做到养蓬与采茶相结合,新开采茶园以养蓬为主,采顶养边。成林茶园一般采芽留1叶,以利夏、秋茶生长。成林茶园还须每隔1~2年进行一次轻修剪,修剪深度为剪去树冠表层1~2寸为宜。四是衰老茶园可采用重修剪或台刈方法来改造更新,重修剪、台刈要与深翻茶地、重施基肥相结合。重修剪、台刈在早春进行,视茶树衰老程度,可剪去茶树树冠高度的1/3、1/2、2/3,离地面1.2尺左右。
  茶叶产量、产值与制茶
  茶叶产量、产值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而增加,制茶工艺设备因此而改进。镇域茶叶生产在1988年前后达到高峰,年产量在135.47吨左右。年产5吨以上的村有伍梅、童岙。后因茶叶滞销,价格下跌,部分茶园荒芜,茶叶生产一度下滑。1992年全镇茶叶采摘面积由1977年的1895亩下降到1076亩(71.73公顷),此后逐年回升,制茶形式改珠茶为龙井茶,茶叶品质、价格大幅度提高。2002年茶园采摘面积回升到1634亩(108.93公顷),年产量108.93吨,产值294万元。
  制茶,1966年以前手工制作烘青茶(条干)。1969年逐步推广杀青、揉捻、二青、炒干全过程用机械制茶,品种改为珠茶。初制茶叶由横河区供销社收购,后调绍兴茶厂精制,由外贸公司销往国外。1987年创办横河茶厂,收购本地初制珠茶,还向嵊县等地收购茶叶,加工精制后,通过杭州等外贸公司出口国外,后因管理不善而停产。1994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准提高,对茶叶质量要求随之提高。大山村开始引进杭州龙井茶制茶工艺,并引入一批乌玉早等新品种,采用有机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相配套,提早产茶季节,提高茶叶质量。时大山村茶园面积190亩(12.67公顷),年产值65万元。2004年1月,童家岙茶场由个人承包后,将250亩(16.67公顷)茶园改造为不使用农药的有机茶,新开发良种基地100亩(6.67公顷),引种“乌牛早”、“浙农139”、“浙农137”、“苦丁茶”、“白茶”等优良品种。采用全过程机械制茶。申报注册商标为“烛湖牌慈溪南茶”。现杭州龙井茶工艺在全镇得到推广,茶叶价格产值大幅度提高,荒芜茶园逐年垦复。
  第五节 蚕桑
  南宋时余姚北部已盛产蚕丝,丝绸为当时出口商品之一。《元一统志》记载“余姚有小江布,今出彭桥,案今蚕丝与棉兼织者,谓之称丝棉布”。大古塘前后,近代大多数农家有植桑养蚕的历史。《余姚六仓志》记载:“濒海之乡产蚕丝……产额以六、七万计。”民国16年《余姚县政府县政汇编统计》中森林统计表,16种苗木统计中“湖桑”列在其中第一位。《民国余姚新县志》(草本)物产一栏中“桑”排在粮食、油料作物之后,可见当时的蚕桑在农业中居位甚高。新中国成立前后,横河一带农家还有养蚕缫丝的习惯,所产蚕茧或投售茧行,或抽丝织布。1952年省蚕业改进所派员来姚传授技术,培训骨干。1956年横河乡人民闸高级社,龙南乡伍梅高级社共育蚕桑面积340亩,苗100万株,后在横河区、环城区种植桑树1200亩。1957年蚕桑列入国家计划,区、乡设茧站统一收购蚕茧。1958年,横河区公所废烛溪湖开田时,在航渡创办蚕桑场,栽桑100亩,1969年迁移至梅湖三站。1961~1963年,农村粮食困难时期,毁桑种粮,蚕桑生产走入低谷。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养蚕业又得到恢复。余姚县引进了一批桑树新品种“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镇内广泛开展嫁接育苗,改进栽培技术,每亩以300~400株、800~1200株等不同品种的密植、矮化栽培,提高桑叶产量,使蚕桑生产有新的发展。当时,许多生产队植桑,设置蚕室,抽调妇女在春、夏、秋、晚秋4期养蚕。到1971年全镇有桑园445亩,年产蚕茧120.4担。1975年之后因蚕茧价格低,蚕桑生产衰退,到1983年,全镇桑园面积仅存79亩,年产茧6.4担。现仅有小学生兴趣饲养“蚕宝宝”,已无人以养蚕为业。
  第六节 花木生产
  新中国成立前,花木栽培甚少,仅见于少数寺院及富裕人家。现彭桥黄墙弄居民庭院内尚留存有一株清代种植的牡丹,植株茂密,每朵花直径15厘米以上,花瓣上百瓣,玫瑰红色,此花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60~70年代,曾有人在房前屋后零星杂地种草养花,但被当作“封、资、修”来批判,视花木为资产阶级的东西。
  1979年以后,农村开始把花木生产作为致富的门路而迅速兴起。1985年上半年据横河区农技站调查,石堰、龙南、横河和彭桥4个乡镇,有花木面积485.5亩,主要分布在龙南乡402亩,占全横河的82.8%。其次为彭桥乡、石堰乡,分别占8.5%和4.8%。同时有集体花木基地10个,联户花木基地11个,个体户苗圃1379个,龙南乡花鸟公司1个。这些苗圃及公司,是花木生产的骨干,也是传授技术、传递信息的主要力量。当时比较闻名的花木专业村有龙南乡柘岙村和湖东村。
  1983~1985年春,由于部分花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致花卉苗木价格暴涨。一年生五针松,每株价20元左右,供嫁接用的五针松接穗每只3~5元;茶梅则以叶计价,每叶高达5~10元。1985年下半年开始,花木滞销,价格下跌,随之面积逐年减少。1987年面积减少至169亩,到1990年仅存26亩。
  90年代,随着城市和乡村建设速度的加快,绿化的全面铺开,花木生产又如雨后春笋,从外县、外省不断引进花木新品种,并输入大量的繁殖材料,包括种子、接穗、插枝、母树(本)等,使横河成为花木品种比较齐全的镇。据2002年农业统计反映:全镇花卉苗木面积8400亩(560公顷),其中花卉面积6288亩(419.2公顷),苗木面积2042亩(136.13公顷),草皮面积70亩(4.67公顷),园艺盆栽类花1.5万盆。花卉苗木年销售收入3193万元。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