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植树造林
分类号: S725.71
页数: 5
页码: 438-4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植树造林情况,民国时期,政府已督导乡镇植树造林。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山林,提高了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林业生产开始恢复。1953年,天东乡第六村就建立有植林护林委员会,组织农民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合作化时期,出现了不少造林典型,其中龙南大山村戚水荣被评为1956年度浙江省造林模范。1956年,林业部“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方针贯彻后,人工造林开始,由于横河母树资源稀少,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基本从外地调入。
关键词: 横河镇 林业 植树造林

内容

民国时期,政府已督导乡镇植树造林。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山林,提高了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林业生产开始恢复。1953年,天东乡第六村就建立有植林护林委员会,组织农民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合作化时期,出现了不少造林典型,其中龙南大山村戚水荣被评为1956年度浙江省造林模范。1956年,林业部“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方针贯彻后,人工造林开始,由于横河母树资源稀少,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基本从外地调入。
  山地造林
  人工植树
  1983年止,累计人工造林面积50167亩,其中有林地40335亩,疏林地9628亩,未成林造林地204亩。人工造林面积最多的原龙南乡31878亩,其次为原石堰乡12287亩。
  用材林:历来以马尾松为主,还有少量杉木、檫树、麻栎等。据1983年调查,松林面积17939亩,占用材林面积的94.2%;杉木947亩,仅占4.6%;其他软阔叶树13亩,硬阔叶树140亩。
  经济林:以茶叶、果树为主,据1983年调查,果树面积18007亩,占经济林面积的91.3%;茶叶1591亩,计8%;油茶108亩,占0.5%。
  竹林1580亩,其中毛竹1546亩,占竹林面积的98%;杂竹34亩,仅占2%。
  1983年,通过山林定权发证,林业生产责任制建立,荒山、疏林的造林和林种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至2002年的20年间,全镇累计造林13670.5亩(911.37公顷),零星植树136.85万株,山上林木葱郁,已基本无宜林荒山。
  林业基地建设
  从1972年开始建设林业基地,至今全镇已建成杉木基地900亩、毛竹基地900亩。1975年开始,原龙南公社建社办林场一个,面积53亩。
  平原植树
  四旁植树
  60年代以前,平原地区宅旁、村旁、路旁、河旁等植树,基本是生产合作社和农民自发种植,主要树种有苦楝、杨、柳、棕榈、国槐、香樟等,其中苦楝因材质好、用度广、生长快、成材率高而栽培较多。1960年前后曾引种过桉树,后因气候不适应而失败。
  70年代初,引进川楝、水杉、泡桐、白榆等速生丰产树种,开展群众性的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培养了大量苗木,除本地四旁植树外,还远销江苏、上海等地。
  80年代,开始抓绿化道路、河流、堤塘,做到乔、灌、草、花结合,林果结合,广泛开展“美化、绿化”活动。特别是杨梅大道的植树绿化,更显示了横河杨梅的特色。自1981年至2002年,累计四旁植树4899349株。还出现了柘岙、梅湖等花木村,为四旁植树提供种苗和花卉。
  农田林网
  2002年,镇政府投资601万元,对乌玉桥、子陵、石堰、马堰4个行政村的5668亩(377.87公顷)的土地全面整理,将原来地势高低不一、地块零碎,河、沟、路、渠分布较乱的河网地带整理成“林成网、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排灌分离”的农田林网区,改善了居住环境和耕作条件。
  同年,对航渡村至东横河全长3500米的烛溪湖江,进行治理,两岸植树数千株。
  乡、村庭院美化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庭院经济发展起来,房前屋后开始栽培葡萄和各种果树。工厂、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绿地(花园面积)一般在总占地面积的35%左右。盆栽花木普遍出现在农户的窗前阳台、机关事业单位与厂区内外。现已发展到乔、灌、花、草相结合,少数居民建造了从院地到房顶的“空中花园”。至2002年,集镇绿化面积125725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化22354平方米,人行道绿化37084平方米,单位园庭绿化60677平方米,住宅小区绿化5610平方米,园庭花卉2万余盆。
  全镇公共绿地面积4384亩(292.27公顷),人均6.77平方米。2003年绿化活动中又投入500余万元,城镇新增绿化面积11355平方米,村庄新增植树12.5万株,骨干河道两岸植树21555株,建造有占地面积30亩(2公顷)以上的公园3个,即马洋山公园、椅子丘杨梅观光园、横河人民公园。横河文化广场、横河人民公园、镇政府办公大楼等采用大面积树、花、草相搭配的高档次美化,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与观赏的景点,仅上述三地植数十年至数百年生银杏40株,铁树12株,罗汉松10株,樟树12株,加拿大海藻6株,榕树4株,杨梅树10株,桂花、广玉兰、五针松、冬青等花木数十株。其中樟树胸围340厘米4株,银杏胸围330厘米4株,榕树胸围290厘米2株,罗汉松胸围190厘米2株,冬青树胸围270厘米1株,铁树高1.5~2.5米4株,百年以上桂花4株,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上述古树名木有从广西、贵州等地迁移过来的,促进了横河镇的园林建设。
  义务植树
  民国期间,政府已督导乡镇义务植树。为悼念孙中山总理逝世,定3月12日为植树节。新中国成立之后,县、乡政府组织开展一年一次的春季植树活动。1956年余姚县成立绿化委员会。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10月,慈溪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成立绿化委员会,横河区相应成立绿化领导小组,规定每年在植树节前发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镇域原各乡镇,每逢植树节都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有关师生,到山区或村镇四旁进行义务植树。植树前有技术人员指导,每单位分好地段,每人每次植树数量不少于10株,要求做到保种、保活,种后按植树地所有制,落实管护责任。
  主要树种及其造林技术
  马尾松
  分布广,适应性强,耐干燥瘠薄的土壤,是绿化荒山的重要树种。习惯造林方法为一锄法。其优点是成本低,工效高。缺点是苗根容易弯曲,材质差。植后前3年必须每年砍除柴草,加强管理。以后成林成材率高。
  杉木
  为优质用材树种,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产量高。但横河不是产区。70年代学习外地经验,开始选择立地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的山腰、山脚,成片营造杉木林。在大山村、龙南林场杉木成片种植取得成功。此后杉木有较快发展,目前已发展到1450余亩。主要造林技术除良种壮苗,密度适中,适时间伐,防治病虫害等外,着重抓好“三深”技术。“三深”:一是深翻整地,选好林地后,深翻30厘米左右,除去石块,灌杂木树根。二是深栽,一般挖深40×40厘米穴,栽时做到苗茎二分之一入土,苗直根舒不反山(苗稍向山下),并分层加土敲实。三是深挖抚育,在幼林抚育的基础上,5年之后,陆续开始间伐,间伐后进行深挖,挖去杉木根头,促进快速成材。
  毛竹
  生长快,用途广,经济效益好,管抚得法,可永续利用。毛竹栽植一般选用2~4年生、胸径4~7厘米左右的小毛竹,挖取时来鞭为30厘米、去鞭为60厘米左右,去梢,种植在土壤深厚肥沃的黄土山上,每亩一般栽15株,先以2米见方深翻整地、施土杂肥,后种植。种植时间为10月至次年1月。待成活、繁殖新竹后,逐步扩大成竹林。70年代以后,为提高毛竹林的经济效益,改单一用材竹林为竹、笋两用竹林,即既产竹,又挖笋。其培育管理技术是:全面深翻20厘米以上,去掉石块、柴根、老竹鞭,增施有机肥料。一般每年亩施畜肥60担,尿素100斤,磷肥100斤。合理留养,每亩立竹220株左右,竹林年龄结构为1~2年生占20%,3~4年生占40%,5~6年生占30%,7年生以上的占10%。
  檫树
  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在山脚、山岙、土层深厚的地方孤植或行植,无需特殊管理,10年左右即可获得高产,一般高达15米,胸径20厘米以上。檫树种植技术的重点是种子的处理和贮藏。檫树种子成熟变紫黑色时,要及时采收,收后先要去净桨果部分肉汁,后用干湿适当的溪砂贮藏,待来年雨水前后播种。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