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2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
页数: 13
页码: 434-4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林业发展情况,分别记述了山林资源、林木蓄积、林木品种、竹种资源、古树名木等。
关键词: 横河镇 林业 封山育林

内容

据1985年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全镇共有山地面积61214亩,其中林业用地58032亩。林业用地中有林地43357亩,疏林地10487亩,未成林造林地436亩,无林地3752亩。
  据1927年《浙江经济纪略》记述:“民国所有隙地,悉种杂粮,故森林一项,绝少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育苗造林、封山育林和护林。但在此期间,所有制几经变动,政策上失误,山林一度遭受破坏。1981~1984年,实行稳定山权林权,调整林业生产结构,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林业生产和山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山林资源
  山林分布
  横河镇山林分布于现有24个行政村(含峙山公园部分)。据1998年森林资源调查,全镇山林总面积60695亩(4046.33公顷),山林面积最多的原龙南乡39639亩(2642.6公顷),为半山区乡。其次是原石堰乡13530亩(902公顷),原横河镇1749亩(116.6公顷),原彭桥乡5485亩(365.67公顷)。全山区村为原竹山村、沙河村、笋岙村、柘岙村、童岙村、大山村等。
  林木蓄积
  按1998年森林普查统计,用材林:全镇有以松杉为主的用材林面积32931亩(2195.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55930立方米。
  竹林:全镇有毛竹林面积2229亩(148.6公顷),立竹412326株。毛竹以原龙南乡最多,面积1034亩(68.93公顷)。此外有杂竹39亩。
  经济林:以果树为主,果树中以杨梅为最,桃、梨次之,第三是柑橘。1985年共有果园面积18123亩,其中原龙南乡10529亩、石堰乡3655亩、彭桥乡2898亩、横河镇1041亩,年产量630.94万斤。其次是茶叶1634亩,年产量16.77万斤。主要分布在原龙南乡1099亩、石堰乡236亩、横河镇141亩、彭桥乡167亩。
  2002年末统计,全镇果园面积22475亩(1498.33公顷),其中杨梅21048亩(1403.2公顷),桃464亩(30.93公顷),梨541亩(36.07公顷),柑橘250亩(16.67公顷),其他果树172亩(11.47公顷)。茶园面积1634(108.93公顷)亩。
  山林分布及面积
  林木品种
  树种资源
  横河山地相对集中,多为低山丘陵,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树木和经济林的生长,故树种资源较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后,引进、试种、繁育、推广的新树种有桉树、秋茄(红树属)、川楝、水杉、池杉、泡桐、白榆、刺槐、黄槿、日本扁柏、日本柳杉、黑松、湿地松、苹果、无核蜜橘等。其中桉树、秋茄因气候原因,引种失败。
  现有木本植物62科,123属,314种。其主要树种有:
  山地 马尾松、黑松、杉木、三尖杉、化香、柳杉、石楠、檀树、油桐、三角枫、枫香、香椿、臭椿、木荷、柏木、杨梅、板栗、茅栗、苦槠、青栲、青冈、麻栎、白栎、檫木、鸡爪槭、柿、满山红、油茶、山茶、柞木、十大功劳、青枫、山皂荚、日本扁柏、苹果、合欢等。
  平原 银杏、水杉、池杉、落羽杉、桧柏、侧柏、白榆、加拿大白杨、榉树、梓树、乌桕、无患子、悬铃木、马挂木、喜树、桑树、樟树、樱桃、槐树、紫穗槐、刺槐、楝树、川楝、冬青、女贞、梧桐、泡桐、石榴、枫杨、杨、柳、李、桃、梨、梅、葡萄、柑橘、柚子、金橘等。
  庭园 苏铁、五针松、雪松、金钱松、龙柏、湿地松、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含笑、蜡梅、樟树、寿星桃、碧桃、日本樱花、棠梨、贴梗木瓜、合欢、紫荆、紫藤、佛手、红枫、三角枫、冬青、雀舌黄杨、细叶黄杨、黄杨、葡萄、木芙蓉、茶梅、梧桐、紫薇、秋海棠、瑞香、重瓣榴、杜鹃、桂花、茉莉花、夹竹桃、萝蘑、紫花泡桐、白花泡桐、棕榈。
  竹种资源
  现有竹种资源有:毛竹、哺鸡竹、淡竹、金竹、早竹、乌竹、斑竹、角竹、苦竹、芦竹、龙须竹、雷竹、尖子竹、箬竹等。以毛竹面积最大,哺鸡竹次之。80年代号召发展雷竹产笋,一般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可丰产,亩产笋1000斤以上。
  古树名木
  水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杜仲、鹅掌楸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厚朴、凹叶厚朴、香水月季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香樟、月季分别为慈溪的市树和市花。经调查,横河现有古树名木9株,4个树种,1株花。
  寺下自然村大船山脚下的一株古樟树,树龄930年,经测量主干高达10米、胸围15.7米。1954年兴办龙南抽水机站时,曾锯下古樟树一段桠枝,重1500多斤,有20个人抬这树桠枝。1958年,公社办大食堂,又从大樟树上锯下一些桠枝,做了锅罩、锅盖、柜厨等用具。直到80年代,上级有关部门才明文规定保护这株有历史价值的古樟树,禁止砍伐。
  自明、清直至民国,童家岙沿山一带的青梅闻名邑境,每逢早春梅花开放时,成群文人、游客前往赏花、作诗。其史迹载入光绪《余姚县志》。青梅现因砖(轮)窑、山塘粉尘影响,已不宜种植。
  森林动物
  森林动物中禽之属:有乌鸦、喜鹊、麻雀、黄莺、杜鹃、山雉、老鹰、斑鸠、啄木鸟、画眉等。兽之属:有虎、狼、獐、角麂、狐狸、田狗、竹狗、豪猪、獭、田鼠、松鼠、野猪、穿山甲等。
  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植物屡遭破坏,影响了森林动物的繁衍生存,野生动物日趋减少。新中国成立前后还能听到喜鹊枝头唱,看到老鹰抓小鸡,民间还有南山老虎叫(吼)、豺狼噬小孩之说,现喜鹊、老鹰、老虎、狼等已经绝迹。
  林副产品
  横河之林副产品,主要有木材、毛竹、茶叶、鲜毛笋和薪柴,其他为丰富的果树产品,尤以杨梅闻名全国。
  据1982年至1984年3年统计,年均砍伐木材357立方米、椽子43167根、毛竹46514支、杂竹4501支、枝叶柴68852担。年均产茶叶2741担,蚕茧18担,鲜毛笋1525担,油茶籽91担,油桐白52担,杨梅69625担。
  新中国成立以后,横河的木材、毛竹年砍伐量虽逐年增加,但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材的需要。80年代木材市场逐步开放,木材用量增加,依赖于从外地调入。而民间对毛竹用量逐年减少,砍伐量也相应下降。茶叶滞销,横河茶厂停产,除大山村以外,不少茶园失管。90年代,林业、水果和茶叶生产快速回升。2002年全镇年产木材105立方米,毛竹11.33万支,笋干11.3吨,茶叶产量98.3吨,杨梅产量10731吨。竹木制品及林产品加工产值456.97万元。花卉面积8400亩(560公顷),年产值3253万元。
  第二节 植树造林
  民国时期,政府已督导乡镇植树造林。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山林,提高了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林业生产开始恢复。1953年,天东乡第六村就建立有植林护林委员会,组织农民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合作化时期,出现了不少造林典型,其中龙南大山村戚水荣被评为1956年度浙江省造林模范。1956年,林业部“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方针贯彻后,人工造林开始,由于横河母树资源稀少,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子基本从外地调入。
  山地造林
  人工植树
  1983年止,累计人工造林面积50167亩,其中有林地40335亩,疏林地9628亩,未成林造林地204亩。人工造林面积最多的原龙南乡31878亩,其次为原石堰乡12287亩。
  用材林:历来以马尾松为主,还有少量杉木、檫树、麻栎等。据1983年调查,松林面积17939亩,占用材林面积的94.2%;杉木947亩,仅占4.6%;其他软阔叶树13亩,硬阔叶树140亩。
  经济林:以茶叶、果树为主,据1983年调查,果树面积18007亩,占经济林面积的91.3%;茶叶1591亩,计8%;油茶108亩,占0.5%。
  竹林1580亩,其中毛竹1546亩,占竹林面积的98%;杂竹34亩,仅占2%。
  1983年,通过山林定权发证,林业生产责任制建立,荒山、疏林的造林和林种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至2002年的20年间,全镇累计造林13670.5亩(911.37公顷),零星植树136.85万株,山上林木葱郁,已基本无宜林荒山。
  林业基地建设
  从1972年开始建设林业基地,至今全镇已建成杉木基地900亩、毛竹基地900亩。1975年开始,原龙南公社建社办林场一个,面积53亩。
  平原植树
  四旁植树
  60年代以前,平原地区宅旁、村旁、路旁、河旁等植树,基本是生产合作社和农民自发种植,主要树种有苦楝、杨、柳、棕榈、国槐、香樟等,其中苦楝因材质好、用度广、生长快、成材率高而栽培较多。1960年前后曾引种过桉树,后因气候不适应而失败。
  70年代初,引进川楝、水杉、泡桐、白榆等速生丰产树种,开展群众性的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培养了大量苗木,除本地四旁植树外,还远销江苏、上海等地。
  80年代,开始抓绿化道路、河流、堤塘,做到乔、灌、草、花结合,林果结合,广泛开展“美化、绿化”活动。特别是杨梅大道的植树绿化,更显示了横河杨梅的特色。自1981年至2002年,累计四旁植树4899349株。还出现了柘岙、梅湖等花木村,为四旁植树提供种苗和花卉。
  农田林网
  2002年,镇政府投资601万元,对乌玉桥、子陵、石堰、马堰4个行政村的5668亩(377.87公顷)的土地全面整理,将原来地势高低不一、地块零碎,河、沟、路、渠分布较乱的河网地带整理成“林成网、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排灌分离”的农田林网区,改善了居住环境和耕作条件。
  同年,对航渡村至东横河全长3500米的烛溪湖江,进行治理,两岸植树数千株。
  乡、村庭院美化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庭院经济发展起来,房前屋后开始栽培葡萄和各种果树。工厂、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绿地(花园面积)一般在总占地面积的35%左右。盆栽花木普遍出现在农户的窗前阳台、机关事业单位与厂区内外。现已发展到乔、灌、花、草相结合,少数居民建造了从院地到房顶的“空中花园”。至2002年,集镇绿化面积125725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化22354平方米,人行道绿化37084平方米,单位园庭绿化60677平方米,住宅小区绿化5610平方米,园庭花卉2万余盆。
  全镇公共绿地面积4384亩(292.27公顷),人均6.77平方米。2003年绿化活动中又投入500余万元,城镇新增绿化面积11355平方米,村庄新增植树12.5万株,骨干河道两岸植树21555株,建造有占地面积30亩(2公顷)以上的公园3个,即马洋山公园、椅子丘杨梅观光园、横河人民公园。横河文化广场、横河人民公园、镇政府办公大楼等采用大面积树、花、草相搭配的高档次美化,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与观赏的景点,仅上述三地植数十年至数百年生银杏40株,铁树12株,罗汉松10株,樟树12株,加拿大海藻6株,榕树4株,杨梅树10株,桂花、广玉兰、五针松、冬青等花木数十株。其中樟树胸围340厘米4株,银杏胸围330厘米4株,榕树胸围290厘米2株,罗汉松胸围190厘米2株,冬青树胸围270厘米1株,铁树高1.5~2.5米4株,百年以上桂花4株,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上述古树名木有从广西、贵州等地迁移过来的,促进了横河镇的园林建设。
  义务植树
  民国期间,政府已督导乡镇义务植树。为悼念孙中山总理逝世,定3月12日为植树节。新中国成立之后,县、乡政府组织开展一年一次的春季植树活动。1956年余姚县成立绿化委员会。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10月,慈溪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成立绿化委员会,横河区相应成立绿化领导小组,规定每年在植树节前发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镇域原各乡镇,每逢植树节都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有关师生,到山区或村镇四旁进行义务植树。植树前有技术人员指导,每单位分好地段,每人每次植树数量不少于10株,要求做到保种、保活,种后按植树地所有制,落实管护责任。
  主要树种及其造林技术
  马尾松
  分布广,适应性强,耐干燥瘠薄的土壤,是绿化荒山的重要树种。习惯造林方法为一锄法。其优点是成本低,工效高。缺点是苗根容易弯曲,材质差。植后前3年必须每年砍除柴草,加强管理。以后成林成材率高。
  杉木
  为优质用材树种,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产量高。但横河不是产区。70年代学习外地经验,开始选择立地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的山腰、山脚,成片营造杉木林。在大山村、龙南林场杉木成片种植取得成功。此后杉木有较快发展,目前已发展到1450余亩。主要造林技术除良种壮苗,密度适中,适时间伐,防治病虫害等外,着重抓好“三深”技术。“三深”:一是深翻整地,选好林地后,深翻30厘米左右,除去石块,灌杂木树根。二是深栽,一般挖深40×40厘米穴,栽时做到苗茎二分之一入土,苗直根舒不反山(苗稍向山下),并分层加土敲实。三是深挖抚育,在幼林抚育的基础上,5年之后,陆续开始间伐,间伐后进行深挖,挖去杉木根头,促进快速成材。
  毛竹
  生长快,用途广,经济效益好,管抚得法,可永续利用。毛竹栽植一般选用2~4年生、胸径4~7厘米左右的小毛竹,挖取时来鞭为30厘米、去鞭为60厘米左右,去梢,种植在土壤深厚肥沃的黄土山上,每亩一般栽15株,先以2米见方深翻整地、施土杂肥,后种植。种植时间为10月至次年1月。待成活、繁殖新竹后,逐步扩大成竹林。70年代以后,为提高毛竹林的经济效益,改单一用材竹林为竹、笋两用竹林,即既产竹,又挖笋。其培育管理技术是:全面深翻20厘米以上,去掉石块、柴根、老竹鞭,增施有机肥料。一般每年亩施畜肥60担,尿素100斤,磷肥100斤。合理留养,每亩立竹220株左右,竹林年龄结构为1~2年生占20%,3~4年生占40%,5~6年生占30%,7年生以上的占10%。
  檫树
  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在山脚、山岙、土层深厚的地方孤植或行植,无需特殊管理,10年左右即可获得高产,一般高达15米,胸径20厘米以上。檫树种植技术的重点是种子的处理和贮藏。檫树种子成熟变紫黑色时,要及时采收,收后先要去净桨果部分肉汁,后用干湿适当的溪砂贮藏,待来年雨水前后播种。
  第三节 山林保护
  封山育林
  历代及民国时期,立禁约、竖禁碑,飞籽成林和封山育林,作为发展林业的主要手段。俗话说:“山荒出宝,田荒出草”。山区群众出于美化环境和保护“风水”,对村庄附近、寺庙内外、祖坟山地植树育林尤其重视,因此,这些地方曾留下了茂密的林木、古树和风景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7年的合作化时期,是林业生产恢复时期。乡镇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委提出的“重点造林,普遍扶林育林”的方针,对山林管护十分重视。1957年10月15日,龙南乡人民委员会在封山育林的《通告》中写道:“为了坚决执行发展山林的政策,保护群众长远利益和贯彻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的方针,乡护山委员会研究决定,于1957年10月15日起到1962年进行封山育林……”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林业生产得到恢复。
  1958年至1962年,大办钢铁,大办食堂,使大批森林被砍伐烧炭。人民公社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取之于林的多,用之于林的少,林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1963年至1966年,刹住了破坏山林的歪风,林业生产开始发展。
  1967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林所有制多变,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1977年以来,各乡村增加了对林业劳力、资金、技术的投入,加速了林业的发展。1980年公社始配林业专管员。1982年镇域共有公社、大队、生产队山林队(场)86个,专业育林护林人员575人。
  1984年以后,慈溪县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签订了封山育林合同。凡荒山、疏林山地集中连片200亩以上、四址山界清楚、且有保护组织、经乡村自愿,做到连封4年,可签订封山育林合同。经验收符合规定的,每年每亩由省补贴0.25元,县补贴0.75元。疏林山、荒山面积最大的原龙南乡、石堰乡和彭桥乡做到封山和造林结合,对10273亩疏林山、3659亩荒山、26亩开垦地进行封山育林与造林。到1998年,全镇荒山面积仅存754亩(50.27公顷)。2002年封山育林面积11466亩(764.4公顷)。
  林政
  民国时期,政府已注意保护森林。据民国37年(1948)《浙江政情》记载:省颁有乡镇保护森林公约,督导乡镇办理,并履行伐木申请登记,凡树龄在25年以上者一律禁止砍伐。但多未实施。
  新中国成立至1958年,林木采伐采用个人(单位)申请、区公所审核、县政府批准的办法。1958~1961年林政管理曾一度放松,毁林严重。
  1961年开始,县、区和人民公社分级管理林木采伐,取消木材市场。
  1985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森林受到法律保护,实行以法治林。除农民采伐自留地、平原植树地段和房前屋后自有林木外,采伐其他林木,由乡政府在全年木材采伐限额内审核发证,凭证采伐。林木抚育间伐、疏林和残次改造采伐等,由乡政府审核,区农技站鉴定,县农林局批准。1986年开始收取育林基金。
  70年代始,乡、村两级对保护山林均制订乡规民约,做好护林工作。有山林的村建立山林队,队员既是生产者,又是护林者。大山村在80年代初曾多次发生盗伐、滥伐林木案件,乡、村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对毁林者追究刑事责任。1987年,横河区公所责成区农技站,外聘2~3个林政检查人员,建立竹木检查站,检查乱砍滥伐,查扣非法外运竹木。区公所、乡政府会同政法部门,对个别乡村发生的滥伐林木案件,依法作出处理、以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事件的发生。
  林业“三定”
  稳定山权、林权,划定社员自留山和植树地段,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简称林业“三定”。
  1981年10月开始,原龙南、彭桥、石堰和横河4个乡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通过林业“三定”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通过查山定界,搞清山林权属面积60230.4亩。其中龙南乡办林场19块,53亩;村生产合作社所有山1105块,面积23389.98亩;生产队所有山2404块,面积36787.42亩田。
  1983年12月,镇域山林定权54个村,557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均领到了县政府颁发的山林所有权证。
  二是划出一部分荒山和疏林山作为村民自留山,面积1270.81亩,分别是彭桥乡226.42亩,龙南乡578.23亩,石堰乡466.16亩。
  三是60230.4亩集体所有山林,除1270.81亩自留山外,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5月,全镇13673户发到了山林使用权证。原龙南乡鼓励农户承包荒山造林,落实并签订承包合同,造林育林积极性高,山林发展快,到1985年止,毛竹林已发展到906亩,新增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蓄积量3500余立方米。大山村10户社员组成联合体,承包集体山林垦造杉木林80余亩,成林率高,长势好。
  1989年林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以原龙南、彭桥乡为主,重点是明确责任,调整提留和责任山,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森林病虫
  松毛虫为松树的主要害虫。60年代,曾发动群众捕捉,就地挖坑撒生石灰,把捉到的松毛虫集中深埋。70年代初,松毛虫大发生。1971年4月11~25日,宁波地区统一组织飞机空中施药治虫,全镇施药面积达4万亩。1972年,城北、丈亭、低塘、横河等区又发生松毛虫害面积8万亩,省派来飞机3架,出动120架次,施药进行防治。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在竹山、笋岙、柘岙3个大队的松林中,由余姚森林病虫防治站提供蜂卡,两次挂赤眼蜂蜂卡灭松毛虫卵,还用黑光灯诱杀松毛虫飞蛾。80年代中期,在龙南乡山上施放过烟雾剂,还用东方红动力喷雾机在松林里喷洒菊脂类农药灭虫。
  松毛虫是一种顽虫,暴发时,每亩虫量可达数十万条,暴食期除食净成片松针外,还会食净周边其他植物。此时只能控制,很难灭绝,时起时伏。一般采用综合防治办法治虫。90年代以来,随着林种结构调整,扩种杨梅树等经济林,改变林相,混交林增加,同时多年的封山育林,林地植被茂盛,寄生蜂、蝇等天敌繁殖,遏制了松毛虫的繁衍,至今仅有零星危害,未成灾害。
  松材线虫病,2003年在上剑山村的九龙湾山上,经林科院和省森林病虫防站抽样检查时发现。危害范围为镇域南缘九龙湾山靠近余姚市杨家岙村一带的松树林。防治方法:清理被害枯死松树,消灭病源体;对重点发病区燃放松疫克炮(效果尚不明显)。
  白蚁也是林业一大害虫,以危害杨梅树为主。原龙南乡、彭桥乡发生较多,采用灭蚁灵诱杀,省工省料,效果较好。
  毛竹枯梢病是危害毛竹的一大病害。由于采用清理病源、增施肥料、深翻竹园、加强培育管理等措施,今仅零星发生。
  70年代引种川楝,接连在村旁、路旁、河旁大量种植。4~5年以后,川楝、苦楝遭天牛严重危害,连续被害2~3年,几乎所有楝树被天牛蛀成废材,多数楝树只能当柴烧。从此之后,楝树再未作平原植树树种。
  森林防火
  新中国成立至今,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1984年以后,山上人为活动频繁,尤其是冬至、清明期间,人们上山祭祖活动引发起火。20年来共计发生较大森林火灾7起,受灾面积1500余亩。1987年9月县成立护林防火委员会,横河区公所及所属各乡政府建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并在沿山各地竖防火牌,横河区农技站配备风力灭火机4台。1992年,横河镇政府建立常年森林防火专业队,共10人,常驻龙南沙河。彭桥、石堰、洋山岗3个村有兼职山林防火队,每队7~8人,镇拨补助经费。另有7个村,每村指定5~7人,为义务防火队。各队均配有风力灭火机。至2003年,全镇山林防火队共有专(兼)职队员114名,配有消防汽车1辆,风力灭火机84台。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