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代棉花生产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代棉花生产概况
分类号: S562
页数: 3
页码: 428-4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历代棉花生产概况,横河植棉迄今有700多年历史。元代镇域彭桥一带产棉织布已有较大名气。抗日战争时期,棉花滞销,棉价暴跌,出现“一斤棉花一斤米,卖卖出眼泪,不卖饿肚皮”的惨景,农户多自行纺织土布外销。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对棉花生产在经济政策和物资供应上都给予扶助和优惠,同时改善农田设施,改进棉花栽培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棉花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85年以后,棉花种植面积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取消棉花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植棉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其他经济作物。
关键词: 农业 棉花 生产

内容

横河植棉迄今有700多年历史。元代镇域彭桥一带产棉织布已有较大名气。清光绪《余姚县志》引录乾隆六十年(1795)《修助海侯庙碑记》记载:“姚邑之北乡濒海,沿海百四十余里,皆植木棉,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棉花已为农民赖以生活的主要农产品。《续修四库全书》通属种棉述略记述:“浙花出余姚,棉少重二十而得七,吴下种大都此类。”横河地区为民国时期余姚县棉花主要产地之一,以“姚花”驰名棉业市场。抗日战争时期,棉花滞销,棉价暴跌,出现“一斤棉花一斤米,卖卖出眼泪,不卖饿肚皮”的惨景,农户多自行纺织土布外销。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对棉花生产在经济政策和物资供应上都给予扶助和优惠,同时改善农田设施,改进棉花栽培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棉花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1955年,国家农业部召开南方七省产棉区的干部、劳模、棉花专家共38人参加的现场经验交流会,此后不久县、区、乡始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棉花生产。1958年,横河8162亩棉花,总产82.6万斤,亩产101斤,有史以来亩产头一年上百斤。60年代和70年代,棉花亩产一直徘徊在100斤上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植棉积极性,加之新技术的应用,气候有利于棉花生产,1984年10357亩棉花总产199.66万斤,亩产高达193斤,为植棉史上第一个高产年。
  1985年以后,棉花种植面积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取消棉花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植棉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其他经济作物,1989年植棉面积锐减至5281亩(352.07公顷),总产降到238.6吨。2002年植棉面积仅50亩(3.33公顷),总产4.4吨,横河的棉花种植进入南宋以来的低谷。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