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油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油菜
分类号: S565.4
页数: 4
页码: 425-4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油菜生物特性与栽培技术。
关键词: 农业 油菜 蔬菜

内容

镇域历史上以种植白菜型本油菜为主。该品种形态如白菜,春季速生期株形大,茎杆较粗,叶肉疏松,基叶发达,叶柄宽,中肋肥厚,叶全缘或有浅缺,叶色翠绿一般不具蜡粉。菜籽有褐色、黄色等,千粒重2~3克,饱满菜籽的含油量35%~38%。由于易遭病害,多数年份菜籽的饱满度不高,亩产油菜籽不足百斤。50年代中后期,引入“胜利”油菜,为甘蓝型油菜,亩产菜籽150斤左右,含油率约40%。此后,本油菜不再作油料作物栽培,农民只作蔬菜种植,也用于打菜蕻制作菜蕻干。
  新中国成立前,直播和育苗移栽,各占相当比例。寒露播种,出苗后松土,冬春壅河泥、猪肥,清明前后打菜蕻,小满前后收割。
  60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育苗移栽,9月底10月初播种,亩播油菜籽3~4斤。删苗2~3次,推行宽窄行移栽,宽行1.5尺,窄行1尺,株距5至6寸。每亩种植6000~8000株。
  70年代,大面积引种推广“九二”油菜,作为油—稻—稻一年三熟的前熟种植。因其为早、中熟甘蓝型品种,亩产量在200斤以上,高的超过300斤,含油量40%~41%,又有利于早稻丰产,即成“胜利”油菜后的换代品种。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推广从“九二”油菜中优选培育出来的“九二13”、“九二13-58”新品种。这两只品种耐湿性较强,受病毒病、菌核病、龙头病的危害轻,较耐寒,属稳产高产型早中熟品种,油菜籽亩产一般200斤以上,高产田块可达300~400斤,含油率41.5%,芥酸含量53.97%。
  生物特性与栽培技术:在9月底至10月初播种,11月中旬移栽,翌年2月中、下旬抽苔,3月中、下旬初花,4月中旬终花,5月下旬成熟。其叶与幼茎均为深绿色,刺毛较少,基叶叶柄较短,叶缘波状,幼苗半直立,苔茎微紫红。花冠较大、黄色、折皱。株型扇状,分枝均匀。角果黄色,直生于花序上,籽节较明,植株较矮,株高1.3~1.4米,主花序较长,角果较多、较长、光滑,千粒重3克以上。每亩种植8000株左右,宜以磷、钾肥为基肥,勤施苗肥、重施腊肥、早施苔肥争高产,喷施硼肥壮籽粒。70年代采用稻田(棉地)翻耕整地后穴栽。80年代以后一般不翻耕,直接开沟覆土于稻田面上,喷除草剂后打孔穴栽。
  “九二”品系油菜的收获期在5月中旬,在油菜角果8成呈枇杷黄时连根拔起,在空地或预留晚稻播种的空秧田中堆篷,上加盖防雨淋,待油菜秆干燥后,趁晴天收获油菜籽。
  90年代中期推广“高油“品系。
  油菜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软腐病、白锈病、龙头病等。虫害有蚜虫、潜叶蝇、小菜蛾、地老虎、黄条虫、蜗牛等。均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