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麦、小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大麦、小麦
分类号: S512.1;S512.3
页数: 1
页码: 4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大麦、小麦种植、病虫害、病虫害防治等情况。
关键词: 农业 大麦 小麦

内容

大、小麦的种植,宋代已见记载,当时在沿山一带已种麦,并作口粮。麦属五谷之列,据明嘉靖《余姚县志》载:“今有晚大麦、六棱麦、白小麦、赤小麦。”清康熙《余姚县志》载:“糯麦、红黏堪作酒,娜(那)麦穗如大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镇内大、小麦均作旱地的主要粮食品种栽培,亩产量在100~200斤。60年代前,大、小麦种植采用点播,畜肥拌灰盖孔种植。60年代以后,粮食种植逐步推广稻田三熟制,对稻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日益重视,其栽培技术也大有改进。60年代初,培育出新品种大麦矮白洋,小麦矮杆红。种植改用条播、密点播方式。70年代,大麦推广“浙农12号、”“早熟3号”、“早熟7号”等,小麦推广“908”。栽培采用宽畦、撒播、开沟压土、板田栽培方式(称稻板麦)。80年代以后,大麦选用“浙农大2号”、“沪麦4号”、“舟麦1号”,小麦选用“扬麦4号”、“浙麦3号”等新品种。90年代中期,大麦又引入“湖麦”。80年代以后,麦类种植采取从播种到田间管理的模式栽培方法。稻板麦的主要栽培模式为:畦宽1.5~2米,沟宽15~20厘米,直沟、横(腰)沟、主排水沟配套,直、腰沟深20~25厘米,主沟深30~35厘米。基肥,亩施土杂肥30担,磷钾肥50斤,氮肥少量。亩用种量30斤左右,用1%石灰水浸种48小时后播种,播种时间11月5日~15日。在播种前或麦苗2叶1心期,施除草剂防治杂草。培育,要早施追肥,在1~2叶期施下苗肥,用肥量为每亩人粪15担左右,冲水2~3倍。重施腊肥,1月上中旬每亩用堆制腐熟的厩肥25~30担,加10斤磷肥撒施。7~9叶期施穗肥,用肥量人粪4~8担,(纯氮2~6斤),穗肥应视苗情而施用,麦苗长势旺盛的可不施穗肥。3叶期敲压麦苗控上促下。春雨季节及时清沟排除积水。大麦成熟期在4月底、5月初,七成黄时收割。小麦成熟期在5月下旬。80年代以后大、小麦正常年景亩产量在350~500斤。
  病虫害:大麦主要有网斑病、黄花叶病、麦类赤霉病、黑穗病;小麦有锈病,麦类蚜虫、粘虫等。
  病虫害防治:一般采用加强田间管理,开展农业防治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