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村人民公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9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村人民公社
分类号: F325.11
页数: 8
页码: 362-3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农村人民公社情况,分别记述了历史背景、人民公社内部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等。
关键词: 横河镇 农业 农村人民公社

内容

历史背景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由酝酿发动阶段进入全面开展阶段,“左”倾思想进一步发展起来。经济建设指标越抬越高,浮夸风也越来越严重。进入夏收后,一些地方虚报高产,竞放“卫星”,全国出现了小麦亩产7320斤,稻谷亩产13万余斤的虚假记录。有关部门汇总各地的报告,推算全年粮食可能突破5200亿斤。一些报纸竟然作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宣传报道。
  8月中旬,毛泽东视察河南、山东时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人民公社好”传遍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等文件。北戴河会议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办钢铁运动,“五风”(平调风,共产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和浮夸风)严重泛滥起来。
  人民公社内部管理体制
  1958年10月1日,以横河区范围建成“横河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农、工、商、学、兵五位一体新体制。公社成立社务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财经委员会、农林牧副渔委员会、工交建设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福利委员会、文教卫生委员会、武装政法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原小乡的规模设置生产大队。以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设生产队。横河人民公社在今镇域设有石堰、秦堰、横河、龙南、胜利、梅湖、彭桥和乌山8个大队。
  人民公社将原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集体财产(包括集体积累)和社员的自留地及私有房基、牲畜、林木等归公社所有,由大队管理生产、进行经济核算,但由公社统一负责盈亏,一切听从公社统一指挥调遣。以“一平二调”为特征的“共产风”随之盛行,出现了穷富拉平,搞大量的义务劳动,随便平调生产队劳动力、资金、土地、财产,劳动不计报酬,将劳动力调去建造姚江大闸、四明湖水库、造丁家坝等水利基础建设,违背了等价交换、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贯彻实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基础上,农村开展了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用大兵团作战方式进行生产。农村强劳力抽调去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剩下“三子兵”(老头子,女子和孩子)搞农业生产。在生产上不尊重科学,移苗并丘,搞亩产“万斤粮”丰产田,过度深翻,破坏耕作层,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为了总结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研究解决公社体制和纠正“共产风”,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党中央在郑州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会议起草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3月,贯彻郑州会议精神,纠正平调风,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三包一奖赔”,独立经营,按劳分配制。横河人民公社在今镇域内建立石堰、龙南、横河和彭桥4个管理区。实行以原高级社为单位的基本核算单位。
  1961年4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60条),以生产小队(后改称生产队)为基础,实行三级核算。是月,调整社队规模,恢复区一级行政机构,今镇域设石堰、龙南、横河和彭桥人民公社,撤销管理区,按原行政村规模设置生产大队,下放基本核算单位到生产小队。生产小队恢复劳动评工记分,按工分分配报酬和超产粮,恢复社员自留地,同时开放农贸市场。1963年至1965年,横河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1968年后,“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因“左”的影响,部分社队提倡“政治评分”,“并队升级”。龙南公社湖东大队,1969年至1970年实行公社、大队两级核算,重复平调风错误。70年代,农村虽然是生产队为基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但劳动管理制度上的平均主义,经济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将公社、大队的大量政治活动和公共事业用工,分摊到生产队参加分配,削弱了生产队的基础地位和经济支配能力。
  1982年开始,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对改变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呼声很高。根据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政社分设的决定精神,1983年依法恢复乡、村建制,今镇域内建立石堰、龙南、横河和彭桥4个乡人民政府,建立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563个。乡、村分别设立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以后随体制的改变,乡经济联合社于1986年任满一届后终止。村经济合作社延续至今,仍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从1958年建立到1983年政社分设,历时25年,人民公社内部管理体制,虽经多次调整,但土地属集体所有这一性质一直未变。
  人民公社分配制度
  最初的人民公社体制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取消“按劳取酬”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兴办集体食堂,一度推行“吃饭不要钱”的伙食供给制。中共横河人民公社委员会《关于参加县举办食堂财务人员训练班的通知》中载:“自公社化之后办起了集体福利事业,吃饭实行了食堂制,解决了社员的吃饭问题。目前全社已推行了基本口粮供给制,实行了吃饭不要钱,解决了千年来农民愁柴忧米的根本问题,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节约了劳力,促进了生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又《关于横河人民公社流动饭票使用期的通知》中载:“本社建立食堂后,为便利广大社员干部在公社范围内流动,已发行大批公社流动饭票和菜票。”这说明一张饭菜票可以在全公社范围内使用。
  由于虚报产量,造成国家向公社收了过头粮。根据中共龙南区委1981年3月刊印的《历年粮食任务完成情况》统计中1958年完成实绩:石堰37784担(1担为100斤,合50公斤),计完成123%,龙南28517担,计完成125%,横河28902担,计完成120%,彭桥19711担,计完成102%。横河大洋山高级社的13万斤超产量,也被收购一空。在《横河人民公社关于粮食制度手续意见草案》中载:“本公社1958年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大丰收,因此在粮食工作上显示了巨大成绩,国家任务已经完成,大大超过去年。在当前看来,粮食工作重点转移到如何妥善地安排粮食消费,建立切实可靠的用粮制度,以保证粮食局势充分稳定……”1959年5月份,公社的粮食形势开始吃紧,食堂也出现混乱现象。横河公社关于社办食堂有关文件中载:“横河(大)公社共办起食堂153个,在前段中仍出现过比较混乱现象,粮食浪费严重,有九大漏洞:①冒估冒标,②虚报多领,③斩头去尾,④吃双重粮,⑤偷吃贪污,⑥贩卖米票,⑦挥霍浪费,⑧多吃少报,⑨吃饭放卫星等。”
  由于1958~1959年的政策失误,加上局部旱涝灾害影响,1959年下半年至1961年上半年,镇域普遍发生饥荒。1960年口粮降至380斤(原粮)/人。个人私下交易的米价上涨20多倍,人们普遍食草根、树皮,因饿致病而死亡者日有所见。
  横河人民公社1960年69号文件《关于当前大抓野生代食品的紧急通知》中载:“大搞野生代食品是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内容之一……而且可以大大节约粮食。”又在《转发县关于大力采集野生淀粉的指示》中载:“大搞野生代食品是国家重要原料之一,它可以代替粮食(野生淀粉种类包括金英子、鲜石蒜、茅草根、葛藤根、缺叶狼萁根等)”。动员人们采集野生淀粉来弥补粮食之不足。
  1961年至1981年,公社基本上实行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按劳动工分分配的制度。1981年,人民公社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政策对头,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粮棉产量分别由1957年的2436.6万斤与50.31万斤,提高到1983年的4429.9万斤与142.16万斤。畜牧业、林业、农副特产生产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社队集体工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为以后快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人民公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公社时期,横河的干部群众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积累了许多经验,做出过不少成绩,也有不少难忘的教训和挫折。说成绩,其中最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搞了大量的农业基础建设。
  (1)1958年1月至1962年12月,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兴利库容1284万立方米的梅湖水库工程建设。参与了姚江大闸、四明湖水库、上林湖水库、丁家坝等工程建设。
  (2)1958冬至1963年,将千年烛溪湖改造成良田,基本挑平了镇域田畈中央的高墩土丘和坟地。
  (3)1956年始至1970年止,共修建小(二)型水库及蓄水山塘44座,并建造小水电站4座。
  (4)60~7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机电灌溉设施建设和机耕配套设施建设。村与村,畈与畈修建了一批机耕路,分设排灌沟渠到每块田头。
  (5)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展了大面积改田和土地平整,达到了田成方,路、沟、渠配套,便于机械化操作和现代适用农业技术作业的标准,参加并完成了约占邵岙水库总工程量50%的工程建设任务。
  (6)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营造了一批林业基地。
  (7)兴建了通往各乡的公路和一批桥梁,疏浚了大部分河道,新掘了部分江河。
  在上述建设事业中,横河的广大人民和干部曾经为此苦干实干,不计报酬无私贡献,也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