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7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10
页码: 252-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礼仪习俗,境内历来注重礼仪,对婚丧、寿诞、生育、交往,习俗甚多,分别技术部了称谓、婚俗、生育等。
关键词: 横河镇 礼仪习俗 婚礼

内容

境内历来注重礼仪,对婚丧、寿诞、生育、交往,习俗甚多。仅对其中具有地方特色者,作简要记述。
  称谓
  戚族称谓 叔叔:父之弟。
  太爷爷:曾祖父。 婶婶:叔叔之妻。
  太娘娘:曾祖母。 丈人:岳父。
  爷爷:祖父。 丈姆娘:岳母。
  娘娘:祖母。 亲家公:姻翁。
  姑婆:祖父之姐妹。 亲家母:姻媪。
  姑丈公:姑婆之夫。 老公:丈夫。
  爹爹:父亲(亦称爸爸、爹、阿爹)。 老婆:妻子。
  姆嬷:母亲(亦称妈妈、娘、姆妈)。 公公:丈夫之父。
  伯伯:父之兄。 婆婆:丈夫之母。
  大姆嬷:伯伯之妻。 媳妇:儿子之妻。
  哥哥:弟妹对兄之称谓。 姑娘:丈夫之姐妹。
  弟弟:兄姐对弟之称谓。 外公:母之父。
  姐姐:次女次男对长女之称谓。 外婆:母之母。
  妹妹:长女长男对次女之称谓。 舅舅:母之兄弟。
  堂兄弟:叔伯之子。 妗姆:舅之妻。
  堂姐妹:叔伯之女。 太公:曾祖父之兄弟。
  表兄弟:舅舅或姑母之子。 太婆:曾祖母之妯娌。
  表姐妹:舅舅或姑母之女。若系姨娘 伯公、叔公:祖父之兄弟。之儿女,则为“姨娘表兄弟”或“姨娘表姐 伯婆、叔婆:祖母之妯娌。妹”。 社会称谓
  姑母:父亲之姐妹。(亦有比父大 作头:对工头、役头、领班之称谓。的称妈妈,比父小的称阿伯) 先生:对塾师、学校教师、店伙之称
  姨娘:母亲之姐妹。 谓。对从事以下职业者亦称先生:卜卦、
  姑丈:姑母之夫。 郎中、账房、朝奉、道士、算命、看风水。
  姨夫:姨娘之夫。 同志:原为革命志士相互称谓,后
  姐夫:姐之夫。 发展为相互之间一般称谓。
  妹夫:妹之夫。 老板:对经商、办企业者的称呼。
  嫂嫂:兄之妻。 小姐:对青、中年女性的尊称。
  弟媳妇:弟之妻。
  婚俗
  旧式婚礼
  旧式婚礼过程繁复,耗时费财。夫妻结合,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作主,直至洞房,才能相见。男女结婚,须经问卜、吃茶、过书、发聘、搬嫁妆、迎娶、闹新房等程序。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彩、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男婚女嫁,“人道之始”。境内旧时婚礼同姓禁婚,表亲不忌。正娶婚仪,“匪媒不得”。男女双方皆重门当户对。
  提亲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下,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定亲 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样红”或“六样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指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银圆或稻谷,尚有老酒数目不等,女方回礼一般定亲戒指一只作为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帖,女方送回帖认可,俗称文定。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结婚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
  成亲 成亲前,新郎拿着大红纸请帖,请长辈亲友吃喜酒。成婚前2~3日,男方须送女方“望娘盘”,用六格或八格头幢篮担。内有鸡、鹅、猪肉、羊肉、鱼等及黄酒一担,或发折杠钱。男方遣人至女方搬嫁妆,女方置嫁妆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旧时新娘出嫁的嫁妆由红橱、红箱、红桌、红凳、红桶等组成,其颜色彤红一色,又叫红妆。富家发嫁妆队伍绵延数里,故称为“十里红妆”。俗话说:“结婚一时,用上一世”。因此,每个在结婚时都很重视置办嫁妆,视作买田建房之后的又一件大事。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先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 伴郎 迎亲前择好日子,由四位“全福”(即父母双全)的人装床、张帐子,不能说话,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拎出尿瓶”。
  享先 婚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圆”。
  迎娶 是日上午发轿迎娶,以镜子借烛光照轿内,谓之“搜轿”,以荟香火熜在轿内焚熏,谓之“驱邪”。起轿4人抬,前有“堕民”吹打乐队,转弯鸣锣,过桥放炮。至女家设宴招待。后等新娘上轿,“堕民”数次吹打,谓之“催轿”。新娘起床梳妆、穿戴,谓之“开面”。新娘吃“上轿饭”后,以红绢遮面至中堂拜天地、祖先,由兄长抱上轿。轿转数圈,“堕民”撒把米,泼碗水,俗称“嫁出了囡,泼出了水”。轿离家门,娘坐中堂哭泣,讨彩,谓之“哭轿”。旧时境内闺女出嫁均坐花轿。花桥分珍珠轿和板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制作花轿,用朱漆泥金,犹如一个黄金造就的宝龛,周身雕刻着天宫赐福、麒麟送子、魁星点状、八仙过海、和合神仙、渔樵耕读、金龙彩凤、榴开百子、喜上梅梢等图案,轿沿上挂着铜铃和花珠的红绸飘带。这种花轿称万工轿,金碧辉煌,流光溢彩,耀眼夺目。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帖前往。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
  拜堂 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由男、女双方喜娘(堕民嫂)扶新娘出轿。新郎由一童男执其袍角随主婚人、证婚人步入中堂,谓之“搀郎”。新娘由一童女扑蛋粉,谓之“添妆”。接着主祝者(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读“祝文”,新郎新娘拜天地。主婚者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五只,也有十只,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或幅撑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福如东海”。
  婚宴 是夜,举行婚宴,宴请宾客。“好日,请吃酒”俗谓喜酒(酒席),分为女方家中午为好日喜酒(婚宴),男方家晚上为好日喜酒(婚宴)。酒席置办按家境经济状况而定,有八围筵(有8冷盘、10热菜、2点心)、十二围筵(12冷盘、12热菜、4点心)、十六围筵(12冷盘、12热菜、4点心、4水果)、廿四围筵(以12个拼盘每个2菜制作,用“独脚金鸡”大圆桌,先12大拼盆冷盘发出,然后依次搭配为四盆小炒加四盆点心,12大碗加小碗热炒。顺序为:1.三鲜(即头汤);2.全鸡;3.四小碗热炒;4.烧河蟹;5.热炒;6.全鸭;7.鳖;8.鳗;9.鲥鱼(蒸煮);10.炒黄鳝……最后一碗开洋汤。
  男方办的婚宴(酒席)最隆重,俗称“吹唱酒”,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新娘须逐桌为每位斟酒,场面热闹非凡。新娘入席前,伴娘执酒壶,先至庭前檐下向天地敬酒,再至中堂向祖先敬酒。婚宴至菜肴羊肉端出,向宾客敬酒。宴毕,眷属按辈份大小依次就座,由姑娘或妯娌陪同搬茶。新娘行“拜见礼”,凡长辈赠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新娘与同辈见面搬茶作揖讲吉利话;新娘遇小辈拜见搬茶时,新娘亦赠“见面钱”给小辈。搬茶毕,新郎新娘与众亲友共入新房,新娘敬烟、递糖果。是时,男女老幼均可逗趣新娘,直至深夜。当夜待新郎、新娘熟睡后,还有“抄房”的习俗,谚云“三日无大小”,谓之“闹新房”。婚后第二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去娘家,拜望岳父母和爹娘,当日午后回家,谓之“双双过门”。
  满月 新婚满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礼品一担,谓“满月盘”。送礼金若干,可供婿家一桌酒席。
  旧时贫富悬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至于贫穷人家则用红纸剪个双喜字,墙上一贴,一对花烛,一顶蹩脚花轿,便拜堂成亲。办一两桌酒席,邀至亲共宴即毕。
  时尚婚礼
  新中国成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男女婚姻自由,婚礼从简,吃些糖果,或办酒数席,家人亲友欢聚庆贺。迎娶不用轿,有的以船代之,亦有步行的。70年代以后,偶有旅行结婚,迎娶婚礼亦较简单,但是聘金彩礼、女家妆奁日见增多丰厚。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兴起迎亲坐轿车,高额聘礼,大操大办酒席,讲排场、比阔气之风重新滋长。有些农村旧式婚俗,有所抬头。
  生育
  境内旧俗视传宗接代为头等大事,故生育习俗中重男轻女严重。
  孕期
  避鱼 妇女婚后怀孕“有喜”,称“避鱼”,境内“鱼”字读音“衡”,谓鱼有腥气,孕妇闻之呕吐,故要避之,实为妊娠反应。娘家得悉女儿怀孕,送肉、鸡、果品及孕妇想吃食物,公婆、丈夫更是关怀备至,谓不然生出孩子会“馋唠”(贪吃),俗称“掩耳朵”。
  催生 临产月份,娘家送“催生担”,有婴儿穿的黄棉袄、黄夹袄、黄布衫、涎兜、大衲、横衲、夹衲、单衣、毛线衫、斜襟衫(不缝下襟、露毛边),黄色衣裳寓皇子皇孙(旺子旺孙)。食品有鸡蛋、长面、红糖、枣子、花生、桂圆等。旧时还以产妇动态卜生期,送催生担者见孕妇立着,说快要生了;坐着,认为还会生。把催生衣物扎成包袱,从窗口掷到孕妇床上,以包袱朝向来卜男女,包袱朝里卜生男,朝外卜生女,故称囡为“朝外货”。
  孕妇禁忌 旧时禁忌甚多,忌坐门槛,坐了会招致难产;忌看别人砌灶,否则小孩生下会缺唇;忌食生姜,食后生下小孩要叉指头;忌看蛇,否则生下小孩要伸舌头;忌拿吊着的饭篮,否则胎儿将会脱落;尤忌跌跤,谓跌一跤,胎儿脐带要在头上缠上一圈,缠多了胎儿会缠死。
  分娩
  产妇做产称“做生姆”,多在原来卧室,亦有另设于空屋杂间。旧日时称产房为“红房”,男子不可入。产桶叫“高脚桶”,又称“子孙桶”,为上下两层。接生婆称“守生婆”,守生婆进门先拜“灶君”,祈生育顺利。未推行新法接生前,产妇临产,多由阿婶抱住,守生婆接生。遇到难产时,行迷信一套,将缸缸甏甏、大桶小桶的盖子揭开,橱、柜、箱子、抽斗打开,谓能使产妇开大“产门”生下婴孩;有的要产妇使劲吹“吹火管”,谓能运气催生;有的放炮仗,以响声震生;亦有焚香祈求祖宗保佑。故旧时妇女做产有“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之说。产妇眠床下往往放着一只藏“胞”的“胞翳甏(瓶)”,内用稻草灰、生石灰为垫覆,使之入藏。婴儿出世,即向近邻或亲友送糖面,称“落地面”,有的加红鸡蛋两只。外婆家送“生姆羹”(贺生担),亲友亦送婴儿衣着用品和鸡蛋、糖、长面等食品。
  产后
  头口奶 谚语“头口奶要吃好”。婴儿吃头口奶,亦称“开口奶”。旧俗不吃母奶,向邻近年轻健康的喂奶妇女去讨,而且男婴须吸女婴的母奶,反之亦然。在喂头口奶前,一般先喂一口黄连汤,谓先苦后甜。讲究者将肉、鱼、酒、糖、状元糕分别制成汤,各置小盅内,用手指蘸涂婴儿小嘴,口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蜜又富裕。”婴儿第一件衣裳要穿婆家的,而后始穿外婆家送来的衣裳。
  解魇 婴儿出生七天内,家人在产房内用米筛搁在床前方凳上做“解魇”,点燃烛,供花生、豆腐、素鸡、豆芽等素食,并用12只酒盅满盛糯米饭,饭上各放一小块黄糖,祈婴儿日长夜大,亦称“还落地福”。祀毕,将糖盖糯米饭给邻居孩子分食,以祈婴儿长大和孩子们和睦,故叫分“笃眼盏”。产妇在生姆月禁忌照镜子、动剪刀、晒太阳,且不出产房门,茶饭点心送到床上,故亦称“生姆月”。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月,外婆家送来“满月担”,有肉、鱼、鸡等食物及老虎头帽、鞋、抱裙、披风,还有含意“长命百岁”的银锁片、银项圈等饰物。亲戚家亦有赠面、糖等礼品。请福寿双全老太太抱着婴儿剃满月头。办满月酒,宴请亲友。宴毕,产妇抱着婴儿向亲友致谢。满月后产妇抱婴儿去外婆家,带一桌酒席祭祀外婆家祖宗。
  周岁 婴儿出生满一周岁,外婆家须备礼往贺。是日,为测婴儿志趣性格,多以木盘盛笔墨纸砚、珍宝玩物、尺剪针线、胭脂花粉等,任由婴儿抓取,谓可卜其未来志向,曰“试晬”,俗称“抓周”。
  取名
  乳名 称小名,幼年在家呼唤,成人后多不再用。
  学名 即大名,俗称“书名”。系儿童入学时由长辈或启蒙老师所取,多含寓意。形式有单名、双名之分,取意则涉及甚广。
  常用名 以性别取名。男性者,其名多阳刚之气;女性者,其名多窈窕之态。
  以五行取名。旧俗婴儿出生后须为其排算八字,凡五行有缺,即在取名时给以补入。如五行缺金者,其名取金旁诸字;五行缺木者,则以木旁诸字为名。
  以排行取名。按孩子出生先后,依次取名。
  以希冀取名。父母对孩子抱有某种希望,寓意于孩子名字之中。
  以事取名。孩子出生时,适有某重大事值得纪念,即以此取名。
  以宗族代序取名。旧时同宗子孙,均须按宗祠排行,依次取名,一字一代,不得混淆。
  名以外,尚有字与号者,多由本人自取。
  寄名 婴儿出生后,病痛不绝,父母怕其夭折,即携幼儿往神前或僧道处“寄名”为弟子。此俗旧时甚盛。
  艺名 拜师学艺时,由师父给徒弟取名字,新中国成立前较为普遍。
  寿庆
  寿诞庆贺有“做生日”与“做寿”之分。境俗凡四十岁以下者,庆贺其生日,均曰“做生日”,四十岁以上逢十才称“做寿”。谚曰“十岁外婆家,廿岁丈姆(母)家;三十勿做,四十要叉;五十大庆,七十大做。”故十岁、二十岁生日,应分别由外婆家、丈姆(母)家操办。旧传人“本寿”为三十六,三十因未足“本寿”,四十又与“死”字谐音,均忌做生日。五十岁以上,已年过半百,至七十岁,旧时已称古稀,故多加庆贺。境内又有“做九不做十”之俗,即寿期提前一年,谓“做九”。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还须出嫁女烧肉六十六块,孝敬老人。谚曰:“六十六,阎罗大王要吃肉”,俗谓让老人吃肉后,可免阎罗王记挂,延年益寿。
  寿庆时设席宴请亲友,亲友须馈赠礼品,寿翁可接受儿孙叩拜,称“拜寿”。寿宴上除各式菜肴外,须有面条,称“寿面”,因面为食品中最长之物,吃寿面,有祝寿翁福寿绵长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寿庆从简,长辈50岁后逢十生日,家属聚宴,下辈馈送人参、补酒等礼品。有的地方做九不做十之俗仍行。80年代后,逢生日,亲友赠送蛋糕、燃吹蜡烛之风渐行。部分单位老年人集体庆寿,当地领导到会祝贺,企业单位送生日蛋糕等礼品,亲友在电台点播歌曲、戏曲,或送鲜花以示庆贺之风趋盛。
  过继
  据镇域有关家谱记载,宋代以来宗族内盛行过继之风,一般无男儿的家庭,为延续香火向多子兄弟或堂兄弟过继一子。
  交往
  民间往来彼此尚礼。相逢于途,互问近好;婚丧大事,相庆相吊;左邻右舍,相助相望。客来敬烟待茶,客去馈赠物品。途遇挑担者,主动让路,称“轻担让重担”。妇女过桥,逢桥下有船通过,必自动停步。即便相争动武,也恪守“一勿打黄胖,二勿打和尚,三勿打孤孀”之俗律。交往中,自称须用名,称人应用字、号,不能直呼其名,呼之视为不恭。主人为客筛酒筛茶时,客须以指头数叩桌面,以示叩头致谢。送客出远门,临别时须道“顺风”。一家有时鲜之物,多分赠亲友邻居,共同尝鲜。有“邻舍碗对碗,亲友盘对盘(篮对篮)”之谚语。出门而行有年轻人给老幼者让座,晚辈给长辈让座的习俗。
  丧葬
  旧时丧葬,礼仪繁琐,迷信甚浓。
  做寿域(坟)
  旧时,富家老年人多择地筑寿域,域内上横头正中放盖有红布的“符砖”、香烛台、铜钱(意当代皇上)、油瓶(称“寿油”)、经佛等。墓碑之字涂以红漆,以示空穴,日后进柩涂黑漆。做寿域须择双日,本人不可在场。做寿域程序为:一看风水,二择日,三破土,四平基,五接廓,六进廓(进符砖)。
  丧事
  送终 病人弥留之际,家属环侍床前目送,小辈要跪在榻前。亲丁应高声喊叫,长子扶父趺坐,俗谚“晓得死,爬起坐”,谓坐着死去,死者坐化,灵魂可升天。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倘有儿子尚在途中未赶到,有临时为死者灌参汤,以延续时辰。死前子女要喂饭,盘膝,待一断气,俗谓咽下最后一口“海底痰”,死而不哭,念佛上西天,点灯笼,烧路引途牒。后亲属以米筛装酒菜,锭烛草鞋,至门口跪送,谓“送无常”,到埠头烧草鞋。再由孝子去当地土地庙“烧纸”,称“烧庙头纸”。
  浴尸 老人逝世,孝子撑伞、提桶至水井或河边焚化纸钱并汲水,用新毛巾擦抹死者,谓“买水浴尸”。一般是儿子浴父尸,女儿浴母尸。也有在河埠头或向井中丢下一个铜钱,佯装打水,佯装为死者沐浴者。浴毕,为死者梳发整容。
  转床 由长子捧头,幼子扛脚,转床于中堂或堂前间的木板床上。转床过天井,则要撑伞遮住,谓尸不见日。移尸时眷属跪送不许哭,防泪水滴尸。转妥,于死者脸上盖一块白布,俗称“盖面白”。脚后点油灯一盏,谓给死者照明,俗称“脚头灯”。停尸毕眷属方可哭啼,在死者睡床放称砣,并将他(她)的席子及其他杂物焚烧于三岔路口或河埠头,俗称“烧荐包”。
  报丧 亦叫报死讯。报丧者标志为倒挟一把雨伞,低头赶路,途中不与人谈讲,到要报之家,将伞柄朝下放置门外,以示凶信,告知简要情况及入殓日子即走。待报丧人一走,即在大门口砸碎一只碗或一张瓦片,哭一声,意示“百病消散”。
  守灵 孝堂悬孝幔,设祭桌,摆灵位(神位牌),焚香燃烛,做“灵前羹饭”,由僧道或尼姑诵经,念伴打醮,孝子等眷属,卧在尸侧草荐(草垫)上,谓之“陪尸”,到“大殓”(落材);再轮流守灵,直到“出丧”。
  破孝 死者眷属裁制孝服,谓之“破孝”。给来吊唁亲眷分白布裁制孝服,谓之“散白”。孝服有区别,孝子孝孙穿麻衣,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草冠”,孝孙于帽沿扎一块圆形红布,以示孝中有吉;侄子辈戴“二梁草冠”。嫡亲,男者“白帽头”圆顶,远亲方顶。女眷戴孝兜,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一般女眷亦戴白包头。族内本家晚辈穿麻衣,同辈则穿白衣。
  入殓 人死后停尸时间一般为2至3日,入殓前为死者穿寿衣,后入木(落材)。由孝子捧头扛足,帮忙者四人抓起兜尸被的四角,纳尸入棺,俗称“落材”。尸脚须碰着棺材板,并要说一声“脚踏实地”,“撑一撑子孙发一发”。去掉汗巾、了脚带、先放兜罗被、垫背被。死者生前所爱的器玩,连剪下的指甲、趾甲用纸包好一并纳入,忌放镜子。随后放安心被、孝被,先由大儿子开始依次盖。若母死还得放上娘家阿侄被,然后依次叠盖眷属亲友所送“重被”。由执事者两人一呼一应,一一报明送者。由执事者执斗桶,向柩内佯量黄金、白银、白米,各量3次,至“九斗九升”。俗称“金、木、水、火、土,三斗三升三合足”,可让死者安心入木。最后一条重被为孝子或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最上面放福衣。盖棺前,揭开“盖面白”,谓“见亲人”,只准见不准哭,使亲人最后一见。合棺盖,“上榫头”,梢钉封棺时,亲人须抚摸棺材,谓可减轻死者“疼痛”。殓成,眷属嚎哭,并围棺绕行左三圈,右三圈。贫家即日或次日出柩,并系好绳索、备好棺杠。富家择日出殡柩暂放置厅堂后,厅堂内设灵堂,眷属吊唁。大富人家柩在厅堂后放三年守灵后才出殡。
  殡葬
  出殡 俗称出丧。普通人家灵柩上盖条红被面或红毡条。贫家出丧两人抬出,称“独龙杠”。富家灵柩罩以柩套(贳器店有贳),有“独鹤朝天”、“五鹤朝天”,有“珠龙”(称“玻璃”杠)柩套,龙首前伸,龙尾后现。抬柩者有4人、8人,多至16人,称“阔绰天平杠”。入殓后,把柩放在村内大路口,由两根长凳和两捆稻草填置,长女手捧神主牌位,另一人撑伞,陪柩。抬柩出门,门外孝子须跪着进酒三杯,执事者高呼:“醮——杠!”哭声骤止,醮杠者念醮杠词。昔日醮杠词云:“日出东方一点红,棺木放在大路中;四亲八眷呕(叫)得拢,亲男亲女送侬终。”“生也空来死也空,生死如同一梦中;生是百花逢春发,死是黄叶落秋风”等等。随后,高呼:“开肩,升炮!”百子炮、炮仗齐放,鼓钹大作,称“引路炮。”抬棺上路,孝子、孝孙穿棺材底。富家多以“方相”即“开路神”为前导,两只大灯笼,左右两边“引路幡”各写“魄归窀穸”和“魂返家堂”。出丧敲锣有定规,为间隔时间较长的独声锣,过桥、过叉路时必敲一下,放炮仗,分“地路纸钱”。随后有人提纸扎为仆婢状的童男童女及其他冥器。女儿手捧神主牌位。其后是灵柩,孝子孝孙孝侄等披麻戴孝,手持两尺“耗杖棒”,在孝帐内躬身而行,也有不置孝帐,则随柩躬行。送葬亲族殿后,手中各执一支香火,灵柩过桥,孝子先过桥跪迎,还要呼一声“过桥啦!”待柩过再起行。途中逢亲友祭奠,称“路祭”,则歇柩受祭,孝子叩谢。
  入域 柩至墓域,先祭山神土地,祈神庇佑。奠墓后,孝子率送葬者各自执香一根,先左后右绕柩三圈,而后启墓门,有藏符砖者拿回家,垫米缸底,燃芝麻杆烘墓穴,谓之“暖廓”。纳柩于域,掩封墓门,覆土墓顶,焚冥器、草冠等于墓侧,倚耗杖棒于墓前。送丧者一般送至坟头。回程循原路返,进丧家门须跨越门前燃烧着的稻草堆,俗称“火马。”送丧者离开丧家不须告别,丧家也不送别。女儿回死者房哭几声,家里祭祖。后吃羹饭。
  做七 做周年
  按死者亡日算起,每隔七天做祭奠羹饭,谓“做七”,其中以三七、五七为重,七七为断,亦有逢单作大七。境内风俗:“三七”是女儿祭奠,请丧事帮忙者及长辈吃羹饭,来者不送礼。“五七”是儿子祭奠,办“五七”羹饭,凡参加丧事房属亲戚均来,还得备供品,经佛之类等礼物,是场面最大的羹饭(酒席)。至七七,称“断七”。在“七七”四十九天中,如遇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重,称“重七”,须补做一次。祭奠延至做百日、做周年,至三周年止。
  做阴寿
  即为亡父亡母做寿,亦自五十岁每逢十做寿。寿堂陈素色,阴寿寿宴称“做十头”,至满百岁而止。
  招魂
  死于他乡者,或死于“飞来横祸”无尸骨可归者,其遗体或“衣冠冢”不得入家门,只能在屋前道地搭棚放置。请道士做道场。家人以衣服饰为人状,置于竹竿上摇晃,望空遥祭,谓之“招魂”。
  新中国成立后丧事从简,迷信渐除,于1997年11月25日,慈溪殡仪馆在境内建成后,一律实行火葬。但在某些农村、山区,旧时丧俗复行,坟墓越做越好,丧事大办,耗资颇多。
  忌讳
  根据史载,忌讳之俗,始于周,成于秦,盛于隋唐,严于宋明。现已日益淡化。
  忌讳既为一种民族信仰,亦为一种传统礼仪。旧有“入境问俗,入门问讳”之说。忌讳多表示于行为与文字。
  行为忌讳 旧时,古人多有以忌讳来规范生活,约束行为。诸如对祖宗之象征物须虔敬,不得毁坏。木主忌鼠咬虫蛀,不得翻倒。祖宗遗骨忌裸露,祖坟忌破土,坟树忌砍伐。对祖宗丑行败绩,忌议论、张扬。
  在日常生活中,亦禁忌繁多。古礼有“不践阈”之记载,民间迄今仍有作客忌踏主人门槛之俗。还忌生人、参与丧事者跨入产房、蚕室。清晨恶闻鸦噪,出门恶遇僧尼,闻见须吐唾沫,俗谓可免晦气。男人忌戴绿帽,因民间以戴绿头巾为妻有外淫之羞。
  对部分行业,尚有特殊忌讳。旧时店员在店堂,禁忌伸懒腰、打哈欠,忌踏门槛,忌手托门枋,忌背脊朝外,谓这样要挡住财神进门,生意要逃走。扫店堂,要往里扫,忌往外扫,数钱币要往里翻数,忌往外翻数,谓之“招财进室”。遇顾客购买结婚用品,失手敲碎东西忌说“碎”字,而说“先开花,后结籽”。卖布,忌敲量具。卖酒,忌摇晃酒瓶。渔家、船家食鱼忌翻面。
  文字忌讳 文字为社会生活中无日不可缺之工具。旧时越俗在行文时亦有较多忌讳。如避君亲师长之名,书写时或改换一字,或错写,无法避免时,在尊者名字上加一讳字。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之说,故涉及凶祸字眼,须多避讳。如“死”称“老了”、“谢世”、“呒没哉”,“病”称“勿舒服”、“勿爽快”“勿落胃”等。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