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岁时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7
页码: 246-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岁时习俗,分别记述了春、夏、秋、冬四季习俗。
关键词: 横河镇 岁时习俗 地藏王生日

内容

境内岁时习俗,历史久远。岁时习俗中,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节日,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时令节日。民间信仰又有花朝节、浴佛日、狗浴日、彭祖诞、观音成道日、火神诞、灶神诞、社火、祭社、谢年等民间信仰以至迷信诸节日,新中国建立后多已废弃,或已少见,此外还有吃露天米饭等习俗。这些节日、习俗,其性质不同,变易情况各异,为便于查检风俗史实,均纳入一年四季依次并记为岁时习俗。
  春
  春节
  农历(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民间仍称之为新年。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嗤、嗤、嗤”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嗤嗤响,今年闷声大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开门后家家接神祭祖,接神供以三茶六酒,桂圆枣子,祭祖不供肴馔,只供汤圆数盅。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均同义。祖宗神像每日须点蜡烛一对,至正月十八落像。有的宗祠族规,男子16岁才能拜祭,女子不得拜祭。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香饼一双。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赤豆、年糕,寓意团团圆圆、年年高升、年年有余。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忌讳颇多: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畜、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起,亲友递相邀饮,俗称“做人客。”往往先近亲,后远亲,由亲及疏。谚云:“新亲如霹雳,老亲挂上壁”。客须携果品、糕点之属作为礼物。糕点往往以大草纸包裹,一端宽阔,一端尖削,形同斧头,俗呼“斧头包”。主人除以酒宴款待外,还须备礼回送,称“回盘”。现今生活日趋富裕,礼品多用参燕补品、名酒名烟,“斧头包”已不复见。
  自正月初一至初五,谓“岁假”(五日世界)。市上商店休业。凡有丐者上门,概予布施。至初五,市肆祀财神,悬旌开业,称“开市”,商店请“财神”祈求发财。民间亦于是日祭祖,谓“祈新年”。正月逢八(初八、十八、廿八),境内有信“拜仙姑”习俗。尤其是头八夜最兴旺,先斫一根三叉形柳树,扎成稻草人状穿上衣裳,画好面谱,称谓“仙姑”,放在榛槭笆埭旁,天黑后一老者点香烛请来,配上两位年长妇女,各自挽住仙姑一只脚,摆上两张八仙桌作案头,老者为主持人,遇人问财相,遇事问年成,以讨人和事吉利。据《余姚六仓志》载:“是日,农民望晴占岁,谚云:头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种成,三八晴好收成。盖指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云。”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又称上元节。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其间为“灯节”。有的地方办灯会、演“灯头戏”。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意示“玉兔伴月宫嫦娥”,以慰嫦娥之寂寞。
  十三日为一灯日,上灯夜,兴吃黍粉汤圆。十四夜,有“烧蝗虫”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角、灶下等阴暗处,有的手持小铜锣,边敲打边吆喝:“嗄去,哒去,赶到田野喂草籽!嗄去,哒去,赶到深山去吃烂番薯!”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蝗虫”。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猜灯谜、放鞭炮、吃汤圆,有的办灯会与演社戏相结合。30年代后,灯会渐少。70年代末起,有的团体举办彩灯展览,民间有孩童提灯活动。
  立春
  农时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如遇到与正月初一同日则称“重春”。明、清时,知县于先一日以彩仗迎春。当天,县官从县衙至社坛祭芒神、土牛,然后下田扶一下犁把,举行试耕仪式,以示劝农,重视农事,祈求丰收。届时,雇一名乞丐,饰以官服,让其坐在翻向的八仙桌上,由兵役抬着,跟在知县后面,称为“春官”,故俗谚“叫化子做春官,亦有一日”。民国时,此俗已废,此日,各家以米粉作春盘、春饼,饮春酒,谓之“接春”、“闹春”,祈求好收成。现在的春卷,相传系春饼演化而来。这天忌打破碗盏,以期太平。
  乡间还有送《春牛图》习俗,丐头肩背褡裢、手持青铜小牛,唱门报春,进屋后,以青铜小牛在米缸、谷仓左右各绕三圈,边绕边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吉利话,并挨户送木版印刷的《春牛图》。图中心绘有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或手牵牛绳紧走,或看牛在吃草,四周环以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日子和潮水涨落时辰,相传以此可预卜当年农事的忙闲。农户对报春者酬以钱、米或年糕。新中国成立后渐废,近又复见。
  花朝节
  二月十二日,俗称百花娘子生日,古称花朝节。少女用绸缎缝作(内塞棉絮)百花娘子布人孩,谓可望像百花娘子一样美貌聪明、会绣百花。是日,妇女停止刺绣和针线生活,并烧香点烛膜拜供在桌上的绣花绷子。清代,母亲为女儿缠足、穿耳孔,有择此日者。
  行礼拜
  二月十三至十九日,迎观音礼拜,境内河东新庙、乌山庙、柯城庙、彭桥庙、河北新庙等均拜礼拜。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生日,此日乌山庙礼拜气氛最为热闹。
  清明
  农事节气与习俗相融合。旧时,各家的门、窗,插、挂杨柳,妇女头发簪柳梢,小孩头上戴柳圈,寓“思青(亲)”意。俗谚“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清明绿门插柳,先后十日各家祭墓。据《余姚六仓志》载高翥《清明日对酒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境内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里上坟。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艾青麦果、艾青饺、腩糕、来锦汤团,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分香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祭日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请族人吃清明“上坟饭”。
  新中国成立后,扫墓寄托哀思仍沿袭,做上坟饭、烧纸钱、送花圈,以缅怀祖先。
  夏
  立夏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系夏季开始。旧时,乡间以鲜大豆、鲜蚕豆、健脚骨笋、新大麦、米等烧吃露天“五色米饭”,称吃“立夏饭”。用茶叶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以挂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是时,习俗要吃“健脚骨笋”,用野山笋烧煮,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健康)。再是吃软菜(音虞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有立夏秤人习俗,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是日,忌坐门槛,谓这天坐门槛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旧时母亲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孔,穿时一边哄孩子吃茶叶蛋,当孩子张口咬蛋时即一针捷穿。也有为家养猫儿穿耳孔、扎上红头绳的。
  新中国成立后,吃立夏蛋习俗仍行。长辈用彩色线编织蛋套挂悬孩子胸前,吃健脚骨笋者亦不少。
  浴佛日
  四月初八,传为释迦牟尼生日,旧时信佛者去庵堂寺院拜佛、买鱼放生(放于寺内放生池)。此日,又谓牛生辰,耕牛休息放耕,农家以老酒、鸡蛋喂牛食。
  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乡间称“彤红”。各家门框上挂菖蒲、艾草、大蒜头,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于床与放入水缸中。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吃花糕与骆驼蹄、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向营救屈原。此日,药铺结清赊账,并向老客户赠雄黄、香料粉。民间姑娘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内塞棉花掺入香粉,系以五色线,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此日各家均裹粽子,吃面食花糕。午时有喝雄黄酒解百毒习俗,先将雄黄老酒晒在太阳下,并掺放切细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谓可解毒。又有喷雄黄老酒于屋角,亦有倒写“蛇”字贴壁上。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旧时习俗,女婿多备“端午担”礼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并多为大黄鱼,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吃粽子、小孩挂香袋、悬蒲艾仍盛行。近年,未婚男青年(俗称毛脚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节礼品花费趋重。
  狗浴日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又称“晒书节”,传为龙王晒鳞之日,届时民间多晒衣物。老人晒寿衣,士人晒书籍,僧道晒经卷,谓是日曝晒衣物,可防蛀。俚语“六月六,黄狗猫汰浴”。此日养有狗猫者,牵狗抱猫于河中洗浴,谓可避虱蚤。大人为孩童洗浴,谓可免病痛,小孩会像狗猫一样易养易长,无痛无病。此日亦有为刚学步的孩童“斩撩脚纱”,由肖虎的成年人持刀斩断放在地上的草绳,扶孩童开步跨过草绳,再由一个肖龙的成年人在后面吹着吹火管,意为斩掉撩脚纱,以后脚劲好,走路不会跌倒。
  彭祖诞
  六月十二日,相传为彭祖生日。彭祖寿高八百,旧时谓是日做寿材、裁寿衣,可讨“长命百岁”彩头。
  观音出道日
  六月十九日,相传为观音成道日。旧时寺庵大作佛事,善男信女朝拜者络绎于途。
  秋
  七夕
  七月初七,传说天上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民间称“乞巧节”、“汰头节”。旧时妇女于此日采摘槿树叶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头发,相传织女用槿叶汁洗头,故头发乌黑。是夕,小女子穿耳,其大者绣绷取乞巧。妇女陈列瓜果于月下,乞求得到织绣技巧,在月下以线穿针,以能穿过且穿得快者为“得巧”;仰望星空,认准一组七颗星,连念“锁星犁星,七簇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一口气念七遍,成者谓乞巧。亦有以三条长凳搭桥,两条相接,另一条搁于上端,少女相扶走过凳子,称七女“走鹊桥”。
  在此季节,男子有吃“童子鸡”习俗。农民于此时挑新鸡娘上市卖,每只一斤至一斤四两,论只出售,价稍贵。鸡的煮法与平常不同,用陶罐放在镬里炖,用早稻草烧,烧完三脚(撮)即可。吃法亦异,要一人吃一鸡连鸡汤喝光,谓可滋补。
  新中国成立后,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仍广为流传,“乞巧”活动已不行。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日,各家设馔祭祖,做七月半祭祀日。并斋野羹饭,醵资放焰口,即“盂兰盆会”,在村外搭台演目莲戏,以飨无家可归的亡灵,超度游魂。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渐废,但民间做七月半祭日,至今仍盛行。
  地藏王生日
  七月三十日夜,相传为地藏王菩萨生日,平时地藏王闭目不开,此夕人间插地藏香才开眼。天将昏暗,各家在屋檐滴水处插上三炷香,一对燃烛,以净茶供祀,祈求布施法水,供毕用此水洗眼,谓可眼目清亮,夏天不会患红眼睛病。同时各家儿童沿石板缝或在泥地上插地藏香。此夜禁忌:不可在地上倒水,不可随地小便,不可跨地藏香行走。次晨清早,儿童竞拔香梗,拔多者示为本事大。此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民间插地藏香偶有所见。
  灶神诞
  八月初三,传为灶神诞。乡间以新早稻米磨粉,渗以早稻草灰汁,加糖,做成半圆形米粉团蒸熟,叫灰汁团。掏新种芋艿做菜,祀灶神,俗称“尝新”,亦称“开芋艿门”。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个大节。“中秋月最圆,亲人都团圆”,合家和睦,共吃月饼,相聚赏月。中秋,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演变成赏月、团圆的风俗,“月是故乡明”,使旅外游子思乡归里阖家团圆。节前亲友互赠月饼,以祝“人月双圆”。是夜月色倍明,家家吃月饼、水果。是日回娘家的媳妇,须于节前赶回夫家团聚,故中秋又称“团圆节”。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中秋,各家团聚、吃月饼,亲友间亦互相馈赠月饼。一些团体举行联欢活动。
  重阳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农历九月初九,故称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时值仲秋,天高云淡,历来有“九九艳阳天”之美誉。重阳节的敬老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明代当地人竞登陈山。横河人称重阳为“重娘”,出嫁女儿带礼品回家探亲,以示敬老。是日现定为“老人节”。
  观音成佛日
  九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成佛之日,善男信女忙于到寺庙做佛事,祭拜观音,愿观音菩萨保佑众生。
  冬
  冬至
  为一年中之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日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之谚。是日,民间禁忌繁多,忌讲不吉利话,忌争吵,忌打碎盘碗。凡已出嫁之女,是日不得在娘家住宿,必须返回夫家。家家祭祖,称“做冬至祭日”。旧时宗族择此日让亡故族人神主进祠堂,三五年一次,也有长至十年一次者,称“进主”,在祠内演戏祭祖,颇为隆重。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废,但冬至日对亡故亲人坟头祭扫之俗仍存,还在坟上加土。民间还选冬至动土(挖土)做新坟。是日,做粳米饺子,称冬至饺,为祭亡故亲人。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祭灶”,亦称“送灶神”。灶神神祇相当于16开纸张大小,上部绘一座宫殿,书“广德宫”;中间为神像,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五子登科”、“招财进宝”意;左右联谓“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相传灶神每年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夜上天向玉皇大帝奏陈一家善恶,至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罚恶,或赐福或降灾。祭灶用净茶两盅、饭两碗,供“祭灶果”,尚有纸摺神马,焚香燃烛。相传灶神曾向玉皇大帝状告酒神,浪费民间粮食。一次玉帝下凡,畅饮人间美酒后,感觉酒味醇厚,判灶神错告,罚其永远不得享酒。祭灶果数量虽少,但有红、白橘红糕,麻球、金枣、寸管糖、脚糖、白交切、黑交切等8色,相传为使灶君尝到甜头,掩住他的口。为让灶君奏本玉皇大帝时多讲本家好话,求得来岁保佑。祭毕,将旧的神祇和纸马焚烧,谓“送灶”,祭灶果则由孩子分食。延至除夕夜,换贴新的神祇,称“接灶”。
  谢年
  岁终祀神,又称送年。岁时节日以夏历年节为大,谢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民谣云:“(腊月)廿三送送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长年忙工赶出门,廿七来啷勿是人,廿八、廿九谢年用三牲,三十守岁到天明,迎来(正月)初一是新春,正月头上闹盈盈。”从十二月中旬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制备新衣新鞋,做年糕等,渐露过年气氛。谢年前先要大扫除,俗称“掸尘”,对祭神用的器皿用水冲涮干净。家庭男主人即主祭者要沐浴更衣。各种禁忌甚多,祭神活动均要男性操办,女性只能烧火和谢年后洗碗盏。谢年日子,一般拣在除夕前一两天。有钱人在中堂用八仙桌、净桌作供案(置桌逢横向)。桌上祭器有“镴制五事”。供有“三牲”或“五牲”,即雄鸡(公鸡)、雄鹅、猪头(称“利市头”或整刀肉)、羊肉、活雄鲤鱼,放置木质红漆祭盘中,尚有五色蔬菜(粉丝、香干、豆腐、油豆腐、芋艿亦称金、木、水、火、土),送年汤团12只(闰年13只),年糕1盘。各种供品寓意全福、发财、年年高升、年年有余之意。三盅茶、六盅酒,酒一壶。当天色刚暗时,点燃写有金字的红烛一对,主祭者三跪九叩三上香,屏声静息,祈神降福,俗谓“闷声大发财”。祭毕,烧香、烧泰宝及经佛,放爆竹。
  除夕
  岁末,叫“过年”。除夕,称年三十夜,月小称廿九夜。旧时“过年”,多祀神祭祖、祈求吉祥。大门上换上新门神、春联,房门贴和合两仙,农家谷仓亦贴青龙纸。此夕,送年祭祖。祭毕,全家欢聚,畅吃年夜饭,但对餐桌上的全鱼多不动筷,留至新岁,寓意“年年有余”。餐毕,长辈分“压岁钱”给孩子,压于枕下。此夜,主妇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切好,地也扫好。扫地时要从外面扫进里,边扫边说“元宝滚进来了”,将畚斗里的垃圾倒在火缸里。扫地毕,洗净扫帚,柄上放汤圆,曰:“分岁”。在卧室用米筛搁凳上放酒、菜、饭,祀床公床婆,祈求小孩终岁平安。农家还在地头祀“田公田婆”,牛栏、猪舍、鸡笼祀各神,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平安。请灶神除夕夜下界,清点名册,故媳妇须在夫家过年。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满水,米缸盛满米,置如意年糕、两碗送年米饭、十二个送年汤团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各室点灯,大户人家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烛,从日落点起至初一日出止,谓之“接光”。信佛妇女吃素、坐夜待晓,或径至祠堂、庙宇坐夜“守岁”。
  新中国成立后,过年依然隆重。各家打扫卫生,筹办年货。除夕晚合家聚宴,近年饭后观看电视,多不出门。长辈分给小孩“压岁钱”,数额趋增。除夕过十二点,鞭炮齐鸣迎接新岁。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