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7
页码: 239-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生活习俗情况,分别记述了衣饰、鞋、帽、饮食等。
关键词: 横河镇 生活习俗 衣饰

内容

生活习俗涉及甚广,仅志衣、食、住、行,器用、娱乐及保健之俗。
  衣饰
  衣 衣着在人际交往中,多标志其身份、地位,故民间有“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只重衣衫不重人”之谚。
  横河日常所着衣服称“便服”,旧时从事脑力劳动者(如教师)着长衫,从事体力劳动者着短衫,上山劳作者加穿粗厚密针缝制的龙裤。年长者男的围作裙,作裙状似围裙,用蓝布做成,腰间打裥,呈扇形,长至小腿,保暖性好,秋冬春适宜,颇为农村中老年男者喜爱,50年代起逐渐少见。女的围布襴。妇女便服则以袖之宽窄区分,宽袖者多为大家闺秀,窄袖者则为劳动妇女。长衫均作大襟,衣襟由左掩向右面。短衫有大襟、对襟之别。长衫、短衫面料可用丝绸,亦可用自己织的土布。遇庆典会客时,在长衫外加套马褂,妇女则系以长裙或穿旗袍。
  新中国成立初,曾以人民装、列宁装为日常服装。1951年初,提倡穿苏联花布,后又以中山装为常服。60年代兴青年装,妇女多着翻领两用衫。“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一度以着军装为时尚,中老年穿蓝、灰色中山装。80年代服装已渐趋多样化,有西装、茄克衫、牛仔衣裤及各式皮装、羽绒衣等。款式、颜色应有尽有,中青年男子多着西装、茄克衫,女子服装更是日新月异,式样繁多。
  帽 旧社会农村较常见的有毡帽,还有遇天寒可翻下只剩眼、鼻外露的“猢狲帽”。有一定声望的人戴西瓜皮帽、礼帽,以示富有、威望。妇女多戴包帽,老年妇女戴包头,以绸缎或毛绒缝制,无顶,状如两片树叶,中间连接处缀以珠翠等饰品,以包住前额及太阳穴为主。50~60年代,不分老小多戴鸭舌头帽(八角帽、人民帽、解放帽、圆顶帽),有布制亦有呢制。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军帽曾一度流行,不分男女人人皆戴。现春秋季戴帽甚少,一般出门干活戴草帽。童帽式样众多,学龄儿童以绒线或开司米编织者为多,今青少年均有与校服相配的帽。
  鞋 种类繁多,旧时晴天均着布鞋,有单鞋与棉鞋之分,系家庭自制,多以黑色布料制成。制作时须先纳鞋底,颇为费时。新媳妇进门为公婆制鞋,为叔姑制鞋。天雨穿钉鞋,由布或皮革缝制,涂以桐油,并在底部钉上圆头铁钉,故名。农民劳动时多穿草鞋,草鞋系稻草编成,也有用竹箬、破布条等编的,称箬壳草鞋、布草鞋。现均为皮鞋、旅游鞋、塑料鞋、胶鞋代替。但因布鞋轻便透气,迄今有不少人仍喜欢穿。
  袜 古称“足衣”。境内清末民初线袜渐多,大多是棉纱织成。20世纪40年代出现翻袜、套袜、长统丝袜。沿山农民旧时尚有山袜。山袜系以粗布为料,密针密线,长及膝盖,山间劳作可防柴刺、蛇咬。70~80年代,不论男女老幼,均穿尼龙袜或卡普隆袜。现又穿高支棉纱袜、长统丝袜等。
  饮食
  主食 境内以稻米为主食,一日三餐,两干一稀。旧时人民生活艰难,为节约主粮,煮饭掺以杂粮、蔬菜之类,多数农户烧饭时又均加上餐所剩冷饭,以提高出饭率。饭汤系剩饭加水煮沸而成。新中国成立初,人民生活仅满足于温饱,多食籼米。现随着生活改善,已普遍改食粳米,农村以籼米作饲料者日益增多。
  菜肴 境内民间向有节俭之风,食物多喜贮存,不图一日享用,故形成嗜食腌(腌菜、腌泥螺、腌蟹)、霉(霉干菜、霉豆腐)、干(菜干、笋干)、糟(糟鸡、糟肉)、瓮(用甏瓮卤水浸制的豆腐、冬瓜、苋菜、毛豆)、酱(用蚕豆、黄豆、麦粉等发酵制成)等习惯。入冬,农民家家腌菜,以供常备菜肴。俗有“夫妻长淡淡,腌菜长下饭”之谚。开春,竹笋上市,雪里蕻菜收割,又多晒制笋干、菜干。在菜肴烹饪上,多取在烧饭时熯、焐、蒸等法,饭熟菜成,省柴省时,较少煎炒。新中国成立后,生活不断改善,菜肴日趋讲究。现民间已流行“吃讲营养”之说。
  点心 旧时多家庭自制,以农忙或节日时制作为多。农村客至,有面条(切面、束面)、汤团、粽子、米饺等,多以糯米粉现制,还有细汤果加鸡蛋、粳米作成的年糕来招待客人。商号供应的土特产有彭桥香糕、横河烧饼、油条等,客至为欢。
  饮料 境内民间以酒与茶为传统饮料。白酒(糯米白酒)多为家酿,尤其是逢岁终年节,家家酿酒。客至先一杯清茶,饭前饮酒,畅饮作欢,习以为常。日常宴请均称酒而不称席,如喜酒、寿酒等。60年代喝白酒的增多。80年代流行喝啤酒,后又兴喝葡萄酒。民间惯喝绿茶,今还兴喝汽水、可乐、雪碧、果汁、咖啡等。
  宅居
  境内旧时民间住房多以家庭贫富、社会地位有所区别,有宅院、瓦房、草舍之分。建房习俗亦很讲究。
  宅院 多为豪门贵族官宦之家,占地极广,坐北朝南,有三进、五进,如天香桥村胡氏“天香十六景”、彭桥黄尚书大宅院均为明代建筑。境内旧时建筑,随着时代变迁,现已俱毁。
  瓦房 旧时,一般农民居住有平屋、楼屋之分。平屋,农村多六架廊、七架廊,砖木或泥木结构,占地不大。楼屋,多为一楼一底或两楼两底。屋面仰瓦薄敷,覆瓦厚叠宛若鱼鳞,瓦下垫以竹箯、砖片,便于承尘,户门设双门,内室用单门。南北开窗,南窗又称前窗,大而处于正中位置,北窗又称后窗,小而位置较高,以避冬日北风吹入。墙身多取砖砌,有单堵墙、空斗墙与风火墙之别。亦有以粘土拌以黄泥、石灰加细石子等夯成者,称泥墙。山区还用乱石块砌墙,称乱石墙。民间旧时以平屋为多,建楼者亦仅限于两层。新中国成立后,随村镇改造深化,旧房已日趋减少。水泥结构多层住宅类似别墅或小区成片兴建。民居面貌大有改观。
  草舍 以竹木为屋架,屋面均以稻草覆盖,四面墙壁为“泥打垒”,有的屋面及四壁均是以稻草覆盖遮拦,有“直舍”、“横舍”之分。“直舍”即舍门直开,占地较小,舍内一间到底,“横舍”用地较大,门开于横直正中,舍内建有分间。解放前有相当贫困户居住。现境内无处可寻。
  建房习俗颇有讲究。无论盖什么房,都遵循一是破土,由泥师操作,选择早晨卯时,宅基地四周掏一下,另一人撒米,并请土地菩萨。二是奠基(下墙脚),俗称定磉,四墙脚放经佛,以保太平。三是上梁,择黄道吉日,栋梁由木匠钉银钉,挂银元宝,以示人丁兴旺,代代发财。请菩萨,求太平顺风。上梁掼馒头,办酒席以示庆贺。
  器用
  床 旧有“日半世,夜半世”之谚,故视床为家庭器用之主体。一般民户多用八脚床,系由两个四脚床架合成,俗称“大眠床”。式样有倚栏、卷帘、七弯等,床前设踏床,结实耐用,可资传代。民国初以四脚大床所替代,亦俗称大眠床。床前有踏床,按大眠床位置,靠墙一边放马桶,另一边放箱橱。单人睡者有四脚凉床、马头床,体积较小,俗称“小眠床”,贫困家庭以两条凳子加木板或竹榻作床。旧时民间还有籐床、铜床、铁床。现已多用高低床、席梦丝床。
  桌子 民间常用方桌,四周可围坐八人,俗称“八仙桌”。多置放在外堂(厅堂)。富户客厅设茶几、太师椅、搁几、净桌。旧时宴请宾朋,祀神祭祖必用。桌面由两至三块木板拼成,故祀神祭祖时摆桌有“横神直祖”之说。日常就餐用小圆桌,可围坐五六人,亦可十来人,用起来方便。若有喜庆还置大圆桌,可坐十二人聚餐。尚有四方桌,仅可坐四人者,称四仙桌,体积较八仙桌小,四周有抽屉,常置放于内堂,休闲时亦可作打牌、下棋娱乐活动之用。旧时灶间多用长板桌,制作简单,不加重漆,因桌身较长,可置放多种物件,方便实用。
  椅子 种类颇多,旧时木制者,有靠手椅、靠背椅、罗圈椅等。靠手椅、罗圈椅体积较大,用料质坚细,制作精良,多富家才配,配以茶几,置放于厅堂。一般民户用靠背木椅。境内靠山,除用木椅外,日常多用竹椅,其椅脚较低,便端坐,经济实惠,夏天用它具有凉爽感。20世纪80年代后,厅堂内盛行沙发(包括木头、弹簧沙发)。
  凳 旧时民用木制凳,以补木椅之不足,款式多样。有长凳、超长凳、短凳、方凳、圆凳之称,各有所长。如长凳与八仙桌配套,可坐两人,用红、黄颜色漆成,板面上描有水仙、兰花等花纹。超长凳与长条桌配套,一般放置祠堂庙宇,祭祀毕房族及香客聚餐之用,可坐7~8人。短凳,一般家庭用膳或休息时坐(独人凳),方便实用。方凳与茶几相配,用料讲究。圆凳做工精细,板面下有花纹雕刻,它与“独脚金鸡”大圆桌相配。还有供家庭搭架之用的马凳,供小孩坐的矮凳,富家厅堂里的瓷凳。
  灶 旧时民间家家均有砖砌大灶,以埋镬多少,称单眼灶、双眼灶与三眼灶。其中双眼灶为多。一般外灶镬身较小,便于日常使用,里灶镬身较大,以备节日或来客之需。镬边埋汤锅,饭成菜熟,锅水已热,可供洗涤,十分方便。灶肚前有灰仓,可积灰烬。灶边多置水缸,淀水以供食用。灶沟尽头设解水洞,便于废水流出墙外。灶上悬镬盖架,以搁置大小镬盖。20世纪80年代,有用煤球炉烧水做饭的,后陆续改用液化气。至今农村中还能见到大灶。
  灯 旧时民用主要是灯盏、烛台。盏以陶瓷、铁、锡制成,形式多样,但多呈直立式,上置油盏,盛油后浸以灯芯或棉线,点燃即可照明。烛台亦多用铜、锡、铁制成,式样不一,用以插烛。夜间出门用灯笼,系以竹篾作架,外糊白纸而成,呈圆筒形,内燃蜡烛,可挂可提。清末民初,煤油传入,始用煤油灯。其灯具初为铜制、无罩,后改进为玻璃制品上覆灯罩,光度胜于油灯。新中国成立初,横河米厂兼营夜间发电,横河街夜间始用电照明。1966年,大电网通入镇境,农村始有电灯。现村村通电,灯具种类繁多,吊灯、壁灯、台灯、床头灯,式样新颖。
  其他器具 旧时内房有衣橱、箱橱、幢橱、钱柜等。衣箱大多为板箱,少数富户用樟木箱、皮箱。翠屏山麓古有越窑,境内人们惯用陶、瓷器皿。家庭用的缸(米缸、水缸、粪缸),甏(酒甏、油甏、苋菜甏),甑(大小斗甑)等陶制品,碗、盏、盆、碟等,为瓷制品,富家用精制上品,贫寒家庭用粗糙大路货。瓷制狮子斗缸、瓷瓶为嫁女必备,此俗至今未变。竹制品有菜篮、羹架、淘箩、饭篮、蒸笼、筅帚、扫帚、畚斗等;竹制幢篮,每对有四格、六格之分,编制精巧,内外漆红,旁扎红绒,为送食品盛器,至今农村仍偶见使用。
  铁镬煮饭菜,铜壶烧开水,锡壶洒酒,锡瓶贮茶食,铜火熜取暖,沿习已久。现在,多被铝、搪瓷、塑料等制品所替代,做饭用电饭锅,烧水用电茶壶。但是民众尚有喜用传统铜锡器皿的。
  娱乐
  儿童游戏
  取线绷 棉纱线一根,两端打结。由两人在对方十指上反复钩套,可绷出“长竹竿”、“花被单”等多种形状。
  踢脚绊 四五人坐于一排,各伸双脚。推一人边数同伴脚尖,边念儿歌,歌曰:“踢踢绊绊,绊过南山,南山笔陡,河江煞燥,牛蹄马蹄一只(岭顶)缩进。”
  抢四方 可供四人以上玩乐。四人各占一屋角,但不得久占不动,须不时换占位置。其时,未占有位置者,可乘机抢占。
  勾板凳 板凳一条,两人各以中指勾住凳子一端,以将凳勾向自己一边者为胜。
  捉迷藏 一人蒙眼,以声音辨认方位,捉摸周围群儿,抓住谁,辨认正确,摘去蒙布,由被摸捉一位蒙上眼再玩。相传源于宫廷玩乐,后逐渐演变成民间儿童游戏。
  跳绳六尺许麻绳一支,双手各执一端,便由头顶回转于足下,且转且跳,俗谓“跳绳子”。有顺跳、倒跳、单人跳、群体跳等形式。
  跳皮筋 以橡皮筋连成索,两人各执一端不断甩转,跳者边跳边唱歌谣。
  踢毽子 铜钱一枚,铜钱孔中串入鹅毛管,缝入布内,上缀鸡毛,脚踢时毽子不能落地。玩乐人数不限,可单踢、双踢,亦可数人踢,花样繁多。
  老鹰捉小鸡 领头(队)人(扮作母鸡)带一群小孩(六人以上,扮作小鸡),每人手牵前面一个背后衣角,随着领头人转动而转动,另一人扮作老鹰随人群窜动而抓住时机捉任何一只“小鸡”,这种游戏在农村很盛行。
  撬棒棒 这种游戏,两人以上玩。取一块砖(或石),再取两根竹棒(或木棍),一根放在支架(砖)上,另一根手掘着,顺势往前一撬,棒飞向前方,然后量一下有多远,毕,另一人上,亦如前动作,最后几个人比谁远,远者取胜。
  打荞麦 两人玩,两人相对而坐,膝盖互相靠近,两手对两手,手面相伴,后两人手对叉相击,并口唱儿歌:“一箩麦、二箩麦、三箩开始打荞麦,霹雳啪啦、霹雳啪……”轮换几次。
  走牛角棋 棋布形如牛角,谓牛角棋。两人对弈,一方取大子1粒,另一方取小子2粒放上方。大子先走,小子后走,每走一次准走一格,若小子方把大子方赶入牛角尖为赢,若大子回到小子位置为赢。
  走西瓜棋 棋布形如西瓜,谓西瓜棋。两人对弈,各6颗子,以包围对方棋子,使其无一步可走时,即可吃掉被围棋子。最后以吃完对方棋子者取胜。
  走粪缸棋 两人对弈,一方执16个小子,一方执1个大子。下法:大子先走,大子遇小子两颗中间可挑担吃对方子,以不被小子赶入粪缸底为胜,小子则把大子赶入粪缸底中间为胜。
  儿童游戏还有:跳房子、斗牛、拿子、打弹子、丢蚬壳、丢铜钱(板)、飞纸鸟、括三角、括纸牌、玩敲勿死等。
  西瓜棋
  糞缸棋
  成人娱乐
  看社戏 为旧时农村主要娱乐活动,多在农闲(春节、秋收后)或各地庙会时举行。境内凡有庙、祠多有戏台,有演一日或演三日三夜者。遇到庙会,一般要选择旷野处,临时搭戏台,也有河上搭戏台。彭桥庙会自解放前延至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十一月初五前后,共五天物资交流会,在西街、东街、南街搭台,称“草台”,故亦称“看草台戏”(即散戏)。演戏时,各路商贾云集彭桥河南河后。周围村民多邀朋请友,呼亲唤眷,相约看戏,如度节日。
  斗牌 形式甚多,有牌九、铜宝、接龙、搓麻将、掷骰子、玩纸牌等,但玩乐不当,常多沦为赌博,甚至由此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者,败坏社会风气。
  猜谜语
  猜谜语是境内多少年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老少皆宜。无论是家庭休闲、劳动间歇,佳节喜庆,还是亲友聚会,学生班级活动,常有一项猜谜活动。一个个趣味盎然的谜语或是贴在墙上,或是写在小纸片上,任由人们去猜。猜谜实在是一项有益又有趣的活动。影响最大、最普遍的猜谜活动要数元宵节猜灯谜。旧时谜语就写在一盏盏精巧美丽、形态各异的灯上,既赏灯又猜谜,给元宵佳节增添了乐趣。
  民间保健
  防病防毒 旧时家有产妇,必在产房门口挂红布,以示此系“红房”,闲人免入。产妇月内不得出产房,不洗浴冷水,在太阳穴贴头风膏药。幼儿出天花、痘子,须头包红布,以示告之邻家,莫让儿童接近。端午以雄黄酒喷洒居室,以防病毒。丧家出殡后,必通室打扫,于门外烧烟堆一个,送殡归来,须跨越烟堆方许入室,亦有杀菌防病之意。夏日喝茱萸茶,以防中暑。中暑俗称“发痧”,民间常取扭痧、刮痧等土法,颇有效验。更有“敷”、“炙”等“冬疾夏治”土法,多以蒜头、鹅掌草等捣烂,端午或三伏敷于病人某部位,或在穴位铺以艾线,燃火以炙,对于治疗咳嗽哮喘、肩周炎等疾病,常见奇效。
  土方土药 民间历来重视土方土药,俗有“草药一味,气煞名医”之谚。常见常用者有:挼芋梗以治蜂螫;搽酱油以疗轻微烫伤;喝醋以化骨鲠;喝童尿以散瘀血;贴车前子(或大青叶、五爪金花)以疗浓疮;悬葱于灯旁以驱飞蛾;铺楝树叶于席下以避蚤虱;庭前屋后遍植凤仙花以驱蚊蝇。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