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4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4.24
页数: 12
页码: 117-128
摘要: 本章记述横河镇人口构成,其中包括了民族、姓氏、性别、年龄、家庭、文化程度、职业分类。
关键词: 人口 人口构成 横河镇

内容

第一节 民族、姓氏
  民族
  横河镇春秋战国以前为土著越人居住地区,后因人口迁移而融居同化为汉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极少。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镇域汉族人口58624人,占总人口的99.97%,其他民族只有17人,占总人口的0.03%。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人口流动量增大,经商、婚嫁、工作调动,陆续迁入少数民族人口,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已有5个少数民族计64人,占总人口的0.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汉族82798人(包括外来暂住人口21874人),占总人口的98.96%,少数民族增加到16个计86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04%。
  姓氏
  据文字记载,东汉镇域已有虞、董、严等氏族定居,到唐代沿翠屏山北麓一带,越窑制陶业及石堰盐场制盐业兴盛,有大量居民落户于此,姓氏繁多,今难以考证。现常住户口姓氏,大都自宋以后迁移至此。
  截至2004年7月,全镇常住人口有256姓,63235人,其中单姓254,复姓2。按姓氏人数3000人以上为序计列,胡姓13151人,孙姓9873人,徐姓5585人,黄姓3165人,以上四姓为镇内人数较多之大姓。
  第二节 性别
  根据原龙南区统计资料调查,1970年镇域人口男性26239人,占总人口的51.07%,女性25138人,占总人口的48.93%(上述数据与年报人口数有别),男性多于女性1101人,男女性别比为104.38(女性=100,下同)。从第三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横河镇(域)人口年龄组性别比有两个特点:
  一是0~64岁,1982年,男性28177人,女性27105人,男女性别比为103.95;2000年,男性43461人,女性40204人,男女性别比108.10。而65岁以上老龄组人口由于男性工作辛苦,常年奔波在外,发生意外事故多,因此男性少于女性。1982年,65岁以上的男性1504人,女性1855人,男女性别比为81.08;1990年,男性1929人,女性2304人,男女性别比为83.72;90年代后,男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参与二、三产业,加上男性也注意自身保健,注重体育锻练,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男性3040人,女性3339人,男女性别比为91.05,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提高了7.33。
  二是低龄男女性别比逐年上升。单从第三、四、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0~4岁年龄组性别比较就可看出:1982年,男性2206人,女性2043人,男女性别比为107.98;1990年,男性2385人,女性2123人,男女性别比为112.34;2000年,男性2312人,女性2009人,男女性别比为115.08,比1982年高出7.1。
  其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农村中“重男轻女”,“无后为大”的意识仍然存在。生育一个女孩有的甚至是二个女孩以后,还千方百计想生男孩,因此有的育龄妇女当怀上第二或第三胎,怀孕5~6个月时就到医院做B超,鉴别男女性别,做出是女孩,就想尽办法堕胎,直到怀上男孩为止,造成了男女性别比上升,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艰巨性。
  二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单位、企业招工不招或少招女工,女孩找工作难度较大,这也影响父母亲的生育心态。
  第三节 年龄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镇域总人口58641人,其中0~14岁16658人,占总 人口的28.41% ;15~64岁38624人,占总人口的65.87% ;65岁以上3359人,占总人口 的5.73%。由于80年代起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趋紧,人口自然增长减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少年儿童比重下降,青壮年及老年比重呈上升趋势。1990年、2000年全国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横河镇(域)0~14岁少儿组人口数分别为12729人、13254人,占总人口的20.73%、15.84%,比1982年分别下降7.68%、12.57%。15~64岁青壮年组人口数分别为44450人、64032人,占总人口的72.38%、76.53%,比1982年分别上升6.51%、10.66%。65岁及以上老年组人口数分别为4233人、6379人,占总人口的6.89%、7.62%,比1982年分别上升1.16%、1.89%。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除了外来人口21874人,按常住人口61791人计算,65岁以上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0.32%,比1982年老年人增加3020人,提高2.7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横河镇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率快速上升时期。
  镇域历史上已有长寿记载,清代梅堂老人著《越中杂识》载:明代镇域孙家境孙鑨之妻钱氏寿一百余岁,曾在清道桥建“一品百岁坊”一座。
  第四节 家庭
  封建社会崇尚“五世同堂”、“四代共炊”,以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为荣。民国初期有不少富裕人家亦是几代同堂,有数十人的大家庭。民国6年(1917),天香桥霍家漕自然村胡水芑家,就因祖孙五代见面,浙江省政府特奖“民国人瑞”黑漆底金字匾额。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渐淡化,子女成家后,一般由娘舅主持或由伯、叔父代行分家事宜,从此分门立户。现此习俗尚存。
  家庭规模 1961年镇域8208户,每户平均4.35人。70年代起推行计划生育,每户平均人数逐年减少。1981年全镇16820户,总人口为58824人,每户平均3.5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镇家庭数25822户,家庭户人口75032人,每户平均2.91人,一人户3147户,占12.19%,一对新婚夫妇或一对中老年夫妇丁克家庭有6997户,占27.10%,一对夫妇和一个独生子女或父母和已婚子女及配偶,组成的主干家庭,即3人、4人组成的家庭有12870户,占总户数的49.84%,而5人以上的户只有2808户,只占总户数的10.87%。2、3、4人家庭构成当前家庭类型的主体。
  第五节 文化程度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文化程度调查,镇域6岁及6岁以上人口53458人,其中小学27668人,初中9992人,高中(中专)2989人,大学(本、专科)56人,四者合计40705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76.14%。文盲、半文盲12753人,占23.86%。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全镇人口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全镇6岁以上人口已达78214人,其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本、专科)四者合计73442人,占6岁以上人口的93.90%,比1982年提高了17.76%。文盲、半文盲4772人,只占6.10%,比1982年的12753人减少了7981人,下降了15.65%。达到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8987人,占6岁以上人数的46.60%,比1982、1990年分别提高22.21%和13.60%。全镇每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有59人,比1982、1990年分别增加14人和26人;高中文化程度6781人,比1982、1990年分别增加3792人和3034人。
  第六节 职业分类
  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业人员35230人中,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的人数19977人,占在业人员的56.7%;从事第二产业企业的生产工人和建筑工人有6926人(镇工业报表数,下同),占在业人员的19.66%;从事第三产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商业、服务性行业等人员8327人,占在业人员的23.63%。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从农业生产转到了第二、第三产业,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调查,2000年全镇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的只有7490人,比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减少了12487人,只占在业人员54120人中的13.84%,比1982年下降了42.86%。与此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成为企业的生产工人和建筑工人。2000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32518人,占在业人员的60.08%。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