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常年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常年气候
分类号: P468
页数: 3
页码: 79-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横河镇的四季、温度、降水、霜、雪、结冰、日照、辐射和蒸发、风等气候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横河镇 自然环境 气候

内容

四季
  常年气候,分春、夏、秋、冬四季。按农历习惯,分别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 的起始日;而气象部门则按气候要素将3月31日、6月14日、9月22日、11月22日分别定为春、夏、秋、冬季的起始日。
  温度
  气温 1954~2003年年平均温度16.3℃。最低1976年15.5℃,最高1998年17.8℃。平均气温7月最高,历年平均28.3℃。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到8月间,最高值为40.6℃,是日为2003年7月17日。每年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数平均16天左右。平均气温1月最低,历年平均4.2℃。年极端最低温度出现在12月到2月间,每年等于或低于0℃的寒冷天气平均28天左右。最低值为零下9.3℃,是日为1977年1月5日。
  地温 1954~2003年平均地面温度18.0℃,最高19.4℃,最低17.1℃(1957、1972年)。地面温度最高月为7月,历年平均31.7℃;最低在1月,历年平均5.1℃。
  降水
  降水量(含雨雪冰雹) 1954~2003年,平均年降水量1267毫米。最多的1954年1821.6毫米,最少的1967年675.6毫米。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的旱年有7年,出现频率14%,大于1500毫米的涝年有9年,出现频率18%。降水量的年时间分布不均匀,有两峰两谷,旱涝交替,即春雨、梅雨、伏旱、秋雨及秋冬旱。降水最高峰在7月,历年平均降水量174.5毫米,占年降水量14%;降水次高峰在9月,平均降水量148.8毫米。南部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平原地区多。
  降水日数 1954~2003年平均年降水日数152天,占总天数的42%。1975年最多,达196天;1967年最少仅116天。一年中3月份降水日最多,平均16.2天;11月最少,平均9.5天。南部丘陵地区降水日较平原地区稍多。
  霜、雪、结冰
  霜 1954~2003年平均年有霜日36.3天。最多55天(1995~1996年),最少21天(1968~1969年),有霜日集中于12月到2月之间,并以1月份为中心呈正态分布。初霜期历年平均在11月22日,最早10月29日(1966年),最迟12月14日(1994年)。终霜期历年平均3月24日,最早2月23日(1955、1960年),最迟4月15日(1987年)。
  雪 1954~2003年平均年下雪日仅8.2天。1976~1977年、1983~1984年最多,达21天。历年平均初雪期在12月30日,最早在11月16日(1960年),平均终雪期在2月25日,最迟4月4日(1969年)。
  冰 1954~2003年,年平均结冰日34.6天。
  日照、辐射和蒸发
  日照 1954年到2003年间,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1972.1小时。最多的1963年达2399小时,最少的2002年为1419.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7%。一年中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以8月最多,计249.2小时;2月最少,计113.3小时。
  太阳辐射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计112千卡/平方厘米。其中直接辐射量68千卡/平方厘米,散射辐射量40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55千卡/平方厘米。每亩地一年平均可接受366660千卡的生理辐射。一年中辐射量以7月最多,计14.6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为5.8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辐射光能利用,早稻在1%左右,其他作物为0.5%左右。
  蒸发 1954~2003年历年平均年蒸发量1441毫米(为慈溪市气象局数据,用20厘米口径的小型蒸发器测定,采用陈明荣蒸发量公式计算,约比降水量高13%,仅供参考)。7月份最大达224毫米,1月份最小为49.8毫米。
  风
  风向随季节变换,属季风型气候。冬季风向西北到北风,夏季风向东到东南风。春季转夏季风早,秋季转冬季风稍迟,全年风向频率以东风为最多。年平均风速2.8米/秒。平均大风日数7.8天。
  1954~2003年,有较明显影响的台风有38次,平均每年0.76次。1962年台风最多,有3次。没有台风影响的有23年,占总年数的46%。有影响的台风,8~9月间出现最多,占影响台风的78%。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