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3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气候
分类号: P468
页数: 13
页码: 79-9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横河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型气候。气温受冷暖气团交替控制和杭州湾海水的 调节,回温和降温过程稍缓慢,日、年变幅小,冬暖夏凉,气候湿润。雨水分布不均,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夏季日期稍长,春、秋季略短。光、温、水的分布有地域差异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横河镇 自然环境 气候

内容

横河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型气候。气温受冷暖气团交替控制和杭州湾海水的 调节,回温和降温过程稍缓慢,日、年变幅小,冬暖夏凉,气候湿润。雨水分布不均,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夏季日期稍长,春、秋季略短。光、温、水的分布有地域差异。
  第一节 常年气候
  四季
  常年气候,分春、夏、秋、冬四季。按农历习惯,分别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 的起始日;而气象部门则按气候要素将3月31日、6月14日、9月22日、11月22日分别定为春、夏、秋、冬季的起始日。
  温度
  气温 1954~2003年年平均温度16.3℃。最低1976年15.5℃,最高1998年17.8℃。平均气温7月最高,历年平均28.3℃。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到8月间,最高值为40.6℃,是日为2003年7月17日。每年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数平均16天左右。平均气温1月最低,历年平均4.2℃。年极端最低温度出现在12月到2月间,每年等于或低于0℃的寒冷天气平均28天左右。最低值为零下9.3℃,是日为1977年1月5日。
  地温 1954~2003年平均地面温度18.0℃,最高19.4℃,最低17.1℃(1957、1972年)。地面温度最高月为7月,历年平均31.7℃;最低在1月,历年平均5.1℃。
  降水
  降水量(含雨雪冰雹) 1954~2003年,平均年降水量1267毫米。最多的1954年1821.6毫米,最少的1967年675.6毫米。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的旱年有7年,出现频率14%,大于1500毫米的涝年有9年,出现频率18%。降水量的年时间分布不均匀,有两峰两谷,旱涝交替,即春雨、梅雨、伏旱、秋雨及秋冬旱。降水最高峰在7月,历年平均降水量174.5毫米,占年降水量14%;降水次高峰在9月,平均降水量148.8毫米。南部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平原地区多。
  降水日数 1954~2003年平均年降水日数152天,占总天数的42%。1975年最多,达196天;1967年最少仅116天。一年中3月份降水日最多,平均16.2天;11月最少,平均9.5天。南部丘陵地区降水日较平原地区稍多。
  霜、雪、结冰
  霜 1954~2003年平均年有霜日36.3天。最多55天(1995~1996年),最少21天(1968~1969年),有霜日集中于12月到2月之间,并以1月份为中心呈正态分布。初霜期历年平均在11月22日,最早10月29日(1966年),最迟12月14日(1994年)。终霜期历年平均3月24日,最早2月23日(1955、1960年),最迟4月15日(1987年)。
  雪 1954~2003年平均年下雪日仅8.2天。1976~1977年、1983~1984年最多,达21天。历年平均初雪期在12月30日,最早在11月16日(1960年),平均终雪期在2月25日,最迟4月4日(1969年)。
  冰 1954~2003年,年平均结冰日34.6天。
  日照、辐射和蒸发
  日照 1954年到2003年间,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1972.1小时。最多的1963年达2399小时,最少的2002年为1419.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7%。一年中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以8月最多,计249.2小时;2月最少,计113.3小时。
  太阳辐射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计112千卡/平方厘米。其中直接辐射量68千卡/平方厘米,散射辐射量40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55千卡/平方厘米。每亩地一年平均可接受366660千卡的生理辐射。一年中辐射量以7月最多,计14.6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为5.8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辐射光能利用,早稻在1%左右,其他作物为0.5%左右。
  蒸发 1954~2003年历年平均年蒸发量1441毫米(为慈溪市气象局数据,用20厘米口径的小型蒸发器测定,采用陈明荣蒸发量公式计算,约比降水量高13%,仅供参考)。7月份最大达224毫米,1月份最小为49.8毫米。
  风
  风向随季节变换,属季风型气候。冬季风向西北到北风,夏季风向东到东南风。春季转夏季风早,秋季转冬季风稍迟,全年风向频率以东风为最多。年平均风速2.8米/秒。平均大风日数7.8天。
  1954~2003年,有较明显影响的台风有38次,平均每年0.76次。1962年台风最多,有3次。没有台风影响的有23年,占总年数的46%。有影响的台风,8~9月间出现最多,占影响台风的78%。
  第二节 自然灾害
  种类
  横河地区的地层,平原以新生界第四系最发育,山区以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为主,构造稳定,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主要自然灾害是风、涝、旱、病虫害4种。
  风灾、涝灾 因为风灾以台风(热带风暴)居多,而台风通常带有暴雨,还可能夹着大潮侵袭,从而引起海塘溃决,河水不能及时排海,发生内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之台风为风潮。风涝灾害发生年概率在50%以上,其中风力10级以上及一次降雨量15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占20%。台涝发生季节一般在6~9月份。其次是龙卷风,境内多发生在平原。龙卷风一般是小面积,方向性的灾害,龙卷风中心区间受害程度大,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不但倒屋伤人,还可把几百斤重的物体卷上半空。横河地区的发生年概率约5%以下。
  旱灾 60年代以前,一般连续50天不降雨就会造成旱灾。此后,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抗旱能力提高到70天以上,到70年代中期达100天左右。9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河区范围的扩大,横河地区的抗旱能力有所下降。据新中国建立以来53年的统计,横河旱灾发生的年概率为25%。发生季节6~9月最多。
  病虫灾 民国及其以前各朝代,人们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差,灾害较多,危及面广,程度也大。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重视农业,建有一套从预测、预报到防治的组织体系和办法,因此,病虫成灾的年份少,危害程度轻。一般只在灾害性气候条件下才有较大面积的发生,并造成损失。据1949~2002年的53年统计,成灾较严重的共4个年头,发生年概率为7.5%。
  历年自然灾害记要
  晋
  咸和九年(334)春,三月丁酉日,地震。
  咸康元年至三年(335~337),大旱成灾,斗米值五百,穷人被迫卖儿卖女。
  唐
  元和元年(806),瘟疫流行。
  大和二年(828),大风海啸,海水内溢。
  开成四年(839),旱灾。
  宋
  天禧元年(1017),蝗虫群食庄稼。
  宝元元年(1038)七月,大风雨,海水内溢,庄稼和民房受淹。
  熙宁八年(1075)旱灾。
  元祐八年(1093),大风,海潮侵害农田。
  元符二年(1099)十月初,刮大风,江水暴涨,咆哮数日方止。
  建炎三年(1129)五月,蝗群骤降,侵食庄稼。
  绍兴元年(1131),饥荒严重,瘟疫流行。
  绍兴二年(1132),饥荒。
  绍兴五年(1135),旱灾。
  绍兴六年(1136),饥荒。
  绍兴九至十年(1139~1140),饥荒,斗米值千钱,人啃草与树皮。
  绍兴十八年(1148)八月,大水淹庄稼。
  绍兴二十四年(1154),旱灾。
  绍兴二十七年(1157),大水为患。
  绍兴二十八年(1158),大风大水齐发成灾。
  绍兴二十九年(1159),螟灾引起饥荒。
  隆兴元年(1163)八月,大风大水造成饥荒。
  乾道元年(1165)正月至四月,淫雨不止,长期低温,豆麦生长不良,造成严重饥荒和疫病流行。
  乾道三年(1167)九月间,淫雨连日,海潮溢堤。
  乾道七年(1171),大旱。
  乾道八年(1172)五月,大风雨,民房被冲,庄稼受淹。
  淳熙元年(1174),大旱成灾。
  淳熙三年(1176)八月,淫雨成灾。
  淳熙四年(1177)九月,大风雨,海涛汹涌,冲决海堤,淹死人。
  淳熙七年(1180),旱灾造成饥荒。
  淳熙八年(1181)五月,发大水,庄稼受淹尽腐,造成大饥荒。
  淳熙十四年(1187),旱灾。
  绍熙四年(1193)四至五月,连日暴雨,冲坏田塍,春粮和早稻严重受损,造成大饥荒。
  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风掀海涛,冲坏堤塘,庄稼受淹。
  庆元元年(1195),麦子歉收,春发饥荒。
  庆元二年(1196),大水成灾。
  庆元四年(1198)六至八月,霖雨成灾。
  嘉泰二年(1202),发生蝗灾。
  嘉泰四年(1204),旱灾。
  嘉定二年(1209)夏,发大水,冲坏农舍,侵害庄稼。
  嘉定三年(1210),发生螟灾。
  嘉定六年(1213)十二月,风大潮急,冲坏海堤,危及梅川、上林等乡。
  嘉定九年(1216),大水成灾。
  嘉定十五年(1222)七月,霖雨成灾。
  宝庆二年(1226),大风引起海水内溢,有民宅受淹。
  嘉熙四年(1240),旱灾造成饥荒。
  淳祐二年(1242),大水为患。
  淳祐三年(1243)八月,发生蝗灾。
  景定二年(1261),水灾。
  咸淳三年(1267)六月,海水内溢。
  咸淳七年(1271)五月,刮大风,吹倒不少民房。
  咸淳八年(1272)八月,大水为患。
  咸淳十年(1274)四月,大风拔树。
  元
  大德五年(1301),海水内溢。
  大德六年(1302)五至六月,无雨,旱灾和蝗灾并发。
  大德七年(1303),海水内溢。
  大德十一年(1307),大旱伴着饥、疫,民不聊生。
  至大三年(1310)三月,大雨成涝,庄稼受淹。
  至正十二年(1352)四至七月,无雨,造成少有的大旱灾。
  至正十九至二十年(1359~1360),连年夏旱,带来灾荒。
  明
  正统七年(1442)秋,海水内溢。
  正统十二年(1447),螟灾。
  景泰五年(1454)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接连下大雪。
  天顺元年至三年(1457~1459),连年旱灾,饥荒严重。
  天顺五年(1461),夏旱,继发蝗灾。
  天顺八年(1464)七月,海水内溢。
  成化七年(1471)九月,海潮倒灌,淹死百姓,庄稼歉收,饥荒严重。
  成化九年(1473),海水内溢,农田受淹。
  成化十二年(1476),大雨成涝,庄稼受害,大水淹没石堰场官盐数十万引(一引等于200市斤或400市斤,有小引和大引之分)。
  成化十七至十九年(1481~1483),连年发大水,饥荒严重。
  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发生大旱和饥荒。
  弘治七年(1494)秋,海水内溢;十月至次年三月,无雨,冬旱。
  弘治十一年(1498),暴雨成灾,境内水位升高三四尺,庄稼严重受淹。
  弘治十二年(1499),春季无雨,冬天严寒,大江水结冰。
  弘治十三年(1500)二至四月,无雨,五月才转阴下雨。
  弘治十四年(1501)秋,旱伴蝗灾,饥荒严重。
  弘治十五年(1502),麦子无收,闹春荒。七月,雷电交加,海水内溢。
  弘治十八年(1505),地震,鸡犬不宁。
  正德元年(1506)夏旱,发生饥荒。
  正德三年(1508)夏旱,饥荒严重。
  正德四年(1509)七月,发大水。十一月,豆麦受冻害。
  正德五年(1510),大水成灾,引起饥荒。
  正德七年(1512)七月,发大水,海溢堤决,山洪暴发,冲走房屋、人畜无数,造成重大饥荒。
  正德十年(1515)春,雨夹冰雹,损麦伤禽鸟。冬天发大水,麦苗被冲。荒年民受饥,米价大涨。
  正德十二年(1517)四月,地震;螟虫害麦。
  正德十三年(1518)秋,海水内溢。
  正德十四年(1519),夏旱,秋海溢,饥荒严重。
  正德十五年(1520)夏,大旱,发生饥荒。
  嘉靖二年(1523)夏,旱灾引起饥荒。
  嘉靖三年(1524),螟灾造成大饥荒。
  嘉靖四年(1525)夏,旱和瘟疫并发。
  嘉靖六年(1527)春夏之际,发大水,麦苗尽淹,饥荒严重。
  嘉靖八年(1529),螟害麦,蝗害稻。
  嘉靖十年(1531)八月,发大水。
  嘉靖十八年(1539),旱灾。
  嘉靖十九年(1540),夏蝗灾,秋发大水。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米价上涨。
  嘉靖二十五年(1546),海水内溢。
  嘉靖二十九年(1550),疠疫流传。
  嘉靖三十八至三十九年(1559~1560),连年发生旱灾。
  嘉靖四十年(1561)秋,积涝成灾。
  嘉靖四十三年(1564)夏,大旱。
  隆庆三年(1569),飓风伴海啸。
  万历元年(1573),旱灾。
  万历七年(1579),旱灾。
  万历十四年(1586),地震。
  万历十六年(1588),春大饥荒,夏又闹旱灾。
  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七月地震。
  万历十八至十九年(1590~1591),连年闹饥荒。
  万历二十一年(1593),旱灾。
  万历二十三年(1595),春雪竟月不止。
  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大水。
  万历二十六年(1598),旱灾。
  天启七年(1627)七月,发大水。
  崇祯七年(1634)八月,发大水。
  崇祯八年(1635),地震。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雨雪不止。六月,发生蝗灾。饥荒严重。
  崇祯十七年(1644),旱灾。
  清
  顺治五年(1648)四月,一场雨夹冰雹,使春花作物严重受损。
  顺治十一年(1654)夏,大旱,河底裂。
  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大雨、冰雹,击死牛羊无数。七月刮大风。
  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大旱,带来饥荒。
  康熙二年(1663)六月,大风潮袭来,人畜、庄稼、民房等损失严重。
  康熙三年(1664)八月,发大水。
  康熙四至五年(1665~1666),螟灾引起饥荒。
  康熙七年(1668)六月,地震。
  康熙九年(1670)六月,大风侵袭庄稼。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八两月大风雨,多处山洪暴发,平地水高丈余,冲走民房无数,庄稼颗粒无收,造成重大饥荒。冬天大雪后出现严寒,江水结冰。
  康熙三十二年(1693),夏旱歉收,九月大水。
  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干旱,秋久雨,庄稼歉收。
  乾隆六年(1741)九月,瘟疫盛行,百姓丧生甚多。
  乾隆十六年(1751),旱灾引起严重饥荒。
  乾隆十九年(1754)七月,大水成灾。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天气严寒,江水结冰。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大风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大风拔木,刮破不少民房。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大风连旬,拔木损房,棉花损失殆尽。大古塘一带饥民成群,道有饿殍。
  嘉庆九年(1804),春雨成涝,庄稼歉收,引来米价飞涨。
  嘉庆十一年(1806),某日夜间,地震。
  道光元年(1821),疫病大流行。
  道光三年(1823)七月初二,刮大风,海溢毁堤,初八下大雨,平地积水数尺,稻棉受淹严重。八月初四、初五,又出现大雨和海溢,棉花尽淹,饥荒严重。
  道光五年(1825)七月十日,大风拔木坏房,稻棉均受损。
  道光七年(1827)七月二十四日,大风引起海水内溢。
  道光十一年(1831)夏,淫雨不止,庄稼受损。秋,发大水。
  道光十二年(1832)闰九月至次年正月,连续阴雨。柴米昂贵,乞丐剧增,饿死多人。
  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发生海啸,潮水内灌,棉花尽淹,发生大饥荒,许多人以草根树皮充饥。
  道光十六年(1836),疫病大流行。
  道光二十年(1840)十一月,下大雪,厚三尺余,市场上鱼、菜、柴断档。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大风,海水内溢,稻棉均受损。
  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天大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姚北大旱。七月三十日夜半地震。
  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天干旱。
  道光二十九年(1849),芒种后,大雨积旬,川泽皆满,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往来如织。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六,夜间地震。
  咸丰三年(1853),三月初十夜半地震,十一、十三日昼和十四日夜又出现余震。
  咸丰六年(1856)八月,蝗灾。
  咸丰八年(1858)夏,淫雨成灾,稻谷歉收。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下大雪,平原积雪四五尺厚。
  同治元年(1862),夏秋干旱,七月初二晚间,东北角有流星附地,流光甚长且有声响。
  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上旬,发大水。
  同治九年(1870)九月三十日,雨夹冰雹,稻禾受损。
  同治十二年(1873),夏秋干旱。
  同治十三年(1874),秋冬干旱。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拔木。
  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初四,大风刮倒民房及棉花,到次日午后方止。
  光绪八年(1882)二月十六日,雷雨大作。十七日,先下冰雹如绿豆,接着下鹅毛般大雪。二月二十一日夜,雷电交加。三月十二日,突然下暴雨,后又阴雨连绵。九月二十七日起,细雨纷纷下到十月十五日方转晴,稻棉大减产,秋收只有三成。
  光绪十年(1884)八月,大水成灾。
  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二十三日,县东北诸乡出现洪流,稻棉均受损。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二十七日,山洪暴发损坏房屋无数。八至十月,淫雨四十七日,稻棉严重减产,饥民四起。
  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梅川东南山区上空出现蜃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旱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乡间流行瘪螺痧(即霍乱),死亡多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淫雨成灾,棉花歉收。
  宣统元年(1909),久雨成涝,秧苗多遭霉烂。
  宣统二年(1910)闰六月十六日,台风伴着暴雨,来势凶猛,民房被卷,人畜受淹。
  宣统三年(1911)五月,桃园发生虫害,食桃与叶甚烈。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六月中旬,飓风袭境,早稻稍损,棉花大减产。
  民国2年(1913)闰六月中旬,飓风袭境,棉花损失严重,早稻稍轻。
  民国3年(1914),大旱,时疫流行,儿童死亡尤多。
  民国6年(1917)十一月,天气严寒,河水皆冻,水缸连底结冰。
  民国7年(1918)正月初三午后,发生地震,缸水起波折,人有头晕之感,夜半地又震。七至九月,久旱不雨,晚稻大批晒死,咸潮倒灌到石堰,到冬季才退去。秋天,红斑痧流行,死者甚众。
  民国16年(1927)七至九月,大旱,晚稻无收,造成饥荒。
  民国17年(1928)七月,旱。九月,风雨成灾。
  民国18年(1929)三至五月,干旱,早稻无水插秧。晚稻种后无雨,抽穗时发生螟虫、稻椿象危害。
  民国20年(1931)春,低温久雨,积涝成灾。
  民国27年(1938)六月,浒山区早稻发生铁甲虫,灾害严重。
  民国29年(1940)夏,大旱,河底当路可行人,五月二十日才播种水稻。
  民国30年(1941),小麦大面积黄锈病,损失三成以上,亩收76斤。
  民国31年(1942),中伏大旱。八月十二日夜,强燥台风袭境,稻头多被刮落,减产严重。
  民国34年(1945),发生旱灾和稻苞虫危害,水稻减产达七成。
  民国35年(1946),粘虫、䖮虫、稻苞虫灾,危害甚烈。
  民国36年(1947),发生旱灾和虫灾,水稻减产三成。
  民国37年(1948)七月九日前后,大雨连旬,江河暴涨,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
  民国38年(1949),入夏以后,淫雨连绵。七月二十四日夜,台风突至,暴雨倾盆,海塘决口,潮水奔涌,淹死人,坍屋,棉花和早稻收获甚少。十月初,久雨成涝,加上螟虫危害,晚稻普遍减产四成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51年,春寒多雨,水稻烂秧严重,棉花播种推迟。5月10日至6月16日无雨,农田受到干旱威胁。6月,棉地发生枯萎病。7月中下旬,棉区发生红蜘蛛虫害。9月19日台风暴雨,稻、棉等损失严重。
  1952年5月18~31日,雨水特多,连遭三次水灾,粮食减产,春荒接夏荒。
  1953年夏,连旱59天,咸潮上溯止石堰。
  1954年5月7日至7月30日,先后下了4次暴雨,棉区发生红蛉虫,德字棉减产尤甚。
  1956年8月1~2日,强台风袭境,过境风力达12级伴有暴雨,阵风来时,行人只好爬行,大树连根拔起,粮食与棉花严重减产。全镇屋倒了230间,死亡2人,伤8人,压死耕牛5头。
  1958年5月23日至8月27日,连续干旱96天,横河区受旱面积38600亩,7月31日咸潮灌入石堰乡农田,面积1508亩,全区粮食减产严重。
  1959年9月4~6日,暴雨成灾,降雨量133.9毫米,受淹4天面积17377亩,严重受灾7771亩,水稻减产108.93万斤,棉花减产14.04万斤。
  1960年3~6月,先后出现4次大风、冰雹,秧田和早稻均有损伤。6月14日至8月27日大旱,稻田受灾。减产严重。
  1961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先后受3号、4号台风和2次暴雨侵袭,山洪暴发,河水上涨,早稻和棉花严重受损。6月14日至9月6日,伏旱83天,稻田受灾减产。
  1962年9月4~6日,因14号台风边缘影响,加上冷空气南下,出现一声响雷后,连下特大暴雨三天,雨量达566.7毫米,山洪暴发,河道水位高5.04米,4万亩农田受淹,7073亩棉田亩产仅存31斤,比上年减35斤,减产53%。31976亩晚稻,亩产仅204斤,比上年减182斤/亩,减产47.1%,粮食总产减少581.96万斤。水没门窗,公路可行船,持续受淹达7~13天。不少房屋倒塌,被列为全省重灾区。镇域各乡粮食均按低标准口粮水平,由国家返销救济,仅原横河乡返销救济粮达80万斤。
  1963年7月5日至9月6日,连旱62天,农田受旱。9月11日起,连下4天大雨,低洼农田受淹达7天之久。
  1964年2月连下19天雨雪,平原积雪14厘米。早稻发生二化螟,减产严重。
  1967年7月11日至10月31日,干旱112天,河底开裂打井取饮水,梅湖水库干涸,湖底可行人,居民吃水困难。山区水稻基本无收,平原稻区严重减产,全镇晚稻面积30273亩,平均每亩减产56斤。只有棉花丰收。
  1969年2月,低温多雨达29天,平原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9度。10月初起,连旱43天。
  1970年1~3月,连续阴雨68天。3月12日夜,在响雷同时下大雪,平原积雪8厘米。是年,早、晚稻发生纹枯病、穗颈瘟、矮缩病、小球菌核病及螟虫、䖮虫等病虫害,平均每亩减产近百斤,损失严重。
  1971年,春寒,1月底平原最低温度零下9度。6月24日至9月15日,连旱84天,9月中、下旬,冷空气南下正遇晚稻扬花,损失严重。
  1972年1~2月,低温多雨。2月5~12日,连续下雪,其中8~9日平原积雪30厘米。
  1973年10月28日至次年1月底,连旱78天。晚稻普遍发生稻瘟病及其他病虫害。
  1974年1~2月中旬,持续低温25天。
  1976年3月18日至4月10日,出现春寒。
  1977年1月1日至2月11日,陆续下雪,平原积雪达20余厘米。其中1月5日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低气温零下9.3度。
  1979年6月28日至8月23日,出现高温伏旱。7月9日黄昏6点57分,发生3级地震。
  1980年,1月温暖多雨;4月天气寒冷;6月热风逼人;7月温和如春;8月重做黄梅;9月不见台风;11~12月滴雨未下;全年气候反常。6月27日中午,龙卷风袭击,最大风力12级,降水30毫米。早稻收晒期间,由于雨水多,稻谷腐烂严重。
  1981年8月31日至9月2日,遭第14号台风袭击,过境风力9~11级,阵风12级,持续36小时。
  1983年9月26日,遭第10号台风侵袭,沿海出现狂风大潮,最大风力11级。
  1984年6月13~14日,普降暴雨,降水120~145毫米。1986年7月9日至8月下旬,持续干旱近50天。
  1987年6月22~23日,普降暴雨,平均降水80~100毫米。9月9~13日,受第12号台风影响,连续降雨4天,降水150~200毫米。
  1988年6月11~23日,长达13天连续阴雨,过程降水量210.2毫米。19日,又出现暴雨,使大片农田受淹。8月8日,7号台风影响,最大风力11级,8级大风维持近6小时。
  1989年8月17~23日,普降暴雨,雨量达200~300毫米。农作物受淹严重,致使粮食、棉花有较大幅度减产。
  1990年,梅雨期基本上未下雨,7月4日至8月17日的45天降水量仅26.3毫米,蒸发量达375.8毫米,旱情严重。8月30日至9月1日,受15号台风影响,31日出现99.5毫米的暴雨天气,8级以上大风持续29小时,最大风力近10级。
  1991年1月4~5日,连续降雪14小时,积雪3天,对交通、邮电及城乡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月27~28日,大雪,积雪和冰冻达一周之久,对交通、邮电及居民生活造成较严重影响。
  1992年8月30~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出现9~10级大风和大到暴雨,8级风持续14小时,棉花普遍倒伏。9月23日,受19号台风影响,风力9级,22~24日,过程降水量近130毫米。
  1993年8月初至22日,连续阴雨,其中4日降水量98.1毫米,16日降水量107.4毫米,21日降水量67.4毫米。
  1994年梅雨期间,连续大到暴雨,其中6月9日降水量80.5毫米,10日降水量84.8毫米,17日降水量101.1毫米,棉花、瓜果蔬菜受淹严重。6月24日出梅后至7月31日,天气持续晴热干旱,造成早稻瘪谷多,棉花植株偏小。8月21日17号台风影响,遭受大到暴雨,最大降水量98.6毫米,8级大风持续15个小时,最大风力9级,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1995年7、8月份,气温明显偏高,全年≧35℃的高温天数比常年多11天,7月8日出梅后雨量明显偏少,造成持续高温干旱。10月中旬后仍干旱。
  1996年,上年旱情延续到本年1月上旬,总降水量比常年偏少4成。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发生困难,也影响了春花作物的冬发。
  1997年7月6~9日,连续4天暴雨,11日又暴雨,造成涝灾,棉花、水稻、蔬菜、瓜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镇域原烛溪湖开垦的低洼田受淹7天之久,造成晚稻秧徒长倒伏。8月18~19日,受11号台风影响,“风、雨、潮”三碰头,8级以上大风持续30小时,最大风力11级,损失严重。11月中旬起降水量偏多。
  1998年底延续到翌年2月的降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1月14日出现51.8毫米的暴雨天气,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影响春花作物生长。1月22日晚至23日早晨出现暴雪,3天中最厚积雪9厘米,雪后连续出现结冰天气,对交通、电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部分作物遭受冻害。
  1999年6月7日至7月20日,梅雨期连续阴雨,伴有三次暴雨天气,过程总降水量430.8毫米,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雨量大而集中,棉花出现萎黄和花蕾脱落,早稻结实率降低,粒重减轻。
  2000年4月14日以后,降水明显偏少,日照强。至5月24日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导致早稻春播缺水,棉花播种出苗困难。8月30日20时左右,受台风“派比安”影响,出现了8~9级东北大风,过程雨量达50~100毫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灾。9月13~15日,台风“桑美”强度强,范围大,移动速度慢,再加上北方冷空气及农历八月中旬受天文大潮汛影响,“风、雨、潮”三碰头,造成普降大到暴雨,过程雨量为100毫米以上,风力8级,致使农作物受灾。
  2001年6月下旬,受台风“飞燕”外围影响,结合梅雨,6月26日普降暴雨,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
  2002年7月3~5日,受台风“威马逊”外围影响,镇域出现明显降水过程,最大风力8级。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