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221
颗粒名称: 第二卷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
页数: 41
页码: 69-109
摘要: 本卷分述了横河镇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横河镇 自然环境 地方志

内容

第一章 地质
  横河镇南部为翠屏山丘陵,中部和北部属杭州湾沉积平原。在地质构成上处于浙闽地质北端,丘陵为火成岩,平原为浅海沉积层。丘陵山地及各个孤山主要岩石有凝灰岩、熔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质砂岩及花岗岩,形成于中生代。横河的地质构造还与海侵有关,从童家岙遗址出土文物考证,约在6500年以前,镇境为陆地。距今6000年左右的卷转虫海侵,使整个宁绍平原沦为浅海,海水漫浸到翠屏山麓,把翠屏山成为海中之岛,今童家岙遗址淹没在海洋之中。经过约1000年后,海水退却,使横河平原再成陆地,童家岙村之北低洼地域成为泻湖——烛溪湖,将今童家岙遗址淹埋在烛溪湖下。
  平原地区土壤为湖沼相和海相沉积土,分布于平原表部。其中上层为浅海沉积体,中层为湖相沉积体,下层为老海沉积体。湖沼相堆积物均为湿粘土,上部灰黄、黄褐色,下部灰褐、灰黑色,局部地段有机质含量高,甚至富集成泥炭;海相堆积物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自上而下由黄褐色渐变为深灰色,微层理发育。
  矿藏以泥炭为主,可作燃料。南北向见于烛溪湖至上剑山村,东西向从天香桥村、东畈村至石堰村地段,赋存于全新统湖沼相平原沉积层中,面积8平方公里左右。顶板埋深1.17米,厚0.10~0.5米,估算储量200万立方米。泥炭发热量1434卡/克。高岭土,分布在彭南村、梅园村沿山一带,为上侏罗统大爽组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及熔结凝灰岩风化物,是古代陶瓷制作的原料。1955年至80年代中期又用作缸、坛、罐等陶器生产用土。
  第二章 地貌
  横河的平原地带呈东高西低,高程一般在3.6~5.0米之间,其中石堰地势较低为3.6~4.4米,最低达3.3米。横河属杭州湾冲积平原水网地带,烛溪湖江、小桥江、孟家江、虞波江、浒山江、华陀殿江、杨巷江、关子岭江、直江以南北向流经境内,横贯东西的东横河大江、上大河、南大河、北大江接连全镇江河,纵横贯通,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山丘高度一般在300米以下,最高山峰大肚山为海拔365.5米。
  第一节 平原
  大古塘以南近山平原,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向呈中间宽、两边窄的菱形状,宽处6.7公里,窄处仅1~2公里,平原面积46.05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53%。组成物质为粘土及亚粘土,局部夹有泥炭。地势东高西低,坡降度为0.1%以下;北部乌山一带地面又高于其南部,镇域平原成为内陆低洼地。平原伸入南缘丘陵谷地之处,生成古代泻湖梅澳湖、烛溪湖等湖泊。其中梅澳湖于1958年新建梅湖水库时淹没,烛溪湖亦垦为农田,使平原地貌发生明显变化。
  第二节 丘陵
  特点
  南部翠屏山丘陵,东西走向,其中镇境段绵延10余公里。自原彭东乡至龙南乡,海拔多在200~350米之间,抵原石堰乡后,地层下陷海拔降低至100~200米左右。原石堰乡北部至原横河镇北部与余姚县低塘镇历山、慈溪浒山街道交界地带,有一片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1.5~3公里左右的小丘陵,其中乌玉桥村的大大山高151.7米,上剑山村的雷鼓山高147.7米,施家山村的凉帽山高153.2米,为该片丘陵最高峰。全镇山地面积40.81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47%。
  丘陵地貌特征为山脊平缓,相对高差在50~100米之间。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都在原龙南乡,仅3座。
  丘陵分布
  游泾江以西,东横河以南地域,被沟谷分成南北两部分,仅东南小岙岭一处相联。北部有九龙山(162米)、撬鳗山(165米)、大湾山(201)米、牛头山(152.3米)、磨石岭等。南部又被外岙隔成两段,东段南缘有龙南大肚山(365.5米)、九龙湾(196米)、十里长湾、大山脑(288米)与余姚市丈亭镇梅溪交界。此线以北,有龙南大小星(294米)、黄毛尖(165米)、大石山(183.1米)、泗岭山(300米)、四面山(124米)、沙帽山(288米)、高楼山(310.9米)等。
  西段南缘有石堰桃花顶(216米)、陈山与余姚双河乡交界,其北有孙家尖(197.9米)、黄蛇山、龙会山(86.5米)、凉帽山顶(102.9米)和近山孤丘伍梅山(90.2米)等。
  平原上的孤丘还有彭桥彭山(47米)、黄山(44米)、埋马山和龙南老鹰山(53米)等。
  大肚山在龙南牛头山东南5.8公里,海拔365.5米,山腰凸,故名。南与余姚市丈亭镇梅溪交界。
  九龙湾 在牛头山南4.7公里,海拔196米,与丈亭镇梅溪交界,南越通天岭达梅溪南岙。
  大石山 在牛头山东南2.7公里,海拔183.1米,西、北、东三面临沟谷,北面形似凤凰钻天,顶有大石突出。
  高楼山 在牛头山南3.5公里,海拔310.9米,处丛丘之中,高出四周诸峰20~100米,有楼上楼之感。
  梅梁山 在梅湖水库南,大坝东南约2公里,海拔178米。
  大湾山 在彭桥南3.2公里,相传谷口成陆前为一海湾,渔船泊此避风,故又名渔山。
  桃花顶 在石堰南3.3公里,与余姚双河乡交界,海拔216米。据传,昔为海盗聚集处,故又名盗伙顶。
  陈山 在石堰南偏西3.2公里,海拔159米,与余姚市双河乡交界。山下严陵坞为严光故里,又因有客星犯帝座的故事,别称客星山。
  东横河北诸山,近东西走向,四周被平地包围。有乌玉桥村康家山(61.4米)、大大山(151.7米),石堰村石屋山(110米),马堰村湾山(99.4米)、横山,上剑山村雷鼓山(147.7米)、寺山(70.2米)和浒山镇凉帽山(153.2米)等山,与余姚市低塘镇历山交界。近山孤丘有石堰村虞山、流亭山,上剑山村竹山,洋山岗村大洋山(30米)、小洋山(20米),宜青桥、乌山村乌山(75米)等。
  雷鼓山 曾名垒鼓山,又称将盔山,在镇治北2.8公里处,与余姚市低塘镇历山交界。
  寺山 古称峙山,千年以前这一带尚属海域时与乌山两峰相峙,故名。后因山东南建有如意讲寺,改称寺山。
  虞山 一名庙山,为孤丘,在石堰西北0.5公里处,海拔43.2米。《余姚六仓志》引《太康志》云:“舜避丹朱于此”,故名。
  流亭山 在石堰,高不足10米。元至正年间(1341~1368)建盐课司于此。
  乌山 在浒山镇南1公里。《浒山志》载:“岩石嵸巃间有乌石,宋高菊磵同刘潜夫登乌石山望海句:‘故人尽入黄泉路,远客空登乌石山。’其时古塘下即海也。”
  主要溪流
  九龙溪 发源于戚家大山村东南的大肚山,是现在梅湖水库的主要水源,其源头先在大山村南与大毛湾溪水合流。九龙溪自发源到注入梅溪,先后经过大山村的过路堰、大洋水库、马羊山水库和余姚市丈亭镇梅溪的茅坪水库,又流过九龙湾和任家纸坊,然后注入梅溪,全长7.5公里。九龙溪流经杨家畈后,中途还合流以下几条溪流:
  来自孙家、洞底张、张家与来自舒郎岗、南岙的诸溪流合并后,在通天庙汇入九龙溪。来自樟家岭、柳家岙、俞家岙的诸溪流于陆家山汇入九龙溪。
  梅溪 梅溪也是现在梅湖水库的主要水源,其水源虽短,名气大于九龙溪。梅溪之水源自杨家岙流经十里长湾、梅溪村、梅溪庙、庄屋,在祝家岭西与九龙溪汇合,全长5公里。
  两溪汇合后直流航渡桥村的五洞桥,进入原烛溪湖。现在两溪的下游已成为梅湖水库。
  瀑布
  飘水岭瀑布 在大山村,第一节小瀑布落差6米,第二节大瀑布落差30米,雨后瀑宽3米。
  大洋瀑布 在大山村,落差20米,雨后瀑宽1.5米。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横河平原由海退与海涂淤涨形成,并留下了烛溪湖、梅澳湖、乌戎湖等泻湖。古河流东横河、烛溪湖江、上大河、南大河、北大河、虞波港、罗墅港等,为当时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沧桑之变,现烛溪湖已废湖为田,梅澳湖已融入梅湖水库,而古代河流一直流到今天。现又新建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及山塘43座,还有48条三级以上河道,水域总面积3.89平方公里,占平原面积的8.5%。
  第三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分类
  横河平原地区土壤母质均属浅海沉积物,质地匀细,多数为轻壤或中壤。
  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分潜育型和潴育型一个亚类、六个土属、十八个土种。第二节 土壤分区及地力
  平原区土壤
  母质较为复杂,以古湖沼、湖海相沉积物为主。成土年代在9世纪以前,经多年耕作、灌溉、施肥以后,逐渐形成具有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及潜育层等不同层次、不同构型的水稻土。
  稻棉轮作区以粉泥田、青粉泥田、腐泥性青粉泥田、黄心青粉泥田为主。沿山一带的纯稻区以谷口泥沙田、黄泥沙田为主。南部丘陵以红壤为主。
  土壤理化性质及地力状况。经长期水耕水培,已培育成具有特殊剖面的水稻土类。土体中层次分明,棱柱状结构发育,潜育性现象普遍。土层深厚,土质均细,粘粒含量高,质地以重壤为主,部分属轻壤,粗粉砂含量高,无石灰性反应。PH①属中性至微酸性。有机质含量在2.5%以上,部分达4%。速效磷5PPM~7PPM②,速效钾50PPM~80PPM。蓄水量足,排灌系统发达。农业利用种植水稻和稻棉轮作为主。
  丘陵区土壤
  丘陵土壤多为自然土壤,唯狭谷、平缓的山谷以及山垄中有少量农田。母质多为残积物,由凝灰岩和熔凝灰岩及少量凝灰质沙岩、流纹岩和花岗岩的风化残留物组成。在风化过程中,硅酸盐类矿物水解,硅、钙、镁、钾、钠等盐基成分流失,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含量相对提高,使土壤向“红壤化”发展。
  山顶或陡坡以石沙土和秃岩为主;平缓低丘、山脚、山垄常分布黄泥土、粉红泥土和黄泥沙田;海拔50米以下的低丘大多分布红泥田;山谷及谷口分布洪积泥沙土和洪积泥沙田。
  该区土壤多呈棕黄或黄棕色。多石砾,沙粒含量高,质地中壤至轻壤。酸性,PH5~5.5。养分贫乏,保肥保水性能差。由于土壤冲刷严重,除部分山垄田外,土层一般厚50~80厘米。
  第三节 代表土种
  粉泥田土种
  主要分布在东横河南北一带,其剖面特征:
  耕作层(0~12.5厘米),色为淡棕色,质地重壤,土体较松,PH5.8,容重1.15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犁底层(12.5~19.9厘米),色淡青灰,土体较紧实,PH6.5,容重1.34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潴育层(19.9~73厘米),色青灰或黄棕,有含量较多的铁斑纹层,棱柱状结构发育明显,PH6.4,容重1.44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母质层(73厘米以下),色淡棕黄,棱柱状结构。
  粉泥田地下水位一般在40~60厘米之间,因离河较近,排水条件好。耕作特点:有一定淀浆性,开始插种时田土较汪,以后渐硬,供肥保肥能力适中。据测定:有机质含量1.47%,铵态氮13.9PPM,速效磷4.9PPM,速效钾52.9PPM,也均属缺乏类型。
  作物表现:水稻插秧后生长快,发棵早而多,根系发育较好。该土种肥料分解快,得力早,但肥效较短,后期易造成早衰。各种病害也易发生。
  青紫泥田土种
  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处,常年积水严重,土质粘,层次发育较明显。其剖面特征:
  耕作层(0~14.3厘米),色浅灰,质地粘重,PH5.5,容重1.12克/立方厘米,结构粒状,无石灰性反应。
  犁底层(14.3~23.1厘米),色淡青灰,结构块状,较紧实,PH6,容重1.3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潴育层(23.1~37厘米),淡棕色,棱柱状结构发育明显,极紧实。有中等含量的铁锰结合物,PH6.5,容重1.43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潜育层(37厘米以下),青灰色。青紫泥地下水位在40厘米上下,有些田块只有十几厘米。耕性差。有机质含量1.92%,速效氮14.7PPM,速效磷6.4PPM,速效钾60PPM,属缺乏类型。
  该土种中有一层青灰色潴育层,排水不良,积水严重,通透性差,影响水稻根系发育,早稻插后前期发根较慢,造成迟发,加上长期浸水,会产生亚铁化合物,毒害稻根,影响水稻产量。
  龙南烛溪湖相近的地势低洼处,分布有腐泥塥青紫田土种,常年积水,质地粘重,母质是湖相沉积物。剖面中在40厘米以下出现腐泥层,是一层障碍层次,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大。
  黄心青粉泥田土种
  是面积最多的一个土种,主要分布在东横河南北一带,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质地中壤。剖面重要特征:40厘米以下出现明显的黄化层。地下水位一般在40厘米左右。含铵态氮12.8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51PPM,都属缺乏至极缺类型。其离河较近,排水条件较好。土体质地较坚实,犁底层厚,土壤通透性一般,但蓄水保肥性能较好。
  水稻插秧后分蘖较慢,中期无效分蘖多,千粒重不高,容易贪青倒伏,产量一般。
  龙南烛溪一带分布有泥炭心青粉泥田,土体特征:40厘米以下有泥炭层出现。
  黄泥沙田土种
  分布在石堰、彭桥、龙南近山脚一带。其成土母质为红壤的坡积物或经搬运后的再积物。质地为轻壤至中壤。剖面特征:
  耕作层(0~12.5厘米),色棕灰至青棕灰。质地中壤。PH5.4,容重1.06克/立方厘米,结构松,无石灰性反应。
  犁底层(12.5~18.8厘米),棕灰色,质地中壤,较紧,PH6.1,容重1.22克/立方厘米,无石灰性反应。
  潴育层(18.8~63厘米),黄棕或灰白色,质地为沙壤土,有中等数量的铁、锰锈纹锈斑出现,PH6.6,容重1.34克/立方厘米。
  母质层(63厘米以下),黄棕色。
  这一土种地下水位高,只有18厘米。耕层有机质含量1.9%,速效氮11.5PPM,速效磷9.7PPM,上述均属缺乏类型,速效钾98.5PPM,属中等类型。
  该土种由于田块高低不一,耕层较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作物前期发得快,后期保不牢,产量一般。
  黄大泥田土种
  分布在龙南乡童岙村大埠头一侧,质地以重壤为主,耕作层12厘米。据测定:有机质含量为2%,速效氮5PPM,速效磷1PPM,速效钾46PPM,属极缺乏类型,为提高其地力,必须增施磷肥。
  第四节 植被
  横河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原始植被已在人类长期活动影响下消失,大多被次生林或人工栽培林所代替。
  南部山丘植被
  阔叶林
  所剩无几,只能在部分山地见到其痕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青冈、苦槠。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麻栎、枫香。
  针、阔混交林
  分暖性、温性两种。横河属暖性针、阔混交林,在常绿阔叶林被人为破坏之后,逐步由马尾松代替,主要是马尾松与枫香等自然混交,各山地都能见到一些。
  针叶林
  也分暖性和温性两种。横河属暖性针叶林,即马尾松林群系。主要为马尾松——白栎、檵木、映山红群丛,广布在各山地,是典型代表群系。
  人工林
  用材林:以人工栽培的杉木林、马尾松林为主。主要分布在龙南、彭桥、石堰一带山地。
  竹林:以毛竹林为主,尚有自然形成的龙须竹林。人工栽培的有四季竹、雷竹、哺鸡竹等,主要分布在山丘林地。
  经济林:以茶、水果、油茶林为主,杨梅树常和马尾松混昆交共生,主要分布在龙南、彭桥、石堰的低山与近山。
  平原人工植被
  平原植被大多是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棉花、水稻、蚕豆、大麦、小麦、油菜及紫云英、果树、蔬菜等。在河旁和交通道路两边还有人工栽培的林木:如水杉、女贞、香樟、杨梅树、紫薇、垂槐、水果等。
  自然植被
  主要有山地的裸子植物,蕨类植物,部分苔藓植物,被子植物,菌类植物等。平原以草本植物为主,多为部分被子植物,苔藓植物和部分菌类植物。常见的有禾本科、菊科、苋科、蓼科、茄科、豆科等植物。
  第四章 气候
  横河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型气候。气温受冷暖气团交替控制和杭州湾海水的 调节,回温和降温过程稍缓慢,日、年变幅小,冬暖夏凉,气候湿润。雨水分布不均,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夏季日期稍长,春、秋季略短。光、温、水的分布有地域差异。
  第一节 常年气候
  四季
  常年气候,分春、夏、秋、冬四季。按农历习惯,分别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 的起始日;而气象部门则按气候要素将3月31日、6月14日、9月22日、11月22日分别定为春、夏、秋、冬季的起始日。
  温度
  气温 1954~2003年年平均温度16.3℃。最低1976年15.5℃,最高1998年17.8℃。平均气温7月最高,历年平均28.3℃。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到8月间,最高值为40.6℃,是日为2003年7月17日。每年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数平均16天左右。平均气温1月最低,历年平均4.2℃。年极端最低温度出现在12月到2月间,每年等于或低于0℃的寒冷天气平均28天左右。最低值为零下9.3℃,是日为1977年1月5日。
  地温 1954~2003年平均地面温度18.0℃,最高19.4℃,最低17.1℃(1957、1972年)。地面温度最高月为7月,历年平均31.7℃;最低在1月,历年平均5.1℃。
  降水
  降水量(含雨雪冰雹) 1954~2003年,平均年降水量1267毫米。最多的1954年1821.6毫米,最少的1967年675.6毫米。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的旱年有7年,出现频率14%,大于1500毫米的涝年有9年,出现频率18%。降水量的年时间分布不均匀,有两峰两谷,旱涝交替,即春雨、梅雨、伏旱、秋雨及秋冬旱。降水最高峰在7月,历年平均降水量174.5毫米,占年降水量14%;降水次高峰在9月,平均降水量148.8毫米。南部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平原地区多。
  降水日数 1954~2003年平均年降水日数152天,占总天数的42%。1975年最多,达196天;1967年最少仅116天。一年中3月份降水日最多,平均16.2天;11月最少,平均9.5天。南部丘陵地区降水日较平原地区稍多。
  霜、雪、结冰
  霜 1954~2003年平均年有霜日36.3天。最多55天(1995~1996年),最少21天(1968~1969年),有霜日集中于12月到2月之间,并以1月份为中心呈正态分布。初霜期历年平均在11月22日,最早10月29日(1966年),最迟12月14日(1994年)。终霜期历年平均3月24日,最早2月23日(1955、1960年),最迟4月15日(1987年)。
  雪 1954~2003年平均年下雪日仅8.2天。1976~1977年、1983~1984年最多,达21天。历年平均初雪期在12月30日,最早在11月16日(1960年),平均终雪期在2月25日,最迟4月4日(1969年)。
  冰 1954~2003年,年平均结冰日34.6天。
  日照、辐射和蒸发
  日照 1954年到2003年间,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1972.1小时。最多的1963年达2399小时,最少的2002年为1419.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7%。一年中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以8月最多,计249.2小时;2月最少,计113.3小时。
  太阳辐射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计112千卡/平方厘米。其中直接辐射量68千卡/平方厘米,散射辐射量40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55千卡/平方厘米。每亩地一年平均可接受366660千卡的生理辐射。一年中辐射量以7月最多,计14.6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为5.8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辐射光能利用,早稻在1%左右,其他作物为0.5%左右。
  蒸发 1954~2003年历年平均年蒸发量1441毫米(为慈溪市气象局数据,用20厘米口径的小型蒸发器测定,采用陈明荣蒸发量公式计算,约比降水量高13%,仅供参考)。7月份最大达224毫米,1月份最小为49.8毫米。
  风
  风向随季节变换,属季风型气候。冬季风向西北到北风,夏季风向东到东南风。春季转夏季风早,秋季转冬季风稍迟,全年风向频率以东风为最多。年平均风速2.8米/秒。平均大风日数7.8天。
  1954~2003年,有较明显影响的台风有38次,平均每年0.76次。1962年台风最多,有3次。没有台风影响的有23年,占总年数的46%。有影响的台风,8~9月间出现最多,占影响台风的78%。
  第二节 自然灾害
  种类
  横河地区的地层,平原以新生界第四系最发育,山区以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为主,构造稳定,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主要自然灾害是风、涝、旱、病虫害4种。
  风灾、涝灾 因为风灾以台风(热带风暴)居多,而台风通常带有暴雨,还可能夹着大潮侵袭,从而引起海塘溃决,河水不能及时排海,发生内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之台风为风潮。风涝灾害发生年概率在50%以上,其中风力10级以上及一次降雨量15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占20%。台涝发生季节一般在6~9月份。其次是龙卷风,境内多发生在平原。龙卷风一般是小面积,方向性的灾害,龙卷风中心区间受害程度大,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不但倒屋伤人,还可把几百斤重的物体卷上半空。横河地区的发生年概率约5%以下。
  旱灾 60年代以前,一般连续50天不降雨就会造成旱灾。此后,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抗旱能力提高到70天以上,到70年代中期达100天左右。9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河区范围的扩大,横河地区的抗旱能力有所下降。据新中国建立以来53年的统计,横河旱灾发生的年概率为25%。发生季节6~9月最多。
  病虫灾 民国及其以前各朝代,人们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差,灾害较多,危及面广,程度也大。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重视农业,建有一套从预测、预报到防治的组织体系和办法,因此,病虫成灾的年份少,危害程度轻。一般只在灾害性气候条件下才有较大面积的发生,并造成损失。据1949~2002年的53年统计,成灾较严重的共4个年头,发生年概率为7.5%。
  历年自然灾害记要
  晋
  咸和九年(334)春,三月丁酉日,地震。
  咸康元年至三年(335~337),大旱成灾,斗米值五百,穷人被迫卖儿卖女。
  唐
  元和元年(806),瘟疫流行。
  大和二年(828),大风海啸,海水内溢。
  开成四年(839),旱灾。
  宋
  天禧元年(1017),蝗虫群食庄稼。
  宝元元年(1038)七月,大风雨,海水内溢,庄稼和民房受淹。
  熙宁八年(1075)旱灾。
  元祐八年(1093),大风,海潮侵害农田。
  元符二年(1099)十月初,刮大风,江水暴涨,咆哮数日方止。
  建炎三年(1129)五月,蝗群骤降,侵食庄稼。
  绍兴元年(1131),饥荒严重,瘟疫流行。
  绍兴二年(1132),饥荒。
  绍兴五年(1135),旱灾。
  绍兴六年(1136),饥荒。
  绍兴九至十年(1139~1140),饥荒,斗米值千钱,人啃草与树皮。
  绍兴十八年(1148)八月,大水淹庄稼。
  绍兴二十四年(1154),旱灾。
  绍兴二十七年(1157),大水为患。
  绍兴二十八年(1158),大风大水齐发成灾。
  绍兴二十九年(1159),螟灾引起饥荒。
  隆兴元年(1163)八月,大风大水造成饥荒。
  乾道元年(1165)正月至四月,淫雨不止,长期低温,豆麦生长不良,造成严重饥荒和疫病流行。
  乾道三年(1167)九月间,淫雨连日,海潮溢堤。
  乾道七年(1171),大旱。
  乾道八年(1172)五月,大风雨,民房被冲,庄稼受淹。
  淳熙元年(1174),大旱成灾。
  淳熙三年(1176)八月,淫雨成灾。
  淳熙四年(1177)九月,大风雨,海涛汹涌,冲决海堤,淹死人。
  淳熙七年(1180),旱灾造成饥荒。
  淳熙八年(1181)五月,发大水,庄稼受淹尽腐,造成大饥荒。
  淳熙十四年(1187),旱灾。
  绍熙四年(1193)四至五月,连日暴雨,冲坏田塍,春粮和早稻严重受损,造成大饥荒。
  绍熙五年(1194)七月,大风掀海涛,冲坏堤塘,庄稼受淹。
  庆元元年(1195),麦子歉收,春发饥荒。
  庆元二年(1196),大水成灾。
  庆元四年(1198)六至八月,霖雨成灾。
  嘉泰二年(1202),发生蝗灾。
  嘉泰四年(1204),旱灾。
  嘉定二年(1209)夏,发大水,冲坏农舍,侵害庄稼。
  嘉定三年(1210),发生螟灾。
  嘉定六年(1213)十二月,风大潮急,冲坏海堤,危及梅川、上林等乡。
  嘉定九年(1216),大水成灾。
  嘉定十五年(1222)七月,霖雨成灾。
  宝庆二年(1226),大风引起海水内溢,有民宅受淹。
  嘉熙四年(1240),旱灾造成饥荒。
  淳祐二年(1242),大水为患。
  淳祐三年(1243)八月,发生蝗灾。
  景定二年(1261),水灾。
  咸淳三年(1267)六月,海水内溢。
  咸淳七年(1271)五月,刮大风,吹倒不少民房。
  咸淳八年(1272)八月,大水为患。
  咸淳十年(1274)四月,大风拔树。
  元
  大德五年(1301),海水内溢。
  大德六年(1302)五至六月,无雨,旱灾和蝗灾并发。
  大德七年(1303),海水内溢。
  大德十一年(1307),大旱伴着饥、疫,民不聊生。
  至大三年(1310)三月,大雨成涝,庄稼受淹。
  至正十二年(1352)四至七月,无雨,造成少有的大旱灾。
  至正十九至二十年(1359~1360),连年夏旱,带来灾荒。
  明
  正统七年(1442)秋,海水内溢。
  正统十二年(1447),螟灾。
  景泰五年(1454)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接连下大雪。
  天顺元年至三年(1457~1459),连年旱灾,饥荒严重。
  天顺五年(1461),夏旱,继发蝗灾。
  天顺八年(1464)七月,海水内溢。
  成化七年(1471)九月,海潮倒灌,淹死百姓,庄稼歉收,饥荒严重。
  成化九年(1473),海水内溢,农田受淹。
  成化十二年(1476),大雨成涝,庄稼受害,大水淹没石堰场官盐数十万引(一引等于200市斤或400市斤,有小引和大引之分)。
  成化十七至十九年(1481~1483),连年发大水,饥荒严重。
  成化二十三年(1487)秋,发生大旱和饥荒。
  弘治七年(1494)秋,海水内溢;十月至次年三月,无雨,冬旱。
  弘治十一年(1498),暴雨成灾,境内水位升高三四尺,庄稼严重受淹。
  弘治十二年(1499),春季无雨,冬天严寒,大江水结冰。
  弘治十三年(1500)二至四月,无雨,五月才转阴下雨。
  弘治十四年(1501)秋,旱伴蝗灾,饥荒严重。
  弘治十五年(1502),麦子无收,闹春荒。七月,雷电交加,海水内溢。
  弘治十八年(1505),地震,鸡犬不宁。
  正德元年(1506)夏旱,发生饥荒。
  正德三年(1508)夏旱,饥荒严重。
  正德四年(1509)七月,发大水。十一月,豆麦受冻害。
  正德五年(1510),大水成灾,引起饥荒。
  正德七年(1512)七月,发大水,海溢堤决,山洪暴发,冲走房屋、人畜无数,造成重大饥荒。
  正德十年(1515)春,雨夹冰雹,损麦伤禽鸟。冬天发大水,麦苗被冲。荒年民受饥,米价大涨。
  正德十二年(1517)四月,地震;螟虫害麦。
  正德十三年(1518)秋,海水内溢。
  正德十四年(1519),夏旱,秋海溢,饥荒严重。
  正德十五年(1520)夏,大旱,发生饥荒。
  嘉靖二年(1523)夏,旱灾引起饥荒。
  嘉靖三年(1524),螟灾造成大饥荒。
  嘉靖四年(1525)夏,旱和瘟疫并发。
  嘉靖六年(1527)春夏之际,发大水,麦苗尽淹,饥荒严重。
  嘉靖八年(1529),螟害麦,蝗害稻。
  嘉靖十年(1531)八月,发大水。
  嘉靖十八年(1539),旱灾。
  嘉靖十九年(1540),夏蝗灾,秋发大水。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米价上涨。
  嘉靖二十五年(1546),海水内溢。
  嘉靖二十九年(1550),疠疫流传。
  嘉靖三十八至三十九年(1559~1560),连年发生旱灾。
  嘉靖四十年(1561)秋,积涝成灾。
  嘉靖四十三年(1564)夏,大旱。
  隆庆三年(1569),飓风伴海啸。
  万历元年(1573),旱灾。
  万历七年(1579),旱灾。
  万历十四年(1586),地震。
  万历十六年(1588),春大饥荒,夏又闹旱灾。
  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七月地震。
  万历十八至十九年(1590~1591),连年闹饥荒。
  万历二十一年(1593),旱灾。
  万历二十三年(1595),春雪竟月不止。
  万历二十四年(1596)秋,大水。
  万历二十六年(1598),旱灾。
  天启七年(1627)七月,发大水。
  崇祯七年(1634)八月,发大水。
  崇祯八年(1635),地震。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雨雪不止。六月,发生蝗灾。饥荒严重。
  崇祯十七年(1644),旱灾。
  清
  顺治五年(1648)四月,一场雨夹冰雹,使春花作物严重受损。
  顺治十一年(1654)夏,大旱,河底裂。
  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大雨、冰雹,击死牛羊无数。七月刮大风。
  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大旱,带来饥荒。
  康熙二年(1663)六月,大风潮袭来,人畜、庄稼、民房等损失严重。
  康熙三年(1664)八月,发大水。
  康熙四至五年(1665~1666),螟灾引起饥荒。
  康熙七年(1668)六月,地震。
  康熙九年(1670)六月,大风侵袭庄稼。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八两月大风雨,多处山洪暴发,平地水高丈余,冲走民房无数,庄稼颗粒无收,造成重大饥荒。冬天大雪后出现严寒,江水结冰。
  康熙三十二年(1693),夏旱歉收,九月大水。
  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干旱,秋久雨,庄稼歉收。
  乾隆六年(1741)九月,瘟疫盛行,百姓丧生甚多。
  乾隆十六年(1751),旱灾引起严重饥荒。
  乾隆十九年(1754)七月,大水成灾。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天气严寒,江水结冰。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大风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大风拔木,刮破不少民房。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大风连旬,拔木损房,棉花损失殆尽。大古塘一带饥民成群,道有饿殍。
  嘉庆九年(1804),春雨成涝,庄稼歉收,引来米价飞涨。
  嘉庆十一年(1806),某日夜间,地震。
  道光元年(1821),疫病大流行。
  道光三年(1823)七月初二,刮大风,海溢毁堤,初八下大雨,平地积水数尺,稻棉受淹严重。八月初四、初五,又出现大雨和海溢,棉花尽淹,饥荒严重。
  道光五年(1825)七月十日,大风拔木坏房,稻棉均受损。
  道光七年(1827)七月二十四日,大风引起海水内溢。
  道光十一年(1831)夏,淫雨不止,庄稼受损。秋,发大水。
  道光十二年(1832)闰九月至次年正月,连续阴雨。柴米昂贵,乞丐剧增,饿死多人。
  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发生海啸,潮水内灌,棉花尽淹,发生大饥荒,许多人以草根树皮充饥。
  道光十六年(1836),疫病大流行。
  道光二十年(1840)十一月,下大雪,厚三尺余,市场上鱼、菜、柴断档。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大风,海水内溢,稻棉均受损。
  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天大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姚北大旱。七月三十日夜半地震。
  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天干旱。
  道光二十九年(1849),芒种后,大雨积旬,川泽皆满,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往来如织。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六,夜间地震。
  咸丰三年(1853),三月初十夜半地震,十一、十三日昼和十四日夜又出现余震。
  咸丰六年(1856)八月,蝗灾。
  咸丰八年(1858)夏,淫雨成灾,稻谷歉收。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下大雪,平原积雪四五尺厚。
  同治元年(1862),夏秋干旱,七月初二晚间,东北角有流星附地,流光甚长且有声响。
  同治四年(1865)闰五月上旬,发大水。
  同治九年(1870)九月三十日,雨夹冰雹,稻禾受损。
  同治十二年(1873),夏秋干旱。
  同治十三年(1874),秋冬干旱。
  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三日,大风拔木。
  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初四,大风刮倒民房及棉花,到次日午后方止。
  光绪八年(1882)二月十六日,雷雨大作。十七日,先下冰雹如绿豆,接着下鹅毛般大雪。二月二十一日夜,雷电交加。三月十二日,突然下暴雨,后又阴雨连绵。九月二十七日起,细雨纷纷下到十月十五日方转晴,稻棉大减产,秋收只有三成。
  光绪十年(1884)八月,大水成灾。
  光绪十四年(1888)八月二十三日,县东北诸乡出现洪流,稻棉均受损。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二十七日,山洪暴发损坏房屋无数。八至十月,淫雨四十七日,稻棉严重减产,饥民四起。
  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梅川东南山区上空出现蜃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旱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乡间流行瘪螺痧(即霍乱),死亡多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淫雨成灾,棉花歉收。
  宣统元年(1909),久雨成涝,秧苗多遭霉烂。
  宣统二年(1910)闰六月十六日,台风伴着暴雨,来势凶猛,民房被卷,人畜受淹。
  宣统三年(1911)五月,桃园发生虫害,食桃与叶甚烈。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六月中旬,飓风袭境,早稻稍损,棉花大减产。
  民国2年(1913)闰六月中旬,飓风袭境,棉花损失严重,早稻稍轻。
  民国3年(1914),大旱,时疫流行,儿童死亡尤多。
  民国6年(1917)十一月,天气严寒,河水皆冻,水缸连底结冰。
  民国7年(1918)正月初三午后,发生地震,缸水起波折,人有头晕之感,夜半地又震。七至九月,久旱不雨,晚稻大批晒死,咸潮倒灌到石堰,到冬季才退去。秋天,红斑痧流行,死者甚众。
  民国16年(1927)七至九月,大旱,晚稻无收,造成饥荒。
  民国17年(1928)七月,旱。九月,风雨成灾。
  民国18年(1929)三至五月,干旱,早稻无水插秧。晚稻种后无雨,抽穗时发生螟虫、稻椿象危害。
  民国20年(1931)春,低温久雨,积涝成灾。
  民国27年(1938)六月,浒山区早稻发生铁甲虫,灾害严重。
  民国29年(1940)夏,大旱,河底当路可行人,五月二十日才播种水稻。
  民国30年(1941),小麦大面积黄锈病,损失三成以上,亩收76斤。
  民国31年(1942),中伏大旱。八月十二日夜,强燥台风袭境,稻头多被刮落,减产严重。
  民国34年(1945),发生旱灾和稻苞虫危害,水稻减产达七成。
  民国35年(1946),粘虫、䖮虫、稻苞虫灾,危害甚烈。
  民国36年(1947),发生旱灾和虫灾,水稻减产三成。
  民国37年(1948)七月九日前后,大雨连旬,江河暴涨,平地水高三尺,饥民泛舟乞食。
  民国38年(1949),入夏以后,淫雨连绵。七月二十四日夜,台风突至,暴雨倾盆,海塘决口,潮水奔涌,淹死人,坍屋,棉花和早稻收获甚少。十月初,久雨成涝,加上螟虫危害,晚稻普遍减产四成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51年,春寒多雨,水稻烂秧严重,棉花播种推迟。5月10日至6月16日无雨,农田受到干旱威胁。6月,棉地发生枯萎病。7月中下旬,棉区发生红蜘蛛虫害。9月19日台风暴雨,稻、棉等损失严重。
  1952年5月18~31日,雨水特多,连遭三次水灾,粮食减产,春荒接夏荒。
  1953年夏,连旱59天,咸潮上溯止石堰。
  1954年5月7日至7月30日,先后下了4次暴雨,棉区发生红蛉虫,德字棉减产尤甚。
  1956年8月1~2日,强台风袭境,过境风力达12级伴有暴雨,阵风来时,行人只好爬行,大树连根拔起,粮食与棉花严重减产。全镇屋倒了230间,死亡2人,伤8人,压死耕牛5头。
  1958年5月23日至8月27日,连续干旱96天,横河区受旱面积38600亩,7月31日咸潮灌入石堰乡农田,面积1508亩,全区粮食减产严重。
  1959年9月4~6日,暴雨成灾,降雨量133.9毫米,受淹4天面积17377亩,严重受灾7771亩,水稻减产108.93万斤,棉花减产14.04万斤。
  1960年3~6月,先后出现4次大风、冰雹,秧田和早稻均有损伤。6月14日至8月27日大旱,稻田受灾。减产严重。
  1961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先后受3号、4号台风和2次暴雨侵袭,山洪暴发,河水上涨,早稻和棉花严重受损。6月14日至9月6日,伏旱83天,稻田受灾减产。
  1962年9月4~6日,因14号台风边缘影响,加上冷空气南下,出现一声响雷后,连下特大暴雨三天,雨量达566.7毫米,山洪暴发,河道水位高5.04米,4万亩农田受淹,7073亩棉田亩产仅存31斤,比上年减35斤,减产53%。31976亩晚稻,亩产仅204斤,比上年减182斤/亩,减产47.1%,粮食总产减少581.96万斤。水没门窗,公路可行船,持续受淹达7~13天。不少房屋倒塌,被列为全省重灾区。镇域各乡粮食均按低标准口粮水平,由国家返销救济,仅原横河乡返销救济粮达80万斤。
  1963年7月5日至9月6日,连旱62天,农田受旱。9月11日起,连下4天大雨,低洼农田受淹达7天之久。
  1964年2月连下19天雨雪,平原积雪14厘米。早稻发生二化螟,减产严重。
  1967年7月11日至10月31日,干旱112天,河底开裂打井取饮水,梅湖水库干涸,湖底可行人,居民吃水困难。山区水稻基本无收,平原稻区严重减产,全镇晚稻面积30273亩,平均每亩减产56斤。只有棉花丰收。
  1969年2月,低温多雨达29天,平原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9度。10月初起,连旱43天。
  1970年1~3月,连续阴雨68天。3月12日夜,在响雷同时下大雪,平原积雪8厘米。是年,早、晚稻发生纹枯病、穗颈瘟、矮缩病、小球菌核病及螟虫、䖮虫等病虫害,平均每亩减产近百斤,损失严重。
  1971年,春寒,1月底平原最低温度零下9度。6月24日至9月15日,连旱84天,9月中、下旬,冷空气南下正遇晚稻扬花,损失严重。
  1972年1~2月,低温多雨。2月5~12日,连续下雪,其中8~9日平原积雪30厘米。
  1973年10月28日至次年1月底,连旱78天。晚稻普遍发生稻瘟病及其他病虫害。
  1974年1~2月中旬,持续低温25天。
  1976年3月18日至4月10日,出现春寒。
  1977年1月1日至2月11日,陆续下雪,平原积雪达20余厘米。其中1月5日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低气温零下9.3度。
  1979年6月28日至8月23日,出现高温伏旱。7月9日黄昏6点57分,发生3级地震。
  1980年,1月温暖多雨;4月天气寒冷;6月热风逼人;7月温和如春;8月重做黄梅;9月不见台风;11~12月滴雨未下;全年气候反常。6月27日中午,龙卷风袭击,最大风力12级,降水30毫米。早稻收晒期间,由于雨水多,稻谷腐烂严重。
  1981年8月31日至9月2日,遭第14号台风袭击,过境风力9~11级,阵风12级,持续36小时。
  1983年9月26日,遭第10号台风侵袭,沿海出现狂风大潮,最大风力11级。
  1984年6月13~14日,普降暴雨,降水120~145毫米。1986年7月9日至8月下旬,持续干旱近50天。
  1987年6月22~23日,普降暴雨,平均降水80~100毫米。9月9~13日,受第12号台风影响,连续降雨4天,降水150~200毫米。
  1988年6月11~23日,长达13天连续阴雨,过程降水量210.2毫米。19日,又出现暴雨,使大片农田受淹。8月8日,7号台风影响,最大风力11级,8级大风维持近6小时。
  1989年8月17~23日,普降暴雨,雨量达200~300毫米。农作物受淹严重,致使粮食、棉花有较大幅度减产。
  1990年,梅雨期基本上未下雨,7月4日至8月17日的45天降水量仅26.3毫米,蒸发量达375.8毫米,旱情严重。8月30日至9月1日,受15号台风影响,31日出现99.5毫米的暴雨天气,8级以上大风持续29小时,最大风力近10级。
  1991年1月4~5日,连续降雪14小时,积雪3天,对交通、邮电及城乡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月27~28日,大雪,积雪和冰冻达一周之久,对交通、邮电及居民生活造成较严重影响。
  1992年8月30~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出现9~10级大风和大到暴雨,8级风持续14小时,棉花普遍倒伏。9月23日,受19号台风影响,风力9级,22~24日,过程降水量近130毫米。
  1993年8月初至22日,连续阴雨,其中4日降水量98.1毫米,16日降水量107.4毫米,21日降水量67.4毫米。
  1994年梅雨期间,连续大到暴雨,其中6月9日降水量80.5毫米,10日降水量84.8毫米,17日降水量101.1毫米,棉花、瓜果蔬菜受淹严重。6月24日出梅后至7月31日,天气持续晴热干旱,造成早稻瘪谷多,棉花植株偏小。8月21日17号台风影响,遭受大到暴雨,最大降水量98.6毫米,8级大风持续15个小时,最大风力9级,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1995年7、8月份,气温明显偏高,全年≧35℃的高温天数比常年多11天,7月8日出梅后雨量明显偏少,造成持续高温干旱。10月中旬后仍干旱。
  1996年,上年旱情延续到本年1月上旬,总降水量比常年偏少4成。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发生困难,也影响了春花作物的冬发。
  1997年7月6~9日,连续4天暴雨,11日又暴雨,造成涝灾,棉花、水稻、蔬菜、瓜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镇域原烛溪湖开垦的低洼田受淹7天之久,造成晚稻秧徒长倒伏。8月18~19日,受11号台风影响,“风、雨、潮”三碰头,8级以上大风持续30小时,最大风力11级,损失严重。11月中旬起降水量偏多。
  1998年底延续到翌年2月的降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1月14日出现51.8毫米的暴雨天气,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影响春花作物生长。1月22日晚至23日早晨出现暴雪,3天中最厚积雪9厘米,雪后连续出现结冰天气,对交通、电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部分作物遭受冻害。
  1999年6月7日至7月20日,梅雨期连续阴雨,伴有三次暴雨天气,过程总降水量430.8毫米,由于降雨持续时间长,雨量大而集中,棉花出现萎黄和花蕾脱落,早稻结实率降低,粒重减轻。
  2000年4月14日以后,降水明显偏少,日照强。至5月24日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导致早稻春播缺水,棉花播种出苗困难。8月30日20时左右,受台风“派比安”影响,出现了8~9级东北大风,过程雨量达50~100毫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灾。9月13~15日,台风“桑美”强度强,范围大,移动速度慢,再加上北方冷空气及农历八月中旬受天文大潮汛影响,“风、雨、潮”三碰头,造成普降大到暴雨,过程雨量为100毫米以上,风力8级,致使农作物受灾。
  2001年6月下旬,受台风“飞燕”外围影响,结合梅雨,6月26日普降暴雨,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
  2002年7月3~5日,受台风“威马逊”外围影响,镇域出现明显降水过程,最大风力8级。
  第五章 水文
  横河雨量充沛,还有境外流入客水,集雨面积达97平方公里(含丈亭镇梅溪流入11.9平方公里)。按多年平均降水量1267毫米/年,山地径流系数41%,平原径流系数37%,梅溪入境部分径流系数46%计算,年雨水径流量为4992万立方米。但地表水拦蓄能力弱,降水季节大量径流水排泄入海,利用率低。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慈溪市区域水资源贫乏的影响,常年供水量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第一节 地表水
  横河内陆水域,河道总长度134.7公里,中水位蓄水量374.9万立方米;梅湖水库现有兴利库容量1284万立方米;现有小(二)型水库2座,山塘41座,蓄水量61.15万立方米;计拦蓄能力1720万立方米。如河道按200%复蓄指数计算,可增加拦蓄374.9立方米,总拦蓄能力为2095万立方米。仅占年降水量12289.9万立方米的17%,年地表水径流量4992万立方米的42%。
  南部丘陵地区的山塘、水库,水质较好。如梅湖水库水属国家地面水一级标准。河网区有机质污染严重,部分河段已属五级水,其余三至四级不等。河网水五毒(挥发性酚、氰、砷、汞、铬)污染尚不严重。
  第二节 地下水
  横河地下水资源不丰富,多为淡水。
  丘陵区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在构造裂隙中和风化带网状裂隙中。其水质前者矿化度小于0.05克/升,后者较高,但低于0.2克/升。水化学类型,前者为碳酸钠、镁(HCO3-Na.Mg)型,后者为碳酸钙(HCO3-Ca)型。
  构造裂隙水 由石英砂岩、粉砂岩、含水岩组成。广布于丘陵山区,富水性不平衡,残丘和孤丘地带泉流量小于0.1升/秒,山区则可达0.1升/秒~1.0升/秒。风化带网状裂隙含水岩由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量贫乏,常见泉流量0.1升/秒~0.25升/秒。
  基岩裂隙水 一般埋藏较浅,地下径流途经短,多以侵蚀下降泉或少量上升泉排泄于地表。
  松散岩孔隙水 广布于横河平原表层的孔隙潜水为淡水。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钠、钙(HCO3-Na.Ca)型。民井出水量小于10立方米/日;
  平原深层承压水域内为淡水。深20~46米,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
  第三节 主要山泉
  伍梅山龙潭 位于伍梅山南坡山下。井深1米,口径0.8米,每6小时涌水量1立方米。伍梅山北坡山下,同一地平线上,也有相同的一口井。
  纱帽山凉亭泉 位于纱帽山半山腰,笋岙村南面。泉涌量大,水质优,宜制矿泉水。
  双井头、龙眼 此两口山泉在笋岙村。
  舜井 在东畈村南舜井湾,水质清澈甘甜,大旱不枯。1967年夏、秋,连续干旱112天,河底可行人,而舜井涌泉如故,当地居民都到此井取饮水。
  石弄堂水 乌山东山脚南首,有石弄堂。为长方形巨石与山体崩裂后的大石缝。石高约二丈余,正面峭壁,上面石微倾。弄内底宽上窄,上一步可跨越,下可容百人,相传古代战乱时,为百姓避难之处。石弄堂下有一潭水,径0.6米,深1米。久旱不干。每逢大旱,人们日夜舀取,人走复满,称石弄堂水。已毁。
  张岙岭渗井潭 位于张岙岭岭脚,山岩之下。容积约1立方米,水质优,冬季温热。泉量常年如一,大旱照常涌流不息。
  华清泉 宋施宿撰《会稽志》载,位于陈山灵瑞塔山下。今存。
  广池 明·万历《余姚县志》载:在缪家山脊峰宛然平坦处,池广数丈。今存。
  第六章 植物、动物
  第一节 植物
  横河镇植物种类,有185科943种。其中,菌类植物12科20种,苔藓植物19科22种,蕨类植物24科40种,裸子植物7科42种,被子植物122科819种。水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杜仲、鹅掌楸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厚朴、凹叶厚朴、香水月季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香樟、月季分别为慈溪的市树和市花。
  垂盆草、麦冬、半夏、薏苡、薄荷、丝瓜等为药用植物,黑麦草等为优良动物饲料,蘑菇、平菇、猴头菌、莼菜可供食用。横河群众有丰富的栽培经验,是农村发展多种经营,群众致富的门路之一。以上植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而且很有前途。
  现按菌类、苔藓、裸子、被子植物的分类,列名录于下。
  菌类植物
  银耳科 银耳雏形
  木耳科 木耳
  齿菌科 猴头菌
  多孔菌科 灵芝、茯苓
  伞菌科 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
  散囊菌科 黄曲霉、黄青霉、点青霉、白粉霉
  毛霉科 黑根霉
  麦角菌科 蝉花
  肉座菌科 竹黄
  酵母科 酿酒酵母
  马勃科 马勃
  毒伞科 毒伞
  苔藓植物
  片叶苔科 绿片苔
  叉苔科 平叉苔
  带叶苔科 带叶苔
  南溪苔科 南溪苔
  护蒴苔科 钝叶护蒴苔
  石地钱科 石地钱
  泥炭藓科 泥炭藓
  牛毛藓科 黄牛毛藓
  曲尾藓科 长蒴藓、长叶曲柄藓
  凤尾藓科 大凤尾藓
  从藓科 小石藓
  真藓科 银叶真藓
  提灯藓科 疣灯藓
  虎尾藓科 虎尾藓
  油藓科 尖叶油藓
  羽藓科 羊角藓
  青藓科 羽枝青藓
  灰藓科 麟叶藓
  金发藓科 波叶仙鹤藓、苞叶金发藓、东亚金发藓
  蕨类植物
  卷柏科 卷柏、江南卷柏、毛枝卷柏
  紫萁科 紫萁
  瘤足蕨科 镰叶瘤足蕨
  海金沙科 海金沙
  黑白科 芒萁、黑白
  蕨科 蕨
  阴地蕨科 阴地蕨
  水蕨科 水蕨
  铁线蕨科 铁线蕨
  碗蕨科 边缘麟盖蕨
  麟始蕨科 乌蕨
  凤尾蕨科 凤尾蕨、井栏边草
  裸子蕨科 凤丫蕨
  蹄盖蕨科 长江蹄盖蕨
  铁角蕨科 倒拆铁角蕨、北京铁角蕨、虎尾铁角蕨
  金星蕨科 金星蕨
  乌毛蕨科 胎生狗脊蕨、狗脊蕨
  麟毛蕨科 镰羽贯众、贯众、斜方复叶耳蕨、黑足麟毛蕨
  水龙骨科 金鸡脚、江南星蕨、瓦韦、抱石莲、石韦、槲蕨、水龙骨
  蘋科 蘋
  槐叶蘋科 槐叶蘋
  满江红科 满江红
  石松科 石松
  木贼科 节节草
  裸子植物
  苏铁科 苏铁
  银杏科 银杏
  松科 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五针松、华山松、短叶五针松、日本冷杉、雪松、
  金钱松
  杉科 杉木、水杉、池杉、落羽杉、柳杉、日本柳杉
  柏科 侧柏、千头柏、柏木、圆柏、龙柏、匍地柏、翠柏、金星柏、福建柏、刺柏、日本扁柏、云片柏、孔雀柏、日本花柏、凤尾柏、绒柏、香柏、线柏、垂枝柏
  罗汉松科 罗汉松、短叶罗汉松、竹柏
  三尖杉科 三尖杉、香榧
  被子植物
  三白草科 三白草、蕺菜、鱼腥草
  金粟兰科 金粟兰、宽叶金粟兰
  杨柳科 垂柳、旱柳、龙爪柳、河柳、长梗柳、银叶柳、杞柳、加拿大杨、响叶杨、意大利杨
  杨梅科 杨梅
  胡桃科 化香、枫杨、青钱柳
  壳斗科 板栗、锥栗、茅栗、苦槠、青栲、青冈、短柄青冈、栓皮栎、麻栎、短柄抱栎、白栎
  桦木科 桤木
  榆科 榔榆、白榆、朴树(沙朴)、朴、刺叶榆、榉树
  桑科 柘木、葨芝、桑树、鸡桑、构树、小构树、琴叶榕、无花果、薜荔、啤酒花草、葎草
  荨麻科 苎麻、大叶苎麻、赤车、糯米团
  马兜铃科 马兜铃、杜衡
  蓼科 萹蓄、红蓼、水蓼、戟叶蓼、稀花蓼、杠板归、何首乌、虎杖、荞麦、酸模、羊蹄、金钱草
  藜科 土荆芥、无翅猪毛菜、菠菜、地肤、藜、小藜、灰绿藜
  苋科 青葙、鸡冠花、刺苋、苋、牛膝、土牛膝、千日红、水花生、虾钳菜
  紫茉莉花科 紫茉莉
  商陆科 商陆
  马齿苋科 马齿苋、大花马齿苋、土人参
  石竹科 鹅不食草、繁缕、牛繁缕、石竹、瞿麦、王不留行、添姑草、雀舌草
  睡莲科 荷花、芡实、萍蓬草、莼菜
  金鱼藻科 金鱼藻
  毛茛科 牡丹、芍药、天葵、大叶唐松草、毛茛、小毛茛、威灵仙、柱果铁线莲、山木通、女萎
  木通科 大血藤、三叶木通、木通、白木通
  小蘖科 六角莲、八角莲、淫羊藿、三支九叶草、日本小蘖、十大功劳、南天竺、阔叶十大功劳、庐山小蘖
  防己科 木防己、防己、千金藤、金线吊乌龟、石蟾蜍
  木兰科 南五味子、冷饭团、厚朴、凹叶厚朴、广玉兰(荷花玉兰、洋玉兰)、白玉兰(木兰)、紫玉兰(辛夷)、天目木兰(望春花)、白兰花、含笑、醉香含笑、深山含笑、鹅掌楸(马褂木)、乐昌含笑、木莲
  蜡梅科 蜡梅、夏蜡梅
  樟科 樟(樟树)、山苍子、檫木、紫楠
  罂粟科 博落回、虞美人、荷包牡丹、黄堇、紫堇、罂粟
  白花菜科 醉蝶花
  十字花科 卷心菜、大头菜、油菜、芥菜、白菜、青菜、萝卜、荠菜、碎米荠、水田碎米荠、蔊菜、印度蔊菜、花菜
  茅膏菜科 茅膏菜
  景天科 瓦松、晚红瓦松、景天、景天三七、垂盆草、佛甲草、凹叶景天
  虎耳草科 溲疏、宁波溲疏、绣球、虎耳草
  海桐花科 崖花海桐、海桐
  悬铃木科 二球悬铃木、悬铃木
  金镂梅科 檵木(坚漆树)、枫香、蚊母树、杨梅叶蚊母树、红花檵木
  杜仲科 杜仲
  蔷薇科 龙牙草、地榆、灰白毛莓、黄泡、高粱泡、生石悬钩子、寒梅、木香、山莓、复盆子、悬钩子、周毛悬钩子、茅莓、草莓、蛇莓、野山楂、湖北山楂、石楠、小叶石楠、光叶石楠、火棘、海棠、石斑木、苹果、花红、野海棠、玫瑰、月季、硕蔷薇、多花蔷薇(野蔷薇)、小果蔷薇、金缨子、枇杷、李、郁李、紫叶李、重枝梅、杏、桃、寿星桃、碧桃、垂枝碧桃、山桃、毛樱桃、榆叶梅、重辧榆叶梅、毛山樱、山樱、樱桃、日本樱花、棠梨、贴梗木瓜
  豆科 龙须藤、云实、春云实、山皂荚、山荚、山槐(山合欢)、合欢、紫荆、槐树、龙爪槐、刺槐(洋槐)、紫穗槐、南苜蓿、铁扫帚、紫藤、黄檀、含羞草、田青、红花锦鸡儿、野大豆、黄香草木樨、紫云英、落花生、铁马鞭、鸡眼草、蚕豆、小巢菜、豌豆、三籽二型豆、宜昌杭子梢、短叶决命、豆茶决明、山蚂蝗、马棘、中华胡枝子、草木樨、大豆、野葛、刀豆、赤豆、绿豆、豇豆、扁豆、毛野扁豆、眉豆、鸡血藤、苦参
  酢浆草科 酢浆草
  牻牛儿苗科 野老鹳草、天竺葵
  大戟科 叶下珠、蓖麻、铁海棠、一品红、地锦、泽漆、算盘子、青灰叶下珠、重阳木、油桐、千年桐、野桐、白背叶、乌桕
  芸香科 野花椒、构橘、山橘、金橘、金柑、橘、柚、甜橙、柠檬、佛手、臭棘树
  苦木科 苦木、臭椿、香椿
  楝科 楝树、川楝
  漆树科 南酸枣、黑漆树、盐肤木、黄连木
  槭科 鸡爪槭、红枫、羽毛枫、青榨槭、野槭树、秀丽槭(青枫)、三角枫
  无患子科 无患子
  清风藤科 清风藤
  冬青科 冬青、枸骨(马鞍刺)、小果冬青、龟脚冬青、斑叶冬青
  卫矛科 卫矛、窄翅卫矛、冬青卫矛(大叶黄杨、正木)、扶芳藤、雷公藤
  凤仙花科 凤仙花
  省沽油科 野鸦椿、省沽油
  黄杨科 雀舌黄杨(匙叶黄杨)、黄杨(瓜子黄杨)、小叶黄杨、长叶黄杨、细叶黄杨
  鼠李科 冻绿、南方枳椇、枣、酸枣
  七叶树科 七叶树
  葡萄科 葡萄、毛葡萄、刺葡萄、爬山虎、异叶爬山虎、青龙藤、蛇葡萄、三裂叶蛇葡萄、乌蔹莓
  杜英科 杜英
  锦葵科 木槿、紫色重辨木槿、木芙蓉、苘麻、洋麻、棉花(粗绒棉、细绒棉)
  椴树科 黄麻
  猕猴桃科 猕猴桃
  山茶科 茶、连蕊茶、油茶、浙江红花油茶、茶梅、山茶(山茶花)、木荷、厚皮香
  梧桐科 梧桐
  藤黄科 金丝桃、地耳草、元宝草、小连翘
  堇菜科 三色堇、紫色地丁、毛堇菜、戟叶堇菜
  胡颓子科 胡颓子、木半夏、大叶胡颓子
  大风子科 柞木
  千屈菜科 紫薇
  柽柳科 柽柳
  秋海棠科 秋海棠、中华秋海棠、四季海棠
  仙人掌科 仙人掌、蟹爪兰、昙花
  瑞香科 瑞香、毛瑞香、结香、金边瑞香
  安石榴科 石榴、重瓣石榴、月季石榴
  蓝果树科 喜树
  柳叶菜科 倒挂金钟
  五加科 常青藤、五加、楤木、树参、刺楸
  伞形科 蛇床、破子草、天胡荽、积雪草、山芹菜、苦爹菜、柴胡、旱芹、水芹、茴香、前胡、野胡萝卜
  鹿蹄草科 长叶鹿蹄草
  紫金牛科 朱砂根、紫金牛
  报春花科 点地梅、过路黄、泽星宿菜、珍珠菜、星宿菜、点腺过路黄
  杜鹃花科 马银花、羊踯躅、满山红、杜鹃、米饭花、乌饭树、闹羊花
  柿树科 野柿、浙江柿、君迁子、老鸦柿、柿
  安息香科 野茉莉、白花龙
  山矾科 白檀、老鼠矢、羊舌树
  木犀科 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毛白蜡、桂花、金桂、丹桂、月桂、小蜡、女贞、小叶女贞、水蜡树、茉莉花、迎春花、金叶女贞
  夹竹桃科 夹竹桃、络石、白花夹竹桃
  龙胆科 龙胆、莕菜
  萝藦科 柳叶白前、徐长卿、萝藦、黑鳗藤、夜来香
  旋花科 菟丝子、马蹄金、打碗花、蕹菜、牵牛、圆叶牵牛、茑萝
  马鞭草科 马鞭草、全绿叶紫珠、兰香草、莸、豆腐柴、牡荆、单叶蔓荆、山牡荆、蔓荆、黄荆、大青、臭牡丹
  唇形科 藿香、筋骨草、紫背金盘、半枝蓬、熏衣草、活血丹、长毛韩信草、野芝麻、夏枯草、益母草、风轮菜、一串红、野薄荷、留兰香、紫苏、水苏
  茄科 酸浆、苦蘵、辣椒、龙葵、白英、马铃薯、茄、番茄、曼陀罗、烟草、枸杞、挂金灯
  玄参科 匍茎通泉草、纤细通泉草、阴行草、光叶翼萼、母草、胡淋草、江南马先蒿、锦毛鹿茸草、婆婆纳、直立婆婆纳、蚊母草、鹿茸草、紫花泡桐、白花泡桐、通泉草、毛地黄、浙玄参
  紫葳科 凌霄、梓树
  爵床科 爵床、穿心莲
  车前科 大车前、车前、平车前
  茜草科 黄毛耳草、白花蛇舌草、栀子、重瓣栀子、虎刺、茜草、四叶葎、猪殃殃、钩藤、六月雪、重瓣六月雪、金边六月雪、白马骨、鸡矢藤
  忍冬科 忍冬、八仙花、接骨草、珊瑚树
  败酱科 黄花龙牙、白花败酱
  葫芦科 棱角丝瓜、丝瓜、西瓜、香瓜、菜爪、黄瓜、冬瓜、苦瓜、葫芦、蒲瓜、栝楼、南瓜、北瓜
  桔梗科 羊乳、轮叶沙参、半边莲、桔梗
  菊科 下田菊、胜利蓟、白鼓钉、佩兰、泽兰、一枝黄花(加拿大传入)、雏菊、马兰、风菜、女菀、一年蓬、多茎鼠麴草、天名精、苍耳、鳢肠、向日葵、鬼针草、菊花、野菊、除虫菊、甜叶菊、瓜叶菊、石胡荽、牡蒿、四季菜、茵陈蒿、艾蒿、黄花蒿、奇蒿、细叶艾、野艾、一点红、百日菊、兔儿伞、千里光、白术、小蓟、大蓟、球子草、矢车菊、金盏菊、红花、杏香兔儿风、大丁草、稻槎英、薄公英、万寿菊、苦苣菜、莴苣、丁萝卜、黄鹌菜、山苦荬、旋覆花、剪刀股、菊芋、大丽菊、紫菀、美洲紫苑、小白酒草、刺儿菜、葡匐苦荬菜
  眼子菜科 眼子菜、竹叶眼子菜
  泽泻科 泽泻、窄叶泽泻、长喙毛茛、慈姑
  水鳖科 黑藻、水鳖、苦草、水筛、水车前
  禾本科 箬竹、苦竹、佛肚竹、凤凰竹、毛竹、刚竹、麻竹、绿竹、淡竹、雷竹、白哺鸡竹、角竹、金竹、斑竹、早竹、乌竹、高节竹、尖子竹、青皮竹、桃枝竹、凤尾竹、芦竹、稻(籼、粳、糯)、茭笋、淡竹叶、芦苇、华东早熟禾、小麦、大麦、野燕麦、看麦娘、牛筋草、龙爪茅、狗牙根、大米草、盐鼠尾粟、稗、光头稗子、雀稗、紫马唐、升马唐、大狗尾草、狗尾草、小米、狼尾草、黑麦草、芒、荻、白茅、斑茅、甘蔗、荩草、毛臂形草、鹅观草、结缕草、雀麦、薏苡、画眉草、束尾草、假俭草、高梁、白羊草、玉蜀黍
  莎草科 荆三棱、海三棱藨草、类头状花序藨草、荸荠、烟台飘佛草、香附子、短叶茫茫、毛轴莎草、碎米莎草、水蜈蚣、穹隆台草、镜子台草、糙叶台草、牛毛毡
  棕榈科 棕竹、棕榈
  天南星科 菖蒲、石菖蒲、马蹄莲、芋、魔芋、半夏、天南星、大藻、滴水珠
  浮萍科 浮萍、紫萍、无根萍
  鸭跖草科 竹叶吉祥草、吊竹梅、杜若、鸭跖草、水竹叶
  雨久花科 凤眼莲、鸭舌草
  灯心草科 灯心草、野灯心草
  百部科 百部
  百合科 吊兰、黄花菜、萱草、玉簪、芦荟、郁金香、百合、葱、洋葱、蒜、薤白、藠头、韭菜、吉祥草、万年青、蜘蛛抱蛋、多花黄精、玉竹、天门冬、文竹、沿界草、麦冬、丝兰、虎尾兰、鞘柄菝葜、牛尾菜、尖叶菝、粉背菝葜、土茯苓、七叶一枝花
  石蒜科 石蒜、水仙、葱莲、晚香玉、君子兰
  薯蓣科 细柄薯蓣、黄独、薯蓣
  鸢尾冬 射干、蝴蝶花、鸢尾、唐菖蒲
  芭蕉科 芭蕉
  姜科 姜、蘘荷、山姜
  美人蕉科 美人蕉
  兰科 绶草、蕙兰、春兰、建兰、墨兰、寒兰、白芨
  第二节 动物
  横河镇属东洋界动物系。陆、水生动物资源颇为丰富,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昆虫更数不胜数。陆生动物共247种,其中,森林动物有58科163种,森林动物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小灵猫、红隼、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等;水生动物有4类96种;农、林、仓库害虫有88科552种,天敌昆虫已发现的有41科122种。
  陆生动物
  两栖类(5科11种)
  蟾蜍科 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
  雨蛙科 中国雨蛙
  姬蛙科 饰纹姬蛙、小弧斑姬蛙
  蛙科 泽蛙、金线蛙、黑斑蛙、林蛙、虎纹蛙
  树蛙科 树蛙
  爬行类(9科23种)
  鳖科 鳖
  龟科 乌龟、棱皮龟
  壁虎科 多疣壁虎
  石龙子科 石龙子、兰尾石龙子、蝘蜓
  蜥蜴科 北草蜥
  游蛇科 赤链蛇、水赤蛇、乌梢蛇、灰鼠蛇、王锦蛇、红点锦蛇、黑眉锦蛇、翠青蛇、中国水蛇
  眼镜蛇科 银环蛇、眼睛蛇
  蝰科 蝮蛇、五步蛇、竹叶青
  海蛇科 青环海蛇
  环节动物类(5科15种)
  巨蚓科 白线蚓、颤蚓、缟蚯蚓、带线蚯蚓、环毛蚓
  蛭蚓科 蛭蚓
  沙蚕科 沙蚕
  水蛭科 水蛭、山蚂蝗、日本医蛭、中华颈蛭、石蛭、金线蛭、柳叶蚂蝗
  扁蛭科 扁蛭
  鸟类(29科102种)
  鸊䴘科 小鸊䴘
  鸭科 绿翅鸭、白眉鸭、绿头鸭、针尾鸭、花脸鸭、罗纹鸭、斑嘴鸭、赤膀鸭、琵嘴鸭、鸿雁、豆雁、鸳鸯
  鸬鹚科 鸬鹚
  鹭科 苍鹭、牛背鹭、大白鹭、白鹭
  鹰科 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猫头鹰
  隼科 红隼
  雉科 环颈雉、灰胸竹鸡、鹌鹑
  秧鸡科 普通秧鸡
  鸻科 凤头麦鸡、灰头麦鸡
  鹬科 白腰杓鹬、红腹滨鹬、尖尾滨鹬、黑腹滨鹬、白腰草鹬、针尾沙锥鹬
  鸠鸽科 珠颈斑鸠、山斑鸠
  杜鹃科 四声杜鹃、大杜鹃
  鸱鸮科 草鸮、红角鸮、领角鸮、长耳鸮、鹰鸮、领鸺鹠、斑头鸺鹠
  翠鸟科 小翠鸟
  戴胜科 戴胜
  啄木鸟科 黑颈绿啄木鸟、斑啄木鸟
  燕科 家燕、金腰燕
  鹡鸽科 灰鹡鸽、白鹡鸽、田鹨、树鹨
  鹎科 黄臀鹎、白头鹎、黑鹎
  伯劳科 红尾伯劳、棕背伯劳、虎纹伯劳
  黄鹂科 黑枕黄鹂
  卷尾科 灰卷尾
  椋鸟科 八哥、丝光椋鸟、灰椋鸟
  鸦科 松鸦、喜鹊、秃鼻乌鸦、大嘴乌鸦、白颈鸦
  鹟科 红胁兰尾鸲、北红尾鸲、小燕尾、黑背燕尾、乌鸫、棕颈钩嘴鹛、黑脸噪鹛、画眉、棕头鸦雀、山树莺、黄眉柳莺、白眉姬鶲、黄眉姬鶲、寿带、虎斑山鸫
  山雀科 大山雀、黄腹山雀、红头长尾山雀
  绣眼鸟科 暗绿绣眼鸟
  文鸟科 麻雀、山麻雀、白腰文鸟、斑文鸟
  雀科 金翅雀、黑尾蜡嘴雀、黄胸鹀、灰头鹀、三道眉草鹀
  兽类(15科35种)
  刺猬科 刺猬
  鼩鼱科 臭鼩、大麝鼩
  蝙蝠科 小伏翼
  穿山甲科 穿山甲
  兔科 华南兔
  仓鼠科 沼泽田鼠
  鼠科 黑线姬鼠、小家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社鼠
  松鼠科 赤腹松鼠
  豪猪科 豪猪
  犬科 貉、赤狐、狼
  鼬科 青鼬、黄鼬、黄腹鼬、狗獾、鼬獾、猪獾、水獭
  灵猫科 小灵猫、食蟹獴、花面狸
  猫科 豹猫、虎、家猫
  鹿科 獐、小麂、黑鹿
  猪科 野猪
  附:家畜、家禽(51种)
  猪 本地黑、荣昌猪、梅山猪、岔路黑猪、嘉兴黑猪、金华猪、长白猪、(大、中)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浙江白猪
  牛 荷兰牛(奶牛)、南阳牛、秦川牛(黄牛)、南汇牛(水牛)
  羊 新疆细毛羊(绵羊)、湖羊(羔皮用绵羊)、萨能山羊(乳用山羊)、本地山羊
  兔 安哥拉兔、德系长毛免(毛用兔)、青紫蓝兔、中国白兔、日本大耳兔(皮、肉兼用兔)、獭兔、哈白兔
  鸡 来杭鸡、浦东鸡、萧山鸡、芦花鸡、三黄鸡、伊莎蛋鸡、AA鸡、白洛克
  鸭 北京鸭、绍鸭、番鸭
  鹅 浙东白鹅、灰鹅
  犬 家犬、狼犬、观赏犬、牧羊犬
  其他 鹌鹑、鸽子、海狸鼠、水貂、驼鸟、七彩山鸡、火鸡、驴、马
  水生动物(计4类、96种。)
  软体动物类(18种)
  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无齿蚌、茅蚌、黄蚬、环棱螺、双旋棱螺、硬环棱螺、角形环棱螺、似沼螺、格式短沟蜷、萝卜螺、狭口螺、黑螺、旋螺、烟管螺、扁卷螺、田螺。
  甲壳动物类(10种)
  糠虾、锯齿新米虾、秀丽长臂虾、日本沼虾、似沼虾、细螯沼虾、罗氏沼虾、龙虾、中华绒螯蟹、石蟹。
  爬行动物类(3种)
  龟、鳖、水蛇。
  鱼类(8目、65种)
  鲱形目 太湖大银鱼、姚江银鱼2种;
  鲤形目 胭脂鱼、青鱼、草鱼、鳡鱼、马口鱼、似鱎、油〓鱼、长春鳊、红鳍鲌、银飘鱼、团头鲂、鱼稍红鲌、蒙古红鲌、翘嘴红鲌、细鳞斜颌鲴、黄尾鲴、圆吻鲴、中华鳑鮍、高体鰟鮍、兴剀刺鰟鮍、唇䱻、花䱻、麦穗鱼、华鳈、似鮈、棒花鱼、蛇鮈、鲤鱼、罗非鱼、白鲫、银鲫、南方长须鳅鮀、鳙鱼、白鲢、泥鳅、大鳞泥鳅、花鳅、黄沙鳅、短体条鳅、无斑条鳅共40种;
  鲶形目 鲶、草胡子鲶、黄〓鱼、光泽黄〓鱼、岔尾黄〓鱼、大鳍鳠、中华纹胸跳共7种;
  鳗鲡目 鳗鲡1种;
  鳉形目 青鳉1种;
  鳢形目 乌鳢、斑鳢2种;
  合鳃目 黄鳝1种;
  鲈形目 鲈鱼、翘嘴鳜、大眼鳜、斑鳜、圆尾斗鱼、歧尾斗鱼、沙塘鳢、黄䱂鱼、真栉虾虎、栉虾虎、刺鳅11种。
  农林昆虫
  农、林、仓库害虫(88科552种)
  直翅目(5科30种)
  蝗科 中华蚱蜢、花尖翅蝗、短额负蝗、棉蝗、上海稻蝗、东亚飞蝗、日本黄脊蝗、线斑腿蝗、红褐斑腿蝗、宁波稻蝗、黄脊蝗、笨蝗、云斑车蝗、红胸小车蝗、蒙古疣蝗、竽蝗、长翅黑背蝗、短角斑腿蝗、绿腿腹露蝗、计19种。
  麦蝗科 小麦蝗,1种。
  螽斯科 小螽斯、长翅螽斯、青螽斯、褐树螽、日本螽斯,计5种。
  蟋蟀科 花生大蟋、油葫芦、小蟋蟀、黑蟋蟀,计4种。
  蝼蛄科 非洲蝼蛄,1种。
  同翅目(10科62种)
  叶蝉科 棉叶蝉、大青叶蝉、二点叶蝉、小麦叶蝉、菱纹叶蝉、稻叶蝉、紫叶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白翅叶蝉、小绿叶蝉,计11种。
  沫蝉科 稻赤斑沫蝉、葡萄沫蝉、象哲,计3种。
  蝉科 黑蝉、黑翅红娘子、竹蝉、蚱蝉,计4种。
  飞虱科 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白条飞虱、黑边黄脊飞虱,计5种。
  粉虱科 棉粉虱、黑刺粉虱、葡萄粉虱、杨梅粉虱、白粉虱、烟草粉虱,计6种。
  蚜科 棉蚜、高粱蚜、苜蓿蚜、桃蚜、玉米蚜、禾缢管蚜、稻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橘蚜、梨二叉蚜、甘蔗粉甬蚜、甘蓝蚜、菜缢管蚜,计14种。
  麦蜡蝉科 黑头麦叶蝉,1种。
  蚧科 柏牡蛎蚧、牡蛎蚧、角蜡蚧、龟蜡蚧、日本龟蜡蚧、红蜡蚧、白蜡蚧、糠片蚧、矢尖蚧、黑点蚧、梨圆蚧、吹绵蚧、中华松梢蚧、马尾松干蚧、日本松干蚧,计15种。
  粉蚧科 蔗红粉蚧,1种。
  木虱科 中国梨木虱,1种。
  半翅目(8科33种)
  缘蝽科 红背暗缘蝽、稻棘缘蝽、条蜂缘蝽、点蜂缘蝽、宽棘缘蝽、大稻缘蝽,计6种。
  盲蝽科 苜蓿盲蝽、中黑盲蝽、绿盲蝽、烟草盲蝽,计4种。
  盾蝽科 斑须蝽、麻皮蝽、稻褐蝽、广二星蝽,计4种。
  龟蝽科 浙江圆龟蝽,1种。
  网蝽科 梨网蝽,1种。
  长蝽科 茶色长蝽,1种。
  蜡蝽科 黄足蜡蝽、乌蜡蝽、环足蜡蝽、日月蜡蝽,计4种。
  蝽科 稻绿蝽、稻黑蝽、角胸蝽、大枝蝽、尖头麦蝽、华麦蝽、伊蝽、大绿蝽、臭蝽、红边蝽、半绿蝽、大臭蝽,计12种。
  缨翅目(2科4种)
  蓟马科 花蓟马、烟蓟马、棕榈蓟马,3种。
  管蓟马科 稻管蓟马,1种。
  鞘翅目(13科79种)
  象甲科 棉灰象甲、稻象甲、蚕豆象、豌豆象、四纹豆象、萍象甲、米象甲、绿豆象、绿鳞象甲、长颈紫象甲、西伯利亚绿象甲、大象甲、菊象甲、鹤颈象甲,计14种。
  叩头虫科 棉苗叩头虫、沟金针虫,2种。
  芫菁科 锯角豆芫菁、大斑芫菁、眼斑芫菁、短翅芫菁,计4种。
  金龟科 华喙丽金龟、斑喙丽金龟、铜绿丽金龟、黑绒金龟、宽鳃褐金龟、铅褐鳃金龟、次绿闪丽金龟、黄毛鳃丽金龟、夜潜金龟、四纹丽金龟、大黑金龟、棕色鳃金龟、白星花金龟、小阔胫鳃金龟、朝鲜黄鳃金龟、东北大黑金龟、白纹花金龟、琉璃金龟、蒙古丽金龟、褐锈花金龟、绿黄金龟、豆蓝金龟、墨绿丽金龟、黑色金斑金龟、蓝紫金龟,计25种。
  天牛科 麻天牛、桔褐天牛、星天牛、桑天牛、红颈天牛、双条杉天牛、松褐天牛、薄翅巨天牛、四星栗天牛、日本简天牛、桃天牛,计11种。
  叶甲科 稻负泥虫、黄曲条跳甲、猿叶虫、甘薯小龟甲、柑橘恶性叶甲、葡萄星叶甲、黄守瓜、大毛叶甲、双带方额叶甲、红脑丽叶甲、隐头叶甲、榆紫金花虫、黑腹叶甲,计13种。
  龙虱科 福田龙虱,1种。
  扁甲科 锈赤扁谷盗、长角扁谷盗,2种。
  谷盗科 锯谷盗、大谷盗,2种。
  步甲科 艳大步甲,1种。
  拟步甲科 赤拟谷盗,1种。
  瓢甲科 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瓢虫,2种。
  长蠹科 谷蠹,1种。
  锹甲科 斑眼锹甲,1种。
  鳞翅目(31科312种)
  麦蛾科 棉红铃虫、麦蛾、甘薯麦蛾,计3种。
  菜蛾科 小菜蛾,1种。
  夜蛾科 小地老虎、大地老虎、棉铃虫、棉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超桥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翠纹金钢钻、鼎点金钢钻、粉缘金钢钻、粘虫、大螟、红棕灰夜蛾、吸果夜蛾、剑纹夜蛾、葫芦夜蛾、旋目夜蛾、晦旋目夜蛾、蚪目夜蛾、变色夜蛾、白肾裙夜蛾、茶色地老虎、胖夜蛾、桥夜蛾、月牙巾夜蛾、玫瑰巾夜蛾、劳虫粘氏、淡眉夜蛾、梨剑纹夜蛾、白脉粘虫、短节夜蛾、弧角散纹夜蛾、红晕散文夜蛾、三斑蕊夜蛾、日月夜蛾、苹眉夜蛾、竹笋夜蛾、烟夜蛾、桑夜蛾、杨梦民夜蛾、桵毛冬夜蛾、光腹粘虫、凤凰大夜蛾、稻螟蛉、禾灰翅夜蛾、棘翅夜蛾、桃剑纹夜蛾、抗翅夜蛾、德夜蛾,计51种。
  螟蛾科 亚洲玉米螟、棉大卷叶螟、桃蛀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二点螟、稻水螟、稻筒卷叶螟、稻白苞螟、高粱条螟、稻巢螟、稻切叶螟、三夹螟、大豆卷叶螟、豆野螟、菜螟、瓜螟、萍灰螟、烟草粉斑螟、粟灰螟、印度瓜螟、三条螟、竹绒野螟、豆卷叶野螟、齿纹卷叶野螟、桑螟、白纹齿野螟、纹歧野螟、三纹蚀叶野螟、泡桐卷野螟、三点并脉野螟、黑三棱髓野螟、纹禾螟、粟实螟、莎草木螟、芝麻荚野螟、稻暗水螟、柚木野螟、松果梢斑螟、金黄镰翅野螟、双纹白草螟、紫苏野螟、黑环类须野螟、二点织螟、塘水螟、菜野螟、褐翅食叶野翅、白斑翅野螟、松梢斑螟、桑绢野螟、梨大食心虫、葡萄卷叶野螟、小蜡螟、松梢螟、竹螟、高粱穗隐斑螟,计57种。
  尺蛾科 大造桥虫、柑橘尺蛾、四月尺蛾、雪尾尺蛾、直脉青尺蛾、市星尺蛾、三角尺蛾、茶用克尺蛾、核桃星尺蛾、四星尺蛾、尾林尺蛾、槐尺蛾、三线尺蛾、木戚烟尺蛾、球果尺蛾、榛金星尺蛾、四川垂耳尺蛾、四川尾尺蛾、绉霜尺蛾、苹烟尺蛾、桑尺蛾、浙江垂耳尺蛾、尖尾尺蛾、藕色突尾尺蛾、青突尾巴蛾、尘尺蛾、双线垂耳尺蛾、栓皮栎波尺蛾、枣步曲、杉霜尺蛾、山枝子尺蛾、云南垂耳尺蛾、屏边垂耳尺蛾、江西垂耳尺蛾、海南粉尺蛾、灰翠尾尺蛾、白皮臭尺蛾、锯齿青尺蛾、锈腰尺蛾,计38种。
  灯蛾科 红腹灯蛾、黄腹灯蛾、八点灰灯蛾、红缘灯蛾、尘白灯蛾、虎斑灯蛾、肖浑灯蛾、黄灯蛾、仿污白灯蛾,计9种。
  尖蛾科 玉米尖蛾(拟红铃虫),1种。
  卷叶蛾科 棉褐带卷叶蛾、豆姬卷叶蛾、小黄卷叶蛾、后黄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大豆食心虫、松梢小卷叶蛾、杉梢小卷叶蛾,计8种。
  蓑蛾科 蓖麻蓑蛾、大蓑蛾、小蓑蛾、白榆袋蛾、茶蓑蛾,计5种。
  木蠹蛾科 棉茎木蠹蛾,1种。
  天蛾科 豆天蛾、旋花天蛾、甘薯天蛾、葡萄天蛾、丁香天蛾、霜天蛾、构星天蛾、雀纹天蛾、白薯天蛾、斜纹天蛾、梨六点天蛾、缺角天蛾、木蜂天蛾、松黑天蛾、绒天蛾、红天蛾、鹰翅天蛾、长喙天蛾、芝麻鬼脸天蛾、榆绿天蛾,计20种。
  枯叶蛾科 李枯叶蛾、油菜枯叶蛾、思茅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粟黄橘叶虫,计5种。
  潜叶蛾科 豆潜叶蛾、柑橘潜叶蛾,2种。
  刺蛾科 褐刺蛾、绿刺蛾、黄刺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背刺蛾、茶奕刺蛾、斜纹刺蛾、桑褐刺蛾、铜斑褐刺蛾、大偏刺蛾、丽绿刺蛾、两色绿刺蛾、显脉球须刺蛾、长须刺蛾、奇奕刺蛾、白榆刺蛾,计17种。
  透翅蛾科 葡萄透翅蛾,1种。
  织叶蛾科 油茶织蛾,1种。
  细蛾科 杨梅小细蛾,1种。
  斑蛾科 茶斑蛾,1种。
  鹿蛾科 茶鹿蛾,1种。
  水蜡蛾科 水蜡蛾,1种。
  苔蛾科 条纹苔蛾、赤白条苔蛾,2种。
  钩蛾科 泽麻钩蛾、窗翅钩蛾、眼斑钩蛾,3种。
  大蚕蛾科 绿尾大蚕蛾、樗蚕、华尾大蚕蛾、黄豹大蚕蛾,计4种。
  毒蛾科 豆毒蛾、肾毒蛾、折带黄毒蛾、瑕素毒蛾、黄尾毒蛾、双弓黄毒蛾、榆黄足毒蛾、叉带黄毒蛾、茶毒蛾、乌桕毒蛾、松毒蛾、黄白毒蛾、黑腹黄毒蛾、柳毒蛾、栎黄毒蛾、午毒蛾、灰毒蛾、芦毒蛾、黑腹白毒蛾、弧纹黄毒蛾,计20种。
  舟蛾科 灰须异齿舟蛾、栎掌舟蛾、核桃美舟蛾、竹篾舟蛾、梭舟蛾、茅莓议舟蛾、苯掌舟蛾、笨蚁舟蛾、龙眼蚁舟蛾、黄掌舟蛾、短扇舟蛾、分扇舟蛾、丽金舟蛾、天窗竹舟蛾、纵褶竹舟蛾、桦青齿舟蛾,计16种。
  凤蝶科 柑橘凤蝶、玉带凤蝶、碧凤蝶、红带凤蝶、樟青凤蝶,计5种。
  弄蝶科 一字纹稻苞虫、隐纹弄蝶、黑弄蝶、黄弄蝶、曲纹稻弄蝶,计5种。
  眼蝶科 稻眼蝶、黑化白眼蝶、蒙链眼蝶、矍眼蝶、中华矍眼蝶、链眼蝶,计6种。
  蛱蝶科 斐豹蛱蝶、老豹蛱蝶、黄豹蛱蝶、柳紫闪蛱蝶、美目蛱蝶、小红蛱蝶、黑脉蛱蝶、大红蛱蝶、青豹蛱蝶、二尾蛱蝶、琉璃蛱蝶、中环蛱蝶、小环蛱蝶、青拟蛱蝶、苎麻黄蛱蝶、线蛱蝶、云豹蛱蝶、链环蛱蝶,计18种。
  粉蝶科 锐角翅粉蝶、小黄粉蝶、宽边粉蝶、黄粉蝶、菜粉蝶、角翅粉蝶,计6种。
  灰蝶科 红灰蝶、长尾蓝灰蝶、黑尾蝶,计3种。
  双翅目(5科9种)
  瘿蚊科 稻瘿蚊、麦红吸浆虫,2种。
  蝇科 稻虻蝇,1种。
  秆蝇科 稻秆蝇,1种。
  潜蝇科 稻潜蝇、豌豆潜叶蝇、油菜潜叶蝇、美洲斑潜蝇,计4种。
  摇蚊科 萍摇蚊,1种。
  等翅目(1科2种)
  白蚁科 黑翅大白蚁、黄胸大白蚁,2种。
  膜翅目(2科2种)
  叶蜂科 麦叶蜂,1种。
  茎蜂科 梨茎蜂,1种。
  农、林、库房害虫,除上述昆虫外,尚有“蛛形纲、蜱螨目”及“软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二类,具体内容如下:
  蜱螨目(4科6种)
  叶螨科 棉叶螨、柑橘全爪螨、柑橘六点黄蜘蛛,计3种。
  粉螨科 腐嗜酪螨,1种。
  瘿螨科 柑橘锈壁虱,1种。
  附线螨科 茶黄螨,1种。
  柄眼目(2科2种)
  蜗牛科 灰蜗牛,1种。
  蛞蝓科 野蛞蝓,1种。
  线形动物类(5科6种)
  蛔虫科 蛔虫
  钩虫科 钩虫
  丝虫科 丝虫
  尖尾丝虫科 蛲虫
  垫刃线虫科 小麦线虫、松材线虫
  扁形动物类
  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绦虫、真涡虫、笄蛭涡虫
  天敌昆虫(已发现41科122种)
  蜻蜓目(2科3种)
  蜻科 黄衣、赤卒,2种。
  蜓科 蜓,1种。
  直翅目(1科1种)
  螳螂科 拟宽腹螳螂,1种。
  革翅目(1科2种)
  肥螋科 黄足肥螋、黄褐肥螋,2种。
  缨翅目(1科1种)
  蓟马科 塔六点蓟马,1种。
  鞘翅目(4科28种)
  隐翅虫科 青翅隐翅虫,1种。
  瓢虫科 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黑襟毛瓢虫、黑背小瓢虫、深点食毛瓢虫、四斑广盾瓢虫、黑背毛瓢虫、稻红瓢虫、双带盘瓢虫、隐斑瓢虫、大红瓢虫、黄斑盘瓢虫,计13种。
  步甲科 中国曲胫步甲、黑腹胫步甲、瘤鞘艳步甲、青步甲、地步甲、黄绿青步甲、赤胸步甲、四斑小步甲、赤腹扁步甲、黄胫步甲、纯毛青步甲,计11种。
  虎甲科三十三中国虎甲、连珠虎甲、曲纹虎甲,计3种。
  双翅目(3科11种)
  食蚜蝇科 黑带食蚜蝇、长扁食蚜蝇、梯斑食蚜蝇、大灰食蚜蝇、大绿食蚜蝇,计5种。
  寄蝇科 饰额短须寄蝇、玉米螟历寄蝇、夜蛾土兰寄蝇、四点温寄蝇、稻苞虫鞘寄蝇,计5种。
  瘿蚊科 食蚜瘿蚊,1种。
  脉翅目(3科5种)
  草蛉科 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计3种。
  蝶蛉科 庆背蝶龟蛉,1种。
  鱼蛉科 中华斑鱼蛉,1种。
  半翅目(4科8种)
  花蝽科 小花蝽,1种。
  姬猎蝽科 小姬猎蝽,1种。
  猎蝽科 日月猎蝽、黄足猎蝽、乌猎蝽、环足猎蝽,计4种。
  长蝽科 大腿长蝽、茶色长蝽,2种。
  膜翅目(12科49种)
  赤眼蜂科 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计4种。
  小蜂科 棉叶蝉柄翅小蜂、广大腿小蜂,2种。
  螯蜂科 稻虱螯蜂、两色螯蜂,2种。
  黑卵蜂科 长腹黑卵蜂、松毛虫黑卵蜂,2种。
  金小蜂科 红铃虫金小蜂,1种。
  土蜂科 金毛长腹土蜂,1种。
  姬小蜂科 卷叶虫姬小蜂,1种。
  茧蜂科 中华茧蜂、小造桥虫绒茧蜂、螟蛉绒茧蜂、红铃虫甲腹茧蜂、黑胸茧蜂、黄胸茧蜂、螟虫长距茧蜂、白螟茧蜂、马尾蜂、松毛虫脊茧蜂、长兴绒茧蜂、菜粉蝶绒茧蜂、三化
  螟绒茧蜂、稻螟小腹茧蜂、日本黄茧蜂,计15种。
  蚜茧蜂科 日本柄瘤蚜茧蜂、棉蚜茧蜂、菜蚜茧蜂,计3种。
  姬蜂科 螟蛉悬茧姬蜂、金钢钻角额姬蜂、广黑点瘤姬蜂、中国齿腿姬蜂、台湾瘦姬蜂、三化螟沟姬蜂、衰蛾瘤姬蜂、螟蛉瘤姬蜂、稻苞虫黑瘤姬蜂、花胸沟姬蜂、刺蛾紫姬蜂、松毛虫黑胸姬蜂、大螟瘦姬蜂、夜蛾瘦姬蜂、斜纹夜蛾盾脸姬蜂,计15种。
  胡蜂科 普通长脚胡蜂,大胡蜂,2种。
  跳小蜂科 蚜虫跳小蜂,1种。
  蜱螨目(3科3种)
  植绥螨科 长毛纯锐螨,1种。
  绒螨科 食蚜绒螨,1种。
  谷野螨科 谷野螨,1种。
  蛛形目(7科11种)
  微蛛科 草间小黑蛛,1种。
  球复蛛科 八斑球复蛛,1种。
  圆蛛科 茶色新圆蛛,1种。
  蟹蛛科 三突花蛛、T—纹豹蛛,2种。
  狼蛛科 日本水狼蛛,1种。
  管巢蛛科 拟日本管巢蛛、斑纹管巢蛛,2种。
  肖蛸科 日本肖蛸、麟纹肖蛸、圆尾肖蛸,3种。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