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化大革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余姚历史大事记1919~1995》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171
颗粒名称: 七、“文化大革命”时期
其他题名: (1966.5—1976.10)
分类号: D235.553
页数: 34
页码: 174-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共余姚县文化大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余姚县 大事记

内容

1966年
  5月下旬 县委常委学习中共中央通知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席主持制定的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下旬,县委组织常委学习中共中央通知。
  5月 全县普遍举办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发动广大干部、党员大学“老三篇”等毛主席著作
  6月初 “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余姚 《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中共中央改组北京市委决定发表后,“文化大革命”在县级机关中开展。学校、社会各界开展对“三家村”的批判。
  7月2日 魏旦受冲击 所谓余姚县“文艺黑线人物”、主管文化工作的文教局局长魏旦遭批判。这是余姚县“文革”中第一个受冲击的领导干部。8月中旬 县委贯彻“五•七指示” 12日,县委部署学习中共中央转发《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同志的信》(即五•七指示)。17日对公社、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提出了学习“五・七”指示试点的初步设想。
  8月13日至17日 县委组织学习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县委常委和部分县委委员学习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以及有关社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并部署全县开展“文化大革命”。
  8月18日 县委工作组进驻部分学校 为了加强对学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领导,县委派工作组进驻余姚中学等学校。
  8月18日 全县各中学建立“红卫兵”组织 毛泽东主席在首都接见赴京串连的“红卫兵”的消息传来,全县各中学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冲向社会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和批斗“牛鬼蛇神”,他们刷标语、贴大字报、砸招牌、毁路标,破坏文物古迹,任意抄没私人财物,任意对“牛鬼蛇神”进行揪斗、体罚、游街示众。
  8月22日 余姚街头出现大字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工农兵要坚决支持革命学生》的社论,余姚部分工人、农民上街贴出大字报,表示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
  8月23日 有关单位更改名称 县委发出《关于支持革命群众倡议更改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有关名称的通知》。从此,有关公社、大队、街道、居委会、学校、商店等纷纷更名。8月中下旬 县级机关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 为发动机关干部揭县委阶级斗争盖子,农村人民公社、城镇企事业单位也相继成立了各级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至此,全县“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
  9月 严斌参加全国南方十三省农业会议 县委常委严斌参加由中央召开、谭震林主持的全国南方十三省农业会议。是年,余姚农业生产粮食首次超纲要,以及政治思想工作成绩显著,严斌作为全省唯一县级代表参加会议。
  9月5日 “红卫兵''余姚中学总部张贴大字报,批判社教三分团、县委压制革命 “红卫兵”余姚中学总部向中共浙江省委社教三分团、中共余姚县委贴出两张大字报,揭露“县委领导派出工作组镇压学生运动,压制革命大串连的罪恶阴谋”。之后,“红卫兵”运动进一步走向社会,各中小学开始“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到处“大串连”,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各级党政领导人。
  9月10日 区校下放给所在地公社 县委决定,各区中心小学一律下放所在地公社,为公社社校。原以区为单位建立的文教党、团支部同时撤销,以公社建立党团组织,或并入公社机关支部。
  9月28日至10月23日 县委召开三级干部大会 在县级机关经过20多天大放大鸣、大揭露的基础上,召开了历时25天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以大民主的形式,进一步对县委进行大揭露、大批判。在此期间,县委召开两次常委扩大会议,常委进行“自我检查,相互帮助,分清是非,划清界限,落实责任”。9月 县级机关干部成立''红卫兵”组织(后改为“延安兵团”)
  9月至10月 “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学校全面展开 从9月初开学不久,全县大部分学校“停课闹革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揭学校阶级斗争盖子,批“走资派”,揪“牛鬼蛇神”,校长和广大教师受到冲击。
  10月26日 社教三分团、余姚县委制订《关于调整基层企事业单位体制的意见(初稿)》 将基层企事业单位以条为主的领导体制改为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
  11月下旬 县委召开工作会议 传达省三级干部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大家“敞开思想”,把“问题都摆出来”,把“文化大革命”运动引向深入。
  12月13日 江南中学“红旗兵团”揭批学校工作组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此后,全县各校开始出现反工作组的造反组织。
  12月中旬 各地批判社教工作队“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工作队先后撤离,工作交当地“文革”组织处理,队员回原单位。
  12月27日 揭发批判社教三分团、余姚县委“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召开 大会由40个单位造反组织发起。参加大会的有来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近万名代表。
  12月 全县上下普遍建立造反组织 在批判各级党组织“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形势下,全县各行各业各单位先后成立“造反司令部”、“造反兵团”或“战斗队”,开始“踢开党委闹革命”,到处揪斗当权派,各级党组织陷于瘫痪。
  12月 四明山大横山水电站动工 次年7月经省地批准,列入计划。8月1日,建立大横山水电站领导小组和工程委员会。1970年10月建成投产,装机容量1140千瓦。
  12月 “红卫军”在姚城建立 一些复退军人以“造反”的名义,召集复员转业军人,在姚城成立“红卫军”。要求县委解决生活问题,经省、县多次工作,20多天后解散。
  1966年 工农业总产值 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上半年全县经济工作走上了正轨,下半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全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1846万元,其中农业为15553万元,比上年增长9.82%,工业6293万元,比上年下降10.05%;财政收入1465.9万元,比上年减少10.1%。
  1967年
  1月8日 “杭联站”在余姚成立 浙江省革命造反联合会总指挥部(简称“省联总”)所属杭州市大专院校红卫兵造反总部在余姚成立联络组织,称“杭联站”。
  1月中旬 丰南、余姚镇郊区等地农民筹备组织县贫下中农革命造反总部 于2月1日宣告成立。
  1月下旬 余姚造反组织为全面夺权作准备 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余姚造反组织开始为打倒县委、进入全面夺权作准备。2月1日,由11个单位的造反组织发起,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揭发批判王茂琯”大会;2月15日,由县级机关等8个系统发起,召开“揭发批判前县委书记沈宏康”大会。随着“全面夺权”开始,社会动乱升级。
  2月16日 县广播站遭冲击 余姚中学“反修兵团”冲击占领县广播站。之后,由县人民武装部派员接管。
  2月20日 “县联指”成立 在“杭联站”的鼓动下,余姚革命造反派联合指挥部成立(简称“县联指”)。
  2月24日 “彻底清算旧县委一小撮走资派罪行大会”筹备会成立 由“工交司令部”、“延安兵团”、“政法总部”等造反组织为主发动,成立了“彻底清算旧县委一小撮走资派罪行大会”筹备会,并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
  2月26日 “批判反革命经济主义妖风大会”召开 由“工交司令部”、“贫下中农总部”等26个造反组织发起,效仿省城做法,召开了“批判反革命经济主义妖风大会”。会后,“杭联站”因为没有选入大会勤务组,与多数余姚造反组织发生矛盾,形成对立。
  2月27日 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 历时4天,会议学习中共中央给贫下中农的公开信,部署农村抓革命促生产任务。此后,区社普遍召开三级干部会,全县总共训练农村骨干3.4万人。
  3月5日 余姚县无产阶级革命联合总指挥部(简称“县联总”)成立
  3月5日 县人武部生产办公室建立 此后,以各区社人武部干部为主的区社生产领导班子也相继建立。全县共建生产领导班子78个,其中区一级8个,均由人武部长“拿总”,公社一级70个,人武部长“拿总”39个。县人武部生产办公室建立后,于10日召开了余姚镇县属企业、生产合作工厂革命造反派“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24日,召开了区社生产领导小组正副组长会议,历时3天,研究落实生产任务。4月1日,生产办公室发文,要求在春耕期间,尽量做到不脱产闹革命。
  4月 批判所谓''党内头号走资派” 人民日报《在干部问题上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必须批判》、《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等文章发表,全县城乡大字报、漫画上街,造反组织召开誓师大会,点名批判所谓“党内头号走资派”刘少奇等人。
  5月5日 造反组织召开“夺权斗争大会”,提出“夺回被原领导窃据的旧县委、旧人委一切大权”
  5月6日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经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4300部队又于6月追批),余姚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委员39名,常委9名,周平任主任,陈祥荣、吕金浩、郭建中、应金泉、李水炎、董锡林等任副主任。并在余姚中学操场召开万人庆祝大会。大会遭到“杭三司”(“省联总”红卫兵杭州第三司令部)、姚中“红色野战军”部分学生组织的冲击。5月21日县革委会建立革委会办公室、文化革命办公室、来信来访办公室、武装部生产办公室,原县人委系统的局、委、行、社、院在新机构未定型前照常工作。
  5月11日 “姚三司”成立 在“杭三司”的串连鼓动下,红卫兵余姚县第三司令部成立(简称“姚三司”)。
  5月13日 公安机关遭“姚三司''冲击 “姚三司”200余人集结公安局大门口,以要求“交还广播器材”为借口,冲击公安机关,于18时16分宣布绝食,部分不明真相的铁路工人前来声援,冲进公安局,捣毁办公室。14日,“省联总”亦来声援,围观群众达数千人。16日深夜,中央文革小组来电劝散绝食学生,次日中午绝食学生全部散去。
  5月24日 县革委会召开三级干部大会 揭露控诉“中国的赫鲁晓夫”刘少奇,进一步清算旧余姚县委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滔天“罪行”,并研究下步抓革命、促生产的任务。参加会议的有区社干部、贫协主任和各造反组织负责人约3000人,历时5天。
  5月26日 余姚县革命造反派联合委员会(简称“县联委”,前身是“县联指”)成立 该组织被“省联总”接收为下属组织。从此,形成与“县联总”对立的余姚两大派组织。成立当天,两派发生冲突。此后,武斗时有发生。
  6月6日 中共余姚县核心小组建立 经中共宁波地区核心小组同意,建立中共余姚县委核心小组,由革委会主任周平任组长。下设政治部办公室、党的建设办公室、宣传毛泽东思想办公室、城镇工作办公室。
  7月7日 余姚发生“文革”第一起流血事件 余姚福利厂职工、“县联委”成员何友祥,被对立派绑架至梁辉,遭殴打致死,为余姚“文革”中第一起流血事件。
  7月8日至21日 “县联委”冲击县革委会 自7月8日起,“县联委”数次冲击县革委会,19日“县联委”数百人围攻机关宿舍大院,深夜不散。20日清晨,山区农民300余人进城为县革委机关解围,冲击“县联委”。双方大打出手,各有死伤。21日下午,“县联委”600余人撤离余姚到杭州,在杭城成立武卫队(又称“17支队”),接受“省联总”武斗训练。
  7月30日 省军区作出《对余姚问题的决定》 宣布撤销余姚县革委会,成立余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对余姚实行军管。
  7月至9月余姚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两月不雨,江河干涸,加上社会动乱影响农村,晚秋作物严重减产,有的地区颗粒无收。
  9月11日 部队支“左” 中国人民解放军4300部队党委发表《关于支持余姚县革命造反联合委员会,撤销余姚县革命委员会郑重声明》。次日,“县联委”武卫队自杭州返回姚西,在五夫营房成立“前线指挥部”。
  9月15日 彭汝高遭枪杀 县人武部干部彭汝高去五夫一带执行任务,在营房前被“县联委”武卫队开枪打死。
  9月23日 县军管会、“县联委”进入姚城 在姚城的县革委干部及“县联总”人员大部分撤至梁辉、黄明、梁弄等地。从此,两派形成对峙局面,长达一年半之久。
  10月 “县联委”组织建立“群众专政指挥部 ” 审查、批斗或关押观点不同的干部群众。
  1967年 社队企业起步 至年底,县人委、县人武部生产办公室共批准近100个社队企业。
  1967年 工农业总产值 由于“文革”和自然灾害,全县工业生产继续下降,农业也受严重影响,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0038万元,比上年下降8.28%;财政收入1140.1万元,比上年下降22.23%。
  1968年
  1月10日 县公、检、法军管小组建立为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公安机关实行军管的决定》,成立余姚县公、检、法军管小组,对公、检、法机关实行军管。张蔚樵任组长。
  2月19日至25日 省军管会和县军管会对“县联委”、“县联总''两派做工作 19日,省军管会召集余姚两派代表在杭州谈判,历时数天,无果。25日,县军管会主任张国斌作题为《打倒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派性,增强无产阶级党性》的讲话,但两派严重对立,仍不见效。
  3月13日 县军管会召开支“左”部队军政干部大会 号召“掀起春耕生产热潮,为人民立新功”。
  3月27日 两派修筑防御工事 “县联委”、“县联总”各于东起乌龟山经最良桥,西至兰墅桥一线修筑防御工事,戒备森严。此后每天黄昏相互喊话或枪击。
  4月1日 县军管会发出《关于收缴武器、弹药、军用物资的紧急通知》 并于5日在余姚中学操场召开了“迅速上缴武器、弹药、军用物资”动员大会。
  4月 城乡开展“三忠于”活动 在省革委会第一次会议后,余姚城乡普遍开展“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三忠于”活动,机关、团体、学校读毛选,背语录,表忠心,唱忠歌,每日早请示、晚汇报。
  5月6日 县军管会发出《关于筹建中小学革命委员会和革命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学校按照通知建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5月10日 军管会执政 县军管会作出关于以县委、人委署名上报下达的文件均由军管会办理的决定。并通知停止使用县委、人委、群团印章。人委所属各局、人民银行,因业务工作需要,仍可使用印章,凡涉及政策、计划指标和上下行文,必须经军管会审查批准。
  5月26日 县成立防汛、防旱指挥部 刘培均任指挥。
  5月31日 天华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 为余姚成立的第一个公社革委会。
  6月下旬 “清阶”办公室建立 为了全面清理“阶级队伍”,搞好“斗批改”,县成立“清理阶级队伍办公室”,上千名干部群众被加上“走资派”、“叛徒”、“特务”、“反革命”、“坏分子”等种种罪名,遭揪斗关押,造成大批冤假错案。
  7月13日至23日 县军管会召开三级干部大会 部署夏收夏种期间抓革命促生产的各项工作任务。参加会议的有县、区、社负责人,生产大队书记或大队长等627人。
  7月28日 制止武斗 县军管会发出《关于宣传、贯彻执行毛主席亲自签发的“七•二”重要批示和“七•三布告”的通知》,要求立即制止武斗,拆除武斗工事和据点,无条件地全部上缴武器、弹药和武斗工具。
  7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过宣传、发动,全县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自1969年4月9日至1976年,全县分批下放知青共12800名,并接受外地城市下放插队知青5250名。
  10月15日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教、文、卫系统 县军管会组织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文化、教育、卫生系统各单位,领导各单位的“斗批改”运动。
  12月23日 余姚县革命委员会重新建立 革委会有委员39名(其中干部代表8名、军代表7名、群众代表24名),常委17名,由王茂珀任主任,刘元培、陈其昌、劳渭炳等任副主任。30日,县革委会宣告成立。鉴于余姚县革命委员会已经建立,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同意撤销余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革委会下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人民保卫组等四大组。办事组下设秘书、信访、行政3个办公室;政工组下设组织、宣传、秘书、清阶、教育改革5个办公室;生产指挥组下设秘书、农林、工交、财贸、综合、卫生、内务7个办公室;人民保卫组下设政治保卫、社会治安、审案、秘书4个办公室。
  1968年 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组织一批基层干部参观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学习大寨战天斗地、移山造田精神,学习大寨限制家庭副业、取缔贸易市场、批判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所谓经验。
  1968年 工农业总产值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30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18%,其中工业7582万元,农业15498万元;财政收入1047.4万元,比上年减少8.3%。
  1969年
  2月 建立“斗批改''干校 县革委会借低塘中学建立“斗批改”干校,集中大部分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进行“揭批查”。边劳动学习,边检查自己的所谓“路线错误”,还接受“政治审查”。干校至次年7月停办,学员或回原单位,或参加“革宣队”到基层工作。
  3月15日 省革委会批准宁波地区革委会发布《3·15布告》 布告宣布1967年9月撤出姚城到山区的“县联总”为“长期武装占据四明山,制造了一系列极其严重的反革命事件”的组织,并点名郭建中、包纯和、严斌、胡章书、阮才章为“死不改悔的走资派”、“黑手”,致使大批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遭受迫害。1978年12月2日,中共宁波地委发文,宣布撤销《3·15布告》,为遭受政治迫害的干部群众彻底平反。中共宁波地委、余姚县委在12月24日召开了平反大会。
  3月20日至31日 县革委会召开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 “县联委”代表、“三代会”(工代会、贫代会、红代会)勤务组、县属企事业革委会和各造反组织负责人共48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主要批判所谓“二月逆流”和为“二月逆流”翻案的罪行,联系余姚实际,点名批判周平、刘培均等部队和地方干部。4月 两派武装对峙结束 从1967年9月撤至姚南山区的原县革委会和“县联总”600多名干部群众,经由宁波、绍兴两地区革委会统一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指挥,省军区6409部队和4300部队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四明山地区动员劝说,陆续下山回城。至此,余姚两派对峙局面结束。一年半的两派武装对峙给余姚造成了巨大灾难,全县因武斗死亡人数达79人,伤无数。
  5月11日 成立县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进驻黄明、让贤、梁弄、湖东、梁辉等5个公社(原“县联总”控制地区),“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无产阶级政策,促进‘斗批改'”。
  5月12日 公社(镇)建立革命委员会 全县70个公社(镇)全部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在“五•一六”通知发表三周年之际,召开了“全县一片红”庆祝大会。
  5月16日至22日 省革委会在姚举办学习班 “原县联总”派及南京、杭州、新昌、峡县个别群众组织的骨干30余人参加。
  6月6日 余姚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 经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同意,成立余姚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王茂琯任组长。1970年8月改称为中共余姚县核心小组。
  6月7日 县革命委员会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学习中共“九大”文件,传达贯彻省党员代表会议精神。会议历时10天。参加会议的有各公社革委会(革领小组)党员成员,县属企事业、完中、各区级部门革委会负责人,“三代会”、“县联委”、县革委全体委员,各办事机构负责人共1163人,其中党员为864人。(名为党代会,实际上是党员和非党员都可参加,也不分出席和列席的一揽子大会。)
  第二季度 全县开展''教育革命” 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全县各中小学,掌握学校一切领导权,领导学校“斗批改”。1972年,“工宣队”、“贫宣队”撤销。
  7月5日 县“贫代会”成立 由84名委员组成,委员中产生常委,劳渭炳任常委会组长。
  8月23日至27日 全县清理阶级队伍工作会议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各区社、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学校的革委会(革领小组)有关成员共992人。大会报告中指出:“清阶10个月来,已挖出阶级敌人4696个,其中新挖出1469个,反动组织55个。”其实,基本上是冤假错案。会议前后,全县大刮“红色台风”,借此打击对立派的干部群众。
  8月 全县农村公办学校下放到大队 公办教师回生产队任教,取消原工资,实行工分加补贴。教师队伍被搞乱,教师积极性严重挫伤。至1972年1月,回队教师恢复公办待遇。
  9月3日 余姚县革命造反联合委员会(“县联委”)宣告解散
  9月6日 备战动员县革委会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王茂瑁作《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八•二八”命令,紧急动员起来,准备打仗》的报告,大会还传达了省、地有关会议和指示精神。会后,全县加强了备战教育。
  10月7日 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成立 曲学义任组长。领导小组于12月22日发出做好人民防空工作的6条通知。各地、各部门根据通知精神,构筑防空工事,掘地道、挖地洞(壕)。
  10月12日 中共余姚县革委会机关委员会成立
  10月 余姚第一代电子产品问世 国营余姚无线电厂、余姚镇仪表厂相继建立,生产红球牌晶体管超外差式收音机和EFT—100毫伏计,为余姚第一代电子产品。
  11月22日 基层党组织开始整党建党 根据毛泽东主席“吐故纳新”的指示,云楼公社、双河公社、致和酿造厂整党领导小组成立,开展整党建党工作。此后,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党组织陆续进行整党建党工作。
  12月1 日县革委会召开第四次全委(扩大)会议 议题是解决县革委会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问题,同时还研究了全县“斗批改”规划和今冬明春农村“文化大革命”问题。
  12月24日 一批干部“解放” 在“文革”中被打倒的吕金浩(原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时亨起(原县委副书记)、李东昌(原县委副书记)等领导干部获得“解放”,出来重新工作。次年3月12日,原县级领导干部黄忠仁、朱玉生、张贵琛等获“解放”。
  12月28日 县成立夺煤指挥部 号召“为革命找煤,为革命节煤”,发动群众找煤、夺煤,力争3年内煤炭自给,但余姚无煤可找,一年后停止。
  1969年 工农业总产值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3744万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工业为8382万元,比上年增长10.55%,农业为15362万元,比上年减少0.88%,财政收入1399.8万元,比上年增长33.65%。
  1970年
  1月 恢复基层党组织 全县开展整党建党工作中,基层党组织陆续恢复,农村由兰山公社上岗大队党支部首先恢复,于二、三季度,各公社先后建立党委。
  2月 开展“一打三反”运动 全县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运动,深入批判经济领域里的“修正主义路线”,挖出隐藏在经济领域的一小撮“阶级敌人”。由于极左思想指导,再次造成一批冤假错案。
  3月9日 时亨起、吕金浩、陈祥荣任职 省革委会批准时亨起、吕金浩、陈祥荣为余姚县革委会常委。
  4月25日 县革委会召开第五次全委(扩大)会议 总结了革委会建立一年多来的工作,提出紧紧抓住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这个“纲”,带动“斗批改”各项工作。会议拟订了1970年抓革命、促生产的工作要点。
  5月1日 余姚设立电视差转台 以二频道转播上海电视台节目。
  5月19日 县革委会召开四级干部大会 为贯彻省革委会第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地区革委会“宁海会议”精神,落实毛主席一系列最新指示和各项政策,加快以整党建党为重点的“斗批改”步伐,更好、更快地完成“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会议还部署了下半年的工作任务。区、社、队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共2105人参加。
  6月8日 县革委会调整工作机构 中共余姚县革委会核心小组决定调整工作机构:建立农林水利局、工业局、商业局、粮食局、财政金融局、交通邮电局;撤销生产指挥部农业办公室、工交办公室、财贸办公室和原人民银行、粮油服务站、商业服务站、财政税务局、邮政局革命委员会(革领小组)。
  7月16日 畅游姚江 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全县1580余人畅游姚江。
  9月15日 陆埠水库工程指挥部建立 10月正式开工,至1980年竣工。水库集雨面积为54平方公里,总库容287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1830万立方米。是余姚县境内第二大水库,主要功能为蓄洪、发电、灌溉和提供饮用水。
  9月 全县整党建党工作基本结束 经过整党建党,全县53个公社,已新建党委46个,占87%;全县969个基层单位,已新建支部882个,占91%;全县16769名党员恢复组织生活,新入党26名,清除出党21名。
  9月25日至29日 中共余姚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出席大会代表629名,列席代表52名,代表全县16709名党员。王茂瑁代表县党的核心小组作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余姚县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选举产生了32名(省党的核心小组批准31名)县委委员和5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共余姚县第五届委员会。
  9月30日 中共余姚县委五届一次全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余姚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县委书记王茂琯,副书记王荫森。县委常委:陈祥荣、时亨起、曲学义、李振忠、沈志煊、吴式本、蒋炳勤。会议作出《关于坚决响应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号召,立即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群众运动新高潮的决定》。
  10月 省属六所大专院校在余姚招收新生 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全县共招收工农兵学员36名,为“文革”以来第一次高校招生。
  1970年 工农业总产值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4824万元,比上年增长4.54%,其中工业9406万元,比上年增长12.21%,农业15418万元,比上年增长0.36%;财政收入1966.2万元,比上年增长40.46%。
  1971年
  1月6日 慰问“下乡知青'' 县委决定在春节期间慰问下乡知青年,并对全县知青上山下乡劳动、生活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2月初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生产大队和企业 县抽调党政军干部、贫下中农830余人,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144个生产大队和5个工厂企业,领导“斗批改”。
  2月5日至12日 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单位、个人代表大会召开 余姚县第三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暨首届四好单位、五好个人代表大会召开,到会代表1400余人。王茂瑁致开幕词,王荫森作《努力提高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的报告,大会交流了“活学活用”、“创四好、争五好”的经验。
  3月1日 县民兵独立团建立 2月25日全县73个单位组成民兵武装连(排、班),县人武部发配武器1700件。3月1日,县民兵独立团建立。
  3月10日 县委召开首届民兵代表大会 为落实毛泽东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的号召,贯彻长期备战和全民皆兵的方针,县委召开了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000余人。
  3月20日 县委成立清查“5・16”反革命阴谋集团专案领导小 组全县开展“大检举、大揭发、大清查、大批判”的群众运动,并在部分单位开始清查。
  4月3日 调整手工业体制 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改革调整现行手工业体制,把主要为一个公社范围内服务的手工业社、组,划归给企业所在地公社领导和管理。
  4月30日 县革委会防汛防旱指挥部成立 王荫森任指挥。
  6月3日至19日 县委召开批修(陈)整风会议 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地委指示,学习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发表的《我的一点意见》,以及“重点在批陈,其次才是整风”的指示,揭发批判陈伯达反党罪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与会党员干部370人。
  9月18日至26日 县委召开第二批党员干部批修(陈)整风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行政22级以上党员干部、公社党委委员、县属企事业单位的党支部委员,以及因工作需要的部分县革委会机关的党员干部共935人。
  9月25日至29日 共青团余姚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余姚县第六届委员会。在第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了团县委常委13人,蒋炳勤当选为书记。
  10月17日至24日 县委召开四级干部大会 县、区、社、队和企事业单位、驻姚部队、机关22级以上党员干部共2489人参加。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党叛国罪行的通知》等5个文件,揭发批判林彪反党叛国的罪行。自11月6日起,向全县干部群众进行传达。
  11月5日 县革委会战备防空领导小组建立 王茂琯任组长。同时,原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撤销。
  12月7日 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建立 宁波地委根据省革委会关于文艺团体体制问题的规定精神,批准余姚原文艺演出团体改建为余姚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2月24日至28日 县委召开党员干部大会 到会1791人。会议传达中共中央《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以及省委关于林彪死党陈励耘的罪行材料。至次年1月上旬,向全县城乡群众作传达,并对陈励耘进行了揭发批判。
  12月 全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自1956年开始,对全县9个公社43个大队的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防治工作,全县共发现钉螺面积244282平方米,经过全县各级共同努力,多次复查灭螺,特别是本年度开展2次查螺灭螺活动,投入劳力4073人次,以及对病人医治,全县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
  1971年 工农业总产值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4381万元,比上年下降1.79%,其中工业10592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农业13789万元,比上年减少10.57%;财政收入2163万元,比上年增长10%。
  1972年
  1月 县委召开工作会议 传达学习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开展批林整风运动的经验教训,布置下步大批判任务。
  2月中旬 县召开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 表彰1971年农业学大寨和支援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105个,部分先进单位介绍了经验。会后,以公社为单位举办学习班,传达县委工作会议和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精神,广泛开展批林整风和农业学大寨运动。
  2月23日至3月2日 县委召开工作会议 全县区、社脱产干部,县级机关干部,县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1861人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央专案组整理的《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三),深入批判林彪一伙炮制的《571工程纪要》反革命政变纲领。会后,以区社、系统为单位,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传达文件,并培训了一万余人的骨干队伍,从3月中旬开始,将中共中央文件传达到群众,在全县范围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政变纲领。至四月上旬基本告一段落。5月15日 县委调整部分办事机构 将原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的计划、内务、卫生三个办公室分别更名为县计划委员会、县内务局、县卫生局;新建立物资局;原农林水利局更名为县农林水电局。为了统一机构名称,将原生产指挥组所属工业、交通、邮政、粮食、商业、财政金融各局和政治工作组所属文化教育局,分别称为“余姚县××局”。
  6月至7月 县成立支边领导小组,动员输送198名知识青年去吉林省长岭县集体插队
  7月2日至12日 县委召开扩大会议 农村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共2191人参加。会议传达了毛泽东、党中央关于解决浙江问题的一系列指示和许世友、谭启龙、铁瑛在省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联系实际,进一步批判了林彪、陈励耘的反党罪行和南萍、熊应堂在浙江所犯的严重方向路线错误。会后,以公社、系统为单位,层层培训2.4万人的骨干队伍,于7月中旬向群众进行传达宣传,至月底基本告一段落。
  8月1日 县委作出《关于我县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几个政策问题处理意见》 对两派武斗中死亡人员的家属抚恤、医药费、职工工资、动用物资、对干部的审查结论等作出了处理意见,落实了有关政策。
  10月17日至11月15日 县委召开批林整风会议 区社党委负责人和全县18级以上干部共477人参加会议。会议揭批陈励耘、南萍、熊应堂推行林彪反党路线在余姚造成的后果。县委班子在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党交心。动员与会人员帮助县委整风。11月23日 财政局、银行分开办公 为了严格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分口管理,县革委会决定建立余姚县财政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余姚支行,均隶属县革委会领导。12月23日正式办公。各区镇相应建立税务所和银行营业所。
  1972年 摘掉一部分“右派”分子帽子
  1972年 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0132万元,比上年增长23.59%,其中工业13372万元,比上年增长26.25%,农业16760万元,比上年增长21.54%,全县粮食创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1179斤,比上年增长28%;财政收入2649.9万元,比上年增长22.51%。
  1973年
  1月11日至21日 县委召开工作会议 传达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批林整风,研究部署1973年工作。
  1月23日 恢复余姚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王茂琯任主任,蒋炳勤、周平任副主任。
  2月中旬 全县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召开 会议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总结一年来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教训。王荫森代表县委作了报告,各地交流了农业学大寨的经验。大会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贫下中农进一步动员起来,为把我县尽快建成大寨式县而奋斗。
  2月15日 恢复余姚县人民法院2月24日 领导班子调整经省委批准,免去王荫森余姚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第一副主任职务(调鄞县任职),欧阳亚东任中共余姚县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3月27日,批准戴竹馨任中共余姚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黄忠仁任县革委会副主任;4月4日,批准陈祥荣任中共余姚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5月15日,批准章钦任中共余姚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7月14日,批准童新贤任余姚县革委会副主任。
  4月23日 县委任命部分区社干部经县委常委会讨论,报经地委批准,县委任命了一批区、社(镇)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或革领小组组长。
  5月 县委、县革委会机关进行机构改革 撤销四大组(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人保组),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县委办公室(与县革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县革委会下设工交办公室、财贸办公室、计划委员会、公安局、法院、工业局、交通局、内务局、卫生局、邮政局、文教局、农业局、水利电力局、林业特产局、农机局;恢复共青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县贫协四个群众团体和县委党校、机关党委、体委。县级机关合计30个部门。并于5月22日召开机关干部大会,宣布了上述机构设置和各部委办局的负责人名单。
  6月20日 县委召开扩大会议 传达中央工作会议和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学习中央关于筹备“十大”和批林整风的文件。县委要求各公社在6月25日前,召开党员大会传达贯彻。6月25日 县委成立整顿工会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整顿工会组织,县委成立整顿工会领导小组,戴竹馨任组长。
  6月至1978年1月
  发现和发掘河姆渡遗址
  6月底,罗江公社在河姆村西南姚江渡口建排涝站,掘土至3米深时发现大量陶器碎片、鹿角等混合堆积物,遂逐级上报。7月5日,省考古队9人抵河姆渡村勘查、试掘,发掘出文物240余件,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系浙江境内最早的原始文化堆积层。11月—1974年1月,省考古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发掘。1977年10月—1978年1月,省考古队进行第二次科学发掘,在第二次科学发掘之前,中共浙江省委、省革委会决定成立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领导小组,陈布衣任组长。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初步揭开遗址秘密: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4个接连叠压的文化堆积层构成,其中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河姆渡遗址经两期发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其中在第四文化层中发掘出了稻叶、稻谷、米粒、骨耜和房木梁柱等。证明了姚江流域是世界上水稻的发源地之一,河姆渡先民在7000年前已人工栽培釉稻;证明了河姆渡先民早已应用棒卯接合技术,将中国应用棒卯技术的历史提前了3000多年;并证明了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8月24日至28日 周翠英出席党的十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余姚县东风化纤棉纺厂女工周翠英出席会议。9月23日,周翠英在县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十大”盛况与感受。8月下旬 县委下发“四五”期间到1980年农业发展规划(初稿) 规划提出到1980年粮食亩产达到800公斤,总产量40200万公斤;棉花亩产达90公斤,总量17.1万担。要求各区社在9月中旬前提出本区规划和对全县规划的修改意见。
  9月15日 县公安局、法院分别建立党委 根据省第16次公安会议关于县以上公安机关应建立党委的决定,县委讨论批准,建立中共余姚县公安局委员会,中共余姚县人民法院委员会。
  10月8日至11日 县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全县工交战线367名代表出席会议。戴竹馨作题为《全县工人团结起来,沿着十大路线胜利前进》的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余姚县工会第七届委员会,章玉泉当选为主席。
  10月26日 县委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陈祥荣任组长。12月17曰至29日,县委组织1710人的检查队伍,对全县66个公社、1939个生产队的知青工作作了全面检查。
  12月24日 修建四明山革命纪念馆 县委决定修复梁弄让贤公社横坎头原浙东区党委旧址,在旧址建立四明山革命纪念馆。
  1973年 工农业总产值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2290万元,比上年增长7.16%,其中工业15446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农业16844万元,比上年增长0.5%;财政收入2893.9万元,比上年增长9.2%。1974年
  2月16日 县委、县革委会制订建设大寨县规划 1976—1979年建设大寨县规划的几个主要指标是:争取旱涝保收田面积80%;机械化水平基本解决三弯腰;粮食超“双纲”,棉花亩产80公斤,油菜籽亩产100公斤;每亩一头猪,饲养量60万头以上;杉木10万亩,毛竹基地在17.5万亩基础上增加3万亩,茶叶由3.7万亩增加到5万亩。
  2月 兴建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县委决定在梁弄狮子山兴建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同年开工,历时5年完成。碑高18.5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为郭沫若题写。
  2月 全县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2日,县委根据省、地委部署,召开有5000人参加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地委负责人到会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和中央有关批林批孔的指示,县委负责人作批林批孔动员报告。至10日,全县各地、各单位普遍召开动员大会。11日,县委召开3万人参加的批林批孔大会。
  3月7日 县委建立余姚县革命委员会批林批孔办公室 下设秘书组、大批判组、检查组、接待组。
  3月20日 “工宣队“进驻教、文、卫系统 根据省委指示,县委抽调84名工人组成“工宣队”,进驻教育、卫生系统和文艺界。
  4月10日至25日 县委、县革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批判孔子“克己复礼”思潮在当前的表现,痛击“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反动思潮”,对“文革”错误的纠正被批判为“复辟”、“回潮”。部分县委、县革委领导干部再次受到冲击。
  5月30日 县委成立批林批孔小组 为加强对批林批孔的领导,县委根据上级指示,成立15人组成的中共余姚县委批林批孔小组。王茂壬官任组长,欧阳亚东、戴竹馨、劳渭炳、陈其昌为副组长。此后,各区、社(镇)、各单位也相应成立“批林批孔”小组。“批林批孔”小组,凌驾于各级党委之上,以“反潮流”为名,层层批“两否一倒”(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新生事物、复辟倒退),矛头又一次指向大批干部,全县形势再次陷入混乱。
  6月10日 恢复三大组 县委决定恢复县革委会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等三大组。
  6月28日 县城镇民兵指挥部成立 为“保卫批林批孔运动胜利进行”,成立县城镇民兵指挥部。
  7月5日 余姚工农政治学校建立 为培训工农理论骨干,县委建立余姚工农政治学校。
  7月13日至21日 县三全会召开 县委、县革会、县人武部党委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批判“右倾复辟思潮”,检查批判县委常委“两否定一倒退”的错误。
  8月 造反组织搞“双突”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一批造反组织大搞“突击提干”、“突击入党”。原“县联委”的三个头头提为县委列席常委,各地一些造反组织的骨干吸收为中共党员或提干使用。次年7月,按中央批转的浙江省委《关于正确处理突击发展的党员和提拔的干部的请示报告》精神,对“双突”进行了纠正,经鉴别,在突击发展的党员中,清除3人,除名55人,突击提拔的干部退回原单位。
  9月 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县委组织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若干问题》(材料之二),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9月初,将中央文件原原本本向干部群众宣读。9月中旬,县委召开工作会议。9月下旬各地培训骨干,层层发动开展大批判。
  11月1日 县畜牧生产委员会建立 为加强对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生产的领导,县委建立县畜牧生产委员会,童新贤任主任。至年末全县生猪饲养量达42万头,创历史最高水平。
  1974年 工农业总产值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4076万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工业17082万元,比上年增长10.59%,农业16944万元,比上年增长0.59%,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财政收入2547万元,比上年下降11.99%o
  1975年
  1月13日 何香德出席全国四届人大 全国人大代表、龙南公社(1979年划归慈溪市)何香德出席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2月27日,在县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何香德传达了大会的盛况和主要精神。
  1月22日 县委撤销造反机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解决浙江问题的指示,县委撤销“中共余姚县委批林批孔小组”及其办公室;撤销“县城镇民兵指挥部”。
  2月9日 县委举办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班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文章,县、区、社(镇)三级党委先后举办学习班,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据统计全县共办各级学习班292期,有27940人(次)参加学习。
  3月13日 县委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 总结交流了农业学大寨的经验,评选表彰1974年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部署1975年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历时一周。
  3月27日 县委作出大力发展养猪生产的决定 要求全县集体牧场由2956个发展到4000个,基本做到队队办场,平均每场饲养生猪30头以上,牧场存栏12万头以上,全县全年生猪达到50万头。
  4月17日 县委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会 上学习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交流了工业学大庆的经验,要求为实现全国四届人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以
  5月14日 全县武装干部集训 为提高武装干部素质,促进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全县武装干部集训40天。
  5月31日至6月3日 县委召开学习理论经验交流会 学习交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割“资本主义小生产尾巴”的经验。
  6月6日 县创办“五七”农业大学 校址在原梁弄“余姚县五七工农兵学校”。次年4月,建立县五七农业大学党委和革委会,欧阳亚东兼任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0月22日 县委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 欧阳亚东任指挥。
  10月23日 县委调整县属工厂企事业单位的归属 从现有106个县属企事业单位中确定东风化纤棉纺厂、通用机器厂、化肥厂、汽车站队、余姚中学、五七农业大学、余姚人民医院、县农场等8个单位为县属单位,其余都为区属单位。
  10月 县委建立对台工作组 根据省、地委关于抓住有利形势,加强对台湾工作的指示精神,县委建立对台工作组。
  11月7日 县委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 县、区、社、队四级干部3000人参加,历时7天。王茂琯传达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会议讨论学大寨和普及大寨县的有关问题,提出“全党动员,苦战三年,建成大寨县”的要求。同时还讨论了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机械化等问题。
  11月 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进驻各区社
  在原有70人进驻4个社队的基础上,县委又抽调了1260名干部,组成农业学大寨工作队,由常委带队,进驻16个公社、196个大队和化肥厂,各区、社也相继组成了上千人的工作队,帮助基层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1975年 社队企业快速发展
  国营企业受“文革”的影响,生产停滞,而社队企业却异军突起。至年底,全县已有社队企业260家,总产值达8156万元。
  1975年 工农业总产值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5147万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工业19766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农业15381万元,比上年增长9.2%;财政收入2923.4万元,比上年增长14.78%。
  1976年
  1月8日 全县人民悼念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县人民深切哀悼,自发佩戴黑纱、小白花,组织各种悼念活动。
  1月 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形成高潮 自上年农业学大寨会议后,一个多月中,全县平均每天有10万人投入农田基本建设,最高出勤日达到17万人,占全县劳力的50%,上马工程达1338处,完成400处,到月底累计出工350万工。
  3月 反击“右倾翻案风” 根据省委通知,县委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1976]3、4、5、6号文件。部署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
  4月8日 县城召开“拥护中央决议和声讨邓小平”大会 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当晚,在县城召开了“坚决拥护党中央两个决议”和“声讨邓小平罪行”大会。此后,全县迅速展开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5月15日 县委召开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0周年大会 全县2万余干部、群众,在余姚中学大操场参加庆祝大会。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5月21日 县委召开化肥会战誓师大会 提出要保证完成万吨化肥厂扩建任务,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化肥大会战。
  7月11日 县委常委会作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几项规定
  主要内容有: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与群众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招工、招生、参军不为自己子女亲属开后门;不接受请客送礼;没有急事不乘坐小汽车等规定。
  8月下旬
  县委召开全县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
  工业、交通、邮电等系统所属企业近1000人参加会议,部分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介绍了经验。
  9月9日
  全县人民悼念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县人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城乡各单位纷纷设置灵堂,举行悼念活动。18日下午,工农兵学商2万多人在余姚中学操场参加了追悼大会。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余姚历史大事记1919~1995

《中国共产党余姚历史大事记1919~1995》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简要记录了余姚市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党、政、军、民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建设时期的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